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響中國的外來文化主要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影響中國的主要外來文化: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近現代西方文化。
特點:
1、草原游牧民族文化:①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給中國人帶來了鐵器、胡瓜、胡床、葡萄、番茄、箜篌、羌笛和尚武精神等,影響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當代漢語普通話也受到阿爾泰語系的影響;②持續時間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一直到清代中國都受到游牧民族文化深遠的影響;③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最終都被中華文化所同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與華夏農耕文化一同構成當代中華文化。
2、古印度文化: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佛教方面,在宗教和哲學領域對中國人影響最大;②傳入中國的印度文化最後被中國本土化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③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三條線路向中國傳播。
3、伊斯蘭文化:①主要是宗教文化,對中國回族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排斥。
4、近現代西方文化:①是強勢的先進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化影響巨大,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化的主體部分;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排斥,但新文化運動後逐漸戰勝了中國傳統文化;③對中國現代化貢獻巨大,是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基礎;④包容性極強,可以吸收、容納中國傳統文化、古印度文化、當代日本文化和世界各地的各種宗教;⑤包羅萬象,包括西裝、西方語言(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斯拉夫語族、拉丁語族和芬蘭語系、烏拉爾語系)、西餐、現代科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現代文學、西方文化復興時期以後的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現代建築、影視劇、現代美術、現代音樂,在當代華人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⑵ 中國,西方文化有什麼特點
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包容外來文化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⑶ 外來文化的具體特徵
外來性文化是指那些來自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中產生一定影響的相對獨立的審美文化。理解這個概念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外」,一個是「來」。講一種審美文化是「外」來的,就是強調這個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之間的「異」。而講外來文化的「來」,就是強調它和本民族文化的「同」。這意味著外來文化進入本地審美文化的視野,會感染其審美色彩,成為既有別於本地審美文化、也多多少少地有別於它的原初樣式的一種存在形態。
例:油畫《泉》。
外來文化的審美特徵有三點:第一,奇異;第二,徵實;第三,逼真。
奇異,指外國的文化進入中國文化視野之後所呈現的一種迥異於本土文化的特徵。
徵實的特徵是和中國審美文化相對而言的。中國文化講求的是空靈和蘊藉,而外來性文化,尤其是外來的西方文化,則具有一種追問本體、以實體為本的傳統。
例:塞尚靜物畫。
西方重在形式的逼真,中國重在形式的模糊。西方的藝術家常常認為,一幅畫的好壞,必須要看它是否「逼真」,是否合乎自然。
⑷ 外來文化有哪些
⑸ 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影響特點是什麼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社會性直接影響,主要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影響.所謂社會習慣,就是社會公眾在社會中產生的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行為和思想傾向.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影響有著三個特徵:第一是普遍性,這是社會習慣自身的特徵所決定的.在公共關系學理論中有個特定概念稱做時尚,即在社會生活中或在公眾內部產生的一種非常規的行為模式的流行現象,它通過社會成員或公眾對某一事物的崇尚追求,在個人達到身心等多方面的滿足,在社會則導致一致行為與心態的產生 ⑦.而時尚產生的動機的新穎性使得它最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迅速的,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巨大的改變和延伸.在我們的周圍,這種影響顯而易見:比如外來語詞彙在漢語中的增加、哈日哈韓一族在都市的出現、西洋快餐在中國的普及、新人在教堂舉行結婚典禮等等.甚至很多中國人把西方傳統的聖誕節、情人節甚至復活節都當做一年之中重要的節日來慶祝.但這普遍性的影響常常都是存在著與民族文化的對立和錯位.「我們對城市的文化基本沒有底數,城市規劃中沒有文化規劃,官員政績中沒有文化的地位.」曾經痛哭老街的馮驥才委員在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說,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包括農村,到處都是小洋樓.很多城市不僅相互趨同,就連地名也變成「羅馬花園」、「巴黎廣場」、「威尼斯小鎮」.外來文化一來依靠著它在思想上的進步性、開放性,使中國的社會習慣逐漸產生「西化」.
⑹ 外來文化有哪些
⑺ 外來文化有什麼特性
比如外來語詞彙在漢語中的增加、哈日哈韓一族在都市的出現、西洋快餐在中國的普及、新人在教堂舉行結婚典禮等等。甚至很多中國人把西方傳統的聖誕節、情人節甚至復活節都當做一年之中重要的節日來慶祝。但這普遍性的影響常常都是存在著與民族文化的對立和錯位。「我們對城市的文化基本沒有底數,城市規劃中沒有文化規劃,官員政績中沒有文化的地位。」曾經痛哭老街的馮驥才委員在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說,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包括農村,到處都是小洋樓。很多城市不僅相互趨同,就連地名也變成「羅馬花園」、「巴黎廣場」、「威尼斯小鎮」。外來文化一來依靠著它在思想上的進步性、開放性,使中國的社會習慣逐漸產生「西化」。二來社會公眾的獵奇心理帶動時尚的思想趨勢朝外來文化方向發展。時尚的推動和變化在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社會習慣的改變中占據主要地位。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影響的第二個特性是局限性。前面我們已經敘述和分析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辯證關系,了解外來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多對立和沖突。它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只局限於外延而非本質,民族文化的根基除非受到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滅絕,一般不會被外來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所撼動。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的改造,局限於「發展」層次,即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影響,無論影響如何巨大,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民族思想本身。這也是中國面臨西方文化入侵而樹立「不能全盤西化」態度的理論依據。第三個特性是延展性,這其實也是前兩個特性的綜合。外來文化的思想能夠在社會公眾中普遍傳播,但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約和改造,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這里說的「延展」不是單純指數量上、規模上的延展,而是指在社會習慣在受外來文化影響和改變中,能夠建立一套區別於原始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具有新的特徵的思想基礎。如同雜交繁殖一樣,能夠產生一種在文化思想范疇中的「新品種」,從而使社會習慣以民族文化基礎為起點,向外來文化的外延無限接近。歸納而言,外來文化對社會習慣存在普遍性、局限性、延展性三個特點,它的影響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同時又受到民族文化本身的抵制和改造、創新,形成具有外來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特點的新的社會習慣傾向。
⑻ 外來文化有哪些
影響中國的主要外來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近現代西方文化。
1、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給中國人帶來了鐵器、胡瓜、胡床、葡萄、番茄、箜篌、羌笛和尚武精神等。
2、古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佛教方面,在宗教和哲學領域對中國人影響最大。
3、伊斯蘭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對中國回族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4、近現代西方文化:是強勢的先進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化影響巨大,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化的主體部分。
態度: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⑼ 影響中國的外來文化主要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藝術
建築
科技
服飾
還有生活
交通
基本都是受到外國影響
你看現在中國的建築
很多城市都在模仿歐洲古典式建築風格
人家歐洲沒有改變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傳統
我們悠久歷史傳承下來的有什麼
都不見了
除了一些旅遊景區
⑽ 對中國而言外來文化有哪些
外來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非本民族特點的文化。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