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
中國古代官制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連續性,即歷朝官制總是前後沿襲,先後繼承。二是可變性,即不同時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當一個新王朝出現,總要對前朝官制進行總結,斟酌損益,有所繼承,同時又根據本朝情況,加以變動。
秦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兩個統一的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機器在這期間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官制,充分反映了這一時代特點。秦在完成統一以後,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以及地方行政組織的日趨整齊精密,產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漢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襲秦代而稍有改變,漢以後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襲著秦漢的官制。秦漢官制是我國官制之源,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產生深遠影響。
從秦代起,我國官制即分為中央、地方兩支。
中央官設三公及列卿。
三公為,丞相: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最高軍事長官;御使大夫: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監察百官之權。
列卿為,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廷尉:主管刑獄;治粟內史:主管財政經濟;典官:主管歸附各部族事務;宗正:管理皇族事務;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太僕:掌管皇宮車馬和國家馬政;典屬國:管理內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享用;將作少府:主管宮室修建。此外,還有宮官,宮官是皇後、皇太子門下的官吏。
至西漢中央仍設三公,只是丞相改稱相國,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稱,九卿後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地位一般高於其它列卿。王莽簒漢建新朝對西漢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屬三公」的辦法,被東漢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為後中央官制的基本體制。
自東漢末年起,除西晉短暫的統一外,中國又出現了長達三四百年的分裂動盪局面。同一時間,皇帝往往有幾個,地位也不鞏固,如何實現國家統一,怎樣才能重新恢復皇帝在國家政權中的至尊地位,各國君主都煞費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頻繁地調整,總趨向是從秦漢時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過渡,它預示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政體邁入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秦少府屬官有尚書,在內掌文書,東漢設尚書台,群臣章奏,都要經過尚書,南北朝時始稱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
中書省,魏、晉始置,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
門下省,東漢稱侍中寺,以伺應皇帝為主要職務,晉代改稱門下省,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
三省制從西晉始設漸完善確定,此後歷代沿用,直至明初廢丞相和中書省,才重新調整中央機構。
六部指吏、戶、禮、兵、刑、工部。
吏部:管理文官。
戶部:管理土田、戶口及國家財政。
禮部:主管禮儀教化。
兵部:主管軍隊。
刑部:主管刑政。
工部:主管工程建設。
從隋唐到明初,六部雖屬中央重要部門,但不直屬皇帝,或隸於尚書省,或隸於中書省,責權有較大局限,明初廢丞相後,六部直屬皇帝,形成了以六部為主幹,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務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與六部相配合的機構。
明廢丞相後,漸形成內閣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間成立內閣,內閣大學士一般五至七人,內閣權力遠比不上前代丞相。
清承明制,中央機構仍設內閣、六部等,直至清亡。
從秦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起,兩千多年間的設官分職,大體上都是一脈相承的。隨著清王朝的滅亡,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制度結束,與之相應的上層建築也解體,古代官制也隨之結束。中央官制只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我國古代官制相沿襲、尚變化的特點。一般讀者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便於宏觀理解傳統文化,也便於更好地閱讀欣賞傳統文化作品。
地方政治制度
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2.郡縣制: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形成於秦朝,發展於西漢,變樣於東漢.
3.州郡制:指東漢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於漢武帝所建的剌史監察制度.
4.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宋統一中原後,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
5.行省制: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時,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B. 分析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得特點及原因
1、至高無上的王權是傳統文官制度存在和運行的基礎。
原因:君主集權專制是中國古代政治統治的基本形式。
君主握有包括官吏在內的一切臣民的生殺予奪大權,各級政府、大小官員都只是王權的組成部分。而且文官隊伍層層節制,上級官員主宰著下級官員的升降任免,自上而下的授權與控權體系使權力指向單一、人身依附嚴重,導致官員形成了亦主亦奴的雙重人格,對上曲意逢迎、對下作威作福,由此滋生出種種弊端。
2、腐敗現象嚴重。
產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公共權力制約機制的缺失。所以,可以說,腐敗是一切專制
體制不可救葯的固疾。在中國古代君主集權專制體制之下,盡管有諸多法令和專職監督機關,但由於監督機構的權利與政府其他部門的權利同出一源,且監察體制單一,其作用和效力極其有限,所以官員腐敗的現象比較嚴重。
3、缺乏行政管理的知識和技能
在中國古代分散的小農經濟狀態下,政府官員的職責十分簡單。各級官員最基本的職能為興教化、倡禮儀、維持治安和催糧征稅。關於行政技術的問題則更多地倚重於幕僚和胥吏,中國古代基層社會由地方鄉紳自治,極少需要國家行政權力干預,因而官員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備整合、調控、管理社會的行政知識和技能。
4、官本位。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員不僅擁有權力,還擁有財富、聲譽和各種特權;做官首先是一種身份等級,其次才是一種職業。從觀念形態來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是傳統文化基本的價值取向,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亦可引申為「唯有做官高」。這主要是因為做官有種種好處。首先,在古代社會分層體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
第一,即「官」代表較高的社會地位。其次,陞官與發財始終緊緊聯系在一起。官職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官員除了有正常的俸祿之外,還有占田蔭客、不納賦稅、不服勞役、年節賞賜、陋規津貼等各種好處。再次,法律還賦予了官員種種特權。王公貴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議」或「官當」制度,即可免於或從輕處罰。
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歷史悠久、體系嚴密。特別是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作為考選官員的形式在技術上已臻於完善,其體現的「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精神深為當時歐洲各國所仰慕,並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創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C. 什麼是署衙文化
「兩衙」文化:中國官署文化的兩塊志石
南陽知府衙門、內鄉縣衙,是中國官署文化的兩塊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官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被世人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享有「—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
南陽知府衙門,始建於元朝。作為封建時代惟一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與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衙門、保定道台衙門、霍州知州衙門、內鄉知縣衙門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官署衙門旅遊線。
D. 中國官場文化:做官有哪些學問 誰不
李鴻章說過,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連官都不會做,那也太愚蠢了。話雖這樣說,還是有人不得要領,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卻硬往死胡同里鑽。我們一般人接觸到的官,都是處於舞台上化好妝的。走上前台的是以文件、講話、理論包裝起來的具有角色面具的官,他們作為人的深層本質已經藏於幕後。所以看官員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觀念,就不能看他講什麼,而只能看他在干什麼。我們評價某人會做官,不是指他會講官方的理論,而是講他會按官場的文化游刃有餘。 官場等級森嚴 中國文化之精髓,大半糾葛在等級上。在官場上,等級敏感的很。官場以等級尊卑為規則,官大一級壓死人。即使是現實中只有二人的科室,其中一人,也要像模像樣地擺出官位。一個人一旦當了官,都無師自通地耍起官腔,邁起官步,眼睛往上。官走到哪必前呼後擁,旌旗節鉞,鳴鑼開道。在中國,市長到縣里檢查工作,是要提前打好招呼的。在縣境的公路旁,縣里的大小官員們早早地就等候在那裡,恭候市長同志的大駕光臨。接到市長的車隊後,縣里的警車在前面開道,沿途還有為數眾多的**站崗放哨。所過之處,百姓為之側目,行人紛紛避讓。 在中國,無論是在公眾或者是在私下場合,下級對上級真可謂是小心伺候,從喝水抽煙,到住宿用餐,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十分周全,就連領導愛好如何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吸什麼樣的煙,喝什麼樣的茶,吃什麼樣的飯,找什麼樣的服務員,都要讓領導心滿意足,決不能挑出半點毛病。但在美國,官員是選民選出來的,官員是對選民負責的,而不是對某一個人負責,沒有必要刻意地討好上級。即使是上級任命的的官員,上下級之間也是一種僱傭關系,我只要干好我職責范圍內的事就是對上級的最大負責。因此,美國的下級才可以不怕上級。 在中國,一個人只要當了官,成了上級,從他嘴裡發出的哼哼啊啊的臆語,都高深莫測。當官讓他們城府更深,有些官員從下級請示匯報中聽出了門道,他越不懂,越不出聲,下級對上級就越是畢恭畢敬。當然下級越謙卑,上司就越舒服。很少有不擺架子的官,老百姓很難見到一個面帶笑容的公僕,冷漠是他們的通病。他如果他太平易近人,那還像個官嗎?不顯出尊卑來,不顯出等級來,那還叫個官嗎?在中國官場里,上級和下級是一種人身依附關系,因為下級官員的仕途掌握在上級官員的手中。 官場明規則與潛規則 首先官場是有圈子的,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圍繞著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了「圈子」。比如以某一有權人物為中心,以其勢力范圍為半徑,也是那麼一旋轉,一個「圈子」也就形成了。能進入那小圈子的人不多,但只要進去了的,那肯定就都是重要人物了。 可別小看這些 「圈子」,在當今的官場上,你要是不深刻領會「圈子」文化的內涵,不進入一定的圈子,即便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深入群眾,真抓實干;要理論有理論,要水平有水平,要能力有能力,可你或者總不受重用,或者幹事有你的份,成績沒你的名,或者曾被重用過卻又莫明其妙被束之高閣了……你是否明白了,那隻是因為你不是某些權貴圈子中人的緣故! 要想進入這個圈子,就得明白什麼是任人唯「錢」,以「職」論價。在一些地方,「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已經成了通用的潛規則;新官一上任,就讓「要想富,動幹部」成了致富秘笈;「不請不送,降低使用;光請不送,原地不動;會請會送,提拔重用」成了陞官的潛規則。在這種氛圍里,君子遠遠不敵小人。 當官其實也不容易 當官,其實是很「累」的。首先,酒桌應酬之累。不要看這些官爺們腆著個大肚子,整天喝得滿面紅光,似乎很愜意。其實不然。普通百姓上館子撮一頓,喝幾口小酒,確是件快事。如若整天泡在酒店裡,大魚大肉,不煩不膩才怪。更何況大都應酬屬於工作往來,喝酒得講究禮數,說話要注意分寸,根本就無法開懷暢飲。不少官員由於吃喝無度,營養過盛,時間一長,身體也整出了不少毛病,諸如什麼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還有肝病胃病等等,接踵而來。個別人還因飲酒過度引發疾病把命都給「喝」丟了。 其次,官場中人是最沒有「言論自由」的群體。官場有官場的規矩,官場有官場的不得已。「官身不自由」,古之官員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不但要學會說假話,更要善於說假話。要把說假話當成一個習慣,不,當成事業,說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對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確的。實在把握不了,可簡化為:上級領導提倡的就是正確的。記住,做官以後你的嘴不僅僅屬於你自己的,說什麼要根據需要。 要在官場混就要講「官話」就要打官腔,提起官話,提起官腔,人們都明白那就意味著空話套話,假話。身為官員而不講官話,那幾乎連一天也混不下去。官場文化天然排斥獨立思考。官場文化講究數據,幹部出數據,數據出幹部,因為放衛星而「火線提拔」的事情在過去的年代比比皆是。但是一個人整天不能說真話,也憋得慌! 再者,關系協調之累。為了獲取上司的歡心,得挖空心思,絞盡腦汁。
E. 為什麼說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
1 內鄉縣衙是我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縣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海內外譽其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2 體現了古代地方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後邸、監獄居南的傳統禮制思想,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3 對於我們研究古代政權建設和古典建築的藝術風貌以及衙門文化,無疑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4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這里還有非常眾多和優秀的對聯。它不僅闡明了官與民的辯證關系,而且還集中體現了可貴的民本思想。匾聯是中國建築的獨有特色,同縣衙建築的實物標本和文史資料一樣,在史學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F. 什麼是官本位它是如何產生的
官本位政治文化的內涵
「 官本位 」 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而是通俗的說法,最早出現於 20 世紀 80 年代。這種說法起源於經濟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以黃金為單一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由此看來,在最初提出這個名詞時,官本位至少有這樣一層意思:把是否為官當成一種核心的社會價值尺度去衡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含義漸豐,不僅限於此。
官本位是官的本來涵義的異化。本來,官是一個較為好聽的名稱:處理國家公務曰官。官者,公也。《漢書·蓋寬饒傳》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說苑至公》:「博士鮑白令之對秦始皇曰:『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可見,官的本義是「為公」。正因為以「公」相通,才有了堯舜禪讓的佳話。韓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說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但是在後來,人們的這種觀念就發生了轉變。也就是在韓非的那個時代,社會上就產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觀念。
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至少包括了這 四點內涵 :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的上下層級制度,下級對上級唯首是瞻,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權力;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人們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社會心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會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多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識 , 官本位思維、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機制、官本位現象、官本位行為等多方面的意思」 2。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義,指的是一種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當代政治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提出。 1956 年,在其所著的《比較政治系統》中,他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的心理方面,每個政治體系都表現為一個待定的政治行為模式,這種特定的模式便是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從個人看政治文化是個人對政治行為和政治評估的主觀傾向。此後,對政治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一般認為 S· 韋伯的解釋比較典型,他把政治文化解釋為「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在這個概念上,基本上都認同的一個內涵是:它是「關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傾向和政治價值取向」,是政治觀念形態,「包括政治認識、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動機、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等」。 3政治文化處於政治與文化兩者交界層面上。由此看來,官本位作為一種政治價值取向、社會心理即可被列入政治文化的范疇。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實官本位政治文化具有兩個承載的主體:為官者和為民者。其內涵的前兩個方面主要指的是前者,後兩個方面則主要是指後者。但在討論官本位的內涵時,這兩個主體又不可以截然分開,因為官可成為民,並且官也是社會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民通過各種途徑也可能成為官。以這兩者為主體的政治文化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官這一主體的形成要比民來得早,因為它是這一政治文化直接寄生的載體。
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政治文化,便是這一社會的主政治文化。顯然,無產階級政治文化是當代中國的主政治文化。而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則屬於封建政治文化,屬於封建官僚階級政治文化。而在阿爾蒙德看來它應該屬於臣屬政治文化。因為在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屬民對政治體系是完全被動的,只與政治體系的輸出相關,卻並不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
G. 中國各地的地方文化和風土習俗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廖凌娜供稿/麗華責編)
H.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清官文化
那就是一個愚民的把戲,人之本性就是貪,在古代的體制下,凡擁有實權,幹事的官是無官不貪,無官不污,於是皇上就養了一幫不幹事,專挑毛病,的言官,這就是所謂的清官,清流,
然後編幾場摺子戲
I. 什麼是地方官學
像一個縣的縣長了.古代就稱為地方官了
中國古代地方官學
指中國古代社會歷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地方官學的設立,或由國家制定出地方官學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視教育在其治所設置學校學校經費皆來源於官府。封建王朝的地方官學及其中央官學,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最主要的官學教育制度中國古代地方官學,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鄉學」之設的傳說。《周禮》稱:「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禮記·學記》稱:「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但是此種「鄉學」僅有「教化」的意義,從嚴格意義來講,古代地方官學,則是自漢代開始設立的。
兩漢時期的地方官學
中國封建社會地方官學,自漢代開始設立。兩漢時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封建的王國與中央直轄的郡相立並行郡國以下各屬若干縣道、邑。漢景帝末年(公元前
2世紀中期),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視教化,在成都建立學宮,招下縣子弟為學宮弟子,漢武帝對於文翁設學之舉甚為贊許,乃下詔,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代地方教育實自文翁為始。自此以後,有些郡開始設置學官,如昭帝時有的郡設「文學校官」,宣帝時有的郡設有「郡文學官」。但在當時所設,不過是一郡儒者集會的場所,而學制尚未建立,亦未曾普及於各縣邑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年),始建立了地方學校制度,並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校、學置經師
1人。序、庠置孝經師
1人。所習內容為儒家「五經」東漢時期,由於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對於修繕學宮,提倡興學比較重視,因而郡國學校得以普遍建立,官學和私學交織發展,形成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景象。
J. 中國的官員文化品味都很低嗎喜歡什麼藝術(電影、音樂、美術等)他們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嗎會是什麼樣
這算是歧視性的問題。
官員也是人,其他人能有的品味它也能有
如果沒有,也許是時間太少,應酬太多,影響了他們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喜歡什麼藝術?這個因人而異吧!
是人都有精神享受的意識——老太太也知道街頭巷尾找「故事」看,這也是種精神享受啊。
莫名其妙的問題
太主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