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企業文化理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企業文化理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發布時間:2022-09-30 21:08:05

1. 企業組織文化的產生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倫斯·迪爾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艾倫·肯尼迪在長期的企業管理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們在6個月的時間里,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寫成了《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在1981年7月出版後,就成為最暢銷的管理學著作。後又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成為論述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它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企業文化理論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一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新型辦公工具如網際網路等的普及應用,企業的日常管理規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勞動工具的變化要求思想觀念的更新;
二是勞動中人的智力因素比例增加,腦力勞動者人數相對增長,相應地,企業管理者也不能再把這些高素質的員工視作機器人,而是要給員工以感情尊重、理智尊重;
三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需要滿足層次攀高,企業必須適應這一新情況,從而制定出適合現代人的管理方法,這一點與「社會人」 在管理界的提出有相同的現實基礎;
四是競爭加劇,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在勞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必須提出符合需要的價值觀念,如創新、服務、信譽等;
五是企業規模的擴大、跨國公司的出現,成千上萬人,甚至是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人在一個公司工作,需要統一思想、統一觀念、統一行為。

2. 企業文化是什麼意思它的意義提現在哪

一、企業文化的定義:
八十年代以後,「企業文化」才開始被我國的理論界與企業界所關注,並逐漸升溫,因為那個時候我國企業開始了真正從壟斷走向競爭。1984年海爾公司的張瑞敏在企業虧損147萬元的情況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業理念先行,為中國企業界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心針。中國企業逐漸開始關注「企業文化」這個名詞,至今已經有將近20年的歷史了。然而,在我國企業逐漸探索的這20年中,企業文化建設成功的案例還並不多,比較國外企業幾十年近百年的企業文化探討和建設歷史來說,我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還剛剛開始。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經營目的、經營方針、價值觀念、經營行為、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的
總和。是企業個性化的根本體現,它是企業生存、競爭、發展的靈魂。如果把一個企業比做人,那麼,如果只有財富,沒有
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氛圍,這個企業就會萎靡不振,當然決不可能成為一流企業。
要建設企業文化,首先應該清楚什麼是企業文化。
讓我們先來看看企業文化的定義。關於企業文化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有各種不同的表述,據統計,國內外關於企業文化的定義大概有180多種,也就是說,幾乎每個管理學家都有企業文化的定義。我國學者魏傑在《企業文化塑造——企業生命常青藤》中這樣總結企業文化的定義:「所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信奉並附諸於實踐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說,企業信奉和倡導並在實踐中真正實行的價值理念。」從分析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現象都是以人為載體的現象,而不是以物質為中心的現象,由一個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業某些人特有,並且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
二、企業文化的構成
企業文化的真正內涵,引用魏傑先生的理論。魏教授對於企業文化的內涵從幾個角度進行了闡釋,這是目前國內關於企業文化內涵最全面的解釋。
1、企業文化從形式上看是屬於思想范疇的概念。
企業文化屬於人的思想范疇,是人的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和社會道德屬於同一種范疇的。我們提出治理社會,首先提出要依法治國,人們要遵守法律,但是完善的法律也是有失效的時候。法律失效了靠什麼約束?靠社會道德,所以既要依法治國,同時也要以德治國。管理企業也是一樣,首先依靠企業制度,但制度再完善也會有失效的時候,企業制度失效了靠什麼約束?靠文化約束。
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是和社會道德一樣,都是一種內在價值理念。都是一種內在約束。即人們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約束,因而都是對外在約束的一種補充,只不過社會道德是對社會有作用,而企業文化是對企業有作用,它們發生作用的領域不同而已。所以從形式上看,企業文化是屬於思想范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所以企業文化是極為重要的。例如:財務制度失效了,但是一個人如果有不是我的錢就不拿的價值理念,那麼即使企業制度對他沒有了約束,他也不會拿不是他自己的錢。相反,如果一個人有著不拿白不拿的價值理念,那麼財務制度一旦失效,他就會去犯錯誤。
2、企業文化從內容上看是反映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在內容上:是對企業的現實運行過程的反映。具體講,就是企業的制度安排,以及企業的戰略選擇在人的價值理念上的反映。或者說,企業的所有的相關活動,都會反映到人的價值理念上,從而形成了企業文化。
由此可見,從內容上講,企業文化是與企業的活動有關的價值理念,而不是別的方面的價值理念,它是反映了企業現實運行過程的全部活動的價值理念,是企業制度安排和戰略選擇在人的價值理念上的反映。例如:一個企業如果在制度安排上要拉開人的收入差距,那麼這個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就應該有等級差別的理念;又例如,一個企業要在經營戰略上擴大自己的經營,那麼這個企業就要在企業文化上有誠信的理念,等等。
總之,企業文化在內容上看是反映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3、企業文化從性質上看是屬於附諸於實踐的價值理念。
價值理念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信奉和倡導的價值理念,一類就是必須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既屬於企業信奉和倡導的價值理念,又屬於必須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真正的約束員工的行為,是真正的在企業運行過程中起作用的價值理念。
因此,我們在談到企業文化的時候,就應該明白,它其實是已經對企業發生作用了。企業文化沒有付諸實踐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就是一紙空文。
4、企業文化從屬性上看是屬於企業性質的價值理念。
文化可以說是與物質相對應的范疇,因而文化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也就是說,對於價值理念來說,如果從其擁有的主體上劃分類別的話,可以分為自然人的價值理念,民族的價值理念,國家的價值理念,法人的價值理念和企業的價值理念,而企業文化則是屬於企業的價值理念,是企業的靈魂。
5、企業文化從作用上看是屬於規范企業行為的價值理念。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價值理念,是對企業真正發揮作用的價值理念;企業文化對企業的行為以及員工行為起到非常好的規范作用。例如:企業文化中關於責、權、利對稱性管理理念,規范著員工的責權利關系;企業中的共享、共擔、理念、規范著企業與員工在風險承擔及利益享受上的相互關系。
總之,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理念。其核心要素是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
三、典型企業文化構成理論
根據「同心說」將企業文化的構成分為三個層面(也有分為四個層面的):
1、精神文化層
企業精神文化的構成包括: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論理、企業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層
制度文化包括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這些規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資源理念、營銷理念,生產理念等。
3、物質文化層
企業物質文化的構成包括:廠容、企業標識、廠歌、文化傳播網路。
企業的精神層為企業的物質層和制度層提供思想基礎,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制度層約束和規范精神層和物質層的建設;而企業的物質層為制度層和精神層提供物質基礎,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
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形成為企業文化的全部內容

3. 企業文化是誰最先提出來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企業文化理論的提出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倫斯·迪爾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艾倫·肯尼迪在長期的企業管理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們在6個月的時間里,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寫成了《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在1981年7月出版後,就成為最暢銷的管理學著作。後又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成為論述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它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企業文化的觀點:1、價值觀在管理實踐中的體現,是企業文化分析和管理的重2、企業文化是繼承性的3、價值的持續增長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4、個性是企業文化的生命5、科學的企業文化體系是清晰、實用的6、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認同和共享7、企業文化基於企業家文化 8、企業文化不是策劃出來的

4. 企業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建立和維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 文化 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那麼企業文化的起源是什麼?
企業文化的起源
我們常常聽到企業家談“企業文化”,不管是說得清的問題還是道不明的事情,都喜歡用“企業文化”作一概述、當一 總結 。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地明白企業文化是什麼,更談不上切實地創建企業文化。

最喜歡用“企業文化”解釋問題的管理人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高水平的,他們系統地學習過 管理知識 ,在使用過各種管理方式 方法 後發現,企業文化是達到一種管理境界後的高效管理工具,未來的管理趨勢必是文化管理;第二種是低水平的,他們沒有太多的管理知識,遇到問題解釋不清,但出於對“文化”的崇拜,便愛用企業文化作為分析不清原因的解釋。不管是哪一類,他們都認同文化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問題的症結、解決的方法、發展的出路都可能與文化相關。在這個時代,企業文化是任何企業家都避不開的話題,要想獲取最大的成功,必須明白企業文化、創建企業文化、用好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崛起,是西方學者開始重視企業文化的直接原因。威廉·大內的《Z理論》(1981)、泰倫斯·迪爾和愛倫·肯尼迪的《企業文化》(1982)、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的《尋求優勢》(1982)等專著掀起了研究與實踐企業文化的熱潮,從此,熱衷於企業文化的討論與創建工作從末間斷。

最早正式出現“企業文化”一詞,是在1979年的《管理科學季刊》,Pettigrew在“企業文化研究”一文中首次使用。很多學者都嘗試定義“企業文化”,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慣例、儀式和典禮(Deal and Kennedy,1982;Trice and Beyer,1984),有人認為是控制和交易機制(Jones,1983;Wilkings and Ouchi,1983),有人認為是分享的、想當然的、固有的假設(Schein,1985),有人認為是分享價值和信仰的模式(Deshpande and Webster,1987),有人認為是企業習慣的做事方法(Burack,1991)……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企業文化,將決定企業文化操作的內容和方法。Schein(1985)認為:“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 社會實踐 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這個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同,但在該定義影響下,人們更傾向於把企業文化工作局限在理念和制度,這種理解和操作都是不完整的。

在中國,《易經》最早把“文”和“化”兩字聯系起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苑》正式將“文”和“化”聯為一詞——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功。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後加誅。早期,“文化”的文治教化含義已非常明顯。現代《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是:①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②泛指一般的知識。③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辭海》對“文化”的廣義解釋雖然很廣,但它完整地包含了“文化”的概念和內容,與當前研究和操作的“企業文化”比較相近。因此,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社會大文化環境之下,經過核心人物長期倡導和全體成員共同認同,在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與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宋聯可,2007)

企業文化可被分成幾個層次,三層和四層兩種分法比較流行。三層說將企業文化分為核心層、中層和外層,四層說將企業文化分為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精神層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思維、企業理念、企業哲學等,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制度層,主要是指組織在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時所制定的、起規范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以及由此而構成的管理氛圍。行為層是組織成員在生產經營、 學習娛樂活動中產生的,是精神層和制度層的動態體現,包括組織經營、 教育 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的文化現象。物質層是組織成員創造的產品或服務以及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以物質形態為主要表現。核心層對應精神層,中層對應制度層和行為層,外層對應物質層。企業文化是一個系統,各層之間有著內在的相互聯系,只有內在的統一,才能形成穩定的文化。
企業文化的主要特徵
獨特性

企業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具有相對獨立性,每個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淀積,這是由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特色、企業傳統、企業目標、企業員工素質以及內外環境不同所決定的。

繼承性

企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生存和發展,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企業文化的繼承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精華。二是繼承企業的文化傳統。三是繼承外來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

企業文化的相融性體現在它與企業環境的協調和適應性方面。企業文化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必然要與企業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區環境相融合。

人本性

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最本質的內容,就是強調人的理想、道德、價值觀、行為規范在 企業管理 中的核心作用,強調在企業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注重的全面發展,用願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機制激勵人,用環境培育人。

整體性

企業文化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引導企業職工把個人奮斗目標融於企業整體目標之中,追求企業的整體優勢和整體意志的實現。

創新性

創新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企業文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在繼承中創新,隨著企業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而改革發展,引導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創新。
企業文化的主要類型
按照企業任務和經營方式

迪爾和肯尼迪把企業文化分為四種類型:即強人文化;拚命干、盡情玩文化;攻堅文化;過程文化。

1.硬漢型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內部競爭和創新,鼓勵冒險。競爭性較強、產品更新快的企業文化特點。

2.努力工作盡情享受型文化。這種文化把工作與娛樂並重,鼓勵職工完成風險較小的工作。競爭性不強、產品比較穩定的企業文化特點。

3.賭注型文化。它具有在周密分析基礎上孤注一擲的特點。一般投資大、見效慢的企業文化特點。

4.過程型文化。這種文化著眼於如何做,基本沒有工作的反饋,職工難以衡量他們所做的工作。機關性較強、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務的企業文化特點

按照企業的狀態和作風

1.活力型。特點是:重組織、追求革新,有明確的目標,面向外部,上下左右溝通良好,責任心強。

2.停滯型。特點是:急功近利,無遠大目標,帶有利己傾向,自我保全、面向內部,行動遲緩,不負責任。

3.官僚型。特點是:例行公事,官樣 文章 。

按照企業的性質和規模

1.溫室型。這是傳統國有企業所特有的。對外部環境不感興趣,缺乏冒險精神,缺乏激勵和約束。

2.拾穗者型。中小型企業特有。戰略隨環境變動而轉移,其組織結構缺乏秩序,職能比較分散。價值體系的基礎是尊重領導人。

3.菜園型。力圖維護在傳統市場的統治地位,家長式經營,工作人員的激勵處於較低水平。

4.大型 種植 物型。大企業特有。其特點是,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工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激勵。

企業對各種因素重視

1.科層型。壟斷的市場中從事經營的公司所擁有。非個性化的管理作風,金字塔式組織結構,注重對標准、規范和刻板程序的遵循,組織內部缺乏競爭,人們暗地裡勾心鬥角。

2.職業經理型。工作導向,有明確的標准,嚴格的獎懲制度,組織結構富於靈活性,內部競爭激烈。

3.技術型。技術專家掌權,家長式作風,著重依賴技術秘訣,職能制組織結構。

猜你喜歡:

1. 公司企業文化理念範本

2. 關於企業文化的勵志名言

3. 最新企業文化標語口號

4. 公司勵志宣傳語

5. 公司企業文化感悟

5. 怎樣理解企業文化

企業 文化 一直是管理實踐和管理學研究的 熱點 ,我們員工如何理解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我為你帶來了“理解企業文化”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如何理解企業文化
近年來,企業文化一直是管理實踐和管理學研究的熱點。據說,企業文化的提出源於日本經濟發展奇跡而引起的美日比較管理學研究熱潮。企業文化理論的出現,是現代企業發展變化的一種新的趨勢。它是從戰後到50年代的分權管理理論時代;60年代的跨國公司發展與管理時代;70年代矩陣組織和戰略經營時代,演變至80年代興起、90年代傳播發展的企業文化時代所形成的趨勢。

企業文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從創立到發展所經歷的年代還不長,目前尚處在廣泛探討和實踐的過程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也被引入中國,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中國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也日趨豐富和普遍。

一種新的概念和理論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眾說紛紜的現象,企業文化也不例外。

迪爾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書中指出,企業文化是由五個因素組成的系統,其中,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儀式和文化網路,是它的四個必要的因素,而企業環境則是形成企業文化的最大的影響因素。

威廉•大內認為,企業的傳統和氛圍產生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表明企業的風格,如激進、保守、迅速等,這些風格是企業中行為、言論、活動的固定模式。管理人員以自己為榜樣把這個固定模式傳輸給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員工。

愛德加•沙因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在解決適應環境和內部團結的問題時習得的、成體系的一系列基本預設。這些預設在實踐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被當做解決問題時正確的感知、思考和感覺的方式教給新成員。

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其《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的著作中指出,企業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這些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往往為一個企業全體員工所共有,往往是通過較長的時間積淀、存留下來的。

邁克爾•茨威爾在其著作《創造基於能力的企業文化》中談到,從經營活動的角度來說,企業文化是組織的生活方式,它由員工‘世代’相傳。通常包含以下內容:我們是誰,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如何去做。大多數人並不意識到企業文化的存在,只有當我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才能感到自己文化的存在。企業文化可以被定義為在組織的各個層次得到體現和傳播,並被傳遞至下一代員工的組織的運作方式,其中包括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一整套信念、行為方式、價值觀、目標、技術和實踐。

傑克琳•謝瑞頓和詹姆斯•斯特恩在《企業文化:排除企業成功的潛在障礙》中指出,企業文化通常指的是企業的環境或個性,以及它所有的 方法 面面。它是“我們在這兒的辦事方式”,連同其自身的特徵,它很像一個人的個性。更確切地說,我們可將企業文化分成四個方面:(1)企業員工所共有的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等外在表現形式。(2)由管理作風和管理觀念(管理者說的話、做的事、獎勵的行為)構成的管理氛圍。(3)由現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構成的管理氛圍。(4)書面和非書面形式的標准和程序。

查爾斯•希爾和蓋洛斯•瓊斯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中人們共同擁有的特有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的聚合,這些價值觀和行為准則構成企業中人們之間和他們與企業外各利益方之間交往的方式。

以上這些前輩對企業文化的理解雖然各有不同,但基本囊括了幾個方面: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包括管理風格)、制度、標准、程序等。其中,企業文化就是“我們在這兒的辦事方式”的這種理解,我本人非常贊同。

雖然企業文化是一個新鮮的理論,不好理解,也難於界定。但是,企業文化實際上就是整個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或“次文化”。我們理解了文化,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了企業文化。

故而,企業文化就可以理解為在企業中做事的習慣方式。

企業文化的特性與文化特性類似,我們不再贅述,但是從企業文化特性中,我們可以推導出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必要性等相關要點。

類比於文化的四層體系,結合CIS導入理論,企業文化也可以延伸其概念外延,形成企業文化的四層(精神層文化、行為層文化、制度層文化、物質層文化)或三層(精神理念層、行為制度層、形象物質層)結構。

如文化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一樣,企業文化也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結合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我們可以將企業文化定義為:企業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為絕大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並用來 教育 新成員的一套價值體系,以及在價值觀統帥下形成的行為規范、制度規定以及物質表徵。

任何企業都是有文化的,不存在沒有文化的組織。衡量企業文化的標准,只有顯著程度、優劣和現實性,而不是有或無。只要有人群存在,他們的行為就構成一定的文化。企業文化,貌似不可琢磨,其實在企業內部如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

它看似無形,卻滲透到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每個細節當中;

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

它不是行為活動,而是產生行為活動的原因;

它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

它不是工作狀態,而是這種狀態所蘊涵的對工作的感情;

它不是服務態度,而是服務態度中體現的精神境界;

總之,企業文化滲透於企業一切活動之中,員工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標准和方向。
企業文化、理念的理解
“企業”是大家熟悉的一個詞語,企業是人們夢想、能力的翱翔之地,近期,我也從“事業”走向“企業”了,有些“事業”的事跟“企業”的事是不一樣的,相信許多小夥伴們也不曾理解,現在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介紹什麼事企業文化、理念!

文化形成的過程是漫長和持久的。像我們的歷史文化一樣,經過了長期的沉澱、考驗,繼而流傳下來。

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還有 其它 作為中凝聚而成的一種思想上的共識。同樣拿舍取來說,舍取成立不久,她的文化就不像那些百年企業那麼豐富,她蘊含的文化就是一種“舍與取的文化”。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誕生的一種共同的價值取向、工作作風等意識形態,是被絕大多數員工認可並自覺執行的企業“魂”,形成後不易改變。

理念相當於一種目標,比如,有人的人生理念是快樂,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事都會盡量讓自己快樂。

企業理念也是如此,舉個例子說明舍取的理念是專業、專一、便捷、便宜。那麼舍取以後不管有什麼樣的產品,模式等等方式改變,但是這個都不會變。理念相當於企業做事的目標或者是准則。外在的表現形式都可以改變,但理念是貫穿始末、所有產品的。

企業理念是在企業文化的基調上,根據 企業戰略 發展的需求產生的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有相對具體的標准和操作方式的一種員工價值觀的集中趨向,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企業理念是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執行中的一種詮釋,它來源於企業文化但不能完全代表企業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種是潛在的企業精神,一種是經營策略。
了解企業文化,觸摸民族智慧
8月3日下午,廣州街社區“訪惠聚”工作組聯合社區組織主題為“踐行‘兩學一做’,促進民族團結”的黨員活動,在工作組的牽頭協調下,廣州街社區黨員、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近20人來到轄區企業新疆維吾爾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新疆阿爾曼清真食品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參觀。

在維吾爾葯業,黨員們通過監控參觀了維葯的生產流程、製造工藝,同時從葯品展廳負責人的細致講解中,我們也了解了該企業的主要產品、種類和維葯深厚的歷史淵源,每一位黨員對於維吾爾醫葯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來到阿爾曼,我們先品嘗了企業的特色產品和糕點,甘甜和醇香在味蕾上跳躍。此後,我們跟隨企業負責人參觀了物流配送車間和威化巧克力生產車間,也了解到阿爾曼有著集產品生產、配送和終端銷售為一體的龐大產業鏈,並深入探討了企業為激勵員工而率先採用的“身股”制度等。參觀結束後,負責人還熱情的和全體活動人員一起合影留念。

6. 企業文化理論的成熟時期在什麼時間

其實1981年7月理論就已經成熟了
但進入中國後,理論目前還未成熟,國情太復雜。

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倫斯·迪爾和麥肯錫咨詢公司顧問艾倫·肯尼迪在長期的企業管理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們在6個月的時間里,集中對80家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寫成了《企業文化--企業生存的習俗和禮儀》一書。該書在1981年7月出版後,就成為最暢銷的管理學著作。後又被評為本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10本管理學專著之一,成為論述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它用豐富的例證指出:傑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並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正是企業文化--這一非技術、非經濟的因素,導致了這些決策的產生、企業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員工們的行為舉止、衣著愛好、生活習慣。在兩個其他條件都相差無幾的企業中,由於其文化的強弱,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後果就完全不同。

7. 企業文化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有哪幾個方面

(一)、70、80年代,企業文化體系雛形的探討
20世紀70年代,鑒於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巨大功能,理論界開始對它進行了認真研究。80年代,關於企業文化的研究形成理論探索的高潮。關於企業文化的研究, 80年代初出現了兩種方法流派:一派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沙因教授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流派,他們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和深層結構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另一流派是以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奎恩教授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流派,他們認為企業文化可以通過一定的特徵和不同的維度進行研究,並提出組織文化模型測量、評估和診斷的學說,後被學術界稱為現象學流派。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企業文化還屬於發展的最初期,是專家學者針對企業過分重視物本,重視組織制度和組織結構而提出來的,開始在企業的發展中,開始強調「人本」,而不再是以前的「物本」,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自身新的需求,但是無論是「定性化研究流派」還是定量化研究流派,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很難形成效益性的建設性方案而且在方法論,指標方面並沒有建立相應的體系,只是探索建立一個企業文化體系的雛形,為企業文化之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二)90年代對企業文化規范化的研究
這一時期,企業文化研究在8O年代理論探討的基礎上,由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發展,產生了實證流派,並出現了四個研究方向:
1.企業文化基本理論研究的深入,如:《企業文化與組織氣氛》(1990)、《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1991)、《企業文化與企業環境》(1998)、《企業文化與企業創新》(1997)等;
2.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業績的應用研究,如:《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1992)和《企業文化與組織效益》(1997)等;
3.關於企業文化測量的研究,如:1991年的英國JAI出版公司的《組織變革與發展》,1997年的Pierre Dubois&Associates Inc.出版的一套組織文化測量和優化量表等;
4.關於企業文化診斷和評估的研究,如:《診斷企業文化——量表和訓練者手冊》(1991),《診斷和改變企業文化:基於競爭價值理論模型》(1997)等。
企業文化的研究在2O世紀8O年代和9O年代已經成為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和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8O年代和9O年代因此也被稱為管理的企業文化時代。這一時期形成的企業文化研究理論,已經基本建立了企業文化的結構,為企業文化的進步發展、效益化落實和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標准和框架模式,為各國的企業文化發展提供了借鑒,此後,很多國家的企業文化研究可能就是轉述和擴充此些著作,完成了現代企業文化制度的基本構架。

8. 企業文化理論的實踐首先開始於哪個國家

企業文化是一個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它發祥於日本,形成於美國,是繼古典管理理論(又稱科學管理)、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叢林學派管理理論(又稱管理科學)之後,世界企業管理史上出現的第四個管理階段的理論,也稱世界企業管理史上的「第四次管理革命」。

9. 企業文化理論的形成過程

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是企業文化形成的背景。石油危機下的美國渴望通過產品競爭力來擺脫困境,卻遇到了日本產品的挑戰並處於劣勢。美國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國外市場萎縮,企業開工不足,工人失業率提高,國內市場競爭更激烈,通脹率升高,經濟處於停滯狀態,不得不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等。而大洋彼岸的日本,盡管本國資源奇缺,經濟幾乎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石油危機並沒有使國民經濟停頓,且有爭奪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態勢。這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理論和管理界研究日本、反思自我的熱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裡,美國經濟一直稱雄世界,理論界對管理科學十分熱衷,企業也依靠扎實的制度機制實現了良好的發展,企業文化理論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對人與人感情的建立、企業和員工的價值觀、企業精神等,沒有給予足夠地重視。同時期的日本,卻從民族存亡出發來看待人的作用,它們將內部各種力量統一於共同的愛國主義旗幟下,企業也主動承擔救國救民的責任,為國分憂,形成了「產業報國」、「和親一致」經營哲學。逐步建立起「以人為中心」、「和魂洋才」、「家族主義」,「終身僱傭制」、「年工序列工資制」、「企業工會」等六個經營管理支柱,從制度上穩定了職工隊伍,效果上也確實贏得了員工對企業、對國家的忠誠心、獻身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這種全新的企業管理思想,使企業保持著勃勃生機和無限的創造力。
1980年,哈佛大學伏格爾著《日本名列第一》出版,立即在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立即播出電視節目「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及時推動了美國全國的反思。不久,《Z理論》、《日本的管理藝術》等名著出版,把舉國反思引向管理改革新階段,至此,掀起了重構企業管理機制和美國文化的熱潮。
截至21世紀初,美國企業已基本普及了「以人為中心」這一全新的管理思想。

閱讀全文

與企業文化理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