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道公務員面試題,高手解決,謝謝
首先看這個背景材料,這個材料只是一個反面,正面的東西,為我們提供出了矛盾,然後就辯證的去看待。問題1,主要是辯證看待。問題2,這個抽樣調查方法,基本的 管理手段。問題3,一個總裁助理,或者什麼助理的工作內容,確保基本的團隊精神,不要越職。
一| 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興起、發展有其必然性,用正確的觀點、態度去看待方言類節目的興起,有利於創建和諧健康的語言生活。方言是地域性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地方人民勞動結晶的成果,有不可替代性。
隨著普通話的流行,方言生存的土壤越來越少,電視台方言類節目,為其提供了一個發展平台。電視作為一種傳播性媒體,能為方言的發展起到傳承的作用,也能規范方言的發展,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方言是需要發揚傳承的,這是一種社會主義軟文化,方言類節目興起也恰恰說明了,方言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認同、心理需求的不可替代性。關鍵在於電視節目主辦方,是否正確運用方言,為其帶來積極的效果。如若不能,則可取消其節目。
二、
1,可採取網路、電話連線,各個公共場所,隨機的對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抽查。
2,特定人群調查方式。語言方面有代表性的社會學家,電視台從事語言節目的相關負責人。
三。
會議通知的相關人,告知其會議時間、會議主題,會議地點,採用電話方式通知。如電話打不通則發簡訊,簡訊後加條,收到請回復。確保通知到位,會議如期,順利進行。如需准備什麼會議通用材料,則會議其列印好,確保人手一份。
不曉得這個答案可不可以。。。
② 高考文綜答題技巧
選擇題的做法
(1)選擇題的構成
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綜合政治部分選擇題 , 從類型上看大多以 「組題」 的形式出現 , 即一個材料設計多個試題 , 最多可達到 5 個試 題;從形式上看有兩部分構成:題干、題肢;從內容上看有三部分構成: 立意、情 景、問題設置。
(2)具體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個選擇題只有一個立意 , 即一個中心思想。因而 , 看到試題後 , 認真閱讀 , 並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話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後 , 再看題肢的設問 , 這樣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當然 , 對於簡單的試題來講 , 讀完也就應該做完。
②找關鍵詞。一般來說。每個選擇題的關鍵詞大多在題乾的最後一句話中 , 如 「范圍關鍵詞」 :經濟學道理……、哲學道理……等。「內容關鍵詞」: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詞關鍵詞」:根本……、主要……等。 「動詞關鍵詞」 :表明……、說明 " …•、體現……等。立意和關鍵詞相結合 , 對做難度稍大的題目有較大的幫助。
③排查誤項。高考試題中有一部分是難度大的題目 , 甚至有些題肢的設置一時難以理解 , 在這種情況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顯錯誤的選項去掉 , 然後進一步縮小范圍。
④不得已 , 猜。對於實在拿不準的題目 , 千萬不要放棄猜答案的機會 , 可 用猜測法。如果此題大多數人都不會 , 每一個人都有猜測得分的機遇。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確認的干擾項 , 如果能排除兩個 , 其餘兩項肯定有一個正確答案 , 再隨意選其中一項 , 這就意味著你答對的概率為 50%, 如果放棄就等於放棄了這 50% 的得分機遇。即使一個干擾項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棄。四個選項中隨便選一個 , 得分的機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對自己不能肯定答對的題目都猜一下 , 那麼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 , 考試對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選擇題解題的思路及步驟
(1)非選擇題的構成
高考政治單科卷非選擇題一般包括簡答、辨析、論述三類; 文科綜合政治部分非選擇題總稱為問答題; 部分省市試卷還包括分析說明題、研究性學習試題等。
(2)具體做法
①認真讀題 , 弄清題意 , 明確中心及分論點 , 確定論據在讀題時 , 先要抓住試題提供的解題要求和條件 , 必須明確 , 答案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 而是從試題的文字中分析出來的。其次要明確中心 , 只有圍繞中 心答題 , 才能與題意的口徑相符。再次將中心論點按題意分成幾個有機聯系 的分論點。最後要確定用來分析說明中心論點或是分論點的根據 , 包括政策 根據、事實根據和數字根據。這是解題的鑰匙。
②歸類對號 , 落實課、節、框
試題雖然千變萬化 , 但都離不開用教材的內容來解答。讀題時 , 必須判明答題要用教材哪些章、節、框的內容。這樣就縮小了思考范圍 , 然後胸有成竹 , 根據題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組織某方面的知識。
③規范化答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 :先歸納題目觀點 , 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二步 :講清有關的理論觀點 , 即講清分析說明問題的理論依據。
第三步: 運用概念、原理、觀點分析問題。這是答案的主體 , 理論聯系實際 , 分析闡明問題的能力在這一步得到體現。這一寸步的層次由理論依據的層 次而定。要遵循由遠及近 , 由表及裡。由共性到個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則 ,層層剖析。
第四步: 聯系重大時事。主要是聯系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 聯系一年來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時事加以說明 , 主要是指黨代會、人代會通過的決議 , 重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等等。
第五步: 用事實證明(包括史實、事實、數據等等)。答題不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據。新教材特別注重由基本事實引出基本觀點。不論是正面論述還是駁斥題都要用「事實(實踐)證明」 。 「事實證明」 往往和作用、意義、結論緊密相連。
第六步 : 反面論證。在正面論述之後 , 一般還應聯系反面觀點 , 指出觀點的錯誤所在 , 以加深對正面的理解。這一步通常用「如果說……」「假如……」這樣的句式來展開。
第七步 : 表明態度或簡述自己的認識體會。在論述題答案中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處可以看到在闡述了一個觀點後對青年學生(我們) 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表態既要聯系實際 ,又要扣緊題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主觀題中,材料題是最常見的題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觀題,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綜合成績的關鍵之一。那麼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觀題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確審題,通過審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則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打個比方說,如果把材料主觀題比作一棟房子,那麼科學、正確的審題方法就是進入房子的一把鑰匙。不同的高考試題有不同的特點和解法。對待材料題,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審題方法。
首先是粗讀材料,細審設問。
材料題試題的問題有一個也有多個,或明確或隱蔽,也有問題中套問題。但不管怎樣,問題都是針對材料提出來的,它包含了對材料的理解。可以說,問題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內容,體現命題者的意圖。因而明確問題往往是解答問題的良好開端。面對試題,我們首先要認真閱讀、分析問題。
第一確定問題是從經濟、哲學還是政常角度提出的。這一點比較簡單,但不能馬虎。如果搞錯將一分不得。
第二要確定問題是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這一環如果搞錯,也將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確問題的各種限制性條件。這些限制性條件為考生提示了正確的思維方向,使考生能准確地把握問題的指向。通過這三步搞清問題到底問的是什麼,並藉助問題的啟發,把握閱讀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離開了對材料的理解,就談不上理解題意。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實內涵。其一是時間。任何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的產生、發展都有一個前後相繼的過程,而時間則是事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注意時間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加以考查。其二是總結性語句。即點明材料的中心的語句。就表格類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標題往往點明表格所反映內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現的概念、名稱。它揭示了材料與教材的關系。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推敲並藉助從問題中得到的啟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論點、真實含義,從而明確題意。
再次是「書」題結合,確立論點論據
材料類試題的特點之一就是「題在書外」但解決問題需藉助書本知識,也就是說,對試題的分析,離不開書本知識。只有將試題中的「有效信息」同書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內涵時進行。在明確題意後更需要應用書本知識加深對試題的理解並組織答案。下面
例題實講
2002年一高考材料題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審題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餑俊?/SPAN>
(2002年全國文綜高考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於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年來,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2分)
(2) 在上述變化中,政府是怎樣履行其管理經濟職能的?(9分)
(3) 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麼哲學啟示?(12分)
先來看第一問。
按照審題的一般方法,應首先粗讀材料細審問題。
第一問肯定是從經濟角度提出的。
第二確定問題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雖然這一設問中有「怎樣」兩個字,但問題仍是從「是什麼」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可以把問題直接變換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區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三明確問題的限制性條件。通過審閱問題不難發現第一問的限制性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變化,因而不能脫離材料;二是洞庭湖區經濟上的變化,而非其他變化。對問題的正確分析為閱讀材料明確了方向,即在閱讀材料時要把握兩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關變化的描述,如反映時間先後的名詞,反映事物變化過程的動詞,反映事物性質變化的形容詞等。二是有關經濟活動或關系的描述。
然後帶著問題提供的方向細讀材料。從「變化」的角度看,變化過程總是有個時間上的先後,時間是事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標志。所以我們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時間先後階段的名詞。通過分析,洞庭湖區在「歷史上」、「多年來」、「近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三個階段的情況及先後變化。再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歷史上」這一階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區的自然風光,沒有經濟上的變化。因而其與「多年來」變化的關系是命題者設置的小小陷井。「多年來」與「近年來」都有關注經濟的描述且存在變化關系。此時可以將第一問具體為「洞庭湖區經濟上從『多年來』到『近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接下來從材料中獲取「多年來」到「近年來」的有效信息。「多年來」有三條信息:①片面強調糧食生產②圍湖造田;③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縮小;「近年來」有④退耕還湖;⑤政府投資進行綜合治理;⑥湖區面積擴大,生態環境改善;⑦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⑧湖區居民收入提高
這樣分析後就可直接從有效信息中獲取答案了。根據①②→④⑧得出農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或農業經營方式發生的變化:(1)洞庭湖區人民農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片面強調糧食生產的、從事傳統種植業的單一經營到多種經營。根據③→④⑤⑥⑦得出在經濟發展與自然的關繫上發生的變化:(2)政府制定退耕還湖政策並加大投資,使洞庭湖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直接根據⑧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上發生的變化:(3)湖區居民從多種經營中提高了收入。
第二問,通過審題首先明確這是用政治常識中國家的對內職能的知識來回答,其次要明確這一問題究竟是問題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三個角度中的哪個角度提出來的。通過審題我們明確這一問題是從「怎麼樣」這一角度提出來的。如果在這一方面發生偏差,錯把這一問回答成「上述材料說明國家履行了哪些職能」,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一問題已經把職能局限在「管理經濟的職能」即我國對內職能的第二個職能——經濟職能上。題目要求回答的是政府怎樣履行這一職能,而不是問履行了什麼職能。教材P18頁講到「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我們也就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通過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來進行的。根據教材這一知識,結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們可組織以下答案:根據①②③⑦可得出答案(1)政府針對片面發展糧食生產,圍湖造田,造成環境破壞等問題,制定了退耕還湖的政策①②③和多種經營並舉的方針⑦,以統籌規劃湖區農業發展,從而對經濟進行了調節。根據⑤得出答案(2)政府加強了社會管理,對湖區進行了綜合治理。根據④⑥⑧得出答案(3)政府努力搞好公共服務,直接進行了巨額投資④,改善了生態環境⑥,也促進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問標准答案是:統籌規劃、進行政策調節;直接投資,實施經濟調節;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問的哲學啟示單純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是很難看出其哲學啟示的,如果說變化本身的啟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變化發展,人的認識也有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膚淺到深刻的發展過程。」(哲學上冊P 頁)因此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但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學啟示。這就需要我們圍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細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變化」的原因、變化的經過、變化的結果等找出對應的哲學啟示。
(1) 從「變化」的原因看
①圍湖造田是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消極行為,退耕還湖是在正確意識指導下的積極行為,於是可以得出唯物論方面的啟示: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錯誤的意識通過人的活動消極地影響和反作用於自然界;正確的意識積極地影響和反作用於自然界,因此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意識。
②圍湖造田是割裂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退湖還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間聯系。於是得出辯證法方面的啟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③圍湖造田說明當時湖區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環境保護,退耕還湖表明湖區政府和人民既重視經濟發展也注意環境保護,從而可得出辯證法的另一啟示:必須堅持全面地看問題的觀點,既要發展經濟也要注意保護環境。
④圍湖造田是在錯誤的社會意識指導、錯誤價值觀導向下的錯誤做法,而退耕還湖則是在正確的社會意識、正確價值觀導向下的正確做法。於是得出價值觀方面的啟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維護人類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
(2) 從「變化」的過程和結果看
①多年來,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以致圍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這些年在實踐中糾正並形成了正確的認識,退耕還湖。於是可得出這一哲學啟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②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變化經過還說明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在實踐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一哲學啟示:
③圍湖造田造成環境惡化,退耕還湖改善了環境,說明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懲罰。
在解答材料型主觀題時,有的考生答題時感覺很好,一對答案才發現「離題千里」,這主要是審題不清「惹的禍」。在平時復習中,尤其是在高三復習階段,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不僅有利於克服審題不清的問題,還有利於提高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審題過程中,以下幾點必須特別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進。面對陌生的材料,許多考生彷彿進入迷宮,往往會產生一種急躁情緒,企圖在較短時間內明確題意,解答問題。事實上,審題的過程是一個運用知識對試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的過程,需要我們冷靜思考,仔細推敲。而急躁冒進往往閱讀分析不細,結果或是經偏蓋全,偏離題意,或是掛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維混亂,羅列知識,最終是欲速則不達。
二是脫離材料。試題的材料和問題是統一的,兩者有機結合共同反映了命題者的意圖。但許多考生審題時將兩者割裂開來,不懂得藉助問題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內涵,不善於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設問方向,
把握材料內涵,更懂得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以明確題意。於是對題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費勁又不能切中肯綮。
例如: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隨著入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許多企業都十分重視創名優產品,更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轉換經營機制,以便適應市場,在競爭中取勝。運用商品經濟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麼企業要採取上述措施?
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弄清企業究竟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與經濟常識的哪些知識是相聯系的,然後再運用所學知識對企業的行為進行分析說明。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名牌;二是改進技術,降低成本;三是轉換經營機制,加強管理,以適應市場的要求。根據所學知識我們可以知道,第一點是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角度講的,第二點是從商品的價值角度講的,第三點是從市場的要求方面講的。把握了以上三個角度,也就明確了答題的方向,然後再按著規范的答題思路逐層解析即可。
答案:(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重視商品的質量,創出自己的名優產品,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現實意義)(2)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理論依據)商品生產者只有不斷地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意義)(3)商品生產其實質是為消費者進行的生產,商品生產必須面向市場進行。(理論依據)企業只有轉換經營機制,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名優產品,才能實現企業生產的目的,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意義)
注意:回答此題切忌把所學知識羅列為一點,把對企業行為的分析也並列為一點,這樣的答題不具有針對性,盲目羅列視同對知識的不理解,一般是不給分的。因此對於這種包含多層內容的題目必須層層展開,一一說明。當然,如果所給材料比較簡單,只包含一個層面的問題,那就另當別論了。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便是。
在政治學科的非選擇題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題目:要求學生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現實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認識,類似的問法還有「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對……進行論述」「說說你的看法」「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等等。
這類題從答題的要求上似乎沒什麼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題的要求則更加全面,既需要學生有對知識的准確把握,又需要學生有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全面深刻的認識。一般而言,這類題答題的思路需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所給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講的問題「是什麼」,二是結合所學知識在對材料所述問題明確是非的基礎上說明「為什麼」,三是針對上述問題說明應該「怎樣做」(這一點有時需因題而異,比方說題中講述的就是一種正確的做法,那麼只需說明為什麼也就可以了。總之不可僵化教條,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2000年夏季,我國一些家電生產企業結成「價格聯盟」,達成了限制大幅度降價的銷售協議。然後,協議墨跡未乾,參加協議的廠家便紛紛「跳水」降價,限價銷售宣告失敗。如何正確認識這一現象?
分析:此題是一道經濟常識知識的綜合考察題,主要考查價值規律、市場經濟、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及公平競爭等內容。解答此題的正確的思路是:首先對材料所述的現象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就是「價格聯盟以失敗而告終」(是什麼?);再次在對這種現象的是非作出正確判斷(價格聯盟的失敗是必然的)的基礎上分析說明「為什麼」(規范的答題思路是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的依據,二是這樣做的現實原因,這在上面第二點已有說明),這也是答題的重點所在;最後,既然這種作法是錯誤的,那麼企業到底應該「怎樣做」,指出企業發展的出路,為企業開出擺脫困境的良方,這是本題的能力立意之處,也是畫龍點睛之筆,不可或缺。
答案:(1)商品的價格是由商品的價值量決定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時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供過於求,商品的價格必然下降。(為何會失敗的理論依據)(2)企業人為地採取「價格聯盟」的方式限價,違背了市場競爭的原則,屬於不正當競爭。這種做法不利於市場競爭的正常進行,也不利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錯誤的實質及其危害)(3)企業應遵循市場規則,開展正當競爭;企業要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荊恢鞫
注意:在企業應該怎樣做這一點上,此題帶有發散性思維的特點,從材料中、從答題要求上沒有限制性要求,因此也可以從「依靠科技,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的素質」「採用科學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來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為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有一種常見的題型,它一般是以這樣的形式來設問: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知識的?要答好此類問題,首先必須對題目所要求的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然後再結合材料具體分析所述材料中是如何體現這一知識的。一般而言,這種題型涉及到的知識點不會是簡單的一個層面的內容,因此必須把知識點層層展開,與材料逐一對照,有則析之,無則棄之,非是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如:南沙群島歷來屬於中國。鑒於周邊國家對該領域提出的不同領土要求,中國政府在不放棄主權的前提下,從尊重現實出發,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原則。2003年11月11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菲律賓國家石油勘探公司簽署了共同開發南海石油資源的合作意向,這被看作是實施上述原則的良好開端。「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如何體現我國的外交政策的?
分析: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確切地掌握我國的外交政策的基本點有哪些,然後再具體地分析在這一原則中究竟體現了哪一點。
答案:(1)堅持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主權歸我」就是這一立場的體現。(基本點之一)(2)我國實行和平外交,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擱置爭議」就體現了這一點。(基本點之二)(3)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共同開發」就體現了我國加強對外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基本點之五)
注意:從上題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外交政策的五個基本點在這一原則中只包含了三點,其餘的兩個方面無從體現,因此只需要對這三點一一說明即可。在這樣的題型中切忌的一種錯誤的答題方式是:先把我國外交政策的五個基本點全部羅列出來,然後把材料照抄一遍,最後得出結論,「這就體現了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如此答題是學生此種題型中常見的錯誤類型,按著高考的閱卷規則,這樣的答題邏輯是不得分的。
還有一種與這種題相類似的題型,一般的設問是這樣的: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我們應該怎樣做到……(某個知識點,比如按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等)。這類題的答題思路與「如何體現」這種題有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在於回答這類題的關鍵是說明「怎樣做到」,而且要求必須從所學的理論(題中要求的知識點)出發,從中引出其方法論式的做法,結合材料予以分析說明。
政治學科的主觀題中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題型,一般它是這樣要求的: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經濟學道理(或是哲學道理、或是政治學道理)?回答這一類的問題,一是要求對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幾個層面的內容;二是從每一個層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麼,切記要抓主要舍次要。總之,要依據所給的分值,既要全面反映材料,又要抓住重點,不要舍本求末,重復啰嗦。
從總的原則而言,答好主觀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認真審材料,找出中心思想:把材料通讀,並分層次細讀,分析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其中心思想,切忌斷章取義,從個別詞句出發就下結論,以致於下筆千言,謬之萬里。
第二,認真審問題,弄清答題要求:一是要弄清答題的限制性要求。如:從經濟學角度說明……、從政治學角度說明……、從哲學常識角度說明……(哲學又可分為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生觀和價值觀四部分),切忌張冠李戴,文不對題。二是要審清答題的方向,問原因不答措施,問措施無需要講原因,忌不管要求自圓其說。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答題時一定要把理論(所學知識)和材料密切聯系起來進行說明,切忌離開材料,漫天撒網,理論與材料形成兩張皮,費時費力不得分。
第四,規范思路,准確用語:動手答題前,先規范答題思路,明確答題的方向,然後用規范性的政治書面用語,進行准確、簡潔、科學的表述。
③ 文化領域面臨哪些挑戰和問題
(一)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這對我們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一些地方還沒有真正從四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來認識文化的戰略地位。在思想觀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忽視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一面。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沒有將文化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的總盤子和幹部的考核指標,對加強文化建設的措施辦法不多,現有政策法規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
(二)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就總體而言,底子薄,基礎差,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不完備,基層文化單位缺乏正常運行的經費保障,這些仍然是制約文化發展的瓶頸。投入嚴重不足帶來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嚴重短缺,這與我國當前文化需求快速增長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結構性缺口。不同地區文化投入不平衡現象使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還不能完全實現均等化。
(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的任務更加緊迫。當前,文化體制改革處於由試點向面上推開的關鍵時期,進入了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階段。一些地區和單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文化發展提供的新動力、新條件認識不足,束縛了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相當數量的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還游離於市場體制之外,造成合格市場主體的大量缺位。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壁壘,制約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的形成。文化產業集約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與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有機地結合。
(四)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帶來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佔領文化傳播制高點的任務更加緊迫。新的文化業態和文化傳播方式迅猛發展,各種價值觀念、各種文化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及表達更為便捷。提高傳播能力、弘揚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思潮、維護網路文化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五)文化發展還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這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不同地區文化從業人員在物質待遇、工作環境、發展機遇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類文化人才短缺的現象相當嚴重。基層文化人才流失、隊伍不穩定問題比較突出。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老化問題比較嚴重,各藝術門類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場經營規則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術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新興文化產業人才需求更為短缺。
④ 中國傳統文化簡答題:如何理解老子之「道」
「道」是最強大的生命力 「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內在的最原始的驅動力,不凝固僵化,借用無窮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
「道」是生命力,而且是最強大的生命力。為何這樣說呢?
第一,「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突出點在於自我,即我自己否定自己,更新自己。
「道」首先是「母」,「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天地間任何事物都是從「道」這一母體脫胎出來。「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六章)柔順之神不死亡,她是妙不可言的母性。妙不可言的母性是賦予萬物生命力的門徑,故稱其為「天地根」。「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二十章)唯我與眾不同,我注重的是萬物之「母」,這個「母」就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有那麼一個由萬物混成的東西,生於天地未畔之前。它寂靜寥廓,獨立不變,循環運行不息,可以成為天地之「母」。我不知如何命稱它,勉強用「道」稱呼之,勉強用「大」來形容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天下每一物都有開端,此開端為天下每一物之根——「母」。得到每一物之根,便可深知每一物;守住每一物之根,每一物終身就沒有危險。「道」這一層次的「母」是永遠不死的,故曰「穀神不死」。
「道」不但是「母」,還是「嬰兒」: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章)我處懵懂中,如嬰兒初生還不能逗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八章)面對強大我要守住細小,就像細小的溪水。波濤洶涌的江河淵源於細小的溪水,有了源源不絕的溪水,江河的生命力——「德」才不會丟失。守住溪水就相當於守住人的生命源頭——嬰兒,嬰兒時期生命力基礎打得好,成人階段身體才強壯。「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第五十五章)含「德」深厚(生命力足)的人,如同初生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十章)捏拿抻卷自身的形氣,能使之柔韌有生氣如初生的嬰兒嗎?表面看嬰兒是空虛無物什麼都沒有。其實,小嬰兒如同含苞欲放的花朵,內涵豐富、潛力無限。潛存著沒有釋放出來的世界,是開端。不是潛力已經釋放完了的垂暮者。「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無」並非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生機未顯,故稱其「妙」;「有」是說有端倪、苗頭,故稱其「徼」。小嬰兒就是處於這樣一種既有又無的矛盾狀態。「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
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十四章)小嬰兒的前途就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和「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恍惚」,非要刨根問底地追問小嬰兒的前途,是什麼也問不出來的。
「母」雖然生命力很強,但如果僅把「道」理解為「母」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其生命力之強。「嬰兒」是東升之旭日,生命力旺盛。但如果僅把「道」理解為「嬰兒」也還是沒有真正領會其生命力之強。「道」之所以是最強大的生命力,原因在於他既是「母」又是「嬰兒」。也就是說「道」既是產生者又是被產生者。「道」自己產生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道德經》首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始」指開端,是嬰兒階段;「母」是根基,是生命之源。所以《道德經》一開始就展示出產生者與被產生者原本一體。自我更新重在自我,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三十三章)「自知」、「自勝」意味著把自己當做對手,「道」的生命力的強大首先在於此。
第二,「道」是內在的最原始的驅動力。
一些人認為「上帝」、「真主」、「佛」以及其他至上之神的生命力是最強大的,因為他們是宇宙最原始的驅動力,無需再追問他們之前或背後還有什麼更原始更深層的動力。「道」也是如此。「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德」是生命力。含「德」厚的人,如同初生嬰兒,骨軟筋柔而不僵;小腿亂踹,拳頭牢握亂打。為什麼?非因毒蟲螫、猛獸撕咬、猛禽搏擊,其原始秉性如此;小生殖器凸然勃起,非因異性影響而產生交媾之情,其天性如此;這些都是自身生命力旺盛噴涌激發的突出表現,故曰「精之至也」。我們成人哭泣都是有緣由的,因財富而哭,因榮譽而哭,因情感而哭,凡因什麼而哭嗓子會哭啞。小嬰兒整日啼哭嗓音卻不沙啞,「和之至也」,即生機柔和,這也是生命力強大的表現。老子說小嬰兒生命力強大,就是因為小嬰兒的舉動源於不為什麼的原始的驅動力。
古希臘智者芝諾說萬物皆靜止(他提出了「飛矢不動」之類的命題),就是著眼於哲學層次的。芝諾找來一個與他的觀點相反的朋友當作辯友,不厭其煩地論證世界是不動的,說得口乾舌燥,可是辯友卻不吱一聲,只是來回踱步。芝諾奇怪地問辯友為何不反駁?辯友回答說他一直在反駁,他來回踱步的事實本身就是一種反駁。辯友的這種反駁是淺薄的。芝諾難道低能到看不到萬物在運動嗎?芝諾這里談的是哲學,他是從哲學層次論證世界的靜止。他的辯友也應該上升到哲學層次論證世界是運動的,而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感性的事實。同理,小嬰兒生命力之強大也是從哲學層次上講的,不能從物理、化學、生物學上理解。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第四十九章)與人為善的人我善待之,不與人為善的人我也善待之,因為善待他人就是我的品德;講信用者我對他講信用,不講信用者我也對他講信用,因為講信用是我的品德。我行善講信用什麼都不為,它就是我的生命力,這一道德力量作為內驅力強大無比。
在宇宙中,推動事物發展的最大動力莫過於源自事物自身的內驅力。牛津大學有句妙語:「導師對學生噴煙,直到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苗。」(這個「火種」、「火苗」就是學生的內驅力)復旦大學物理系過去有個學生書讀得馬虎,玻璃卻磨得很好,老師就發揮他的長處,對他進行鼓勵,並不因此限制他。這個學生畢業後,參加了我國最高級的天文望遠鏡的磨製,他頭腦里的火種就這樣被點燃了。人無全才,但人人有才,「學校的任務就是發揮學生的天才」(《漫談中外高等教育之差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務處編《教學簡報》第22期〈總第332期〉2003年8月1日)。另外,當年北大錄取的一些偏才如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合肥才女張允和,高考數學都是零分;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當年高考用真情一邊哭一邊寫作文的葉曼,其他科目考分不合格;國際光催化領域響當當的專家付賢智院士,高考分數達不到北大的標准。他們成功的最大動力無一不來自自己的內驅力。老子所說的「道」正是一種事物內驅力的生命力,所以是最強大的生命力。
第三,「道」不凝固僵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芻狗」即草紮成的馬牛羊祭品。祭祀神靈必須不斷更新草紮成的馬牛羊祭品,才能保證祭品新鮮,神靈馨悅。祭品用完就丟,就像過河拆橋,不符合世俗所說的「仁」,故稱其「不仁」。天地的運行也需要藉助具體的萬物來實現,萬物扮演了「芻狗」的角色。「道」就是這樣,其所藉助的每一具體物存在時間都是暫短的,隨時被新的一撥取代。「道」就是在不斷地棄取具體物中實現自身的存在。聖人治理百姓亦然。有些治理措施當時是合理的,給百姓帶來了好處,但後來情況變了,需要更換新的措施。可是有些目光短淺的百姓想不開,不願意變革。聖人為了實現對百姓更大更根本的愛,必須犧牲一些百姓眼前利益,這是對某些百姓表現出的不仁。天地之間如同大風箱,氣體不斷更新,什麼都沒留滯,但又具有容納無數氣體的能力。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說「道」既是「無」,又是「有」。「無,名天地之始」,意味著過去的結束了,新的過程開始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無」中有「妙」,「妙」者,有前途但不確定之意,所以「無」意味著事物不會凝固。「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苗頭也,跡象也。「有」非既成的固定之物,而是事物過程的開始,內含著發展前途。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但肯定是豐富多彩。總之,無論是「有」還是「無」,都包含著變動不居的意思。「窪則盈」,不斷地往下陷才會不斷有新東西充實進來;「敝則新」(第二十二章),掰掉老的才能長出新的;「大盈若沖」(第四十五章),能漏空的器皿才能盛入無窮之物。「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道」的運動就是不斷否定舊的;「道」的功能是在靈活性中實現的;有形的東西永遠被無形的東西所激活。總之,這些對「道」的描繪和形容就是要說明「道」是活的,永不凝固,所以說「道」是最強大的生命力。
第四,「道」借用無窮的力量。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為學」是學習征服改造世界的知識,增益能力,用自己的能力去征服改造世界。「為道」就是借用世界的要素,減少主體力量的使用,直至不用自己的力量(「無為」)。治理天下須借用天下的要素,強行向天下推行自己的意志,就會治理不好。老子接著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老子還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十八章)好的武士用不著舞刀弄槍;善於作戰者不用耀武揚威;能致勝者不與敵方直接接戰;善於用人者待人謙下。以上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堅守不爭的品德。不爭並非真的不爭,而是借用對方的力量與之爭,不用自己的力量與對方頂牛。這里講的「用人之力」,就是借力打力。美籍華人程進才先生撰文談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中的舍己從人的原理:「太極拳的歌訣講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憑巨力來打吾,引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擠出,沾連粘隨不丟頂,』與對方交手時,按照太極拳的歌訣要求,不頂不丟,引進落空,這就是運用舍己從人的原理。與人交手並非用拙力和對方相對抗,我守我疆,莫失重心,首先是不前俯後仰,穩定自己的中心,完全控制對方的來勢方向,聽准對方勁的大小,准確接捋對方勁的著力點。不卑不亢,心平氣和,屈伸往來,不頂不丟,順其勢,化其力,引進落空,捨去自已的抗力頂勁,順從對方的勁力方位路線,使對方力量用盡落空,我方再順勢加力把對方打倒。例如:對方以猛力向我打來,我舍己從人,不但不以猛力還擊,且不與對方相抗,我並不受力,而是順其打來之勢,向對方勁的前進方向捋之,加大對方向前沖力,豈有不跌倒之理。就像陳照丕(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所說『得機得勢,當埸不讓步,舉手不留情』,對方雖重千斤,只要舍己從人,四兩之力牽動,撥之必倒,這也是從舍己從人中體現出,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的『四兩撥千斤』的妙用。」(《試論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邯鄲學院學報》2009年第三期第24頁)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說法,是老子「用人之力」哲學絕佳的比喻。
體現在關於治國安邦上,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第五十四章)即借用個人之力管理個人,借用家族之力管理家族,借用一鄉之力管理一鄉,借用諸侯國之力管理諸侯國,借用天下之力管理天下。「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第二十三章)這里的「道」指宏觀層次,「同於道」即從事於宏觀工作就借用宏觀的要素;「德」指微觀,「德」即從事於微觀工作就借用微觀要素;「失」指淘汰,「同於失」即從事於淘汰方面的工作就借用被淘汰事物的要素。《道德經》有的版本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即借用萬物本身的要素,不逞己能(第六十四章)。「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第四十九章)聖人治理民眾不逞己能,只借用民眾自身的要素,所以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在農業生產中以蟲治蟲也是一種借力。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說:「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是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宋神宗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慶州地區(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生了「子方蟲」(危害糧食和牧草的黏蟲,又稱剃枝蟲、行軍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蠼螋,俗稱夾板子、夾板蟲、剪刀蟲),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四部叢刊·續編·子部,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光碟版1998年2月)。現在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已經很普遍。蜘蛛是害蟲的重要天敵。農林蜘蛛種類很多,我國稻田蜘蛛約有280餘種,棉田和橘園蜘蛛各有150餘種,茶園蜘蛛有190種,森林蜘蛛有140餘種,草原蜘蛛有120餘種,菜地蜘蛛有70餘種。蜘蛛的種類和捕食害蟲的數量在害蟲天敵中可算得上是冠軍。如果少使用農葯,每畝稻田中的蜘蛛可達8萬~10萬只,它們能捕食掉60%~92%的害蟲。1984年,湖南省推廣水稻保蛛治蟲1700餘萬畝,不僅節省了農葯和防治用工,而且大大減少了蟲害損失,合計經濟效益約達7億元。同時,生產的稻米沒有農葯殘留,成為「綠色食品」。這正應了老子的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六十八章)
第五,最大的包容。
「道」的胸懷最大,無所不包。「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第六十七章)天下都說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麼。就是因為太大,世界每一物都比「道」小,所以似乎不像什麼。若非得讓「道」像什麼,比如像高山、像大海、像太陽、像天空,所像的東西無論多麼巨大,總是有限的。人追逐名利也是一樣,地位無論多高,財富收入無論多多,時間長了仍會不知足。如果非得說「道」像什麼,所像的東西無論多麼大,最終還是把「道」貶低為渺小。「道」之「大」不是簡單的空間之大,而是哲學之大。其哲學之大的內涵包括:a,模糊不計較,一計較就渺小,成大事者遇小事經常糊塗。「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道」的性質是混一萬物,恍惚而不分彼我。b,利萬物而不爭。母親不與女兒爭美,父親不與兒子爭本領高,神不與萬物爭強。女兒的美為母親所賜,兒子的本領為父親所賜,萬物之強為神所賜。「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高層次的善只對萬物有利,不與萬物相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利萬物就是為萬物注入生命力並激活之。c,反對單極化,追求共存共榮。「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天下都認為某一個東西美,結果忘記了這個美的東西離不開丑的東西的襯托。沒有了襯托,美就不成其為美了。善也是一樣,沒有不善者的襯托,善就不成其為善。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二章)這個世界不能只關注矛盾的一方而忽略矛盾的另一方。要容納矛盾的各個方面,不能單極化。「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第二十七章)聖人救所有的人,不讓一個人被拋棄;救所有的物,不讓一個物被拋棄。無論是「善人」還是「不善人」都應被「道」所容納。
總之,老子追求的是包容萬物,而不是相互對抗。老子這一思想後來演變為儒家的「中庸」——雙贏。《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第三十章)萬物共同生長,互不妨害,各行其道,互不碰撞。紛繁具體的微觀事物如同無數條流淌的小河,而宏觀的大法則同大江大河匯合萬物,波濤洶涌。天地的巨大繁榮就在於萬物各自生存、發展、彼此共存共榮。
以上對老子「道」的理解,不再把老子的思想理解為消極、退讓、倒退。老子以他的睿智洞察到在宇宙中到處存在著「道」也就是到處都存在著生命力,而且這個生命力是最強大的。我們後人通過研讀《道德經》應該尋求的是如何激發事物的生命力。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群體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上下之間互相激發生命力,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之間也可以互相激發生命力。
⑤ 2022國考備考期剩下1個月了,有沒有快捷的備考方法
建議上個地面班,系統學習一下
考前第四周:梳理階段。
針對絕大多數考生來講,掌握申論的知識點對於得備考顯得尤為重要。不管是否有基礎的學員,在這一階段都要掌握申論的基本知識框架和答題原則。
主要包括:1、詞句段閱讀方法;2、歸案概括題型中小標題、實寫總括句確定;3、綜合分析題型中解釋分析、評論分析、啟示分析類型掌握;4、提出對策題型中答題身份、要求和問題(原因)+對策方法掌握;5、貫徹執行題型中常見文種格式和正文書寫方法;6、文章寫作題型中標題、總分論點確立和開頭、分論點、結尾展開技巧等。7、政策熱點中涉及到文化、社會、經濟常見理論政策和社會熱點的掌握。在這個階段,可以根據學習的每個版塊做一些選項的訓練題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考前第三周:重點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前期復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每個考生在復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同,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審題不到位。很多考生一般會輕視審題工作,簡單看一下題乾和要求的基本信息就直接閱讀材料,導致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要點選取不準。其實審題之後一定要形成審題思路,明確要回答的具體內容和信息,這樣才能要點選取的針對性。二是閱讀材料未能有效結合閱讀方法。一些考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往往根據自己已有的習慣進行閱讀,而不是有效結合詞句段的閱讀方法進行要點選取。據此,考生要有效梳理自己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改進。此時考生可以重點做一下歷年的國考試題,特別是近三年的試題,以感受到試題的特點和難易度,有效將學習方法運用到做題中來。
考前第二周:模擬提升階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方法的掌握與否,比較主要的還是需要實戰才能檢驗。所以,在考前這個階段,主要還是做模擬試題的方法掌握和了解每個題型的作答技巧,以做題的手感。各位考生一定要注意,模擬試卷的選擇一定要緊密貼合國考歷年的考情。特別是著重針對文化領域、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的主題的試卷進行選擇。同時,大家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考試的規律進行操作,選擇每天下午兩點至五點的時間段作答申論試卷,嚴格按照考場答題要求進行答題,特別是要注意將文章認真寫完。
考前第一周:調整適應階段。
前一階段的訓練,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心理狀態的調試,特別是要嘗試感受和應對考前的心理焦慮。各位考生一定要按照之前幾個階段的計劃要求,確保每個題型的解題技巧熟悉掌握。同時,各位考生還要將之前已經做過的題目進行總結,將易錯點進行梳理和匯總,有時間可以適當再做一些試卷,但要注意不一定非要做整套試卷主要是保證有題做,有做題的手感。
⑥ 怎樣回答問題什麼樣才算優質
我八個問題回答四個被確定為優質回答,四天時間連過四關,但是+V的道路依舊很漫長,下面我來分享一下這兩個多月來的體驗。
A.圖片切合主題,照片漂亮,連排三張照片要協調;
B.回答問題的前三行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被推送的人有興趣點開閱讀;
C. 問題回答完畢,不停的與活躍用戶互動,比如給圈子裡的用戶點贊,給幫自己點贊的人回贊,及時回復點評,以提高文章的活躍度。
以上是我的體會和總結,但願能給你們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