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南半島是什麼和什麼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主要來自什麼省和什麼省
中南半島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主要來自廣東省和福建省。
中南半島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國際航運的要道,交通與戰略意義重要。
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
Ⅱ 比較中南半島各國在文化上的異同點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
中南半島的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Ⅲ 中南半島,分布的是什麼人種,大多信仰哪兩個宗教
中南半島上,居住著的土著都是黃種人,但不是中國人那樣的蒙古人種,而是 「馬來人種」 。這種人都是 「深目闊鼻高額頭」、「瘦小枯乾黑皮膚」、「雙眼皮大眼睛」 。這一帶土著多信奉「小乘佛教」。法國殖民者帶進來的天主教,也有信奉。
中南半島(Indo China Peninsula)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因位置臨近印度和中國,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中國在學術上有時也稱作印度支那半島或印支半島。
而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於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日夜參悟,終得正道。
因此中南半島上居住的黃種人80%以上信仰佛教,同時也有部分人群信仰著天主教。
(3)為什麼中南半島文化那麼一致擴展閱讀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Ⅳ 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
簡介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西部。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名稱來源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另有抗戰時因「支那」多有歧視的意思,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提議更改中文名為「中南半島」一說),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但是在學術界(特別是地理學和地質學界),「印度支那」一名仍然在繼續使用,如印支構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縮寫「印支」命名的。
[編輯本段]歷史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
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 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 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 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並深受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一。而後,擴大了中國和蘇聯的影響,紅色高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1978年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到了90年代原法屬印度支那才能享有和平。
地理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這些大河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後在 越南注入海洋。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氣候
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佔有重要地位。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乾季及雨季較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且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其他
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
Ⅳ 東南亞宗教觀:佛教為何在中南半島有著獨特優勢
因為中南半島都去佛教興起的早,而且隨著歷代王朝對佛教進行的政治傾斜,使得佛教信仰已經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自然成為中南半島最大的宗教力量。
東南亞地區位於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中間的位置,從古至今這里都不斷的與兩地文明進行融合。此外,東南亞地處交通要道,經常接納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信息,這就讓東南亞地區的宗教文化傳播有了些許不同之處。
相比之下中南半島地區的佛教起源非常早,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我國三國時期。由此可見中南半島的佛教傳統可以說是深根蒂固牢不可摧,所以佛教依然占據著中南半島民眾信仰的主流。
Ⅵ 印度和中南半島人文方面的相似之處
印度和中南半島人文方面的相似之處,例如以下幾方面:
1、氣候炎熱,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2、資源豐富,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佔有重要地位。
3、宗教熏陶,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諸教基本已經傳遍了南亞、中亞、東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各部落或國家,印度人亦曾沿雷多一帶山區,越過森林深入緬北中緬邊境,因此,緬甸受印度文化之熏陶很深。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
Ⅶ 為什麼中南半島這些大城市每年吸引不少中國遊客到此參觀
1、地緣上,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與中國接近、親善友好;
2、物價上,這些國家消費水平低,物美價廉;
3、旅遊服務和硬體設施上,比較發達完善;
4、當地人大多信仰虔誠,誠信友善,沒有「38元一隻天價蝦」等現象欺客宰客。
Ⅷ 若中南半島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亞州將會呈現怎樣的格局
如果中南半島都國家形成統一的話,並不會對整個亞洲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是因為中南半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軍事發展都非常的糟糕,這也使得中南半島這些國家根本無法和其他的亞洲強國進行對抗,當然中南半島如果形成統一的局面,那麼這個國家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會是以分裂告終。因為中南半島地區各個國家的文化以及思想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旦強行建立一個國家的話,將會徒增這個國家的內耗。
現在中南半島上的這些國家都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毒品泛濫以及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如果這些國家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這對於中南半島上這些國家的未來發展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Ⅸ 連柬埔寨都差點統一的中南半島,為何至今難以統一
因為在中南半島上有非常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之間曾經有過非常多的恩怨,但是由於現在都成為了東盟的成員國,所以也使得這些恩怨漸漸地煙消雲散,然而長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以及理念,也使得現在中南半島上的民族都能夠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以及語言。所以這也使得中南半島根本不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局面。
曾經有很多國家想要統一中南半島建立一個地區性的強國,然而這也遭到了周邊大國的強烈反對。當然如果現在還有想統一中南半島的國家的話,不排除周邊大國會動用武力來介入。所以中南半島根本不會形成一個統一的局面,從地理環境上也不容易形成統一的局面。
Ⅹ 1淺析中南半島五國的地理資源,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異同,
1.①泰國是中南半島五國中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以農業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米生產國、出口國和創匯國,是亞洲第三大海產國,世界第一大產蝦國。泰國的自然資源亦十分豐富,以礦產品、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為主。其中,鉀鹽儲量世界第一,橡膠產量世界第一。 1932年人民黨革命後,君主制被推翻,國王作為君主立憲的象徵被保留。但憲法規定國王是國家元首,並且擔任武裝部隊統帥,又是宗教的最高護衛者。國教是佛教,百分之九十 的人口信奉佛教,泰國寺廟林立,佛像雕刻隨處可見,故又被稱為「千佛之國」和「黃袍佛國」。②越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5%。越南十分崇拜文化符號,在越南,盡管佛教是主流文化,但移民文化的影響力一樣很顯著③寮國水力資源豐富,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0%。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寮國人民革命黨是寮國唯一政黨。④柬埔寨:人黨與奉黨聯合執政,在重大問題上保持著良好的溝通與配合。柬埔寨是傳統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61.4%,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部山區,多重要漁場,工業基礎薄弱,門類單調。農業是柬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5%。教育方面20世紀60年代文教事業有較大發展。自70年代後,因長期戰亂,文教事業遭受嚴重破壞。近年來政府重視教育,興建了一些學校。⑤緬甸:緬甸軍隊宣布實行多黨民主制。緬甸的礦藏資源豐富,緬甸的森林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柚木產量第一大國。糧食作物以生產大米為主,素有「稻米之國」美稱。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