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隱山景區的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稱貴子堂,位於湘潭縣排頭鄉紫山居村,距隱山東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輿與夫人王慈雲(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綏廳訓導周系蔚、戶部左待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滿門文采,男女同輝,僅女詩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歷史上的第二個女詩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贅周系輿家,娶周詒端(1812-1870年)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舉家遷回原籍—湘陰東鄉柳家沖柳庄,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達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書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親為書齋撰聯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文化的影響,與夫人周詒端的襄助、配合,他一邊讀書,一邊研究地理學、農學,旁及水利、田賦、荒政、鹽政等,為後來抗擊英、俄,收復新疆和戰後治理西北地區打好了堅實的基礎。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在夫人協助下,花3年多時間,在此繪出了全國各省地圖,有人評價說:他「一生在軍事上的成功,全靠他對於地理的精熟」。在桂在堂讀書期間,左宗棠曾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去醴陵淥江書院講學,並在書院會見路過的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陶澍。陶澍稱左宗棠為「奇才」,並和他訂了忘年之交。後來左宗棠之所以能帶兵征戰,就全憑陶澍女婿林翼與曾國藩的大力推薦。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在桂在堂著《廣區田制圖說》,抄錄《畿輔通志》、《西域圖志》以及各直省通志,達數十巨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線屢敗,左宗棠寫感事詩4首,抒發內心的憤懣。左宗棠在此,為王慈雲之《慈雲閣詩抄》刊印並作序題簽。精心地將4個女兒哺育成人。所以說,隱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更可以說,左宗棠卓爾不群,業績輝煌,就起步於隱山桂在堂。2000年8月15日,湘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以「左宗棠故居」為名,將桂在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桂在堂,早年叫亭子屋場,建年待考。據光緒刊《湘潭縣志·周系英傳》推斷應是周方沂初建,後陸續擴大,至周昭俊(千岩)時定型,為周氏世居,曾因家境衰落而一度變賣給王姓,後重新購回,並易名「桂在堂」。佔地萬余平方米,建築多為兩層房,青磚小瓦,但結構奇特,布局合理,設計精巧,規模宏大,在湘潭民宅中實屬罕見。宅院由5棟房屋組成,既排列有序,形成整體,三進五開,又互不相連,各為一體,成「︱︱」形結構。居中三棟,是八卦中的首卦—乾卦。左右兩側各有一棟橫屋相抱,橫屋結構與正屋相似,為東樓與西樓,三者連為一體,有分有聯。前棟大門居廳中,廳屋兩邊為門房,左門房旁邊為廂房,右門房旁邊為廚房。前棟後有一甬墀,甬墀內一邊一棵桂花樹,每年農歷八月,香飄全院。有甬道入中棟,「桂在堂」鎦金大字橫匾高懸於中棟大門之上。中棟鼓壁大門前後對開,廳兩邊分別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開的八角門。再兩邊為廂房。中棟棟梁下藏有歷書。後棟正中為廳屋,廳屋兩邊各有兩間廂房。全院有天井48座,均按八卦圖形排列,兩邊橫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宅前有池,池前有坪,入坪有牆,牆開三槽門。中槽門入正廳,左右槽門入左右橫屋。這座大型古建築,曲折逶迤,橫豎交錯,難辨方向,生人入內,必須有人引導。現存後棟與4幅壁畫,一棵傘柱,保存完整。一塊欽賜之青石碑刻,碑文曰:「皇清榮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周公千岩(周千岩系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字型大小)府君之神道。」亦保存完好。清代時,凡來桂在堂的文官武將,見此石碑,都要落轎或下馬叩拜。
故居附近,左側鳳凰山有「周公千岩、周母王太夫人墓」,南端中萬寺上首有龍灣橋,橋的上首過去有迎官亭,橋附近的小溪上首路邊有白石如馬,俗稱「白馬精」。(葉舟 曾新華)
㈡ 湘陰哪裡好玩
遠浦樓 遠浦樓為仿古建築,屹立於湘江湘陰城區段東岸,佔地面積214.88平方米,於2003年 動工復建,2005年竣工。遠浦樓取名源於昔日瀟湘八景之一的「遠浦歸帆」,目前遠浦樓內陳列有書房展覽。成為我縣標志性景點之一。 重修的遠浦樓由原中共中央主席、建國後中共湘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華國鋒同志題寫樓名。 南泉古剎 南泉寺位於湘陰縣城東南郊,北距縣城3公里,南距長沙38公里。據康熙三十三年 (1694)《潭州南泉山雙林禪寺中興記》記載:南泉寺系潭州四十餘剎之一。宋紹興間(1140年左右)普庵祖師去遊憩此,鑿井得泉,泉水清冽,乃誅茅建法,創立雙林禪寺。因泉在寺南,故命名為「南泉寺」。 建寺以來,由宋而元至明成化(1470年左右)凡三百餘年。後來由於主持不得人,守規淪墜,法堂草深,明丙戌年(1406年)間,僧名德涌者,勤於法事,深得人緣,將寺殿不斷復新。不幾歲殿閣巍然,佛僧丕盛,大改舊觀。正德間(1510年左右),欽依弘戒宗師等又加大修葺擴充,寺容煥然一新,當時縣知事王公還為此立了碑記。正德至明嘉靖辛亥年間(1551年左右)因年久失修,殿舍傾頹,幾雨侵蝕,有黃庭鎧者主持募捐,得到當時顯達的贊助,又將寺殿僧堂門送修理一新。事後又立了碑記。當明清鼎革之際,復遭兵燹,此寺又一次盪為灰燼。清康熙甲戌年(1694)有大龍主崇山德鼎禪師嗣楚薄玉崖上方天目開老人,慨嘆南泉寺被廢,乃攜諸子結廬居廢寺旁,籌劃重新修建。得到縣令唐際的幫助,終於鳩工修建,並創立重門寶殿,廣廈修廊,使佛像燦然,紫金光聚,金鼓交參。由是十方檀越近悅遠來,湖海高賢雲奔水赴。鍾鼓之聲,遠聞數里,常年煙火不絕。這是南泉寺的鼎盛時期。 從康熙重修後,主持僧可考者有:崇山德鼎禪師嗣法門人行和、本山法養行見、祜玉、祜鑒、宗容、宗林、宗蘭等庭目下只有深根尚健在,深根原姓蔣,七歲在南泉寺受戒,曾一度在藕花堂寺內住過,解放後住南泉寺所在的向陽村。1984年他作為宗教界人士代表任縣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南泉寺原有自產:樊家洲水田三·四石,寺沖里一·四石,宋家壠0·二五石。解放前每年收租谷五十——六十石。此外寺後塔山園、吳家坡等山地廣闊,每年可砍茅柴作寺內燒柴。 1930年,尚見寺的頭門,望有「雙林古剎」橫額,二門刻有「南泉山」橫額,二門兩側為通道,前面供有彌勒佛,後面有韋陀神像。第三進為一寬廣院落,兩旁設有鍾樓鼓樓,正中為大雄寶殿,正殿有三尊佛菩薩:阿彌陀佛、消災延壽葯師,釋迦牟尼。二十四諸天、四十八羅漢分列兩傍,塑像金光奪目,姿態栩栩如生,正殿有對聯一幅雲: 者個佛,者個菩薩,到底不離者個鍾聲鼓聲,誰能於有聲里聽無聲,靜觀自在; 什麼我,什麼人天,究竟是個什麼樵夢蝶夢,吾欲於大夢中求不夢,清靜如來。 方丈室,禪房設在正廳後面。正廳之西還設有庶務室、寢室以及飯廳雜屋等。向西延伸為觀音堂,再西為客廳。無論遠近遊人或同門僧侶來此,寺僧接待均極殷勤,沏茶煮茗,清香可口。 寺院環境幽雅,前有洋沙湖,碧波盪漾,後山,茂林修竹四季皆春。林中多是數人合抱的大樹,其中有楓樹四十八棵,櫧樹二十四棵。一樹垸遮天蔽日。那裡除了樹就是竹子,楠竹密密叢叢人都走不進去。在叢林深邃之處,人跡罕至。夏季炎熱之時,如到樹蔭下去休息,不多時,頓覺暑氣全消,精神清爽。不由吟誦清代南泉寺僧德鼎《詠南泉》的那首七律: 古剎名垂數百秋,廢興不一記碑留。 雲隨鶴夢魂無定,月冷松枝翠欲流。 燈火爍開千聖眼,鍾聲敲破古今愁。 臨風愧我空惆悵,未識誰人護祖猷。 1937年原國民黨反蔣愛國將領陳嘉佑歸葬於寺之東側。墓地佔面積一畝多,周圍用花崗石砌成大半個弧圈,前低後高,高處嵌墓碑,弧前缺口處設有石祭台,兩邊立有石華表,中為墓葬所在。石圍 八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外都是大楓樹,每到深秋,紅葉飄零,墓地履蓋著一層金黃的楓葉。因這里墓地氣魄庄嚴雄偉,墓石又光潔可坐,所以游南泉寺者常愛到這里來欣賞景色。 1930年在南泉寺創辦湘陰縣立中學時,還只佔用了一部分寺廟房屋,沒有改變寺容。寺內還有和尚居住,香煙也沒有斷絕。抗日期間城內常遭空襲,當時的湘陰縣政府曾兩度遷到南泉寺辦公。抗戰勝利後,南泉寺又由寺僧安幸收回。據說安幸曾經當過縣長。1952年湘陰縣立中學遷到城北夏家墳山,另建新校舍,曾從南泉寺拆取建築材料,留下一小部分辦了南泉小學。後來小學失火,南泉寺便成了廢墟。1958年這里辦了茶桑場。而今僅有「潭州南泉山雙林禪寺中興記」的石碑存在,那口古井也在1978年改建茉莉花田時填塞了。昔日的雙林禪寺盪然無存了。 2002年元月,釋來修和尚慕南泉寺名,雲游至此,結茅庵作廟堂,廣結善緣,千百善男信女慕名參拜,一時香火盛旺。2001年開始,廣大善男信女面向社會各界募捐,共募集建廟資金120餘萬元,從2001年10月在南泉寺原地址上奠基動工,至2002年11月第一棟「三佛殿」竣工。「三佛殿」佔地425M2,高19 .8米,其建築雕梁畫棟,甚是恢弘。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消災延壽葯師、南無阿彌陀佛三尊佛像,長年香火不絕,甚為壯觀。 湘陰文廟 湘陰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幾經興廢,現有建築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則「玉振金聲」沖天坊、泮池、狀元橋、「太和元氣」坊、大城門、大成殿及廂房組成,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縣級文廟,建築藝術精湛、風格獨特,屬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岳州窯遺址博物館 岳州窯為唐代六大名窯之一。位於湘陰縣文星鎮馬王勘,是一座生產青瓷毓器物的窯址。屬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發現後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2003年在窯址建立岳州窯遺址博物館。館內 陳列了岳州窯青瓷毓文物,還可以目睹一代名窯風采。 岳州窯地處湖南省湘陰縣文星鎮堤院一帶,北起水門,南至洞庭廟舊址,全長700餘米的范圍內。湘陰縣舊屬岳州,故名。當地居民中至今流傳「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長沙市到湘陰縣城有一條平坦的國道,不到兩小時的路程。沿途江河交叉,風光旖旎,青山綠水,讓久居大都市的我,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湘陰縣是個古城,城內保存著規模較大的孔廟,當地人正在著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孔廟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從建築風格看應屬乾隆早期。樓閣式仿古建築「岳州窯紀念館」高高聳立在美麗的湘江邊上,眼前的湘江,比我在長沙橘子洲頭所見的寬闊了許多。原先的古渡已被拆除,不遠處,一座嶄新的大橋飛架湘江東西兩岸。湘江由此流入浩瀚的洞庭湖。岳州窯窯址則靜卧紀念館大廳的地下。湘陰窯窯址發現於1952年,1972年又在窯頭山、梨園等地發現了早期窯址,1975年冬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晉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窯具。它燒造的時間,可上溯至漢代、三國,可見其歷史久遠矣。在那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龍窯的走勢,見到不少窯具和青瓷片。 唐代岳州窯青瓷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品定六大名窯的茶碗時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從飲茶所需的器具角度來看,茶聖陸羽把岳州窯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見,該窯在唐代顯赫的地位。岳州窯瓷胎在唐五代時較為輕薄,胎質不如越窯青瓷緊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色,晚期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綠色居多,也有青黃色的。釉薄而質細,釉泡較小,玻璃質感很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小冰裂紋,有流釉現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結合牢固,容易產生剝落的現象。唐代燒制時使用墊餅支燒;五代用支釘支燒,在盤碗底部留有支釘痕跡。 岳州窯器物豐富多彩,有碗、盤、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的足以圓餅形和玉璧形為主,高足盤、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注重裝飾藝術,紋飾以印花為主,並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此外還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具有獨特的風格。這是我參觀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岳州窯器物所留下的印象。 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龍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龍首狀,?手為龍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此器物應該屬於仿先秦時期的金屬?器,造型典雅別致,是岳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岳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比較重要,上承江浙越窯青瓷,下啟長沙銅官窯,這里是華中地區先民用瓷的主要產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 鵝形山風景區 鵝形山風景區是湖南省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湘陰縣東南部與汨羅市、望城縣交界處,海拔523米的逶迤相連山嶺地區,綿延十餘公里,山上怪石嶙峋、雲霧繚繞,充溢湖湘地域的靈性與純朴,山上綠樹翠竹、潺潺溪流聲、如詩的田園風光無不流露出讓人一見傾心的秀色。 鵝形山旅遊風景區資源豐富,集休閑觀光避暑、宗教朝拜於一體,是人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去處,景區自然景點多達48處,諸如:玉筍峰、含珠岩、仙人腳、蝙蝠洞、春蠶問天、鯊魚峰、眼板印、左公避難洞、仙人洞、蛤蟆石等景觀各具神態,似天工雕琢,各有特色,令遊人到此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左宗棠系列游 左宗棠(1812—1885)湘陰縣界頭鋪左家段人。晚清名臣,著名愛國主義將領。年近古稀仍率 部西征,粉碎了西方列強企圖分割我新疆的陰謀,力保祖國領土完整,其愛國精神,深得後人敬仰。 柳庄:位於縣城南樟樹鎮柳家村。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自已設計建造的一座農庄。左公曾在此度過了六年的隱居生活,白天勤於農事,晚上苦讀詩書,為他今後的仕途生涯作了充分准備。 左太傅祠:位於縣城南界頭鋪鎮左家段。是左宗棠生前囑其子左孝同修建的。供左氏子弟讀書和祭祖的一所義塾。1911年建成,在祠的西面上葬有左章夫人墓。 洋沙湖-東湖國家濕地公園 湘陰洋沙湖主要包括洋沙湖、東湖、湘江幹流湘陰縣城段及其周邊部分區域,規劃總面積1525.9公頃,分為湘江河流濕地生態保護保育區、東 湘陰洋沙湖[3]湖濕地生態恢復重建區、湘江沿岸濕地科普宣教和文化展示帶、洋沙湖濕地生態休閑游覽區、東湖濕地生態利用示範區和綜合管理服務區六個功能區。 其他景點 鶴龍湖水鄉、鶴龍湖荷花公園、青山洞庭湖休閑度假村、南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湘陰革命烈士陵園、郭嵩濤故居、陳毅安烈士故居、陳嘉佑將軍墓、文星塔、狀元塔
㈢ 左宗棠文化園在哪
景點地址: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文星鎮八甲
左宗棠文化園是為紀念左宗棠誕200周年而興建的,是一座以左宗棠文化為主題的仿晚清園林式文化園區。
左宗棠文化園目前主要由左宗棠紀念館、天地正氣廣場、文星塔廣場、左宗棠雕像、功德石柱、烽火台、年譜大道等構成。其中左宗棠紀念館總面積2600平方米,內設七個展廳和一個3D情景劇場。
左宗棠文化園二期工程將按照晚清風格恢復建設八甲古街、南嶽行宮、仰高書院等。
遊人入園後不僅可瞻仰左宗棠雕像,觀賞年譜大道、功德石柱、烽火台等,還可選擇去左宗棠紀念館博覽左宗棠生平事跡。
㈣ 40 左宗棠應當受到更多的推崇和紀念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生於1812年,卒於1885年,享年73歲。他本是落第考生,從幕府軍師起步,最終成為封疆大吏,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可謂位高權重;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生產生活條件不好的過去,活到73歲,算是高壽了;他臨終前,口述遺言,精闢指出台灣的重要地位,並提出建省的籌劃,可謂振聾發聵!彌留之際,仍然念叨著去台灣打仗,收復基隆,最後平靜逝世,算得上一個善終的結局。縱觀中國歷史,位高權重,又享有高壽,而且能得善終者,並不多見。左宗棠算一個。
如果僅僅這些,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大了不起的!之所以敬佩左宗棠大人,是因為他在古人所說的「三立」方面的確是典範!
一、 立德
首先是深沉激烈的愛國精神。愛國說起來,好像有點高,有點大。其實這是千百年來融入人們思想中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的精神依託,是追求高遠目標的源泉和動力!左宗棠的愛國體現在,對內亂,他主張無情的剿滅;對外患,他主張堅決打擊,堅定的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愛國體現在對待列強勢力的態度,他是堅定的主戰派,蔑視並謾罵主和派。「不是無力東顧,是一些人太怕事,西洋人怕,連東洋小小倭寇也怕……」、「太後和皇上認輸,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要勸。這些年就是沒骨氣的臣子太多,才讓朝廷底氣不足……」一生與洋人周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李鴻章,常常被他罵的狗血淋頭。
曾國藩評價他:「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他63歲抬棺出征,收復新疆;73歲百首臨邊,督辦閩海軍務,挽救戰局。雖然都是萬難之事,但左宗棠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魄泰然處之。左宗棠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發揚的。
二是民為貴的親民思想。本部堂說過,在陝甘運夫是老大,沒有他們,軍前糧餉就不濟,仗自然沒法打。老百姓第二,民為貴嘛。本總督只是為軍為民服務的,只能算老三。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家鄉遭遇水災,他以並不富裕的家資施粥顧災民;在攻陷杭州城時,他強調安民第一,在城內設十幾處施粥點。
親民體現在他保護民眾的根本利益上,攻陷杭州後,他頒布將令,凡擅入民宅者斬!勒索紳民者斬!拐賣人口者斬!宰殺耕牛者斬斷!令令保護普通老百姓!
親民體現在他關心和理解民眾的疾苦和困難上。在招撫叛亂的民眾後,要求將新撫之民安在有水草之地,且有無主地可耕;每戶還撥給耕牛、種子,特困家庭還發給賑糧。他不要犒勞的牛,而把他們分給最貧窮最需要更牛的老百姓。清史稿上「論者謂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則以王道行之」,是對其親民的最好注腳。
三是兩袖清風的廉潔品格。作為封疆大吏,軍政民一把抓,有的人趁機貪墨,大勢斂財;有的人兩袖清風,廉不言貧。左宗棠屬於後者。在他致士前,並不發達,但樂善好施。他告誡兒媳,一個人受些磨難並非壞事,就是家境稍好些了,也不能鋪張。他不但不貪墨,居然把自己的薪水都用在周濟窮困、辦學堂、修貢院、印典籍上。雖然經手錢財千千萬萬,可他從來沒有在這上面動過腦筋,真正做到了兩袖清風。他帶兵打仗,雖然是最高統帥,但飲食比較簡單,平時吃飯十頓有八頓和士兵一塊吃。這讓我想起,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清朝年羹堯任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平叛。影視作品裡表現說,年羹堯極端揮霍浪費!豬肉只吃裡脊肉,還要現殺的豬;青菜只吃菜心。想到這,便對左宗棠肅然起敬!
二、 立功
左宗棠本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勵志史。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他並沒有因此沉淪。他認為:八股文章百無一用,把心思耗在幾部舊書上,醉心於起承轉合,不如留心農事水利等經世致用的學問。他是這么想,也這么做了。他沒有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流連,而是直接放棄功名,從此,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他以幕僚身份出世,一步步走向封疆大吏,封侯拜相,固然有一些偶然因素,但左宗棠本人的才學、品格是根本,是決定因素,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成長經歷可算業績之一。
所立功勛之二,創辦福州船政和蘭州織呢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近代中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自強求富。指導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我覺得這是後人根據歷史發展的現象總結出來的,並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統籌規劃按步實施的運動。兩次鴉片戰爭,一些官僚見識了西方侵略者的船堅炮利,其中的傑出分子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種長遠的威脅。這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後被史學界成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傑出的才能,精心謀劃,苦心經營,先後創辦了一系列新式工廠、學堂等。福建船政雖不是第一個,但影響卻是最大最深遠的一個。
網路上有資料,評價船政有十個之最:1.中國近代航海教育的發祥地;2、近代遠東規模最大的造船產業基地;3、開近代中國對外開放之先河;4、中國製造肇端之地;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6、中國現代航空業的萌生地;7、創立留學生制度,派遣中國第一批留歐學生;8、中國近代新文化的傳播地;9、近代先進科學技術之倡首;10、制訂近代中國第一個航海國際標准。左宗棠功莫大焉!
《左宗棠》中,描寫左宗棠先上奏摺請辦船政,遭委婉拒絕;由於封疆大吏非奉詔不得入京,他想出「請訓」一招,再上奏摺;無非是取得一個進京面聖,陳述厲害的機會。進京後,幾乎說動慈禧太後啦,但又以廷議相推脫。左宗棠廷議上舌戰群儒終枉然,因為此事還得慈禧太後點頭。他下定決心:船政不辦,絕不回福州,大不了回老家當農夫去。於是,他跪諫慈禧,直到暈倒。最終慈禧同意辦船政。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我覺得基本合理。可獲得辦船政的資格證,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選址、用人、籌款、管理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一窮二白,憑空創辦一個船政,困難矛盾可想而知!可左宗棠做到了!
所立功勛之三,收復新疆。1875年,已經63歲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這是一個難差、苦差。很多明哲保身之人,定會以年老力衰為借口辭謝。可左宗棠沒有,他是抬棺出征。當時,由是否出兵新疆,引起「海防」與「塞防」之爭。試想,沒有左宗棠的力排異議,收復新疆的決定都不能做出;即使做出了收復新疆的決定,也不一定能順利收復。左宗棠收復新疆,保住了祖國的西部大屏障,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這功勛與開疆拓土相當的!
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路進軍,一路修橋築路,沿途種植榆楊柳樹。不出幾年工夫,從蘭州到肅州,從河西到哈密,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凡湘軍所到之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雲霄,這就是被後人所稱的「左公柳」。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同時,左宗棠在1880年、1882年,兩次力陳在新疆設省的主張,終於新疆建省成功,這從組織上加強了對新疆的治理,確保了邊疆的安定!
所立功勛之四,力諫台灣建省。《左宗棠》里寫:「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虎視眈眈…台灣孤注大洋,為七省門戶,關系全局。且物產富饒,自然之利,不可因循廢棄。臣以為台灣建為行省,以求大治……伏願皇太後皇上專設海防大臣,全權管理海軍事務….」歷史真相有待考證。但從清政府1885年建立台灣省、設立海軍衙門這種推斷是合理的。
三、 立言
小說中涉及較少。其實一個人在三立方面,有一個點立的住,就相當了不起了。但從「三立」完整的角度,我覺得也可以寫點內容。
一是「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為幕僚。總兵樊燮來訪,他認為左宗棠只是幕僚,拒絕叩拜行禮。左當時已經全權負責軍政大計的籌劃和實施,自認為駱秉章的代表人,相當有氣焰,對輕慢於他的樊燮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由此結怨樊燮。樊燮是滿人,為此事彈劾左宗棠把持巡撫衙門,辱沒朝廷命官等。為此事,左宗棠差點被治罪。列出此條,警示我輩不可性情太剛烈;同時,也提示狂妄之人有些是真有才之人啊!
二是左宗棠有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雖沒有名言警句傳世,但他對待洋務、對待政治、對待軍事的一些言論足夠深刻!
光緒帝評價:大學士左宗棠,學問優長,經濟閎遠;梁啟超評價: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一代偉人應當受到更多的的推崇和紀念!
㈤ 左宗棠舊居的湘潭左宗棠舊居
清「中興名臣」左宗棠,是今湘陰界頭鋪鎮新光村左家段人。曾官居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和兩江總督。他為捍衛祖國西北邊疆,確保新疆入版圖,立下了巨大功績,是愛國主義的歷史入物。當時被朝廷封為恪靖候。左生前親自捐款籌建「留青學校」。清宣統三年(1911年),左氏家族修建家祠,是為「太傅祠」。祠為兩進兩廂,泥水結構。前進中太傅祠,撰有左宗棠生前自題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欲守六百年家業,有善策還是耕田。後進設孔子堂。前後進佔地4000平方米,後被毀。1983年撥款修繕。
在文星鎮八甲,亦有「左文襄公祠」(又稱相國祠,左公祠)。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去世後,清廷恤典頗豐,予左身後以極大哀榮外,還將左附祀京師賢良,昭忠兩祠,並在左的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專祠以彰功績。光緒十三年(1887年),湖南巡撫吳大征奉旨建此祠。內塑有左公遺像,另有他的功業介紹及左生前好友及部屬的詩文輓聯和像贊。
柳庄位於今樟樹鎮巡山村柳家沖,為左宗棠36歲聞達前在家務農的地方。當時左自號「湘上農人」躬耕壠畝達8年之久。加上出仕 以後,回湘探親,祭祖,先後在此居住18年。當時庄屋有個朝門,上有他親題的「柳庄」二字。今日的茶園還是他當年親手按「新法」栽培的安化茶,茶園至今猶為旺盛。蟄居時的左宗棠,於「蕭閑沉寂之時,」除了躬耕,義賑,興辦義學外,特別注重讀書、著書,留下《朴存閣農書》等傳世。期間,他系統研究天下山川地理形勢,這國他後來駱幕,建楚軍,總督數省,規復新疆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柳庄因之也成了一處研究歷史人物的文物之地。 湘陰縣樟樹鎮巡山村,昔名柳家沖。此地,山勢逶迤,田園蔥翠,東納青山之秀美,西引湘江之靈氣。清末重臣、著名愛國將領左宗棠的舊居----柳庄,就坐落在這里。
柳庄,偎山面田,坐西朝東。稻田東邊山上,左公栽的茶樹至今青翠欲滴,宅院西面後山上左公植的竹林如今仍蔥郁蒼勁。柳莊院門前有一口被他稱為「天硯」的大水塘,水塘周圍綠柳成蔭,水塘南北各有一株四人合圍粗的楓樹和柞樹,冠蓋蒼翠,人稱「神樹」。
柳莊院門兩側左公寫有「參差楊柳,豐阜農庄」的門聯。門額匾上左公題寫的「柳庄」二字,筆力道勁。進院門是曬谷場,從曬谷場向南穿過隔牆圓門是庭院。院內,他親手栽的十二株梅樹傲雪開花,暗香浮動。庭院南側是他讀書的魁頂閣樓,名日「朴存閣」。宅屋分前後兩進:前進北邊為谷倉、雜屋,南邊為前廳、廂房、孔子堂(即子弟學堂);後進由兩個四合院組成。整個宅屋磚牆燕瓦,具有典型的晚清民居風格。
左宗棠原住湘陰界頭鋪左家?,21歲中舉後與湘潭書香門第、富室才女周詒端成婚,因生計窘迫,隻身到周家當了上門女婿。1843年,31歲的左宗棠用教書薪水的積蓄約九百兩白銀在柳家沖置薄田70畝,親自設計監建了這座佔地4.29畝、有48間房屋的磚木住宅,因摯愛柳樹不折性格而起名「柳庄」。從柳庄建成人住到1857年遷居長沙,左宗棠在柳庄居住14年。柳庄宅院為何不按坐北朝南的民居傳統習俗而坐西朝東?這恐怕與左宗棠一生與「牛」字有緣不無關系。傳說,左公誕生之夕,八旬祖母夢見「牽牛星」降落家院。左公後來那股「牛勁」也巧合地應驗了「牽牛星降世」的神話。左公向來肚大,人稱將軍肚,有福,他偏說是牛肚。相傳,在酒泉軍營一次飯後,他手捧便便大腹問部下他肚裡裝的什麼?有答「十萬兵甲」的,有說「滿腹經綸」的,有道「包羅萬象」的,而他卻說「滿肚馬絆筋」(湘陰方言:牛吃的草)。傳說,柳家沖曾被風水先生認定為風水寶地,說是「仙牛地」,牛頭朝東,東面山脊低窪處是「牛角扼」。左公說自己是牛,故將宅院東向朝指「牛角扼」。當時有人猜度:一定是左公得到風水先生的指點。說來也怪,他直到遷居柳庄後,才慢慢發跡,大器晚成,拜相封侯。在垂暮之年,掛帥出征,抬棺上陣,收復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國土。
入住柳庄前,左宗棠三次赴京科考,他不在四平八穩的考題上高談,
偏在朝廷諱議的大事上闊論,縱有識大才者,又豈敢錄用?三次不第,他絕意科場,自稱「湘上農人」,蟄隱柳庄,過起田園生活。他一邊受託繼續在已故兩江總督陶澍家教育其幼子陶桄,一邊在柳庄督耕,研習農事。他在種稻、種茶、種柳、種桑、種竹的實踐研究中寫出了《朴存閣農書》。一些農業經濟史學家認為:當時柳庄的生產、經營具有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的性質。在柳庄,他享受著夫妻詩聯和對、兒女繞膝書聲琅琅的天倫之樂;在柳庄,他免費收教貧家子弟;在柳庄,遇三年水旱天災,他傾盡積蓄,募集穀米,煮粥施合災民,購葯救治病民。在百姓中留有很好的口碑。左宗棠雖身居柳庄,但他的報國大志決定了他不可能真當隱士。從他寫下的「欲效邊籌裨廟略,一尊山館共誰論」和「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詩聯足可佐證。他利用蟄居柳庄的十多年,「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崇尚「經世致用」之學。在柳庄,他除鑽研農桑、輿地之外,還廣研天文、軍事、歷史、時事。他「體察人情,通曉治道」,通觀國事,關注邊陲,形成了「置省開屯」、「萬里輸官稻」 的籌邊韜略。
左宗棠在柳庄「瀟閑沉寂之時」,其聲名卻遠播於外。諸多封疆大吏、京都高官爭相舉薦。因此,在柳庄,留下了兩江總督陶澍與一介布衣的他結成兒女親家的美談;留下了林則徐對左公一見「詫為絕世奇才」,當面預言「西定新疆,合君莫屬」的被史學界稱為「湘江夜話」的佳話;留下了湖南兩任巡撫分別「三顧茅廬」,邀自喻「今亮」的左宗棠兩度出山運籌軍幕的歷史故事……
左宗棠在柳庄的厚積薄發,成就了他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沒有柳庄,也就難有名垂青史的左宗棠。他在位高權重時,那「樂善好施」、「惠民施政」、「文韜武略」的德性才幹,無不來源於他在柳庄的耕讀修身;那「塞固海防」、「造船鑄炮」、「設局辦廠」的戰略舉措,無不出自於他在柳庄的立意籌劃;那每到一地都要興辦教育、刻印出書、植柳栽桑、興修水利的作為,無不得益於他在柳庄的身體力行。柳庄的神秘,吸引了參加1985年湖南舉辦的紀念左宗棠逝世100周年活動的專家學者雲集柳庄考察研究。左宗棠入仕後,忙於軍務,僅在晚年回過兩次柳庄,均來去匆匆。百多年來,柳庄便成了左公當年兩位周姓佃戶後裔繁衍生息之地。隨著周姓人口逐漸增加,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周氏後裔陸續拆舊擴新,至七十年代末,原屋盪然無存。
原屋雖無存,但左公故里後人對左公情結永存。這在復原柳庄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003年,中共湘陰縣委、縣政府對柳庄進行了復原重建。復原後的柳庄,仍如她當年那般凝重、雅緻和神秘。 位於湘陰縣城南30公里的左家段,現屬湘陰縣金龍鄉新興村。左太傅祠是為紀念左宗棠而修的一所祠堂。左宗棠生前曾囑咐其子左之異在祖居舊址上修一義塾,1911年修建了這所祠堂,辦起了義塾。
據史料載,左宗棠出生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號朴存,湖南湘陰人。四歲時,隨祖父在家中梧塘書塾讀書,六歲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九歲開始學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15歲的左宗棠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歲的左宗棠開始讀顧社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南的《水道提綱》。這些是完全不同於儒家經典的學問。正是這些不算是正統的學問,為左宗棠曰後的成功奠定了知識基礎。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監生身份參加湖南鄉試,中第18名。之後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未考中。左宗棠最初的心態是復雜的、迷離的。
他後來說,「讀書當為經世之學,科名特進身階耳」。他沒有在悲觀中走向人生的沉淪,沒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樣從此寄情山水,盡管他的詩文才華出眾。他決定不再參加會試,何必像范進一樣在考試路上耗盡生命年華?從此「絕意仕進」,打算「長為農夫沒世」,尋找新的報國途徑。
二十三歲結婚時,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寫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氣壯山河的宣言,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三十年後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為兒女寫家訓時,也是寫的這副聯語。
從風水角度來看,左宗棠出生之地自有冠帶、帝旺等秀峰秀水護佑其成長。我們來到「太傅祠」後,環顧四周環境,秀峰林立,明堂寬敞,首先打開羅盤觀水口,為火局,面向左太傅祠坐山看入首龍,為辛山乙向兼酉卯,坐穴辛辛木龍,按理這是龍水不同卦,造成陰錯,即沒有隨龍水,沒有本龍水口,如入首龍為木龍穴,而沒有隨龍水,就屬於陰錯,主傷妻。這種風水格局有利於男人百事諸順。事實左宗棠陽剛之氣充足,娶了兩個女人為妻,後妻其實是妾,是前妻的隨身侍女。風水文章要論山水格局和內涵。《地理五訣》中所提到的「龍穴砂水向」是構成風水寶地的五個方面。左太傅祠前面朝堂水甲卯水(帝旺水}朝堂,朝應峰有癸(冠帶)、艮(臨官)、甲(帝旺)等秀峰環抱四周。這應驗了《玉尺經》中所說的:「少年蜚聲科第,必見水來寅甲」。據李定信大師說,風水先生有意識把左家風水做成帝旺之象,其明堂寬敞給人舒展之感,對培養一個人的心胸和氣質大有裨益。 我們懷著敬仰心情拜訪左宗棠曾生活的柳庄,據室內的史料載,當年左宗棠在這兒卧薪嘗膽,相信總有出頭之曰報效祖國。終於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蘇南京,謁見赫赫有名的老鄉陶澍,陶澍是連任了十多年的兩江總督,是當時經世致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對左宗棠的到來,顯得格外熱誠。因為此前,他們有過一段緣分。
——那是1838年的春天,陶澍回鄉省親。途經醴陵,縣公館的一副對聯讓他怦然心動: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曰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對聯,表達了故鄉人對陶澍的敬仰和歡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為得意的一段經歷。走進公館,迎面是一幅山水畫,上有兩句小詩: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綠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縣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載陶公一腔凜然正氣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這位60多歲的封疆大吏,當即提出要見見這詩文作者。
左宗棠來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時任淥江書院山長。陶澍決定推遲歸期,與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徹夜長談,共議時政。左宗棠不失時機地提出要拜陶澍為師,畢生仿效。陶公愛才,欣然應允。
於是,一個落魄的窮舉人,就這樣做了兩江總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與左家結秦晉之好,將年僅五歲的惟一兒子陶桄,許配給左宗棠為婿,表明他對左宗棠才學與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這里開始接觸軍國大事,開始了解夷人的船堅炮利與世界大勢。他將自己的命運與朝廷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可見,人才難得,還要有伯樂發現人才,提拔人才。
咸豐九年臘月,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咸豐帝寫了一道奏疏,其中說:「國家不可一曰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曰無宗棠也。」
潘祖蔭是吳縣才子,後來官至刑部尚書。他的兩句話,讓左宗堂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此時,左宗棠正做新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潘將一個無官無職的幕僚的作用看得這么重要,這么高,身系國家安危。可見幾年功夫,左宗棠成了大人心目中的英雄了!
柳庄的風水格局也如同左「太傅祠」一樣,四周有秀峰秀水,明堂寬敞,視野開闊。我們用羅盤測定其水口為壬子,火局。風水以得水為上,其朝堂水丙午屬帝旺水,以文發達之家必有相應的朝應峰,柳庄四周峰巒依序排列有辰(冠帶)、丙(帝旺)。我獨自對左宗棠的堂屋等處用羅盤測定坐穴。其堂屋是主人與家人就餐和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主卧室在右,左公與張夫人卧室,張氏原為周夫人的隨嫁侍女,1836年被左公納為副室,與左公生存三子一女。其坐穴為酉山卯向,火龍。朴存閣是柳莊重要場所,「朴存」為左宗棠號,取其朴存、誠實、守真、對人不加修飾之意。左公曾在此屋研讀。其屋坐向午山子向正中。據說,一般人家中不敢取其帝王將相之位,因為以小搏大為命中所忌。
綜觀左公柳庄風水完全符合理想的風水格局,那就是穴場周圍環境絕好,即穴形完整,山水相伴,環抱有情,天門寬敞,水口緊鎖……正如,佛隱在《風水講義》中所說,風水寶地應是一個:「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
一方好風水養育了左公,但是他沒有辜負這方風水的蔭護之功,請看看中國歷史上,有誰像左宗棠一樣所向披靡,鐵腕收復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國土,給後人收復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馳騁的廣袤疆場?可以這樣說,左宗棠乃千古一人,流芳百世。
㈥ 左宗棠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在洋務運動期間,左宗棠發展實業興辦工廠,很大程度上抵禦了西方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挽救了白銀的外流。他們籌資新建學堂,送留學生出國深造,為中國後來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一位湖南的梁姓官員接見美國大使的時候,介紹了左宗棠雞這一道菜,從此左宗棠雞就成為了中餐的代表,直到今天美式中餐裡面,左宗棠雞仍然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由此可見,左宗棠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貢獻。」
㈦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有遠大的抱負志向,只求中等的緣分,不可強求,重要的是,能夠放低姿態,過普通人的生活,享受普通人的福氣就好。
這是左宗棠的一幅對聯的上聯,下聯是「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下聯則是教人如何做人處事,看問題要長遠,低調做人,凡事給自己,給別人留餘地。
這是李嘉誠最喜歡的對聯,是他書房中唯一書法對聯,也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向導。
(7)為什麼建設左宗棠文化園擴展閱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後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左宗棠
㈧ 左宗棠文化園四個大字是什麼
《左宗棠文化園》
湘陰有一個很有名的標簽——左公故里。這位左公,指的便是晚清名臣左宗棠,說實話,起初左公在我心裡只不過是歷史書上收復新疆的一個代名詞,但後來得知他竟是同鄉,這個非同一般的代名詞在我心中內涵頓時豐富起來,我相信這是任何一個湘陰人都會有的感覺,那是來自心底的尊敬與自豪。
㈨ 左宗棠的愛國故事50字數
參與練兵、治河、禁煙等事。
1881年,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在此期間參與練兵、治河、禁煙等事。但他與同僚不和,自己也不習慣於任職中樞。1881年(光緒七年)10月,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兩江總督任上,左宗棠興辦水利,改良鹽務,支持洋務,重視海防。1883年(光緒九年),他還曾鎮壓王覺一起義。1882年(光緒八年),沙俄正式交還伊犁,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請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復伊始和西征大軍未撤之威,不失時機地建省設縣。
(9)為什麼建設左宗棠文化園擴展閱讀:
左宗棠的相關評價:
1、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中,烏魯木齊城幾乎是兵不血刃。1876年(光緒二年)8月18日 ,劉錦棠部架大炮於六道彎山樑上,僅施放一炮,炸毀一處城牆,清軍官兵奮勇殺入城內,殘敵如驚弓之鳥狼狽逃竄,烏魯木齊一舉克復。
2、除新疆外,在左宗棠故鄉湖南湘陰興建的左宗棠文化園,同樣樹立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手握地圖,目視疆土的形象,表現了他不畏強勢、敢於擔當的愛國情懷。
3、1885年(光緒十一年)3月,黑旗軍、恪靖定邊軍等在鎮南關得勝,奪取了諒山。清政府「乘勝即收」,令前線各軍停戰撤軍,與法國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