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對外國文化入侵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中國有數千年的輝煌歷史,要肯定和發揚我國文化的優良成分,增進民族自豪感。二:外國文化也有其精華,我們就應該有兼容並蓄的胸懷,吸收學習,擴展我國文化范圍。三:要加大中華文化的傳播,使中華文化能夠形成一種產業。
2. 如何吸收外國文化的長處
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正因此,華夏民族能綿延不斷。
吸收外來文化首先要有慧眼——能辨別別人的長處。要有自省能力與意識——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學什麼,不會像海綿和抹布良莠不分地「吸收」別人的「長處」。
其次要有獨具巨眼——這樣才能敢於學習吸收別人長處的自信,不至於邯鄲學步喪失自身——世界上吸收了別人結果差一點毀滅自己民族的現象屢見不鮮——蘇聯不就是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結果被瓦解並不太平到今天嗎。
再次,我們不妨還要眼開眼閉,看別人,更看自己,專注自己的前行。我們學習、吸收別人的東西究竟為什麼?究竟應該是個什麼姿態?正如一個人在大街上騎自行車,如果一個勁地看別人既不可能順利迅疾進行行,還難免要出交通事故,被別人鄙視甚至指責。所以,要立足自己,將吸收別人的東西只是作為借鑒,參考。而自己努力實踐、敢於實踐,善於總結,那更重要。也只有這樣,你吸收別人的東西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拷貝的「山寨」,才有消化、創新能力。
供參考。
祝好!
3.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3)如何宣傳外國文化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4. 如何創造語言環境
也就是在現實中結識找外國的小夥伴,跟他們聊天,最好是能做語伴,互相學習。不過這樣的機會往往出現在北上廣深等外國人較多的大城市,或者大理、麗江等外國人常去的旅遊城市。不要畏懼,大膽上去搭話吧!
2、線下課程
很多培訓班都會有外教的課程,一般是口語課。有時還會舉辦一些宣傳外國文化的活動,也能練到口語。但缺點就是學費較貴,而且課程時間地點是固定的。
3、線上課程
現在的培訓機構還有一些開展了線上課程,就是通過Skype、微信、QQ等軟體,跟外國老師一對一交流。由於無法面對面地使用姿勢、手勢等,我們只能努力地用外語和老師溝通,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4、網路聊天
現在有很多練口語的軟體,上面有不少素人開設網路的口語課教授母語,大多收費低廉,有些甚至免費。但他們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一定要注意篩選。
那麼有人說了,你說的這些條件我都不具備,我所在的城市沒有英語角,我也沒有錢去報培訓班,也不會上網跟人聊天,那怎麼創造語言環境?其實還有最簡單的,就是看劇!
5、看外國電視劇
沒錯,看劇就是一種外語輸入,當我們沉浸在全外語的環境中時,閱讀和聽力自然會有提升。但前提是你不能只單純地看劇情,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的聽力。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選擇純外文字幕的片子。第一遍看的時候先遮擋住字幕,看看哪些地方是聽不懂的,第二遍再對照字幕查找不懂的單詞。聽懂了之後就要嘗試去說,比如可以在心中復述台詞,能背下一些經典台詞是最好的。這樣久而久之你就能出口成章,說出地道的外語啦!
如果你不喜歡看劇也沒關系,聽新聞,聽歌,看綜藝節目,甚至聽課文錄音,考試的聽力題,只要是原汁原味的外文音頻都可以。小編上學的時候就是每天看動漫,讓自己的耳朵浸泡在外語的環境中,不知不覺你的思維自然也就變為跟外國人一樣啦!
5. 體育去融入美國文化,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我在國內初中一畢業就來美國留學,開始了我的美國小留學生生涯。從小到大,我在國內老師眼裡都不是一個好學生,甚至有點調皮。當時我在國內上了一個很好的學校,成績還是中等偏上,但絕對不是所謂的「校長」。美國高中生自我報告:初來乍到,我應該如何融入外國文化剛來美國留學的時候,在寄宿高中讀書。是一所山中學校,環境優美但有些偏僻,中國學生也多,大概15%。從學校開車到最近的商店需要20分鍾,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和我曾經想像的美國高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學期結束,我考了六個B,傷了我對獅子座的自尊。有一段時間很焦慮,很壓抑,發現美國同學在偷看我的試卷才改變主意。事實上,我不介意他看我的試卷。我只是很驚訝這個平時語言和體育都很好的美國同學,也是社會上的風雲人物,甚至還模仿嘲笑我。突然,我找到了自信。
6.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堅持辯證否定觀的原理,是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理論基礎。
辯證否定觀的內容:(!)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的自身的否定
(2)辯證的否定是否定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
(3)作為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的統一否定,就是揚棄,即克服又發展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是對一切事物的發展採取分析的態度,反對不加一切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採取批判的繼承的態度: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我們要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淡然我們的繼承不需要批判的繼承,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既要反對全盤肯定的復古主義,也要反對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
對外國文化要求有選擇、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鑒和吸收。要大膽的吸收一切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時也要批判和抵制外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沒落的東西。對外國文化即不應全盤照搬也不應一味的全盤抵制。應立足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吸取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體現中國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體現中國民族特點的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
7. 新文化運動期間廣泛宣傳外國文化。你認為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反對像新文化運動時一樣全盤西化,應該根據國情吸收外來文化。
8. 如何將中西方文化差異以海報形式展現
一、文化的差異性與同一性
文化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文化的形態繁復多變,各民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並且隨著內外因的作用不斷產生變化,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文化形態入手,把握各民族、各時代文化間的聯系點和共同性。文化是共享的,是某個特定群體成員共享的理想、價值以及行為准則。然而文化也是可以習得的,人們與文化一起成長,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也可以形成交集。我們總是強調現在處於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各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伴隨著這一轉變也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文化的交流最終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是,盡管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別,大部分中國人不懂得基督教的教義,這並不妨礙我們以聖誕節的名義過一次節日;盡管西方人很可能不太清楚公歷與農歷的區別,這也不影響他們與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一起,享受春節的喜慶氣氛。
二、海報設計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性與同一性
海報也叫做「招貼」、「宣傳畫」,英文名為「poster」,意指張貼於紙板、牆、大木板或車輛上的印刷廣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廣告,它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廣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也有人根據poster的詞根結構及掌故來剖釋招貼的詞義,認為poster是從「post」轉用而來,「post」詞義為柱子,故poster是指所有張貼於柱子上的告示。沒有一本中文詞典對「海報」一詞作過專門解釋,但據傳說我國清朝時期有洋人以海船載洋貨於我國沿海碼頭停泊,並將poster張貼於碼頭沿街各醒目處,以促銷其船貨,沿海市民稱這種poster為海報。依此而發展,以後凡是類似海報目的及其他有傳遞消息作用的張貼物都稱之為「海報」。
(一)海報中的文化同一現象
文化的傳遞是以符號為基礎的,比如語言文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符號,藉助語言文字,文化得以代代傳遞,也能夠傳播到更廣闊的范圍中去。符號按照感官不同可分為聽覺符號、視覺符號與觸覺符號,語言屬於聽覺符號,而文字則屬於視覺符號,圖形圖像也是重要的視覺符號。海報具有畫面大、宣傳內容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以及遠距離視覺效果強烈等特點,是極好的文化傳播載體,也是平面設計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內容豐富、主題表達明確、傳播途徑多樣、展示簡便、對於環境道具並沒有過多限制,所以廣為流傳。我們熟知的許多國際平面設計師都在這一領域都有突出的代表作品。眾多國際性的平面設計比賽也是通過這一表現形式來進行的。連續舉辦了七屆的國際大學生反對皮草海報設計大賽,要求參賽者需要用原創海報作品引導消費者思考皮草服裝的道德問題。欣賞最終獲獎的優秀設計作品時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國家的海報作品中往往會運用到相似的構想或者相似的圖形元素,也就是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環境的大學生們,在立意和素材的選取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例如,2007年的第五屆比賽,大賽主題為:「FashionVictims」時尚的犧牲品。中國賽區獲獎作品中有三件出現了衣架這一元素,美國和加拿大的獲獎作品中各有一件是以衣架為創意元素的。這一現象說明,在設計之初,中外學生選擇海報創作元素時,都不約而同地從時尚聯想到了衣架,並採用了或實物拍攝或手繪勾勒或異圖形構成等表現形式運用在自己的海報設計作品中。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歷史進程中,各國人民間政治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作為一名設計師,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廣泛范圍地傳播,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會採用大部分人可以接受並理解的圖形元素。第二屆「東+西」大學生國際海報雙年展中的金獎作品是一幅名為「暖」的反戰海報,背景中央寫著戰爭的英文單詞「war」,旁邊是一顆破碎的心,看起來猶如一對小小的翅膀,翅膀上頂著一個光環,如同血色天使一般。畫面下方有一排主題語:請不要讓這對翅膀飛走。整幅畫面色彩斑駁,讓人聯想到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而在這一片蕭索之中,這顆小小的紅心溫暖了觀者的心靈,讓人在沉重之中悟出些別樣的味道。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卻是國際通用語言;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篤信基督教,但是大多能夠識別天使的典型特徵。因此,這幅作品能被國內外大部分觀者解讀。由此可見,盡管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教育背景下成長,國際間的交流卻日益密切,如今東西方的年青一代在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甚至思維方式上有著逐漸趨同的態勢。這既是設計師們的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採用國際通用的視覺元素創作作品可以提高作品傳播的廣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數觀者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僅僅利用文化同一性設計海報,難免存在太多創意「撞車」的風險。因此,兩者間「度」的把握相當重要。
(二)海報中包含的文化差異使其各具特色
縱觀海報設計發展歷程,國際知名平面設計師們的海報作品大多含有和本國背景文化相關的、獨特而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視覺語言,並逐漸將其發展轉化為強烈的個人風格,讓觀者一看到海報畫面就能夠明白是設計者是誰。老一輩日本著名設計師田中一光為日本傳統戲劇———能劇所創作的一系列海報流傳甚廣。能劇是日本民族戲劇的第一個劇種,它是由從寺院神社節目助興表演中脫胎出來的「猿樂能」演變而來,在日本戲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能劇出場人物較少,以劇情的表演為中心,是一種象徵劇。扮演劇中人物的演員都戴假面具,這是能劇區別於其它戲劇的一個重要特徵,能劇就是從選擇面具開始的。田中一光的能劇海報大部分都採用了面具作為主體圖形,在表現手法上,他用大面積的幾何色塊將原本復雜具象的面具與頭飾進行歸納,概括其主要特徵,並採用高純度補色,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除了利用幾何色塊塑造能劇面具來創作海報之外,還有一部分能劇海報則是將文字甚至筆畫作為主要創作元素。這些文字往往是戲劇中某章回的內容,通過陣列的方式排布在畫面上;或者是將劇名的筆畫在不影響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拆分,分布在畫面中;有時還會用相應的色彩區分不同的劇目。
田中一光在海報設計中採用了大量日本傳統形象和民族元素,而這些元素卻是通過相對較為現代的幾何形態表現出來;海報中補色的應用營造了一個五彩斑斕的華麗能劇世界,又通過巧妙地劃分與間隔體現了層次地交疊,使得海報畫面形成了類似西方透視效果的空間感。這是傳統與現代、文化差異與同一性的極好體現。也許有人會說,現如今距離田中一光的全盛時期已經相隔甚遠,而能劇本身就是較為傳統的文化領域,難免在海報中會出現一些獨有的民族文化符號。那麼,新銳伊朗設計師Me-hdiSaeedi則是另外一個鮮活的例子。MehdiSaeedi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波斯文字和傳統人物形象等民族元素。比如他為三位伊朗女性藝術家油畫展所作的海報《三種伊朗人的面貌》,利用波斯文的大小以及書寫角度的變化組成三張相互聯系的女性側臉,完美契合了主題。他認為,波斯文與拉丁文字在結構上非常不同,拉丁文字處於兩條平行線之間,方塊字的結構更容易處理好平衡的問題。而波斯文字則比較機動,字母的組合更為隨意,設計師們可以用更加創新的方式進行設計,圖形化效果較拉丁文字更為明顯。他另一幅海報作品《伊朗印象》是為伊朗攝影師作品展而作的:畫面主體圖形是一名纏頭的伊朗傳統男子的形象,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作為一名曾留學英、法兩地的設計師,MehdiSaeedi明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波斯文的識別性有限,所以,他的作品中總會出現以英文標注的主題,並與原有的波斯文字有機結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努力將這兩種文字的特點結合起來」。MehdiSaeedi通過他成功的海報設計作品告訴我們,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往往能夠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所產生的「化學效應」
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設計的海報設計作品,有許多充滿了濃郁的中國文化元素,而這種中國味兒,又通過簡潔易懂的現代設計手法表現出來。他本人對此謙虛地回應:「基本上我的東西都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我弄得這么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文化用什麼形式來表達,好讓中國人和老外都覺得有味道。但並不代表我對中國文化了解多深,你只要多問我一句,我未必可給你一個更深入的答案。」而採用這樣不同文化融匯的設計理念來完成作品就是希望通過國際性活動「表達中國文化與品位,通過這種展現,將中國人的尊嚴在國際舞台上拿回來」。觀其1990年在東京舉辦的「EastMeetsWest(東方匯合西方)」個展海報設計,畫面主體為一個書寫於沙地上的篆體「東」字,細看可以發現,這個充滿傳統味道的東方文字筆畫結構卻被拆分為四個英文字母「EAST」,這正是英文中「東方」的意思。如果換一個角度,將海報倒置,文字筆畫則又組成了「WEST」,變成「西方」的意思。他將英文單詞中的「東方」與「西方」巧妙融合在同一個古老的中國文字中,既將此次個展「EastMeetsWest(東方匯合西方)」的主題涵蓋在內,又體現了東西方的交融匯聚。畫面整體為暖黃色調,砂礫中的字體刻畫體現了古老東方文化歷史的神秘與滄桑。
陳幼堅為「香港東西」之香港設計師七人展所設計的海報,也同樣充滿了不同文化碰撞而產生的靈感火花。淺色的畫面中心位置放著一杯熱茶,那是一隻由寥寥幾筆毛筆筆觸勾勒出的典型中式瓷製茶杯,杯中卻泡著袋泡紅茶。紅黃兩色組成的標簽讓人聯想到有著「世界紅茶之王」美名的英國經典品牌———「立頓」,只不過標簽上的文字已經替換為此次展覽的主題內容。杯中的茶水冒著熱氣,這升騰的氣體由彩色線條組成,似乎意味著在東西方文化共同熏陶滲透下成長起來的香港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必將通過此次展覽的呈現,在設計界大放異彩。海報色彩素凈,畫面主體突出,簡潔而不簡單,蘊含內容豐富而雋永。糅合東方文化傳統和西方設計美學並不只是香港設計師的「專利」,大陸設計師們同樣有感於東西合璧的獨特設計韻味,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海報設計作品。深圳平面設計師劉永清設計的一組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海報設計中,他巧妙地將中西方文字融合在了一起。畫面中「百花齊放」與傳統花卉圖形結合,「百家爭鳴」四個字與孔子像結合在一起,體現了這八個字的字面含義。兩幅海報乍一看平平無奇,仔細回味時則發現主題文字另有乾坤———漢字的筆畫是由英文字母組成的,不同英文字體也使得中文字體呈現出類似宋體和黑體般不一樣的字體效果。東西方文字通過設計師的處理,巧妙結合在一起,在畫面中表現出出人意料的和諧視覺效果。
三、結語
文化是一個寬泛而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又難以將其精準定義。在海報設計這一領域,設計師們將其濃縮為視覺元素集中體現在畫面中,在設計創意與設計表現時既要考慮到最廣泛范圍內受眾的接受程度,又要保證作品的獨有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色,適度把握文化差異性與同一性之間的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國設計作品致力於走向國際化的同時又保有中國特色所需要長期研究課題之一。
9. 怎樣了解外國文化
隨著中國近幾年來的迅猛發展和溝通的日益方便,外國文化以及西方流行也開始在中國侵佔市場,各種繁多歐美以及日韓文化、產品開始中國各大中小城市開始普及,以至於出現了「哈日族」、「哈韓族」、「街舞」、「極限運動」、「80後」等等新名詞。那麼,這類新名字與新文化的出現會給現金的中國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一、
美國街頭文化是美國社會一樣很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由於近50年來,美國社會當中還具有嚴重的種族歧視觀念,當時的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非常低,所以美國的黑人當中就開始流行一種街頭文化,以此來進行發泄自己對於社會的不滿。街頭文化里,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街舞」、「HIP HOP音樂」、「街頭籃球」還有諸如「塗鴉」(畫在牆上的一種美術形式,在美國低特律的地鐵牆上隨處可見,內容包括一些有關政治和社會風氣的不滿的發泄)、「battle比賽」(美國地下的一種音樂比賽,一對一,以挑出對方身上的缺點進行對罵的形式,歌詞中大多有挑釁的意味)等。當然要糾正一點,很多人以為街舞就是街頭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實應該是battle,街舞在美國街頭並不是很流行,現在主要是在日韓比較流行。
接下來是正題,中國的流行樂壇,大多受美國、日韓等地的影響,歌曲旋律、歌詞當中所包括的文化內涵也基本都是外國文化的味道,而有本國文化的音樂人卻很少,即便有,也不太受到國內歌迷的支持和歡迎。受支持的大多是一些20出頭的年輕歌手,而恰恰他們的歌基本屬於模仿歐美風格。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與他們國家的社會背景以及發展狀況慢慢演變出來的,所以每一個國家他們的文化分支都是具有本國的文化內涵在內的,這也造成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的不同。中國的文化是古老而傳統的,因為發展的歷史久遠,文化也就有了一些傳統和古老的味道,這正是重點,正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很古老,使得很多國內的年輕人認為中國文化老土,以導致崇洋媚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國的年輕一帶受的都是外國文化的熏陶,而且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舉個例子,前幾天,李連傑先生的新片《霍元甲》上映了,整部片子整體來說很不錯,讓人看了很感動。從長遠來說,李連傑的古裝功夫片總是能體現出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與霸氣。從《黃飛鴻》系列到《功夫皇帝方世玉》再到《精武英雄》,這次的《霍元甲》也是一樣。但是,在影片的最後,霍元甲因為日本人的毒害而倒下的時候,也正是全最高潮的時候,卻突然蹦出來一個周傑倫開始嘻嘻哈哈,一下子打亂了影迷先前的情緒,於是整個高潮片段都給一首歌搞砸了。這就說明不同社會背景下發展出來文化在很多場合是無法相互融合的,這就好比在維也納音樂會上放京劇,是同一個道理。
二、
日本動漫。
日本動漫確實好看,我不否認,因為我也曾經痴迷,日本人的堅強和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也確實值得人們尊敬,日本動漫在年輕一代當中的風行,在我看來,是無法避免的。
小學5年級,那時候看《火影忍者》不知道有多少瘋狂,什麼忍者刀啊什麼忍者道具之類動漫周邊產品買了也挺多錢。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動漫中處處體現出來的精神是我可以終身受用的。這是好處,但帶來了什麼壞處呢?日本動漫在中國的痴迷群體,一般在青少年,也就是10-16歲的年齡段,這一年齡段的人,大多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一些處世原則都還未成熟,看到了喜歡的東西就會過分盲目地崇拜,而日本的動漫中體現出來的大多是日本傳統文化與精神。這就是所謂的「思想侵略」。日本人從本質上來說,寫這些漫畫是有某些政治目的的。設想一下,中國的年輕一代,腦子里裝的都是日本的文化,都是看日本文化長大的孩子,到我們這一代長大了以後,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有誰還記得,一個民族的凝聚力還從何尋找?!
三、
「80後」文學熱潮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近幾年來,一批又一批80年後出生的年輕作家開始侵佔中國文學市場,隨著「新概念全國作文大賽」的越辦越好,像郭敬明、韓寒這樣的作家開始在中國的青少年群體當中大紅大紫起來。在早期,因為中國教育機制的某些缺陷,部分地區的學生,特別是初中、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當然這種缺陷現在依然存在),所以早期有很多喜愛文學的初、高中生曾經寫了一些叛逆並且帶有批判意味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符合了當時大多學生的心理,所以有較多的學生開始模仿這種寫作風格。漸漸地,這種帶有叛逆色彩風格的文章更加成為了一種形式,這些學生寫東西不再是真實感情的流露,而是刻意地使寫的文章達到某種效果。更加嚴重的是,因為這種風格的文章寫得多了,想法也有些過頭了,很多的學生有了消極的念頭,更有甚者因此得了心理疾病,並且有更多的學生開始認為,寫文章是為了追逐某種潮流,而這並非文學的本質。
當然,這些現象也有好的一面,因為追逐潮流和這種新的「頹廢風」,很多學生也開始拿起了筆試著寫作,其中有一部分人挖掘了自己對於寫作的興趣,當然也有人永遠無法領悟到寫文章的實質意義。不過「80後」之風還是為久經沉寂的中國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四、
來自美國的「搖滾頹廢風」
同上面的「80後」一樣,美國的搖滾朋克風潮一樣帶有頹廢的意味。其實搖滾很好聽,我也很喜歡,但從為去認真研究過,也從未想過學習它的什麼或者崇拜它的什麼,只是以之為樂。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為之著迷。搖滾樂中帶著強烈的頹廢意味,雖然有漢森樂隊這樣的清新搖滾樂隊,但是卻少之又少。外國的搖滾歌手有很多帶有心理疾病,並且常做出瘋狂的舉動,可是國內的歌迷也居然有人認為這很有個性,紛紛為之效仿,這真是讓人想不通。加上「80後」風的熏陶,今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著耍酷,學叛逆,學頹廢。這已經不是正常的心理狀況,而是一種刻意製造出來的性格特點,隨之而來的是對於生活、對於學習和對於事業的消極想法。
總結:外國文化確實絢麗多彩,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抨擊外國的文化,也不是說不能去欣賞外國的文化,但是,我們中國的年輕一代當中,能夠意識到自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了,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把這些外國的文化因素做為興趣,但千萬別迷失了心智,過於地崇拜,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有它瑰麗眩目的一面,為什麼不嘗試著接受呢?還有,要是真的喜歡日本的漫畫,建議你相信自己有了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後再去看日本漫畫,日本漫畫中體現出來的許許多多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要刪去壞的方面,學習好的方面。
最後套用一句經典的台詞:
「取洋人之長,補國人之短,耀出千分光,發出百點熱!」
——電影《黃飛鴻系列之西域雄師》
下流筆
參考資料:http://hexue.com/Print.asp?ThreadID=28
10. 我國應怎麼樣對待外來文化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與不同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杜絕 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和 民族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