A. 阿里巴巴胡曉明的個人簡介
男,1955年生,四川省什邡人。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西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中學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現任四川省什邡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兼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全國自學輔導研究會副理事長,四川省教育學會教育專委會理事,四川省教育學會學校管理專委會理事,四川省教育廳國家級、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檢查評估專家組成員,什邡市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撰寫有20餘篇語文教學、德育教育和學校管理工作論文在國家、省、市級正式出版的教育理論專著或刊物公開發表,十餘篇論文榮獲市、省、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89)、「全國中學十佳卓越校長(2005)」「全國傑出教育創新人物」(2005),並授予「人民教師獎章」(1989),榮獲了德陽市宣傳系統縣級「拔尖人才」(1999、2001、2003),德陽市「知名校長」(1999、2002)、四川省「優秀中小學校長」(2002),德陽市「十佳校長」(2004)等榮譽稱號。
胡曉明:不斷製造學校發展的興奮點
「老百姓的認可是對學校的最大的嘉獎。當每個周末學校接送學生的幾輛大客車在什邡、成都之間來回奔忙的時候,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什邡中學所在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而成都和德陽的家長們寧願舍近求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個小縣城,當說到這里,坐在咖啡廳寬大的沙發上的胡曉明校長思緒彷彿飄回了他自己執掌了15年的什邡中學,臉上跳動著孩子般的喜悅。
一切的輝煌都不是語言而是結果和行動,當我們看到什中的成績,我們才真正為之驚訝和震動。這個學校出過四川省高考的理科狀元,德陽市文理科冠軍8名,有三四十名學生考上北大清華。而學校的的榮譽也是不計其數。1994年學校被確定為四川省重點中學,1999年被確定為四川省文明單位,2002年被確定為四川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2005年1月建成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在這些成績的後面,什邡中學究竟有什麼樣的訣竅呢?
●名師,名生,名校
從2004年,學校開始實施「三名工程」——名師,名生,名校。胡曉明校長幽默的說,名師名生名校的關系,我們總結為「名師名生秀名校」。
在胡曉明校長看來,名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和根本,是不是真心實意地依靠和發展老師,不僅僅是辦好學校的根本,也是能不能當好校長的根本所在。
經過幾年的發展,什邡中學已經培養出一大批名師,以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中心的由多個高素質骨幹教師組成的學科師資群,以其自身個性或風格,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國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構成了什邡中學人才資源的主體。他們中有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級教育專家後備人員1人,四川省優秀校長、德陽市知名校長1人,四川省特級教師4人,四川省學科帶頭人後備人員9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專家評審組成員1人,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中心研究員2人,國家級科研課題主研人2人,德陽市、什邡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近70人。
當胡曉明說起這些成績,心裡充滿了自豪,名師是關鍵,有了名師,教育的質量就有了保障,教育質量上去了,就能培養出一大批名生,名生和名師都有了,學校自然就有了知名度。
在什邡中學,學校不僅僅是教育質量提高,而且在胡曉明校長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更為重要。「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會學生學習,這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這些年,「三名工程」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上升,學校的聲譽也不斷提高,學校的名生也越來越多。
當然這一切成績背後,是每位老師辛苦的勞動和學生的刻苦勤奮。胡曉明校長說,最讓他感動的就是每個夜晚當他走過每個學校,學校燈火通明的景象,讓他感動。那是老師和學生還在辛勤的工作和學習。
●不斷尋找新的興奮點、發展點
「一個學校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太難了,特別讓自己每一年都能在原來的成績上不斷進步。」胡曉明校長毫不諱言自己身上的壓力。如何尋找到長久增長的動力,這是胡曉明校長心頭的一件大事。
「不斷尋求學校發展的興奮點,不斷的設定新的發展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不斷的努力奮斗,這是一個學校不斷發展的關鍵。」很多的學校可能會突然之間放出一顆「衛星」,偶然之間得到社會的關注,但是過不了兩年這些學校就會和過去一樣重新歸於平庸。胡曉明坦言自己想要的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學校,他不僅僅要創造一流的業績,而是踏踏實實切切實實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百姓的認可是最為重要的。2004年,汪恆獲得四川省理科狀元,一家人專門到學校的門口合影,朴實的父母認為這一切都是學校的功勞,那一幕讓胡校長感動,他想要辦的就是一所能夠在老百姓心裡紮根的學校。
不斷尋求學校發展的興奮點,最為重要的是目標的設定。我們從2003年至2005年學校的工作目標中可以了解什邡中學的工作。2003年,學校提出了「三、四、五、六」工作要點和思路。即:圍繞三大目標(高、初中剝離,創建國家級示範高中,出口高質量——本科和重點上線比例達到和接近德陽市已驗收的國家級示範高中水平,初中出口質量位居什邡市第一);實施四大戰略(科研興校、質量立校、課改強校、建設塑校);加強五大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校風建設、黨的建設、一流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現代化的建設);重點抓好六項工作。促進和保證了學校工作的全面發展,為爭創國家級示範高中打下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2004年,學校提出了「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為把什邡中學盡快建成國家級示範高中而努力奮斗!」的工作目標。用目標凝聚全校黨員、全校教職員工,並號召全體黨員「爭創國家示範,人人多做貢獻。」學校創重工作以487分的高分通過了專家組的評估驗收。2005年,學校建成國家級示範高中以後又及時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工作要點和思路。即:明確一個主題(「發展國家示範,塑造國重新形象」);抓好兩項工作(扎實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切實推進三名工程);強化三個意識(競爭意識、修養意識、細節意識);提升四大素養(政治素養、個性修養、文化滋養、學術涵養);培養五個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行為規范、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胡曉明校長說,我們的所有目標必須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原則上,不能「大躍進」,要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取得成績。
胡校長說:「治理學校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到管理上。」胡曉明認為,什邡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優異的成績,是因為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通過「八注重」進行精細化管理,從每個細節入手。學生教育,不斷落實「名優學生導師制」;對老師實施明晰的獎懲制度,促進教師敬業工作。
B. 胡曉明的榮譽
自參加消息工作以來,胡曉明采編的多篇稿件被評為新華社各級好稿,其中包括社級好稿4篇,中國國際新聞獎一篇。
多次深入新聞現場第一線,參加過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重大突發事件、重要國際會議的報道,采寫了大量消息、綜述、通訊、特寫和新聞分析等,多篇作品獲中國新聞獎、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獎等。
曾被評為新華社首屆「十佳」記者,入選首期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央直接聯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C. 胡曉明的個人簡介
男, 1955 年 8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人。師從王元化教授,1986年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文學碩士,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獲文學博士。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國家重點學科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兼任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曾應邀往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加拿大愛德蒙頓孔子學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高雄師大等海內外高校作學術講演。目前從事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及近代詩學和學術史的研究。講授有《從李白到杜甫看唐詩的變化》等課程。
D. 胡曉明的近年來國內講學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上海:上海圖書館,2003年11月15日 《中國學術中的博雅傳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界年會,2004年11月 《春天裡的唐人詩意》,上海:上海理工大學,2005年4月1日)) 《我看文化江南》,杭州:人文大講壇,2006年4月16日 《略說李白詩的精神》,杭州:衡廬美術館,2006年4月8日 《江南的茶文化》,北京:首都師大中國詩歌中心,2006年5月10日 《江南水意象的美學內涵》,嘉興:嘉興圖書館,2006年10月21日 《近年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新鮮話題》(上、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6年10月22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花果飄零》,淮陰:淮陰師范學院,2006年10月18日 《二十世紀關於中國文化的十大誤讀》,福州:福州大學人文學院,2006年11月28日 《略論宋詩》,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2007年4月28日 《近年來中國文化在海外遭遇的新挑戰》,昆明:雲南大學,2007年12月30日 《詩畫與文化意象》,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11月23日 《詩與中國文化意象》,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文研究所,2008年12月 《儒家核心價值與現代社會》,大連:大連圖書館,2008年9月20日 《豐子愷為今天畫了什麼?》,上海:上海圖書館,2009年5月10日 《能不憶江南:再說中國歷史與文學上的江南認同》,上海、蕪湖: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2009年11月。 《白蓮紅豆與江南秘傳意象》 ,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0-3-24 《對話時代的中國文論:以詩大序為中心的討論》,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3月8日 《翻過刀鋒的閱讀:略談理解中國文化的方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講演,2011年3月15日。 《域外的蘇杭:西方及東亞近代游記與漢文學中的蘇杭意象》,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講演,2011年3月16日。 《再論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南京: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壇,2012年3月26日。 《唐詩與人的自由》,湛江:廣東湛江師范學院,2012年4月20日。 《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衣道如何可能》,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4月24日。
E. 胡曉明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很多年前,華東師大的施蟄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時出了一道題目:「什麼是唐詩?」這是一個大有意味的問題。唐詩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多美好的詞語。比如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等。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詩是什麼呢?馬一浮先生有四句話說得好: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是從平庸、浮華與困頓中,醒過來見到自己的真身。我們為什麼說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唐詩,總覺得不夠呢,那就是隔了一層,沒有醒過來跟自己的真身相見。
我只舉一個小例子,我十五歲離開家去當工人的時候,心裡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讀一首小小的唐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忽然就覺得,那個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裡一下子有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為什麼唐詩會這樣呢,我想這是因為唐詩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遠新鮮的感性的經驗來表達。所以唐詩一方面是永恆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我想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遠的風花雪月,背後是永遠的人性世界。
具體而言,唐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談? 盡氣、盡才的精神.盡心、盡情的精神
人生要盡氣盡才,永不舍棄
唐詩里頭有一個主要的聲音,是說人在這個世界裡要善待自己,要不負此生,不虛此生。以詩仙李白為例,他一生集書生、俠客、神仙、道士、公子、頑童、流浪漢、酒徒、詩人於一身,如果說別人盡十分氣、十分才,即是盡氣盡才,李白就是盡二十分、三十分。
盡才盡氣的表現,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自由。自由有兩種。一是積極自由,即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極自由,即不受外來力量的束縛。積極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熱要燃燒,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極自由表現在鄙棄權貴、笑傲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中國知識人中,最能自尊自愛、最不受拘限的一個典型。李白,幾乎成為真正的文人自愛的一個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個厚字,結實紮根在地上。他最後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寫詩說:「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中國唐代詩學的兩座主峰,一個是天的精神,一個是大地的精神,真實做人、積極用世,不管他們有沒有建立了什麼功業,他們的生命是活得有聲有色、有光有熱。他們對於他們的時代、社會,是盡心、盡氣、盡才的,他們並沒有從他們的時代得到什麼,但是他們的時代卻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偉大。
唐代第二線的大詩人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擔當,有作為的。韓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諫骨,蘇東坡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在舉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於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被貶謫的後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政績。白居易最亮點的是領導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讓詩歌文學發生社會良心的作用,深刻影響了後世中國文學。李商隱與杜牧都是博學多識、才華蓋世的士人,不僅僅是詩人。正是他們壓抑的才華得不到實現,才成全了他們美麗的詩歌,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詩歌,正是他們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證明。所以我們可以說,唐代的第一流的詩人,個個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點事情,都是想要讓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現的。
唐詩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是清新的樣子,是神采飛揚。我們要讓我們的民族在千年長途的風霜滿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風塵僕僕中,有做夢的機會,那麼,就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讀唐詩吧!
現在我們來讀讀那些千年傳誦的名句吧。我們看詩人動不動就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動不動就說「萬里長徵人未還」,詩人動不動就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動不動就說「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我們發現唐詩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邁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戀了,痛苦了,說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就會哂然一笑,心情好起來了。要是暫時經過苦難,重新克服了困境,就會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會對前途重新
F. 胡曉明的工作學習簡歷
1955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漢族。
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1986)。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文學博士(1990)。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2)、教授(1998)、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2004);
國家重點學科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8)。
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2009)。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1994、1998)、法國巴黎市國際藝術城訪問學人(2007)、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高級訪問學者(2010)、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高級訪問學者(2011)、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2011-12)。
G. 胡曉明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很多年前,華東師大的施蟄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時出了一道題目:「什麼是唐詩?」這是一個大有意味的問題。唐詩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多美好的詞語。比如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等。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詩是什麼呢?馬一浮先生有四句話說得好: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是從平庸、浮華與困頓中,醒過來見到自己的真身。我們為什麼說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唐詩,總覺得不夠呢,那就是隔了一層,沒有醒過來跟自己的真身相見。
我只舉一個小例子,我十五歲離開家去當工人的時候,心裡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讀一首小小的唐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忽然就覺得,那個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裡一下子有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為什麼唐詩會這樣呢,我想這是因為唐詩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遠新鮮的感性的經驗來表達。所以唐詩一方面是永恆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我想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遠的風花雪月,背後是永遠的人性世界。
具體而言,唐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談? 盡氣、盡才的精神.盡心、盡情的精神
人生要盡氣盡才,永不舍棄
唐詩里頭有一個主要的聲音,是說人在這個世界裡要善待自己,要不負此生,不虛此生。以詩仙李白為例,他一生集書生、俠客、神仙、道士、公子、頑童、流浪漢、酒徒、詩人於一身,如果說別人盡十分氣、十分才,即是盡氣盡才,李白就是盡二十分、三十分。
盡才盡氣的表現,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自由。自由有兩種。一是積極自由,即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極自由,即不受外來力量的束縛。積極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熱要燃燒,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極自由表現在鄙棄權貴、笑傲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中國知識人中,最能自尊自愛、最不受拘限的一個典型。李白,幾乎成為真正的文人自愛的一個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個厚字,結實紮根在地上。他最後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寫詩說:「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中國唐代詩學的兩座主峰,一個是天的精神,一個是大地的精神,真實做人、積極用世,不管他們有沒有建立了什麼功業,他們的生命是活得有聲有色、有光有熱。他們對於他們的時代、社會,是盡心、盡氣、盡才的,他們並沒有從他們的時代得到什麼,但是他們的時代卻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偉大。
唐代第二線的大詩人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擔當,有作為的。韓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諫骨,蘇東坡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在舉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於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被貶謫的後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政績。白居易最亮點的是領導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讓詩歌文學發生社會良心的作用,深刻影響了後世中國文學。李商隱與杜牧都是博學多識、才華蓋世的士人,不僅僅是詩人。正是他們壓抑的才華得不到實現,才成全了他們美麗的詩歌,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詩歌,正是他們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證明。所以我們可以說,唐代的第一流的詩人,個個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點事情,都是想要讓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現的。
唐詩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是清新的樣子,是神采飛揚。我們要讓我們的民族在千年長途的風霜滿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風塵僕僕中,有做夢的機會,那麼,就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讀唐詩吧!
現在我們來讀讀那些千年傳誦的名句吧。我們看詩人動不動就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動不動就說「萬里長徵人未還」,詩人動不動就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動不動就說「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我們發現唐詩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邁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戀了,痛苦了,說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就會哂然一笑,心情好起來了。要是暫時經過苦難,重新克服了困境,就會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會對前途重新有希望。詩人要是曾經被打敗,曾經受大挫折,後來又東山再起,撥雲見霧,就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重來!」心裡充滿自豪的感情。詩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他就會有這樣的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慣有些小人得勢,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唐詩中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罵得很有力量,以歷史時間作尺度,眼界十分開闊。
唐詩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氣的。讀到不少唐詩,真的就是「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心花怒放的感覺。這也是我們喜歡唐詩的一個原因。所以,葉嘉瑩教授接著馬一浮先生的話說,詩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靈。
唐詩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為唐詩主要是中國北方文化發展到極盛時期的詩,所以要寫就寫高山大河,所以宋詞多半是小橋流水,唐詩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國文學寫高山大河寫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說至今沒有超過唐詩的。比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豪情雄壯,比如「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比如「白日依山盡」「大漠孤煙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強健得很。長江、黃河、高山、大川、太陽、月亮,唐詩就是想來一個驚天動地,就是想貫通宇宙生命之氣。這正是代表唐人的審美意識: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偉觀———黎明、春天、新年,一齊來到人間,使人間成為美好的存在。
有些看起來很平常、很安靜的詩,也有一種有天有地、貫通宇宙的元氣之美。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那個「水窮處」,通往那個「雲起時」,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氣脈。「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青未了」三個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邊無際地流淌么?有一個詩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著覺了,找不到原因,只覺得身子很暖和,原來經過了一個冬天,地氣開始回暖了,於是他寫詩說「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你們看,詩人的生命節奏,感通著宇宙的生命節奏。老杜有一句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後代的詩人特別喜歡。那是安史之亂後黑暗的唐朝社會,一個無月的黑夜,詩人憂心如焚,徹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裡,一下子吐出了一輪晶瑩的明月,樓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來了,詩人的心境,也由憂苦而驚喜,而充滿了對天意的默默的感動。杜甫有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讀起來舒服極了,通透極了,有一種生命與宇宙透氣的感覺。杜甫還有一首絕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一種生意盎然之美,一種隨處生春之美,讀久了就覺得生命很亮麗,很新鮮活潑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是有些感傷的詩,實際上骨子裡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麼,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沒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越是雪大風寒,越是千山萬徑,越顯得那個釣魚的漁翁,生命力十分強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聽起來詩人好感傷呀,憐香惜玉的一個樣子,但你沒有讀懂。你想一下詩人半夜裡被風雨聲驚醒,但清晨又是一個好天氣,又是一個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個好心情,躺在被窩里,聽嘰嘰喳喳鳥兒窗前啼叫,陽光透過窗格兒滿滿地灑進來,好不開心!那些風風雨雨,雨雨風風,總會過去,而人類社會,宇宙自然,正是這樣,在風風雨雨中,花開花落中,永恆地往前生長,往前發展,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生命的生長。小小的一首唐詩,一共才不過二十個字,說的竟然是這樣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生命的道理,敞開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無限的世界,你能說唐詩不是一個不死的心靈么?唐詩難道不正是這樣表達了中國文化青春少年的夢么?
打開唐詩奧秘的鑰匙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奇跡。詩人張若虛僅以一首作品,躋身於文學大家的行列。聞一多稱「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都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首名詩隱藏著一個大的秘密,誰破譯了這個秘密,誰就掌握了打開唐詩奧秘的鑰匙。
現代社會,是一個人心與人心隔閡不通的世界。我有一天看了女兒買的幾米的《地下鐵》,也覺得好,有點唐詩的味道。你看那個小女孩,那樣的瘦弱,背著那樣大的書包,在空盪盪的地鐵里走著,沒有人理她。她使我想起唐代詩人在現世的化身。那樣的敏感,那樣的多情。我想起台灣的新儒家徐復觀先生在日本時,也寫過地鐵。他說人在地鐵有兩個特點,一是自己本來有目的,卻被人推著往目的走去。二是地鐵車廂里,本來是人與人距離最近的地方,卻又是人與人離得最遠的地方。所以,「地鐵」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人心與人心不相通的一個空間象徵。所以我講唐詩的好,總是要對現代生活有一點回應。在現代社會中保留一點唐詩精神,不是風花雪月,不是語言藝術,而是回到唐人的夢,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從愛女性、愛小孩、愛老人、愛孤苦無告者做起,人人都關心他人,人人都有意去點點滴滴地營造仁義社會開始做起。
所以,結論是:盡才盡氣、盡心盡情,正是唐詩整幅的特點。現在,如果讓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奇跡。詩人張若虛僅以一首作品,躋身於文學大家的行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是相當罕見的。更重要的是這首詩解說的困難。聞一多稱「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都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首名詩隱藏著一個大的秘密,誰破譯了這個秘密,誰就掌握了打開唐詩奧秘的鑰匙。破譯這個秘密的方法說來也很普通,人人都能接受。就像數學解題一樣,有這樣幾項條件:
全詩由九首七言絕句組成(每四句一換韻);九首可分為上四首、下五首兩個部分;春、江、花、月、夜五字中,月字最重要。天上的月與人間的月,正是劃分上下兩部分的依據;第一部分:宇宙中的月亮。月代表著永恆超越的美;第二部分:人心中的月亮。月代表著永恆普遍的愛;秘密:表面上看,全詩通過月亮的流行,將上下兩部分組成一有機聯系的整體,但是深層的精神內容,卻是一種類似詩化的信仰:人心與自然的一幅大和諧,人性與宇宙本性的相互成全。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海天地的宇宙圖式)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芳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沙白看不見。(無限透明)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有限宇宙無限)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永恆的美、永恆的愛美之心)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思婦代表愛心)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拂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光從女子心波流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愛心)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忽西斜。(珍惜有限人生)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愛心的無限輻射)
(《春江花月夜》)上半部分,那一波一波歌唱般的旋律與長卷般的春江月夜圖,不僅呈現了月光的靈性、透明、美麗,更表現了春江月夜之美的神秘、永恆、無限。可是,我們面對那樣的美,是幾乎有些失望了。她幾乎是那樣的一種遙遠仙界的事物,幾乎是一種令人絕望的美麗。因為人生是多麼有限、有缺點呀!然而戲劇性的轉折發生了,下半部分開始,月光不再是那樣空靈了,月光對人間有了流連顧念,月光從思婦的心波里脈脈流出:同樣的萬千情意、同樣的純潔無玷。尤其是詩的結尾,春盡、月沉,當黑夜與無邊的海霧來臨,在夜的深處,依然有月光如眸,向著迢迢遠方之路凝眺,依然有月色脈脈,搖曳於江邊樹影中不勝溫情,表達千古如斯的希望,與永不放棄的等待。這一份希望與不放棄,正是一種詩化的信仰表達。這一信仰的核心,即是人生雖有限卻可以無限的哲思與愛心。
唐詩是「以山水為教堂,以文字為智珠」。由此詩可以看出,珍視人間的美好,成全宇宙的大美,禮贊生命,禮贊自然,盡氣盡才的精神,也是盡心盡情的精神,同時,心氣與才情,又有著超越的根據,人心與自然同一美好、同一無限、同一充滿無限美好的希望。這正是唐詩中躍動的人文精神。
H. 胡曉明與體育休閑
胡曉明
胡曉明,男, 1955 年 8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人。師從王元化教授,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獲文學博士。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秘書長。目前從事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及近代詩學和學術史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中國詩學。
所教課程 :《昭明文選》講讀、莊子講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文論、中國文化史導論、國學概要、現代中國學術原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
發表論文:
移情與感應:中西方美學比較舉隅,《文藝理論研究》 1990#4
論傳統詩學的自適精神,《文藝理論研究》 1990#4
論中國懷鄉詩的人性精神,《文史哲》 1990#4
生生之證:中國詩學的時間感悟,《探索與爭鳴》 1990#9
(獲78-92上海市優秀社科成果獎)
尚意的詩學與宋代人文精神,《文學遺產》 1991#2
唐人詩境說中的禪與道,《華東師大學報》 1991#3
宋詩養氣說與理學心性論之關系,《安徽師大學報》 1991#3
中國詩學中的清瑩境界,《文藝理論研究》 1991#3
中國詩的空間意識與人文精神,《南京社會科學》 1991#3
仁學是儒家文藝思想的根本精神,《文藝理論研究》 1992#2
我看《春江花月夜》,《中文自學指導》 1992#10
從《採薇》看中國文化的憂患意識,《中文自學指導》 1993#10
《郊祀歌》與儒家樂論之關系,《文藝理論研究》 1993#4
中國美學中的荒寒境界,《中國文化月刊》 1993#2
王元化先生及其學術生涯,《陰山學刊》 1993#4
讀詞隨筆(散文隨筆),《中文自學指導》 1994
《詩與酒》書後(散文隨筆),《東岳論叢》 1994#3
人生如樹花同發(散文隨筆),《百花洲》 1994#2
論阮籍的根本矛盾及其詩風,《華東師大學報》 1994#4
饒宗頤陳寅恪與四聲外來說,《文匯讀書周報》 1994/6
略論杜甫詩學與中國文化精神,《文藝理論研究》 1994#5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 1995、1996合輯,廣西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唐代文學研究論著輯要》1990~2000年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論兩漢樂府詩歌中所體現的人性精神 ,《齊魯學刊》 1994#5
(《鵝湖》 1995年、《北京大學學報》1995#4摘載)
史實、史識與良知, ,《東方》 1994#5、《上海文化》1994#5
陳寅恪 「 守老僧之舊義 」 詩文釋證,(載《學術集林》第十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一切誠念終當相遇(散文隨筆) ,《收獲》 1994#6
與友人談陳寅恪先生(陳寅恪研究之一) ,《文藝理論研究》 1995#1
論陶淵明對儒家 「 德性之學 」 傳統的體認(載《中國詩學》第四期)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寒柳詩的境界,《學術月刊》 1995#5
學貫中西的選堂先生 ,《上海文化》 1995#1
夏承燾與義理學,《社會科學報》 1995/10/12
饒宗頤其人 ,《東方》 1995#3
饒宗頤與香港的因緣 , ,《學人》第八期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5
陳寅恪與《〈長恨歌〉箋證》,《上海社會科學報》 1995/6/19
存在感受與學術境界:論陳寅恪先生的學術性格及其學術思想,《上海文化》 1995#6
(獲 94-95上海市社科優秀論文二等獎)
熊十力的孤往精神 ,《上海社會科學報》 1995/8/10
從《十力語要》看熊十力哲學的學術性格 ,《華東師大學報》 1996#6
略論屈陶杜蘇的相通境界 ,《安徽師大學報》 1996#6
論 「 陳思贈弟 」 與曹魏政權的文化品質 ,《中國文化月刊》 1996#3
饒宗頤的治學態度與方法 ,《中國文化》第十二期 1996
《文化苦旅》偶評 ,《文藝理論研究》 1996#1
我的音樂經驗(散文隨筆),《音樂愛好者》 1996
香江書簡——關於知識人的思考(散文隨筆) ,《作品》 1996#7
也說「綠陰」與「初夏」,(散文隨筆),《文匯讀書周報》 1996/6
《柳如是別傳》的撰述主旨群說辨證 ,《文藝理論研究》 1997#3
是以詩證史還是借詩造史:高陽解詩的研究,《學術月刊》 1997
從鳳城到佛水山莊——從《柳如是別傳》看地點考證在詩文釋證中的方法與意義,《上海學術季刊》 1997#2
唐宋詩的世界,《東方文化》 1997#4
與友人論王國維書,《東方文化》 1997#6
說「衣」(古典文學札記一則)(散文隨筆),《散文》 1997#2
江南兒女生顏色(散文隨筆),《古典文學知識》 1997#2
從文化角度看電視(散文隨筆),《上海電視》 1997#1
一個現代文化之謎(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
用身體來理解(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
湖畔居的那一片夕陽(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
哀婦人孺子而嘉婦人(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
悲欣交集(散文隨筆),《解放日報》 1997/3/25
虞山行(散文隨筆),《明報》 1997/9/13
思想史家的文學研究:徐復觀《中國文學史論集》《續篇》讀後
,(載《徐復觀與中國文化》)湖北人民 1998
學問世界和生命世界互為體用:王元化近年來的學術思想脈絡《文匯報》 1998/4/24
百年蘊蓄的文化尊嚴:《釋中國》編後,《文匯讀書周報》 1998/5/16
釋陳寅恪古典今事解詩法 (載《學術集林》第十五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9
(獲 97-98上海市社科優秀論文三等獎)
陳寅恪與錢鍾書:一個隱含的詩學範式之爭,《華東師大學報》 1998#2,(《新華文摘》1998#5摘載)
二十世紀中國詩學研究的五個傳統,《文藝理論研究》 1998#2
從理性化到「陳寅恪現象」,《華東師大學報》 1998#5
《台灣書簡》(一~五)(散文隨筆),《文匯讀書周報》 1998/12~2000/元月
《文心雕龍》講疏,《文藝理論研究》 1999#5
吹萬樓頭的古香餘燼(散文隨筆),《文匯讀書周報》 1999
出新何術得陳推: 1999古代文論保定年會感言,《文藝理論研究》2000#2
論春秋稱詩的文化史意蘊,《社會科學家》 2000#5
散原論詩詩二首釋證,《華東師大學報》 2000#6
義寧陳氏之「變」論,《文匯讀書周報》 2000/11/4
徐珂的痛呻放言(散文隨筆),《文匯讀書周報》 2000/7/1
何為新「父范」,(散文隨筆),《創意》 2000#3
徐珂的痛呻放言(散文隨筆),《文匯讀書周報》 2000/7/1
何為新「父范」,(散文隨筆),《創意》 2000#3
唐宋詩之爭:陳衍詩學的近代轉義,(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九輯)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
多元現代性如何可能,《思想與文化》第一期,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
陳寅恪為何寫《柳如是別傳》,《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4/9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經典敘事,《南方周末》 2001/4/5
關於知識人與二十一世紀,《南方周末》 2001/9/13
當代思想史的腳注,《南方周末》 2001/8/16
再論文學上海,《文匯讀書周報》 2001/12/29
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問題論綱(載《思想與文化〈一〉》)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9
略說古代荊洲的龍舟,《江漢論壇》 2001#6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經典敘事,《南方周末(讀書版)》 2001/4/5
什麼是詩文考證的正路?,《社會科學》 2003#5
文化意識的自覺與上海城市精神,《中文自學指導》 2003#3
大學文化與古典文學,《文藝理論研究》 2003#3
從自主性原則看傳統思想與現代價值結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3#1
讀《庄》、《選》札記,(《施蟄存紀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1
對五四的回應、對革命的和解:梁實秋、宗白華、朱光潛合論(《徐中玉紀念文集》),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11
20世紀中國詩學史小言,《社會科學家》2003#3
現代性的普遍依據,《思想與文化》 2003#2
遠行回家的中國經典,《文匯報》 2003/3/14
春夜影話,《文匯報》 2003/4/6
*我欠晚清太多,《文匯報》2003/6/13
*層巒疊嶂的林毓生,《台灣聯合報》2003/3/18
*非點留下的政治文明遺產,《社會科學報》2003/6
*問道於百年學術,《文匯讀書周報》2003/6/6
專著:
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獲 1991年度華東地區優秀理論著作一等獎)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界,北京三聯、台北錦銹 1992
《書生情緣》(有關古典新義的讀書札記以及文藝評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9月,
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
文心雕龍綜覽(參編,專書簡介部分),上海書店 1995
饒宗頤學記,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96
(獲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 94年度獎學金)
澄心論萃(編纂),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6
宋詩精華(參編),廣西大學出版社 1996
中國思想史話,(與韓亞成、李瑞明合著),黃山書社 1997
小琉球漫志(清人朱筠園著,白話文翻譯),台灣前衛出版社 1997
文化江南札記,浙江攝影 1998
釋中國(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大海與眾漚——熊十力文萃(編篡),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大學活葉文庫(第 4輯),華東師大出版社1998
固庵文錄(編校),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自學考試指要〔參編、統稿〕,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9
跨過的歲月:王元化畫傳,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
饒宗頤學述(與李瑞明共同整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國名勝舊影(撰文),浙江攝影 2000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自學考試指要〔參編、統稿〕,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0
大學活葉文庫(第 13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古代散文集粹(與李瑞明、秦蓁合編),上海科技教育出 2000,
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執行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
(《新民晚報》連載 2000年1月25日~3月9日)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執行主編),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1
宋代詩歌評點(與秦蓁、許靜、王少梅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國學術大辭典(參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1
近代上海文學系年初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7
I. 胡曉明的海外講學、訪學與發表論文
香港: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台灣:1998年10月,台灣《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訪學一周。 香港:1998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 香港:2004年11月14日 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演講:《讀經的新意義》 澳門:2006年11月20日: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澳門大學)發表論文:《略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生產》 香港:2006年12月13日: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發表論文:《變臉的神女:文選神女賦的後世轉義》 新加坡:2007年11月15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術演講:《能不憶江南:中國文學與歷史上的江南認同》 巴黎: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邀請,作三個月的歐洲藝術史考察。 漢堡:2008年10月20日,受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講演。 漢堡:2008年10月26日,受德國漢堡國際傳媒藝術與新媒體學院邀請,作《妙諦法身:中國藝術的一個特點》的講演。 香港:2008年12月17日,受香港城市大學的邀請,作《中國詩的文化意象》的講演。 馬六甲:2009年2月22日,受馬六甲華商總會與培風校友會的邀請,作《中華核心價值與現代工商社會》的講演。 台南:2009年4月16至20日,成功大學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文體、修辭、思想融合與閱讀傳統:對庄老思想的復雜響應,以《文選》為中心的討論》。 高雄:2009年4月18日,受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邀請,作《略說文化意象的詩學》的講演。 愛德蒙頓:2010-6-20,受加拿大愛德蒙頓孔子學院邀請,作《茶與中國文化心靈》的講演。 劍橋:2010-5-25至2010-8-25,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高級訪問學者。 溫哥華:2011-5-3至2011-6-3,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高級訪問學者。 香港:2011年4月27日到29日,香港大學東方詩話第七屆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正人君變今俗與文學話語權:《詩大序》毛傳鄭箋今讀》 桃園:2011年10月1日,台灣中央大學《世變與中國知識人》研討會,發表論文:《踐身心之則:略說中國知識人響應亂世的三種方式》。 花蓮:2011年11 月5 日至6日,《多元化的經典詮釋:第三屆人文化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華大學中文系,論文:《從嚴子陵到黃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詮釋史》 台北:2011年11 月1日,台灣大學講演:《富春山居圖與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新竹:2011年11 月14 日,台灣清華大學講演:《唐宋詩學與中國美典》。 台北:2011年12月9日,台灣政治大學講演:《中國詩與中國文化意象》。 台北:2011年12月24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新漢學台北論壇》:唐代研究的新視界,發表論文:《探索中國文化意象的詩歌拼圖》。 桃園:2012年1 月10 日,中央大學「國科會中國文學中的物與我研討計劃」,講演《衣與中國文學》 台北:2012年3月16至19日,台灣大學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川逝:詩史與經義中一些智者與詩人心影之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