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宋八大家韓愈的姓名有什麼寓意,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心理
韓愈,字退之,這是古人起字的一種方法,叫反義相對,就是名字和字意思相反。愈是向前,退是向後,正好相對。又比如: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愈是向前,退是向後,正好相對。
B. 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韓愈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
望採納!!!
C. 韓愈的名,與字的含義
韓愈,字退之。「愈」是超越、越過之義,「退之」是後退、謙謹以求平衡之義。名與字相反相成。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薄命不幸,動遭饞謗,進寸退尺,卒無所成」(《上兵部李侍郎書》),可以說是他仕途辛酸的真切寫照了。
當時的社會,盛行駢體文。這是一種過於拘泥於形式與華美詞藻的一種問題,講究聲律對仗,卻空洞無實。韓愈則推動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講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既要文風古樸,又要有獨創性,能反應現實。
(3)韓愈文化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性情中人
韓愈性格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度不變。年輕時同孟郊、張籍友善,二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贊揚推崇他們。
張籍終於得中進士,榮獲官祿。後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閑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他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僕一般,瞪著眼睛不屑一顧。
韓愈很善於誘導勉勵後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顏悅色毫不在意。他總以振興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D. 韓愈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4)韓愈文化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文學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
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說出別人該說而不說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E. 韓愈是什麼意思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2]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F. 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又怎樣的地位
韓愈的經學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道論當中。概而言之,他的道論是由如下幾部分組成的:一、明道;二、原道;三、道統;四、道學。這幾個部分,集中到一點,就是旨在對傳統的儒家思想正本清源,並在這個基礎上試圖架構一套適應封建社會後期需要的經學理論體系。
「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中最基本的范疇之一。先秦時期,儒家標榜「以道取民」,熱衷於談「道」。孔子自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並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談「道」談得更多,如雲:「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又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的道論很具特色,如說:「夫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荀子·哀公》)儒家經典對「道」也談得很多,涵義也很豐富。《易經》的「復自道,何其咎」(《小畜》);《尚書》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洪範》);《詩經》的「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大雅·生民》);《左傳》的「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襄公十二年)如此等等。先秦儒家和儒家經典所談之「道」雖然展示了多向的、豐富的內涵,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這就是:儒家所談的「道」,主要是指天人之道,其核心是指治道,也就是後來所標榜的王道。
中唐伊始,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向後期的逐漸過渡,學術理論界也開始活躍起來。「明道」思潮的泛起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現。知識分子大談其「道」,具有明顯的繼承歷史傳統、調整統治思想、重構理論體系的意向。唐中葉,談「道」談得最多的是兩位對後世具有重大影響的經學家:一位是柳宗元;一位是韓愈。他們都談「聖人之道」。不過,必須指出,他們雖然都談「道」,但理論體系和傾向性並不是沒有差別的。柳宗元所談之「道」,內涵著人本主義的理論主張,比較進步;韓愈所談之「道」,側重於談思孟一派之道,比較保守。道論的差別,說到底,反映了他們所代表的階層利益的差別。
韓愈的一生,是以「明道」自許自命的一生。早在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即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就立志要「明道」。 他當時寫過一篇文章,叫《爭臣論》,內雲:「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韓昌黎全集》卷十二)後來,他又指出:「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進學解》)這兩句詩概括了他對聖人之道的崇敬與探求。
什麼叫「明道」?所謂「明道」,就是明孔孟之道,詳言之,就是認識弘揚貫徹孔孟之道。韓愈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古文運動中,他繼承和發揚了「文以載道」的觀點,這也就是他的「明道」思想在「文」方面的貫徹。在《答李秀才書》中,他說:「子之言,以愈所為,不違孔子,不以雕琢為工,將相從於此,愈敢自愛其道,而以辭讓為事乎?然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讀吾之辭而得其用心,將復有深於是者,與吾子樂之,況其外之文乎!」在《題歐陽生哀辭後》中,他還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者,通其辭者,本志乎道者也。」這些說教,字里行間浸透了「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他是重其辭,更重其道。這是他對「明道」思想明白無誤的張揚,又是對重辭輕道文風的一種批判。
韓愈不僅提出了「明道」主張,而且提出了「原道」問題。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原道》。「原道」,就是旨在追溯和闡發「道」之「原」。在韓愈的心目中,什麼是「道」之「原」呢?他說:「情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詳,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餐。」(《原道》)在這里,韓愈說明,「道」之「原」不是指別的,不是在別的什麼地方,而是在儒家說教當中,在儒家的經典「五經」當中。儒家經典所載的、儒家向來所談的仁義道德,就是「道」的具體內容,儒家歷來強調的禮樂刑政,就是「道」的具體體現,這些「道」決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非常具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所謂「道易明,教易行」的。因此,「原道」問題,其實就是為「道」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的問題
G. 韓愈是什麼意思
這這這……韓愈是人名,字退之,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學者散文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果非要說韓愈是什麼意思,那隻能說,韓,姓,無實義;
愈:1. 更,越:~甚。~加。~發。~益。~演~烈。
2. 較好,勝過:孰~(哪個好)?彼~於此。
3. 病好了:痊~。病~。
我吐口血先。
H. 韓愈的意思是什麼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