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泰山的文化與自然價值
泰山山地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我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下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泰山水系以岱頂為分水嶺,北坡河流直入黃河,東、西、南坡河流江入大汶河,經東平湖再入黃河。
② 泰山文化
08年初來到泰安工作,一轉眼就是十年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能在泰安定居生活工作,也主要是被泰安的泰山文化內涵吸引。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幾千年來,無數文人雅士紛至沓來,給泰山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與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登泰山,猶如登長城一樣成為了許多中國人民的夢想。
泰山地區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還是東方歷史文化的縮影,眾所周知,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適宜、雨水豐沛的自然條件,使它成為華夏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的上古先民,理所當然地認為通天拔地、直沖雲霄的泰山,乃是居於天地正中的通天神柱,於是,在華夏文明初露曙光之際,泰山就已作為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凸現於中華歷史舞台之上,即使後來上古先民不斷地向四方遷徙,泰山「母親之山」的地位,也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因為泰山崇拜早已深深植根在了炎黃子孫的潛意識中,在此後綿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泰山更是不斷地融合、薈萃了華夏各族的優秀文化,從而構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可以說,五千多年光彩奪目的中華文化,在泰山地區延續不斷的文化積淀,以及由此形成的豐富獨特的人文景觀與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才是泰山成為中華名山之首的真正原因,才是泰山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謂泰山文化 是從封禪文化、名人文化、建築文化、石刻文化、風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幾個方面做一下分享:
一、 泰山封禪文化
在泰山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帝王封禪文化無疑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華夏文明肇始之際,峻極於天的泰山就已作為古代先賢的政治舞台,開始不斷地上演一幕幕封禪祭祀盛典,鑒於封禪盛典特殊的政治涵義,在秦始皇效仿古代先王,將封禪傳說予以正式施行後,不管是雄才大略的帝王,還是碌碌無為的君王,不管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還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首領,無不對封禪盛典心馳神往、魂牽夢繞,而泰山則幾乎獨享了帝王封禪這份榮耀,這可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山嶽無法比擬的,正是因為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以及完美地將帝王文化融匯於泰山文化中,使得泰山有了一種傲視群峰的帝王威嚴,並且變成了國家一統、天下天平的象徵,這恰恰是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毋庸置疑,帝王封禪泰山緣起於古人對泰山的崇拜,而泰山崇拜則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主題。作為一種特殊的現象和文化,泰山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古代先民依賴大山又敬仰大山,從而產生了山嶽崇拜和信仰,被譽為「通天神柱」的泰山,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崇拜對象,遠古先賢為了監督控制各路諸侯,以強化對部落聯盟的統治,登上泰山極頂,「柴於上帝」、「望秩山川」,從而將各氏族集合在一個上帝的信仰下,並最終憑借上帝之名宣傳君權神授,岱頂玉皇廟內懸掛的「柴望遺風」匾額,涉及的就是這一最古老的祭天儀式——「柴望」,正是因為東方部族對泰山的崇拜與祭祀,才使神秘厚重的泰山文化初步成型。
泰山作為一座自然山嶽,從深受地方部族崇拜,到逐漸為中央政權承認,成為中華第一神山,與歷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封禪盛典密不可分,鑒於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泰山崇拜,以及泰山地區政治文化的重要性,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有效統治,秦始皇掃平宇內、一統天下後,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封禪泰山之旅,盡管這位千古帝王開創的帝王封禪,與遠古時代的柴望相比,在儀式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神道設教」的內涵卻是相通的,秦始皇將遠古的封禪傳說推向了新的高度,後世帝王緊隨其後接踵而至,他們的封禪規模越來越龐大,封禪禮儀也越來越完備,舉行封禪祭祀大典的帝王所到之處,不僅築壇立碑、刻石題字,還大興土木,修廟塑像,可以說,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活動,不僅極大豐富了泰山文化的內涵,還將泰山崇拜推向了極致。泰山壯美秀麗的自然景觀,與封建帝王封禪留下的文物古跡交相呼應,吸引著文人墨客、普通百姓前赴後繼地湧向泰山。盡管宋真宗最終為封禪泰山拉下了帷幕,但封建王朝對泰山的祭祀卻更加頻繁,尤其清代皇帝更是如此,清康熙皇帝三次親往泰山祭祀,九次派遣使臣致祭,而乾隆皇帝則十一次親往泰山,十八次派遣使臣。由此可見,緣起於泰山崇拜的帝王封禪,反過來又強化了泰山崇拜,並使其從東方地區傳播至全國各地。
總而言之,獨步千古的封禪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封禪文化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呈現出的變化,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山文化的變遷,盡管歷代封禪泰山的帝王,均有尋求社會安定,鞏固統一政權,維護國家統治的目的,但他們的封禪活動卻各有各的特點,遠古七十二王封禪泰山,更多體現地是對崇山峻嶺及上帝的敬畏,秦皇漢武封禪泰山則籠罩在濃郁的迷信氛圍中,並夾雜著長生不老、求仙飛升的私願,及至唐高宗、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個人迷信色彩明顯淡化,國家安危、百姓福祉則成為封禪主題,唐朝皇帝毅然公開封禪玉碟文,以及公然打出「道在觀政,名非從欲」的口號就是明證,明清兩代的帝王廢止了流傳千年的泰山封禪,而將其降格為泰山祭祀,以及在泰山舉行生辰慶典,與前代帝王將泰山放在神龕中頂禮膜拜不同,明清帝王更多的是欣賞泰山的壯美景觀,從而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懷,不過,泰山崇拜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反而達到了空前狂熱的程度,畢竟帝王封禪泰山銷聲匿跡,大大縮短了帝王與民間泰山崇拜形式的差距,綜上所述,泰山封禪經歷了秦漢神本位、唐代政本位、明清人本位的變化,以及從求神成仙的封建迷信,到政治家的顯號揚名,再到世俗生活慶典的變化,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
二、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國家鎮山,是中國古代宗教的重要祭祀聖地,成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在浩瀚的歷史文化進程中,泰山與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道、佛三教都結下了不解之緣。憑借先天的地緣優勢,儒學與泰山形成了多重的聯系,對儒學而言,泰山不僅是故國家園,更是精神與文化的聖山,理想與抱負的寄託。而道教,則通過長期的道教活動逐漸將泰山打造成具有濃郁道教色彩的宗教文化之山。作為外來的佛教在傳入中國後,也由於泰山在中國政治與宗教中的特殊地位,進而積極地在泰山經營傳播。區別於其他名山大川,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懷,融儒、道、佛多種宗教和宗教文化共存,而儒、道、佛三教之間相互的沖突和融合,共同構造了泰山宗教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而泰山作為三教的興起、繁盛、衰落全過程的真實見證者,在中國宗教發展的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為研究中國宗教發展的歷史留下了寶貴的素材。
三、泰山建築文化
泰山以其五嶽獨尊的超然地位,成為歷代王侯將相、墨客騷人以及平民百姓心目中的神聖之所,溯源之地,其千百年來的政治、宗教、民俗活動為泰山留下了蔚為壯觀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使泰山成為與北京故宮、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的中國古建築的薈萃之地,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文化,成為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泰山古建築規格齊全,據統計,泰山古建築基本涵蓋了寺、廟、宮、觀、亭、閣、樓、塔、橋、路等古代建築的基本樣式。其次,泰山古建築主題鮮明,泰山古建築並非歷朝歷代建築的簡單堆砌,而是根據 「朝天」、「升仙」、「祈福」、「登覽」的主題,因地制宜的建設,暗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再次,泰山古建築意義非凡,泰山古建築不僅是中國古代高山建築的代表,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和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精神價值。
四、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憑借其自身的優勢,通過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交互影響從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地位,成為植根於普通民眾內心的精神支柱之一,而真正實現泰山形象在人們內心具體化的則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民俗文化是以泰山文化為核心,以平民大眾為承載主體,進而涵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衣食住行等領域,正是基於泰山民俗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而實現了泰山與世俗人群利益的緊密結合,這種結合的緊密程度直接決定了泰山文化能否經久不衰,從這種意義而言,泰山民俗文化是泰山文化,乃至「泰山」這一精神標記得以存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有鑒於此,泰山民俗文化研究不僅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揭示泰山文化存續發展秘密的根本線索。
五、泰山名人文化
泰山名人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泰山文化的精華所在,所謂泰山名人文化是指中國古代除了歷代帝王以外的文人墨客,與「中華第一山」泰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過程中,創造的一種以山嶽為載體的精英文化。如前所述,東岳泰山自古以來就在華夏子孫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歷代帝王對封禪泰山的重視與痴迷,更是將泰山崇拜與信仰推向了極致,在泰山信仰傳遍全國的漫長歷程中,泰山精神也經過長期地積淀輻射,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並不斷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拼搏奮進。與此同時,泰山厚重龐大的山體,給人以穩重、安寧的視覺感受,於是,古人便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此之後,泰山成了「國泰民安」的象徵,而在古人「君子比德」的傳統觀念下,泰山又成了人生價值的衡量標尺,正如史學家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以說,泰山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泰山精神體現出的深刻內涵,吸引著文人墨客紛紛登泰山抒懷,凌絕頂寄思,泰山是歷代文人薈萃之地,而文人雅士登山覽勝、謳歌泰山的詩文華章,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或許可以這么說,泰山以其特有的品質吸引著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又為泰山注入了傳統文化,兩者在相互磨合、相互激盪中,形成了泰山文化的精華——泰山名人文化。
據考證,文人墨客的泰山情結肇始於孔子,當這位聖賢追隨著古人封禪的足跡,登上泰山之巔舉目四望時,不禁發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最早出現「泰山」之稱的「泰山岩岩,魯邦所瞻」詩句,也是出自孔子晚年刪定的《詩經·魯頌》,孔子不僅開創了頌泰山以抒情的先河,還在泰山游覽中留下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故而,後人將孔子與泰山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並稱頌道「孔子聖中之泰山,泰山嶽中之孔子」,眾所周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鑒於孔子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影響力,文人墨客無不將「登泰山而小天下」看作一生幸事,他們紛紛沿著孔聖人的腳步,接踵前往泰山,吟詠題刻,抒發情懷,西漢司馬遷、東漢張衡、三國曹植、晉代陸機、南朝謝靈運、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蘇軾、石介、元代王旭、張養浩、明代王守仁、於慎行、清代姚鼐、朱彝尊等,均是歷代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他們贊美泰山的詩文歌賦、題詞記事,皆是泰山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六、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文化的另一個重要載體是泰山石刻,泰山直接有「露天書法博物館」之稱。作為泰山文化的重要載體,泰山石刻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泰山石刻歷史悠久,既有實物存在,又有歷史記載可印證的最早的石刻是秦始皇東巡時的刻石,而《秦泰山刻石》即為其中之一,據統計,泰山石刻匯集了16個朝代的作品,延續了2200多年的歷史。其次,泰山石刻內容豐富,泰山石刻主要內容包括封禪祭祀、御制詩文、修建記事、經刻、造像記、名人遺事、墓誌銘、詩文、題景詠物、楹聯等全部石刻內容。再次,泰山石刻書法藝術氣象萬千,泰山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博物館,秦篆漢隸、北齊石經、明清行草、歷代榜書題刻,諸體咸備,各種書體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最後,泰山石刻造型意蘊深邃,泰山的石刻造型有碑碣、摩崖、楹聯和石雕四大類,其文字內容與自然景色相輔相成,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泰山遠遠不只是一座山
它是民族的象徵
是文化的標志
也是精神的寄託!
③ 什麼 文化分布在泰山周圍,後來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
大墳口文化分布在泰山南麓,龍山文化分布在泰山北麓。後來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
④ 泰山文化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⑤ 泰山有什麼民俗文化
由於距孔子誕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風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大。同時,泰山是道教名山,對泰安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風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陰歷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
東岳廟會東岳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岳大帝。地點在東岳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岳廟會上。
現在的東岳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陰歷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國有一半的白酒產自山東,山東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
生小孩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志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進香的准備工作很復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岳大帝的生日是陰歷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3月15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准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岳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願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沖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歷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傳說:
泰山奶奶游徂徠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葯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子」。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
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說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傳說2:
泰山女兒茶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著一對姓單的夫妻,他們的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兩人相依為命,靠種山上幾畝薄地維持生活,日子雖過得清苦,卻也算安穩。
人老了,七病八災的就來了,有一年,單老漢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經過千方百計地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欠下了山下米財主的五兩銀子。那一年到頭,老天幾乎滴雨未下,地里的莊稼基本上顆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財主派人來催債,單老漢連飯都吃不上,哪裡還有錢還債。
單老漢來到米財主家,把他的難處向米財主說了一遍。米財主說如果明年還的話,連本加利要還二十兩,單老漢頓時感覺喘不過氣來。單老漢來到黑龍潭附近,突然聽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見一個年輕女子,邊哭邊往黑龍潭裡去。單老漢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對她說:姑娘,有什麼事想不開,年紀輕輕的可不要尋此短見。姑娘哭泣著告訴了單老漢她的遭遇,單老漢可憐姑娘,就說,你要確實沒有去處,不怕受苦的話,就跟著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無兒無女,只有一個老太太,生活雖然清苦,卻還不至於餓死。天上掉下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單老漢心裡樂開了花,剛才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他領著女兒回家,見過妻子,一家人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可是,每當單老漢想起米財主那還不清的閻王債時,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為爹爹分憂,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澗里的青桐葉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製成茶葉,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當天就去采來一筐青桐葉,試著製成茶葉,單老漢一嘗,還真有個茶葉味,清香甘甜,綿軟爽口。單老漢說,我看咱這茶葉來自泰山,又是你制出來的,乾脆就叫泰山女兒茶吧。姑娘創制了女兒茶以後,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葉姑娘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誰知,米財主聽說單老漢做火了茶葉生意,而且家中還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就來到單老漢家,對老漢說「聽說你賣茶葉發了財,怎麼,借我的銀子也不還,想賴帳嗎?」老漢說「:攢夠了你數,我一早准給你送去。」米財主又說「你要是真沒銀子,我也不難為你,我看你閨女長得還算標致,就給我做五姨太吧。」單老漢早就知道米財主的德性,抓起扁擔就要拚命,但被米財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葉姑娘沉著鎮定地說,你不是要人嗎,我答應你,既然我們要結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碼也要抬花轎來聘。如果你同意的話,三天以後可以成親,不然你就等著吧。
三天後,米財主帶了一幫人,吹吹打打地來娶親,姑娘一上轎,天上一陣風起刮來一片烏雲,不一會大雨便下了起來,山洪一瀉而下,沖毀了小橋,把米財主那幫人沖進了黑龍潭餵了魚。此時有人看見姑娘坐在雲頭上,朝著扇子崖乘風而去。
從此以後,單老漢便以制茶為生,老兩口過起了平靜的生活。據說,單老漢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麼汶河南岸吳家莊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來揚善懲惡,幫助單老漢的。
傳說3:
泰山神話傳說: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傳下旨來,重修泰山,想把原來岱頂上小小的昭真觀,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全部用青磚銅瓦。工程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磚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開始往岱頂運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兩塊磚,或者兩片瓦。從山腳向山頂,一個挨一個,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直喘粗氣。到了十八盤,抬頭一看,盤道直上直下,腿軟目眩。大家放下扁擔,想歇歇腿兒,喘口氣。這時山膀上傳來山歌聲。那歌聲,悠悠自得。挑夫們抬頭一看,只見一個放羊的老頭懷里抱著一根鞭子,邊唱邊向大家走來。他身後跟著一群白雲似的山羊,也都悠然自得地啃著草。那放羊的老頭,走到盤道旁,歪著頭,瞧瞧扁擔,又打量打量挑夫們的可憐樣子,哈哈大笑。笑罷,又繼續唱他的《蹊蹺歌》:
「蹊蹺蹊蹺真蹊蹺,山高不如小廟高。兩條腿的喘粗氣,四條腿的盡逍遙。 」
挑夫們一聽,氣得眼都紅了。有的說:「咱們累成這個樣子,這老頭還罵我們哩!」有的人跳起來,想上前抓住老頭子講理……可是一轉眼,放羊的老頭無影無蹤了;再看山膀,那群白雲似的山羊也不見了。眾人覺得出奇,湊在一起,琢磨那四句歌謠的意思。這一琢磨,大家高興得拍手大笑。
「哎呀!這老頭一定是魯班點化。他笑我們太笨了,何不讓四條腿的運這些磚瓦呢?」
於是,大家扔下扁擔,趕了羊群,叫一個羊背上馱一塊磚瓦,一人趕上百隻羊,從山下到山頂,又快又穩當,兩天工夫就把磚瓦運完了。
傳說4:
泰山神話傳說: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采葯為生。村裡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葯鋪,要他們給他采葯。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采葯。那財主說:
「你們再不上山采葯,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采葯。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么大的雨,怎麼還有小孩子哭呢? 再怎麼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油油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么大雨!」
老頭在洞里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里頭是個頭發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來?」
「我就是你爹,你怎麼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麼這么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葯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葯。由於這葯能使人白發變黑,又是姓何的採的,從那以後,這個葯就叫「何首烏」了。
傳說5:
泰山神話傳說:姊妹松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占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
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只金鳳凰。
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她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個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像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
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
大馬蜂吃了個閉門羹,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倆閨女我要定了,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
馬老大聽到這此,好像是晴天一聲霹靂,女兒是他的命根子,怎能把她們往火坑裡推,送給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便向大馬蜂乞求道:"員外爺,我家貧寒清苦,女兒貌丑,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請你高抬貴手,饒了我們吧。"
"哼!你不要不識抬舉,這是聘禮,趕快回家准備吧。"說完,把馬老大趕出門外。
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的,什麼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只好把事情告訴了女兒,說完父女三人抱頭痛哭起來。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老大忙勸說:"你娘死得早,我把你們拉扯大,你們死了,扔下我這孤老頭子,活著還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說:"天無絕人之路。看來只有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你們莫怪我心狠,這也是你爹沒有辦法的辦法。姊妹倆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著老爹滿面愁容,年邁體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後誰來照顧他老人家?姊妹倆只好答應了。晚上,父女三個直奔青雲庵。
他們來到庵里,拜見了庵主,說明了來意。庵主慢條斯理地說:"佛門敞開,善者進來。此乃佛門凈地,佛祖當家,佛祖保佑,阿彌佗佛!"馬老大安置好女兒,辭謝了庵主,便星夜趕回鄉里。
第二天清早,馬老大正准備下地,又被大馬蜂召去。大馬蜂冷笑到:"老大,青雲庵可是個好地方。哼!孫悟空一跳十萬八千里,還沒跳出如來的手心呢。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從我的手裡逃走,沒門!我要讓你親眼看著我和你女兒成親。"說完,坐上山轎,押上馬老大,一隊人馬向青雲庵奔去。
原來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此刻,庵主一聽大馬蜂駕到,便走出山門高接遠迎,盛情相待。禮節過後,大馬蜂道:"庵主,弟子想暫借你這佛門寶地在此成親,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連忙恭維道:"托你老人家鴻福,在此成親是本庵的榮耀,我已傳下話,讓馬家姊妹梳洗打扮,請員外爺稍等。"說完便和大馬蜂眉來眼去的笑起來。
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聽慌了神,大馬蜂也傻了眼。
馬老大剛才看到庵主和大馬蜂有舊,心裡早涼了半截,現在聽說女兒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聲笑道:"哈哈哈......佛門凈地,佛祖保佑,見鬼去吧!這世間哪裡有窮人的活路。女兒,等著我。"說完,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
卻說馬家姊妹,原來幫她們梳妝的幾個尼姑,得知她們的身世後,都很同情,便讓她們偷偷從後門逃了出來,不巧被大馬蜂的家丁發現追來。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倆跑著跑著,前面出現了一道萬丈深淵,眼看後面的人就要追上來,馬家姊妹對視一眼,倆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懸崖。
後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並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⑥ 泰山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深入了解泰山歷史文化
1、歷史意義: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
2、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恆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3、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⑦ 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麼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託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後,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並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後靈魂還要返回故土。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後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於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於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以後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於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於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並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其後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後,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於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於道教的建築。金元之際興起於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後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傑《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於北朝,重建於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於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用,為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建議恢復泰山書院,把泰山書院建成一個現代教育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釋道三大派的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有人說泰山是歷代書法石刻藝術的長廊,也有人說泰山是古代建築的博覽會,這都是當之無愧的。我以為泰山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開發泰山,不僅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意義,而且也是我們泰山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詩經·魯頌·閟宮》有兩句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我斗膽改動其中一個字,曰:「泰山岩岩,萬邦所瞻。」就以此作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獻禮吧!
⑧ 東岳泰山文化背景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⑨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9)泰山周圍有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⑩ 泰山的 歷史文化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從名山發展史來看,其主要內容包括:山神崇拜與帝王封禪祭祀歷史、群眾性的宗教活動歷史、文化墨客的游覽觀賞歷史、農民起義史,以及科學研究歷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貫串著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使泰山形成「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封禪、宗教、游覽、科研以及農民起義運動等活動內容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轉化和影響,形成了泰山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很多遠古文化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泰山周圍地區包括山東丘陵的人,古稱夷人,因位於東方,又稱「東夷」。古代東夷人傳說是炎帝的子孫,太行山以西黃河中游的居民,傳說是黃帝的後裔,經夏、商、周三代,炎黃兩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後融為一體,因此泰山是炎黃子孫的根源之山,是華夏歷史文化的兩源之一(徐北文:<<濟南史話>>)。泰山遠古文化的歷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礎。
歷代的有識之士和文人墨客,從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來觀察泰山的內涵,鑒賞泰山的美蘊。在他們看來,「蒼然萬古與國並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雄偉形象的化身。泰山對他們來說,既不是「神道設教」的假物,也不是鎮妖避邪的神靈,而是一座蘊藏美質、激發靈感、觸動愛國情思的靈山、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