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川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有哪些
四川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1、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球道教全真道聖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B. 比河姆渡更久的遺址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龍虯文化
龍虯文化以江蘇省高郵市龍虯庄遺址命名。龍虯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虯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虯文化源遠流長。境內龍虯庄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即「龍虯文化」。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於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於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後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後李文化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後李文化遺址,均分布於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窪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於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台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佔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4900年–前812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於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於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於河南、陝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後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餘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嶺文化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分布於中國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寶墩文化遺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遺址范圍分布於川西平原上,到目前為止包括:寶墩、雙河、芒城、魚郫縣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的遺址群位於湖北天門石家河。其中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時代首先發掘地位於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現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發現早期卜骨、及伴隨而來的大量動物骨骼。
C. 三星堆遺址在哪裡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3)南部縣有哪些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
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D. 陝西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相信,不少朋友都是比較喜歡出去旅遊的,而很多朋友也是知道陝西省有著比較多的旅遊景點,那麼陝西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呢?其實陝西省的主要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驪山北麓。2、大雁塔,大雁塔是為了保存當年玄奘法師帶回的佛經而修建的,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地區。3、大明宮。大明宮是當初唐朝時期修建的宮殿。4、半坡遺址,這是人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一。5、大唐芙蓉園。
E. 四川有哪些名勝古跡
成都武侯祠
位於成都市西南,佔地近六十畝,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殿五重建築。劉備殿正中是3米高的劉備塑像,寬面大耳,體態端莊:兩側偏殿,分別為關羽,張飛;劉備殿的左右廊,即聞名遐耳的「文臣武將廊」,塑有28位蜀漢文臣武將的像。武侯祠以其宏大的氣勢、豐富的內涵,強烈地吸引著中外遊客。
長江三峽、巫山小三峽、豐都鬼城、重慶陪都遺跡、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溝、劍門蜀道、三星堆遺址和眾多的三國遺跡、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大熊貓基地、……
杜甫草堂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宅舊址,詩人當年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成都人都要成群結伴,來游草堂。柳條弄色,梅花滿枝,錦里春光,引起成都人民對詩人的深沉懷念。
恐龍之鄉
自貢是四川著名的恐龍之鄉,已發現了70多處恐龍化石埋藏點。恐龍化石品種豐富,有晰腳類的峨眉龍、獸腳類的甘氏四川龍、鳥腳類的鴻鶴鹽都龍等,埋藏之集中,保存之完好,為世界恐龍發掘史所罕見。
三星堆
位於廣漢市城西,距成都40公里,是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大型古蜀國文化遺址,出土了各種珍貴文物近千件。其中,有絞縷精細的金杖,有身高181厘米,加上座其達260厘米的青銅人像,這是世界上出土青銅雕像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尊。還有雙目突出、造型奇異的青銅面具。這在我國的出土文物中也是罕見。
樂山大佛
是世界上第一大佛,始建於唐代,座落於青衣江邊。大佛通高71米,雙手撫膝,端然肅坐於滔滔的青衣江岸,儀態安祥、身姿奇偉。站在樂山市內臨江遠眺,只見「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都江堰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秦昭王後期,蜀郡守李冰與其子為了變水害為水利,利用城西的地形特點和資源條件,在岷江上修築分水堤,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並在玉壘山鑿開一道約20米寬的缺口--「寶瓶口」,作為控制流入成都平原的總進水口,並在分水堤下段建 「飛沙堰」,自動排沙瀉洪於外江。這三項工程互相配合,構成了一套科學的完整的自動排灌系統。
王建墓
即永陵,位於成都市西門外三洞橋。王建(847~917),河南舞陽縣人,雖目不識丁,但作戰勇猛,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 年唐亡,王建稱帝,史稱前蜀,死後葬於三洞橋。1943年該墓被人們發掘確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築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後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為「詩聖「。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是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大廨」里陳放著國畫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兩側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工部祠」內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兩通「少陵草堂圖」碑刻;後人把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也塑像配祀祠內。「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恰愛航軒」,陳列著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種外文譯本。
杜甫草堂內溪流環繞,竹木蔥蘢,台池閣掩映在花木叢中,是一處頗有特色的祠宇園林。
懸棺
懸棺位於四川西部珙縣境內,為「川南四絕」之一,其中珙縣麻糖壩因其懸棺的類型齊全、數量較多、保存較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棺是古代特別是中國西南地區古代生活的人採用的最多的一種祭祀方式,其方法是將去逝之人的棺材安置於人跡難至的懸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於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樁將棺材架於其上,高距地面一般為幾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觀非常令人驚訝,而且古人採用這種喪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個千古之迷。
F. 江蘇南部平原地區有哪些自然或人文景觀
截止2012年末,蘇南地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3項,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
1、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南京明孝陵、中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蘇南段)。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崑曲、古琴藝術(虞山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國剪紙(南京剪紙、金壇刻紙)。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和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6)南部縣有哪些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學: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董永傳說、吳歌。
音樂:常州吟誦、太倉市的江南絲竹、古琴藝術(常熟虞山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和鎮江的梅庵琴派)、天寧寺梵唄唱誦,玄妙觀道教音樂,無錫道教音樂。
戲曲:崑曲、蘇劇、錫劇、滑稽戲、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南京白局。
舞蹈:高淳東壩大馬燈,溧水的駱山、大龍龍舞、竹馬(蔣塘馬燈舞)、小熱昏 (常州)。
雜技:金壇抬閣。
傳統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蘇州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蘇州明式傢具製作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蘇州制扇技藝、蘇州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蘇州市桃花塢木版年畫、常州梳篦、南京剪紙、金壇刻紙,蘇綉、無錫精微綉、蘇州玉雕、蘇州光福核雕、無錫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蘇州泥塑、蘇州燈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燈彩、盆景技藝(蘇派盆景技藝)。
裝裱修復技藝(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碧螺春製作技藝)、蘇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葯技藝、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毛筆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金壇封缸酒釀造。
G. 河北省有哪些古人類遺址要求100字左右
據考古發現證實,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存有:泥河灣遺址群、磁山文化遺址、「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遺存。
1、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
泥河灣遺址群,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泥河灣標准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在200多萬年前,這里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作用,乾枯的「古湖平原」變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灣盆地就是其中之一。
2、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
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家雞骨骸,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學上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3、三祖文化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地,天賦其嬌,地孕其美,華夏之源,神州之根。涿鹿中華三祖文化是以黃帝、炎帝、蚩尤為代表的中華先民經過長期探索、碰撞、磨合、深化,歷經釜山合符而共同創造流傳下來的,以中華民族共認圖騰--龍為象徵。
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通過對涿鹿礬山一帶的黃帝城、阪泉、蚩尤泉等一批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及歷史文獻和民俗風情的考證,首次提出了「三祖文化」,並著書《三祖文化始說》,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
4、合符文化
涿鹿這片古老的土地,蘊含和保留著最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合符文明,則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頭,當然也是燕趙文化的源頭。
合符文明,最鮮明地表現出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對祖先的崇拜,對家庭乃至社會的責任感,是中華民族最重的心理特徵。西方文化是上帝崇拜,中國文化是祖先崇拜。中國基層社會的家庭、家族、原始宗教活動以及約定俗成的鄉規民約,成為維系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重要紐帶。
盡管現代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與相關的倫理觀念受到了很大沖擊,但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社會上仍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日益深入,它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弘揚。
合符文明,孕育了全民族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勇武任俠的性格。歷史上凡是妄圖侵我國土,奴役我民族的一切外來勢力,不管起始如何氣勢洶洶,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而我們為了動員全民族保衛國家,抵禦外侮,總是舉起愛國、尊祖的旗幟,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團結,鼓舞了鬥志。很清楚,合符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對於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
(7)南部縣有哪些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
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4046處,擁有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廟宇、清東陵、清西陵等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居全國第三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居全國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項,居全國第二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1人,居全國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60人。
H. 四川省有哪些文化遺存
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范圍廣闊,大多分布在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西北的鴨子河南岸,以及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台地上,是四川省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
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可分為4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2期至4期則屬於青銅文化。
三星堆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西城牆遺址、月亮灣城牆遺址、祭祀坑遺址、古城牆遺址、仁勝墓地遺址最為重要。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
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三段。其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
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以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來看,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外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和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
月亮灣內城牆全長650米,頂寬20米左右,高2.4米至5米。北端寬30米至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
城牆南段較高。城牆東側有壕溝。根據在北段北部的情況,月亮灣牆橫斷面呈梯形。
牆體採取了無基槽式平地起夯,由東向西依次分塊斜向堆築的夯築方法,牆體材料主要為泥土和沙土,局部採用卵石壘築、支撐。城牆結構清楚,夯層明顯,夯築方法較為特殊。
三星堆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和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經填土夯打而成。
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或數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有的眼部描黑。
一號坑共發現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雕雲雷紋骨器10件,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發現各類遺物以及殘片和可識別出的個體6095件。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中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其他地方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
兩坑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文化面貌復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
三星堆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和東南走向。西北端的地面部分,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原城牆分布情況依稀可見。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米至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
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據考證,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
三星堆城牆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他城牆。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這是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跡。僅在約900平方米的范圍內,就發掘出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
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
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而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注目;另有一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
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他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和東南走向,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
西北和東南都由紅燒土夯築而成,並夾雜大量卵石。土房屋基槽寬三四米。據推測,其修築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
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均發現成排的紅燒土塊檐柱遺跡。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
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並不清晰,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它們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建築年代為商代。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
三星堆博物館保存的玉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