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

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

發布時間:2022-10-02 05:47:31

1. 河西走廊是指哪些地區

河西走廊指甘肅的河西五市。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

(1)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擴展閱讀: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里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2.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也談河西走廊歷史沿革
翻開中國的歷史,自秦漢起始,河西走廊一直紛紛擾擾,成為中原王朝同歷代西域文明、乃至西方世界的交流之路,以及中原王朝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角力之所。回溯這段歷史沿革,有助於我們了解河西地區的民族融合。
一、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因素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一帶,其稱呼由來如下「甘肅西部甘涼肅各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1]其地處於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也處於「祁連合黎兩山南北並峙」[2]之間,形成的一個平原地帶,適宜農墾耕種,及交通羈旅休憩歇腳,為一天然走廊。由於這一地帶連通中原和西域,偏於行走。且北邊接壤寧夏,南邊依託青海,東南與陝西相通,西北與新疆、內蒙古接壤,我國最長的東西鐵路干線隴海—蘭新線就經過這里,鐵路沿線有武威、張掖、酒泉等重要城市,目前這里仍是聯系亞洲和歐洲、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重要通道。河西走廊周邊地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奪取此地,則可以南北連橫,共犯中原。中原政權守之,則可以割斷西部少數民族之間的南北連接,並可以分路出兵以制之。
河西走廊具體優勢如下:(一)河西走廊北枕合黎、龍首二山,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一狹長平坦地帶,形似走廊,走廊的長度有1000多千米,寬僅百千米,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里便綿延起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穿過,這便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聞名世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處祁連山地,而祁連山地受高原寒冷氣候的影響,祁連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在春暖花開之時,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匯成的溪流,是河西走 廊地區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這里經濟文化繁榮的基本保證。綠洲點綴在西北乾旱的大地上,是古今驛路商旅的必經之地。作為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一處關口——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是萬里長城之明長城西端起點,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關隘,雄峙於祁連山脈與黑山之間,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最窄處,地勢險峻,氣勢雄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天下雄關」 (二)灌溉農業和生態農業河西走廊地區的氣候類 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氣候乾燥,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水源、氣候條件,致使這片古老的綠洲有水即為良田,無水便是荒漠。由於河西走廊的地勢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東西為狹長走廊,南部高峻的祁連山,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對河西走廊綠洲的形成、人口分布以及城鎮的興起與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中部走廊平原地帶,灌溉農業歷史悠久,是我國西北綠洲灌區的精華寶地。河西走廊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走在了甘肅省的前列,灌溉歷史悠久,春小麥、糜子、穀子、玉米、高粱、馬鈴薯、胡麻等是綠洲上的主要農作物。但是,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嚴峻條件和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 發展的艱巨任務。河西走廊綠洲僅占總面積的17.4%,其餘為沙漠、戈壁和難以利用的綠洲,河西走廊每年大風日數約60天—70天,平均風速每小時可達 4千米,這里不僅是我國風沙東移南下的大通道,還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沙塵源區之一。現有民族為漢、蒙古、回、藏、哈薩克、裕固等民族。
二、河西走廊古代歷史沿革
秦至漢初,河西走廊先後為烏孫,月氏,匈奴地。[公元前174—161年]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逐走了原居牧在這里的烏孫和月氏族,占據了河西走廊。西漢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縣,以郡隸涼州刺史部。其後,延至西晉都由涼州刺史管轄。東晉時期,先後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領地。北魏統一北方,仍為涼州。其後,北魏分裂,其地陸續分為多個州府。到了唐代,大歷元年[766年]後,河西走廊陸續為吐蕃所據。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收復河西,復歸於唐。五代時期,回鶻占據多個地區,至西夏建立後,河西走廊成為西夏轄地。嘉定十七年[1224年]後屬蒙古。元代,蒙古廢西夏的蕃和郡,至元十八年[1293年],立甘肅行中書省[駐張掖]。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河西走廊隸陝西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隸陝西行都指揮使[駐陝少]。 清初,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直隸甘肅行省布政使司[駐蘭州]。
中國與異域文明的交流源遠流長,各地考古發掘的古代文物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公元前二世紀,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成為溝通中外的「國道」,使者、商賈不絕於道,使當年西域「秘境」不秘。綠洲絲綢之路從長安(西安)出發,經渭河入隴,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然後由陽關、玉門關、哈密分為南、中、北三道。由於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貨物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原絲綢,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冠名為「絲綢之路」,最初含義為漢代中國至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交通路線。由於「絲綢之路」能形象生動的高度概括中西交通的本質,此後中外史家沿襲使用,並大而化之,成為中國通向亞非歐交通的總稱。因而談及絲綢之路,就有四種說法,即橫貫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經過中亞沙漠地帶的綠洲絲綢之路;經過東南亞、印度、到達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到印度、東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一般所說的絲綢之路,是綠洲之路,這里著重闡說的也是綠洲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辟,為中外文化藝術在亞洲腹心區域的匯聚交流創造了條件,當時交通工具以駝馬、大車為主,往返一次需歷時三年以上。中國的絲綢、玉器、火葯、造紙、造紙術由此傳入亞、非、歐遼闊地域,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由此傳入中原,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成了名副其實的連接紐帶。玄奘西去印度取經之後,所著《大唐西域記》描述過沿途地理風光、民族風情、歷史傳說。今天在絲綢古道上,依然留存著反映當時文化、經濟、政治交流融匯的許多遺跡,近代以來不斷出土的考察發掘不斷證實著當初的繁華歲月。
三、 河西走廊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河西走廊初具規模時期事件
1.初設郡縣。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為剪除威脅,打通與西域的聯系,派驃騎將軍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軍征討盤踞在河西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掃盪了五個匈奴王國,大獲全勝,迫使渾邪王殺休屠王歸漢朝。相傳霍去病曾在這里的金泉邊慶功,頃御酒入泉與將士同飲,遂名酒泉。漢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2.據兩關設四郡。為了鞏固河西,經營西域,西漢王朝於公元前111年,從武威,酒泉郡中分別析置張掖,敦煌兩個郡。在河西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4郡。同時,又建陽關,玉門關,為通西域的門戶。為經營西域,開辟中西交通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修長城,設亭障。西漢在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把秦始皇時修的長城,向西延伸修築到酒泉,後又從酒泉修築到敦煌郡龍勒縣,這就把秦長城向西延伸了一千多公里。在長城沿線每隔五里,十里又設亭,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有戍卒防守負有墾田生產,打仗保邊的雙重任務。4.徒民實邊。漢王朝的移民政策,對開發河西起了重大作用。據《漢書》,《史記》記載,西漢在設置張掖郡,酒泉郡後,即開設田官,先後從內地遷塞卒六十萬人到這里戍田。大量移民於酒泉,敦煌,不僅增加了人口勞力,還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對酒泉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5.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西漢在河西據兩關,建四郡以加強河西一帶控制權的同時,也注重發展河西一帶社會經濟,繁榮絲綢之路。前138年,武帝派張騫越過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去西域,連絡月氏簇人,共擊匈奴。騫於前126年無功而返。前119年,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騫帶隨員三百餘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帛財物一萬萬錢,出長安,經河西酒泉,過新疆諸地至烏孫,又派副使遠達印度,伊朗的哈馬丹。元鼎二年[前115]騫返回長安復命,「絲綢之路」開通。後帝又遷使到伊拉克,埃及亞歷山大城等國。從此,中西交往空前頻繁,絲綢之路,橫貫亞州,連接非歐,長達七千公里,連接著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祥地一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所在地,而酒泉,敦煌是其必經之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一年之中多者十餘批,少者五六批」。我國的四大發明經此路西傳,西域及中西亞的特產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二)鞏固發展時期歷史事件
1.竇固擊敗北匈奴,班超經營西域。東漢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勢力強大,又征服了曾是西漢統治的西域大部分地區,絲綢之路又被割斷。公元29年,占據河西的軍閥竇融率河西五郡歸服東漢,公元73年,漢明帝劉秀派竇固率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與羌胡騎兵一萬二千人,從酒泉出證擊敗了北匈奴的呼衍王,打開了進入西域的大門。著名的班超在這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竇固便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經過艱苦努力,與西域各國重新修好,終於恢復了內地與西域中斷了六十多年的交通,並於公元91年擔任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活動了三十多年,因年老才上書東漢皇帝說,「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要求離開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終於奉命返回洛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2.西涼王遷都酒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百餘年內亂中,酒泉經歷了西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九個割據政權的統治統治時間最長的北魏達九十六年,最短的前秦才十年。其中西涼國李暠於隆安四年[400年]建都敦煌,又於義熙元年[405年]遷都酒泉。在這三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時代,又是民簇大融合的時期,河西走廊成為中西貿易,文化融合的國際都會。名人輩出,人才濟濟。索靖,竺法護,宋雲,宋纖,郭璃,劉昞,澉駰,祁嘉等都是聞名全國的當地學者。如酒泉人祁嘉,專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書,後在酒泉開門授徒,弟子達兩千餘人。3.隋煬帝西巡。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滅陳,結束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統一全國。大業元年[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個地方政權的使者同來相會,皆佩金玉,披錦緞,焚香奏樂,歌舞喧躁。隋煬帝並令張掖,武威仕女盛裝打扮,周環數十里,以示中國之強盛。這是酒泉敦煌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盛會,也反映出酒泉,敦煌當時的繁榮。3.唐僧經肅州去取經。 唐貞觀三年[629]秋,玄奘由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肅州,稍作停留,即風餐露宿到了瓜州,收胡人石褩陀為徒,授「五戒」,並在瓜洲州吏李昌和一個老人的幫助下,踏上了漫漫西天路。後又得到守衛烽火台的校尉王祥,王伯隴的幫助,才得以經敦煌,到達伊吾。4.張議潮歸唐。廣德元年[763]肅州陷於吐蕃。大中二年[848)三月,沙州人張議潮率眾起義,逐吐蕃守將,陸續攻克瓜州,伊州,西州正吐魯番],甘州,肅州,蘭州,鄯州[青海東部],和州[臨夏]岷州[岷縣],廓州[青海化隆]等十洲。沙州起義成功後,張議潮遂遣使赴長安歸義。大中五年[851]八月,張議潮官拜沙州防禦使,十一月,遂升為沙州節度使。河西復趨安定富庶。
(三)統一時期的河西走廊
1.成吉思汗取酒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諸部族,建起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和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1225年蒙古兵西征歸來,因1211年臣服的西夏違約,未同行西征,復伐西夏。1226年三月,河西諸州大旱,民無所食。四月,蒙古兵攻西夏。成吉思汗率兵先去瓜,沙洲。遭沙洲守兵假降伏擊失利,轉攻肅州。肅州為西夏重鎮,重兵把守,鐵木真圍城數日,內心十分焦慮。恰守城者為蒙古千戶昔里鈐部之兄舉立沙獻城,親眷得免死者106戶,歸其田業。封其子阿沙等為肅州世襲達魯花赤。其餘城民,盡皆誅戮。次年,破沙洲,繼征甘,涼等州,1227年西夏滅,肅,瓜,沙3州盡為蒙古兵所有。因戰爭被燒殺,擄奪,摧殘的農桑之地,至元27年雖有恢復,肅,沙2州仍不過萬人,肅州僅八千七百人。肅州為達魯花赤駐地,而下河清皇城,文殊山,金塔王子庄,玉門赤金,布隆吉爾,沙洲等處皆為元朝大小諸王的駐地。2.馮勝修築嘉峪關。明太祖於洪武五年[1372年]派征虜將軍馮勝,率兵擊敗元兵,平定河西全境。馮勝以肅州地處極邊,築嘉峪關城以控西域的門戶,棄瓜、沙2州於關外。3.裴成擴建肅州城。洪武二十八年[1395],肅州衛指揮裴成,擴築肅州城。明成化二年[1466]巡撫徐廷璋又增築東關。於東城外展築4里80步,新舊城周圍共8.3里。4.米丁之亂。清順治四年[1647],清朝國土初定,一些明朝將領,暗舉反清旗幟,伺機而動。而米刺印,丁國棟二人先以蘭州為據點,城破後奔甘州。甘州破,米亡。丁走肅州,擁土龍泰為王,會集肅州回民及哈密等地維吾爾族援軍據州城。嘉峪關內外回,維等族群眾紛紛響應。清軍於五月在總寨於顯龍的導引下,追至肅州。十二月張勇和步將馬寧督軍破肅州。殺丁國棟。安西,敦煌免於戰禍,米丁之亂始平。
(四)近代河西走廊大事
1.左宗棠治理河西。光緒三年[1877]二月,左宗棠移節肅州。次年七月,左宗棠捐資恢復酒泉書院,為鄰近各縣士子肆習之所。1880年,左宗棠督傷各營務之暇,次第承修各縣房屋,道路,橋梁,祠廟,學校,並修渠築壩,廣植樹木。次年,改酒泉書院為舉院,開闈分試,就地取士。各縣社牛痘分局,為兒童種痘。中俄伊犁條約簽訂,規定俄人在新疆及蘭州至嘉峪關皆可貿易,通商之初暫免納稅,俄貨入口,驗票放行。1890年10月,西安至肅州電報線架成,長2900餘里。費工料銀20萬兩。 1904年重修肅州城鼓樓。2.聞家圈起義。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的黑暗腐敗以及喪權辱國的對外政策,激起了人民越來越多的反抗。河西地區廣大農民深受苛捐雜稅,抓兵派差之苦,革命情緒以觸即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發生後,各省紛紛響應。冬,革命黨人祁得隆以行醫為名,在酒泉,金塔等地,積極組織聯絡革命行動,並在酒泉組織了四。五百人的隊伍,以懷茂聞家圈為據點,訓練軍隊,製造火葯,兵器,預定於臘月三十[1912年2月17日]五更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合攻酒泉城。結果事泄,遭清軍鎮壓,被殺百餘人,祁得隆於方家屯庄附近壯烈犧牲。3.紅軍浴血奮戰出祁連。民國26年[1937]2月,西路軍轉入祁連山中,國民黨調遣酒泉縣的三個民團,配合馬步康部在高台紅崖子和沿祁連山一帶阻擊紅軍西進,還令酒泉商團隨馬軍到安西,石包城等地追擊紅軍。西路軍左支隊走出祁連山,休整蘑菇台。攻安西城失利,於王家莊突圍,又苦戰紅柳園後,進入新疆。4.和平解放河西。1949年8月25日蘭州解放後,第一野戰軍二兵團沿甘新公路追擊河西走廊之敵,陸續解放沿線城,並成立各級軍事管制委員會。
重新研究河西走廊的歷史,我們不但要認識到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河西走廊歷史上是我國多民族交融的地區,這也是當地多民族混雜的歷史原因。學習歷史,既要溫故而知新,也要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良好的民族關系,既有利於河西走廊地區的繁榮,也有利於我國西部邊陲的穩定。

3. 河西走廊的歷史概述

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為原始印歐人的一支吐火羅人、月氏和漢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羅人分北路及南路往東方進發,直至受匈奴所阻為止。北路的部分在龜茲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龜茲及焉耆等國,並分別發展了龜茲語及焉耆語。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羅人則曾建立了於闐,及東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國家。秦末民變時期,月氏實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部落從兩方面脅迫游牧於戈壁沙漠南部和陰山一帶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

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於,約在前205—前202年冒頓單於時代,匈奴數度擊敗月氏,月氏部落開始西遷,離開河西走廊。 前162年,老上單於再度擊敗月氏,佔領河西走廊。月氏部落大舉西遷,擊敗大夏,建立王庭,稱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部眾,稱小月氏。

小月氏與當地羌族融合,附屬於匈奴右賢王之下。河西走廊成為休屠王與渾邪王的領土。 東漢時,河西走廊一帶的主要非漢族居民,被稱為盧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組成。此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稱湟中月氏胡;在張掖的小部落,稱義從胡。有 學者認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簡介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絲綢之路必經之道。

其范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經居延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進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東市、西寧市和部分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轄,由於大部分范圍在甘肅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後為月氏、匈奴領土,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東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3)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擴展閱讀:

氣候

氣候為乾燥少雨(因距海遙遠)屬於溫帶沙漠氣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連山的雪水進行綠洲農業。

行政區劃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金城郡)、青海省的西寧、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沙州),不包括在「河西四郡」的還有瓜州、鄯州。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漢曾設置過青海的西海郡,東漢設置過居延海的西海郡。


文化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志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里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

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4.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它位於哪裡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它位於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西漢政府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是為河西四郡,漢代隸屬涼州,唐代隸屬隴右道。

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

河西走廊的文物古跡: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

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5. 河西走廊的具體范圍為什麼叫走廊

1.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民族上居住著漢、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漢朝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來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

2. 從蘭州向西,涉黃河,翻烏鞘,就踏上了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就在河西走廊經過。其北枕合黎、龍首二脈,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一帶狹長平坦地帶。走廊的長度約1200公里,寬僅百公里許,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里便綿延起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

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 河西四郡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甘肅是以古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

武威為第一古郡,又稱涼州。這里有「文廟」、「雷台漢墓」「海藏寺」和「天佛山石窟」等名勝。雷台漢墓出土了造型飛揚的「銅奔馬」,現已成為中國旅遊的標志。白塔寺是西藏、蒙古首領會聚過的地方,曾有百塔,僧人過萬。現又重修白塔,氣勢宏偉。
張掖又名甘州,全區有各個時代的文物古跡521處。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在此出生)室內有全國最大的泥塑卧佛;藏傳佛教勝地馬蹄寺,獨特的三十三天洞窟為國內罕見。有建於西漢、現為世界第一的山丹軍馬場;有雪山冰川和風蝕岩奇觀;

酒泉位於甘肅省西部,古名肅州。全區轄酒泉、玉門、敦煌三市和金塔、肅北、安西、阿克塞四縣。相傳漢武帝時代,匈奴猖獗,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驅趕匈奴大勝而歸,漢武帝聞訊,賜御酒一壇,犒賞將軍。霍將酒倒入泉中,與眾將士共飲。從此泉被稱為酒泉(現在酒泉公園內),城也因此而酒泉名之 !

嘉峪關是長城最西端。關城保存完好,氣勢宏偉。這里還有漢墓群,以磚畫而聞名。
參考資料:http://www.hoodong.com/wiki/%E6%B2%B3%E8%A5%BF%E8%B5%B0%E5%BB%8A

6. 河西走廊上的名勝古跡和風景優美的地方20分

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 煌

「大漠孤煙」處,自然是蒼涼的,色彩晦暗單調而乏味的。然而,這里蒼涼之中蘊含著壯美,晦暗之中隱逸著華麗,不但沒有大漠的單調乏味,反而於莽莽戈壁之中富藏著瑰麗無比的世界文化遺產……這便是敦煌。

名城敦煌

敦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沙洲。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敦煌最初立郡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漢河西四郡之一,史稱「三危」、「瓜州」,自古為絲綢之路東、中段各線交匯的樞紐。絲綢之路進入新疆的三條路線,都以敦煌為出發點。自漢唐以來,敦煌成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華戎交匯的大都會。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自然風光奇特迷人。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燧、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1998年敦煌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7. 河西走廊位於什麼以西

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志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里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評價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旅遊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窟

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又稱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佔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現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距玉門關西90公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俗稱魔鬼城。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

安西橋灣城

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海市蜃樓

在晴朗炎熱的夏日,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緻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三危聖境

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相傳西王母、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游此山,至今仍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僔和尚雲游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千佛洞洞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涸,實屬自然奇觀。

驪靬遺址

1999年,驪靬故縣和驪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關注,海內外考察和研究驪靬故縣和驪靬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浪潮,經十餘年不衰,且勢頭越來越熱,隨之形成了驪靬文化,現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為古老的驪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張掖丹霞國際地質公園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形成於600萬年前,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也是理地地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長城》等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高台烈士陵園

高台烈士陵園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紀念亭、烈士公墓、紀念碑等紀念建築物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建成於2009年4月3日,紀念碑採用傳統紀念碑造型,高29.37米。碑身上部的黨徽寓意革命戰士永遠在黨的領導下前進,碑體正面為曾任西路軍第三十軍政委、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習近平強調,我心裡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1]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主要景點有文昌宮、山門、崇聖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閣、儒學院等。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被稱為「石窟鼻祖」。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18個洞窟,主體大佛窟開鑿於盛唐時期,高達28米,是全身貼金鉑的一尊大佛。主要景點有天梯大佛、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陳列館、天梯湖、圍堰壩等。

武威雷台

武威雷台因雷台漢墓出土中國旅遊標志馬踏飛燕聞名,198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漢式大門、音樂噴泉、漢代風格大型浮雕、四神圖騰柱、整體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陣列、漢墓、雷台觀、漢文化展覽館等。

武威白塔寺

白塔寺位於武威市城東南20公里的武南鎮白塔村。因公元1247年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與蒙古汗國皇子、西路軍統帥闊端在白塔寺進行「涼州會談」,並頒發《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成為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主要景點有塔林、白塔寺遺址、薩班靈骨塔、涼州會談紀念館等。

羅什寺

羅什寺位於武威市北大街,最早建於後涼(386—400),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是為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弘揚佛法、翻譯經典功績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鳩摩羅什命名的寺院。主要景點有鳩摩羅什舌舍利塔、大雄寶殿、圖書館等。

8. 河西走廊是什麼意思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沙州)及安西(瓜州)。民族上居住著漢、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漢朝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來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氣候為乾燥少雨屬於溫帶沙漠氣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連山的雪水進行綠洲農業。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屬石羊河水系。
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北「絲綢之路」也經過這里。嘉峪關、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目前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和北山之間,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因為位置在黃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里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里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里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是我國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它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麥和瓜果蔬菜。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大麥、糜子、穀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仔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民族有漢、 蒙古、藏、 裕固、哈薩克、回、滿等。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 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海市蜃樓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緻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佔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
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傳西王母、 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游此山。目前,仍然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僧和尚雲游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西千佛洞]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涸,實屬自然奇觀。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
[安西橋灣城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9. 河西走廊,對古代中國有什麼戰略意義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是河西走廊這一狹長的區域,是河西走廊這一狹長的區域,在充當文化與經貿輸血管的同時,也把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分成了一東一西兩個部分,使他們相互得不到有效的聯系互動,甚至將他們完全孤立了起來,從而減輕了他們對於中原王朝的入侵壓力。

10. 河西走廊位於什麼以西

位於黃河以西。

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10)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等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因此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叫瓜州文化長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