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1)地域文化分析從哪些方面入手擴展閱讀
在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發展格局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是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多姿多彩、爭奇斗艷的地域文化。如從夏商周三代到戰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燕趙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隴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等。
在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齊魯文化在秦漢時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轉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上將傳統的政治與道德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因而給齊魯文化注入了新的靈魂。有了儒家學說,齊魯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夠擔負起領導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
到了漢代,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對穩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於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既獲得了統治者的青睞,又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可,是中國宗法農業社會最適宜的意識形態。
❷ 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
1、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
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擁有不同的物質基礎,進而導致生活習慣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運輸。
中國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在沒有機械運輸的情況下,東西南北的的物資運輸困難,人際交往也受到了約束,各地區的長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相當頻繁,曾經發生過數次大的移民。這些移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這樣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後覆蓋全國。有些由於居住的需要接納並適應了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則改變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時,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如果土客相當,那麼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❸ 聞道識天下:中國地域文化有哪些
1、吳越文化
產生於吳越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形成、發展與吳越地區融入中國文化發展的主序列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吳文化的早期發展過程中,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兩種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發展道路,而到越滅吳之後,吳越文化才逐步融為一體,成就了吳越文化。太湖地區屬於越文化的范圍,寧鎮地區是吳文化的中心。吳、越文化自產生就已經開始互相滲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精神特質,具體表現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聰慧機敏、靈動睿智;經世致用、務實求真;敢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
產生於三秦大地的一種地域文化。「三秦」之稱始於秦漢之際,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國疆土,號曰三秦,後衍變為陝西的代稱。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圍,包括今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以及寧夏的南部。關中地區作為三秦文化的主要載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響時代長久。三秦文化,從時間上來看,應當包括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文化;從地域上來看,應當是產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從內容上來分析,應當是三秦地區各種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三秦文化的特點:以人為主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納異進取的開放精神;求真尚禮的厚朴風氣,酷愛傳統文化的懷古趨向。
3、燕趙文化
產生於燕趙地區農耕文化,並在相當長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點具有歷史的長久性、影響深遠並對周邊地域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文化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華北地區的農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環境,燕趙地區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環境,其交通形勢也非常優越;其三,華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燕趙文化中的戰爭文化。燕趙文化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里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趙文化的特點:慷慨悲歌與好氣任俠;民俗古樸厚重,更近於古。
4、三晉文化
產生於三晉地區的地域文化,是三晉地區在歷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會現象,是三晉地區社會化的過程和結果。三晉文化的地域范圍,東至太行山,西至黃河,南黃河或者汾水為界,北邊與草原文化接壤。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可以概括為開放、包容、務實、求新。
5、嶺南文化
是南方地區文化的代表,它與黃河流域的諸文化是迥然相異的文化發展模式。其地域范圍為五嶺以南的廣東。在嶺南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嶺南文化的諸多特點中,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嶺南文化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屬於同一文化總體系。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與百越族文化融合,進而與文化融合,與西方文化交流而發展起來。嶺南文化以遠儒性和非正統性區別於其他的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總體系中的邊緣性文化。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匯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嶺南文化的特點:內涵豐富;個性鮮明;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廣泛。
6、齊魯文化
產生於齊魯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該文化從產生之日起,就以其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齊魯文化雖然是產生於齊、魯兩個不同的地域,但因為兩地近鄰,所以學術界往往將齊、魯文化並稱。而且兩種地域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在早期的道路並不相同,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到了秦漢以後,隨著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建立,在封建統一的政治體制下,齊、魯文化才逐漸融合,成為中國統一的中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
7、荊楚文化
產生於荊楚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是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與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荊楚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表明了這一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因為其在長江流域形成,所以較多的融入了當地社會的文化內涵,它與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在長江流域的衍生,屬於亞文化的范疇。荊楚文化是以湖北地區為主體,包含周邊省份所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荊楚文化的基本特徵為: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綉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台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庄文,編鍾、琴弦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荊楚文化具有獨特的精神特質,表現在:篳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兼收並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8、巴蜀文化
產生於巴蜀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稱,巴文化和蜀文化是兩種非常古老的文化,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狹義的巴蜀文化是指秦統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廣義的巴蜀文化是指整個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巴蜀文化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形成了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格局。早期的巴蜀文化曾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不為人所知,有賴考古發掘復原早期文化的概貌,使我們在今天能夠根據相關資料確立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
9、河套文化
產生於河套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形成、發展與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其地域范圍以今天的河套地區為中心,向西可以抵達銀川一帶,向東與山西省接壤,南跨黃河包括今鄂爾多斯,北依陰山山脈。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區所產生的一切社會人文現象。河套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具體表現在:以農牧業為主的區域經濟特色;共同構建起胡漢交融的文化體系;文化發展具有多層次性,具有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雙重特點。
10、八閩文化
產生於福建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是福建地區所存在的一切社會現象,是福建地區社會化的過程和結果。它的形成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古越文明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領域文化的滲透。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構成閩文化的成分復雜以及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受閩文化影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八閩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各種區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差異鮮明;各地方言、民俗極為復雜;各種藝術難以交融,始終保持其鮮明地方色彩。八閩文化的另一個突出特點為延伸性,具體表現為:向海外延伸;向台灣延伸;向省外延伸。此外,八閩文化具有大陸性和海洋性兼有的雙重性的特徵。
11、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河洛地區所存在的一切現象,是河洛地區社會化的過程及其結果,它的特點為:具有先導性、正統性、兼容性、奇異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條件,使河洛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長期處於核心地位。
12、西域文化
產生於西域地區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地域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上是指凡是通過狹義的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等廣大地區。西域文化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並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並存、多維發展的復合型地域文化~
❹ 地域文化的發展途徑
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揚,要為經濟發展服務,但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志》屬信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其真實性,准確性,不然就失去了編史修志意義,失去了地方誌存在的價值;對舊《志》及新編《志》中的史實錯誤,必須堅決糾正,不能人雲亦雲,不能人為地製造和杜撰歷史,即使它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也要堅決擯棄。
第三,把旅遊、經濟開發、廣告宣傳,與編修地方誌工作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作為地方誌工作者,雖有義務著文闡清歷史真實情況,但無權也無法干涉;對後者,即所從事的職業本身,必須堅持「史德」、「史識」,秉筆直書,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也就是維護地方誌的歷史地位。今日的地方誌如果隨世俗隨商家的需要任意塗抹,後人何以為據研究一方歷史?一部地方誌,本來就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實地反映好當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狀況,記述好本地地域文化與其它地域不同之處、特色之點,並且很好地讀志用志,完全能夠很好地服務於地方經濟開發和建設,又何必弄虛作假,搞虛假「文化」呢!
❺ 談一談對所在地域文化的認識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積淀,是文化的容器、載體和舞台;城市與文化是與生俱來、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我省在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的實踐中,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搞好城市文化建設。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從哪裡來?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特色一方面體現在外觀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體現在內涵上鮮明的文化氣質。這種個性化的形象和氣質,只能是土生土長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人文生態環境中生發出來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長出來的,這已經為國內外眾多文化城市的個性特色形成的歷史和經驗所證明了的。從我省的文化土壤看,可以為培育城市文化個性和特色找到以下幾方面的文化根基:一是歷史文化,二是傳統文化,三是地域文化,四是民族文化,五是紅色文化。我省特有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為我省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基礎。
❻ 江南文化作為我國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江南文化作為我國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江南是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地域概念。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概念。「樂明教,讓自然」的江南文化以其超功利的審美氣質和詩意精神,積淀和催生了古代文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巨大的創作潛力。研究江南文化傳統及其當代演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審視具有地域性和歷史性的中國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長期以來自然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目前,最常用的地域文化概念: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確定的,如楚文化、秦文化、吳文化、越文化等。按地域劃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
從西晉末年到南朝末年,大約有一百萬北方人移居南方。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生活方式、中原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在南朝中期,蔣楠已經繁榮昌盛,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不僅與北方的差距縮小,而且在許多方面也有所發展。建康(南京)、廣陵(揚州)、京口(鎮江)和山陰(紹興)是世界著名的城市。孫武、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建都建康。江南的文學、繪畫、書法和雕塑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服飾南渡」,也是江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變革。
❼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
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發展途徑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揚,要為經濟發展服務,但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志》屬信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其真實性,准確性,不然就失去了編史修志意義,失去了地方誌存在的價值;對舊《志》及新編《志》中的史實錯誤,必須堅決糾正,不能人雲亦雲,不能人為地製造和杜撰歷史,即使它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也要堅決擯棄。
第三,把旅遊、經濟開發、廣告宣傳,與編修地方誌工作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作為地方誌工作者,雖有義務著文闡清歷史真實情況,但無權也無法干涉;對後者,即所從事的職業本身,必須堅持「史德」、「史識」,秉筆直書,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也就是維護地方誌的歷史地位。
❽ 分析地域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從哪方面體現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後,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五.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❾ 地域文化差異與跨國公司組織文化選擇
地域文化差異與跨國公司組織文化選擇
[論文關鍵詞〕地域差異組織文化方式
〔論文摘要〕 成熟的組織文化作為大型的典型標志,在其全球化的過程中,出於自主或者非自主的因素,都會受到東道國的文化影響。而當東道國是各地區存在地域文化差異的中國時,這一問題變得尤為明顯。論文探討組織文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於跨國公司調整其管理方式的啟示。
跨國公司以完善的價值體系和成熟的管理觀念以及模式化的行為制度,在一個又一個的開放體中著其所堅持的商業文化。這種商業文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的規則形成,更影響了新興市場商業理念的標准確立。那麼,商業文明太過強大,會否將東道國的吞噬呢?其實,那些成功的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分支機構的跨國公司,其組織文化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文化的新興市場,是研究地域文化和組織文化相互影響的良好樣本。更重要的是,由於自然以及人文歷史因素等原因,中國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地域文化具有顯著的差異。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作為地域文化的樣本,對同一跨國公司在兩地的分支機構的組織文化體現出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此判定地域文化特徵如何對組織文化產生影響,並就跨國公司的商業行為、管理工作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提出一些建議。
一、文化的度量標准和組織文化的層次
(一)文化的度量標准
文化,指的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而在行為理論裡面,一般公認的觀念是:文化,或說人類體系(human sys-terns),是對於相抵觸的價值觀念的一種權衡系統。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Reed·E·Nelson和Suresh Gopalan在2003年的研究中,通過整理前人的文獻,提出了一個對文化進行測量的系統。為了將地域文化因素和組織文化進行對應分析,他們將文化分為四個大的維度,即工作(Work or Task)、關系(Relations)、控制(Control)以及思維(Thought)。工作(Work or Task)又分成四個子維度:工作的努力程度(Effort)、工作時間(Time)、工作的完成程度(Finish Job)以及工作質量(Quality);關系(Rela-tions)同樣被分為四個子維度:影響(Affect)、移情(Empathy)、社交性(Sociability)以及忠誠度(Loy-alty);控制(Control)分為兩個子維度:權力(Pow-er)和(Politics);思維(Thought)分為四個子維度:抽象思維(Abstract thought)、計劃(Planning)展示程度(Exposition)、靈活性(Flexibility) "
(二)組織文化的層次
在管界,人們對組織文化的定義基本達成了共識:組織文化是由一個特定的組織在從事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體系”理念,是該組織全體成員共同認可與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等意識形態和精神形態的文化理念的集合體。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將組織文化分為了四個層次,即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和層。具體來說,精神層即組織文化的核心層次,包括了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理念體系。而制度層是組織文化的中間層,包括了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員工對制度的認可程度,更詳細來說,包括了一個公司的組織結構、獎懲制度、會議方式(會議頻率、進行方式)以及公司決策方式和溝通方式。第三個層次,即行為層是表象層,包括一個企業的公司外觀,員工行為、典型人物形象和公司內部故事。第四個層次社會層即對外傳播層,反應的是組織和社會的交往情況。
二、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徵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史記》中對中國的地域文化就有一句准確的描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一句古話生動的表現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差異。而論及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復旦大學的葛劍雄教授提出了四個被廣為接受的解釋: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無論是在古代不發達的時代,還是現今交通已經極其方便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都會導致各地區人民物質生活基礎的差別,從而帶來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次了大遷徙,移民對一地文化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論及這一影響,上海是最為鮮明的例子,其在1900前後開 埠 的過程中,受到三股移民力量的影響,第一是蘇州與浙江的移民,他們本身代表了中國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其次是大量的猶太移民,再次就是其他的外籍移民。
政治權力與區劃的影響:在形成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的政權影響了各區域文化的形成,各諸侯國君主的個人意志對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民族分布的影響:各民族在遷移和融合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一地文化的形成。
(二)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徵
北京,作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以及新中國的首都,是中國城市中都城文化的最佳代表。對北京文化特徵研究的文獻,大都把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徵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且長期作為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養成了強烈政治參與意識,不僅如此,北京人也養成了敢說、勇於且樂於批評時政的性格特點。
高素質的市民: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中心,北京雲集了一大批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大量受過良好的人員留在北京工作成為新一代北京市民;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的不斷進行的市民教育,從而提高了整個城市的文化素質。
官派作風:同樣由於長期作為一國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也體現出了明顯的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總體而言,北京的文化具有明顯的農耕文化特徵,居民性格上有閑散庸碌的傾向,帶有一定的封閉文化心態。
(三)上海的地域特徵
上海,作為中國受外來文化影響最深的城市,是中國移民城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上海形成城市僅僅一百餘年,且形成城市的過程中受到租界文化的深刻影響,表現為以下地域文化特徵。
多元性:上海作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具有明顯的文化多元性特徵。這一特點在其和飲食習慣上有著明顯的體現。
包容性:由於上海文化在其城市形成的初期,本身在中華文化中處於主流文化之外的邊緣地帶,從而上海的本土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即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
現代性(殖民性):在世界范圍來看,所有曾經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或者地區,都在和周邊地區的文化比較中,體現出了明顯的現代性,即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市民意識(包括意識和秩序意識)。但同時,由於原有自身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對峙,也使得殖民地的市民在上具有一種遠離的態度,以及在政治觀點上的“主體暖昧”特點。
商業性:所謂商業性,指的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為主流的中,較完善的養成了契約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
(四)地域文化的測量
對北京而言,由於官派作風的影響,北京人相對更閑適,更適應比較官僚化的做事風格,因而在工作(Work or Task)維度中的努力(Effort)和時間(Time)以及工作完成程度(Finish job)較低,而工作質量(Quality)由於較高的市民素質,仍然是得到了保證的。
和上海相比,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使得北京人更為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這使得他們在關系(Re-lations)的各個子維度上,有著更高的水平。而由於長期的政治文化熏陶,北京人也更注重團隊的力量,更重視對領導者的需求以及對權力有著更大服從程度,因而在控制(Control)的各個維度上,也是更高的。
而從思維方式(Thought)上來說,上海人由於受到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並且較早的建立了商業文化,因而在思維方式(Thought)的各個子維度上,特別是抽象思維(Abstract thought)和靈活性(Flexibility)維度上,有著更好的表現(信息詳見表1所示)。
通過對於北京、上海兩地地域文化因素的比較測量,不難看出兩地文化存在著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源自個人的思維方式層面,繼而影響行事風格與溝通方式,最終對的組織文化產生影響。
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 Hall)提出過文化存在語境性(Context ),並劃分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兩種文化具有幾乎完全相反的特徵,高語境文化表現為依賴人們思想預設的程序溝通交流;而低語境文化則強調理性和,推導結論。北京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了高語境文化的特徵,因而在溝通方式上表現得較為隨意或者說具有“人情味”;而上海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了低語境文化特徵,在溝通方式上強調程序化。這些都直接反映到兩地公司機構的組織文化中:即我們直觀所能感受到的對於人和人之間“關系”以及企業規則的不同程度的重視。
三、的組織比較:以埃森哲、普華永道公司為例
(一)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標准化組織文化
跨國公司在母國之外的地域建立分支機構的時候,除了充分尊重東道國的文化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組織文化。通過組織文化的推行,可以盡量在不同地區的分支機構中建立起一種標准化,這種標准化,除了在本質上能建立一種忠誠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得內部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便利。
這種標准化的組織文化,最為明顯的存在於組織文化結構中的精神層和層。作為核心的精神層,代表的是公司的願景和價值理念體系,這是一個公司的精神圖騰,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而作為對外的社會層,就其本質而言,也往往不會發生變化。如果一個公司致力於表現出其對於社會責任感的承擔,那麼無論是在母國或是在東道國,該公司都會積極的表現出社會友好的一面。
筆者對埃森哲、普華永道兩公司進行了調研。埃森哲公司是致力於咨詢、信息技術和外包服務的跨國咨詢公司,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包括有:傳承卓越、最優人才、創造客戶價值、全球化公司、尊重個人以及烙守誠信。同時,強調做一名合格企業公民的埃森哲中國分公司的各個分支機構都積極和當地的慈善機構合作,進行慈善活動。普華永道公司所表現出來的情況也是非常類似的。
(二)跨國公司不同分公司的組織文化特徵
盡管跨國公司極力保證其組織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一致性,但是地域文化對一個公司組織文化的影響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時候,由於不同地區的法規或風俗、宗教等原因,跨國公司必須對其組織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主動調整,以此適應當地的。這種主動的調整不是本文試圖研究的對象,本文更關注的是那些為地域文化所潛移默化而產生改變的因素。
在對埃森哲以及普華永道兩個跨國公司員工的訪談中,可以發現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顯著的存在於制度層和行為層,更具體的說來,受到不同地區文化差別的影響,各個分公司中的溝通方式和員工行為有著明顯的差異。
在這兩個公司內部,普遍認為上海公司的員工有著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為專業的商業精神,而相對來說,北京的員工之間有著更為親密的內部關系以及更隨意化的溝通方式。在會議上,上海公司的員工也往往表現出更加積極的參與性,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相反,北京的員工則更多的選擇傾聽。
具體到埃森哲公司而言,其沒有為經理層配備私人,而是在各個分公司建立統一的商務中心,由商務中心在經理有需求時指配秘書(ExecutiveAssistant)為其服務。而年終分公司進行工作評價的方式,是將電腦系統中EA的工作量值(客觀標准)和經理層的問卷結果(主觀標准)相結合。在2010的年會上,通過對上海和北京兩地商務中心的2009年度工作評價的發現,以客觀標准來說,上海商務中心的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況都要優於北京商務中心,而主觀標准中,北京商務中心的評價則明顯要優於上海商務中心。依據其內部分析,這樣的結果就是由於北京商務中心的EA更擅長於和其客戶(經理)建立良好而親密的互動關系。
對於員工活動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兩地機構的差別。北京分公司一般將家庭日(family day)作為傳統項目,而上海分公司則以僅限員工參與的派對作為選擇。
由於兩地公司直接面向的外部客戶有著區別,在對外的交流的方式上,兩地同樣有著差別。北京分公司多以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客戶,因而在開展工作時,更重視人際網路的搭建;而上海分公司面向的客戶則更多的是外資企業或者私有企業,這使得他們的'工作更多的具有程序化的特徵。
普華永道公司每年開展一次針對員工的全球調查(Global people survey),這一調查主要從對公司的滿意程度、員工士氣、凝聚力、員工發展機會(Per-formance of Coaching & Development)等方面展開。在最新一次調查的分地區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地區員工的滿意程度、士氣以及凝聚力方面普遍高於上海地區員工,而對於發展機會的評價則較低。通過對兩地工作方式的觀察,對一結果的解讀是,在同等的薪酬水平下,北京地區員工的工作壓力較小。而壓力較小的源頭被認為是,由於北京地區員工的自我意識更為強烈,普遍傾向拒絕高強度加班工作。這也是對於其“官派”作風的一種良好寫照。
結合之前對北京和上海兩地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認為,跨國公司的組織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影響。
(三)基於不同地域文化差別的公司管理方式調整
跨國公司在中國擴張版圖的同時,也注意到了中國所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差別問題,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所帶來的各個分公司工作效率上的差異,如何取長補短,整體提升中國公司的表現,成為了很多跨國公司思考的問題。
就埃森哲和普華永道而言,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一種解決方案,即超越地域構架,以項目為導向。在同一個項目中,結合不同地區分公司的員工,進行分工和協調,從而完成一個項目。這的確是一種良好的嘗試,雖然目前這種嘗試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磨合等。
除了項目化之外,更多跨國公司選擇了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即不再派駐母國工作人員擔任管理職位,更多的啟用東道國國籍的管理人員。相關調查顯示,這些東道國國籍的管理人員一般是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青年管理人,他們被認為更加具有國際化視野,專業化背景,以及更好的能力和海外生活經歷,這些資歷能保證他們更好的和母公司溝通。
但是,這類新興的管理群體同樣遇到了溝通中的障礙。其中一個鮮明的趨勢是:不少青年經理人過於迎合母國的文化溝通方式,而遭到了本國同事的垢病,造成了工作中的矛盾。其實,文化融合講求的是不固執本國文化,不盲從外國文化。誠然,西方國家是現代管思想的發祥地,跨國公司也的確具有更為高效的組織文化和管理方式,然而真正想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更多的研究東道國的地域文化,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去適應潛移默化中的改變是更好的一種選擇。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上海文化由於其具有的包容性等特點,一般而言,跨國公司的組織文化在上海會比較少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上海員工一般能較為完整的接受跨國公司的原有文化,而與之相反,北京由於文化的相對封閉性,會相對多的對跨國公司的文化進行改造。
文化上的差異帶給組織文化的影響,應當是跨國公司調整他們各地的商業行為時的注意點,唯有積極調整管理戰略,才能適應文化的差異。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❿ 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底蘊評判標准,歷史積淀仍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城市文化積淀的排序是公眾對城市文化積淀評價標準的反映。研究發現,歷史文化積淀等因素仍然是公眾評價一個城市文化積淀的主要標准,這也是成都被公認為文化積淀最多的城市之一的重要原因。
然而,一個城市的文化背景應該是歷史、社會、教育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而不是某一指標的單一支持。成都除了具有明顯的歷史積淀優勢(大量的文物和三國古都)外,還有一大批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發達,文化氛圍濃厚。
為了描述城市的文化底蘊更深刻而生動的方式,零咨詢分析的擬人化特徵的城市排名,和城市價值觀的差異也反映在城市的擬人化特徵。
記者看到成都、北京、西安和上海在擬人化評價中,會給人留下美麗、健康、進取、勤奮和幸運的印象,但成都比北京和西安更時尚、更現代、更大方、更誠實。
這表明,成都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除了具有歷史文化的優勢外,還以其優美的城市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氛圍而受到世界的認可,並不斷沉澱為其城市文化積淀。
文化底蘊的內涵是人們或群體長期積累起來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從「文化積淀」的角度來看,文物、古跡、民間傳統等歷史文化的沉澱,必然是城市文化積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又分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所以歷史文化的積累並不是一個城市文化積淀的全部。因此,公眾將會認識到上海是一個現代文化積累豐富的城市,是中國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貢獻,成為中國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
(10)地域文化分析從哪些方面入手擴展閱讀:
1、所謂文化遺產,是指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們或群體所持有的文化特徵,如道德觀念、生活觀念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也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知識和精神的培養。
2、文化底蘊的體現,除了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時代和文化特色之外,並不是用來展示的,如果它能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底蘊。我們想要的是一種生存的、發展中的文化。
3、許多人還說,文化底蘊甚至與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有關。多少廁所,多少健身中心,多少公園都很重要。而其中最根本的,還是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