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魚文化怎麼推廣

魚文化怎麼推廣

發布時間:2022-10-03 00:35:36

⑴ 魚的文化

在我國,自古以來「魚文化」就在人們的飲食,風俗,美術等方面都各有體現。在表現為各種生熟美食的同時反映出了魚的餐飲文化;在表現為各種魚祭、魚信仰的同時演化出了魚的風俗文化;在表現為各種圖畫、造型的同時展現出了魚的美術文化。而京郊密雲縣,這個北京北部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不僅擁有好山好水好物產,更是自古以來就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因捕魚的人數多,而被稱為漁陽郡,而現今由於有著密雲水庫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出產享譽華北的「密雲水庫魚」,其具有天然無污染無機魚的特性,品質優良,一直以來很受京城百姓的青睞。每逢旅遊時節,慕名而來的遊客皆把品嘗鮮美的水庫魚做為游密雲的必要內容,水庫魚已經成為密雲旅遊產業的品牌產品。依據這從古綿延至今的獨特的「魚情緣」,密雲縣旅遊局今秋特別推出了名為「游密雲山水,品魚王美宴」的魚文化節活動。

1、中國的「魚文化」

在我國,自古以來「魚文化」就在人們的飲食,風俗,美術等方面都有各種表現。在表現為各種生熟美食的同時反映出了魚的餐飲文化;在表現為各種魚祭、魚信仰的同時演化出了魚的風俗文化;在表現為各種圖畫、造型的同時展現出了魚的美術文化。

(1)魚的餐飲文化

人類在製作和品嘗各類魚鮮的同時,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實際上有美食本身的內涵文化和它給人帶來的外涵文化。如:吃生魚鮮的外涵文化反映出個人的勇氣,膽量,氣質和審美情緒。象淡水湖泊里的鯉魚、青魚、鱖魚等都是很好的生魚片原料。享受生魚片,古人已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如明朝葯物大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凈血腥,沃之以蒜,韭,姜,醋,鹽五味食之。」

(2)魚的風俗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魚內涵的解釋有以下三種:一是都把魚看成是「活」的象徵,多吃魚「聰明靈活」的觀念非常普遍;二是魚懷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魚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之意;三是「魚」與「余」同音,「吉慶有餘」「年年有餘」可寫成「吉慶有魚」,「年年有魚」,都有喜慶富裕,祝願美好的意思。

依據這種文化,活動中可以把我國沿海地區「祭魚」的風俗活動移植過來,組織「祭魚」儀式。同時在媒體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魚」為主題,進行文化炒作,吸引遊人參與。

(3)魚的美術文化

魚是水生動物,它給人類的首先是形態美。大大的眼睛,圓圓的嘴,健壯的身體上有斑紋清晰的魚鱗,在陽光下能炫耀出金色的亮光,這就是人們心目中魚的形象。正因為魚類具備這些特定的美,所以,魚類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揚。從魚圖磚塊,魚形瓦當,魚背龍骨,到魚紋鋼材,魚骨結構設計,魚形建築等,都參考了魚的天然造形;從魚形竹器,魚形木雕,到魚形玻璃雕刻,魚形不銹鋼構件,魚形雕塑等,都具有魚的美術形態;從民間的穿魚服跳魚舞,剪魚紙掛魚燈,到現代舞台的魚裝飾等等,無不帶有強烈的魚文化色彩。

2、密雲「魚文化」定位

(1)密雲「魚文化」歷史背景

京郊密雲縣,自古以來就和「魚」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因為捕魚的人數增多,被稱為漁陽郡,這是密雲「魚文化」最早的記載。

解放後,1958年開始修建密雲水庫,後形成了華北地區第一大水庫,目前已成為北京城唯一的一盆「凈水」。同時,密雲的捕魚業也揭開了新的篇章。為了凈化水源,從1997年開始,密雲水庫在每年的4月到9月實行休漁制。由於這期間是密雲水庫各類魚的繁殖、生長期,魚兒在180平方公里的水面下自由生長4個多月,體美膘肥。所以使水庫在每年9月份成為捕魚佳期,並成為京郊旅遊的獨有風景,密雲的金字招牌。

近幾年以來,密雲水庫的魚種類繁多,繁殖速度快。尤其是一種名為「潮白河鯉魚」的原生魚種,又稱「潮白河金黃大鯉」,素有「美人魚」之稱。

(2)「水庫魚」文化定位

依據密雲縣的「魚文化」背景,「水庫魚」文化可定位於:

「生態之魚」

「多子之魚」

「喜慶之魚」

⑵ 中國傳統民俗中的魚文化

魚在民間吉祥圖案中,是一個流傳極廣,又有著傳為佳話的裝飾形象。魚紋飾圖如石刻、玉雕、彩陶、紡織、刺綉和剪紙等工藝美術作品中,眾多的魚形,其形態生動,造型優美,都成為民間美術中的珍品。在傳統圖案中如「年年大吉」圖,是由兩條鯰魚和幾個橘子組成,以鯰諧「年」,橘諧「吉」,表示年年吉祥如意之願望;「連年有餘」圖,是蓮花與鯉魚組成,借蓮與「連」、魚與「余」的諧音,表示對生活優裕,財富有餘的觀念;「雙魚富貴」圖,是以兩條鯉魚與盛開的牡丹花組合,寓意勃勃生機,給人們帶來幸福美滿,和諧昌盛之意;「雙魚戲珠」圖,是用兩條魚、寶珠和浪花相組合,「珠」是財富的象徵,浪花比喻財源滾滾來,此圖多為商家置於店堂,有生意興隆,得利豐厚之寓意。「魚躍龍門」圖,以鯉魚,龍門和浪花相組合。傳說每年春季,有許多大鯉魚游至龍門山下,跳躍過龍門而化為龍,不能跳過仍為魚。以此比喻舊時科舉制的考中者,贊其光宗耀祖,前途遠大。後來經文人加工改造,則成為比喻人的事業與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奮斗,不懈拼搏,定能獲得成功。ZFv世界民族文化網_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_國際組織_國際文化交流_民族文化保護

⑶ 求餐飲文化標語 文明標語 魚文化(簡單點說就是賣魚頭的)

1、魚,我所欲也!
2、潛伏本店,魚則成。
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食熊掌犯法,故舍熊掌而取魚者也。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食魚,方知魚之香。
5、大智若魚。

⑷ 我是賣魚的應該通過哪些渠道推廣

請問,你是賣觀賞魚還是食用的魚哦

如果是食用的話

⑸ 古今餐飲中的魚文化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句俗語:「無魚不成席」。這不僅是因為魚肉爽滑鮮嫩,引得古今老饕們的歡心,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文化的譜系中,魚有著特殊的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賦予魚以豐厚的文化蘊含,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門類——魚文化。魚文化涵括了宴席、宗教、民俗各個方面,魚不僅是一種食材,更成為了一種符號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歷史中的魚文化

人與魚之間的聯系從古至今便十分緊密,往歷史的深處追溯,從遠古狩獵、採集時代起,魚類就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范蠡所撰寫的《養魚經》,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關於魚的文字記載。在古代魚跟雁一樣,可作為書信的代名詞。人們以絹帛寫信,把它裝在真鯉魚腹內傳給對方,因稱「魚箋」。漢代蔡邕作有一首樂府詩描寫這樣的信件:「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為,它又有「魚素」的美稱,並形成「魚傳尺素」的文學典故。

湖南自古便有著「三湘四水」的別稱,湘、資、沅、澧四條蜿蜒的河流匯聚洞庭湖,在這些富饒水域邊長大的男女老少心中,兒時家中小屋裡昏黃的燈光下,那盤香噴噴的刨鹽魚寄託了太多的回憶。湘菜菜系中,魚亦是被古今湘菜廚師一直潛心鑽研、用心烹調的一種主要食材。

提起湘菜,剁椒魚頭絕對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名菜。在最近幾年中,由湘菜大師張小春研發的第三代黃椒魚頭更是推陳出新,成為了湘菜菜系中的招牌菜式。做好魚頭的關鍵,便是在於主料雄魚的品質以及剁椒的韻味。將新鮮雄魚宰殺洗凈後切成兩半,魚頭背相連。同時將泡紅椒剁碎,蔥切碎,姜塊切末,蒜要剁成蒜蓉。然後將魚頭放在碗里,然後抹上油,魚頭上撒上剁椒、薑末、鹽、豆豉、料酒。鍋中加水燒沸後,將魚頭放入器皿中蒸大約十分鍾,再把蒜蓉和蔥碎鋪在魚頭上,繼續蒸一分鍾。最後從鍋中取出碗後,再將炒鍋置火上放油燒至十成熱,鏟起淋在魚頭上就可以出鍋了。

第三代黃椒魚頭

岳陽地處洞庭之濱,而湖區里最為鮮美的珍寶毫無疑問便是肥美的鮰魚。鮰魚可蒸可煮,可燒可燉,然而最妙的做法便是砍下新鮮竹子,鋸成筒狀,把鮰魚放入竹筒中蒸上二、三十分鍾,這樣蒸出來的鮰魚會帶有馥郁的竹香。

洞庭湖畔的鄉間還曾廣為流傳過一種名為「全魚宴」的吃法,油淋火培魚、響鈴銀魚、油酥鯽魚、清蒸鱖魚、五彩魚丸、九味魚米......滿滿一桌子的魚,刀工各不相同,烹調手法也都有所差異,可見湖南人對於魚是多麼的痴迷,對於魚又是多麼的了解。

文會宴的「鯉魚躍龍門」

古代文人雅士常常吟詩作對以文會友,於山水樓閣間設宴款待友人,以魚為主食材的菜品便是文會宴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古代傳說中,魚被認為是「龍」的前身。從習性上來看,龍和魚很相近。據考古學家考證,最早的龍圖騰是魚崇拜的變異與延續,龍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種"會飛的魚"。在中國的古詩文中,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寫"魚龍潛躍水成文",宋辛棄疾《青玉案》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句子。相傳漢代有鯉魚躍上龍門的神話故事,據說鯉魚躍上龍門就可以變化成龍升上天,愈發被渴望金榜題名的寒門學士們奉若圭皋。所以「鯉魚躍龍門」作為一道傳統的菜式,自然被文人才子們所喜愛。唐宋時期五品以上官員都得佩戴鯉魚形飾品「魚符」於腰部,並一直延續到宋明各代,「以明貴賤」,因此魚也象徵著官運亨通。

想要做出一道正宗的「鯉魚躍龍門」,對於廚師的刀功要求非常嚴格。製作時,最先用白蘿卜雕刻出四個龍頭。同時將粉絲炸成大拇指左右粗細、十厘米長的龍骨,用雞蛋皮將其纏緊,這便是龍身。龍的鱗甲用香菜葉擺成,龍爪用雞爪代替,取兩個白蘿卜墩,插上竹簽備用。再另外處理雞湯,將雞湯加紹酒、精鹽、味精放在湯鍋內燒沸出鍋,倒入專用的魚鍋內。將事先准備好的活鯉魚撈出,快速從背部開刀,順魚脊骨直剝,另一刀從魚皮下直剝,取出兩塊鮮魚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裝回魚身原處。將魚頭、尾部各插入竹簽上,放在兩條龍的中間,擺成鯉魚躍龍門的姿勢。最後階段,用筷子快速地剝出活魚皮下的鮮魚片,放入已燒沸的雞湯鍋內。待到鍋燒開時,將魚骨架和兩條龍全部撤去,除去蘿卜墩和竹簽,將魚架仍放入原盤中。與此同時給魚鍋內加雞湯煮沸,將魚架、龍身全部放入魚鍋,蓋上鍋蓋。燒開後,一道令人神魂顛倒的「鯉魚躍龍門」便出鍋了。飽嘗燒尾風味妙不可言,也難怪王維曾留下「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燴鯉魚」的絕句。

喜宴上的「竹蓀玻璃魚片湯」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婚姻在中國人的一生中,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國的傳統婚禮,魚更是無法被替代的一個符號。古時若是一對男女情投意合,男方便下三書六禮,待到女方同意之後,挑選吉日在黃昏時節上門迎親,熱烈、喜慶的大紅色將兩個年輕男女的人生軌跡牽在了一起。新媳婦下花轎時,隨手把些銅錢撒在地上。銅錢俗稱銅子,新媳婦撒它喚作「鯉魚撒子」,說是鯉魚產的卵子多,意味著繁殖能力強,寓意著「子孫滿堂」。而在為了慶賀新人的婚宴餐桌之上,以魚為主要食材烹調的湯羹菜品不僅讓人食指大動,也因為魚離不開水的自然現象,被人們寓意魚水之歡的情感表達,寄託了男女情深的情意。湘楚地區水系交錯復雜,大自然饋贈固然養育了依水而居的人們,魚湯、魚羹也在湘菜廚師手中變得愈發美味。

說到地道的湘系魚湯,首推的便是「竹蓀玻璃魚片湯」,這也是湘菜泰斗王墨泉大師的拿手好菜。事先將竹蓀溫水泡發以後,切成四厘米長的小段,在開水鍋中氽過,再用涼水漂上備用。把蔥姜搗碎後用料酒取汁,火腿切片,香菜也要摘葉洗凈。這時把事先宰殺洗凈的鱖魚橫切成薄片,用蔥姜酒汁、鹽、味精、雞蛋清蓋在魚片上,調拌均勻。再將干澱粉與處理過後的魚片相攪拌,下文火水鍋內氽熟,撈出待到魚片涼了以後改刀成長方形的形狀。最後再把事先准備好的雞湯、竹蓀、火腿片、鹽和胡椒粉放入鍋內調味燒開,再倒入器皿中。再下魚片、香菜稍氽少許撈入湯汁里,淋上雞油之後,一道散發著魚鮮美味和兒女情長的「竹蓀玻璃魚片湯」便出現在了每一位前來祝賀新人的親友面前。

除夕夜的「年年有餘」

兒時最為期盼的便是年關將至的春節,會有絢爛短暫的煙花劃破夜空,也會有闊別已久的親友相逢,最重要的還是出自父母之手的那頓豐盛美味的年夜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人們對於年夜飯或許都有著自己的記憶,只是無論天南海北,以魚為主食的那一道「年年有餘」卻是除夕夜裡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

往深探究其緣由,是因為除夕年夜飯原本是民間歲末祭祀祖先神明的一種儀式,因為魚是「余」的諧音,所以向神明供奉魚,取年年有餘,魚之吉利,也是對魚的一種圖騰崇拜。而在之後的歲月中,人們也將魚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寓意,例如鯉魚與金魚。因為「鯉魚」和「利余」同音、金魚與「金余」同音,而備受人們青睞。取其諧音,就有了大鯉魚的「得利圖」,魚直接對應了人們對富裕、吉慶、求福的心理,含義處處得利、生活幸福。此外明、清以來盛行的《八寶圖》,八寶之一的「玉魚」因為諧音的緣故被人宣揚為「吉慶有魚(余)」,象徵著年景好,豐稔昌盛。這也是中國處於農耕社會時期,人們最為質朴的願望。因此「年年有餘」這一道菜品,從古至今一直屹立於除夕夜的餐桌上而不倒,也印證了中國人民勤勞而樸素的品質。

「年年有餘」這道名菜的做法,因為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風俗口味,所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烹飪手法,而接下來要提及的「年年有餘」是用鱸魚為主食材的菜式。

「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這是晉朝名士張翰因為思念家鄉鱸魚的美味而發出的感慨,由此可見鱸魚之美味,鱸魚也正是「年年有餘」這道傳統名菜最為合適的食材。製作時先將一尾鮮活的鱸魚洗凈,再由腹部剖開成背部相連之片狀,平鋪在抹過少許油的蒸盤內,這樣處理更容易入味。另將蔥、姜切小面放在魚上,前期的准備工作便完成了。之後將魚露兩勺、料酒一勺、蚝油半勺、色拉油半勺、糖和鹽少許調成一小碗調味料,均勻的淋在魚上。將魚入鍋清蒸十分鍾後出鍋,再將事先處理過的蔥、姜、辣椒絲擺盤後之後,把蒸熟的鱸魚放入盤子上,把燒熱的麻油加上少許胡椒粉淋在菜品之上,一道象徵著吉祥如意的「年年有餘」便完成了。

人類從農耕文明一直發展到了現代社會,魚在歷史的進程中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文章不過寥寥數字,對於魚文化的論述是遠遠不夠。或許魚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著不同的意義,或許每個人對於魚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或許每個人都曾懷著期待的眼光,看向那碗美味的魚湯。

⑹ 威海的魚文化

我從小就生活在威海的一個沿海農村,我們這里的漁業文化豐富,吃魚也是很有講究的,我在這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吧,首先,沒有鱗的魚是不能上桌的,例如帶魚,鮁魚等,這是一個講究;再就是桌上魚頭朝貴賓,只有貴賓能吃魚頭,不要小看魚頭,這是魚身上最有營養價值的,因為魚腦含有磷酸脂對大腦有好處,還有魚眼吃了可以明目。在出海打魚的船上吃魚時,一半吃完時不能說把魚翻過來,而是把魚劃過來等等,魚文化是祖祖輩輩漁民用勞動和生命總結出來的一個經驗財富,一時間是說不完的,有時間到漁家去體驗一下。威海的小海鮮,是聞名國內外的,很棒的!

⑺ 魚文化的介紹

魚文化主要是指一般意義的魚及鯉魚、金魚等。漁業的淵源及其發展史;各個歷史時期的漁船、漁具、漁法,養殖和加工的技術與方法。

⑻ 魚文化的吃魚的文化

前面講的魚文化,是一種抽象的,理念的,詩意的魚文化,而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它展現的是另一幅精緻面孔,即食魚文化。孔子早說過:「食不厭精」。這一理念,在食魚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實際上,食魚文化正是一種精緻、精巧、精心的精品文化。
明代「大玩家」李漁可謂中國休閑文化集大成者,他在《閑情偶寄》中以極熱情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食魚文化的精髓。他說,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那是最好的了。如鱘、如鯽、如鯉,皆以鮮勝,鮮宜清煮作湯;如鯿、如白、如鰣、如鰱,皆以肥勝,肥宜厚烹作膾。關於魚的烹調,也很有講究。對此李漁仍有詳細闡述:「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饌或可先設以待,魚則必須活養,候客至旋烹。魚之至味在鮮,而鮮之至味又在初熟離釜之片刻……」是不是看得人食指大動了?不忙,他還有更誘人的描述在後面:「更有制魚良法,能使鮮肥並出……莫妙於蒸。軒之鏇內,入陳酒、醬油各數盞,覆以瓜姜及蕈筍諸鮮物,緊火蒸之極熟。此則隨時早暮,供客咸宜,以鮮味盡在魚中,並無一物能侵,亦無一氣可泄,真上著也。」

⑼ 從民俗,休閑,飲食角度談魚文化

摘要 中國魚文化以各種形式表現在民俗和藝術等各個方面。人們在捕魚、食魚和用魚祭祀等生產生活經歷中,給魚注入了多彩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古詩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傳說,以絹帛寫書信裝在魚腹中傳遞的,謂之:「魚傳尺素。」 所以,書信又有「魚箋」、 「魚符」、「魚契」之稱。把魚視為民間吉祥物,這是因為魚與「余」是同音,從而產生出對生活美好,衣食有餘的心理願望。在中原地區現仍保留著年除夕之魚,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習俗,謂之「年年有餘」。

閱讀全文

與魚文化怎麼推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