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產業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市場已被提上重要議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文化產品的繁榮發展,通過解放文化生產力促進多出優秀作品、發展先進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 長的 精神文化需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般來說,文化產品的生產必須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但它是市場價值規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經濟價值規律與屬於其自身特有規定性的文化規律的統一。這 個客觀存在決定了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深刻認識和把握其特殊性、復雜性。鑒於文化有廣義、中義、狹義之分,這里重點討論中義與狹義文化范疇的文化產品,即主 要指作用於人類精神生活、相當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所說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學藝術范疇的文化產品。同時,從哲學層面重點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產品。
S-i/R5e(D#N q\p_5t0
中國書畫博客網d$N1i)Vd:f `P
文化產品是特殊市場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智力創造的物化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具有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滿足人們需要的 有用性,具有使用價值。但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領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成為它區別於其他產品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具有交換價 值。按一般經濟規律,交換價值是商品價值的外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44頁,人 民出版社1975年版)。但是文化產品的個性化精神創造及其所具有的不可重復性,使計量創作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物質產品復雜得多。作為文化價值的 存在形式和載體——文化產品的生產是一種探索性、開拓性、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機械的重復性勞動,這種勞動的投入量很難加以標准化。
正是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勞動投入的特殊性,給文化產品在市場上同其他商品進行交換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交換過程中等價交換原則難以准確地體現。文化產品 的價格更容易受供求、競爭因素的影響,各類文化產品市場上都普遍存在價格背離價值的情況。這是文化產品市場容易出現投機、哄抬、殺價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文 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一般的市場經濟價值規律,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價交換原則、贏利最大化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影響到文 化產品品質、效益和文化生產者的行為選擇。價值規律作用的自發性及其所帶來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文化產品供求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市場調節手段的有限性。傳 統經濟學中的價值交換理論主要是用來解決物質的經濟價值的市場交換問題的,文化產品價值不同於物質價值的生產,在市場交換中也應該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如何根據這種特點建立有利於文化發展而又體現等價交換原則的理論和運作方式,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文化產品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具有現實和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基礎,但文化產品價值內涵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文化產品作為一種 社會產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它內在地規定:文化產品不僅僅對於個人、群體具有經濟的意義和作用,更多的是對於整個社會存在意義和作用;文化產品的生產 不是單一的個體行為或群體行為,也不是純粹的經濟行為,它有著廣泛的外部性、社會性。
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就是其文化內容和精神因素對人與社會的生存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影響、意義。這些作用、影響、意義的性質和大小就是其文化社會價值的性 質與大小。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包括認識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倫理價值等,包括積累創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化等獨特功能。這是文 化產品的根本性價值。但這種價值很難在文化產品市場交換中進行等價計量。由此帶來市場機制調節文化生產的局限性。其突出表現是,它主要反映和調節產品的經 濟價值,難以反映和調節其中的文化社會價值。文化社會價值是一種超經濟的價值訴求,它是對文化產品使用價值的根本提升和相對規束,並為使用價值的創造和實 現設置社會空間。顯然,現有通行的價格機制對於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調節是失靈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特殊的文化市場調節機制,另一方面,尋求 市場之外的調節手段就顯得十分迫切。
文化產品價值實現與增值是生產過程創造和消費過程再創造的辯證統一
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與增值來自生產主體的創造,更有賴於消費者的認知與再創造。與物質產品消費過程損耗或消滅產品實體不同,文化產品比如藝術品的消費過 程,是在觀賞、聆聽、閱讀過程中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體驗的過程,是消費主體在感受、體驗中獲得情理結合的審美把握,於「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精神陶冶的過 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消費者對審美對象文化價值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消費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審美價值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通過消費實現了價值增值。而這個過程 的實現,對消費主體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有相應的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審美心境。
馬克思認為,享受精神產品、欣賞藝術,你必須是有相應藝術修養的人,「對於一個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126頁)。由此,文化審美價值的實現與增值,有賴於消費者的文化素養;提高消費者的文化藝術修養是產生和拉動需求的前提。於是產生了一個 問題的兩個方面:實現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要以培養大眾審美情趣與能力為基礎和前提;對文化產品的價值評估亦不能簡單地以其消費量作為質量標准。
文化產品生產取決於市場需求,市場上的供給也是在需求的刺激和推動下出現的。在利潤的推動下,市場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張趨勢,會不斷地推動人們去開發可以 帶來利潤的文化產品。由於利潤最大化是推動大多數經營者經營活動的主要動機,這就加劇了文化產品市場交換中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背離。因此,市場調節有 長處也有短處,從積極的方面看,市場調節能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根據市場需求的信號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可以推動優化文化資 源,去開發文化價值高又具有較好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從消極的方面看,它會導致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背離,扭曲文化需求結構和文化產品結構。如 何建立健全以文化價值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合理的競爭和調節機制,是實踐提出的理論課題。
文化產品價值取向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辯證統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產品,應當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效的價值取向。一方面,不能只追求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忽視 文化產品深層次的本質性的審美價值和影響深廣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不相容,認為今天精神生活的健康發展可 以而且必須遠離市場。文化產品的文化社會價值承載於其可以進行市場交換的物化載體,這個物化的載體有其經濟價值,可以通過產業製作進行市場交易。文化產 品、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為文學藝術走向大眾,為文學藝術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創設了良好機制。
應當看到,中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對文化的經濟手段開發還很不充分,文化產品與文化發展和滿足人民實際需求不相適應。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唯利是圖、功 利化、庸俗化,損害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的行為。因此,對於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除了以其經濟價值指標進行衡量外,還要設立與它的文化社會價值相匹配的評估 體系,這個標准也要「三個有利於」:要有利於保持和促進社會精神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強、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有利於優質的文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 化,有利於優質的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佔主導
② 如何促進文化發展
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准。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項目,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產品的覆蓋面、影響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藝術內在的創作規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內在的質量,一方面需要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舉一個例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北學刊》,屬於純學術期刊,在全國業內同類刊物中屬於佼佼者,原因就在於恪守稿件質量第一的原則,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作者,無論你是社科院內部的專家學者,還是外省市的,都一視同仁,視文章質量來決定登載與否,這種不徇私情,確保了其雜志質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力、權威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就是業內人士都以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為水平的體現,同時,該刊物總能收到高質量的來稿。還有《新華文摘》、《領導文萃》、《讀者》等雜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結晶,所以讀者眾多,當然作為自辦發行的公開期刊,經濟效益也相應地很好。還有一個刊物,河北省文聯的《小小說》雜志,面向全國的作者徵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對優質小小說給予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優秀小小說創作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南方周末》、《燕趙都市報》也同樣),所以,《小小說》的影響力、覆蓋面非常大,作者群、讀者群越來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當下有一些雜志報刊,尤其是學術類的、時政類的,迎合高校、事業單位人員評職稱的需要,大搞關系稿、有償稿件,這一方面無法保障文章質量,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區域的,無形中對外來稿件採用越來越少,在廣大范圍的影響力、覆蓋面越來越小,這樣的話,當然會步入「非良性循環。」這種「非良性循環」當然是不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這只是從出版領域來說,在影視劇創作、文藝作品創作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鄉村愛情》、《金婚》、《錯愛》、《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電視劇長期以來在眾多電視台熱播,也能驗證良性循環的規律。
三、要像對待傳統文化媒體、平台那樣,重視和扶持新興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建設、新興文化媒體運作。如今,互聯網、手機、光碟、MP3\MP4等電子產品,都是新興的文化媒體、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而且比傳統的文化媒體更具有優勢(互動、快捷、無障礙、成本低、影響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等),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些新媒體在傳播文化、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巨大作用與潛力,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監管力量、文化產品創作隊伍建設、硬體設施的體系化建設的力度都不夠,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相當大,這種反差,使得我們在佔領這些新興文化生產與傳播媒體、平台制高點方面很被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反動、色情文化作品、圖片、網站的存在與傳播,例如虛假經濟社會信息的肆意傳播,等等,所造成的現實社會經濟政治危害巨大。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
③ 文化產業能否帶來政治效益、文化效益
我認為的文化產業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怎麼文化產業像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其實都是文化產業的一種。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利益,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樂趣,或者教育意義,這也是中國廣電局現在十分重視拍攝內容的原因。而且我們中華民族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西方對我們的侵略,其實在文化滲透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所以文化產業會給我們提供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我們需要利用好這個契機才可以在過程中發揚我們優秀文化,為國人也做到一些精神上的洗禮,其實這更利於我們社會的控制和社會的穩定,所以它的意義是很大的,我們需要在過程中不斷規范,才可以越走越好。
④ 文化商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什麼
經濟效益是文化企業通過組織生產、銷售文化產品或提供文化服務獲得的利潤回報。社會效益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對社會產生的效應。
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一樣,都是人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凝結,都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但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卻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單純從經濟效益來衡量文化產品的價值,而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文化產品區別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
所謂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是指人們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所取得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或產出與投入、所得與所費之比,它較多地與個人和局部的利益有關。而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則是指文化產品在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全面進步方面所產生的效用或作用,它較多地與全民族精神和社會利益相關。
文化產品之所以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力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這是由文化產品自身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所決定的。
物質產品只有物質屬性,主要是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需要,並可以被用來交換別的物質產品。文化產品則不同。一方面,它是精神或思想感情產品;另一方面,它作為物化形態,必然具有物質屬性,但它同一般物質產品又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誠然,任何文化產品對物質載體都有特定的要求,物質載體本身性能對文化產品的效用也有重要影響。但文化產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決於其物質屬性,而是決定於其精神內容或思想感情的屬性;不是取決於它對人們物質需要的滿足,而是取決於它對人們精神需要或思想感情需要的滿足。
文化產品具有物質和思想感情或精神二重屬性,思想感情或精神屬性才是它的本質屬性。這正如物質產品雖然也具有審美娛樂價值等精神或思想感情屬性,但物質屬性是其本質屬性一樣。文化產品的內涵有真理與謬誤、善與惡、美與丑、進步與反動、健康與腐朽之分,因而大部分文化產品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屬性表現為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這是區別於一般物質產品的一個顯著標志。
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產品具有認識、教育、審美、娛樂等特性和功能。好的文化產品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不斷地獲得真理,並在真理的指導下去改造世界;能夠使人們從中獲得知識、技能、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能夠使人們愉悅心情,獲得娛樂和美的享受。此外,文化產品的內涵還能夠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作用,表現在文化產品的內涵可以影響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影響社會經濟管理的發展方向、決定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傳播經濟信息等。
二,文化產品所蘊含的思想、知識、精神、情趣等,最終會轉化為消費者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人的行為、作用於社會並形成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於某種文化體系處於主導地位的社會中,所謂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接受文化的培育和熏陶並習得一定文化價值規范的過程。任何人即使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社會風氣和風俗以及家庭環境,自小至大的耳濡目染,也往往被這種社會文化環境所同化。所以文化產品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其內涵培養一代代人對該社會制度和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維護社會的同一性和穩定性。
三,文化產品的內涵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的經濟及政治特點,體現了一定社會利益集團的意志和要求。同一種文化產品,對於立場、觀點、情趣不同的消費者,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文化產品也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那些膾炙人口的文化精品,對社會歷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相反,那些有害於社會的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對社會所起的消極效應也是難以低估的。
四,文化產品的內涵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的繼承性,不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立即發生變化,它會頑強地以各種形式存在,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作用。同時,物質產品的效用是有時限的,而好的文化產品的效用是永久性的。好的文化產品的消費僅僅是物質載體的磨損,它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內容即使反復使用也不會磨損消失,因而能夠藉助於一定的物質載體得以世代保存和流傳。
⑤ 企業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一、企業文化的產生:
企業領導者把「文化的變化人」的功應用於企業,以解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問題,就有了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理論和企業文化管理理論都追求效益。但前者為追求效益而把人當作客體,後者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覺應用於企業,把具有豐富創造性的人作為管理理論的中心。這種指導思想反映到企業管理中去,就有了人們稱之為企業文化的種種觀念。
二、企業文化的定義:
1、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2、職工文化,也稱企業職工文化,是與企業文化相對應的文化形態,職工文化以職工為本,是一種素質文化,企業文化以企業為本,是一種管理文化。
3、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准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4、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三、企業文化的性質: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經營目的、經營方針、價值觀念、經營行為、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的總和。是企業個性化的根本體現,它是企業生存、競爭、發展的靈魂。
四、企業文化由三個層次構成:
1、表面層的物質文化,稱為企業的「硬文化」。包括廠容、廠貌、機械設備,產品造型、外觀、質量等。
2、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領導體制、人際關系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等。
3、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企業軟文化」。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的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被稱為企業精神。
五、企業文化的要素:
特倫斯·E·迪爾,艾倫·A·肯尼迪把企業文化整個理論系統概述為5個要素,即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文化儀式和文化網路:
1、企業環境是指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經營方向、外部環境、企業的社會形象、與外界的聯系等方面。它往往決定企業的行為。
2、價值觀是指企業內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使企業內成員在判斷自己行為時具有統一的標准,並以此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3、英雄人物是指企業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業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於作為一種活的樣板,給企業中其他員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樣,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4、文化儀式是指企業內的各種表彰、獎勵活動、聚會以及文娛活動等,它可以把企業中發生的某些事情戲劇化和形象化,來生動地宣傳和體現本企業的價值觀,使人們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來領會企業文化的內涵,使企業文化「寓教於樂」之中。
5、文化網路是指非正式的信息傳遞渠道,主要是傳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種非正式的組織和人群所組成,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職工的願望和心態。
⑥ 企業文化與企業效益之間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種凝聚人心以實現自我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無形力量和資本。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之道、企業風尚、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成功的企業文化必須具備以下特點:簡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悅誠服;得到廣泛認同的價值觀;出現價值觀指導下成功的實踐與驗證;使企業重要成員產生使命感;使員工對企業、企業代表人物、企業象徵標志產生感情。這也是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的內在驅動力的基礎。
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種競爭文化,在這種競爭中,企業的信譽、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已經成為企業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著十分顯著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從這個角度看,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文化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僅是產品競爭,而且也是文化競爭。因此,企業競爭實際上也是隱含在企業形象展示、產品廣告宣傳及社會公關活動背後的文化競爭,建設企業文化就是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追求良好的企業效益。企業必須重視文化戰略,以文化決勝於市場,以企業文化推動企業發展,這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⑦ 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效益:
文化產業的娛樂功能,主要指通過文化產品、文化活動等,讓人們放鬆身心、活動肌體、交流情感;文化產業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大眾在消費、使用、享受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時,受到主流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影響,在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好與壞等問題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思想觀念。
在許多國家,文化產業的教育功能還體現在維護政黨主張、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宗教權威等方面。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功能。失去了娛樂功能,文化產品不夠喜聞樂見、豐富多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失去了動力;失去了教育功能,文化產業就沒有精神和價值支撐,也就成了無本之木。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應堅持娛樂功能與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
經濟效益:
如果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經濟價值就無法實現,社會效益也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既遵循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規律,又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努力創作和生產更多既體現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體現主流價值觀念並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作品和產品。
(7)如何產生文化效益擴展閱讀
社會背景
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出現有著大的歷史背景:第一,歐美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開始向服務業、高附加值的製造業轉變。他們一方面把一些粗加工工業、重工業生產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一方面它們該國很多老的產業、城市出現了衰落,這時候就出現了經濟轉型的實際需要。
其次,上世紀60年代,歐美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亞文化、流行文化、社會思潮等等都風起雲涌,對傳統的工業社會結構有很大的沖擊。人們更重視差異,反對主流文化,張揚個性的解放,對以前普遍認為怪異的多元文化都逐漸開始承認,社會文化更加多樣和多元,形成了有利於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氛圍。
第三,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里根上台以後的經濟政策更加鼓勵私有化和自由競爭,企業和個人要創新,有差異化才能有市場,這樣也刺激了創意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意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得以萌生和不斷發展。就世界范圍來說,美國的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美國文化產業在其國內GDP中所佔的比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