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先秦物質文化包括哪些

先秦物質文化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2 19:16:21

⑴ 物質文化包括哪些精神文化包括哪些社會文化包括哪些

摘要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⑵ 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方面

物質文化遺產(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

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⑶ 物質文化有哪些

物質文化有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物質文化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藉助經濟、社會、金融和市場的基礎設施顯示出來。經濟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系統。社會基礎設施是指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等。
物質文化,不是所有物質形態的單純存在或組合,自然狀態下存在的物質,不屬於物質文化的范疇。物質文化,是人類發明創造的技術和物質產品的顯示存在和組合,不同物質文化狀況反映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物質文化不單指「物質」,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文化或文明狀態。

⑷ 先秦時期的區域文化有哪些

先秦時代主要文化區:

1、華夏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夏族、商族(華夏化後的商人)、周族(華夏化後的周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陝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戰國以後擴展到今長城附近),東到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西北部(西周後擴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和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一帶。主要文化特徵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漢字(二里頭文化四期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講上古漢語(屬原始漢藏語系漢白語族,有大舌顫音,無雙音節詞,發音近似漢藏語系侗泰語族),到西周以後奉行「周禮」,有先進的制度文明。對應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燕文化、衛文化、鄭文化、晉(三晉)文化等。

2、東夷文化區:主要族群為東夷人(包括商族),有時也包括孤竹人、山戎、東胡(均屬原始阿爾泰語系東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後來建立吳國、越國的揚越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遼寧省朝陽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區,東到今渤海、黃海、東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重視巫術,有神秘主義色彩,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強,通用古漢字,周代以後逐漸接受「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山東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齊文化。在兩周時代東夷文化已經與華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北狄人(屬原始阿爾泰語系),通常包括東部孤竹人、山戎、東胡。地理范圍大致南到今陝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東到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適應游牧生產,貴少賤老,有收繼婚的婚姻形態,男子從小訓練騎射,服飾為「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紅山文化、肅慎文化、中山(鮮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秦人在內的西戎,實際上包括了原始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屬原始印歐語系吐火羅語族)和塞種(即「斯基泰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還有漢藏語系原始藏緬語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圍東到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陝西省西部寶雞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區(後擴張至黃河以西),西到歐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馬其頓——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呼羅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一線和東南亞中南半島北部(今泰國南奔和清邁以北)。主要文化特徵是游牧文化,貴少賤老,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境內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齊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羅文化(高昌文化、樓蘭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蠻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楚人、吳人、越人在內的南蠻,其實分為苗蠻(漢藏語系原始苗瑤語族)、百越(南島語系和漢藏語系原始侗泰語族)、百濮(原始南亞語系)三類,有時還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圍北部大致到今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南部,東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復活節島),東南到澳大利亞大陸和紐西蘭北島,西南到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西到長江三峽(或者到川西高原)和雲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徵是斷發、紋身、赤足,語言復雜多樣,崇尚火,有大量干欄式建築,飲食習慣以生吃為主,不遵守「周禮」。在中國境內對應考古學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有時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⑸ 什麼是物質文化,概念

1、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以及創造物質產品的技術。物質文化來源於技術並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它通過經濟、社會、金融和市場的基礎設施顯示出來;

2、物質文化不是所有物質形態的單純存在或組合,自然狀態下存在的物質,不屬於物質文化的范疇;

3、物質文化是人類發明創造的技術和物質產品的顯示存在和組合,不同物質文化狀況反映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

4、物質文化不單指「物質」,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文化或文明狀態。

(5)先秦物質文化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1、與「非物質文化」的關系:

與「非物質文化」相對。指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生產工具以及鄉村、城市等。

2、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質文化

⑹ 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

先秦時期的政治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採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台,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並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於抵禦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先秦時期的經濟
經濟——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
1、農業:
(1)原始農業:起源於距今1萬年左右,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使用石刀石斧石犁,耕作方法刀耕火種;社會上生產力低下,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員集體勞動,平均消費。
(2)商周時期;普遍使用木製的鬆土工具耒耜和石鋤、石犁,出現了少量的青銅農具;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西周時期,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人們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井田制下,奴隸主驅使奴隸及平民集體耕作。
井田制:特點:一切土地屬於國家;受封者世代享有,但不得轉讓和買賣,同時交納貢賦;庶民和
奴隸集體耕作。
瓦解: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大量私田出現;諸侯紛爭,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井田商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
(3)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逐步推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號稱「天府之國」)和鄭國渠(陝西關中平原號稱「千里沃野」);使用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以家庭為單位、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社會生產模式,直到鴉片戰爭後才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原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遭到破壞。
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如商鞅變法通過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弊端:允許土地自由轉讓和買賣,造成土地兼並和社會兩極分化,政府無法從根本
上解決。
小農經濟:
原因: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
特點:以一家一戶為一個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賦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
易錯易混點
2、手工業的興起與發展:
(1)經營形態及特點:
商周時期,手工業完全官營。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並存。
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生產,不計成本,產品精美。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家庭手工業:以紡織為代表,是農戶的副業。產品主要用於繳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小部分產品投放市場。
(3)主要行業與成就:
絲織業: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有了織機。西周已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
冶銅業: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夏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是手工業的代表,因此,夏商周被稱為「青銅時代」。
冶鐵業: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
制瓷業:商朝時出現原始瓷器。
3、商業、交通和城市的發展
(1)夏朝交通運輸有一定規模,西周交通比商朝更發達。
(2)商代出現職業商人,以「貝」做為貨幣,商周推行「工商食官」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時期工商業發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營手工業制度,指當時的手工業者和商賈都是官府管的奴僕,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在這種制度下,周王室和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種手工業作坊,屬司空管轄。這些手工業作坊的各類生產者稱為百工,他們既是具有一定技藝水平的工匠,又是從事手工業生產的管理者。
(3)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
(4)戰國時期商鞅變法首倡抑商政策。
重難點解析
小農經濟的形成、特點及影響
西周時期那種「千耦其耘」……的大規模集體耕作制……到秦漢,則以「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的小家庭耕作制為主。 ——《中華文化史》
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妊,多治麻絲葛緒捆布黲,此其分事也。 ——《墨子·器子》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孟子·梁惠王上》
自耕農是封建國家直接剝削的對象。為了保證賦稅、徭役的供應,封建國家歷來關注這一階層的存在。「穩定小農」是封建王朝長治久安的良策。每一個新王朝建立時,對此尤為關注。其統治者總是採取獎勵墾荒等政策,積極培植自耕農。
——據葉顯思《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
1、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歸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
材料一分散性:耕作方式有集體勞動轉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
材料二封閉性:產業結構體現為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
材料三生產目的表現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2、根據史料4及所學知識,指出小農經濟的歷史地位並作分析評價。
歷史地位: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會統治的基礎。
評價: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始終佔主導地位,是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發展狀況關繫到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古代政權的安危。封建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小農經濟推動了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封閉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點導致人們具有「安土重遷」、不思進取的故步自封的守舊思想,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技術、手工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不僅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且阻礙了封建社會相近代社會的轉型。凄慘與實現認識井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之一。
先秦時期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
(一)「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經濟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分封制崩潰。階級上,社會下層的「士」受到各國統治階級的重視。思想上,私學興起。
2、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
A.儒家思想: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主張:思想核心:「仁」
政治主張:要求統治者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
教育思想: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2)孟子:
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倫理上:主張「性本善」,通過實行仁政來恢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3)荀子:
政治主張:主張統治者施用「仁義」、「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倫理觀:「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唯物主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
政治思想: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哲學觀:樸素的辨證法,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在不停地運動,矛盾的雙方是互相依存,不斷轉化的。
(2)莊子:
哲學思想: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相對的;認為放棄一切,就能獲得思想上的自由。
C.法家:韓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主張:法治思想,君主要以法治國,以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歷史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影響:將君主權威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D.墨家:墨子
政治主張:兼愛、非攻、節儉、尚賢;代表了平民百姓的願望。
3、影響
(1)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基礎。
(2)各學派之間相互批駁,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3)許多傑出人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總結升華,為此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孔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文化的化身和象徵。
(二)科技文化成就:
(1)科技: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天文歷法:中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戰國時期的石申用赤道造表記錄了八百多個恆星的位置,後人輯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夏朝時《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採用天乾地支紀日法是世界上沿用至今、歷史最長的紀日方法;春秋時開始採用19年7潤的方法;戰國是歷法有了「月令」。
(3)數學:商代十進位計數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算籌計數法。
(4)文學:先秦民歌,《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戰國時期,屈原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5)文字:刻畫在早期陶器上的簡單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春秋戰國出現大篆。
(6)繪畫:遠古時代的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7)樂舞:春秋戰國出現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先秦時代主要文化區:
1、華夏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夏族、商族(華夏化後的商人)、周族(華夏化後的周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陝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戰國以後擴展到今長城附近),東到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西北部(西周後擴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和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一帶。主要文化特徵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漢字(二里頭文化四期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講上古漢語(屬原始漢藏語系漢白語族,有大舌顫音,無雙音節詞,發音近似漢藏語系侗泰語族),到西周以後奉行「周禮」,有先進的制度文明。對應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燕文化、衛文化、鄭文化、晉(三晉)文化等。
2、東夷文化區:主要族群為東夷人(包括商族),有時也包括孤竹人、山戎、東胡(均屬原始阿爾泰語系東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後來建立吳國、越國的揚越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遼寧省朝陽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區,東到今渤海、黃海、東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重視巫術,有神秘主義色彩,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強,通用古漢字,周代以後逐漸接受「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山東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齊文化。在兩周時代東夷文化已經與華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北狄人(屬原始阿爾泰語系),通常包括東部孤竹人、山戎、東胡。地理范圍大致南到今陝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東到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適應游牧生產,貴少賤老,有收繼婚的婚姻形態,男子從小訓練騎射,服飾為「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紅山文化、肅慎文化、中山(鮮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秦人在內的西戎,實際上包括了原始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屬原始印歐語系吐火羅語族)和塞種(即「斯基泰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還有漢藏語系原始藏緬語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圍東到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陝西省西部寶雞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區(後擴張至黃河以西),西到歐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馬其頓——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呼羅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一線和東南亞中南半島北部(今泰國南奔和清邁以北)。主要文化特徵是游牧文化,貴少賤老,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境內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齊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羅文化(高昌文化、樓蘭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蠻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楚人、吳人、越人在內的南蠻,其實分為苗蠻(漢藏語系原始苗瑤語族)、百越(南島語系和漢藏語系原始侗泰語族)、百濮(原始南亞語系)三類,有時還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圍北部大致到今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南部,東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復活節島),東南到澳大利亞大陸和紐西蘭北島,西南到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西到長江三峽(或者到川西高原)和雲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徵是斷發、紋身、赤足,語言復雜多樣,崇尚火,有大量干欄式建築,飲食習慣以生吃為主,不遵守「周禮」。在中國境內對應考古學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有時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⑺ 先秦時期祖先給我們留下什麼文化遺產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統一文字
北築長城、南修靈渠
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⑻ 先秦的物質文明有哪些

從流傳下來的典故,各種文學作品來看,先秦文明完全不同於現代中華文明,但是文化已經失傳,我想現代中國人和先秦祖先的差別就如同現代希臘與古希臘的差別。那是一個崇尚君子的時代,現代某人稱為「愚蠢」,那是一個崇尚思考的年底,知識分子思考什麼是美德,什麼是自然,是一個與古希臘文明相稱的東方文明

⑼ 先秦時期的區域文化有哪些這些區域文化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先秦時期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為秦漢時期的文化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穩固的上升階梯。秦漢時期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況,又使先秦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有些成就得到發展,有的學科領域得到拓寬,有些經過改造、發揮,更加完善、系統,更加理論化。秦漢文化與先秦文化,一脈相承,又有創新。海內六合大一統,封建經濟大發展,秦漢封建國家影響深入邊遠地區,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進展,以及自古以來我們民族對文化的崇尚,這些既是秦漢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又鑄就了秦漢文化的特有風采。

閱讀全文

與先秦物質文化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