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新型文化產品有哪些

新型文化產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30 23:58:51

① 文化產業在國內涉及的領域

文化產業的范圍為:1、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2、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4、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5、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6、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文化產業的界定 由於文化產業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所以什麼是文化產業,眾說紛紜。全國政協與文化部組成的文化產業聯合調查組在2001年對國內部分省市作實地考察,並在總結各省實踐的基礎上,認為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文化產業和公益事業兩者共同構成了文化建設的內容。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旅遊等領域。我認為這一界定較符合現實,也與國際經濟學界的探索基本吻合。 把文化劃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國際、國內學界、政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二者的區分,目前學術界還缺乏深入探討,一些學術論文、新聞報道、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對二者的區分也不是十分嚴格,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有些文化既歸入文化事業范疇,又歸入文化產業范疇。 文化產業作為概念有一個發展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人們所熟知的法蘭克福學派所批判的文化工業,當時歐洲知識界稱美國文化為「文化工業」,取嚴厲的批評性態度。第二個階段,以1990年時代華納合並為標志,美國開始實施對各類傳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使得象時代華納這樣的特大型文化產業組織出現了大規模的合並趨勢,並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這使得歐洲的一些國家,比如像法國,在文化上感覺到威脅,他們因此提出了文化產業作為一種國家應對戰略。第三個階段,最近討論比較多,在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新經濟發展趨勢之下,世界各國都已經把文化發展戰略變成了一種國家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開始被世界各國所認可,起碼是那些已經決心加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得那些國家,我們可以以文化意義的創作與生產為文化產業的基本定義,按照這種生產的不同環節,將其區分出「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負載文化意義的產品的復制與傳播」,以及「賦予一切生產活動和產品以文化標記」三重不同的定義。當最後一個定義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時候,一個重大的發展趨勢就顯示出來了:為知識經濟所推動的全球化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非物質性的、符號的交換與消費已經成為超越民族國家的典型的增長領域,文化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領域。上述概念有其對應性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且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有其對應性的國家。第一個概念最為傳統,象我國這樣的國家,至今仍然在使用「文化藝術事業單位」來指稱文化產業,就可歸屬其中。第二個概念是進入工業社會的產物,特別形成於本世紀,在普遍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中,由於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作為一種市場保護措施而提出來的。歐洲國家的文化產業政策就是如此產生。第三個概念實際上已接近於文化產業概念的消解,主張這種文化產業概念的國家實際上意味著,他們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主體,並且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優勢地位。美國無須討論文化產業的問題,因為美國的文化傳媒巨無霸已經無人匹敵。文化產業的概念實質上服務於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提出「文化產業」概念,實質上意味著需要藉助於國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國的文化事業以超常的方式發展與轉型。「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識到這個含義。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勢文化產業的三重定義,在某種意義上實際上已經展示了,世界經濟發展經過了一個文化與產業不斷接近,以至重合或者融合的過程。這表明,發展文化產業,有意識地採取相應政策,使得文化發展與國家經濟建設同步,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大勢,不可不為,也不得不為。具體說,國際性的產業發展表現出了以下幾個基本趨勢:1、傳統產業服務化:通常對產業發展的描述是所謂的「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經濟現代化的程度用「第三次產業」發展的程度,即服務業發展的程度來表示。目前世界上最發達國家,GDP中80%已經來源於服務業,服務業對傳統製造業起支配作用。關於近十年來美國與日本的經濟發展差別的分析(見參考消息,2000年4月10日)認為,美國經濟與日本經濟近年來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服務經濟的發展程度; 2、服務產業知識化: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僅在於服務經濟的總量比例,而且在於服務經濟本身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日益居於主導地位。在服務經濟同樣發達的國家中,美國與其他國家(如歐洲國家)的區別就在於,美國的服務經濟日益具有「新經濟」的特徵,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已經成為推動美國經濟的動力。其中,尤其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路經濟」扮演了主要角色。美國商務部估計,電子商務已經影響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0%。(見參考消息,2000年4月7日);3、知識產業人文化,再進一步分析,在以美國為代表的最發達國家中,在推動這些國家經濟增長起著主要作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中,人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於是,現代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的主體。例如。在美國,文化娛樂產業(如影視和音像)已經成為最大的出口行業,在國內也越來越成為提升與覆蓋各國民經濟產業部門的超級產業部門。4、文化產業網路化,就文化產業自身而言,隨著技術基礎越來越轉向多媒體數字化技術,經濟基礎越來越轉向網路經濟(現代風險資本市場),就越來越超出傳統文化產業的面貌,成為對傳統的產業產生支配性影響,對經濟的整體面貌起至關重要的變革作用的力量。因此,傳統經濟服務化、服務經濟知識化、知識經濟人文化,文化產業網路化,這構成了國際性的產業發展基本走向。未來的「新經濟」是「人文化的知識經濟」。當代文化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重大影響國際性產業發展有其固有的邏輯順序,但是這種階段性發展過程還有兩個日益突出的特徵,即「空間上的邏輯疊加」,與「時間上的加速度」。前一個特徵指,由於經濟日益全球化,具體到一個國家,往往是前一個階段發展沒有充分完成,後一個發展階段便「疊加」於其上,而且降低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必要性,於是出現根據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重組經濟發展的邏輯關系的情況(比如,網路出現以後,報刊雜志以及廣播電影電視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後一個特徵是指,新技術的發明與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後發國家,越是能夠直接使用最新的技術成果,令其產業升級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表現在無須按照原有規模對傳統產業進行投資)。 於是,出現一個可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上的後發國家,可能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越來越與先進國家處於同樣的起點之上。這可以成為「後發優勢」論的一個理由。我們應該在這個觀點下,重新理解在我們這樣的「後發現代化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意義,安排我們有限的社會經濟資源。以上述觀點來看,我國的經濟管理部門,應該在指導思想上扭轉一些傳統的認識了: 1、應該改變「中國是一個資源貧乏國家」的傳統觀念。因為僅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人均佔有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但是從人文資源的角度看,我們具有5000年不間斷發展的文明史,及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物與極具特色的文化風俗,這些文化資源將會越來越具有經濟開發的價值。我國是世界上個獨一無二的資源大國。僅僅以旅遊產業為例,中國的歷史文化古跡越來越成為國際性的旅遊吸引物,其潛在價值無法估量。在「新經濟「時代,中國將再一次有資格成為「資源大國」。2、應該改變單純從「物質生產」角度評價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傳統觀念。因為僅僅從物質產品的總量的角度已經無法估價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就一些傳統產業而言(特別是已經出現生產能力過剩的產業),應該以「下游化」的觀點重新設計未來的發展,而對於那些代表發展方向的高科技產業,應該逐漸轉變為以文化內容作為其價值主體來加以估價。例如,在傳統的通訊業中,開放性的「接入」與「服務」將日益取代服務手段,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長點。3、最後,應該改變對文化創作、傳播、接受活動的「非生產性」的看法。由於許多產業將越來越依靠文化符號為其生產附加價值,文化活動從創作、製作、傳播、到接受都已經具有越來越大的經濟價值,其依賴於國家支持的「事業」性質將越來越淡化,國家再也無須通過財政撥款,以「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對其加以限制。在這個時候,如果說還需要國家的積極作用的話,那麼應該是一種「產業政策」性質的支持,即促使從事文化工作的個人與單位盡快地與市場鏈接。要言之,是形成「造血機制」,而不是繼續「輸血」。實現了思想的轉變,我們將看到,文化產業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文化產業將為一大批產業生產附加價值。盡管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產業的發展還處在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的階段,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趨勢只是剛剛出現,但是,很多人已經看到了,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與一大批傳統產業迅速融合,這種融合對傳統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價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國的服裝設計業正在崛起,將提高傳統服裝業的產品檔次和知名度,為傳統服裝業產生巨大的附加價值。還有廣告業,旅遊業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網路業的迅速結合,為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領域。近年來,我國耐用家用電子消費品的價格競爭愈演愈列,「做減法」似乎成了獲得生存優勢的唯一法寶。實際上,如何我們真正仔細地考慮一下消費者的需求,考慮一下現代人對於生活的追求與感受,我們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設計與技術創新來獲得競爭優勢的,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代表東方文化的文化符號對於我國這樣的「後發現代化」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顯現。其次,文化產業將轉換一些產業的價值主體。根據我們的研究,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高科技」產業越來越無法獨立發展,而是成為「高科技」和「高文化」聯姻的產業。文化產業在越來越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內容」,而高科技產業則成為這些文化產業的「載體」。顯然,在這個發展趨勢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價值主體。比如,美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已將信息產業的定義從「信息載體」(硬體生產)改為「信息內容」,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信息娛樂產品,這一改就將信息業變為文化產業了。近年來,我國通訊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爭論,關於「初裝費」,「話費」等等話題引起了大量討論。電訊業收費過高顯然已經成為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瓶頸。實際上,這里涉及到對通訊業價值主體的認識問題。從國際發展趨勢看,通訊產業的利潤區域隨著帶寬的迅速增加將日益轉向「增殖服務」,也就是信息文化內容服務。歐洲人已經提出了「信息社會第二發展階段」的觀點,認為在這個發展階段上,將出現「內容革命」,信息文化內容的提供將決定經營傳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國的通訊業如果不注意這個發展趨勢,將在加入WTO,面臨國際競爭局面時,失去最佳發展機遇。沒有人會認為建造一個百貨商場應該通過收門票來回收資金,那麼為什麼有人卻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通過收取「話費」和「網費」來回收通訊產業投資呢?最後,創造新型的文化產業的「業態」,在對傳統產業重組後將形成一些新型文化產業門類和就業機會。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很弱小,產業的整體「轉型」還進行之中,但是,實際上,各種新興的文化產業門類已經產生,為我們這個處在轉型中的社會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具體表現為在實現了高技術和高文化聯姻之後,自身向「文化服務業」轉化,並以文化服務業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業滲透。如信息娛樂業,提供個性化娛樂服務;如網路服務業,提供個人資訊服務、如教育服務業,提供教育及培訓服務;如咨詢服務業,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商務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等等; 根據上述分析,當代文化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將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完全應該重新認識。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特徵文化產業的巨大影響集中表現在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上。根據我們的研究,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徵,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1.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已經建立在「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之上,可以實現無成本復制和傳播、個性化與互動式服務、多媒體界面、虛擬現實、生活性的滲入,等等;2.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規模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跨國文化傳媒巨頭,在文化產品的製作上實行大投入,並且通過國際化銷售網路,實現高產出和高利潤;3.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范圍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實行跨行業多方面經營,跨行業和超競爭的組合,以便實現范圍經濟利潤,等等;4.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網路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藉助於網路經濟和現代資本市場的金融杠桿,實現低成本的擴張與快速度的整合,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全面改造。(比如,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合並)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網路經濟特徵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有人將網路經濟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注意力經濟階段,內容經濟階段,電子商務階段。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資、整合資源、形成市場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就完成了,網路經濟(新經濟)藉助風險資本市場這個現代金融杠桿,跨越了以往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里,文化產業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在從前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曾經利用國家行政權力的杠桿作用,來完成對整個經濟的轉型。這表現在國家信用膨脹,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戰爭物資的大宗定貨,滋養大型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消滅手工業行會。「新經濟」的轉型利用的是資本市場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暫的時間里迅速地完成轉變,其基本特徵是一樣的。

② 游戲產品是文化產品還是文化服務

網路游戲是一種新型文化產品並已迅速成為一個產業。網路游戲當然有經濟的屬性,而這個產業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它是一種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網路游戲不管是以軟體的形式出現,還是以某種數字化的形式、在線的形式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出現,載體及傳播方式都只具一種技術的屬性,改變不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容的本質。
文化產品具有雙重屬性,即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由於文化產品的雙重屬性,所以在管理上應當強調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這是網路游戲產業所必須牢記和堅持的。過去網路游戲行業對這一點重視不夠,網路游戲的主要屬性是文化屬性,不是單純的經濟行為。筆者認為,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經常地對照檢查,必須照著去做。

③ 我國有哪些先進文化

儒家文化是最根本的先進文化,作為中國人應當感到自豪。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對東亞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佔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
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鮮,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朝鮮。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熱潮,國王甚至親「幸國學聽講」。與此同時,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狀元,出現了一些著名儒學者,如強首、薛聰、金大向、金雲卿、金可紀、崔致遠等。高麗王朝建立後,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並且出現了私學(私塾)。12世紀初出使高麗的徐兢稱贊朝鮮儒學之盛說:臨川閣藏書至數萬卷,國子監里「選擇儒官甚備」。大街小巷上經館和書社三三兩兩相望。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跟隨老師學習經書。年歲稍長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觀之類的地方講習切磋。社會各階層的子弟,都「從鄉先生學」。李朝時期,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把它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輿論工具,極力加以推廣。李朝的儒學教育有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官學系統,中央設成均館,是為國家最高學府。另外在首都漢城還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和南學等四學。成均館和四學是中央直接管轄的教育機關。地方各道和邑設有鄉校。這些學校都由國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勞動者,用以作為辦學的經費。私學是各地的儒家學者創辦的私塾或書堂。私學日益發展,成為李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李朝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舉分文、武兩科。文科考試須經三榜,考試科目主要有儒家經典以及有關現行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漢詩。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考試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總之,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間,起到了維護和鞏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5世紀以前。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並且帶來了《論語》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們還都曾作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繼體天皇時期(507—531)曾要求百濟國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傳授儒家思想,於是儒家迅速發展。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彙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階」是以德、仁、禮、信、義、智為基本位階,再各分大小兩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的宗旨是強調「君主至上」。如「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群臣百僚,以禮為本」,「承詔必謹」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聖德太子還多次向中國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積極攝取中國文化,於是儒學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貴族官僚必修的教養。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領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都曾受教於中國留學生南淵請安和僧旻等人,並在他們的協助下制定了改新藍圖。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寶律令》對教育設專章(「學令」),規定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招貴族子弟,授以儒家經典,其中《論語》和《孝經》為必修科目。757年,孝謙天皇下詔,令全國每家必備一本《孝經》,獎勵「孝子」、「貞婦」。701年,日本開始祀孔。768年,稱德天皇敕稱孔子為「文宣王」。藤原基經當攝政時(877—890年),「敦崇儒術,釋奠之日,率公卿拜先聖,使明經博士講周易」。由於統治階級的積極扶持和獎勵,這時儒學在日本已經超出貴族官僚上層社會范圍而普及到各個階層。南北朝時代,程朱理學傳入日本,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但由於佛教的影響,儒學未能取得優勢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時代,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儒學(朱子學)才擺脫了佛教的壓制,達到空前繁榮的極盛時代。德川幕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把全國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學的「名分論」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於是,儒學(朱子說)被規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藤原惺窩於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傳宋儒「理性」的著作。後來受德川家康的召見,並為其講授《大學》等儒經。1599年著《四書五經倭訓》,使他成為日本第一個根據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訓讀《四書五經》的儒學家,被認為是日本「朱子學之祖」。藤原惺窩有門徒150餘人,其中林羅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學家。林羅山歷任儒官,作過將軍的侍講、顧問,參與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以維護封建秩序。他在《經典題說》中寫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則上者貴下者賤。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視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違,貴賤不亂,則人倫正,人倫正則國家治,國家治則王道成,此禮之盛也。」林羅山以「天人相關」、「天人合一」的說教,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合而為一,從自然界法則引伸出人類社會的現存秩序,從而把社會的「上下貴賤之別」說成是合理的、永恆的。林羅山以儒學理論維護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儒學在越南文化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東漢末年,廣西人士燮游學洛陽,研究左傳、尚書等典籍,後來任交趾太守40餘年。據《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說明早在三國時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學教育。10世紀,越南獨立以後,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於中國,政府選拔人才也採取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等為考試內容。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稱為「字喃」。此後,中國儒家典籍大量傳入越南。宋元時期,越南刊刻過不少儒家經典和漢譯佛經。出現了不少明經的儒家學者。15世紀初,明成祖曾下詔,以禮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國來,其中包括明經博學的儒學者。可見儒學在越南的影響之深。

④ 現代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現代文化產業鏈的概念,是在經濟活動的"服務化"、"信息化"、"文化化」,現代經濟越來越為"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經濟" 所主導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一新型產業鏈條的上游,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海量文化內容的上載,下游是消費類信息技術產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娛樂產品的大規模市場推廣,以及大眾流行文化藝術符號在傳統產業總的普遍應用。

特點 作為新型產業鏈,由於文化產業「內容為王」的產業特質,加上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內容產業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內容產業的產業鏈出現新的變化,產業鏈不再僅僅表現為垂直型,而是表現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復合型結構。

其他信息
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中國文化產業必須打造產業鏈,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企業領導者所具有的視野和對所處產業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對生存環境並不令人滿意的民營企業,這種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備條件。中國文化產業面對國際大集團,「好比是單一步兵兵種和對方海陸空立體多兵種競爭」。在過去的計劃體制下,文化行業都是單打獨斗,唱戲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為政,中間沒有關聯。而國外最大的傳媒公司,都是既生產內容,又發行各種產品。迪斯尼、時代華納、索尼莫不如此。
國內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研究單位,都在理論、實踐兩個層面積極探索打造中國現代文化產業鏈之路,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文化產業化建設的重點、熱點。

⑤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文化產業主要包括九大門類:

一是新聞服務,主要范疇是新聞業;

二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主要包括書、報、刊出版發行,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版權服務;

三是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是指廣播電台、電視台及其他廣播電視服務,廣播、電視的傳輸和電影的製作與發行;

四是文化藝術服務,主要包括五個部分:文藝創作、表演及演出場所,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其他文化藝術服務;

五是網路文化服務,主要指互聯網信息服務,包括以下四類:互聯網新聞服務、互聯網出版服務、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和其他互聯網信息服務;

六是文化休閑娛樂服務,主要指旅遊文化服務,娛樂文化服務;

七是其他文化服務,主要是指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文化產品出租與拍賣服務,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

八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九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知識拓展: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談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大家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紛紛表示,我們要不斷加快"兩個率先"推進步伐,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持續發展能力,努力譜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篇章。

⑥ 為何說網路文化產品有獨特的生產與傳播方式

據報道,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路文化已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網路文化產品具有獨特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應該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

此外,近年來表情包也成為新興的網路文化產品之一,表情包主要指用於傳達表情與情緒的圖片,其生產既有商業化行為,也有很多是網民的自發行動,網路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有著自己全新的特點。

專家表示,網路文化產品最為集中地體現了網路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多元性、分權性、集群性、參與性等特質,其發展狀況直接反映了網路文化的演進。

⑦ 旅遊文化產品一般包括那些

旅遊文化產品是指在旅遊中包含的有關文化的產品,這其中既有關於旅遊地的文化傳統的無形產品,也包括一些特產的有形商品。
旅遊文化:
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⑧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類 具體都有哪些

文化產業分類

文化產業簡單來說就是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或者服務的行業,即以產業化/商業化的形式來進行文化的生產、交換和消費。日本把它叫做「內容產業」,美國把它叫做「版權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叫做「工業標准」,而我們中國官方普遍把它叫做「文化娛樂集合」。

它分九大類:
1、報刊業(主要是報刊的發行和銷售,當然還有策劃)
2、圖書出版業(主要是對圖書的市場規劃和創意銷售)
3、廣播影視業(指電視、電影、廣播等從事影、音內容生產和傳播的行業)
4、音像產業(包括音像製品的製作、出版、復制、進口、批發、零售和出租等經營緩解。其中,製作、出版、發行是產業鏈中的三大環節。
5、網路產業(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網、移動手機等新型網路技術為平台傳播信息和創造娛樂的事業)
6、廣告業(是指通過廣告策劃、設計、製作、發布、調查、效果評估等方式獲取利潤的產業門類)
7、旅遊業(這個你懂得~~不用我一個字兒的打了吧~~)
8、藝術產業(包括藝術品經營業和演出業兩大產業)
9、體育產業(是指將一種娛樂消遣活動或需體力、智慧與技巧的比賽或競技,通過消費的形式推銷到市場並獲取利潤的事業)

文化事業分類
文化事業是我國特有術語,是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
文化事業單位,是指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
(一)主要任務是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滿足人民對文化生活的多種需求;

(二)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資格,管理形式多樣化;

(三)涵蓋門類多,單位分布廣。

文化事業單位的主要類別是:

演出事業單位,包括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等;

藝術創作事業單位,包括藝術創作院所、藝術中心、音像影視中心等;

圖書文獻事業單位,包括圖書館、檔案館、文獻信息中心等;

文物事業單位,包括文物保護站、文物考古隊(所)、博物館、紀念館等;

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包括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宮)、青少年宮、俱樂部等;

廣播電視事業單位,包括廣播電台(站)、電視台、轉播台(站)等;報刊雜志事業單位,包括各類報社、雜志社等;

編輯事業單位,包括各類編輯部、黨史編纂室、地方誌編纂室等;

新聞出版事業單位,包括各類出版社、新聞中心、新聞社等;

其他文化事業單位。

文化事業的本質在於非營利性,與考慮營利性活動的文化產業相對應。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非國有性質的公益性文化服務組織(如私人博物館),以及其他社會文化服務組織(如社會上各類文化團體)也屬於文化事業的范疇。

⑨ 都說文創的「價值」重於「價格」,你覺得哪個更重要

我認為都很重要。文創,顧名思義就是文化創意,是根據一種技術、科技以及文化產品自身的特色從而進行改進,再應用到一些日用品當中,使之在使用的基礎上擁有更多的美感以及其他功能。我個人也十分支持文創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這種文創風格日益興起,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潮流文化,但在這些文創產品出現在大眾眼前時,一些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這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既可以推廣文化又可以有資金繼續進行創意的挖掘。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對於那些依賴於文化出現,質量卻不上乘的產品,我們要拒絕,因為我們已經為文化創意買了單,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也要對其不相符的質量給予寬容。因此在價格上,文創應該在價值已經滿足創作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定價,這才是文創產品更良好的發展態勢。

⑩ 中國現在有什麼文化,比如日本有動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國有哪些未來中國會出現哪些新文化

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的新聞出版業率先釋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黨報黨刊及重要出版社仍為事業單位外,社會文化類報刊和絕大多數出版社將轉為企業,並吸納社會資金(包括國有、民營)參股;在分銷流通環節,新華書店將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後達到上市。我國新聞出版業開始了20年來最深刻的變革。廣播電影電視領域文化體制改革也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原則進行,實現轉企、股份化、上市「三個轉變」。截至目前,試點單位已經按時完成了預定工作,其中有一批單位已經為投融資試點做好了准備。此外,已有11家民營機構獲得了圖書分銷領域的「全國總發行權」,其中一些還做好了進入出版領域的准備。獲得全國連鎖資格和全國總發行資格雙牌照的山東世紀天鴻,事實上已經是一家能控制總出書品種1500種、年營業碼洋超過5億元的大型民營出版-發行商。

影視製作領域由於政策最為開放,市場准入程度最高而成為今年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據統計,2004年,我國國產影片數量將首次突破200部,遠遠超過2003年140部的紀錄;其中國有、民營資本聯合拍攝的影片達到80%,國有企業投資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營影視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的重要力量。

網路信息內容產業繼續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其中游戲內容產業繼續保持復合率將近100%的增長,超過了手機簡訊的增長幅度。最近幾年,我國每年新增電話用戶在9000萬戶以上,到2004年11月,電話用戶總數已超過6億,居世界第一位。

文化市場建設在今年獲得新的進展。最為引人注目是繼四川的「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以後,2004年11月在深圳召開了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這是我國國內舉辦的第一個綜合性、國際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由國家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廣東省政府主辦,深圳市政府承辦。博覽會共設有60多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展示、交易、論壇、活動項目,有700多家企業參展,匯集了高達380多億元的洽談項目。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作為我國最高規格的文化產品、文化技術和文化資本的展示與交易平台,必將會促進中國文化產品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目前存在問題與分析

(一) 關於宏觀形勢中的問題:對於戰略性短缺的進一步審視

2004年《文化藍皮書·總報告》曾經分析,我國文化產業的宏觀形勢存在著「戰略性短缺」。今年以來,一些新披露的數字和研究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這是一種非常規的短缺狀況,的確應該引起嚴重關注。

2004年出版的《財經藍皮書——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指出,在20多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形勢下,我國的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盡管我國1992年頒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但是統計數字顯示,從1991~2002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徘徊在1/3左右,結構上僅僅上升了1個百分點。這一比重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的平均值低了14個百分點,就業水平也低了近20個百分點(《財經藍皮書——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4~7頁)。這種發展狀況是難以用經濟增長和結構轉換的一般規律來解釋的,的確是一種在我國特殊體制環境下的現象。我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性短缺是在我國服務業總體發展滯後這一背景下形成的。

這兩年的趨勢是,文化服務業這塊「短板」越來越短。加入WTO以後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新特點主要是,第二產業增長迅猛,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下降,文化服務業的增長總體上也比較緩慢。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顯然是與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發展態勢相矛盾的。2004年以來,出現了關於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爭論,一派觀點認為我國加入WTO後正在進入工業化後期,即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偏向重化工業的發展戰略在我們這樣的能源緊缺國傢具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走「輕型化」的發展道路。看來,如何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參與國民經濟戰略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均衡發展,仍然是一個需要強調的重大主題。

(二)改革日漸深入,關鍵性領域的關鍵性制度創新有待突破

兩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盡管還處在試點階段,但已經具有了明顯的示範作用,解放了文化生產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難度逐漸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論突破。

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通過事業和產業單位的區分,實施微觀體制改革,打造市場主體,構建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文化產品流通領域的開放已經是事實,無論是圖書音像分銷,還是電影院線,市場主體已經多元化。影視製作領域投資活躍,競爭態勢已成。但是,在書報刊出版和廣電播出機構等產業高端領域,實現這一改革目標,啟動產業發展,還有較大距離。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動力。

我們感到,在新聞出版業,無論是出版集團,還是報業集團,「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國有獨資體制是否能夠為市場所接受,還有待觀察。在廣電業中,不同產業環節的區別性准入政策,正在使產業發展受到阻礙。2004年被我國廣電部門稱為「動漫遊戲產業年」,各種民間力量介入動漫遊戲產業內容製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據報道,由於民營的內容製作機構和國營的播出機構在體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機構未真正實現「制播分離」,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定價機制沒有形成,致使70%的國產動畫片在各省市縣電視台無法播出,已播出的動畫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壓低價格,甚至被迫免費播出,導致成本無法回收,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

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出現的問題很典型。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今年以來受到高度重視,成為實現我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如果仍然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將媒體經營性資產分離出來,以此為主體吸收社會資本,將面對大量關聯交易、無形資產評估等問題,很難與目前證券市場管理規范接軌,而且近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它也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如果這類企業大量上市融資,將可能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

改革的難度也來自於事業單位內部。由於在體制內占據優越地位,握有壟斷權力,這些單位已在多年商業運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脫離體制內優越地位,同時盡可能在市場中獲得商業利益,將事業和產業兩種好處兼收並取,往往成為他們在「雙軌制」條件下最為合理的選擇。這種雙軌體制在文化市場已經有所發育的今天,已經造成了嚴重社會不公的不良後果。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機遇期,改革也有機遇期,如不抓緊推動就可能喪失最佳時機。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將於2004年結束開放文化分銷領域的准備期。截止10月末,有關部門已經向11家民營圖書發行機構發放了「全國總發」許可。可以預見,完成了全國分銷網布局的民營書業將迅速向上整合資源,一批大型的民營「出版-發行集團」將很快出現,市場給國有文化出版機構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

另據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產業統計數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如網路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遊、廣告及會展等,從業人員已超出以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以及演藝等構成的傳統文化產業部門近1倍,創造的價值已接近傳統行業。這些新興文化產業部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體制環境的不同和技術裝備程度較高(如網路文化),發展速度才超過了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可以預見,如果文化體制改革在短時間內沒有較大突破,增量資本將可能越來越向新興文化產業領域集中,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將被邊緣化。

(三)體制機制改革滯後使得發展沖動無序化,文化產業發展出現「泡沫化」現象

從2003~2004年,一個突出的現象是,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沖動很大,公共財政對文化設施的撥款規模幾乎超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總和,大量業內和業外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資本正在沖進文化投資領域,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資高潮正在興起。但與此恰成對照的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還在醞釀之中,文化產業領域資源配置機制和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完成。這就出現了一個我們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領域多次出現過的,以行政性推動為特點的「投資飢渴」和「經濟過熱」景象。

比如說,8號文件下達後,各個相關部委紛紛出台發展動漫遊戲產業的措施,各級政府也紛紛跟進。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幾個兒童電視頻道已經開播或者准備開播外,據統計全國還有數十個內容類似的「基地」或「園區」已經啟動或正在准備之中。大量電視頻道開播卻面臨嚴重的內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種園區是否有實質性內容也是問題。有人認為,我國動漫遊戲產業的「泡沫」已經形成。

我國文化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以體制改革與加快發展為主要特點,如何平衡這兩個基本方面需要予以關注。對於習慣於以行政方式發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體制改革需要花大氣力研究、試點、制訂方案和推動實施,短期不易見效。上項目、做工程、造形象則容易得多。通過逐漸放開市場,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上升為政策,以指導文化事業單位轉制,自發地實現兼並和重組,費時費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卻可以立竿見影。如果再帶有利益動機,直接以行政權力在市場中推動產業整合,則更會對發展起逆向調節作用。

明年將進入「十五」計劃最後一年,「十一五」規劃已經提上日程,我國文化產業正在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如果我們不能

很好地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將發展納入改革的軌道,以資源配置機制的重大轉換推動健康的增長或發展,而是任憑個別領域的「泡沫化」趨勢蔓延,就可能為今後的發展製造新的障礙。

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准備,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空間,承擔了特殊的歷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滿曲折,困難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國文化領域的一場「自我革命」,種種利益沖突不可避免,而且還隨著改革的深入日趨復雜。我們需要以十六屆四中全會決議為指導,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高潮到來的形勢需要。

預測與建議

2005年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將受到兩個基本因素的影響:第一是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結束,將可能在全國鋪開;第二是加入WTO過渡期結束,文化分銷領域承諾開始生效,外國文化資本將進行戰略布局。一個文化產業的投資高潮已經來臨。在投資文化產業的意願和動力方面,國際大於國內,民間大於國家,地方大於中央。在文化產品與服務存在戰略性短缺的情況下,這會對改革形成高壓態勢。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安排中,宏觀政策將更加借重市場的力量,市場手段的分量會加大。如何抓住消費結構升級的機遇,通過開放文化市場加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緩解文化產品供應上的戰略性短缺,將成為新的一年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題。我們應該積極利用改革示範效應和外資激發效應的雙重作用,順應時世,加快發展節奏。

(一)通過建立公平、統一的市場體制,擴大改革試點的示範效應,推進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之間的聯合、兼並、重組,大幅提高市場集中度

一年多以來,改革試點已經在一些產業領域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應該抓住制訂改革總體方案並在全國推開的機會,建立統一的市場體制,擴大改革的示範效應,形成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同時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競爭形勢出現。

我們看到,2004年文化部發布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已經表明,文化主管部門注意到了應該在文化體制改革迅猛推進的形勢下,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意味著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環境的進一步成熟,落實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的重點正在從消費領域轉向生產投資領域,而政府宏觀調控正在從行政手段為主向經濟手段為主的方向轉化。

在新聞出版領域,類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經極為必要。由於明確絕大多數出版機構整體轉為企業的改革政策實施,將會有一大批書報刊出版機構由於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變為徒有虛名的「殼資源」。這些出版機構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經占據出版高端位置的國有大型出版集團所兼並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國性發行渠道的大型民營書業所兼並和重組。如果政策環境適宜,就會在市場搏殺中有真正超大型發行-出版集團誕生。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為這一趨勢成為現實准備盡可能良好的市場環境。

為此,應當適時出台推動和主導這一發展趨勢的政策。比如說,將書號、刊號為基礎的傳統行政性宏觀調控手段,適時轉化為真正基於市場的經濟調控手段,推動一批長期以來以出賣書號、刊號為生的出版機構資源向有實力的出版或發行集團匯聚。

應該說,隨著WTO過渡期結束,國外大型傳媒集團將在中國傳媒市場展開戰略性投資,鯨吞體制內優質和閑置文化資源的速度將大大加快,主管部門出於盡快做大做強民族文化經濟考慮,應該採取更為激進有效的市場化手段,以加快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和放開民營文化資本准入等多種手段,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兼並和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將投融資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杠桿,推動新一輪傳媒資本投

浪潮的形成

我國文化資本投資高潮正在興起,而且將以文化市場為主戰場。從外國文化資本進入中國的步驟來看,由於分銷領域的逐步放開,他們在許多領域已經完成以文化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佔領,轉入以文化資本大規模整合我優質文化資源階段。本土民營文化資本也已經在幾年的力量積蓄之後,進入大規模伸展時期。2004年我國文化資本市場已經浮現出如「中信」和「星美傳媒」等文化資本巨頭的身影,中國的文化資本市場將進入風起雲涌的年代。

在這樣的形勢下,投融資體制改革成為主管當局關注焦點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試點單位在集團化改革取得進展、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礎上,開始新一輪股份化改革,並擬訂上市方案。僅就目前業內進入試點的為數不多的國有文化傳媒集團而言,其資產總量、收入水平,以及現金流量,已經具有籌集數百億資金,在新聞出版領域掀起兼並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經占據流通領域大半河山,並做好了進軍出版一切准備的民營書業集團,以及環伺於體制門外的傳統產業資本巨頭,未來文化市場的兼並戰規模就更為可觀。

因此,盡管還有諸多體制和政策性障礙,但是在新的一年裡文化投融資體制毫無疑問將有重大突破。在這種形勢下,最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

,大膽實驗,主動拆除投融資政策壁壘,在關鍵性的領域實現關鍵性的制度創新,以體制性優勢奪得經濟發展的先機。

(三)抓住「十一五」規劃機遇,規范產業發展,推動區域文化產業格局成型

一年多來,在某些無序的發展沖動中,也出現了相反的趨勢,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打造區域性合作與發展的格局,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的各種構想與規劃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滬演出市場區域合作已經運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謂「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構想中,也包含了許多文化產業的內容。2004年11月,傳出正在制訂的「十一五」規劃將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進行區域經濟定位的新聞報道,文化產業作為環渤海城市群的主要產業發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樣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主辦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邀請國家文化部和22個省文化廳領導,與亞洲8個國家文化部門官員共同探討這一地區文化發展國際合作的前景,論壇主題響亮地叫做「創意亞洲」。會議凸顯了亞洲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的區域合作意願,以及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地位。

可以預見,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正以向內地延伸和向海外擴展的兩種方式向實現,區域經濟合作之勢正在迅速形成,文化產業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城市群為首的東部發達地區將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最重要的區域,既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各地方政府毫無疑問應該抓住制訂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機會,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參與區域文化產業共同體,提升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

(四)加入WTO以後我國製造業迅猛發展,應該建立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戰略聯系,拓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商機

由於加入WTO後我國工業化進程驟然提速,於是經濟界出現了有關發展道路的新爭論。實際上,無論這一爭論的結果如何,我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是必然的,問題只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我們應該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可能與總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如何與傳統產業的發展產生互動因而相得益彰的問題。目前國際上興起的「文化創意產業」應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戰略性方案。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發達國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徵是重視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的高端,重視將現代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以增加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抓住了現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和實質,也調整了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使其從單一的個人消費需求導向,轉向於既服務個人消費需求,也服務生產領域的新思路。這一點無疑也是符合我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時候,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自覺地對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做更加整體性的考慮,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發展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發展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城市化是否與工業化同步,公共服務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剛健飽滿,將成為發展的關鍵。在這個階段,經濟發展將以社會發展為前提,而不是像我們以往所理解的那樣,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只有認識這一深刻轉變,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一重大題目的深遠含義,才會將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問題置於其應有的位置上(據文化藍皮書《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閱讀全文

與新型文化產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