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

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2 08:07:34

㈠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1)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

㈡ 北京人從何而來「京人」文化又是怎樣形成的

新中國成立後,就將北平改為北京定為首都一直到今天。如今的北京人不但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還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多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又為北京的歷史厚重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北京人除了原始時期就在北京生活的,還有來自各方的移民,而如今的文化也是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

三、如今的北京文化

隨著建國以來,北京就不在像封建時期那樣是一處禁地了,它不但成為全國各地人民尋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地方,也是世界各地交流的平台。所以,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跟多外國元素,比如北京人在服裝上也更加簡明干練,在交際上也多了一絲西方式的自由,在思想上也有了一定的前瞻性。最後,無論古今北京都是一座走在中華前端的城市,也擔著中華歷史向前推進的重任。

㈢ 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什麼

區內的北京古名燕京,系古代燕國都城,後又為元明清歷朝的都城,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河北省春秋戰國時為燕趙之地;山東省春秋戰國時為齊、魯等國。

㈣ 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什麼

北京通州位於北京東南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氣候條件良好,適宜居住。由於北京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通州也逐漸成為全國文化交流的中心,尤其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各類特色文化中,美食文化是經久不衰的,通州也是如此。通州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發展,促使該地區可以便利地獲得正宗的食材。其中,最為著名、歷史最久遠的便是通州美食的代表老字型大小「通州三寶」。 北京通州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北京東南,是北京的副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並且其還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因此,不管是政治上還是交通上,通州都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區。北京通州在氣候上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通常受到冬季、夏季的影響,冬天寒冷乾燥、夏天炎熱多雨,這是其固有的地理氣候特點。另外,北京通州處於平原地區,土壤肥沃,其土質多以潮黃土、兩合土、沙壤土這3種土質為主。加之其擁有相對來說較為發達的交通,以及良好的自然環境,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為當地美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大美食產地。歷史上,其較為著名的美食是「通州三寶」,分別是第一寶大順齋糖火燒、第二寶小樓燒鯰魚,以及第三寶萬通醬豆腐,三者均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美妙的味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來源:炎黃地理

㈤ 北京人代表的文化

京劇: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
明清故宮
: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頤和園: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北京市
天壇:文化遺產,1998年列入,北京市
長城: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北京市

㈥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3、北京廟會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北京評書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5、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

㈦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是北京人,他們所在的歷史時期被稱作什麼時期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是北京人,他們所在的歷史時期被稱作舊石器時期。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所謂石器時代,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舊石器時代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7)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㈧ 北京文化具有怎麼樣的特點

北京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聖地。北京的旅遊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遊。古代的故宮、天壇、北海、頤和園,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升國旗儀式……,都是都城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北京,首先要到天安門前留個影,到人民大會堂去轉一轉,因為這里是祖國的象徵。「都城文化」這四個字衍生出了諸多隻有北京才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譬如關心時政,參政意識強,文化素質高,精英雲集,官派作風,輕商鄙利,好面子,喜擺譜,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們就擇其要者談一談。

一、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作為數朝古都,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政府機構林立,各國使館雲集,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政由此發布,各種國內外信息向此匯聚,甚至連各種小道消息也從這里向四方傳播。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北京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覺悟從總體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個順口溜流傳很廣:「北京人什麼都敢說,東北人什麼都敢幹,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幾句話點出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別。「敢說」是指北京人敢於批評時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責任感很強。比如在茶館里,南方人喝茶,談的多是家長里短和生意場上的事,而北京人喝茶,聊的常是國家大事,這在過去難免要犯些忌諱。所以老舍先生在設計話劇《茶館》布景時,一個突出的細節,就是在牆上貼了這樣一張告示:「莫談國事」。由此可見,北京人關心時政,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歷史上,北京成為多次大規模群眾政治運動的策源地,原因就在這里。

二、高素質的市民文化

北京作為都城,也是精英薈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組數字也許能說明這一問題:北京現有高等院校65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88所。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0萬餘人,科技人員8萬多人,國家兩院院士有50%在北京,人才指標居全國榜首。北京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受教育條件,由於高校眾多,北京高考生員的錄取率達70%以上。北京有著全國最高級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碩士、大學本專科學生,有著最高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北京人的高素質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北京市民的一舉一動,常常會顯現出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遠,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遠,這就是北京人。在經濟上,北京雖然是個典型的消費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產業上,卻是全國最大的產出城市。這就決定了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三、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北京自成為定鼎之地後,便是達官顯貴雲集之所,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個特點。官多的結果,就是官場上的習氣與作風滲透到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就連普通的平頭百姓,也會時不時地打上幾句官腔。古人雲,宰相門前七品官,何況是天子腳下呢?聽聽老北京人說話時拖著的官腔,看看老北京人遛彎時踱著的方步,讓你不能不相信這句古話。

官本位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北京人的自命清高和輕商鄙利。北京服務行業的官商作風是全國聞名的,北京人把什麼工作都當「官」來做。顧客到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有賣與不賣的權利,因此顧客要賠笑臉,說謝謝,好像東西是經他批准後才賣給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車,售票員就是你的領導,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擠到他跟前去買票,因為門口就是他的辦公桌;你要坐計程車嗎?得看你去哪,堵車的地方人家就拒載。在大多數北京人的觀念中,不管幹什麼,掙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的眼中,體面和尊嚴高於一切。而在上海和廣州人眼中,北京人著實有點傻,世上哪有有錢不賺的道理?可見,官派作風給北京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在北京,雖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氣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北京的小市民與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舉止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區別來自官場風氣對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好擺譜。據我所知,「擺譜」一詞大約產生於清代,本意是擺出家譜給人看,原本並無貶義。歷史上滿族人是比較愛擺譜的。因為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於部落分散,滿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通史,它的歷史記錄,多半是通過對自己家譜的翔實的記錄得以實現的。長者給後人講史的一個基本方式,就是給孩子們述說自己的家譜。滿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講古,小的失了譜。」但滿族進關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這一勤勞善戰的民族,一夜之間變成了特權階級,他們不工、不商、不農、不桑,無論是誰,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雜稅,而且還可以按月領到可觀的錢糧。不勞而獲的悠閑生活,使得眾多的八旗子弟逐漸失去了勤勞勇敢的本色,成為游手好閑的大爺,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寄生者。他們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就是到《八旗滿洲氏族宗譜》中,去尋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輝煌,並以此顯示自己家世的榮耀。於是,數祖擺譜成為一時風尚。辛亥革命後,清朝統治雖被推翻,但八旗遺風卻一直影響著今天的北京人。人們常說北京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與好擺譜的心態不無關系。試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後,若做了「不體面」的活兒,連自己的面子都過不去,更不用說祖宗的面子了。北京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北京人的錢都掙去了,其實,北京的就業機會不少,影響就業率的原因不在沒有職位,而在於北京人從老祖宗那兒遺傳下來的虛榮懶惰的毛病。解決北京人就業的關鍵不在騰出多少職位,而在於改變北京人頭腦中的傳統觀念,觀念不改變,就是騰出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個表現就是處事圓滑,說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這樣一首民謠:「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謂「京油子」,是指北京人處事圓滑,辦起事來四平八穩,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中正平和、閑散庸碌的作風,在明清時期的京師官場非常盛行。據說清道咸時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諳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門生故吏滿朝廷,當別人向他請教為官之道時,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開口耳。」時人作詩諷刺晚清官場說:「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晚清官場的遺風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北京人。北京國家機關多,事業單位多,國營企業也多,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人明顯多於其它城市,這種機制是官本位文化繼續存在的土壤。因此,北京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說得多,乾的少,干成功的更少」。「北京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為,與平民無涉,但北京出不了典型,則不能不說是北京人的問題了。只要回頭看看近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中央一個政策下來之後,外地人已經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但北京人還在開會學習,學習開會,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經成為北京在經濟上走在其它省市前頭的一塊絆腳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提倡真抓實干,勇於實踐。

四、封閉自大的圍城情結

有人說北京文化是多元文化,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數次入主中原,定鼎北京,造成了多次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他們對北京文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們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馬虎」、「磨蹭」,飲食中的白水羊頭、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遺存。但是,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游牧民族對北京文化的改造多限於衣食住行這些表層文化,而在深層文化上,他們更多的是為漢族所同化。環境決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脫離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環境,就必然會被新居地的農業文化所替代,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以說,老北京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農耕文化。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北方游牧民族「不以敗北為恥」。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無法定居。如果與鄰國開戰,一旦敗北,帶上妻兒,趕上牛羊,一走了之,這對於他沒有任何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了牧場。因此游牧民族領地的觀念比較淡薄。但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敗北,他們就要背井離鄉,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將一無所有。嚴酷的環境逼迫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對於這些不善戰事的農耕民族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層層的圍牆將自己包圍起來。所以,中國的農業民族,特別是與強悍的游牧民族比鄰的北方農業民族,很早就有了築牆的習慣,大到萬里長城,中到各城鎮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戶的院牆。為保險起見,有時圍牆還不止一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小農文化封閉保守的傳統。

北京是典型的城的世界。北京的城牆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北京城有三重城牆,最裡面一層是宮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長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外加築全長約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這些堅固的城牆在阻擋敵人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鑄成了一種封閉的文化心態。作為權力中心,都城之內的文化確實具有著較高的品味,在眾多的鄉民面前,城裡人無疑是文明的代表,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們養尊處優進而固步自封。而這種心理無形中又阻拒了來自遠方的異域文明。北京人之所以能成為北京人,正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圍城裡。

㈨ 北京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經過遼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漢族、清滿族的統治。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變化,繁衍出了許多傳統習俗,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地域性、群眾性和時效性,這些習俗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節的節日習俗
(一)春節
自古以來,新一年的第一天要過「春節」。「春節」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國一直把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並沿襲下來。辛亥革命之後廢除舊歷採用公歷,以公元紀年1月1日為「元旦」,為了與農歷的新年有所區別,此後就不再稱「春節」為「元旦"了。在民間,人們習慣稱過春節為「過年」。每到農歷十二月間,北京民間「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按傳統習俗,一般都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
1.臘八
臘月初八,傳說這天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臘八粥的習俗。北京民間,人們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鍋臘八粥,講究一些的人家,臘八粥除米、豆之外,還放一些棗、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後,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鄰居也互相饋贈。臘八這天,除民間遍食臘八粥外,舊時北京各大寺廟,像雍和宮等,都用大鍋熬粥,然後分送給那些捐錢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黃紙旗,書明某廟所贈,施主接到粥後,以銀兩「回敬」。當時各大廟利用臘八粥也可增加一筆收入。
2.祭灶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習俗,宮廷用黃羊祭灶,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等供品祭灶王爺,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3.掃塵
春節前的大掃除,老北京也叫「掃房」。古時候,這叫「掃年」,它是由驅病祛邪的一種宗教儀式演變來的。這掃房裡麵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乾乾凈凈,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臨人間做好准備;二是通過掃房,掃除家裡的穢氣、晦氣和窮氣。
4.守歲
傳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爺、土地爺等。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這是北京人過春節時喜用的拜年語。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給岳父母拜年,且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飯、玩耍。二是禮節性的拜年。如給同事、朋友拜年,進屋門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凡一年來有欠人家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的拜年。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到了年禧,來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或進屋坐一會兒,無須過多禮節。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禮的,謂之「拜晚年」。
6.廟會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廟會是其中一大項,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廟會時間長短不一。當年和平門外的廠甸廟會,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廟會,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廟會,再早時鬧市口的城隍廟廟會都是很有京城過年特色的大廟會。近年來北京人在過年時仍保留了逛廟會的習俗,只不過已變成了逛地壇廟會,龍潭廟會以及各種新派廟會,如石景山游樂園洋廟會、朝陽公園綜合廟會等。
廠甸廟會:廠甸是指琉璃廠附近的一條胡同,是北京一條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廠及廠甸搭棚列肆,成為過大年萬商歇市期間的集市所在,俗稱「廠甸廟會」,又稱「逛廠甸」。廠甸廟會的范圍是以海王屯公園為中心,東至火神廟,西至西琉璃廠,南至沙土園,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廠甸廟會是北京最熱鬧的地方。林立的攤點上,堆滿了大家喜歡但平時又難以見到的各種玩具,各種風味小吃、特色食品,還有各種舊書、舊畫、古董、珍寶……凡是去了的人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逛廠甸,是老北京人過年時最大的樂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貨。廠甸廟會是賣耍貨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貨攤兒一個緊挨著一個,擺滿海王邨公園周圍。廠甸的耍貨,有多達百餘種:面人、泥人、錫制刀槍、竹木刀槍、蠟鴨子、泥嫁妝、絹花、毛猴、泥哨、紙翻花、鐵絲變花、花臉、風車……所有耍貨精巧新穎且價格便宜,非常誘人。
廠甸廟會還是個博覽會,各類商品有大致的分區。古玩攤多設在東琉璃廠街路北的火神廟、海王郵公園和靠近虎坊橋的南新華街路西。其中,火神廟的攤位整齊、貨色較好,海王郵公園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華街路西的地攤,就差遠了,沒有貨架,只是平地擺攤。貨色也有不同,火神廟中多為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瑪瑙鑽石等;海王郵里多為瓷器、銅器、木器等攤位。新華街的地攤,都是些劣等貨色,什麼都有,價格低廉。說得更准確一點,火神廟中的是珍寶攤,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攤,新華街路邊的是破爛攤。
7.元宵節
我國民間都有吃元宵(南方稱湯圓、湯團)的傳統習俗。元宵作為農歷正月十五的節慶食品,傳說最早始於春秋末期。據說楚昭王復國泛舟江上,見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黃,舟人撈起獻給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為餡仿製,以慶祝家國團圓,其時正值農歷正月十五,便流傳至今。
元宵節的又一民俗是猜燈謎。古時人們把寫在彩燈上的謎語叫燈虎,比喻其深奧,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麼難,故猜燈謎又叫「射燈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藝形式,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燈謎以謎語為基礎,啟發智慧,融匯知識。尤其是元宵節期間,猜燈謎最盛。
(二)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夏節。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櫻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黃酒及艾子葉。櫻桃、桑葚、棕子可以隨便吃,雄黃酒因為泡有雄黃,不能開懷暢飲,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還要用手蘸上雄黃酒在小孩的腦門上寫一個「王」字。此外,還須把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臍等處,說是抹了它,一年之間「五毒」(蛇、刺蝟、蜈蚣、蠍子、癩蛤蟆)不敢「鑽空而入」。另外,還得在住人的房門西側插上菖蒲棒,門上方中央貼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圖案的紅色剪紙。另外,還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掛一串用綵綢製成的小櫻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類的飾物,作為點綴。
(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按歷法解釋是:農歷八月居秋天(秋季為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間,所以叫中秋節。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圓,月色也最皎美。中國人把月圓看做是團圓的象徵,因而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於對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節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爺。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都舉行祭月活動,其中數清朝慈禧太後的祭月規模最大。中秋之夜滿朝文武、宮女簇擁著慈禧太後在頤和園排雲殿舉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選月餅、七節藕和各種果品外,還特製直徑達數尺的「月華」(帝後嫌「餅」與「病」音相近,便定在宮中稱月餅為月華)。月華上印有廣寒宮、桂樹、嫦娥等圖案。祭品中還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廚操刀,把瓜切成數瓣,瓣瓣綻開,而瓣底仍與瓜蒂相連不斷,形如一朵開放的大蓮花,稱作「蓮花團圓瓜」,再置於蓮花形狀的大銅盤里,擺上供桌祭月華,並把大月華切成小塊,連同團圓瓜分賜妃嬪、太監、親近侍女。然後帝後與眾人分乘龍舟、遊船,在昆明湖盪舟。船上配有美味佳餚,名為「泛舟賜宴」。是時,湖水上空焰火飛舞,湖面又燃放蓮花燈,氣氛甚為熱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場所。
二、北京人的歲時習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隨時令的變化而變的。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飲食、節日、宗教活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譜兒。無論是祝福賀喜、娛樂游戲、走親訪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講究和習俗。各種歲時習俗的活動不僅熱鬧喜慶,而且富於樂趣,充分體現出京城百姓好熱鬧的心態。考試大編輯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稱打春,是北京人很講究的一項重要風俗。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從官府到民間都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據《明宮史》上記載:「立春前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加署,引春牛擊之,日打春。」民間婦女在立春那天都買蘿卜吃,謂之「咬春」。立春各家講究吃春餅,烙春餅與烙普通餅不一樣,春餅要薄而且還能揭開,又稱「薄餅」。吃春餅講究菜多,過去北京豬肉鋪都賣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驢肉、熏肚、熏肋頭、醬口條、醬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節,也稱宴九、筵九、煙九、淹九等多種名稱。燕九節又稱白雲觀會神仙,是明清時期北京全城的一個盛大風俗活動,白雲觀是這個活動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誕辰,此日也稱為燕九節。
(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北京農歷二月的風俗主要是與太陽和龍有關,因為去冬的嚴寒已經過去,太陽升高了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又因為春天來了,農業開始忙起來,種莊稼需要陽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陽和龍。北京南城,左安門內有座太陽宮是清順治初年所建。宮內塑太陽神像,每年二月初二開廟。開廟時居民都往祭太陽,香客絡繹不絕。在祭太陽神時,北京居民都做太陽糕而供,「太陽糕」有「太陽高」的意思。二月仲春,節氣臨近春分,太陽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氣候越來越暖和,此時有祈禱太陽神日日高掛之意。清朝內廷在這天也用太陽糕在慈寧宮花園祭祀太陽神。北京城郊以農為業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門外撒些草木灰,進門又在屋內和廚房等處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這樣做說是引龍回來。城裡人用黍水面、麥米做成棗糕放人熱油鍋煎熟而吃,說是「熏蟲」。過去,二月初二還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節
清明節大多在農歷三月份,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塋地掃墓,有的則在家中燒「包袱」遙祭而已。包袱是個約有尺許的白紙大口袋,上寫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內裝紙錢和金、銀元寶等冥器。每至清明節,草木叢生,郊遊踏青是北京人多年來的風俗。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節是人們為了懷念春秋戰國時晉國的介子推不圖賞賜被火燒死在綿山上的事而形成的節日。
(四)蟠桃宮
北京農歷三月的又一風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宮。蟠桃宮位於崇文門外迤東河沿南岸。據史書記載,蟠桃宮原名太平宮,創建於明代。廟不大,前後只有兩個院落,山門橫匾上書「護國太平蟠桃宮」,左側大牆上寫「蟠桃」,右側大牆寫「聖會」四個綠琉璃大字。山門里正殿四壁牆上塑著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從四面八方擁向鏊山來赴三月初三的蟠桃聖會。規模宏偉,人物眾多,塑工精細,是該廟中泥塑藝術的精品。蟠桃宮廟內除王母娘娘殿外還有子孫娘娘、眼光娘娘和呂祖殿等。蟠桃宮雖是個小廟,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該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開廟三天。初三是王母誕辰,香客和逛廟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從崇文門外往東,沿護城河南岸至廟門,小販的貨攤、賣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變戲法、摔跤等賣藝娛戲場子一個緊連一個,熱鬧非常。
(五)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門頭溝區,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頂」,建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廟」。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廟會。20世紀20年代以後,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學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進行民間習俗文化調查,被後來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民俗學調查研究的開端。
(六)丫髻山廟會
舊時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為期20天的廟會。當年清室照例派員前往致祭。北京城裡許多達官顯貴,翎頂輝煌,乘坐肩輿,絡繹於途。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為了求祥祈福、求醫得子,長途跋涉,不辭勞苦來此朝頂進香。一些民間香會也來獻藝謝神,開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蹺、龍燈、獅子,邊走邊練。有的抬著「真靈」、「有求必應」、「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掛匾還願。到了晚間,山上還有「善人燈會」,以小燈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給香客照明。
(七)暑伏
農歷六月初天氣雖然已經很熱,但並不潮濕,適合晾曬衣服和書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的風俗。過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戶都將箱櫃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風地方著太陽晾曬,讀書人將書籍也搬出來讓風吹吹,防蟲蛀。六月,什剎海荷花盛開,天氣又炎熱,每天午後,北京農工商各界都會於什剎海乘涼觀賞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書館、戲棚和賣冷飲的貨攤,會賢堂大飯庄、烤肉季飯鋪也在這一帶。岸邊滿垂柳,海中荷花綻,風光倚美景,納涼之勝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剎海是北京人的風俗。
(八)七夕
農歷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燈的風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間婦女的一大節日。據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因犯了天條,被隔於天河的兩邊,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過鵲橋相會。所以多少年來,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沒出嫁的姑娘都將一枚小鋼針投入水碗中,使其浮於水面,在陽光下觀看碗底的針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稱「丟針兒」。婦女們還湊到葡萄架或藤蘿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在此節日里除各家祭掃墳塋、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後,兒童以燃點荷花燈為樂。北海、護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燈是七月十五一項很有樂趣的風俗。
(九)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一天有郊遊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花糕、插茱萸(yu)等習俗。永定門外的燕墩、西便門外的天寧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薊門煙樹以及西山八大處等地都是當年文人雅士登高觀景、飲酒賦詩、烤肉分糕、共度重陽佳節的場所。重陽節期間,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富貴人家常在這一天將許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擺成一座花山,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觀賞,在護國寺、隆福寺的花廠、天寧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銷會。重陽節時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黃米、小棗製作的,此外還有各種糕點:如滿族的薩其馬、漢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應季上市。「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農歷十一月又叫冬月,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時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賀。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古代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史記.律書》雲:「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就是說,冬至是節氣的開始。民間在冬至時沒有什麼重要的活動,風俗是家家吃餛飩,所以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順口溜。從冬至起,就「數九」了。北京人給「九」編的順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傳統的見面禮節
(一)頓首
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的一種,是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見的一般禮節。首先是叩頭,將額頭觸於地即抬起,故名。頓首上古即有流行,現已淘汰。此禮節常見於書信敬語。舊時寫信,一般開頭即用「錐偈住保�饢�白X向您問好、致敬」。亦有以「頓首」為落款者。
(二)鞠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示敬意。現在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仍然常見。有些老年知識分子亦作見面或道別之禮。
(三)作揖
拱手的俗稱。後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稱弓身拱手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涼」,見面時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之同時道「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是詢問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見面還有「請教台甫」、「敢問貴庚、貴府」等一大套繁文縟節。
(五)請教姓名
初次與人見面的禮節,即請問對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號,與人交往以直呼其名為失禮,故初交時多問字型大小而忌問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無字型大小,與人初交亦忌問名,多詢問對方姓氏,且冠一「貴」字於前。如:「您貴姓?」答時將貴字免去:「免貴,姓張。」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舊時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見的。禁忌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積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們有必要站在一個新的視點和高度,用一種現代生活、人文禮儀的揚棄思想分析對待,發揚我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們以宗教、人倫等面目出現,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產禁忌、物質禁忌、語言禁忌、節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對待禁忌我們要認識到它只是一種風俗文化的現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對人們行為消極影響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們行為規范中強調自我調節、自我約束和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為基本原則,給客人倒完茶後,將茶壺放在桌子上,壺嘴不能對著客人,因為「壺嘴」諧「虎嘴」音。遞煙、酒、茶都要雙手,忌單手;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酒以敬客多次為榮,忌自飲不敬客。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宴客席間主人要始終陪坐,忌諱提前離席。吃飯未完忌諱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抹桌掃地,以為這是「驅客」之舉。宴客時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婦、女兒,否則認為待客不誠、不敬。待客菜餚一般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到別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認為無禮貌,輕視主人。
交往中人們常常互相饋贈禮物,有些禮物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所以贈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傘、鞋、鍾等送人。「傘、鞋、鍾」分別與「散、邪、終」諧音。
有「散夥、送邪、終結」等意,特別不能給老年人送鍾。
若借別人家的葯鍋不能主動還,要等人家來要,以避送病之說。若一定要還,需在鍋中放些米,並對人家說:「我給您送米來了。」也可在鍋中放些小錢以壓鍋。
2.語言禁忌
語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禁忌的原則,大體是出於吉凶、禮教、功利、榮辱等諸種考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忌諱聽到凶語的,惟恐這些字眼會招致凶禍的真正來臨。然而在人際交往中,經常要表達不祥的內容,便另用一些褒義或中性詞來代替。考\試大收集整理\用反義語來替換不吉的詞語,謂「討口彩」,此法在禁忌語中極普遍。戲院里的太平門,原意為萬一發生了火災好讓觀眾逃走,說「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義。用假託文來代替,如古代漢語稱帝王之死為「晏駕」,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為「圓寂」,意即他們完全沉浸於念經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選擇住宅、建造住宅和構築住宅環境時,有許多禁忌和講究是必須顧及到的。「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這是最起碼的選擇住宅方位的條件。除此之外,數字、位置、高矮、周圍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門一定要開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開在巽位的話,也應在正對大街門處放置「石敢當」鎮之。住房從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從數字看,蓋房一般多取單數,單數為陽。要避免「四六間」。「四六不成材」。從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東西廂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門「跳坑」。院里種植的花草樹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進王府宅」。其實不僅不進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進。因為「桑」與「喪」諧音;「梨」與「離」諧音,松柏是多種於墳地的樹木,槐樹也只能種於後花園里。在老北京民間宅院前後或院中、屋內,常有鎮物以保護風水,驅妖避邪。如泰山石敢當、八卦太極圖、門前照妖鏡、山海紋鎮石等等。
4.行業禁忌
醫院、葯店等行業的經營者,送客時忌諱說「再來坐」、「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否則顧客以為是在詛咒人家「再得病",就事與願違了。
店中不論有沒有顧客,伙計都不得朝里坐,背對店門則意味生意不順,此為店家大忌。今日店員背對店門仍被視為對顧客的不禮貌行為。

㈩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各代表什麼文化

北京猿人石器以小型為主,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中「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山項洞人代表的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10)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不同

1、外貌特徵

北京人:屬於早期智人還保留某些猿類的特徵。

山頂洞人:屬於晚期智人和現代人已經差不多。

2、火的利用

北京人:使用自然火。

山頂洞人:人工取火。

3、組織不同

北京人:過的是原始群居生活。

山頂洞人:處於氏族社會。

4、使用工具不同

北京人:處於舊石器時代,使其比較粗糙,打制石器

山項洞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石器製作精細分工明確,能夠磨製石器和在石器和骨器上鑽孔。

5、美的觀念

北京人:還沒有審美愛美的觀念。

山頂洞人:懂得修飾自己初步具備審美和愛美的觀念。

參考資料:網路——北京人

網路-山頂洞人

與古人北京人的代表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