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一、引言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和文化教學是很重要的。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各個層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功能,有意識、有個性地進行文化教學,帶領學生捕捉、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並能進行有效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二、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意義
這是在一項關於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現狀的研究項目中所做的教師學生對於課堂活動的看法對比調查的結果,從此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其實非常渴望了解更多的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介紹,而我們教師卻恰恰忽視了學生的這個渴求。我們教師忽視語言文化的教學而過分重視語言技能的結果常常導致學生不能真正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給學生今後的語言學習造成了障礙。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幾種方法
1.充分利用課文文本,引導學生解讀語言背後的文化。文化意識的滲透要自然得體,否則將會給學生一種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覺,那麼,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英語教材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文化教育的載體。這套教材以話題為主線,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教學的內容相當廣泛。只要我們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善於從課文文本中捕捉、理解和引導學生欣賞文化差異,都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例如在七年級上的Unit 1當中我們可以適度地介紹中英文姓名的差異,再比如講到家庭成員這些表示稱呼的詞時,學生常常會提出疑惑:為什麼英語中的一些稱呼有些只區分男女性別,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比如我們中國人區分爸爸的姐妹要叫姑姑,媽媽的姐妹要叫阿姨,而英語里統統稱呼為「aunt」,這其實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他們推崇男女平等,這樣不區分配偶雙方的性別的稱呼就顯得男女平等。因此,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指的是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包括對自己本國語言文化的了解滲透。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的Section B 3a這個語篇中就介紹了用中國傳統方式怎樣讓我們保持健康。A healthy lifestyle ,the Chinese way.我們教師也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告訴我們的學生中華醫學博大精深,豐富地蘊藏著我們祖先的智慧,現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在世界被越來越廣泛地接受,讓學生大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學校各項教學資源(講座、英語沙龍、英語廣播等)開展語言文化滲透。筆者所在的一所初級中學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學校。我們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英語廣播時間,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例如在English culture 欄目中我們就會結合恰當的時機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節日習俗、風土人情等。比如:在11月份我們就介紹Halloween的一些習俗:When Halloween arrives,the children will wait to wear colorful costume,wear strange masks and carry a light 「Jack Light」to others』homes,asking the people for the great holiday gift.If the owners do not give candies or gifts,children will throw eggs into their houses which is called trick or treat.我們甚至還會介紹一些地道的英語俚語、諺語等。這樣做效果不錯,所編制的節目很受學生的歡迎。我們還鼓勵學生投這方面的稿件,讓他們體驗感受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在每半個學期舉辦的英語文化周活動中,我們會開展英語文化講座、英語文化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讓我們的文化意識滲透也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筆者以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也許做得遠遠不夠,但我們要始終保持著這份傳播英語文化的使命感,不斷嘗試新的更具實效性的做法。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我們應不辱使命!
3.在詞彙教學中滲透文化內涵。詞彙教學在英語課堂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這個陣地,也能很好地進行語言文化的滲透。例如在詞彙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拘泥於如何准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運用,並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了解文化內涵。如:在教授顏色的單詞時我們可以解釋中西文化的差異。紅色在中國表示喜慶,而英語中的red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白色white在中國人眼中代表悲哀而在英語中卻是代表愛情的純潔和婚禮的幸福,所以英語中會有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a hite man(高尚的有教養的人)和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這樣的表達。讓學生知曉詞彙同樣會折射和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學。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逐步推進語言文化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好基礎。
B. 英語教學中怎樣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而在人教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其教學內容設計,充分展示了豐富的英美文化,擴展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在這一階段,使用現有教材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挖掘教材,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語言技能的教學和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步進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了解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鑒於此,我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思考,簡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840016.htm
一、英語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於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的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而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和對比,可以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避免對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吸收中實現融合,從而樹立一種進步的、創新的、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在的青年學生們對英美文化津津樂道,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卻隻字不提。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於青年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加強他們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更要教會他們用英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中華文化意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比,還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與責任心,並指明中華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這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東方文明歷史,對西方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作為新生代的21世紀的青年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3)通過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學習英語是為了交流,這種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際,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雙向溝通。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雙邊教學的體現不明顯。而在現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採用更適合於學生的多樣化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在我們的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內容中,我們簡單地分析和探討了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我們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呢?
二、英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於一線的初中英語教師們來說,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標要求的知識傳授任務以外,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們在備課環節就應特別注意設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問題。因為只有不斷地熏陶、不斷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我們所教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就能潤物無聲地繼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並通過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而實現中西優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是我們教師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及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由此看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必須先要以身作則,只有教師重視了,才能無形中給予學生影響和熏陶,從而讓學生能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需要新時代的新人類去繼承和發揚,也才能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
(3)在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即指能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因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摒棄舊思想、舊文化以及傳播的舊途徑,即傳播傳統文化必須要體現進取性、時代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4)在英語學科教學方法上,我們要寓教於樂,突出學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里,我們都可以找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題材,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動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先准備。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只有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有興趣的去接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總之,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寓教於樂,突出本學科的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認真學習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語基本知識,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外,還應讓學生更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聖人為友,與經典同行,繼承、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斷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使命感。
C.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教學中如何搞好文化品格的培養
教材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教學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民族文化,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文化內容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思想會更豐富,思維會更活躍,交流會更得體。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於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英語課標》中指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於接受屬於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於培養國際意識。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發展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充分擴大學生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范圍,必須採取多種方式。
1通過英語詞彙,進行文化對比。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為那些是屬於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通過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在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並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
樣,如Lovely day,isn』t it?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彙,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ou are a lucky
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 dog是「幸運兒」, 「clever dog」 意為「聰明的人,「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為「下傾盆大雨」,「愛物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 me,love my 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時」的英語表達是Every dog has his
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紅茶在英語中叫「black tea」,而非red
tea.數字「thirteen13」在中國沒有什麼,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是不祥的象徵。原因是西方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而在最後的晚餐上第十三個人的出現,出賣了耶穌,使耶穌蒙難,因此13
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一般來說西方國家門牌號,沒有13號,電梯也沒有13層。九年級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專門講到了西方人見面的文化禮儀,談論不同國家的風俗禮儀,學會尊重他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第一次見面「bow」,巴西人和墨西哥人第一次見面「kiss」,美國人第一次見面shake
hands,而我們中國人第一次見面 「shake hands」.從而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的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能懂有關不同國家的飲食eating
habits,生活習俗customs,提高對文明生活的認識。詞彙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意義,還應教詞彙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通過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九年級的第二單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Mid autumn Festival 及西方的萬聖節Halloween
。這是一個典型的節日文化單元。聖誕節是為紀念耶穌誕生而在12月25日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12月24日晚上被稱為聖誕夜Christmas
Eve,是家庭團聚,共進晚餐,互贈禮品的時間。孩子們還會期待著聖誕老人Santa
Claus在聖誕夜送來禮物。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死後復活的重大節日。復活
D.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五指山市紅星學校 彭桂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讓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每一位英語教師見證和經歷了英語教學方法、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原來的純語言知識教學,到現在的綜合語言能力的運用。《新英語課程標准》的推出,涵蓋了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目標、文化意識及學習策略的培養。傳授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在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的滲透做了以下嘗試:一、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進行任務型教學,培養文化意識。 在外語教學中,教材常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指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學習中接觸和了解該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能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例如,我在准備上七年級下冊Uint8 Topic2.SectionC這課時,我先給學生們布置任務,讓他們分成6組,分別到網上或圖書館查找Japan、Thailand、Indonesia、Brazil 、Muslim Countries以及我們國家或其他一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同學們也感到很好奇,興致很高,愉快地接受了任務。第二天上課,看著同學們躍躍欲試的樣子,我先做了開場白:「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m? 完成任務的各個小組爭先恐後地推舉代表想搶先回答,我讓他們按序號來進行口頭陳述:Group1: In Japan,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 shoes. Group2:In Thail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Group3: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Group4:In Brazil,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Group5:In Muslim countries,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Group6:In China and Korea , people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每個組代表回答完畢時,其他組的學生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所布置的任務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我及時給予鼓勵:每個組均獲得研究性學習的一枚紅五角星。學生們個個都神采飛揚。接下來,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整合,把1a和2綜合在一起,拿出事先做好的表格發現各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把傳統習俗與國家對號入座。以競賽的方式,看哪個組完成的又快又好。表格如下: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同學們齊心協力,相互合作,其中Group3以最快的速度和正確的答案填好了這份表格:Countries Customs JapanThailandIndon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someone』s house.√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 Do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 Don』t go out with the hair wet. √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 Pass something to old with both hands. √ √ Group3獲得了競賽第一名,得到一面小紅旗。學生們在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興奮之餘,我聽到有幾個同學發表議論說:「怎麼有些國家的風俗習慣那麼小氣,那麼計較呢?」我的心裡不由得正視起來,因為這涉及到文化理解的問題,作為教師是不能忽視,避而不談,吱唔過去的。我抓住這幾個學生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對異國文化沒有必要去評頭論足,應該採取一種客觀、寬容的態度對待它,了解其背景、淵源、文化含義、宗教含義等,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作為標准去衡量、評判異國文化。我們除了尊重異國文化,還應保持本國的優良文化傳統,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使自己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目的。」這堂課上下來,學生們收獲頗豐,既學到了英語語言知識,又了解了異國的文化傳統,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學習離不開對所學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認為外語學習就是記單詞,背語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聽、說、讀、寫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用好外語的。中、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不了解外國語言的背景,淵源等,而以我們民族的文化內涵去理解,勢必會鬧出笑話或讓對方不高興。因此,我在上課遇到相關語言材料時,常常會提醒學生注意:我們遇到熟人,常常會問「你吃飯了嗎?」、「你要去哪裡?」。但是,遇到英美人士,如果問對方「Have you had dinner?」「Where are you going?」他會很不高興,認為你多管閑事。當有人因為你穿的衣服漂亮,英語說得很好或某件事做得很棒而誇獎你時,按照我們的傳統習慣常會回答說:「沒什麼!」「哪裡,哪裡。」「幹得不好」以示謙虛。而按照英美國家的習慣,則說:「Thank you」以表示感謝對方的贊美和誇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除了教會學生掌握常用的words、expressions and patterns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以及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 所以,我認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應該培養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能夠在今後的社會實踐生活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正確、得體的交際,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E.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1. 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因此必須改善這一點。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因此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
關於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2.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
F. 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知識
在新課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特別是高中英語課堂中,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澱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Guessand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來翻譯。例如:Todayisyesterday』spupil.(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最佳,該組得分最高。再如:.(直譯為: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後,教師先向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Whatdoesthe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詞詞意是什麼?根據sailing航海一詞,學生都會根據這一詞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之意,再翻譯該諺語,「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二、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宵節(Lantern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Day),重陽節(Double-NinthFestivalortheElder』s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中西節日大PK」Festivalsexchange專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於西方節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可用所學的powerpoint做成展示課件,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另一組收集中國的節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眾所周知,Languageisfromcommunication,語言來自交流,融於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活動。每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對話,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語。如:
Thelineisengaged.(占線)
Let』sbagit.(先把它擱一邊)
Howbigofyou.(你真棒)
It』suptoyou.(由你決定)
Getdowntobusiness.(言歸正傳)
Noneofyourbusiness.(不關你的事)
Iamallears.(我洗耳恭聽)
由學生創設語境,迅速說出來。此方法簡單易行,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快人快語」的活動中來。
四、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strongashorse.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於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想到在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衷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於狗的習語,如luckydog幸運的人,topdog優勝者,underdog失敗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seldombite會叫的狗不咬人,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按功行賞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並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開展「動物晚會」Animals』Party的活動。
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要使學生能夠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講一些英、美人的生活習慣,包括談話的習慣,否則,盡管學生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誤會和不愉悅。
G. 怎樣貫徹英語教學中文化連接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t College Level in China
Abstract
A good command of a foreign language not only means mastering the
language itself, but also involves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mpete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modern language eca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work out some solutions to two
problems of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at college level,
namely the content of culture teaching and the ways of culture teaching.
To support my viewpoi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discussed first.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shaped by culture; it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reflects cultural features of a community in which the
language is spok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From the angle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teach a language is to teach another culture; to
learn a language is also to learn another cultur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a language is to communicate with i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than verbal exchange. It
involves cultural tra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always behi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ady to spoil it. In order to expound clearly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this thesis looks back the
tradition ELT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ism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ELT in China then was absolutely divorced with cultural context,
language was taught in a "pure" form. Such a kind of teaching brought obvious
negative consequence-great cultural gap between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which is generally reflected勿pragmatic failures. A foreign learner's competence
includes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the competence of using th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social contex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develop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In
China, some linguistic scholars and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en dealing with cultural
interfer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ave made some significant
progresses. Even though, some problems still remain and deserve further study. Far
less attention is attached to culture features in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s and
materials of target culture are very limited and usually considered as secondary;
teaching method is generally to introce background knowledge. What and how to
teach are still the two problems fac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ey are more
than problems of teaching method because they are also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situations. Culture is all pervasive and complex, it 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life.
It is impossible to give overall consideration in classroom.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ontent of culture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a) 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Vocabulary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a language and most culturally-loaded.
Cultural features are first reflected in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s are restrained
by thinking patter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reveal the value system of a nation.
(b) Communicative customs: Customs refer to the habits and rules commonly
observed in communication by the members in a certain culture. Customs are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the beliefs and value of people in the culture. Cust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c) Value system: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lture.
(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eople communicate not only by verbal
exchange but also nonverbal behaviors. Nonverbal behaviors are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and carrier of culture. Culture is reflecte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Therefore, culture teaching should not be concentrated
in one course, it should penetrate through different courses such as vocabulary
teaching, oral course, literature course, extensive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some ways in different courses such as searching for word origin,
connotation comparison, culture assimilators, culture aside, culture analysis,
III
newspaper reading and videos using. This thesis also introces some other
activities in increas噸learners'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learning the target
culture should serv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the language. English now is becoming
international in characteristics. Many countries use it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fore, English language shouldn't be combined with
any special culture, and we should not concentrate all our attention on the cultural
trait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hat's more, learning the target culture shout
not destroy a learner's own value system.
In the part of conclusion, the thesis emphasizes that cultural creativity is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a learner's potential capacity than an assessment of the
learner's conformity to specific norms; that over-emphasis on cultural
appropriatenes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s not acceptable; that blind occidentalizing is
strongly against.
Key Words:
culture teaching, content of culture teaching, ways of culture teaching
提要
掌握一門語言並不僅限於學習語言本身,它涉及到文化能力的培養,這
既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現代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力求探
索解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面臨的兩大難題:文化教學的內容及文
化的教學方法。
文章首先討論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
影響,在文化環境中形成發展。語言承載文化,同時又反映文化特徵。語言
與文化緊密相連。從語言教學的角度講,教一門語言也是教一種文化,學一
「〕語言也是學一種文化。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利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跨文
化交際變得日益重要,而跨文化交際交不只是語言的交際,它還涉及到不同
的文化影響,不同的文化隨時會使交際,甚至產生誤會和沖突。為更清楚地
探索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這篇論文回顧了中國傳統英語教學。由
於結構主義及當時中國政治環境的影響,英語教學只注重單純的語言形式,
而完全脫離了語言的社會文化環境,這種教學方式產生嚴重的後果是學生與
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文化溝壑,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語用
失誤上。語言學習者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語用能力就是指在某
社會文化環境中正確使用所學語言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學應當注重學生語
用能力的培養。
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被廣泛地認識並接受。中國許多語言學者及外語教
師己在努力探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干擾問題,並取得很大成績。但目前仍
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教學實踐中還缺乏對文化知識教學的足夠重
視,學習資料缺乏,教學過程中通常只作文化背景的介紹,文化教學的內容
及方法是許多外語教師在文化教學中所面臨的兩大難題。文化無所不在,它
反映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據文化研究中所取
得的成就,文化教學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1)語言交際:它包括詞彙和句型結構。詞彙是一門語言中最活躍的
一部分,承載最多文化特徵,這一種文化的特徵也首先通過詞彙反映出來;
人們的思維方式影響句型結構,而思維方式又是由文化的核心部分價值觀點
所決定的。
(2)交際習俗:交際習俗是某一社會環境中人們必須共同遵守的習慣
與規則,它受人們信仰與價值觀點的影響,因而,交際習俗是文化的一種重
要組成部分。
(3)價值觀點:它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教與學的指導性原則。
(4)非語言交際:語言並不是唯一傳遞信息方式,非語言交際行為在
交際中傳遞著更為重要更多的信息。不同文化的人們有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方
式。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承載文化。文化反映在語言的不同層面上。因而
文化教學應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個層面,滲透在不同的課程中如詞彙教學、
口語、文學、泛讀翻譯等。這篇論文探討了不同課程中的文化教學方法,如
尋找詞源、內涵對比,設計文化片斷,文化旁白,文學作品中文化特徵分
析,閱讀報紙,錄像機教學等等。同時還介紹了一些文化教學活動以幫助學
生增強文化意識。
在討論過程中,本文指出目的文化的學習應當為語言學習的目的服務,
英語已成為國際性語言,許多非英語國家也用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因此英語
不能與某一種文化聯系起來。我們的注意力也不能僅限於英語國家的文化特
征上。另外,學習其他文化不能損害我們自己的價值觀點,更不能用兩方面
價值觀點取代我們的價值觀點。
在結論部分,文章強調了文化創造性。文化創造性是學生能力中較遵從
文化規則更重要部分。文章還強調了文化教學初期不應過分強調文化准確
性,同時強烈反對學生的盲目西化。
關鍵詞:
文化教學,文化教學內容,文化教學方法
H. 結合實際談談英語教學中應怎樣貫徹英語教學原則
一、從孩子本身已具備的各種能力入手
少兒開始學習英語之前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擅長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圍的事物,並且至少已經學會了一門語言。另外,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常都很高。少兒認知發展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同時也取決於支持並激發這種發展的外界刺激。當孩子的潛能和已有的能力被忽視,他們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少兒英語教學的一種困境就會產生。形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在於:設計任務或活動僅僅從成人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反映孩子的世界。這種情況就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說明他們不能完成此類活動。那麼,教師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必須走入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由於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還未意識到語言是一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藉助話題(topics)以形成目標語言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應該有意義、有趣和具有可參與性,同時也必須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范疇之內。
二、鼓勵交際互助
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孩子的一般性發展時,皮亞傑(piaget)認為,孩子所接受的社會互動的質量和數量將會極大地影響他本身成長發展的速度。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也強調了高質量的交往互動,如成人引導下的互動或與優於自身的同齡人的互動至關重要。布魯納(bruner)將這一zpd理論比喻成「腳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已知識和能力大廈的過程中,他人的引導和幫助如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halliday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以及第二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自我與他人連續不斷的交流。」
三、支持對意義的多種理解和商討以及協作談話
語言的意義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對語言的意義不斷地進行再理解和更新。維果茨基曾提出過「文化工具盒」。他認為,孩子所獲得的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源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語言意義的差別。wells認為,協作談話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一致理解。費舍也強調了人的思維發展中談話的重要性。這正與維果茨基的另一觀點相呼應:將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多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所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的互動,他的知識結構才能更新。」
四、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孩子不應再被當作等待灌滿的「空罐子」,而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已具有多種能力,這些都是構建新能力大廈的基石。barnes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通過不斷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費舍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這種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
五、按照zpd理論對新知識的輸入進行定位
克拉申(krashen)把「可理解的輸入量」(input+1)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原來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又和維果茨基的zpd理論以及布魯納的「腳手架」理論不謀而合,即成人或同齡人在孩子已有知識層次范圍之外的適當水平所給予的支持和引導,是孩子所長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學習語言,他們被灌輸的只是其現有語言水平層次上的過於簡化的語言,而不是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下的新的語言。這條原則事實上和挑戰、冒險的重要性相互關聯。如果語言的輸入總是保持在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上,學生就沒有面臨挑戰和冒險的機會,以致失雲了成功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
I.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文化意識
引言
我國語言學家張佔一(1983)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中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准確傳達 (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例如「愛人」這個詞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義,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的時候就可能被誤解為英語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見,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理解和交際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語用法時,要向學生說明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的字母意義,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貶意義,避免在使用上犯錯誤,這就是結合詞語豐富文化內涵。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然而,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1.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把英語的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導致學生收集、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英語水平難以獲得顯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為中心的功利教學下,大部分教師都將精力用於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上,即使在課堂中開展了文化意識教學,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學生在中考中多拿幾分而已。
傳統的語言學理論,如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龍費爾德結構注意語言學理論等,都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教學,將文化和語言割裂開來,認為語言形式和語言教學技能是語言教學的中心。由於長期受到傳統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導致教師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水平。雖然初中英語教材日益重視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課文介紹了了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內容,但是,部分老師沒能夠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文化意識培養作用,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趕進度,往往將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與此同時,來自間接經驗的文化知識,使得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過於重視語音、詞彙、語法等內容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中蘊含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文化內涵,導致難以准確、得體地使用語言。這是由於詞語概念意義容易掌握,而詞語的文化內涵與外延較難掌握,從而導致學生常常不能恰當、准確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語言交流的意圖,難以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文化意識培養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應當加強教師文化意識培養能力。首先,認清英語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加註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會自覺地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其次,提高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將文化意識培養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彙與句子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實際語言水平,將文化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承載的文化意識培養內容極,注意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將教材中蘊涵、注釋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當有意的將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識培養的量與度。
2. 激活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於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為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比如在教學新標准英語七年級第一冊有關「Birthday「這一單元時,我借這個話題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麼」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率,常常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別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會當面打開禮物加於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我會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並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裡哪裡。」「這是為你准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設計英語活動,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學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課中,我結合他們已有了近三年英語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 New Year」與「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並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然後我又採取中西對比的方式進行板書,學生在板書的提示下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節日進行更進一步的比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後我設計了Say you say me的環節,由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來猜測好友最愛的節日,好友可用與圖片相關的短句或者通過相應動作表情來提示,但不許出現該節日的英語說法,進行交流。這是一個拓展性的活動,其目的是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新知識進行口語交流,使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學會正確地談論中西方文化,讓英語課堂真正生活化。
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是文化意識培養的基礎,教師圍繞著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這個中心,指導學生牢牢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通過語言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掌握語言知識中蘊含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知識,加強英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的引導,激發學生運用英語的渴望。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養成是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的關鍵。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將文化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小學教學設計,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6)
4. 王美渝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