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建設校園生態文明
(一)「綠色校園」建設 1、制定和實施綠色生態校園規劃方案。
(1)高標准、高起點對學院生態綠化進行規劃,充分反映出學院的辦學、人文、時代等特色;
(2)在校園綠化建設中注重喬灌草相結合、地面綠化、牆體綠化與屋頂綠化相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採用多樹種、多規格、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地建設植被覆蓋優秀的、景觀種類豐富的、功能設施齊全的省級示範高職校園環境。
2、啟動「生態科技館」建設。
3、啟動「樹木園」建設。根據校園生態規劃,依據各樹種的生態習性,各類樹種分科屬,實行大混植小聚植,到2012年使我院校園保持樹種1000種樹種以上,引進國家一級、國家二級保護樹種60種以上,主要植於學院行政樓前及教工宿舍區,同時,使校園中的草本植物種類達到300種以上,實行綠色認養機制,由優秀的畢業生或畢業班負責認養或種植一顆大樹或一塊草地,人人參與,促進學院綠化建設;對主要植物進行掛牌、命名。
4、推進全院師生植綠護綠活動常態化。將全院813畝土地依目前各分院在校人數及勞動力情況分為七塊,各分院負責人為本分院綠化區域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本分院師生對所屬綠地進行植樹造林、撫育管理等綠化活動。
5、加強生態環境類專業群和綠色生態類公共課程建設。
① 以綠色生態理念重新審視現有專業,開發新的專業;
② 以綠色生態類公共課程貫穿於生態文明教育理念中。
6、加強綠色生態課題研究。每年院級課題中設置一定數量的綠色生態類課題,向校外組織申報一批相關課題。
(二)「文化校園」建設
1、校園人文內涵標志的設置與命名。
(1)完成對校園內所有道路、廣場的命名和標牌設立;
(2)增補道路、樓宇、綠化等功能區的路標指示說明、環保標語牌和宣傳警示牌;
(3) 製作校訓、學風、教風、學院精神告示牌及增設名言警句、標語,弘揚校園特色文化。
2、以「生態文明校園」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
(1)將生態文明意識融入高職教育活動。開設與生態、環境有關的選修課程和講座並系列化、常態化、長期化,使屆屆學生均能系統地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理念;
(2)成立多個相關學生社團,定期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系列社團活動;
(3)開展「愛我校園」為主題的徵文活動、「創建和諧生態文明新校園」歌詠賽會、「生態文明」主題的班級宣傳板報活動、以「綠化」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團(隊)日、植紀念樹、造紀念林等活動。
3、每年植樹節和世界環保日均舉行大型活動,使之成為學院的傳統節日。
(1)在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中,要有畢業班認養樹、重大活動或節日植紀念樹、班級或部門分片包干看護樹、綠化施肥、助草等活動,讓植樹節的活動更加豐富;
(2)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保護日,按一定的主題,由學校出面組織、環境分院具體承辦的形式圍繞這個主題開展相應活動,重點宣傳環保日,倡導環保意識,節能意識,低碳經濟意識,環境愛護意識。
4、每年定期開展林業與綠化知識競賽和環保知識競賽,使之成為傳統競賽項目。通過競賽了解林業、了解林業政策、養成愛護環境、珍惜環境、美化環境。
(三)「生態文明」建設
1、開展安全文明行為規范活動,建設安全文明校園。
(1) 愛護學校財物,關心愛護校園內的任何財產和物品,不準擅自挪動、拆卸、損壞或丟棄;
(2)加強安全意識,學生不得在宿舍留宿外來人員;離開辦公室、寢室及時鎖門,注意防盜;嚴禁在宿舍內烹煮食物、焚燒紙張、點蠟燭,違章用電,防止火災發生;
(3)宣揚禁煙禁酒,建立清新的無煙校園和無酗酒校園。學院制訂並推行無煙無酗酒校園措施,全面禁止校園范圍內吸煙酗酒,禁止任何香煙和酒品廣告在校擺放,不接受煙草、酒品商的贊助;擺放禁煙禁酒標志於校園顯眼處;
(4)嚴禁校園不文明戀愛行為,男女同學文明交往,形成自重、自律、自愛的良好校園精神風貌;
(5)杜絕網路中的腐朽文化,實施綠色上網工程,校園網路建設在滿足教學、行政、學習等主流網路應用需求的基礎上,應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網路建設中。
2、開展養成教育,倡導閱讀立志,打造書香校園。
3、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及和諧工作關系,建設和諧校園。
(1)繼續加強教師對貧困生的幫扶支持,為家庭困難同學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同時,學院設立貧困資助中心,支持幫扶貧困生,鼓勵幫助困難同學完成學業;
(2)建立網路信息收集、交流和反饋平台、完善院長信箱和投訴信箱專人處理等制度,形成上傳下達暢通機制,促進和諧師生交流;
(3)實行每個黨員和中層以上領導幹部擔任班級政治輔導員,鞏固和加強學生思想工作,實現黨建進公寓,黨員示範崗設到學生公寓,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4)設立「青年教工論壇」,每年定期召開論壇會,予全院教職工提供平台為學院發展獻計獻策,認真研究和解決教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關心年輕教職員工的成長問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不斷提高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創建和諧工作關系。
4、實施節能環保措施,建設節能環保型校園。
(1)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和應用節能裝置(如更換節水龍頭等),禁止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增加綠色環保材料的宣傳與使用;
(2)開展校園污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研究與實踐,成熟後向周邊輻射推廣;
(3) 設立分類垃圾桶,分類回收垃圾,開展回收廢舊電池等活動;
(4)節約水電,禁止使用高耗能電器。
5、建設綠色生活區,倡導文明衛生寢室。
(1)講究宿舍衛生,不隨地吐痰,不向樓道內、窗外和陽台外潑水、亂丟果殼、紙屑、餅子等雜物;不準將飯菜帶入宿舍用膳;寢室長安排好值日表,值日生要認真做好室內清潔衛生工作,每天定時清除垃圾;每周安排一次大掃除;
(2) 美化宿舍環境,宿舍布置力求美觀大方,格調高雅清新;宿舍內生活用品按規定擺放,做到被褥疊放統一,洗漱用具擺放統一,卧具使用更換統一和衣物鞋子放置統一;嚴禁在宿舍樓道和室內亂張貼,公共場所不得堆放雜物;
(3) 愛護宿舍設施,不準擅自搬出和調換宿舍內任何設施,不得私自拆修、變動宿舍內的一切設施;學生要愛護宿舍的門窗、玻璃、傢具以及水電等設施;
(4)保持宿舍區安靜,不大聲喧嘩、不參與對他人學習和休息有影響的活動,宿舍內不準打球、踢球,嚴禁打麻將、賭博、酗酒、起鬨鬧事和摔瓶子,自覺服從並積極配合紀律和衛生檢查工作。
Ⅱ 校園文化內涵應該包括哪些
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三部分,即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屬學校物質文化的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優美綠化的環境等;
2.屬學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入隊入團條件、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以及考試規則、休息制度等;
3.屬於學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
校園文化滲透著社會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校園里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勤勞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認識中國國情。開展校園文化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學生提高素質、豐富閱歷,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能規范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賦予學校以活力機制,進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Ⅲ 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
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校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和樹人,都是一個國家基礎性的、長遠性的事業。校園綠化,既是樹木,又是育人。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學校綠樹成陰、校在林中,為師生營造優美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綠色實踐,培養同學們熱愛勞動的品質、熱愛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環境的意識;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大力推動生態文明教育,使學校和廣大師生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實踐者。綠化與美好同在,綠色與文明同步,讓我們的校園綠起來、美起來,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美麗風景。
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文明的標志。有了綠色,我們的世界就會生機盎然,我們的環境就會更加優美,我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然而,隨著人類對森林和濕地的過度利用,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濕地縮減、水土流失、乾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等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共建人類綠色家園,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通過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8億畝,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國土綠化工作任重道遠。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廣大校園是國土綠化工作的重要領域,廣大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決定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就是要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好校園綠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加速實現綠化祖國的目標。這是繼綠色奧運之後的又一次大型綠色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生動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衷心地希望,通過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廣大師生把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讓綠色延伸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我也衷心地希望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這項活動,牢固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觀念,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校園綠化,讓樹木與樹人在每一所學校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和樹木一起健康成長,將來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國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
學校擔負著培養和造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的神聖使命,更是弘揚生態文明的主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老師和學生作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創建綠色校園,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的號召,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攜手共建綠色校園,為打造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作出積極貢獻。我相信,在全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大力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建設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的社會進步狀態。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態思想史家唐納德�6�1沃斯特亦警示人們:「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系統。」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廣大青少年抓起,引導大家從小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觀念。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將積極參加「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堅持以「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為宗旨,努力將生態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進一步增強生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壯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為此,我談兩點設想:第一,深入開展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中國生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涵蓋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荒漠與綠洲文化、草原文化、海洋生態文化等。通過對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的研究,形成一部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創新性的專著。在此基礎上,改編成普及版教材,為學校提供深入淺出的生態文化教材。
Ⅳ 關於校園生態文化的作文
和諧發展的人像一顆種子,只有在和諧的校園里才能孕育出來。那麼,如何建設和諧的校園呢?如果把和諧的校園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我認為,優美和諧的環境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本,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它的枝葉,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
進我們的校園,一排排樹直插雲霄,如同一位位學識淵博的老人,指引我們探索知識之奧秘。前行,腳踩在層層干凈的階梯上,聽那春末的和風溫情地拂動綠樹的新芽;看著春日的嬌花與鵝黃的幼蝶共舞,形成一個恍惚迷離、令人如醉如痴的世界。這聲,寧靜了我的心;這景,怡悅著我的情。此經此情,讓學習的疲憊在瞬間消失無痕。
學習、徜徉在這樣一個自然式的美麗校園中,感悟天地之靈性何嘗不是一種樂事?誰不想仰望藍天,俯看綠地?誰不想呼吸新鮮的空氣,身處幽靜的環境?誰不想自己的家干凈、清幽而充滿溫馨?而我們的校園就是我們的家,是我們數千名同學共同的家園。
現在,全國許多學校在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 的活動,我們學校也不例外。我們組織了清潔小組,劃分了衛生公區,辛勤的園丁也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一排排賞心悅目的萬年青……我們的校園越來越美了。但是,我們仍不時發現有同學亂丟紙屑,脫口成臟抑或大肆喧嘩等種種與綠色校園之美不相稱的舉動。
綠,生命的顏色;綠,環保的顏色。有了綠色,便有了清新的空氣;有了綠色,便有了沁鼻的花香;有了綠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有了綠色,便有了美麗的校園。
讓我們撿起一片紙;節約一滴水;珍惜一朵花;愛護一棵草;種植一棵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美化校園,培養我們的綠色意識。這不僅是綠色我們的校園,同時也是綠色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為母校披上最華麗的綠裝.
Ⅳ 政治題:校園環境建設有什麼意義
簡單來說:有利於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復雜一點: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更是優化農村初中育人環境、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校園文化在德育過程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由師生員工共同創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等所構成,以校園的管理文化、課外文化和課堂文化為主要內容。建立和完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校園德育氛圍對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引導價值取向、發揮同化功能。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社區文化,它是學校師生員工價值取向的向導。它以師生員工與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諧一致為目標,產生對價值觀念、精神文化、活動文化、審美價值、人生價值、人際交往、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導向。校園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校園氣氛、教師言行等都在無聲無息的引導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對學生的道德認識的形成發揮著巨大的同化和導向力量。
校園文化物質形態方面,當學生看到美的東西,就會贊賞他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置身於美麗的校園環境中,干凈舒適的教室,美麗、幽靜的花園、小徑,庄嚴神聖的國旗、古樸典雅的書畫、亭台,都會使人受潛在的約束,提升自己的道德行為。蘇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周圍——在走廊的牆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於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學校領導踏實、求真務實的作風和風格,教師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品行、完善的人格和氣質、端莊優雅的儀表等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天天耳濡目染教師的人格魅力,會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言行,起著道德教育功能。學校的優良的學習風氣、健康的課外文體娛樂活動等也在引導學生培養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勤奮刻苦的學習毅力、虛心踏實的學習風格、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作用之二、情感激勵和塑造人格
校園文化是激勵學校師生員工追求卓越、努力創造、獲取成就的一種重要機制。校園里出現的催人積極進取的書法、繪畫作品、歷史名人、名言警句等,這些本是無生命和情感的,但經過老師的精心設計,都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嚮往之情。學校師生員工中的優秀典範人物,其優秀的思想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求實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作風、勤奮的求學精神、輝煌的奮斗業績是學校樹立的榜樣、楷模和旗幟,並激勵著全校師生員工學習、效仿。
校園文化能塑造學生的心靈和形象,它把校園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形象塑造內化在學生的思想、心理、思維、語言行為之中,共同的校園文化、共同的價值體系使學生對外界的事物作出價值判斷、價值體驗、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唯美的抉擇,使老師和學生的心靈和形象打上校園精神文化的烙印。
Ⅵ 綠色校園的內涵意義
一、「綠色校園」的內涵
「綠色校園」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通過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綠色校園不僅僅是「綠化校園」,更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系,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綠色校園」是我國「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的具體體現,是21世紀學校環境教育的新方法。
學校首先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的學習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價值觀,行為養成的重要場所,承擔著正規環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約占學生每天生活的1/3,校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通過校園的環境、生活和管理體系傳遞可持續發展思想尤顯重要。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學校也被看作是一個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它隨時隨刻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學校進行環境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環境管理活動本身也是師生參與環境保護實踐機會和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有著特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校園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改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知識,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參與校園環境的改善,提高環境素養。
二、創建「綠色校園」的效益
對於學校師生:有助於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使其 在今後的個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
對於學校管理:促進學校環境管理體系和相關檔案資料的建立,提高環境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
對於環境:減少學校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回收再生資源,營造優美環境,校園環境更利於師生身心健康。
對於學校與社區的聯系: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社區、政府、企事業和民間團體在學校環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對於教學:學校可以獲得實現「綠色學校」的課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輔導資料,強化素質教育。
社會影響:學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區的聲譽和形象,有利於學校自身的發展。學校有機會獲得極高的榮譽獎勵,並能向當地、全國和國際宣 傳和交流自己的經驗。
如今綠色校園的開展正在進行中…
Ⅶ 生態校園的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們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也在努力發展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這就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為了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2009年,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第一中學,我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的活動。同時,我國的農業也在面臨一個大的轉型,現在農業類型很多,比如: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立體農業、訂單農業等等 ,都旨在提升農業的附加值,這些都是新興的創意農業。用我國最根本的農業來規劃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教育基地————「生態校園」,是件支持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事。
Ⅷ 什麼是高校校園文化有哪些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由師生員工共同創建、信奉、道循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淮則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所構成。它與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紀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聯系;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為目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除顯性課程以外,學校的環境、氣氛、學校的風氣潛在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品德發展,是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德育隱性課程。
校園文化隱性課程形態可分為:
1.物質形態的隱性課程。學校的物質文化載體主要包括校園建築、校園文化設施和校園美化物態。校園主體建築指門面、路徑、教學樓、學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園文化設施主要指體育場、俱樂部、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展覽室、音樂廳以及相關的設備器材等;校園美化物態指草坪、雕塑、花壇、亭台、紀念碑、及假山等。客觀物體本來是沒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經過教育建設者們按照預期的教育目標,並適應學生成長需要進行精心設計和創造後,校園建築和生態環境也變得活起來。
2.行為性隱性課程。學校的行為文化載體主要包括主體行為形象、科技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交際活動。主體行為形象主要指學校領導作風和風格,教師的品行、人格和氣質、儀表,學習風氣及學生的飲食,服飾等生活習慣;文化活動載體指自主性科研活動、學術活動、課外文體娛樂活動、群眾性俱樂部活動等。交際活動載體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異性之間、師師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
3.制度性隱性課程。學校的制度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籍管理制度、課外活動管理制度、生活秩序和環境管理制度、獎勵與懲罰制度、思想教育管理制度、等體系制度以及校訓、校徽、校歌等延展性文化標志。
這些隱性課程通過無意識地、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成長。
Ⅸ 學校進行生態教育,有什麼影響
引言: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在改變生態環境的同時,生態教育一詞也應運而生。教育的生態觀是指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學校將生態教育、思想、理念、原理、原則和方法融入實踐。以生態環境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環境是所有自然資源的保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問題已然成為世界上最關心的問題。而學校里的學生正處於生態環境中最好的年紀。所以學校進行生態教育,讓學生深刻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生態教育的進行也也是順勢而為,頗有返璞歸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