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如何走出政治陷阱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早覺醒的階層,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可能是最早被消解的政治團體。中國的知識分子試圖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覺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容易落入到歷史的窠臼,要麼重蹈覆轍;要麼拾人牙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宣傳員。在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或者社會資源絕大多數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地區,民主政治的發展必須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必須逐漸剝離政治選舉中的財產收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的存量資產和公民的財產權利,只有這樣,中國的民主政治才能走出亞洲民主政治的歷史輪回,徹底洗刷清算與報復所留下的斑斑血跡。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我,以至於在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上,進退維谷,左右為難。曾經有一個在學術界私下流傳的笑話:中國學習蘇聯,結果卻建立了封建官僚體制;中國學習南斯拉夫,結果卻出現了地方保護主義;中國學習越南,結果卻打亂了正常的政治秩序;中國學習美國,結果卻出現了金融危機。
其實,民主政治作為一項國家制度,是不能雜糅百家,相互借鑒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種根植於民族傳統的基本制度。民主政治制度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選舉制度,也不僅僅是選舉或者考試制度下的官僚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融入到民族血液之中的文化傳統。如果盲目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民主政治改革成為禍國殃民的代名詞。
當前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民主政治發展中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大陸試圖在憲法體制下,藉助於執政黨的力量,不斷地更換執政團隊,吐故納新,鞏固執政黨的利益基礎。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改革的百弊叢生。首先,在缺乏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城頭變幻大王旗」,只能徒增選民的反感,而不會給執政黨帶來實際收益。在傳統的清官政治文化中,人們只注意行政首長的所作所為。行政首長要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必須親自組閣,並且對自己的閣僚負責。可是,由於大陸實行所謂的公開選拔制度,行政首長的權力被上一級行政機關所取代,行政首長很難對執政團隊的行為負責,這就出現了行政首長形式上享有行政權力,但卻沒有實質權力的尷尬局面。所以,公開選拔幹部,非但不能組成精乾的團隊,反而出現了權責不明的現象。一旦出現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或者突發事件,行政官僚體制運轉不靈的現象,就會直接暴露出來。現在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分子加入執政團隊,可是,在執政團隊中精英分子越多,行政的效率就會越低。
其次,從改革的策略和價值取向上來看,執政黨試圖通過吸收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加入執政團隊,以此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但這樣一來,卻顛覆了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務員制度,使得一大批公務員正常的職務變動受到影響。這場改革非但不能提高執政效率,反而會挫傷公務員的積極性,使得相當多的公務員在正常的體制之外,尋找終南捷徑。http://zzh1125.blog.china.com/index.html
第三,由於沒有實行廣泛的總辭職制度,在執政團隊內部積累了大量的公務員。執政黨一次次進行精簡改革,然而,改革的結果卻是公務員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在公務員隊伍無法分流的情況下,執政黨將一些國家設立的事業單位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乃至大型國有企業行政化,並且把這些單位的崗位作為公務員的犒賞,而這樣一來,就使得許多企事業單位越來越具有行政化的色彩。在官本位體制下,這個社會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官僚結構。
第四,由於沒有定期的選舉制度,所以,在公務員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內部人控制」現象,集體腐敗或者體制腐敗幾乎成為中國大陸的常態。只要進入公務員體制內部,那麼,就可以分享腐敗的成果。如果公務員試圖脫離這個體制,保護選民的利益,那麼,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那些離經叛道的公務員,要麼會失去黨內的職務,要麼會被繩之以法。執法機關的選擇性執法,非但不能起到震懾的作用,反而給公務員以明顯的心理暗示:只要在公務員內部循規蹈矩,跟隨上級首長亦步亦趨,那麼,就可以坐享其成;反過來,如果試圖顛覆現有的腐敗體制,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會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事實上,韓國和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大的成果,不在於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而在於定期選舉之後,執政黨會千方百計地清算在野黨的各種貪污腐敗行為。由於實行周期性的選舉,被清算的在野黨也有可能在下次選舉中,重新上台執政。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也為了取得清算政治對手的機會,政客們會千方百計地打扮自己,重新贏得大選。
所以,不要被一些政治家華麗的政治言詞所迷惑。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亞州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政治更像是一種集體分贓的活動。在絕大多數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時候,掌握政權就意味著取得了資源的支配權。正是在這種利益的誘惑下,才會有人前仆後繼,爭取攀登上政治舞台。
透徹的分析亞洲國家的政治生態,會令人產生悲觀情緒。筆者看來,私有化條件下的民主政治與公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私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是一種純粹的管理社會事務的民主政治;而公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則是一種財產分配為主導的民主政治。在公有制條件下,或者在資源被少數族群所控制的條件下,民主政治選舉就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掠奪。過分誇大民主政治選舉的功能,或者被某些少數政治人物的清廉形象所迷惑,從而對亞洲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寄予厚望,如果不是十分幼稚的表現,那麼就是別有企圖。
在有關憲政改革的討論中,曾經有學者指出,建立國家的目的不是為了分配公民的財產,建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財產,或者憲法就是要為公民創造財富提供機會。所以憲法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規定財產制度,一個國家的財產制度應當由民法或者財產法加以規定。這種憲法觀念,是一種來自於社會啟蒙思想家的傳統社會契約思想。這種觀念把國家看作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體制或者社會結構,而事實上,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資產,誰掌握了國家這個資產,誰就擁有財富的分配權或者支配權。正因為如此,國家的憲法必須對財富的分配作出原則規定,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少數人利用政黨之間的相互競爭,不斷地佔有國家的財富;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國家權力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權力,掠奪或者侵吞公民的個人財產權。
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是憲法的一項重要功能。假如憲法不能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或者憲法不能有效地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那麼,定期選舉制度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充滿銅臭味的交易制度。事實證明,亞洲許多國家的政治選舉,更像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權錢交易。政治家要想獲得選票,必須支付金錢;而要想得到更多的金錢,必須獲得充足的選票,取得執政地位。
走出這種權錢交易的歷史怪圈,並不容易。在這樣一場政治交易中,參與者都有可能獲取財富,但是反對者卻永遠失去分配財富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在亞洲實行多黨制的國家,腐敗現象絲毫沒有減少,反而有不斷增多趨勢的原因。新加坡是亞洲非常特殊的城邦國家,在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執政黨通過高效率的運作,獲取了大量的財富,並且將其中的部分直接變成生活資料,在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滿足新加坡人的基本要求。正是這種生活資料的「公有制」,使得這個國家的執政者才能長期穩定執政。一些反對黨試圖破壞這種政治體制,結果他們輕則失去生活資料,重則被投進監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殖民地轉換而成的特殊政治地區。在這個地區實行官僚統治,但是,官僚體制在經濟發展方面無所作為,除了掌握土地拍賣權之外,行政當局幾乎在經濟領域不發生任何作用,正因為如此,在這個地區才會形成相對清廉的政治風氣,貪污腐敗現象才會相對較少。
所以,我們在設計中國民主政治改革路線圖的時候,一定不要沉醉在業已形成的政治體制框架之中,試圖通過照抄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結構或者法律制度,改造中國的政治體制。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所謂民主政治,從微觀上來看就是實行一人一票,但從宏觀上來分析,必須建立徹底剝離財產屬性的社區自治制度,並且通過社區代表公開選舉產生國家政權機構,否則,一人一票的政治選舉很可能會出現周期性的社會災難。民主政治是保護公民財產權利的外在制度,而財產權利則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只有優先確認公民的財產權利,才能出現真正的民主政治體制。這樣說絲毫不意味著民主政治只能在生產力發達階段才能實現,而是說在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把保護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在充分保護公民財產權利的基礎上,才能討論民主政治的發展問題。通俗地說過,不管哪一個政黨上台執政,都不能隨意剝奪公民的財產權利,到那個時候,民主政治才是真正的現代民主政治。
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主張大政府,試圖通過擴大政府的權力,確保整個社會資源公平分配;而一些極右派的代表人物則主張實行三權分立,通過實行聯邦制改革,在每一個聯邦主體內部實行三權分立,最終建立類似於美國的國家政權體制。在我看來,新左派對政府權力過大所造成的危害,缺乏歷史性的反思;而極右派的代表人物所主張的三權分立,無非是以中國的解體為最終目標,除了帶來持續動亂之外,不可能給中華民族帶來福音。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走自己的路,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中國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總結。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必須注意技術上的改革與觀念上的改革,不能用技術上的改革代替觀念上的革新。三權分立、公開選舉都是技術上的改革,這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在沒有進行觀念變革之前,筆者可以大膽直言,這些改革都可能會原地踏步。道理非常簡單,執政黨在掌握了國家資源之後,培養了一大批官僚人員,這些人可能比某些理論家們更了解中國的政治生態,所以,實行公開選舉之後,他們可以挾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所有的政治選舉戰場。當年蘇聯解體之後,許多人誤認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會掌握政權,但是一夜醒來,他們才赫然發現,國家發生了變化,但是掌握國家政權的仍然是蘇聯共產黨的傳統官僚隊伍。這說明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觀念變革開始,如果沒有觀念上的改變,那麼,公開選舉很可能會換湯不換葯。
其次,必須注意社會知識階層的政治立場。在民主政治發展時期,社會知識階層會不斷發生變化,以前那些站在官僚體制外部,高舉批判旗幟的知識分子,很可能會由於政治利益的誘惑,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從而走進體制內部,扮演幫凶的角色。現在大陸高校的一些知識分子,越來越習慣於從事政治投機活動,他們主動放棄自己批判的工具,在體制內部擔任一官半職,從而享受更多的社會福利。這種政治立場決定了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不能依靠知識階層,而只能從富裕起來的企業家或者廣大的小資產者那裡發現中國民主政治改革的原動力。中國知識分子搖擺不定的立場和近代以來經常呈現的投機心態,決定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很難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少數知識分子被招降納叛之後,轉過頭來對昔日的戰友反戈一擊,這既是發生在中國的活生生現實,同時也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政治常態。知識分子永遠都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可能在社會政治變革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概括起來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早覺醒的階層,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可能是最早被消解的政治團體。中國的知識分子試圖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覺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容易落入到歷史的窠臼,要麼重蹈覆轍;要麼拾人牙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宣傳員。在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或者社會資源絕大多數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地區,民主政治的發展必須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必須逐漸剝離政治選舉中的財產收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的存量資產和公民的財產權利,只有這樣,中國的民主政治才能走出亞洲民主政治的歷史輪回,徹底洗刷清算與報復所留下的斑斑血跡。
② 說文化和政治應該分開的人是不是白痴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的三大基本領域;
2、文化和政治不能截然分開,它們是相互作用的。
③ 中國如何改變傳統政治文化並使其迅速現代化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它反過來又對中國政治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政治現代化,必須在正確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對傳統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徑和原則實現其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一般來說,政治文化轉型的動力有兩個:其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是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及教化。其二,是由外而內的沖擊,特別是蓬勃興起的商品經濟的滲入。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轉型的基本途徑是:
1.通過自上而下的推動和改革,著力實現執政的政黨文化的創造性更新和現代轉型。
2.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現代民主法治社會。
3.「揚棄西方政治文化———建構中國現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
4.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客觀對待傳統政治文化。
④ 老袁天道怎麼樣,聽朋友說不錯
老袁天道所說的強勢文化造就強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弱勢文化,是盼望救世主或者別人來拯救自己,它主要表現為等、靠、要。傳統文化的觀念,大部分程度依靠一個靠字,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天靠地靠項目套老大,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就是幾千年所留下來的文化屬性問題。所以說很難形成一個獨立個體的強勢文化。
當你的腦子里,根本就沒有找人幫忙這道程序應用,而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強者文化的那種付出心態:比如說我能為你做,我能幫你做什麼。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理解強勢文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打個比方,同樣的兩個人和你去人才市場上找工作。你用弱勢文化,而別人用強勢文化。用弱勢文化,你去應聘的時候。你是作為打工者的以交換時間或者技能換取金錢,和老闆做一個交易。而另外一個強勢文化的人,他是和老闆直接合作,地位平等,比如老闆需要某種資源,需要招人需要某種技術人才。他是以合作的形式,而不是以工作時間和技能 來交換價值
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是期望被救主的文化
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你需要的是一種文化,強勢文化,一種剝離了政治文化傳統道德宗教。有了這雙分別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真相顛倒過來,這就是錢、成就、名利價值
⑤ 如何看待庸俗政治文化的表現形式,惡劣影響,嚴重危害
是腐朽文化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是一樣的嗎?答:共同點: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東西,對社會都有嚴重的危害,都應當加以抵制。區別:含義不同:落後文化是指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勢表現出來;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功邪教,淫穢***文化等。態度不同:對待落後文化,要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對待腐朽文化,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⑥ 如何營造黨內政治文化
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這是新形勢下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貫徹黨章和黨規、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強黨興黨,實現思想建黨、制度治黨、文化強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推動黨的建設邁上新台階
黨內政治文化是融入黨員幹部血脈的精神標識,反映著黨員幹部的精神追求。當前,我們黨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黨的建設制度。更好發揮黨的建設制度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推動作用,需要更加註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對制度的支撐作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進一步指明了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努力方向。
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是由先進文化孕育而生的,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決定了我們黨一直具有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革命時期,我們黨通過思想建黨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糾正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凝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優秀基因,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黨在重視思想建黨的同時,以制度治黨進一步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帶領人民不斷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堅實支撐。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這既需要真理的力量,又需要人格的力量,而黨內政治文化正是我們黨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同志深刻闡述了文化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於黨的建設來說,黨內政治文化無疑是強黨興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將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實支撐。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工程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打「虎」拍「蠅」獵「狐」,反「四風」、轉作風,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黨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一些問題的存在又與一些庸俗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把我們黨建設好、建設強,需要從黨內政治文化這一更深的層次切入,大力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幹部端正政治思想、強化政治認同,促進黨的建設由「治污」向「清源」轉變、由治標向治本邁進、由「關鍵少數」向基層黨員拓展,使黨經受住「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始終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必然有別於其他政黨。我們黨又是有著8800萬黨員、在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黨,新的長征路上充滿艱難險阻,沒有先例可循,黨要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這些都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又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在傳承中持續創新。沒有根脈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根脈和底色,堅決不能丟,丟了黨內政治文化就失去了根和魂。比如,從1922年的第一部黨章到今天的黨章,歷經多次修改,但始終都把忠誠老實銘刻在黨章上,這就是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要傳承,但也要認識到文化是上層建築,黨內政治文化需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推進而不斷創新。尤其要看到,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由「冷眼向洋看世界」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轉變,黨執政的環境異常復雜,「四大危險」「四種考驗」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只有順時應勢、與時俱進,才能與黨的事業同發展、共進步。
在開放中不忘堅守。在社會信息化大潮中,封閉的文化形態既不可能、也沒有前途。文化的發展要有開放的心態,做到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是如此。但是,在開放中決不能忘記本源、忘了堅守。在開放中堅守,關鍵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這「四個自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不忘初心。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對先進黨內政治文化的堅守是一種全面的要求,要全方位向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看齊,不搞選擇,不講條件,不打折扣;是一種具體的要求,要落實到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種長期的要求,不管風吹雨打,精神品格都不能變,必須一輩子牢記、一輩子踐行、一輩子維護。
在自信中加強自覺。文化要深入人心,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僅僅依靠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出現「雨過地皮濕」的情況。文化要深入人心,關鍵是要服人,讓人們在內心真正認同、真正自信,從而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對黨內政治文化的自信,再將文化自信上升為文化自覺,從而不斷堅定信仰。只有在自信中自覺,樹立堅定信仰,黨員幹部才能在戰爭年代做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在和平時期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自信中自覺通常要經歷一個反復的過程。比如,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但在一個時期里我們也曾一度背離了實事求是的要求。可以說,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當前,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貫徹**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自信和自覺。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在以文化人上出實招、求實效。組織部門應從自身職責職能出發,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厚植育人、選人、管人的先進黨內政治文化。
用教育塑造黨內政治文化。教育是塑造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徑。要聚焦真懂真信,不斷創新黨內政治文化教育的載體、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斷增強黨內政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比如,可以強化儀式教育,不僅把面對黨旗宣誓作為入黨的第一步,也可以作為表彰獎勵、批評幫助、擔任黨內職務時的重要儀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市場引導社會資本,在文化供給側發力,催生有思想、叫得響的優秀政治文化教育作品,建設用得上、有吸引力的政治文化教育陣地。重視黨內法規在政治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黨內法規教育和規范黨員幹部的行為,以黨內法規傳承黨內政治文化、發展黨內政治文化。用好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同時加強管理、善於對話,防止黨內政治文化在新媒體上被削弱、被稀釋。
用導向引領黨內政治文化。以文化人需要確立正確導向。選人用人導向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風向標」作用,有什麼樣的選人用人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就會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文化。當前,在領導班子換屆的關鍵時期,更要以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正風氣、以好風氣引領政治文化建設。選人用人要突出政治價值觀,把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融入好乾部標准,力求做到選一名幹部立一面旗幟、樹一個標桿。要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嚴防「帶病提拔」,力阻沾染官場劣**的幹部得到重用,防止出現幹部選用上的逆淘汰。組織部門要大力弘揚公道正派的組工文化,把公道正派作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使選出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服氣。
用嚴管純潔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必須激濁揚清、扶正祛邪,不斷純潔黨內政治文化。這就要求堅持真管真嚴,堅決抵禦和清除黨內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應緊抓問題不放,對於班子建設以及巡視、審計、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提醒的提醒、該約談的約談、該問責的問責,通過緊抓、常抓抓出**慣,形成自覺管、從嚴治的政治文化建設氛圍。緊抓預防不放,經常性地與幹部談心談話,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風、生活的真實情況,及時咬耳扯袖,讓黨員幹部把成文的紀律、不成文的規矩記在腦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緊抓責任不放,盯住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分管領導監督職責落實情況,讓管理者把責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責、盡責、負責,不斷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⑦ 「文化的交流,本就不該談政治。」,文化和政治該分開嗎
文化和政治應該分開。因為如果從根本的定義上去看的話,文化和政治根本是兩個方面的問題,雖然文化、政治和經濟,它們三個是互相促進的,但是它們三個表達的方面不同,所以就不能直接的把他們聯系起來。文化和政治它們兩個的內容有的地方是有交叉的,但是還是要從根本上區分它們兩個的。
總之,如果從它們之間的聯系來看的話,文化和政治是不應該分開的,但是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文化是文化,政治是政治,它們應該區分開來。
⑧ 如何理解政治文化的含義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使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希望對你有用,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