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與外國人交往中應怎樣展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
一、自信的重要性
對於「自信」的心理學定義,我們不用做繁瑣的介紹,簡單來說它指的是對自我存在價值及能力的肯定。人在社會生活當中,都有去努力尋找和融入能夠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環境,當然這里的舒適不僅僅指的是物體條件的舒適,其更指的是心理上的舒適,如對環境中人、事、物具有融入和掌控。如果一個人在環境中不自信,他就會感到不舒適,會想要逃避,一旦逃避可能就意味著一次工作晉升機會的流失、愛人的遠走……這會進而讓人變得更加的不自信,甚至習慣性逃避一切社會關系,從世俗角度來講,這樣的人生必將走向失敗。再試想,人類在原始社會環境,與兇猛動物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並發展出當今璀璨的文明,如果缺少了自信能夠辦到嗎?由此可見自信,事關生存與成功。
二、不自信的原因
1、外在形象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人能夠一眼洞穿你的大腦和內心,發現你多麼博學、善良、有趣。因此所有人在評價自我和他人的時候,都會以外在形象為第一標准,如果覺得自身在形象上,如長相、體型、衣著、妝容上比不上對方,就自然難以產生自信。
2、父母的影響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較為系統性地分析了父母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其中一點便是會影響到子女的自信心,如果從小得不到父母的認同,經常被父母否定,或是父母的家庭條件較差,子女便難有自信。
3、打擊與挫折
人在生活、學習、工作、社交、戀愛中,時時處處都可能遭受到打擊與挫折,一旦這種打擊與挫折過於頻繁,或是強度過高,短時間內得不到補償,自信心便會越來越低。
4、自我的負面心理暗示
有的人「天生」不自信,即使其家庭條件良好、從小接受正面管教、外在形象出眾、個人能力優異,但是其依然可能會沒有自信心,這主要是其自我的負面心理暗示造成的,即在潛意識當中不斷地對自己說,我比不上別人、我完成不了任務、她(他)不可能會喜歡我。
㈡ 如何自信有效地和外國人用英文溝通
a long breath, stood staring at her.
「That』s prime!」
㈢ 中國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我們不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積淀,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絕對深厚,也絕對足以支撐我們的文化信心。要包含自己的態度和別人的態度。
㈣ 什麼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做到文化自信:
1.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2.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
㈤ 標題 我們中國有什麼值得外國人學習的 大學生怎樣堅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值得外國人學習的,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比如中國人講究鄰里和睦,社會和諧,講究父慈子孝,這些就很值得外國人學習。還有我們特別講究尊老愛幼,這點也值得外國人學習。
㈥ 淺談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是現實需要和重要途徑,也是不斷推動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堅持內外「雙修」,以扎實的外語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養築牢文化溝通的語言基礎,以跨文化交際學習借鑒不同文化的有益元素,促進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作為國家和民族強起來的靈魂,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關乎中國夢能否實現。文化自信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們對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充分把握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共融共生的內在規律。
跨文化交際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現實需要
文化自信的提出語境有著新的世情、國情、黨情背景,跨文化交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標。首先,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積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以凸顯中國價值為目標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其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實現以凸顯中國精神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與學習;最後,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通過積極踐行紅色文化引領人民實現偉大復興夢想,不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文化自信的形成在於溝通與交流,跨文化交際是生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這一前提反映的是人們對一個民族文化的自我認識,它隨著文化自身的發展而發展,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斷完善。跨文化交際的持續深入開展,不僅能夠保持本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獨特性,也有助於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凝聚共識。
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弘揚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際是推動其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深沉的、基本的、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天然地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理性,匯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實踐性。三者的交匯點在於築牢民族文化這一根基。對內,跨文化交際的側重點在於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不同文化中有助於本民族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謀求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對外,則要致力於建立具備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推動民族文化傳播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
跨文化交際生成文化自信的內外維度
跨文化交際之於文化自信生成既是現實需要和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自身文化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跨文化交際並不總具備正向功能,如果對其認識不清,忽視它與文化自信生成的內在聯系,就會產生根基不牢、動力不足、定力不夠的風險。所以,要深刻把握跨文化交際的表裡層面,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揭示出其發展規律。
從外層來看,跨文化交際生成文化自信,基礎部分是對語言工具的熟練掌握。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交際,它表現為不同主體之間的文化觀點和對文化情境的不同理解,但處於最表層的是溝通者在進行交流時的語言壁壘。打破這種壁壘,一方面要有扎實的外語功底,能夠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與對話,理解其意指並尊重雙方的文化立場;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在跨文化交際中展現出中國精神。如連續八年擔任全國兩會翻譯官的張璐,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翻譯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將兄弟之間的「忿」譯作「Differences」,准確表達出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系是永恆的、分歧是暫時的這一深刻內涵,獲得了中外媒體的一致贊譽。
從內層來看,跨文化交際的官方層面是具有統攝性的,能夠代表國與國文化交流的質;而它的量卻取決於民間層面,頻繁地發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國有西餐館,在西方有中餐館;而全世界的人都已經習慣於藉助互聯網進行通訊。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實際發生場域,正在不斷地製造著表象類似的文化情境,推動多元文化進行交流、形成共識;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際在這一過程中發生沖突與融合都是可能的,關鍵的因素則在於雙方所持的不同觀念,即價值觀。歸根結底,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正在於能夠讓持不同價值觀念的主體能夠順利對話、取長補短,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所以,以文化自信為核心要旨的跨文化交際,價值觀的自信是邏輯起點。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價值觀自信進行對外交往,從而達到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境界。
跨文化交際的「自信」特質
首先,跨文化交際應具備主動性特點。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之「中」,並不單是古人「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大,而是文化旨趣上的「中和」之國。在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際必將不斷增多、不斷深化,構建深厚的文化自信,要主動開展各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兼收並蓄各種優秀文化;堅持各種跨文化學習行為,鼓勵民族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交融中實現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
其次,跨文化交際應具備理性特點。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表現為出國學習、工作與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對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出國的不僅有留學生,還有去體驗他國文化風情的遊客。這就使跨文化交際逐漸回歸到理性的文化交流與交往層面。近年來,「出國熱」逐漸轉為「歸國潮」,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禮贊中國並定居於此,另一種跨文化風險正在悄然抬頭,即文化自信外衣下的文化自傲。真正的文化自信,要在跨文化交際中堅持理性態度,認識到優秀文化是從能否促進國家發展的判斷中得出的,而不是在與不同文化的比較中得出的。
最後,跨文化交際應具備整合性特點。在現階段,基於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特徵,跨文化交際中的一些新要素也相應得到了凸顯:一是交際主體要素,除了傳統的國家、企業、學校、個人等主體外,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跨國公司和關切「全球利益」的非政府組織日益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角色,它們在對話中並不總以傳統的民族國家觀念為核心,而是有著實際訴求;二是交際客體要素,數字信息打破了人類文明器物層面的限制,使得跨文化交際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對話主體接近理論上的無限自由;三是交際手段要素,新媒體時代傳播形式和手段更為豐富,各交際主體和客體越來越頻繁地藉助網路和智能工具進行互動,使得跨文化交際的粘性變大,效率性、即時性提高。築牢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要緊跟跨文化交際的新要素、新特點,遵循其中蘊含的發生規律,使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自信在發展中共融共生。
㈦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如何正確樹立文化自信
如何樹立文化自信,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首先擁有一顆愛國之心,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身上也肩負著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而建立文化自信,則是我們弘揚中國文化的基礎,畢竟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底蘊之深厚,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將我國的優良文化傳播到其他國家。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首先要有一顆愛國之心,才能對國家充滿自信,才會對我的文化感到自豪,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是我們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所必備的條件。同時出國在外,我們要積極向外國友人展現出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因為你出國並不代表是你一個人,而是整個中國,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整個國家,同時你身在國外,也要因為你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向那些外國人積極地弘揚中國文化。
㈧ 增強文化自信應從哪些方面努力
文化自信,就是對自己,對祖先,對現在的文化內涵的認同。
努力的方向主要在
1。了解我國的文化,就是多學習了解,要都不知道是什麼,談何自信?
2。研究一種或幾種文化,確定自己的專研方向,這樣才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全都泛泛了解,就唔過人之處,只能算普及版,不利於培養自信心。
3。就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去發展它,自成一系。
這樣應該是能增強文化自信了。說的容易,做起來難。努力吧。
㈨ 怎麼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