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原文化對中原經濟的崛起有什麼作用
弘揚中原大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積極推進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打造昂揚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進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轉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十六)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挖...
中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周圍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狹義的「中原」專指河南。通常所說的「中原」是指狹義的「中原」,即代指河南。因為河南不僅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五帝時代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會形成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仰韶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時期。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積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的發展水平相同,處於並行發展的時期。此時,中原佔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龍山文化時期,初級文明逐漸形成,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原文明中心地位開始明朗。
從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發展到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素在這一時段有一種疾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周邊地區的同期文化形成明顯的反差。曾經輝煌一時的馬家浜--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時已經是強駑之末。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經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時也給人以衰落之感。仰韶文化時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等,都曾擴展到中原的豫東和豫南。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東,或融合於當地,完全被河南龍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強勢擴張的歷史真實。中原文化在不斷汲取周邊文明因素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已經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並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確立了中華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為例,可以做為一個新時代標志的青銅冶煉術,在龍山時代逐漸普及。中原地區發現多處青銅冶煉遺存,登封王城崗出土的青銅規殘片,陶寺遺址(山西襄汾縣東北部)的銅鈴等,代表著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隨後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大量青銅兵器、禮器的出土,顯示了中原文明的風采。
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僅發現一座鄭州西山古城。而龍山時代的古城僅河南一地,已發現了安陽後崗、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台、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處。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同時代城址的發現。龍山時代大批城堡出現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劇變,是戰爭、掠奪、權貴、財富集中。一個邦國林立的初級文明社會在中原大地已經出現。
從新鄭縣裴李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龜甲刻符,仰韶(澠池縣)文化的刻劃符號,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崗、陝西長安花樓子的陶文與骨刻文字,它們和後世的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二里頭遺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無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縣東下馮村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址,城堡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遺址、人工溝、陶窯、水井、窖穴、墓葬等,並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時還有一些銅器。類似東下馮城堡的建築遺跡,在北起臨汾、南至黃河、東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處之多。這些發現,與《禹貢》記載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說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包括晉南的汾、澮、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穎水流域,乃至關中平原。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有助於早期夏文化的確認和突破。陶寺文化遺存百餘處,包括了城址、居住遺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禮器樂器、青銅器。
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出土了一批壺、瓶、盆、盤、豆等彩繪陶器,其中的彩繪蟠龍陶盤,被認為是集合中原諸部落圖騰而成的華夏中心區域的徽標;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繪木器,有案、幾、俎、匣、盤、斗、豆、鼓等多種器物,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一些社會狀況;三是出土一批農具,幾座水井,說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居住處所從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動范圍更加擴大;四是遺存物中銅器與文字的發現。墓中出土一件含銅量近98%的銅鈴形器,證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冶金技術。
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壺,陶器的壁上有毛筆朱書文字,結構與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中國最早的毛筆朱書文字;五是在陶寺千餘處墓葬中,反映出明顯的等級或階級的差別,五座級別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黿鼓、特磬類的禮樂器,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同類樂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時中原大地的禮樂制度、階級差別、國家形態已經萌生或正在形成,標志著山西晉南地區放射出華夏文明時代到來的燦爛光芒。
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實中原指河南也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這個中原就是以河南為代表的廣大中部地區了。
② 中原文化的特點有什麼,中原文化的五個特點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雖然在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之後的發展中大多沒能保護好歷史文化。河南作為中原的中心,即使是經歷了這么多的朝代更變地位依舊是不變的。
第一:根源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人類記載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
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都發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根源,同樣發端於河南。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志的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而生成於河南的。
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黃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包容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就交匯在中原一帶。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
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徵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
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開放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
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范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辟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借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辟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
第五:基礎性
就是說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一名著名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結束語】或許對於大多數的80、90後來說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枯燥的一部分,卻對於一些神秘的事情充滿了探究的熱情,中原地區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神秘地帶,這里的歷史底蘊並不普通。
③ 現在中原文化對世界有哪些影響
千百年來,一直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海內外華人,把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指南針導致了航海技術革命,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周朝的「封邦建國」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榮。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歷史發展反復證明,中華民族無論怎樣一波三折,為近代文明的到來准備了必要的條件。中原文化就如一台功能強大的引擎,從不同的方面不斷把中華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的車輪推向前行。中原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後羿射日、嫦娥奔月,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新技術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原文化也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實現了文字載體的新突破,北宋畢的活字印刷迎來了鉛與火的新時代,開創了知識傳播的新紀元;成熟於宋代的火葯、智慧成果的傳承功能。就是說中原文化具有對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維系,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報效國家、熱戀故土等熾熱情懷成為全球華人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追求。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遠播西方文明而綻放出瑰麗的文化魅力。從殷商王朝對商業經濟方式的自覺選擇。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愛國統一始終是她倡導的主題、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又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④ 如何看待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的特質決定了中原文化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對於民族精神的傳承,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都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認識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
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並從中總結出社會前進的有益借鑒。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例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又如,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對許許多多規律性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啟發意義。
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
近古以來,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遠播西方文明而綻放出瑰麗的文化魅力。
《馬可波羅游記》對當時和諧的東方國度的贊譽,至今還為人們稱道。
中原文化在精神層面建構的文化理想,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氣度,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尊道貴德的理性氣質,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中庸辯證的思維理路,在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為災難頻繁發生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於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對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仍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推動作用。
中原文化產生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周朝的「封邦建國」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榮,從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慶歷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動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的遞進。
從殷商王朝對商業經濟方式的自覺選擇,到以宋朝交子、匯票等為標志的商業革命,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極大發展,實現了
⑤ 中原文化的特點以及歷史原因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中國中原文化璀璨瑰麗,其中,體現在河南的部分更為突出。中國中原文化的璀璨瑰麗,集中體現在河南的部分。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它的形成及發展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吸取周邊文化精髓,形成了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在中原文化發展過程中,由於人類遷徙,戰爭,經濟交流等活動因素的頻繁影響,導致了中原文化不斷與異地文化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相對不甚明顯的文化特徵。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它的歷史特徵又是不可磨滅的!
⑥ 古代時期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古代時期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中原行政管理制度在西域地區逐漸建立(前涼高昌設置郡,唐朝設置西州、庭州和伊州,元朝設置行省,清朝前期在北疆和東疆地區設置州縣鄉里等制度,1884年在新疆建省);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耕作方法、冶煉技術和鐵制農具傳入西域(兩漢時期的牛耕、鐵制農具、水利灌溉技術等傳入西域並普及);中原地區的儒家文化傳入西域,包括漢語文、漢族典章制度、漢化的宗教經典、道教、雕版印刷術等;中原地區的紡織技術(養蠶繅絲)和絹帛絲綢源源不斷的傳入西域。
15
分享評論
踩
冪學會計碩士集訓營/周末班/VIP班全新開啟,贏在起跑線
值得一看的會計碩士相關信息推薦
2022MPAcc全程輔導報名開啟,冪學專注會計碩士,陳劍師資團隊授課,科學課程體系,快速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員的通過率,冪學會計碩士,一次性考取名校
北京冪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2020年會計專碩_報考條件有哪些?已解答
值得一看的考研相關信息推薦
mpacc一般指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簡稱會計專碩,mpacc就業容易且起點高,而考試難度相對於學碩簡單,每年報考mpacc人數增長比率近半,跨專業和在職增多明顯...
北京社科賽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古代時期中原文化...
專家1對1在線解答疑惑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秦漢時期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統一六國,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西域,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註:「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中文名
西域
外文名
Western Regions
含義
對今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讀音
xī yù
快速
導航
歷史沿革文明變遷西域文明
詞語釋義
1.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 校註:「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
漢以來成為對玉門關 、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專指蔥嶺以東而言,廣義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內。後亦泛指我國西部地區。
《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南朝宋]謝惠連《雪賦:「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時林文忠公已由西域賜環,文宗特詔起之田間。」
⑦ 中原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根源性:
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原創性:
中原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發揮了篳路藍縷的開創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構,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發明與中醫葯的產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
包容性: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方式,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考古人員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一帶交匯。
開放性:
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
基礎性:
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並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
(7)中原文化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透過中原文化可以從總體上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原發展,並從中總結出社會前進的有益借鑒。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的先賢們發現並闡發的許多精闢思想,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例如格物致知、有無相生等樸素精闢的思想,仍是我們今天認識事物、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又如,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就是對許許多多規律性社會現象的高度概括,至今仍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