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
十七屆六中全會前瞻之九
文化體制改革:進展、難點和前景展望
一、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我國傳統文化體制是在建國以來的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具有國有資本單一投資主體、管辦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城鄉二元結構和以意識形態為指導,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顯著特徵。應當肯定,在建國初我國文化事業「一窮二百」的條件下,這種體制有利於集中資源進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隊伍建設,以及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對文化發展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行政性資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加之頻繁的政治運動的干擾破壞,導致了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嚴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溫飽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覺醒,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自主性、互動性、娛樂性的大眾文化消費方式成為新的趨勢和潮流,從而對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機制和提供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於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經濟體制與文化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發展水平之間形成了明顯的落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認識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使文化建設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我國文化的活力和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因。
從國際方面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促使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成為美、英、日、德、法等西方大國的支柱產業。美國的電影產業、英國的創意產業、德國的出版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影視產業無不吸引了全球消費者的眼球,不僅成為其創造利潤和財富的重要來源,而且也是實現其產業全球擴張的利器。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傳媒集團,如美國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德國貝塔斯曼、日本索尼公司等,依託其創意研發和傳媒網路優勢,迅速成長為跨國運營的國際文化傳媒巨頭,佔有全球70%左右的文化貿易份額。文化市場作為全球競爭的新領域,由於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和穿透力,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格局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傳統文化體制的封閉狀態,還基本上沒有參與到這一進程中去,以致我國的文化產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文化服務貿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巨大的逆差,這與我國作為經濟大國和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與此同時,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優勢地位,因而,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文化版權貿易一直是我國與之談判的焦點領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強烈要求我國開放文化市場,並且已經在某些領域通過種種方式進入我國文化領域。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國的文化建設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軌道,也不能不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的競爭而實現自身的發展,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何順應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按照國際規則逐步開放文化市場,通過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來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以應對國際跨國文化傳媒集團的挑戰,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和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外部動因。
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互連網、數字化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使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動因。一方面,互連網、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使得傳統的單向文化傳播方式轉變為互動傳播,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和界限日益模糊化;另一方面,傳播渠道和傳播載體的無限擴展導致內容嚴重不足,內容創新和文化創意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這一變化在客觀上要求傳統文化體制進行變革,從國有單一提供主體向多元、互動提供主體轉變,形成全社會創新文化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動活潑局面。同時,新興技術和傳播手段的日新月異,也要求打破傳統文化體制行政性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條塊分割的窠臼,以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迅速地「越界」流動,優化組合,從而適應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新世紀之初,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開始啟動之機,正是互連網、數字化技術在我國開始大規模推廣之時,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進展情況的回顧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依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戰略目標,提出了文化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發展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文化發展繁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的論斷,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分類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建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市場經濟相適應,「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新型文化體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和繁榮。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決定選擇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麗江、重慶、西安、沈陽9個省、市和35家國有文化單位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一些省、市也相繼選擇了若乾地區和國有文化單位進行改革試點,但不享受國家試點地區的政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正式拉開。現將試點的進展情況簡要概述如下:
1、在開放文化市場投資准入門檻,發展民營和混合文化市場主體,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3年6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來,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對非公有制資本開放了演出、報刊和出版發行、影視節目製作與發行、影院建設與經營、非新聞類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等投資領域。2005年3月,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4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明確和規范了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領域的界限。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商投資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同時保障我國的文化安全,同年8月,文化部等五部委發布了《關於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對外資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的范圍和持股比例也進行了規范。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了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積極性,據文化部提供的數據,在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中,非公資本創造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已佔到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業人數佔到三分之二,由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拍攝的電影占總產量的80%以上。以公有制為主體、社會資本和外資廣泛參與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健康和有序發展。
2、按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指導」的改革方針,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在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分類改革要求和200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兩個規定的通知》精神,各試點地區積極推動演出、報刊和出版發行、印刷、廣電、廣告、影視節目製作與發行、影院建設與經營等文化行業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進行產業化運營。到2006年底,全國已有111家出版社、11家國有電影製片廠、23家電影公司、29家省市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同時借鑒國有企業改革的經驗,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普遍推行了崗位責任制、上崗競爭制、效益工資制、資產經營目標制等。其中,一些已經完成轉企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以其部分經營性出版發行業務為主體,吸收相關國有和民營資本,組建了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成立的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10%的民營資本投資,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3、國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探索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取得了積極進展。按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分類改革要求,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上海畫院、重慶紅岩連線等文化事業試點單位,在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試點地區普遍增加了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投入,深圳、杭州、北京等地還進行了公共文化產品面向社會實行政府采購、政府補貼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4月,國務院頒發《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0月,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要求。國家廣電總局明確提出要構建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並確定2005年為「對農服務年」,基本實現農村邊遠地區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實施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兩館建設項目,從2002年到2005年4年間,國家財政投入4.8億元,對全國1078個有館無舍或設施落後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解決縣級兩館設施空白點和設施落後問題,為改善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落後狀態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點地區,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省、地、縣和鄉鎮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4、文化市場流通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按照試點工作的要求,為培育市場流通主體,破除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市場存在的國有經濟壟斷、政府管理條塊分割的弊端,促進文化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形成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公平競爭的統一、開放、有序的文化市場,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各試點地區在對民營和外資開放市場准入門檻的同時,積極推動文化市場流通體系改革,著力發展連鎖、物流等新型文化流通組織業態。以新聞出版行業為例,目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華書店已基本完成組建企業集團和轉企改制的工作。全國性的連鎖經營企業已達29家,23個省級新華書店實現了省內或跨省市連鎖經營,全國建成10萬平方米以上圖書物流中心5個,年贏利水平千萬元以上的有10個,全國性的民營連鎖經營企業8家,民營發行網點達10萬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或外商投資書報刊發行企業40多家,一批網路發行企業快速成長。與此同時,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等國務院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合作,先後創辦深圳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博覽會,東北、中部、西部三個區域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形成集文化產品交易博覽、論壇、版權交易和投融資於一體的大型文化產品流通和要素配置的平台。此外,北京書市、上海國際電影節、杭州國際動漫節、廣州國際音像博覽會、成都廣播影視博覽會等大型專業化的文化產品交易平台也各具特色。對於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文化經濟政策不斷完善,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文化體制改革是在黨和政府主導下進行的,在傳統體制下形成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要實現轉企改制,人員身份轉換和歷史債務、壞帳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政府幫助解決,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同時,文化產品的創新、生產和傳播不同於一般物質產品,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的「意義內容的公共性」,因而同樣需要政府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扶持。試點以來,中央和國務院各主管部門、綜合部門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改革試點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稅收優惠政策。試點地區轉企改制企業給予3年的所得稅免稅政策,全國新聞出版單位享受所得稅免稅政策期限延長到2008年,試點地區新開辦文化企業給予3年所得稅免稅的優惠政策,文化產品出口給予出口退稅的優惠政策等;二是財政支持政策。國家財政相繼出資設立了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電影精品專項資金、出版發展專項資金等,以增量投資的方式強化對公共文化事業和原創精品文化產品的支持力度。通過與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清史編纂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推動了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內容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國家財政的公共化進程和投資機制的轉變;三是探索市場化的文化投融資機制。江蘇省以財政增量投資2億元設立了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探索以國有資本為主體,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打造混合經濟結構的文化市場戰略投資者,促進文化產業快速成長的途徑和方式。上海市投入財政資金5億元,對原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運行機制和資助方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改革,形成了「政府委託投資、專家管理、管辦分離、面向全社會資助」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成為我國第一家比較規范的區域性文化基金會。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在改制中嘗試利用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出讓49%的國有資產,吸收社會資本投資參股,以1.6億元的國有凈資產實現了3.48億元轉讓收入,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值。2006年,該企業在改制為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買殼上市,在探索文化產業如利用何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6、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場監管體制改革開始啟動,文化立法工作逐步加強。為適應文化產業融合化的發展趨勢,按照中央指示,試點地區嘗試將文化、新聞出版、廣電三個政府主管部門合並辦公,綜合行使文化管理職能。同時將工商、稅務和各文化部門的執法隊伍整合為綜合執法機構。這兩項措施,為解決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條塊分割,以及市場監管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未來國家和省級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場監管體制的改革積累了經驗。與此同時,經修訂後的《著作權法》和《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理》等一系列法規和部門規章的頒布,推動了我國文化立法工作的進程,使我國文化管理逐步進入法制化的軌道。
⑵ 淺談如何發揮文化館的作用及保障群眾文化權益
摘要:文化館免費開放可以保障群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採取措施使文化館免費開並放充分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作用;措施;內容前言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文化館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處於群眾文化建設的最底層、最前沿。在文化建設領域政府和群眾之間發揮著橋梁的作用、組織和實施群眾文化活動的樞紐作用以及專業研究、創作、普及與提高群眾文化活動規模和活動水平的作用。新時期究竟如何發揮文化館的職能作用,如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呢?本人認為,文化館應站在時代的前列,認清形勢,開拓進取,按照政府賦予我們的職能,大力開展當地的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的文化品味,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就必須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向社會免費開放。文化館免費開放遵從了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可充分發揮文化館的作用,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文化科學發展理念,是在文化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
1 文化館免費開放的主要作用
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群眾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各種文化知識為人們的生存發展、立足社會所必需,而藝術素養和能力也是人們愉悅身心、享受高質量生活所必需的。文化館免費開放,更好地實現了現代公民學習科學知識、接受文化熏陶的權益,對他們提高文化藝術素養、陶冶道德情操具有極大的價值。此外,通過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群眾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權益得到很好的體現。特別指出的是,通過免費開放,基層群眾、一些特殊群體、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實現。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實現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共享和放大,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可以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文化館是青少年塑造心靈的地方,是他們主動求知、接受校外教育的社會大課堂。文化館免費開放會使青少年獲得更多的主動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的機會。還能夠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和文化館各項工作水平的提升。文化館免費開放為改變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方式帶來文化館運行模式的變化,對輔導培訓、後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館免費開放意味著文化館要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傳播內容、更加細化的服務標准和更高的管理水平。外在的壓力可以轉換為創新的動力。
2 文化館免費開放並使其充分發揮作用應採取的措施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的歷史背景下,提出文化館免費開放,符合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受到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
一是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強化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的責任。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其出發點是豐富引領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以最大限度地服務廣大群眾為主要目標。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於財政投入不足帶來的生存壓力,加之約束監管不到位。導致文化館在實際運作中功能出現某種弱化、異化的現象。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文化館功能的發揮,偏離了國家設立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初衷。因此,文化館免費開放後,場地設施的運行、設備購置保養、培訓輔導等費用都需要財政部門的資金保障。
二是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服務模式。在思想觀念層面,免費開放要突破業界一部分人士的一些既有觀念或擔心,如文化館是高雅文化場所,無需免費開放,全面免費開放,財政無力承擔、秩序難於管理,免費開放後群眾整體素質下降導致文化設施、設備等損壞。實踐告訴我們,只要科學預測、系統安排、強化管理,免費開放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從制度層面看,免費開放在文化館的提供方式、補償機制上應有所創新。要推動服務內容創新,面向不同群體組織開展各類新型文化活動。要在運行上優化服務接待流程,加大質量管理力度。
三是牢記文化館的服務性和公益性。文化館作為面向群眾服務的窗口,要時刻牢記服務性和公益性。群眾參加活動時要熱情接待,耐心指導,不辭辛苦,不計報酬。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面對一切需提供服務的人群。因到文化館參加活動的群眾不同於專業人士,受學歷、藝術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藝術水平、基礎會千差萬別,面對這樣的群體首先要熱情耐心,然後分門別類分開檔次對他們進行指導。對群眾熱情耐心是文化館實現其服務職能的基礎。如果群眾滿懷激情來到文化館,而遇到的是冷冰冰的面孔,其心情可想而知,輔導就不會取得預期效果。要創新輔導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使得培訓輔導生動有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降低門檻,面向最廣大的基層群眾,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實現好每個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這樣做,既符合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符合現階段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要求。在免費開放的同時,要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面向基層,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文化館業務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適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要求。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館業務人員要不斷創新學習,研究群眾文化領域的新需求、新動向。要不斷更新業務知識,拓寬學習面。業務輔導人員的提升,是帶動整個輔導對象提高的基礎。
3 關於文化館免費開放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促進文化館免費開放,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推進文化館的體制機制創新。深化對文化館功能定位的理解,繼續創新發展思路。文化館是國家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精神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實現的主要途徑。公共服務的普遍性、均等性、非營利性是它的基本特點。研究構建文化館的新型體制,目前,文化館實行事業單位的體制,其資金主要來源於各級政府財政。其工作人員是國家事業單位編制身份。在績效管理方面,缺乏對文化館全面、科學的評估標准和方法,以行政性評價為主,法制化管理的手段比較缺失。應探索更加科學、分類指導文化館績效評估體系和評估辦法。如將服務覆蓋面和到達率、群眾滿意度、社會影響力等納入評估體系,對財政投入的效果進行科學評估,提高資源利用的有效度。研究建立更具活力的文化館運行新機制,文化館現有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全能適應新形勢和事業發展的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員工身份與崗位管理制度、分配激勵制度等多個方面。如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在勞動用工和人事管理、崗位設置、崗位聘任、績效考評等諸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嘗試。
⑶ 事業單位文化館待遇(文化館事業編制會取消嗎)
事業單位的定義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這些單位從性質上看,文化館、以1為最穩、隸屬於文化廳、文化館的編制也沒有增加。應該是不會取消的。
比臨時工強點的,經費實行差額預算管理或全額預算管、應該是事業編,就是簽訂勞動合同、主要承擔群眾性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一般都是事業單位,包括諸如美術館,。局,都轉企了,但縣級文化館屬於參公事業單位的地區應該很少。
當然是取消原有編制了,都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自然就是沒有編制的臨時工了,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
想要回編制恐怕不可能了吧,有點保障,藝術館等,縣級文化館一般屬於股級或副科級公益性事業單位。
肯定可以啊。文體局是機關,區級文化館。不過以後單位編制也是一種合同工,永遠不會取消。
只是叫做招聘」而已,從事教育,在級別上。
各地情況不盡相同。?我問下文化局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比如說我現在是工勤編制以後有機會轉正,文化館屬於從事,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
⑷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文化局會怎麼改
你的單位屬於承擔公共文化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會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公益屬性。安心工作吧。
除了參公(實際上編制問題不能保障)、轉企、保留之外還有撤銷整合一途
一樓說的「第三類」不準確,公益單位也分兩類,第二類是有部分盈利的非盈利單位
二樓三樓似乎不太了解情況
⑸ 文化館屬於什麼單位
文化館屬於事業單位。
文化館屬於事業編制,但館長享受行政待遇,比如:縣級文化館是文體局或文化局的下屬單位,館長享受副科級待遇。
文化館,包括諸如美術館、藝術館等,前面加省、市、縣區名的,一般都是事業單位,隸屬於文化廳(局)。這些單位從性質上看,都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在這次改革中,一般都應該列為公益類。對人的福利待遇等不會有影響。
簡介
文化館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市場從狹義來看,是銷售文化產品,從事文化產品經營銷售推廣的企業性單位。
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但縣級文化館屬於參公事業單位的地區應該很少。在級別上,縣級文化館一般屬於股級或副科級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實行差額預算管理或全額預算管理。因為參公事業單位有三類,分別是行政類參公事業單位,行政執法類參公事業單位,黨委的下屬事業單位和群團類參公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