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交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其實文化的范疇還真是挺大的,可交流的文化更是繁雜眾多。
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等等都算是文化中的一種。
除此之外宗教、文學、藝術,甚至於音樂、舞蹈也都算是文化交流的范疇。
從漢朝開始我們就開始了文化交流工作。
他們通過留學生、商人、藝術家、外交官……等等不同的人物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出去,把國外優質的文化帶回來。
形成各國文化的互通和交流,達成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文化交流對於整個國家,整個時代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Ⅱ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
1、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招募使者,派他們到月氏氏族去攻打匈奴。張騫招使者,出使長安。他往西到大源、經過康州、到了大月,然後到了大察。他待了一年多才回來。
2、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最大、航船最多、船員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
3、創辦孔子學院: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而設立的機構。
簡介: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Ⅲ 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
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的中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由近及遠地與別國接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對方影響深淺及產生的結果,也因國家與時代而異。但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必然,而在與各國交光互影的漫長過程中,總的來看是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Ⅳ 我國有哪些國際文化交流的事例
1、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2、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3、2008年北京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辦。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設302項(28種)運動,共有60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
4、舉辦世博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在中國上海市舉行。
本次世博會也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5、創辦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
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
Ⅳ 促進跨國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網友們知道嗎
從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到孔子學院走出國門,遍布世界;從西方人畏懼神秘的東方力量到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展現中國形象。中國為世界文化的交流貢獻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扮演著舉重若輕的角色。然而,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還沒有完全被世人所認識,所接受。可見,推動文化交流,實現文明互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更多嘗試。
文化交流對於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活躍人們的思想,發現、總結和推廣積極的文化成果,使整個文化事業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中繁榮興旺。注重文化價值觀輸出是促進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文化僅僅是走出去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走進世界各國民眾的的日常生活。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我國文化的重要代表。
Ⅵ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有哪些
1、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招募使者,派他們到月氏氏族去攻打匈奴。張騫招使者,出使長安。被匈奴抓獲後,他被困十年後逃走了。他往西到大源,經過康州,到了大月,然後到了大察。他呆了一年多才回來。
在返程途中,為了避免被匈奴發現,張騫改道南下南山。然而,他仍然被匈奴俘虜,並被關押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起義,張騫借機逃回漢朝,將西域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由於張騫在西域有很高的威望,漢代派往西域的使者常被稱為博望侯,以贏得諸侯國的信任。
2、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最大、航船最多、船員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早於15世紀末歐洲地理發現的航行。
3、2008年北京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於2008年8月8日晚8時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204個參賽國家和地區,運動員11438人,302個項目(28個品種),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6萬餘人。
4、舉辦世博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第41屆世博會。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在中國上海舉行。
這也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博會。
5、創辦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而設立的機構。
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重要的漢語教學渠道。2004年,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成立。
Ⅶ 我國有哪些國際文化交流的事例 我國有哪些國際文化交流的事例
古代:
(1)我國在西漢時期就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聯系,中國的絲綢開始聞名世界
(2)唐朝時期玄奘、鑒真分別造訪印度、日本,加強了中國與上述兩國的文化交流
(3)明朝鄭和下西洋,加強了南亞、東南亞地區和中國的聯系
現代:
(1)法國舉辦了「中國文化年」,中俄互辦「語言年」
(2)中國在海外88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
Ⅷ 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哪些國際文化交流有哪些好處
文化交流很多,如:民族音樂、武術、孔子文化等。文化交流的好處是增加了解,豐富文化內容。
Ⅸ 國際間文化的交流有哪些好處
1、相互取長補短,交流先進的文化知識. 2、發展友誼,必要時結成同盟. 3、對外給世界一個友好的形象. 4、對內讓民眾感覺國家影響力、能力的提高. 5、擴大影響力,讓世界認識你了解你,為日後發展鋪墊一下. 6、推動部分商業發展及一系列合作!
(就這些吧!)
Ⅹ 世界跨文化交流有哪些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