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中如何吃東西

傳統文化中如何吃東西

發布時間:2022-10-04 16:12:44

❶ 吃飯的禮儀規矩

1.餐前准備

在吃飯之前,讓孩子幫著擺放碗筷、端菜等,准備好後,可讓孩子邀請長輩用餐,並記得飯前洗手。

2.請長輩先入座,讓長輩先吃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長平時就要做好示範,吃飯時先請家中長輩入座,並先給長輩盛飯。

3.鼓勵孩子幫家人及長輩夾菜(用公共筷)、盛飯

孩子完成後父母可以誇獎孩子「媽媽發現你很會照顧別人」等。

4.正確地拿筷子 

最好和孩子講講筷子的起源,並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筷子。單單是一個用筷子,就可以讓一個人顯得很有教養,我們老祖宗發明了筷子,一種道具可以用於各種食物,蘊含著深厚的以不變應萬變、以簡單應對復雜的傳統文化精髓,這也是我們必須要傳承的。

5.不消極評價食物

不抱怨別人辛苦為你准備的飯菜不合口味,不要說任何沒有禮貌的評論。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享受我們的每一頓飯。這種感恩包括對大自然各個季節給我們帶來各種當季的美味,包括對培育這些食品的人,也包括給我們補充營養和能量的這些食物。

6.規范坐姿

餐桌上要讓孩子身體坐正坐直,保持挺拔的姿勢。這樣不僅好看,也有利於兒童消化。

用餐時中式飯碗要端起,一手把碗一手拿餐具,不低頭扒飯,手肘不要支放在桌面上,雙腿放在桌子下面,雙腳盡量並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

西餐餐叉送嘴邊,不為食物而折腰。雙腳要平放,脫鞋或叉開雙腿都很不禮貌;不翹腿,不抖腳。

7.吃飯時不要敲打碗筷或大聲喧嘩

敲打碗筷和大聲喧嘩都是很沒有教養的行為,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會引起同桌吃飯的人的反感和厭惡。

8.避免在盤中翻來翻去

夾菜的時候一次不宜夾得太多,把自己碗、碟里的吃完,再去取菜。

不要為了挑自己喜歡吃的菜而用勺子或筷子在盤中翻來翻去,有的人甚至將自己喜歡的菜從盤中全部調走,而把不好吃的留給別人,這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並且顯得比較自私。

9.吃飯時盡可能不要發出聲音

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喝湯的時候不要用嘴吸,以防止發出聲音。

10.用筷禮儀要記好

不要把筷子放在嘴裡和舔筷,不要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尋;

11.不當眾做不文雅的行為

告訴孩子咳嗽、打噴嚏應單手掩嘴朝向無人的一邊,剔牙和摳鼻要用餐巾紙或手擋住,以免影響在場的其他客人的食慾。

12.如何吃,很重要

不浪費食物,吃多少盛多少,學會把食物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吃,不撕咬、整塊啃,吃相不野蠻,吐出的魚刺、骨頭、菜渣,用筷子或紙巾接出來,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

13.教育孩子多用敬語,如「請」和「謝謝」

引導孩子向他人要求什麼東西(比如夠不著桌上的食物)需要用禮貌用語,當有人遞菜給孩子時,微笑道謝。

14.飯後對准備食物的人表示感謝

向准備食物的人表示感謝,這不僅僅是禮貌,還是感恩。

❷ 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而春節的飲食文化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在南方,人們以年糕、湯圓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南方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南北方相同的是新年必吃年糕,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是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最具特色的是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考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據考,流傳至今的為紀念屈原而設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是當時的統治者為樹立屈原忠君愛國的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比如端午食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中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而我們現在所講的中秋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在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迄今已有約8000多年的歷史。從萌生的遠古時代開始到成形的夏商周時代,再到豐富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高峰的唐宋元明清時代,由此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並在不斷地發展成熟。

所以在中國農歷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我們的先人安排了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秋天收獲的成果。在接下來的新年裡,我們就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同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此刻我只是在吃著臘八粥之餘的一點小感悟,也只是了解到我國飲食文化的一點皮毛。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更多祖先的偉大和美好!

❸ 我國古代就對飲食非常講究,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哪些食養智慧

飲食搭配合理,適量都是傳統文化中的食養智慧。

二、飲食適量

攝入的飲食量適可而止,只要吃到似飽非飽的程度即可,不要貪得無厭,明明吃進去的東西已經把胃都撐大了卻還是滿足不了自己對美食的慾望,讓胃部持續高強度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會對胃部產生不可逆的傷害。吃飯除了有填飽肚子的功能之外,還可以讓人產生對美食的愉悅感,原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卻偏偏被有些人弄成了大型受虐現場,體重的飆升讓人難堪,胃部的劇烈疼痛讓人難以承受。並不是食物攝入的越多,越能提供給身體充足的能量,我們人體每天消耗的熱量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攝入的元素過多隻會給臟腑造成壓力而已。

❹ 中國的飲食傳統有哪些

1,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3,過年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人們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里,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4,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❺ 吃中餐的禮儀是什麼

吃中國菜,看主人為客盛菜、勸食……您將不難感受到那平和融樂的氣氛。請初次見面的外國客人吃中國菜,一餐下來,彼此的友誼就可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大家一起吃同樣的東西,汲取彼此關照對方的心意,培養親密的感情。

中國飯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外國朋友的真心喜愛。在涉外交往中,請外賓吃中餐是常有的事,下面我們就仔細談一下吃中餐的禮節。

如舉行正式的宴會,一定要提前發出請柬,並註明「敬請准時入席」。有的人赴宴以遲到為榮,其實這是很不尊重他人的。如欲宴請外賓,則宴會時間的選定應避開外賓的忌諱日,例如,宴請西方人,要迴避13日,尤其是13日與星期五同一天。在齋月宴請穆斯林,宜在日落之後進行。此外,菜餚的選擇應兼顧外賓的飲食特點,如不上海參和動物內臟。

客人在赴宴之前,應梳洗打扮一番,不要衣冠不整、蓬頭垢面地去破壞別人的食慾。作為宴會的主人,更應注意自己的儀表,要使他人感覺到:主人是精心打扮了的。

較大規模的中式宴會的桌次是有講究的。台下最前列的一兩桌一般都是招待主人或貴賓的,赴宴者不要貿然入座。盡管中式宴會大都使用圓桌,但每桌通常要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員負責照應。其兩側的座位是留給本桌上賓的,除非受到邀請,否則不宜去坐。最好的辦法是主人提前在各桌上標明來賓應坐的位子,使大家能夠對號入座。正式的宴會,還應為每位客人准備一份菜單。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幾種。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紙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醬油、醋和辣椒油等佐料應一桌數份,並要備好牙簽和煙灰缸。宴請外賓時,還應備好刀叉,供不會使用筷子者使用。

上菜應按下列順序:先上冷盤,後上熱菜,最後上甜食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再多,各桌也要同時上菜。上菜的方式大體有以下三種:一是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招待員托著菜盤逐一放入每個人的食盤中。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但可向對方介紹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有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說不定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麼?」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撥菜,那就只好餓肚子了。

中國菜有中國菜的特色,一道菜裝盛在一個盤子或容器內大家一起吃。它不同於西方那種一人一份,各自為政的吃法。中國菜的吃法會使在一起聚餐的人自然產生和氣融洽的氣氛。

一道中國菜端上桌,你可以用取所需,也可以借機會盛取料理到同伴的碗盤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勸菜、讓菜,這種積極的關懷也正是吃中國菜的樂趣所在。

個人用的小碟子如果滿了,就要更換,以免味道混雜,有損食物原有的風味。

吃東西時應把嘴閉上,不要狼吞虎咽,每次進口的食物不可過大,應小塊小口地吃。在品嘗已入口的食物與飲料時,要細嚼慢品,喝湯不要「咕咕」作響。不要把筷子和湯匙整個往嘴裡塞。夾菜時不要用筷子在盤中亂攪,也不要專挑好的吃。湯如果太燙,可過一會兒再喝,不要用嘴去吹。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找人聊天。嘴裡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裡亂摳。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使用湯匙時食指在上,按住匙柄而拇指和中指在下支撐。滑溜的食物要用小匙羹盛裝。

另外,筷子是中餐中最常用的餐具,過高、過低握筷或者變換指法握筷都是不規范的。使用筷子的禮儀主要有:筷子不要在菜餚上亂揮動;不要用筷子穿刺菜餚;筷子不要含在口中;筷子夾菜時不要讓菜湯滴下來;不要用筷子去攪菜;筷子不要放在碗上。最後要注意牙簽的使用,正式宴會中,不宜當眾使用牙簽,更不可用指甲剔牙縫中的食物,如果感覺有必要時,可以直接到洗手間去除掉。在餐桌上必須用牙簽時,最好用手捂住嘴輕輕剔,而邊說話邊剔牙或邊走邊剔牙都不雅觀。

❻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手端飯碗的方式方法是怎樣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吃飯,一定要用手端著碗,一般都是左手端碗,右手用筷。

❼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食,是我的在這是世間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的能量的消耗都需要以食用食物來補充,才能獲取身體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維持自己的生命。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也是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得上是傳統文化了,而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比例也是相當之重的!

外國人相對來說,是比較注重情趣的,而中國的人則是更加註重飲食。中國人以飲食為天!「悠悠萬事,唯此獨大」,就是說中國人覺得這世界上的事情千千萬,唯獨吃飯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的人觀看?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這個節目接地氣!畢竟吃東西,是咱每一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事情,而這個節目,講述的就正是咱每天都在吃的東西,背後的文化。

飲食文化,說白了也就是吃飯的文化。什麼是吃飯的文化?我想也就在中國才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在中國人看來,食物就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給予別人食物,請別人吃飯,在中國是一種非常之重的禮儀;而接受了他人的食物,就是受到了非常大的恩惠,必須得加以回報。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對於吃飯文化的基本准則了。在這一來一往的,你請一席我請一頓的過程中,就使得中國的吃飯文化漸漸地變了味道。中國人隨著錢包的日漸豐滿,就慢慢地開始閑不住自己的錢包了,於是便開始流行起了請客吃飯。

而中國對於吃飯的傳統文化,也漸漸地變成了請別人客吃飯的正經理由,而大家也都漸漸的習慣了這種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是每年過個什麼節日啊,家裡有個紅白喜事啊,老人高齡做壽誕啊,小孩生日慶祝啊,誰家不擺個宴請一頓的?哪家會不過來蹭一頓的?要是碰上了有人升職加薪,搬到了新的家裡,或者是成功的走出了國門,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過來請吃飯的。人回來了要接風,走了要踐行,有事搓一頓,沒事聚一聚。所以中國恐怕是最喜歡請客吃飯的民族了。

飲食飲食,食是吃飯,那飲就是喝茶了,中國對於茶道的文化也是非常精深的。外國人愛喝酒,而中國人就喜歡喝茶。玩過人喝酒是取其汁,中國人喝茶是取其氣。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而中國人喝茶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中國的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東西,他往往是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國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從中品的,還可以品出來人生哲理,從而產生許多的偉大詩人寫詩來頌茶。就連品茶,也是品出了茶術之道的。

❽ 關於傳統文化的特色飲食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也源遠流長。中國人的餐桌不但很特別,很多還很有深意。尤其是在中國古代,人們吃飯不但講究菜式和器具,還很講究座次。這些都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特色。那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具體有哪些特點呢?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尊重為先。這個主要通過大家的座次來確定。 在餐桌上,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對於那些長者,老師或者貴客,通常都要做到謙虛禮讓。 中國人非常注重孝道。他們往往會先把最好的菜第一個送給自己家庭里的長輩品嘗,因為長輩們為了這個家付出最多。在古時候,雖然人們生活拮據,但是善待自己的長輩並盡力照顧好他們是必須盡到的義務。 盡管中國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開始前,主人往往會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聽到「請用,隨意」等類似的話語後才能開始用餐。否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會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餘的菜圍繞擺放。通常主菜會面向貴賓或者年長者,這也顯示出尊重的美意。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之二就是筷子文化。 大家都知道,筷子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並廣泛運用與大家的日常生活。一直沿用至今,中國人早就已經習以為常。因為它不但製作工藝簡單,並且材料普通方便易得。所以筷子是我們中國特有的餐具。 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筷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現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經深入到其他許多地方,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筷子的誕生象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一對筷子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他可以夾,繞,戳住食物。同時,在一些重大的場合中,例如婚禮喜宴,贈送筷子作為禮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之三就是在重要時刻體現得更加明顯。 首先是在老年人過生日的時候,對於壽宴的飲食也特別講究。生日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在年輕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長壽;在生日當天則吃蛋糕慶祝。等人到了中年,這時候的生日更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還會送上蟠桃祝福長壽安康。 在結婚的大喜日子,中國人往往會吃花生,龍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馬上有愛情的結晶。 有些地方還流行吃九大碗,俗稱吃九碗(或是酒碗),寓意新人長長久久。 在端午節,盡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親眼欣賞到賽龍舟的精彩比賽。但是,他們都會吃粽子,用糯米,鮮肉以及竹葉等原材料包出來的特別食物。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而製作的,人們害怕他吃不飽,就會給他做各種樣式和形狀的粽子。 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賞月吃月餅。 在中國農歷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中國人都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這個傳統沒有改變。 對於中國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們會為鄰居送上紅雞蛋慶祝這件喜事,有時候會在紅雞蛋上點上黑點,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新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到了正月初一和元宵節,大家還會在一起享用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我們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的介紹。作為一個中國人,請你一定要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特色記住,並且傳承下去。

❾ 中國飲食中的傳統文化

1、風味多樣,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與傳統文化中如何吃東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