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體是什麼答案
公共政策客體是指公共政策所發生作用的對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所要對其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社會成員,即事和人兩個方面。
『貳』 什麼是公共政策客體
公共政策客體是指公共政策所發生作用的對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所要對其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社會成員,即事和人兩個方面。
一、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公共政策客體包括兩個方面:物的方面與人的方面。制定與執行政策就是要改變政策客體系統的現有狀態,或是將政策客體的現有狀態向人們期望的符合社會發展目標的理想狀態轉變。政策客體系統的這一變化,從外因的角度看,是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結果。如果從內因的角度來看,政策客體的變化,是政策主體的作用改變了政策客體系統內部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的關系的結果。因此政策主體對政策客體作用的目的在於調整和解決政策客體內部人的方面和物的方面的關系。
【個人建議】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公共政策客體是指公共政策發揮作用時所指向的對象。公共政策客體由社會公眾圍繞利益關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某種與i應有"和"規范"不相一致的狀態子系統,它是一個立體結構,包括了政策所要改變的狀態、政策直接作用的人與事、政策所要調節的公眾利益三個層面的內容。
【(2)什麼是文化政策客體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客體的第一個層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所要改變的狀態,這種政策客體就是作為政策問題的社會公共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公共政策客體,只有那些列入政府議事日程、涉及到社會上相當多人的利益的社會問題才是公共政策客體。在制定與實施政策時,主體應對已決定製定與實施的政策的作用范圍或領域中的現有狀態與應有狀態有真切的了解。應當依據社會指標體系,以量化的形式確定應有的狀態,即政策實施後的理想目標狀態;同時,還要對現有狀態加以具體化,力求從量上把握社會公共政策問題。主體下一步要做的是將應有狀態與現有狀態加以對照,找出狀態缺口,從而決定政策直接指向的對象。
公共政策客體的第二個層面是公共政策執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對象,這種政策客體主要是處在社會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內的應由具體政策來規范、制約的社會成員與社會事件。人們一般將政策所要規范、制約的社會成員稱為政策的標的群體或目標團體;將政策所要直接作用的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稱為政策的標的物。
『叄』 文化的主體是什麼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是人類特有的,所以,文化的主體性是人類性。
『肆』 行政政策客體,是行政政策作用的對象,具體可以按照(事)和(+)進行劃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7
『伍』 政策客體的核心層面是
法律分析: 政策客體的核心層面是社會公共問題。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
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陸』 公共政策的主體與客體分別是什麼
1公共政策主體是相對於政策客體而言的,它是指在整個公共政策的運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實施與評估等階段上對政策問題、政策過程、政策目標群體主動施加影響的人員。
2公共政策客體是指公共政策所發生作用的對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所要對其產生作用和影響的社會成員,即事和人兩個方面。
『柒』 政策客體要素應具備哪些條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問題、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資源、政策評價標准、政策效果、政策環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問題.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順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是否對政策問題取得共識.政策問題是從大量社會問題中篩選出來的,如何篩選?誰參與篩選?其結果會大相徑庭.作為有選擇的社會問題,人們對它們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准確,既取決於經驗知識,還取決於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觀念等.
(2)政策目標.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務,是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或者明確地說,確定目標是分析的前提.所謂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目標,政策方案是無法確定的.但目標不明確,也同樣會使政策出現偏差.所以必須要求目標明確,具體落實.政策目標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穩定性,又要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應變能力.
(3)政策方案.為實現某一目標,可採用多種手段或措施,它們統稱為備選方案.擬定可供選擇的各種備選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礎.由於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所以需要擬定出一定數量的可行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分析.決策理論中的「霍布森選擇」,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應該嚴格禁止出現.
(4)政策模型.按照系統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對研究對象和過程某一方面的本質屬性所進行的一種抽象描述.它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化為易於處理的簡單模式,不受現實中非本質因素的約束,易於基本掌握、操作、模擬與優化.
有幾類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們是圖標、物理、符號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討論,都涉及到總體研究.最優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設和約束條件下可以求出最優選擇結果的模型.
(5)政策資源.在政策制定與實際執行中,都會消耗各種資源,尤其在執行中.政府的「作為」,以能否提供多少資源為基礎,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條件.所消耗的資源,一般可以用貨幣表示費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貨幣支出的費用.如生態影響因素、環境污染因素等,無法用貨幣來衡量.
資源消耗分析,有許多因素不能用貨幣衡量.人、財、物、時間、信息都是資源.除此之外,權力、地位、名譽等,也可能是資源.
(6)政策評價標准.整個政策過程,無論是從系統評估、投資評估、推測評估、方案評估,還是執行評價或總評價等,都有待於建立合適的評價標准.政策制定是政治過程,離不開政治上的評價及其標准.往往是綜合性評價,因為不同方面的標准,無法用較為統一的尺度來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達到目的時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體有三個方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從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政策執行的成本;二是政策執行的結果.當政策執行結果所產生的效益,高於政策執行成本時,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間的差越大則說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無效的.
(8)政策環境.公共政策系統不僅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多種要素,而且還包括外在環境.這些制約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結果的外在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國際環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構成的政治文化,在社會變革時期,對政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動實際上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即輸入關於社會各方面要求與需要的信息,經過轉換(領導層的決策),輸出作為所制定的政策內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實施情況的反饋信息.政策信息原則上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信息閉塞而造成政出多門,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問題.
獲得政策信息應是多渠道的,既有來自大眾交流媒介的各種社會渠道,也有來自機關內部渠道.因此,要加強各種信息渠道的溝通.
『捌』 文化客體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自然的一種狀態。
文化客體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
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