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福建文化系統怎麼樣

福建文化系統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0-02 00:47:53

① 如何提升福建省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具體地說,一是要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二是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的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是要積極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重點扶持黨和國家重要新聞出版單位和社科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四是要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做大做強文化事業。

② 福建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福建給我的感覺,確實是「清新」,山美水美,空氣好,廈門多次被評為「宜居城市」。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


福建的生活

福建的廈門大學也被譽為「最美校園」,景色迷人,廈大的門口等待入校參觀的遊人也經常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當然,上天不會把所有的好都給一個地方,福建會有台風,去年廈門大學還遭受了台風的重創。福建春季多雨,有時候會連續下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晾衣服乾的很慢。

在廈門很多住宅小區沿街散步,不是普通平房農村哦,而是很現代很高檔的住宅小區,透過陽台往人家家裡看看,你會發現,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個神龕,點著香火,還有福建本地的老闆,一定會在公司或店鋪內也弄一個神龕。可見福建人對神的信仰是非常虔誠的, 福建人也許是中國最有信仰的一個群體。

③ 閩源文化的特點

不知你說的閩源,是什麼意思,轉一個給你看下吧。

眾人知,福建簡稱為閩,但只少數人知道福建可稱為閩中。福建被稱為閩中由來已久,據《史記》記載:秦已並天下,皆廢為郡長,以其地為閩中郡。這被稱為閩中郡的主要是現在的福建地區。而「福建」的稱法還是始於唐朝,當時朝廷從「福州」與「建州」各取一字,設立「福建經略使」,從此沿用福建的稱法,如北宋設福建路,元朝設福建行省,明代設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直至今天設福建省行政區。
雖然福建作為閩地的指稱延續了下來,但有著歷史文化積淀的「閩中」一詞並沒有被閩人遺忘,「閩中」仍然流行在人們的話語中。然而,隨著歷史語境的變遷,閩中一詞獲得多重的釋義。其一,「閩中」指福建整個地區;其二,「閩中」指福州;其三,「閩中」指閩北與閩南之間的莆田地區、閩東與閩西之間的尤溪等縣區;其四,「閩中」指相對於閩東、閩南、閩西和閩北而言,不能納入其中的地處福建中心的尤溪、大田等縣區……這往往造成同為閩人之間的誤會,也不利於閩外人士對閩中的理解。
為了避免不必的誤會,有必要對閩中作一科學合理的界定,綜合以上的觀點,究其混亂的原因,是談論者或基於歷史文化立場,或基於地理位置立場,或兼而有之。客觀地講,將「閩中」定位於整個福建地區較為恰當。從歷史文獻中可知,福建多被稱為「閩中」,談及福建某些地區時,也極少出現閩南、閩西等稱法。如果福建的某一地區有人找出史料,說古人就將該地區的某某說成閩中人氏,而認定該地區才是閩中,那就犯了邏輯錯誤,正如有人說某三明人是福建人,就以為三明才是福建一樣。
福建又稱閩中,是不容置辯的事實。如果延續古之稱法,今天所稱的「閩東」其實是「閩中東」,今天所稱的「閩南」其實是「閩中南」,今年所稱的「閩西」其實是「閩中西」,今天從地理位置立場所稱的「閩中」其實是「閩中中」,等等。這些全稱聽起來顯然有些別扭,而今福建又簡稱「閩」,故而今天的閩南、閩北、閩西之稱法,准確地說是一種簡稱(是對福建即閩中地區的一種細分,)換言之,閩中包含了閩東、閩南、閩西、閩北及地理位置上的「閩中」。
綜上,「閩中文化網」的內容就可以包容八閩大地的人們所創造、繼承和發展的各種文化,從而使閩中文化網成為展示和弘揚福建文化的窗口,成為對內對外交流福建文化的平台。世世代代的閩人情系於閩中這塊土地,以其地理資源優勢開發了眾多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形成引人矚目的閩中山水文化,又以其智慧的頭腦及勤勞的精神創造了豐富無比且特色獨具的藝術和文化,如客家文化,閩商文化,朱子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等。總之,閩中的文化資源是豐富的、獨特的,並期待著人們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
「閩中文化網」立足於閩中並致力於閩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尤其關注閩中文學創作、閩中山水旅遊、閩中民間藝術、閩中姓氏源流等文化。目前,限於人力資源等因素,閩中文化網以閩中文學為主,可以這么說,閩中文化網就是福建作家網、福建文學網。

④ 談談你對福建文化的認識

文化生態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積淀,它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作為中國文化的亞文化圈,福建是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文化單位和類型,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在實踐時空中的一個代表性區域。福建文化是人與自然的契合點。在地理生態環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隨的自然環境對該區域文化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它經典地體現著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復合體,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隨之而來的寬容性的特點。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豐厚的動態積淀,福建已培育出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它體現著福建社會現實的人文狀況,並成為該區域社會成員共享的生存方式。
相對的封閉性及其影響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制於兩種因素,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結構。其中,自然環境對人類行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對於一個地域文化的形成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某種角度上甚至可以說,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產物。福建比較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該區域人文以天然的定位。
偏處東南一隅的福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錯綜其間。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自然環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徵,給福建文化發展的歷程烙上了鮮明的印痕,並間接隱現在文化生態中。
秦漢以前,福建地廣人稀,處於蠻荒狀態。當時生活在這里的閩越人與外界文化聯系很少,其獨立發展和興盛的時期,相當於中原夏、商、周王朝,至少存在約1500年。這種地理上的相對隔絕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強制性影響,使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擁有較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人文內涵自成體系,成為福建文化演進的重要源頭。
漢代以後,伴隨著中原漢民大規模遷徙入閩,漢文化在福建的傳播速度加快,並逐漸取代閩越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這些漢民沿著不同路線進入福建後,尋找適宜的地點生存,並逐漸拓展生存空間。福建境內較大的河流如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汀江等,其流域具有較好的生存環境,成為中原漢民入閩後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棲居地。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是漢文化強大的載體,它大大加強和深化了漢族文化擴展浸潤的歷史趨勢。
由於不同的北方漢民遷入福建的時間、地點、路線不盡相同,甚至差別頗大,再加上福建境內山巒疊嶂的阻隔和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的許多差別,這些不同的江河流域便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經濟文化生活區域,致使福建文化容易形成以相互排斥的地域文化心理為基礎的眾多子系統,從而形成一種呈碎狀割據的文化形態。
這種文化形態上的碎狀割據狀態清晰地反映在福建民系的劃分上。福建民系大致可分為六個,即福州人、莆仙人、閩南人、閩北人、客家人、龍岩人。民系差異的形成,是北方漢人不斷遷入福建的過程中,由於地理、語言、民俗和區域小經濟圈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時,在各個民系內部,在更小的范圍內,不同地域的人文內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福建人文的差異現象尤為典型地體現在方言及民俗兩個方面。福建方言的紛繁復雜在全國是少有的,福建境內有七大方言區:閩東方言區、莆仙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贛方言區、閩中方言區、閩西客家方言區。在全國八大漢語方言中,福建境內使用的漢語方言已達七種,可以說是全國漢語方言的縮影。而且在同一方言區內,方言內部的復雜性、特殊性在全國方言中也是罕見的。
福建民俗的差異性也是很典型的,不同區域對同一民俗事象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十里不同風,一鄉有一俗」,形象地說明了福建民俗的這種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建民俗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多樣性。
方言與民俗的復雜性,只是福建文化形態上呈碎狀性特徵的兩個方面的表現。但從中可以透視出,由於歷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徵上的雙重的相對封閉性,給福建人文及文化生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文化傳承上的寬容性特徵

文化生態的狀況與其相應的文化土壤有著密切關系。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福建文化的形成是個多元性的復合體,它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容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在福建地域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有著豐厚的積淀。由此隨之而來的是福建文化生態寬容性的特徵。
福建歷史文化傳承經歷了獨特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大體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秦漢以前的閩越文化階段。由於福建地僻海隅,境內交通閉塞,又遠離中原地區,秦代和漢初政權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漢文化在福建的影響不大,此時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地域特色鮮明且自成體系。
第二階段是漢至唐末、五代時期,閩越文化開始了與外來漢文化漫長的整合過程。漢代以後,中原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展,並日益波及福建。一方面,中央政權加強了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為漢文化大規模傳入揭開了序幕。另一方面,作為漢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中原士民開始大規模遷徙入閩,中原漢文化也在福建自北向南擴展傳播,這對閩越土著文化造成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此時入遷的北方漢人與閩越人之間有較大的文化距離和族群界線。
第三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閩學文化為主流的階段。此時期以宋儒理學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模式逐漸在福建地域占據統治地位,而閩越土著文化因素成為文化「底層」並被「隱形化」、「邊緣化」,「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多層面互動格局形成並使地域社會文化變遷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在福建文化體系建構史和地域社會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階段,南宋朱熹創立的朱子理學發展成為元明清時代控制整個國家社會意識形態的官方哲學,成為政治、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等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福建地域社會的海洋文化特徵得以突顯。宋元時期的泉州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大港,南宋時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到元代則增加到100多個。商人、旅行家、僧侶以及各行各業的外國人雲集於此,並帶來了多種外來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方文化較大的沖擊。明清時期,盡管中央政府屢屢在福建沿海實行海禁,但沿海民眾的海洋意識並未中斷。
第四階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階段。此時期由於福建在歷史地理文化傳統等方面具有的區域特點和優勢,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迫使福州、廈門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二,這對福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福建文化由此經歷著與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激盪,呈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開放性,涌現了一大批對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紓、辜鴻銘、薩鎮冰等人,他們均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文化先潮。

多元的文化生態環境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的進程已鑄就了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福建文化生態的主要特徵有:精神文化的多元融合與不平衡性,開放性與封閉性共存,沿海與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冒險與守成並存的文化性格等。由於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動態系統;與此相應地,福建文化生態處於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文化體系相交織疊壓和互動的狀態中。這種狀態表徵為三個方面:
首先,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現狀布局上則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從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與閩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鄰域文化的滲透等諸因素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現狀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如閩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閩西客家文化、閩南海洋文化等等,它們彼此之間呈相對獨立且平行並存的狀態,盡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漸加強的現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離仍是十分明顯的,並且誰都無法佔據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這些不同層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這個動態系統中共同構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引導和制約著福建區域社會中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
其次,福建文化生態在態勢上呈既開放又封閉的狀態,這種狀態折射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二者並存且相互交融。福建山海相隨的地理環境迫使人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傳統農業文化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形成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它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固守家園,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它往往保持著某種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比較封閉、偏狹,而這在福建濃厚的家族觀念中又得到強化和鞏固。中原漢人的入遷,對福建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他們在遷移入閩的同時帶來了中原的陸地農業文化,由於當時早期的福建地域尚處於無序狀態,他們必須憑借家族的力量來拓展生存空間,這種狀況自然而然地加強了血緣宗族的觀念。
與此相對應,海洋商業文化則往往以動態和開放為特徵。福建海岸線漫長,位居全國第二位。自宋以後,福建人口迅速增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中,向內陸延伸困難,人稠地狹的矛盾使許多人無可耕之田,只能轉向大海謀求發展。宋元時期福建航海業由沿海貿易為主轉向以遠洋貿易為主,明清時期私人海上貿易蓬勃而興,成為當時福建海洋經濟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在這漫長的歷史洗禮中,逐漸形成了以商業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同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傳統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徵,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寬容的開放意識。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已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桎梏,適應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福建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與其開拓求新的海洋文化氣息有著密切關系。
福建文化生態是福建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傳承的產物,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歷經兩千年來的歷史洗禮而逐漸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無疑對於福建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內在運動起著精神意識的歷史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進程。

⑤ 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與寶島台灣相鄰。一個城市、民族的文化發展,總離不開民間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積淀慢慢形成的。
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看一下 福建文化 吧!

福州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並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卜絲等做成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與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一樣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達他們的生活、勞作和情愛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頭語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枝一秀。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大多是山野峻嶺,男女共同勞作,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地位差別,客家人大都純朴耐勞,客家人這些獨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響著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於我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日常生活工作都與山有關系,客家婦女與男子同樣從事著山間的各種勞作,在長期的山間勞作中,用山歌互相傾訴表達是自然中事。

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勞作辛勞,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幾首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沒有其他較為普遍的民眾娛樂,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客家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在客家社會里,舊禮教束縛也很嚴,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到了山間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龍岩客家婚嫁習俗
生活在龍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方迎親隊到達女方家,新娘出門要站在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客家民間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立業。接著要背新娘出家門,上車轎時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到達男家後,新娘要在手捧盛著柑橘吉祥圓盤的伴娘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表示「火紅興旺」,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

⑥ 為什麼說閩越文化石福建歷史文化的一個高峰

秦漢時期閩越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當時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所體現出的文化特性。她們的文化面貌特徵鮮明。閩越陶器的器形、裝飾和品種是與當時中原秦漢文化有明顯區別的,也與周邊地區的百越民族的其他分支有區別。而與先秦福建當地閩越先民的陶器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系。這都是與閩越人的特定的生活習俗、審美和傳統文化有關,是閩越物質文化中典型代表。
閩越國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現在風格一致並自成系統的日用陶器方面外,還表現在宮室建築、城邑建設、銅、鐵器生產、文字、藝術以及政權組織、社會經濟等一系列方面。其中陶器則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內涵的重要標志。閩越國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徵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在日用陶器方面,形成了與前、後代風格不同,與同時期他族不同的自成一體的陶器系統。
2、大型宮殿和城邑的出現及城市建設的成熟。
3、與城邑和大型宮室殿堂相適應的各類的磚、瓦、供排水管道系統等建築材料的應用。
4、精美的青銅禮樂器、生活用器和先進兵器的使用。
5、鐵器的出現以及大量製造,鐵器普遍應用於軍事、農業、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中。
6、文字的應用和流行。
從這幾個重要因素中,可以看出除第1點外,其餘5個特點是福建地區古閩越族人建立了閩越國以後,才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它們共同組成了西漢閩越國文化基本要素。閩越國文化雖然是閩越族在秦漢時代創造的自成一體、獨具特殊的方國文化,但又與先秦的閩越文化有著許多繼承和內在的聯系,特別是日用陶器類(上述第1點)。也就是說閩越國文化是在先秦閩越文化的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內地先進文化諸因素而產生的,是閩越族文化的發展高峰。
閩越文化的衰落是因為到西漢中期,中央王朝不能容忍在中國東南方仍存在一個割據政權,漢武帝發兵消滅了閩越國,命軍隊將閩越人舉國遷置江、淮地區,將閩中故地和閩越人城邑、村落燒為廢墟。迄今為止,在全省范圍內幾乎沒有發現西漢晚期的文化遺址。
秦漢閩越國文化的歷史意義
閩越國文化,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發展達到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由於城邑建築的產生和發展;大量先進鐵農具的引進和應用,農業生產的大幅度進步;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手工業的發達;文字的推廣和普及等,在福建經濟文化史上,已達到空前的程度。
統一的王國政權,對於福建閩越人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當時的閩越王國必須圖強,才能自保,才能生存下去,才能發展壯大。因此在主觀上,閩越國統治者必然倡導發展國家的社會的經濟,並與中原內地和周邊較強、較富庶的諸侯國加強交往與聯系。另一方面,閩越也侵略或吞並周鄰小國、弱國,甚至發展到攻擊南越等強國,武裝抗漢等一系列軍事行動。在客觀上這些兼並、侵掠也從某種方面促進了國勢並刺激了一些生產部門的發展。如為了征戰的需要,閩越國要進一步擴大屯墾、聚積糧草、伐材造船等,正如文獻記載:閩「越人慾為變,必先田餘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前面所示的出土文物資料都印證了這個問題。另外,從軍事裝備的生產和引進方面也說明了許多問題,眾多鍛鑄精良的鐵兵器:矛、戟、刀、劍、矢鏃等,普遍裝備軍隊,殺傷力很強的銅弩機也已成為閩越軍的基本裝備。在閩越鐵矛中,矛頭多長而鋒利,其中最長的矛頭達81.5厘米,是我國所發現的漢代鐵矛頭中最長的,在我國兵器製造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是我國古代經濟的基礎。閩越國的農業經濟與先秦時期閩越農業相比,無疑發生了巨大的進步和變革。其中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是農業革命的前提。閩越國時期,較大規模的聚落、封邑和城市的出現,都是農業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從出土的犁、鋤、鍤、釒矍(钁)、鐮、五齒耙等各種類鐵制農具考察,可知當時閩越國農業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已被閩越人民接受和掌握。這必然在農業生產中產生深遠影響和重大變革。尤其是發現有巨大的鐵犁和先進的五齒耙,就是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它們也屬於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閩越國城址中出土的鐵犁鏵重15公斤,系國內目前已知西漢前期最重的鐵犁。同樣,城址中出土的鐵五齒耙,也是目前國內西漢遺址中僅見之物。在漢代農業考古中,意義重大。

⑦ 福建的閩商文化有哪些

1.愛拼才會贏、鋌而走險:冒險精神
擁有並超越"愛拼才會贏",閩商才真的會贏。 在新崛起的閩商中,那些更富於真正商業智慧的人,已表現出新的心態和新的性格、開始表現中遠大的戰略眼光。
2.獨立性,不盲目排外,表現出海洋文化特有的對異質文化的兼容性。
3.兼容性:海洋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織
一是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現狀布局上則呈碎狀割據的狀態。二是福建文化生態在態勢上呈既開放又封閉的狀態,這種狀態折射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二者並存且相互交融。三是與此相對應,海洋商業文化則往往以動態和開放為特徵。

⑧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⑨ 福建屬於什麼文化區

福建屬於華東文化區
華東文化區包括上海市和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四省。華東文化區分吳越文化、八閩文化和台灣文化三個亞區
文化區(culture region)具有某種共同文化屬性的人群所佔據的地區,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具有獨特的統一體功能的空間單位。
文化區的英文名稱亦可寫作culture area。
文化事物或文化現象和文化系統覆蓋的地區。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組合,就構成了文化綜合體,若干個具有一定聯系的文化綜合體就組成了文化系統,它所分布的地區就是文化區。

閱讀全文

與福建文化系統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