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說家庭都是文化基地

為什麼說家庭都是文化基地

發布時間:2022-10-02 17:45:16

㈠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家庭化的社會,而美國文化是社會化的家庭.請舉例說明

人一生下來是與動物一樣的自然存在物,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而成長為社會存在物。人的個性及其發展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幾乎對每個人來說,家庭都是個體出生後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家庭作為一個微觀社會環境,在個體的教育和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它任何教育機構所永遠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過程中,家庭規模與結構的改變,使家庭教育的功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因此,通過對社會轉型期家庭變化和趨向的分析,探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功能的變化和特點,並用於指導當前的家庭教育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一、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的變化和趨向 回顧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傳統,中國社會長期以來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經濟主體,因此,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但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政府不斷認識到龐大的人口基數對於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造成的嚴重阻礙,採取了「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國策。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家庭的結構類型也日益從聯合家庭、主幹家庭向核心家庭轉化。21世紀的前10年裡,第二代獨生子女將至少在城市家庭中普遍出現。中國家庭將出現人類歷史上僅...

㈡ 家庭文化的教育意義

一說起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什麼樣的學校,老師如何。其實,最先應該想到的是家庭教育。因為,即使家長不去有意識地教育孩子,家庭環境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角色。回顧我的家庭教育,我認為家庭給孩子的財富是精神上的充實,是愛,而這些與物質不一定是正比例關系。

對自然的 情感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在農村度過的,那是河北平原的一個村莊,我尤其愛聞新割的青草的味道和燒麥秸做飯的味道,愛看房頂上的炊煙升起,愛看摘棉花的勞動場面。而有些人對這些熟視無睹,甚至嫌棄農村生活。怎麼能對平常的生活生發出熱愛?我的體會是需要將之上升到美感。可是艱辛、貧窮的農村生活能有美感嗎?美感需要從讀書中獲得。我的父親教我讀詩、讀小說,正是文學的描寫,讓我在文字的鏡頭里重新看自己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別樣的美感。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這使我領悟到,我熱愛自然既與我的農村生活經驗有關,又與我讀的詩書有關。讀書成就了我將生活審美化的能力。

對文字的 情感

奶奶非常敬畏文字,看到帶字的紙就要撫平疊好。她不識字,但尊重識字的人。於是我覺得,如果我是一個愛字的人,也能夠獲得尊重。她很嘮叨,並且脾氣很大,喜怒無常。但只要我在看書,她就不會打擾我。所以為了逃避她的嘮叨、斥責,我就變成了愛看書的孩子。書中的世界是美好的,書中人經歷的貧窮、艱難經過文字的鏡頭轉換被賦予了意義。任何一件事情,經過文字的描述就升華了。

樸素的 情感

我的家人都非常善良淳樸。養育我的兩代人都是遇事先考慮別人,樂於忍耐,不慕虛榮,不慕威權,不慕財富。父親寫得一手好字,書畫家同行大多熱衷收藏,雅聚時常互相欣賞。父親沒有任何收藏品,當別人問起他收藏何物時,他回答說:我收藏月亮。於是他被朋友稱為「藏月老人」。父親退休後經常被請去演講,被介紹時常被稱作大師,父親極不喜歡。一次父親說,稱我為大師是把我說小了,我比大師大一點,是老師。很是幽默。現在我是校長,但所有的人都稱我老師,我十分自在,這份自在是受到家風的影響。

信任感

奶奶出生於1919年,中國近代 社會 的動盪她都經歷了:戰爭、飢荒、運動、地震、旱澇等。她的生存能力極強,即使家徒四壁也能讓生活過得有模有樣。為了這個家,奶奶和父親奉獻著自己。不是家庭的富有,而是長輩的達觀和堅韌使我建立了超穩定的安全感,盡管我的親生母親因為生我難產去世了,我也沒有缺失安全感。無論在個人的成長中還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都沒有焦慮。因為我相信人,相信事,相信一切。相信就是一種幸福。

生長式思維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面對生活無所畏懼。奶奶是個寡婦,她的丈夫和弟弟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她一人撐起一個家,上有長壽的父母,下有我的父親。

她曾經說,有一天從地里幹活回來,吃飯時下起了暴雨,外面的人都往家裡跑,她一個人往地里跑,去看莊稼。我當時沒有問她去地里做什麼,但沖進天將黑的暴雨里的形象非常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生活的磨礪使然,奶奶是一個特別敢擔當的人。同樣,父親也是一個擔當者。他性情溫和,比奶奶佛系很多,但原則清晰堅定。比如絕不說謊,在特殊年代絕不為自保傷害別人。我的家人因為富有同情心,所以都有悲觀主義氣質。但面對問題,我的奶奶和父親又是樂觀的。比如住平房會漏雨,在滴水的地方放個盆,父親說這滴水聲可以幫助催眠。

在生活中見到了太多的「爭奪之丑」。我的體悟是,退讓也是一種生長,心靈之中有美生長, 情感 之中有寬容之愛生長。生長式思維就是為一切找到意義的思維。在讀了加繆的《西西弗神話》後,我更有了共鳴。

我的長輩是珍貴的普通人,他們的品格讓他們自信地立足世間並傳承給下一代。我能夠領悟他們的美好並繼承發揚,也是給長輩最好的回報。

(作者系北京日日新學堂創始人、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2月09日第12版

作者:張冬青

㈢ 一個好的家庭文化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文化環境不只對一個孩子,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十分的重要,我們很多時候都希望大學生去考研或者去考博士,就是因為當我們達到一個高度的時候,所經歷的圈子和接觸的人群都不一樣,這個時候會改變我們本質上的生活,一個好的家庭文化環境,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

有一個女孩子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想要考雅思和托福了,而自己等到大學的時候都沒有想過考雅思或者托福這件事情,這不能怪我們自己思想不夠,這就是一個家庭帶給我們的最大的變化,原生家庭或者說優秀的一個文化家庭,帶給我們的,永遠都是別的人想不到的。

㈣ 為什麼中國有家族文化

家族,是以血統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但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家族不僅是社會最穩定的基層單位,同時,家族制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封閉性和自足性,既是獨特的存在也是「東方奇觀」,這一現象蘊含了豐富的文學性資源。中國傳統家族文化是中國全部傳統文化的核心,雖然具有濃厚的血緣小團體性、宗法性,但它強調忠孝的文化觀念,強調人生的社會貢獻和價值,對於建設當代社會倫理,增強民族國家的凝聚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族是指血緣關系明確,存在經濟聯系並通常同一居地的一類組織。傳統的家族文化是指這一群體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而流傳下的一些固定的氛圍、規矩和模式,比如家規、家風,都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家族網所提供的資料,王氏在廣州是一個大的家族,多數都是由外地遷移過來的,詳細說就太多了,你可以去家族網查閱或者讓他們客服提供家族資料。關於家族文化的內容和元素可以簡單跟你說一下:
家族文化都包含:家族史、家譜、姓氏遷移、家族名人、家族事物、家族景點等等

㈤ 家文化的概念

㈥ 中國家庭文化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把家庭文化看的那麼重

中國家庭文化的意義,其實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用文化貫穿在每一個家庭之中,並且對這個家庭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這其實也是我們希望的積極文化對人們的塑造作用。我們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文化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真正的意義所在,才有可能將文化貫穿到我們的活當中去,所以這一過程是離不開各個階層的努力的,更多體現在教育事業對青年一代的影響作用。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不是強加於這個人的,更多的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被這種世界觀所影響,所以在這一生的發展過程中,思想上的理解和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的教育事業中,政治類的思想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於這類老師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嚴格,所以可見國家對於思想教育事業是十分重視的。

㈦ 如何做無為的父母:家庭文化,不可忽視的無形力量

前面講到,我們家長為孩子買學區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更高平台,希望靠外界的力量來影響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內在沒有建設好,就被家長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會讓孩子難以適應,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況且,外部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不屬於家長可控的范圍,而家庭才是。

箭射不中,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培養孩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怎麼能輕易交到別人手上?

培養孩子是對孩子的整體塑造。只從單方面去培養,家長去學習提高孩子的情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管理孩子的情緒……諸如此類的課程,並不能如家長所願,把孩子培養成材。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國家文化,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企業文化,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文化。

唯有文化能做到對一個人、一國國民的整體塑造,而且遵循自然規律的國家文化、家庭文化能夠起到防患於未然,化矛盾於無形的效果。

為什麼這么說?

我們先從熟悉的大文化說起。

大多數中國人崇尚和平就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崇尚和平並不代表不動用武力,武力是我們底線。我們的文化是如何在不發生沖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目標達成,這就需要更高的智慧。

熟讀 歷史 的人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什麼樣的事情都發生過。違反自然規律去做事,結果害人害己的案例數不勝數,皇帝昏庸無道,被推翻,靠武力征服和管理,被推翻。有那麼多的前車之鑒,我們中國人做事講謀略,能不動手就能解決問題的,堅決不動手。

這對一言不合就開打的西方人來說就難以理解了,難道我被打,我被別人威脅,或者確認過眼神之後,看那人就是不順眼,我不打回去,或者別人家裡有礦,我不去搶,怎麼能得到呢?

芒克采訪中,主持人與張維為的對話很能反映出西方思維與中國思維的特點。

主持人引用基辛格的的警告,說現在的世界就像一戰前,我們處於中美的競爭之中,螺旋式升級的競爭與真正的利益脫節,導致潛在的沖突,可能是軍事沖突。主持人問道,這可能嗎?中國會把這種結局納入考慮中嗎?

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維,有競爭就會有沖突,有沖突很可能上升為軍事沖突。

張維為不直接回答,他引用的是西方人羅素的話,羅素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中對和平的熱愛。張維為說,即使中國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是站在尋求和平的一邊。

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動用武力,侵略其他國家,紛爭不斷。用兵一定如老子所講,其事好還,通俗講就是遭報應。我們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經濟,國家強盛起來,才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人遵循自然規律,以和平為主,中國人即使是打仗,也致力於統一,西方人違反自然規律,以武力為主,生靈塗炭,國家四分五裂,這就是國家文化的差異,或者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中國與西方走向不同的命運。

為什麼花這么大的篇幅講國家之間的文化?

因為家庭雖小,道理相通,而且大文化一定對小文化起深遠的影響。

有些人只知道國家有國家文化,企業有企業文化,卻不知道家庭有家庭文化。可以這樣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建立初期,有沒有遵循自然規律,非常重要。

西方文化有其先天缺陷,其文化體量過於龐大,難以改變,而且文化是無形的影響力,身在其中的人們只會認同,很難想到去改變。

對於家庭來說,有些家庭雖然也有先天缺陷,但是一個家庭只有三四口人,改變起來相對容易。

現在很多中國網友開始嘲笑美國人,但是你環顧四周,再看自己的家庭,你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我們很多中國家庭也已經退化到美國這種崇尚武力、恣意妄為的蠻荒文化,父親缺位,母不慈,子不孝,一出現問題就互相指責。當然,也有崇尚和平,依靠方法來建設家庭文化的父母。

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父母。家庭文化建設的好的無為的父母與家庭文化存在缺陷的妄為的父母。

無為的父母看上去沒啥事,工作有條不紊,家庭其樂融融,人際關系融洽,孩子不僅很會為人處世,而且熱愛學習和成長。

做不到無為的父母一直都很忙,忙工作,忙孩子,孩子小的時候陪寫作業,上輔導班,跟孩子沖突不斷。孩子長大之後,忙著為孩子買房,為孩子找工作,物色對象,調解孩子的婚姻矛盾老了帶孩子的孩子。操勞一輩子放不開。

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文化呢?

有人向無為的家長取經,你們家孩子性格好,學習成績又好,你們是怎麼教的?

他們有可能是這樣的反應,我沒怎麼管孩子,他自己就很愛學習。

取經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在藏著掖著,而事實上,他們有可能真的不知道。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學習知識有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已經形成自動思維,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之海中。

就拿我們每天都用筷子夾菜來說,我們中國人認為這事情最平常不過。我們不會計算手和筷子距離有多遠,拿到筷子也不會再去想如何去握筷子,五根手指怎麼放,筷子如何夾菜。總之,我就是會拿筷子夾菜!我不知道怎麼做的,我也不會去想我是怎麼做的。想當初,我們可是費了很大勁才學會的,形成自動思維之後,才做到一氣呵成。

我們說話、走路、寫字、學知識等等,所有學習都經歷這四個階段形成自動思維,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深處,隨取隨用。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大腦中儲存的是我們過去所有經驗的總和。

而文化就很特殊,區別於被迫學習,是一種相互模仿、相影響的被動學習,大部分思想和行為的學習,是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接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中間兩個階段學習的時間很短,而且處於無意識狀態。我們已經學會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已經學會,就是會用。

我們中國人走路是中國人的走路方式,說話是中國人的說話方式,用的東西是中國人的東西,當然,帶有家庭文化的印記。

彷彿我生來就應該如此。

就拿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奇葩的印度來說,很多中國人對印度賤民的生活感到震驚,人怎麼可以活的如此悲慘還這么理所當然?看到印度人吃飯用手不用筷子,有些中國網友調侃道,印度人是怎麼吃火鍋的?

因為印度人覺得自己生下來就該如此。

文化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影響人們於無形,誰都逃脫不了文化,也不會想著去逃脫這樣的文化。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直到我們遇到其他文化。

有些文化差異大到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當中,但是我們仍然有可能認識不到文化的影響力。

就拿語言學習來說,很多人歸結於語言天賦,但是沒有哪個中國人說學漢語困難的,也沒有哪個美國人說學美語困難的。外國人說漢語,我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但是很多在中國留學、生活的外國人說的很不錯。中國人學英語更是災難,有些人學了十幾二十年,流利表達都很困難,但是你再看華裔,口音、行事風格完全與當地人融為一體。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人與人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不管是交朋友,談戀愛,與領導、同事相處,與客戶談合同,都一樣。需要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同時,快速形成共同文化。

結婚其實也是兩個不同家庭文化的人結合到一起,兩個人的沖突,其實是文化的沖突,如何融合形成統一的文化,這是夫妻二人共同要做的事。

夫妻兩個人形成的家庭文化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孔子說的生而知之,一方面是受大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是受家庭影響。從前面我們得知,孩子從小就被文化塑造著,很多東西不用刻意去學,父母也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自己就會了。

作為家庭的管理者,父母是什麼風格,孩子就是什麼風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講的就是家庭文化的影響力。

所以儒家尤其強調家庭的重要性,治國必先齊其家。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覺得跟人打交道麻煩,盡量避免跟外人打交道,那麼孩子從家庭中很難習得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潛意識里儲存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就相應較少。成年後走上 社會 ,由於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遭人排擠,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想法,一種是觀察學習別人是怎麼打交道的,一種是和父母一樣,避免與人打交道,這兩種思考方向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父母思考問題是負向的,比如說,這事辦不成,而不是想著這事如何辦成,或者認為領導就喜歡拍馬屁的,而不是想著我如何成為領導的得力干將,爭取事業更上一層樓,那麼孩子也跟著父母學會這種負向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家庭的基調大體上是和諧的,正向積極的,父母是有方法的,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那麼,孩子自然會成長的很好。

這樣的基調與我們中華文化相一致,是遵循自然規律的。

在這樣的基調之下,父母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利用文化無形的影響力來影響孩子,也就是不發生直接沖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孩子培養好。

這樣的父母,就是無為的父母。

那麼,我們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呢?

㈧ 家庭文化有多麼重要

肯定特別重要啊!如果家庭有文化,都特別好的話,他再於小孩子教育方面也會省了不少力,因為他肯定從小都會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那這樣子,他就有可能特別喜歡學習,自然他的成績也會特別優異。所以說家庭文化對小孩子尤其重要。

㈨ 家庭文化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想到家,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圖畫和表情,而這個圖畫和表情有的是被定格的,有的則是變化著的。那麼,此刻,想到家,你的圖畫和表情是怎樣的呢?你的表情和圖畫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有人說:家是我們的第一個公共場所,而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無疑家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害怕自己HOLD不住,擔心自己會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影響,而不敢要孩子,對養育孩子沒有一點信心。直到走近薩提亞,開始真的相信「大多數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的。」相信「邁向完整的目標之一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並在人性的層次而非角色的層次上與他們相遇。」相信「父母常重復在其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這些相信讓我放下了成為完美媽媽的期待,而這份放下幫助我更好地成為一個媽媽,一個好媽媽。是的,真的是當我不再苛求完美的時候,我便開始走向完美了。

說到家就會想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以前我從來沒有細究過這個部分,盡管在薩提亞的課程裡面,我很多次去畫自己的原生家庭圖,去看自己的家庭規條及它們對我的影響,每看一次就會更加完整一點,就像是玩拼圖一樣。當我的畫面越來越完整的時候,我對父母,對自己都有越來越多的理解、接納、感謝。經由這一路的走來,我更加的明白什麼是我的,什麼是父母的,也更多地為我的負責任,把他們的還給他們。當我不再過多干涉、糾纏和參與的時候,我們的關系變得輕松很多,而我則變得自由很多。

可是,關於家庭文化和家庭傳統很少引起我的重視,曾經我覺得我們家是沒有什麼儀式感的,也不覺得我們家有什麼家庭文化,認為所有的家庭文化都體現在做人、做事應該怎樣的框架裡面,我把它們歸納為家庭規條。對於這個我一直是有些小失落和覺得有些小缺憾的,盡管我接納父母沒有什麼文化,可我期待我的家庭是有文化的,而這個文化是我可以拿出來說,讓我覺得很榮耀,滋養我的生命的。(這個期待是最近才被我看到的。)以前我很快地合理化掉,告訴自己「父母已經盡力而為了,不可過多,過高要求。」這個聲音對我的影響極大,讓我常常與自己失聯,用壓抑的方式去平衡,看不見自己的期待,也觸不到自己的渴求。

最近,家裡發生一些事情,父母要離家一段時間,大概五月分才回來。在離家之前,爸媽一起去姑姑家看了奶奶,臨走之前分別去給兩邊家裡的長輩掃墓。當我知道這兩件事情之後,我被感動了很久。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的家庭文化——把每個愛的人都放在心裡,力所能及去做一些事情。這也讓我想起無論是讀書時,還是工作後,每次我回家,父母總會提醒我去看大伯,看奶奶,而當我要返校、返崗的前一天晚上,也必定會去他們那裡辭行的,這彷彿成了一個習慣。最開始我是被安排這樣做,有一段認為是應該這樣做,而現在更多的是想要這樣做。每次離開都是那幾句話:你在家招呼好身體哈。而收到的則都是一樣的語言:曉得的,你自己在外面也要招呼好身體,錢是賺不完的,身體最重要。可是,收這些話時的我已很不一樣。此刻,想到上次去告別,尤其是跟奶奶告別的時候,我心裡發酸,好像每一次別離都是最後一眼,她的這般叮嚀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會成為我最想聽的言語吧?!

寫到這里,我很感動,胸口一陣陣發緊,鼻子一點點發酸,而眼淚悄悄地滑落。我接觸到好多好多的愛,來自四面八方的,對於父母我充滿了感激,是他們用他們的身體力行在告訴我「什麼是愛?」「什麼是孝?」

也許現在的我仍舊對於這兩個詞有些不太明白,可是切實的感動告訴我,這些就是愛,就是孝。

這也讓我想起每年的清明節和中元節。清明節是整個家庭一起湊分子掃墓,只要我們在家就會跟著,小時候無知,覺得那是件好玩的事情,因為長輩們不僅買紙錢,鞭炮,還會給我們買些好吃的零食。所以那個時候的我很開心地跟隨著大部隊,一路上吃吃喝喝,走到墓前也是跟隨著燒點紙,磕個頭,至如裡面埋的是誰,和我們家啥關系,我始終沒有弄明白過,也覺得和我沒有太大的關系。長大一些,也有自己的長輩離去的經驗,我掃墓的時候變得安靜了許多,尤其是在那些自己送走的長輩面前,我總會在燒紙的時候,跟他們說點自己的心裡話,在自己心裡默默地說。當然,也會很功利地跟著大夥一起附合,讓他們保佑我,保佑我愛的人。

而中元節則是爸爸單獨准備的,我寫過幾次「包袱」(郵寄過去的信封),後來我離家妹妹寫,再後來爸爸自己寫,可每一年我們都盡量有一個人回去陪他完成這個儀式。記憶中有一次我回去,爸爸已經寫好了,他心裡彷彿有一個不斷加長的清單,我幫他檢查的時候他一一道來,誰是大姑姑,誰是誰……此刻,我還清晰記得那一筆一劃寫的,扭扭捏捏的字,可以看得出寫字人的認真和用心。我還記得爸爸疊「包袱」時的慎重和虔誠的表情。那一次在燒「包袱」的時候,爸爸嘴裡說著讓他們保佑我們,隨著那火苗,彷彿在那邊的親人可以來到,在雀躍著舞蹈。我還記得火苗映著爸爸的臉,更加地黝黑,而光亮。還記得爸爸虔誠地作揖。那是我記憶中最深的一次中元節,它讓我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也感受到爸爸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它也幫助我更加了解爸爸,以前我認為他是一個言語不多,卻很細膩的人,愛的表達對他來講是含蓄而羞澀的,而我總是從他為我的服務,關心中感受到。而那一刻我感受到爸爸愛的濃烈,內在的豐富。

不知道是我變了,他變了,還是家變了,總之,當我更細膩地去觸碰人,心的時候,我會感受到我的柔軟,他的寬厚,家的溫暖;我會感受到我的善良,他的智慧,家的厚重。這些感受讓我對家、對父母充滿了感恩,感謝有這一方沃土養育著我,感謝有這樣的父母,陪伴我長大。

我是他們的孩子,現在我已離開他們,帶著從沃土裡汲取的養分,活出我的生命。現在我也是一位媽媽,我也在用心耕耘著一方沃土,陪伴我的孩子成長,希望將來有一天,他可以感受到這份沃土對他生命的重要性。終有一天,他會如同我一樣離開這方沃土,離開我,而那個時候,我們都不懼這份離開,彼此都可以感恩這相伴成長的日子,相信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活出那個階段自己的美好。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彼此。盡管會早,會晚,可是,我相信,終有這么一天。因為這些我親身經驗過……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家庭都是文化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