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叫1934文化產業園

為什麼叫1934文化產業園

發布時間:2022-10-04 13:55:09

⑴ 平房區為什麼叫平房區

平房區位於哈爾濱市南郊。秦以前為古肅慎族活動區域。西漢後期至兩晉,肅慎改挹婁屬扶余境地。南北朝,挹婁改稱勿吉,本地為勿吉人屬地。勿吉滅扶余後,形成安車骨部。公元1115年(遼天慶5年),完顏阿骨打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經平房南8公里,自東南向西北開有運糧河,使這里得以興盛。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屬奴爾干都司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及扈倫部屬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這一帶歷經兵燹戰亂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已一改昔日繁榮,地廣人稀,清廷謂之「閑荒」。公元1756年(清乾隆21年)始,境內再度開發,村落重新興起。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後,本地出現滿族官屯,為平房設治之始。雙城協領衙門繼續屯田,以雙城堡為中屯,增設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後,設旗墾荒。在平房地區西半部,設置正黃旗、正紅旗,轄10個滿族屯落(現今只有正黃三屯、四屯屬平房區管轄,正黃頭屯、二屯、五屯已劃歸動力區管轄,正紅旗各屯已劃歸南崗區管轄)。1882年(清光緒八年)前後,清廷視移旗屯墾之興,破除封建閑荒之策,諭准旗丁招佃漢民代耕,陸續撥給各旗屯以牛、犋、籽種等,各旗屯周圍布設窩堡,廣開良田,破除滿漢民族之隔,形成滿漢混居局面。至清光緒末期,本區域已形成滿漢屯落30餘個。東北淪陷時期,是平房歷史沿革的復雜階段,也是平房人民生靈塗炭、苦難深重的歷史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為掠奪東北財富,於1932年至1934年,在本區域修築一段拉濱(吉林拉法--哈爾濱濱江站)鐵路,強迫村民遷戶。在平房屯南1公里處,設一火車站,命名為平房站。在軍事強權統治下,本區域成為哈爾濱南部侵華日軍獨立的特別軍事區。自1934年起,侵華日軍加茂部隊(後改為東鄉部隊,1941年改為731部隊)、8372部隊先後進駐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處,強遷5個自然屯,修築細菌實驗廠(對外稱防疫給水部)、飛機修理廠、飛機場、駐軍營房、家屬宿舍和其它軍事、生活輔助設施。至1938年這塊秘密軍事基地基本建成,對內稱第17號軍事基地,或稱加茂部隊、731部隊,對外稱防疫給水部和平房鎮。自此,平房成了世界最龐大的細菌戰爭研究基地,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殘害中華兒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為加強特區防禦,1943年,日本關東軍又擴大特別區的范圍,把周圍的40餘村屯(包括在行政區劃上屬偽雙城縣管轄的30餘個村屯),劃入「特別區」范圍,設卡、立牌,進行猖狂的軍事統治。「特別區」隸屬偽香坊區公署和哈市公署雙重管轄。「特別區」南至周家車站,北至孫家車站,沿拉濱鐵路線間的廣闊土地,被世人稱之為「六十里地國境線」。在長達10餘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平房人民從未間斷過反滿抗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生死搏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得到中國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支持,以組織抗日,組織截擊、暗殺侵華日軍,破壞軍事設施,組織被關押的難友越獄、暴動,抵制出勞工、出勤勞奉仕隊、出國兵和磨洋工等行動,不斷打擊和重創侵華日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戰敗宣布投降。罪惡的侵華日軍瘋狂毀滅罪證,炸毀和破壞了軍事基地內外的建築和設施,平房鎮變成一片廢墟。1945年8月,蘇聯紅軍接管舊平房鎮,1946年6月撤走。從此,平房地區回到了祖國懷抱,平房人民獲得了新生。1947年至新中國建立前後,平房區域東部歸哈市香坊區管轄,西部仍屬雙城縣第四區管轄。1953年11月,平房設區級建制,劃為哈市郊區,命名為平房區。1956年,改為市轄城市區至今。

⑵ 什麼是文化旅遊產業園

天創智業認為:文化旅遊產業是指在特定的社會和經濟需求下,具有某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融合了時尚文化資源稟賦的空間承載物,在經過創意規劃之後進行空間集中和功能集聚,通過旅遊景區、文化企業等表現形式形成的完整的產業鏈。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南京大廠園東路什麼時候擴建

等政府通知
南京大廠1934文化產業園 一秒回到舊時代 來大廠必打卡的民國風老街區,這里曾是遠東第一大廠「永利_廠」
而1934文化產業園就興建於遺存的原址上,走過這極具年代感的舊時代場景,看著一段又一段的過往歷史,時過境遷,這里已然被打造成了影視基地,復古的小火車,滿是梧桐的大道老式的電話亭,都彰顯著時代的記憶,對面就是1934休閑文化街區,青磚黑瓦,長巷幽深,民國風格的別墅小樓,充滿時代感,別忘了穿上旗袍,
隨時來一組民國風韻照,隨便一待就是一下午,超適合周末來打卡休閑。地址:南京大廠1934文化產業園

⑷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如何產生的

我簡單說一下。
這事起源於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文化和創意的結合,讓廢舊的工業區工廠重煥生機,成為了思想、創意碰撞結合,並產生市場價值的地方。
文化創意產業,無非就是用創新的思路來改變傳統文化、傳統產品,讓其更貼近時代、更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增長點。
發達國家很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是很多國家的支柱產業。
中國也意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潛力,於是政府就推進這一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就在這一形勢下遍地開花了。其實和很多年前的軟體園、動漫園,性質是一樣的。
純手打,無復制。有問題可以繼續提問。

⑸ 文化產業園區的類型

從不同的角度,文化產業園區有不同的劃分方法。
Hans.Mommaas在分析荷蘭5個文化產業園區時提出,文化產業園區類型的區分有7個核心尺度可以參考:園區內活動的橫向組合及其協作和一體化水平;園區內文化功能的垂直組合一設計、生產、交換和消費活動具體的混合,以及與此相關的園區內融合水平;涉及到園區管理的不同參與者的園區組織框架;金融制度和相關的公私部門的參與種類;空間和文化節目開放或封閉的程度;園區具體的發展途徑;園區的位置 」。
Walter Santagata根據功能將文化產業園區分為四種類型: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市型。
1.產業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園區主要是以積極的外形、地方文化、藝術和工藝傳統為基礎而建立的。此類園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工作室效應」和「創意產品的差異」。
2.機構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園區主要是以產權轉讓和象徵價值為基礎而建立。其基本特徵是有正規機構,並將產權和商標分配給受限制的生產地區。
3.博物館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園區主要是以網路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尋為基礎而建立。園區通常是圍繞博物館網路而建,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市區。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統性效應,吸引旅遊觀光者。
4.都市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園區主要是以信息技術、表演藝術、休閑產業和電子商務為基礎而建立。通過使用藝術和文化服務,賦予社區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業經濟的衰落,並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由於文化產業園區在我國的發展還處於胚胎期,因而對其的分類很少。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本文主要從區位依附、園區性質等方面對文化產業園區的類型進行劃分。
1.按區位依附劃分為4種類型:
(1)以舊廠房和倉庫為區位依附。城市中被廢棄的舊廠房和倉庫,因其寬敞明亮的空間及廉價的租金,或面臨閑置空間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為文化產業園區的又一滋生之地。國外許多成功的文化園區就是以舊廠房和倉庫為區位依附的。我國較早出現的大山子藝術區依託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798工廠的老廠房。上海近些年成長起來的創意產業園區絕大部分也是由舊廠房和倉庫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創意產業園區,位於上海20世紀3O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廠群;建國中路l0號的「八號橋」創意產業園區,位於上海汽車制動器公司的老廠房。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利用現有建築創造了創意產業發展的平台,又保護了歷史文化財產,是文化產業與工業歷史建築保護、文化旅遊相結合,建築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結合的良好典範。
(2)以大學為區位依託。大學作為技術的發生器,可以不斷開發新的科技;同時它又是各類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養人才也吸引著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大學也是一個開放的社區,是一個提供多元文化的場所,大學往往成為創意的中。
因此,依託大學發展文化產業園區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途徑。
如上海的楊浦區赤峰路建築設計一條街依託的就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一同濟大學,上海長寧區天山路時尚產業園依託的是東華大學和上海市服裝研究所,正在建設中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園及TCL(廣州)文化產業基地都是以大學為區位依託的。
(3)以開發區為區位依附。這類文化產業園區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區位依附。因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發達,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聚集,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智力型人才眾多,最適宜發展文化與科技結合的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區都有著大量的信息產業,這些產業跟文化產業能夠實現很好的融合。屬於此類型的有位於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的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位於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等等」。
(4)以傳統特色文化社區、藝術家村為區位依附。屬於這種類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依託一些傳統的文化區域,在這些區域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利於開發特色文化產業產業園區。如四川德陽三星堆文化產業園、北京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產業園區等等。第二種是依託位於城鄉結合部的一些藝術家村,有些是屬於創作型的園區,如北京的幾個畫家村;有的則已形成產業化運作,如位於深圳特區郊邊龍崗區布吉鎮的大芬油畫村等。
2.按園區性質劃分為5種類型:
(1)產業型。一是獨立型的。園區內,產業集群發展相對比較成熟,有很強的原創能力,產業鏈相對完整,形成了規模效應。如深圳大芬村,以繪畫藝術為主,也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條,及規模效應,但原創能力不強,而且這是我國此類文化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是依託型的。依託高校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條。如上海虹漕南路創意產業園,同濟大學周邊的現代設計產業園區等等。
(2)混合型。這種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區往往依託科技園區,並結合園區內的優勢產業同步發展文化產業,但園區內並未形成文化產業鏈條。如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香港數碼港等。
(3)藝術型。這種類型的園區也是創作型園區,原創能力強,但藝術產業化程度還較弱。目前國內最有名的藝術園區有北京大山子藝術園區、青島達尼畫家村等。
(4)休閑娛樂性。這類文化園區主要滿足當地居民及外來遊客的文化消費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長安街文化演藝集聚區等。
(5)地方特色。如北京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產業園區、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區等。
此外,按照影響范圍來分又有國際型、國內型和地區型;還可按園區最初的形成分為自發形成和政府運作形成的文化產業園區。由於文化產業園區在我國還是一新生事物,發展變化快,園區類型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很明晰,在這進行的類型劃分僅是根據當前的一些情況進行的劃分,今後隨著城市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逐漸成熟,園區類型的劃分將會進一步完善。

⑹ 文化產業園其實是做什麼的,什麼性質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按照工業標准。文化的產品和文化的服務向來就有,只有按照工業標准進行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產業。就是要批量的、有規模的、連綿不斷地去生產。

性質:文化產業要按照工業標准來生產一系列文化產品。當文化產品從單個的、斷裂的鏈條中產生,變為按工業標准連續不斷地生產,就發生了一種生產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最重要的標志便是以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生產是「以產定銷」為主變成了「以銷定產」為主,使文化產品的生產進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樣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過程。這種循環的結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斷的資源的支持,產品也能夠極大地豐富起來。當然,它的另一面可能會使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場左右,這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兩者也不是絕對的不可以調和。[1]

文化產業園是從事文化產業的許多企業聚集在某個園區,從事各自的文化產品生產與創作,這種園區一般都是有當地政府規劃、建設和招商而興建的。

⑺ 田子坊文化產業園的園區發展六項舉措

目前,園區形成與發展通過6項主要舉措:一是以歷史文化,打造品牌理念;二是以創新理念,豐富品牌內涵;三是以歷史建築,延伸品牌文脈;四是以多元文化,擴大品牌影響;五是以強化服務,樹立品牌意識;六是以產權保護,夯實品牌基礎。
(一)以歷史文化,打造品牌理念
上海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大量優秀歷史工業建築濃縮了19世紀40年代以來上海城市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史,體現了上海工業在不同時期的獨特風格,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泰康路210弄是田子坊的主弄,原先是一個弄堂工廠,裡面有小澡堂、小面廠、小倉庫,成為外來人口的集聚地。如何在此地造就「品牌」,經營品牌,這些老廠房以及老倉庫等擁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又適宜進行內部改建,為上海發展創意產業可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
田子坊雖小,但歷史上有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居住;論地理位置,1934年曾是「華洋」結合區;論弄堂小廠,也曾風光一時。歷史文化成為田子坊「品牌」的理念。1998年陳逸飛先生從海外歸來,入駐田子坊,築成田子坊品牌形成的基礎。2001年大畫家黃永玉來到陳逸飛工作室,高興地為泰康路210弄起名「田子坊」。從此田子坊成為「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發源地的代表。
在「田子方」的方上加一個「土」字。取其諧意,喻意「田子坊」是文人、畫家、設計師集聚地。田子坊系多個里、坊組成(天成里、和平里、薛華坊、志成坊、平原坊)。始建於1930年,當時是「華洋」結合區。著名畫家汪亞塵夫婦曾入駐志成坊中的隱雲樓,並創辦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和藝術家協會「力社」,這成為田子坊文化積淀的最初淵源。
在此後「田子坊」的商業運營中,開始注重創意產業的打造,原來的「都市工業樓宇」開始進入到了「創意產業」的新型城市經營模式。目前田子坊已集聚了多種類型的文化企業,其中有畫廊、攝影工作室、陶藝工作室、文化策劃公司、電影公司、音樂工坊等文化產業;從生產方式來看,主要是自主繪制、自主設計、自主生產。
1999年起,對泰康路藝術街的開發,通過舊廠房、舊倉庫和舊民宅的轉讓和置換(上海人民針廠、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上海鍾塑配廠、上海新興皮革廠、上海紙杯廠、上海華美無線廠),在15000平方米的空閑廠房、倉庫,引入來自國內外一批從事創意設計的藝術家、設計師加盟。泰康路的定位,經過探索,田子坊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的效應逐漸顯現,濃郁的藝術和時尚文化氛圍從老工廠蔓延到了附近的石庫門民居,園區從工業廠房向周邊的居民靠近,2005年緊貼「田子坊」的「志成坊」改名「二井巷」,以歷史文脈開拓了「田子坊石庫門文化創意工程的改造之路。到2011年10月,已經搬出的居民217戶,開設了各類文化創意設計、畫廊、攝影棚等297家,創造就業3516人。
利用現有建築不僅創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台,還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工業老廠房,老倉庫運用新的設計和模式改造,為歷史的留存注入時尚的元素,使舊廠房成為現代城市的新景象,也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形成,是城市歷史與未來承接的良好典範。
1、它為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而大部分的崗位就業是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幫助政府緩解了就業難。
2、盤活了舊工廠,使舊廠房、舊倉庫、舊弄堂和舊民宅的價值得到提升,提高了黃浦區的綜合競爭力。最終是廠方得租金、政府得稅收、勞動者得就業、創意產業得發展、居民得實惠、環境得改善、區域品位得提升。
3、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企業入駐。不拆房、住新房;用舊房、搞文化;老鄰居、新企業;情相近、共富裕。創新改舊,開辟另類文化產業之路。
(二)以創新理念,豐富品牌內涵
體制機制的創新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田子坊建立了精幹高效的辦事機構,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築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與一般園區相區別的管理機制。在工作職能上,堅持與創意園區地特徵相適應,以招商引資、環境建設為中心,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準,使管理職能具有法制性、規范性、國際性。而創新則是園區內發展的動力源。
田子坊在探索成長階段,堅持「三個有利於」為標准,發揚率先創業、率先開放、率先改革、率先發展精神,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勇於探索,敢為人先,在全國、全市創出了許多個第一:田子坊創辦了全國第一家自籌經費的創意產業園區;辦起了上海第一個由中外創意人士混合入駐的創意園區;實施了全市第一個利用舊廠房發展創意產業的途徑;創立了全市第一個城市建設開發與歷史建築保護結合示範區域;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創意企業自發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概念,並進行了一系列理論研究。創新則興,守舊則衰。思想解放再解放,觀念創新再創新,經濟發展再發展,這是田子坊最顯著的特點、最成功的「秘訣」。
當田子坊快速進入轉型發展時期,園區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文化產業不斷壯大。如何對園區和文化產業加強引導和管理,成為影響田子坊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由區發改委牽頭,從統籌、管理和協調的角度,提出了「1+3」的管理模式,「1」指田子坊工作聯席會議,「3」指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田子坊發展促進會和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
田子坊工作聯席會議由區長任總召集人,常務副區長任常務召集人,其他副區長任召集人,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席會。聯席會議的職責主要包括討論決定田子坊的發展規劃、管理制度、改造保護、產業發展和公共安全等重大事項,明確各成員單位的任務和職責,並對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田子坊發展促進會、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在工作推進中需要協調的事項加以協調。聯席會議確立例會制度、重要情況報告制度和督察制度。
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由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單位人員組成,職責是落實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拓展功能,擴大品牌效應。田子坊發展促進會是由政府、社區、入駐者和原住居民代表組成,在黨的領導下,由政府推動、田子坊內相關利益者組成的共建共享共治的自律性組織,接受政府委託,履行專項管理、服務和協調的職能。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是由永業集團負責組建,其職責是加強建築物的修繕管理、改革公房租賃管理,著力提升管理能級、公共設施配套和社會資源整合等。田子坊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結合城區「軟改造」的新路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春風,田子坊註定成為上海城市新名片。
(三)以歷史建築,延伸品牌文脈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田子坊也在走向成熟。濃郁的藝術和時尚氛圍正從田子坊的老廠房蔓延到附近的石庫門民居,一種保護歷史風貌,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文化產業和諧共存的新模式也由此萌生。創意地產的核心理念與操作是傳承歷史,營造未來,它與經營城市的核心內容是如何發掘、運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中營造無限的創意價值。
實踐再次證明,在田子坊這片具有濃郁歷史感的土地上,她給創意人士帶來了新的靈感,新的思索,新的感悟。她讓眾多知名或非知名的藝術家、設計師、自由職業者在這里,享受著融文化藝術與商業經濟於一體的生活方式。
田子坊里的石庫門原名志成坊,是上海老居民自發將自家的石庫門出讓給「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居民拿了一部分租金外出租房。如此創舉也使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個體的居民積極參與田子坊的品牌建設,如此模式,讓居民得到了實惠,歷史建築得到了保護,歷史文脈得到了延續,同時,「田子坊」的品牌也得到了提升,創意產業又得到了發展。
(四)以多元文化,擴大品牌影響
田子坊進駐的不僅有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知名藝術家,還有新加坡陶藝家鄭褘、美國陶藝家吉米、法國設計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攝影家龍·費伯、丹麥的沈翠娜等一大批「老外」藝術家,這為田子坊逐步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田子坊創業階段招商時就規定,外籍、海歸派人士租金優先。其目的也就是在於多國家、多文化、多風格的國際多元化文化產業集聚。將田子坊做成一家一風格,一鋪一特色,一景一精彩。目前「田子坊」的品牌有:
「逸飛」環境藝術設計;爾東強的「漢源文化」;圍巾設計「桑瀾」;服裝設計品牌「一慧」;香港工藝設計「盈稼坊」;鄭褘的「樂天陶社」;澳大利亞咨詢公司「SUZAARZ」;澳大利亞郵人公司廣告平面設計「我是免費的」;
丹麥家居軟裝潢設計「JOOI」;美國室內設計「maxK」;美國裝潢設計「麟研部」;美國環境設計「SURV」;日本環境設計「角王設計」;日本和服設計「衣曼佗羅」;德國首飾設計「禧樂色」。
多國的文化,增添了田子坊建築更多樣的色彩。多國的人才,給田子坊帶來國際上最新的經營模式。多國企業的集聚擴大了田子坊品牌的宣傳,使之形成了一個歷史和現代、人與環境、形態與功能、經濟與社會、多元文化共處、和諧發展的文化產業集聚區。
(五)以強化服務,樹立品牌意識
服務也是一種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田子坊自創業以來,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倡導感情式服務,努力實施親商、安商、富商工程。創辦初期,明確提出「政策不足服務補、硬體不足軟體補」,倡導「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代表開放形象」,「寓招商於服務之中」;以後又進一步提出「誠信服務、規范行政、降本增效」;並逐步形成了「三個服務體系」(入駐企業工商辦證的一條龍服務、創意工房裝修過程中的全方位服務、入駐企業後勤經常性的服務)。還創辦了「馬上辦」辦公室,實行「首問負責制、兩問終結制」。推行個性化、契約式服務,量身定做服務內容,實行「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讓所有入駐者感到一切都方便,使創意園區成為最低生產、交易成本的區域之一」。有了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品牌,就能創造出一種魅力。有了這種魅力,招商就有擋不住的誘惑,就能象強磁石一樣吸引中外創意人士紛至沓來。
(六)以產權保護,夯實品牌基礎
為加強文化產業園區知識產權的保護,2009年,由田子坊園區內的23家文化企業共同發起的「田子坊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正式掛牌成立。由創意企業自發推出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在上海乃至全國尚屬首次,它是田子坊為打造品牌建設推出的一個新舉措。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陳志興在成立儀式講話中指出,「田子坊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的成立,為上海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開拓了一條新路,是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一項新舉措,它將成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田子坊「知識產權聯盟」的成立,意味著知識產權保護不再是政府單方面的職責,企業自身也行動起來,勇於擔當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責。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圖省事,靠仿造」的盲區中走出來,從而形成法律與自律同步,打假與拒假聯手的一種良性循環。
田子坊知識產權保護聯盟,下一步將在區知識產權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吸引更多的創意企業參加到這個行業自律組織中來,切實解決集聚區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把它作為一個品牌來打造,著手探索建立健全政府管理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自律機制、發現機制、協調機制、評估機制和快速處置機制,努力構建黃浦區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積極推動黃浦新一輪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⑻ 我想問什麼是文化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是從事文化產業的許多企業聚集在某個園區,從事各自的文化產品生產與創作,這種園區一般都是有當地政府規劃、建設和招商而興建的。

⑼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概念

(一)國外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界定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園(簡稱文創產業園)在西方城市的發展,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進行的探討有德瑞克·韋恩提出的文化園區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區概念。在德瑞克·韋恩看來,文化園區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區位,其特色是將一城市的文化與娛樂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該地理區位內,文化園區是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結合,是多項使用功能 (工作、休閑、居住)的結合。 Hilary Anne Frost-Kumpf認為文化園區指的是一個在都市中具備完善組織、明確標示、供綜合使用的地區,它提供夜間活動且延長地區的使用時間,讓地區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藝術活動與藝術組織所需的條件,給居民與遊客相關的藝術活動;提供當地藝術家更多就業或居住的機會,讓藝術與社區發展更緊密結合。
另外Nolapot Pumhiran和Wansborough&Mageean均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定義為一個空間有限和具有明顯地理區域,文化產業和設施高度集中的地方。這些集群由文化企業和一些自己經營或自由創作的創意個體組成。園區內特殊活動可包括兒童玩樂的場所、圖書館、開放和非正式的娛樂場地。在這些園區中鼓勵文化運用和一定程度的生產和消費的集中。
(二) 國內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界定
在我國,與文化創意產業園相關的概念有藝術園區、創意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等。由於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出現較晚,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研究也顯滯後,主要有一些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認為文化產業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由具有相關性的文化企業、金融機構等組成的群體;向勇、康小明認為文化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通常以傳媒產業為核心),大量聯系密切的文化產業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包括研究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將文化產業集群劃分為核心文化產業集群、外圍文化產業集群和相關支撐機構等 ;歐陽友權認為文化產業集群是指相互關聯的多個文化企業或機構共處一個文化區域,形成產業組合、互補與合作,以產生孵化效應和整體輻射力的文化企業群落。
國內至今尚無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統一界定。在以上國內外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詮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實情,在此嘗試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概念界定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是一具有鮮明文化形象並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園區內形成了一個包括生產——發行——消費產供銷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⑽ 文化創意產業園與傳統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相比存在哪些區別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傳統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相比存在以下區別:
(1)文化產業園區中企業的創意行為與傳統工業園區和高技術園區中企業的創新行為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工業園區和高技術園區強調技術和管理的創新行為,而創意產業園區強調文化創意。
(2)園區內容上的不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里有非營利企業、文化機構、藝術場所、媒體中心和生活著不同類型藝術家的科學園。它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是生活的地方;既是文化生產的地方,又是文化消費的地方。它全天開放,既有工作又有娛樂。多樣性、變化性是其基本特點。不同區域文化特色的思想在這里碰撞又通向世界。
(3)園區形成模式上有區別。傳統工業園區和高技術園區首先是企業聚集,然後企業吸引人才;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創意人才的聚集,然後吸引創意企業入駐。要發展創意產業僅吸引企業是不夠的,還需要吸引合適的創意人才。
(4)建立園區時所考慮的地理因素不同。傳統工業園區在形成之時,考慮到產品與原材料的運輸便捷,園區多會出現在交通運輸便利的地方。出於對生產成本的考慮,傳統工業園區的建立多會選擇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地區,在城市中則會選擇地租比較便宜的城郊區域。文化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主要內容,歷史文化底蘊是形成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首要條件。便利的基礎設施和深厚的底蘊,以及創意人才密集的事實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多建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區。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叫1934文化產業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