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身邊的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當不少中國的年輕人時興過洋節的時候,在海外的中國人,卻非常喜歡感受中國固有的傳統。他們在海外如果聽到哪裡燃放煙花爆竹,一定會感到非常親切。這種感覺我親身經歷過。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當今西方文化不斷滲透,逐漸改變著中國人的思想習俗和生活方式,這種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顯得尤為重要。西方節日大有取代中國傳統節日之勢,中國傳統節日和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一起,處於一種沒落的位置。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有失去根基的危險。因此,允許燃放煙花爆竹,不僅是對數千年民風民俗的尊重,更是保護、繼承傳統文化,恢復、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表現。
⑵ 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有許多種。比如傳統節日:春節,端午,重陽等。 還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⑶ 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⑷ 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我被分在柑橘研究室的課題組,科室里有溫主任,兩個博士,一個管植保的胡主任,還有一位高工,大家平時都管他叫老張,他種柑橘三十多年了,有豐富扎實的種植經驗,而且人很厚道,也很平易近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福州人。
⑸ 尋訪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文化在我身邊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准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⑹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文化呢請列舉三個
傳統文化三根源:儒家、道家、佛家。
傳統文化節日:清明、端午、重陽、七夕、中秋、元宵、中元等
傳統文化道德方面: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為模範表率的理解) 為人之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
傳統文化道德教育方面: 啟蒙教育-《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 基礎方面-《論語》《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等
傳統文化學問方面:《說文解字》《四書》《五經》等
傳統文化技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傳統文化生活方面:京劇、書法、漢服、評書等衣食住行娛樂視聽未被西化的都有遺留。
傳統文化弘揚創始者: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佛教傳入中國後本土化)
學習傳統文化成功者代表著傳承者:孟子、伯夷、藺相如、孟姜女、扁鵲等等非常多,他們身上體現出中華傳統美德,在某一方面如治國理政、治病救人、忠君報國、為人處世、舍己為人等等方面閃耀著道德的光輝照亮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篇章,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脊樑,也是傳統文化的成功和傳承。
傳統文化還有很多,能想到的就這些了。無論如何說,都是以善教化人,人是教出來的,好人壞人都是教的,而基本的善是孝道,以此發展培養道德出現五常對待朋友夥伴國家,最後到天下人都需愛。從教育方面由老師父母身為表率帶頭做到,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培養他們,同時生活各個方面:音樂和緩優雅陶冶情操、戲曲以忠孝等通過故事教化人們等等都是傳統文化教育的。 如今社會最危急挽救的是斷了百年的傳統文化,更多了解 去 聖賢教育全球同學網 學習了解。 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傳統和文化太不合格了,共勉!
⑺ 在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
我身邊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的歷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清明節就是祭奠祖先,弘揚正氣的傳統文化之一。
說到清明節,它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大約始於春秋時期,相傳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著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下令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母親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晉文公在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他脊樑堵著一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四月五日左右,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每到這一天大家就聚在一起緬懷祖先,傳遞思念,孝道和感恩的傳統美德。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通過欲暖乍寒的天氣,營造了對先人哀思的氣氛。清明又是踏青的日子,這時也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大家祭奠祖先之後又聚集在一起,去觀賞大好河山,暢想美好的未來。
清明文化中清明、清明寓意著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做人、做事。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變暖、陽氣回升、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在這個時節更加烘托出了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的文化底蘊。
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的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⑻ 你身邊有哪些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⑼ 你知道身邊有哪些宗祠文化里的優秀傳統文化,值得向大家推薦學習
宗祠,俗稱家廟、祠堂。它是儒家禮制的產物,是崇孝敬祖的場所,是民間建築的瑰寶。舊時祠堂又稱「家廟」、「祠廟」。按禮記規定,宗廟為帝王專有,繼之諸侯、大夫才能設宗廟祭祖 。後來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個家族可建立一個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龕。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許民間百姓亦可建家廟。宗祠多建於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隨著族丁的繁衍興旺,大家族便分宗專門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廟大多建築宏麗、工藝精美,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悠遠的傳統風俗,千百年來為民眾所重視。可以說,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經典。古時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請風水師,反復勘察,一般都擇前有涇,「前水為鏡」,人工開鑿或引水成池,後有峰,「後樹為屏」,若無峰,就堆土成丘,植樹造林;左獅右象為對稱,正面視野開闊,出入方便,前山層疊綿延,為祠址之地。
現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來的建築風格。有些宗祠雖建築規模不一定大,但結構精巧端莊、古樸凝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築的基本特徵。
祠堂一般分為二大類: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歷史名人祠堂,即歷史名人紀念專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台等祭皿,四周牆上有繪畫、浮雕,柱上有楹聯,橫樑上、壁上懸掛匾額,內容或是歌頌祖先功德,或是宣傳忠孝德善。祠堂中大多有戲台、廂房,以供娛樂教化之用。正門外繪制門神。
而歷史名人堂是則官方或民間建立的紀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陳列名人有關生平、資料、著述和文物等。歷史名人專祠,現在大多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宗祠是有血緣認同,和宗睦族;緬懷祖德,傳承文明;弘揚正氣,激勵子孫;獎優助學,排憂解難等等作用。如果說尋根敬祖是「繼往」,那麼激勵子孫則是「開來」,也就可以說,宗祠即是繼往開來的一處「心靈聖地」。
眾所周知,我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緣文化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並以不斷的連續性,強大的凝聚力,對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發揮著特殊作用。
以姓氏為徽記,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共祖炎黃,百姓一家的觀念和血濃於水,分裂不開的情感,也同時傳載了以「和諧」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傳載這些精神的表現形式,諸如譜牒、格言、家規、家訓 及家廟、宗廟、祠堂等,即是傳承的重要有形載體,為世代留傳下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