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公司文化感知是什麼意思

公司文化感知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0-04 23:24:41

① 感知集團的企業文化

我們的價值觀
德、勤、專、和
德——忠誠 正氣 誠信
勤——勤奮 吃苦 奉獻
專——專業 創新 引領
和——開放 合作 和諧
我們的使命
讓 人 人 感 知 世 界
讓 世 界 感 知 文 明
我們的精神
卓於知——感知卓然於世
著於行——實踐著名於業
達於心——服務抵達於心
我們的願景
打造全球物聯網企業帝國

② 感知名企文化還能用什麼詞

領略、感悟。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簡單而言,就是企業在日常運行中所表現出的各方各面。
職工文化,也稱企業的價值文化,是與企業文化相對應的文化形態,職工文化以職工為本,是一種素質文化,企業文化以企業為本,是一種管理文化。

③ 怎樣理解企業文化

企業 文化 一直是管理實踐和管理學研究的 熱點 ,我們員工如何理解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我為你帶來了“理解企業文化”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如何理解企業文化
近年來,企業文化一直是管理實踐和管理學研究的熱點。據說,企業文化的提出源於日本經濟發展奇跡而引起的美日比較管理學研究熱潮。企業文化理論的出現,是現代企業發展變化的一種新的趨勢。它是從戰後到50年代的分權管理理論時代;60年代的跨國公司發展與管理時代;70年代矩陣組織和戰略經營時代,演變至80年代興起、90年代傳播發展的企業文化時代所形成的趨勢。

企業文化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從創立到發展所經歷的年代還不長,目前尚處在廣泛探討和實踐的過程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也被引入中國,結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中國的企業文化實踐和研究,也日趨豐富和普遍。

一種新的概念和理論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眾說紛紜的現象,企業文化也不例外。

迪爾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書中指出,企業文化是由五個因素組成的系統,其中,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儀式和文化網路,是它的四個必要的因素,而企業環境則是形成企業文化的最大的影響因素。

威廉•大內認為,企業的傳統和氛圍產生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表明企業的風格,如激進、保守、迅速等,這些風格是企業中行為、言論、活動的固定模式。管理人員以自己為榜樣把這個固定模式傳輸給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員工。

愛德加•沙因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在解決適應環境和內部團結的問題時習得的、成體系的一系列基本預設。這些預設在實踐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被當做解決問題時正確的感知、思考和感覺的方式教給新成員。

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在其《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的著作中指出,企業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這些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往往為一個企業全體員工所共有,往往是通過較長的時間積淀、存留下來的。

邁克爾•茨威爾在其著作《創造基於能力的企業文化》中談到,從經營活動的角度來說,企業文化是組織的生活方式,它由員工‘世代’相傳。通常包含以下內容:我們是誰,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如何去做。大多數人並不意識到企業文化的存在,只有當我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才能感到自己文化的存在。企業文化可以被定義為在組織的各個層次得到體現和傳播,並被傳遞至下一代員工的組織的運作方式,其中包括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一整套信念、行為方式、價值觀、目標、技術和實踐。

傑克琳•謝瑞頓和詹姆斯•斯特恩在《企業文化:排除企業成功的潛在障礙》中指出,企業文化通常指的是企業的環境或個性,以及它所有的 方法 面面。它是“我們在這兒的辦事方式”,連同其自身的特徵,它很像一個人的個性。更確切地說,我們可將企業文化分成四個方面:(1)企業員工所共有的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等外在表現形式。(2)由管理作風和管理觀念(管理者說的話、做的事、獎勵的行為)構成的管理氛圍。(3)由現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構成的管理氛圍。(4)書面和非書面形式的標准和程序。

查爾斯•希爾和蓋洛斯•瓊斯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中人們共同擁有的特有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的聚合,這些價值觀和行為准則構成企業中人們之間和他們與企業外各利益方之間交往的方式。

以上這些前輩對企業文化的理解雖然各有不同,但基本囊括了幾個方面: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包括管理風格)、制度、標准、程序等。其中,企業文化就是“我們在這兒的辦事方式”的這種理解,我本人非常贊同。

雖然企業文化是一個新鮮的理論,不好理解,也難於界定。但是,企業文化實際上就是整個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或“次文化”。我們理解了文化,也就可以進一步理解了企業文化。

故而,企業文化就可以理解為在企業中做事的習慣方式。

企業文化的特性與文化特性類似,我們不再贅述,但是從企業文化特性中,我們可以推導出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必要性等相關要點。

類比於文化的四層體系,結合CIS導入理論,企業文化也可以延伸其概念外延,形成企業文化的四層(精神層文化、行為層文化、制度層文化、物質層文化)或三層(精神理念層、行為制度層、形象物質層)結構。

如文化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一樣,企業文化也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結合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我們可以將企業文化定義為:企業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為絕大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並用來 教育 新成員的一套價值體系,以及在價值觀統帥下形成的行為規范、制度規定以及物質表徵。

任何企業都是有文化的,不存在沒有文化的組織。衡量企業文化的標准,只有顯著程度、優劣和現實性,而不是有或無。只要有人群存在,他們的行為就構成一定的文化。企業文化,貌似不可琢磨,其實在企業內部如同空氣一般無處不在。

它看似無形,卻滲透到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每個細節當中;

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

它不是行為活動,而是產生行為活動的原因;

它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

它不是工作狀態,而是這種狀態所蘊涵的對工作的感情;

它不是服務態度,而是服務態度中體現的精神境界;

總之,企業文化滲透於企業一切活動之中,員工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標准和方向。
企業文化、理念的理解
“企業”是大家熟悉的一個詞語,企業是人們夢想、能力的翱翔之地,近期,我也從“事業”走向“企業”了,有些“事業”的事跟“企業”的事是不一樣的,相信許多小夥伴們也不曾理解,現在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介紹什麼事企業文化、理念!

文化形成的過程是漫長和持久的。像我們的歷史文化一樣,經過了長期的沉澱、考驗,繼而流傳下來。

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還有 其它 作為中凝聚而成的一種思想上的共識。同樣拿舍取來說,舍取成立不久,她的文化就不像那些百年企業那麼豐富,她蘊含的文化就是一種“舍與取的文化”。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誕生的一種共同的價值取向、工作作風等意識形態,是被絕大多數員工認可並自覺執行的企業“魂”,形成後不易改變。

理念相當於一種目標,比如,有人的人生理念是快樂,那麼不管他做什麼事都會盡量讓自己快樂。

企業理念也是如此,舉個例子說明舍取的理念是專業、專一、便捷、便宜。那麼舍取以後不管有什麼樣的產品,模式等等方式改變,但是這個都不會變。理念相當於企業做事的目標或者是准則。外在的表現形式都可以改變,但理念是貫穿始末、所有產品的。

企業理念是在企業文化的基調上,根據 企業戰略 發展的需求產生的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有相對具體的標准和操作方式的一種員工價值觀的集中趨向,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企業理念是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執行中的一種詮釋,它來源於企業文化但不能完全代表企業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種是潛在的企業精神,一種是經營策略。
了解企業文化,觸摸民族智慧
8月3日下午,廣州街社區“訪惠聚”工作組聯合社區組織主題為“踐行‘兩學一做’,促進民族團結”的黨員活動,在工作組的牽頭協調下,廣州街社區黨員、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近20人來到轄區企業新疆維吾爾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新疆阿爾曼清真食品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參觀。

在維吾爾葯業,黨員們通過監控參觀了維葯的生產流程、製造工藝,同時從葯品展廳負責人的細致講解中,我們也了解了該企業的主要產品、種類和維葯深厚的歷史淵源,每一位黨員對於維吾爾醫葯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來到阿爾曼,我們先品嘗了企業的特色產品和糕點,甘甜和醇香在味蕾上跳躍。此後,我們跟隨企業負責人參觀了物流配送車間和威化巧克力生產車間,也了解到阿爾曼有著集產品生產、配送和終端銷售為一體的龐大產業鏈,並深入探討了企業為激勵員工而率先採用的“身股”制度等。參觀結束後,負責人還熱情的和全體活動人員一起合影留念。

④ 對公司企業文化的認識怎麼寫

寫作思路:通過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形象、行為規范、物質載體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方面來描寫對公司企業文化的認識。

例文如下: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管理過程中所形成、倡導,並經過篩選提煉而形成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括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形象、行為規范及物質載體等。價值觀是企業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經營理念是支撐企業價值觀的各種信條、觀念,是企業發展與競爭策略的指導思想;

行為方式是企業文化中最真實、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部分,它特別要求理念與行為的一致性。企業文化全面而細致地滲透在企業活動的方方面面,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企業文化既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企業的靈魂。

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客觀存在於每個企業之中。積極的企業文化能夠促進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使得企業長盛不衰;消極落後的企業文化卻極大地阻礙著企業的發展。

企業總是在不斷發展中培育著積極的企業文化,這是因為積極的企業文化不但能夠為員工營造一種積極的工作氛圍、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也能夠增強企業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可以說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創建一流企業和建立百年企業的內化動力。

⑤ 「感知」是什麼意思

【秒懂網路】分鍾了解感知
6.2萬 48"
感知酸甜苦鹹的味覺
1.6萬 1'7"
早教游戲之伸展運動——讓寶寶意識到肢體的存在,鍛煉感知能力
1.6萬 33"
>
感知 [gǎn zhī]
感知即意識對內外界信息的覺察、感覺、注意、知覺的一系列過程。感知可分為感覺過程和知覺過程。
感覺過程中被感覺的信息包括有機體內部的生理狀態,心理活動,也包含外部環境的存在以及存在關系信息。感覺不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作用影響。
知覺過程中對感覺信息進行有組織的處理,對事物存在形式進行理解認識。
中文名
感知
外文名
Perception
拼音
gǎn zhī
基本理念
是腦對信息的反應
感知器官
視網膜、嗅上皮、味蕾等
快速
導航
基本理念:

感知定義

感知器官

感知能力
詞語解釋
【名稱】:感知
【拼音】:gǎn zhī
【注音】:ㄍㄢˇ ㄓㄧ
基本理念:
人類用心念來詮釋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號。稱為:感知。
為什麼我們能夠感知到呢?
因為,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器官(包括感覺、生殖與內臟的器官)都是外在世界信號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圍內的信號,經過某種的刺激,器官就能將其接收,並轉換成為感覺信號,再經由自身的神經網路傳輸到我們心念思維的中心——「頭腦」中進行情感格式化的處理,之後,就帶來了我們的感知。
我們所感知的東西,都是在自己心念作用下完成的。人之心念對刺激信號的解讀與破譯,並在內心產生各種的感覺。這一感覺的變化,也就是人之心念對外在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當然,其它生物也會有類似的感知過程,只是人類還不曾了解與破譯。
基本解釋
◎ 感知 gǎnzhī
[Perception] 利用感官對物體獲得的有意義的印象
◎ 感知 gǎnzhī
[Make sth.reflected in consciousness through sense organs] 哲學名詞。感覺與知覺的統稱。客觀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
詳細解釋
(1)感激知遇
唐李商隱《為滎陽公上西川李相公狀》:「空吟風水,感知懷戀。」 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憂往喜還,頓忘於行役;感知酬德,聊副於心期。」
(2)感覺與認識
亞泉 《物質進化論》:「宇宙間三者(物質、生命、心靈)以外,別無現象,則所謂定理定法者,即在此現象之中。所感所知者,亦感知此現象而已。」
(3)哲學名詞,感覺與知覺的統稱
感知定義
感的定義
物與環境的存在關系的表達是為感。感是關系裡的主體存在。[1]
某一主體與環境的存在關系是為感,存在即為感。感是本身對環境存在的關系表達,物本身與環境之間達成了存在的關系時是感的表現,存在的環境對物本身的作用及物本身對環境的反應由感體現。
在本的物的感的關系定義里,物本身是存在的主體,物所在的環境是客體,變化的客體影響著存在的主體,存在的主體能與客體達成存在的關系,就是說主體具備了接受客體存在的能力,這種接受客體存在能力的關系就是感,在生命力和物本能作用下物本身的存在與物所在的環境產生了不可隔離的交合交系,相互獨立存在著又相互交合模糊著的關系是感的關系,本能是物感的基礎,物本身的感由物對所在環境的自身存在來體現。
感是物的變化發生的條件,正是物具備了感的能力才在變化的環境中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知的定義
存在的對象關系是為知。知是存在一對一的對象關系的表達。[1]
存在的一對一的對象關系,是說物在感的基礎上,能夠處於本位的能力對環境存在的具體條件的信息達成單一的對象,這種單一的關系就是對環境里某一具體信息的存在,這種存在在主體位的對象達成就是知的狀態。
在知的狀態定義里,條件的存在是環境里集中的具體的各種信息,物本身對存在條件的反應是對集中和具體後的信息反應,在物感的基礎上,物對環境中具體存在的因素有一定的變化反應,物的這個反應是完全被動的,由存在條件決定,只是條件影響著物的變化,而物變化影響不了存在條件,沒有條件的具備就沒有物知的接受,生物在感的基礎上對存在條件相應的接受行為就是生物知的形式。
知是物本身與具體條件呈現出的邏輯關系,知的關系達成物本身的變化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物的感是環境存在的形式模糊,物本身和所處環境只是處於存在的關系。知是條件具備的具體,是物對所處環境里存在的具體條件因素的進一步關系達成的表現,感是存在的關系定義,知是條件的狀態表達。感關系的物不一定是有生命的物,處於知狀態的物得是有生命的物。
感知定義
主體的關系表達是為感知,感知是表現出的主客關系。[1]
生命的物與環境關系的達成是生命主體的感知。感知是以生命的物為主體與存在的所有客體的關系表達。有了表達的感知,就有了生命的主體,生命的主體與客體的基本關系是感知的關系。
所有生命的物都具備感知的能力,都有感與知的關系,感和知是生命的物具備的基本本能,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物種不同個體間各不相同,感和知都是在本能作用和存在環境里自然形成的。感和知的能力存在是判斷生物存在狀態的標准,沒有了感的生物便沒有了生,沒有了知的生物便沒有了命,沒有了感知的生命的物就沒有了生命。
生物感知力的存在是生物本能反應的實現條件,生命存在是生物感知力的形式表達。自然環境存在著生命力,生物感知力是生物本身的具備。自然生命力在萬變的自然環境中產生,生物感知力在生物本能作用下生成。
有了感知的關系存在,就確定了主客體的形式達成,有了主客體的形式產生,就有了感知關系的達成。生命力和感知力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由自然環境和本身的先天條件因素決定,生命力由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感知力因物具備的質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感知的能力是意識能力的基礎,意識的產生以感知為條件。
感知器官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第六感官等。
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
①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
②感覺,例:已能感覺腹中胎兒的蠕動。[2]
感知能力
感知的意義范圍很廣,主要意思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而感知能力則是說通過感覺器官感覺某樣不可視或者肉眼無法直接觀察的物體,並能通過感覺描繪出其具體形狀或者運動狀態的一種超能力。這個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但是通過後天大量的艱苦練習以後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能力。比如可以感覺出背後某物體的形狀、顏色、運動狀態。其實質是物體向外輻射的紅外線被人體向外輻射的

⑥ 感知的含義是什麼

感知分感覺和知覺兩大部分,是人作為主體認識世界和觀察社會最基本的方法,是認知過程。

感覺與知覺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感覺是人腦對現實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如見到顏色、聽到聲音等;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和整體屬性的反映,它是各種感覺整合的結果,如看到一個紅紅的、圓圓的、摸上去很光滑、咬一口甜潤潤的東西,就知道是蘋果。

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單純的感覺是不存在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割,只是有時才把二者分開來,便於單獨研究。

⑦ 請問文化與感知之間有什麼關系

文化與感知之間關系

在充分尊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對「全面的現代化/充分的世界性」的命題而言,則「嚴格的傳統化/極端的本位性」是否同樣不失為一種選擇?對「政治激進主義/文化激進主義」而言,則文化保守主義(重建終極關懷和護存文化認同)是否也可有相應的歷史承諾與文化擔當?對「向西方乞靈」命題的人本主義呼喚而言,在充分守護其人文符號意義(西方文化的人本主義內涵)的同時,是否也可對其歷史標示尺度(西方文化的科技進步標尺)提出懷疑?於是,關鍵在於:道路能否多元?方式是否多樣?進而,「民族」與「世界」能否等同,以及「傳統」與「現代」能否接續?
至此,似乎有必要將屬意識形態的「是非」懸置起來,而採取「不爭論」姿態,以直接面對文化,進而音樂本身。把對「音樂發展道路」的詰問,自覺轉移成對「人究竟需求什麼樣的音樂」的追問。因為,在「文化多元」的前提下,人的需求必然是多種多樣的。那麼,什麼是自覺的文化選擇?協調,得體,妥貼,合式,進而,合情合理。
誠然,文化選擇的現實處境並不單純。以與藝術(音樂)最為接近的意識形態來說,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裂變,並有明顯的分岔,比如:作為官方或者主流意識形態的「意志形態」,作為大眾或者邊緣意識形態的「意象形態」,作為知識分子或者深層意識形態的「意義形態」。很顯然,處在如此的意識形態新型整合格局當中,選擇的空間就十分有限,為此,在提出「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再提出「知識安全」的問題(包括:堅固知識產權的歸屬,遏制知識壟斷的蔓延,防範知識霸權的威脅,加速知識結構的更新,推進知識整合的完形),乃是一個恰當的防範策略。如果說,人類停止進化的一個前提,是過於封閉自己,並過度安全保險,那麼,「知識安全」必然關涉「知識間性」及其互向關系。對傳統和國際的過度依賴,則個人知識極不安全。於是,最後的整合意義何在:傳統,價值,文明,文化?無理僭越或者無法僭妄,其結果,都只能是肢解主體。於是,在藝術(音樂)領域,感性作為人最初的本原驅動,是問題的關鍵。同樣,也是實現「知識安全」的必要保障。
音樂是人的創造。作為其當然結果,對以何為本的識別就很顯然:天本,神本,物本,人本。如果以「人本」作為主要部件的話,則價值軸心的定位或者位移,將必須面對。無疑,理性並認知方式,及其終極依據(確實:實在+精確),是為當今主要價值軸心(作為歷史辨認與文化識別的基本標准),並有大面積的覆蓋與彌漫(包括此次會議發起單位散發的思考題,其實,文化問題不僅僅:是或者非,還可能有:是並且非,不是或者不非,不是並且不非,等等)。尤其,需要充分地注意到,由於理性過於凝聚,以至全面格式化,進而,導致「初通音律」進程的中斷。對此,不妨關注一下「完形人本結構系統」——感性/感受,知性/體驗,理性/認知,靈性/覺悟;並置於人的「藝術/審美」方式及其語境當中,進行必要的軸心位移與定位。依照經濟學「通過生產推動消費」或者「通過消費拉動生產」的原理,顯然,基點應定位在:人的感知結構的合式合理(本原)驅動。進而,通過拉動技術,一方面推動樂音構成元素及其相應方式的增長與擴張,另一方面,引發人的音響感受方式的轉換,再而,改變其先在意義指向。與此同時,其終極關懷也在於:感知結構在人的總體音樂文化歷史進程中,不僅驅動,而且仲裁。
無疑,相比以往的歷史,20世紀音樂一個空前的突現方面在於:音響媒體被極度關注。進一步的問題是,音響結構行態的人文意義如何「給出」?我認為——以感性為基礎先導,設定「六合」底邊:高低,長短,厚薄;以知性為經驗中介,實現「兩象」疊合;意象(構象、運象、品象之象),易象(簡易、變易、不易之象);以理性為操縱路徑,拉動「四素」張弛:音高,音長,音強,音色;以靈性為完形整合,在功利度量之後祛除精神遮蔽,在科學唯一與理性至上之後敞開人本原真,在認知承諾之後詩意地居住;再加上「3+3」外在關系之界約:古今/中外/雅俗+內外/是非/陰陽(尤其注意世界性女權主義思潮對音樂文化領域的滲透),以及在此之上的【生/死】關系之整合;進而,螺旋循環,周而復始……。其「底牌」就在於:音樂是人的創造。於是,「六合」之內外:生「物」由天,成「象」在人。不管是對聲音的無窮探索,還是直接面對音響本身,其底線或者根源,只能是——人與人相關。作為人文前提,義大利歷史學家維柯早在二百多年前,通過對人類「部落自然法」(或者譯為「氏族自然法」)的考察,認為:人類的需要和效益就是部落自然法的兩個根源。質言之,「利益」就是人的感知結構的本原驅動。然而,問題的關鍵則在於,這一「利益」的性質歸屬,毫無疑問,處在「審美語境」當中。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言「無利害關系」,不失為一個合式的歷史參照,至今依然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

⑧ 什麼是 「文化感知」與「文化記憶」

感知的第一個特徵主要與感知的立義形式有關,即感知性的(perzeptiv)立義形式。胡塞爾認為,所有意識行為要麼是原本的行為,要麼就是非原本的行為。在感性行為的領域中,原本性這個詞就意味著感覺材料的特徵,感覺村料構成了感知的體現性內容,或者說,自身展示的內容。與之相反,所有其他的感性意識行為都是非原本的,它們事實上都只是一種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對感知的再造(Reproktion)。
「文化記憶」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話題。為了說話方便,我把我的發言圈定在「文化記憶和虛假的文化記憶」這個小小的范圍之內。但即使我們只觸碰一個相對窄小的話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由它引出的諸多問題。我想從幾件具體的事情說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過一對德國夫婦。女士是一位畫家,先生是一位教師,同時還是一位老嬉皮。他們想在處處高樓的北京找到「真正的」北京(幾乎所有外國人都在潛意識里認為,只有舊北京才是真北京),我便帶他們去了北海的後海,也叫什剎海。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什剎海難得有一片湖水,與中南海湖水相連。由於那片湖水和環湖的老房子,那片區域成了北京的白領、小資和外國人喜愛的地方。於是眾多酒吧應運而生。那是一個黃昏,我們坐在什剎海邊上的一個酒吧的門前。該酒吧地近從前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銀錠觀山」。眼前是湖水.遠處是綿亘的西山,太陽正在落下。老嬉皮由衷感嘆道:「這景色太美了,這簡直是日本!」我知道他沒有別的意思。他只是不知道如何來形容眼前的景色,如何來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我搶白他說:「這明明是中國,怎麼是日本?」老嬉皮只好以傻笑回應我的搶白。但事後我自忖,也許那老嬉皮說得有點道理,也許那景色真有點日本味呢!至少關於那類景色的當代命名,在老嬉皮的腦海里,是被「日本」這樣的概念佔了先!
什剎海酒吧街不是中國惟一具有所謂「中國味」的酒吧街。廣西陽朔。雲南大理都有同樣的酒吧街:同樣的大屋檐,同樣的卡布奇諾。山水、屋檐是中國的,但酒吧或咖啡館是新生事物,是西來的東西。坐在酒吧里的人們,需要這種富於「異國情調」的東西。西方人舒舒服服地覺得這是東方,中國人即使不完全覺得這是過去的中國,也會被大屋檐喚起自己對過去的想像。並且,這種在想像中消費過去的行為帶有某種國際色彩。很明顯,大屋檐酒吧所呈現出來的「記憶」不太可靠。這種東西也許會在將來變成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在當下,它們不是。生活的覺醒可能會需要記憶的覺醒,但記憶的覺醒可能會有所選擇,有所迴避,有所遮掩,有所發明。它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條件下指向一種虛假的文化記憶,並以虛假的記憶抵消真確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把本來真確的記憶對象改造成虛假的記憶符號(例如在某些地方的牆上被特別保留下來的文革口號,幾乎不再服務於歷史記憶,而是服務於消費)。由這些現象引發出的問題,涉及身份、遺忘、文化焦慮與文化建設。虛假的記憶把歷史打造為傳奇和神話,把生活打造為段子和戲說。從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來看,也許記憶的生成方式不是由過去而現在,而是相反,記憶產生自需要和想像。
因此,在這里,在什剎海或大理或陽朔的酒吧街上,可以說,所謂中國文化僅僅是一個軀殼。此一現象的實質是消費主義的,而此一消費主義又是左右逢源的。它既符合全球化對於消費異國情調的需求,也符合地方主義保護地方文化遺產、文化特色的要求。此外,對地方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消費主義藉助中國文化作為軀殼的興起,上述地方實在也得不到發展,因為維護和發展文化記憶是需要錢的;不向這類地方注入資金,那麼記憶還是記憶,文化還是文化,但與追求現代化的社會目標相矛盾。2005年7月到10月,我因參與由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組織的「北京現場」項目而走訪過一些北京古老的宗教建築。在北京西郊一座大型購物中心現代化的、五光十色的建築背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教建築。根據文物部門的要求,誰開發某一地面,誰就得負責保護和維修該地面上的古建築(文物部門沒錢維修保護.除非是國家級古建。文物部門通常把「不夠檔次」的古建的管理權轉移給當地房管部門,而房管部門同樣無錢投入)。於是,該購物中心只好半心半意地施工維修這座破爛的道教建築。在我走訪該地時.購物中心只投入了所需維修費用的一半,並且目的是要將該道教建築改造成一座茶館或酒吧。也就是說.他們要把一個文化記憶的載體生生改造成一個虛假的文化記憶符號。
而那些沒有可能被改造成茶館或酒吧的舊日的廟宇,其惟一的命運可能就是自行倒塌了。北京西四那一帶有兩座廢廟。一座名「雙帝廟」,原本是一座道教廟宇,內中原本供奉「雙帝」,即關羽和岳飛。一般北方的此類廟宇只供奉關羽,南方只供奉岳飛,像這樣雙帝共奉的廟宇在中國北方頗為罕見。另一座為佛教廢寺,名「隆長寺」,其大雄寶殿現為「西四日雜」的倉庫,其配殿和僧房完全被居民住成了「大雜院」;內部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讓出「曲徑」,但這「曲徑」並不通「幽」,而是通往其他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隆長寺和雙帝廟均緊鄰繁華的西四大街,而這「繁華」竟然禁不起偏離大街半步的探測!據雙帝廟中的居民講,雙帝廟大概是明代建築,不過如今已是破爛不堪;房管部門無錢維修,或許他們更認為這樣的破廟根本也沒有必要維修。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原本是50年代被民政部門安置在這里的無家可歸者。50多年過後,他們或他們的後代依然居住在這里。他們想搬走,但無處可搬,原因當然是:沒錢。他們的抱怨.那才真正是「老北京」式的抱怨,從用詞到語調(文化記憶活生生地紮根於人們的抱怨)。
關於究竟是拆除還是保護老建築,拆除多少、保護多少老建築,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土木建築的壽命極限(與西方磚石建築不同)、保護老建築的成本(高於建造現代化建築的成本)、街道拓寬與建築的比例(汽車工業的發展要求拓寬街道)、居民對於自身生活的預期,等等。過一種有質量的傳統中國式的生活是極其昂貴的,只有有錢的中國人和有錢的外國人才過得起這樣的生活,普通中國人如今只是力求生活方便而已。即使在知識界,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也並非一邊倒地傾向於保護。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具有博物館意識,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建築。另一種觀點認為,土木建築的天然壽命有限,中國人傳統上所保護的其實是營造的技藝(因此便有了北京的平安大道:拆毀老房子,再偽造出新的「老房子」)。事實上,有關保護老建築的呼聲頗具反諷色彩:我們是從西方人那裡學來了保護老建築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保存文化記憶的願望所藉助的精神資源竟然外在於我們的文化記憶。北京的城市規劃部門和政府決策機構只是在近五六年才將發展城市的榜樣由美國置換為歐洲。在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時我不想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梁思成一邊,盡管我贊成盡可能多地保護我們已經所剩不多的老房子。
再說一遍: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極其重要。但是在這里,我的意思不是要把話題輕飄飄地遞進到呼籲保護老房子。我之所以談到雙帝廟、隆長寺,還有那座購物中心背後的道教廟字,是想用它們的處境襯托出什剎海、大
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所代表的虛假記憶.在今天取得了怎樣的記憶話語權。這類虛假的記憶符號對於真確的記憶形成了侮辱。所謂文化記憶,不可能僅僅依賴幾個貌似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現來得到傳承,甚至幾個真正的文化載體,也無法道盡文化記憶的復雜性。在中國歷史上,過去和現在,出於政治的需要,對於記憶的篡改屢見不鮮。經王莽所篡改的儒家典籍甚至已經生根在我們的文化記憶當中。既然過去被篡改的記憶對我們文化的走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麼我們現在對記憶的篡改將來也定會產生同樣深刻的影響。我們無需為此而特別擔心,因為歷史常常就是這樣演進的,但我們也許需要為建立在虛假記憶基礎之上的歷史演進做好心理准備。另一個時時修正著我們記憶的因素,便是遺忘——主動的遺忘和被迫的遺忘、全體的遺忘和部分的遺忘。造成遺忘的,除了我們的生理因素,更致命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我們當下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得益」於我們的「遺忘」,使我們沒有負擔,一往直前。「文化記憶」是一個容易使人陷入虛無的話題。虛假的文化記憶同樣是歷史的一部分.但由於它關乎我們此時此刻的文化身份.我們此時此刻對於生活的判斷和預期,所以我們無法對它掉以輕心。
涉及文化記憶的問題非常復雜,當然不應由我們簡單的生存處境、道德立場、懷古幽情、現代化觀念等等蠻橫地決定記憶的走向。要討論文化記憶,我們就得首先面對對記憶的分類,包括國家記憶、社會記憶、集體無意識記憶、個人記憶,等等。其次,記憶又可區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效記憶,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誘發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結果各不相同。第三,時代性的、暫時的文化、道德。政治立場會為記憶罩染上顏色,會使我們對於記憶不自覺地做出時代性評價。如此這般對記憶的評價有可能導致記憶的失真(除非我們對於記憶的真確與否無所謂)。失真的記憶大概可以分為四類:1,標准化記憶對於集體和個人記憶的修正和驅逐,例如文革中對於儒法斗爭史的整理,例如昨天的革命化記憶和今天的消費性記憶對於個人真確記憶的壓倒性勝利;2.記憶的一邊倒或單一化,例如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會出現單一保留痛苦記憶或單一保留快樂記憶的情況.無視記憶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們若以此來看待五四或文革或80年代或我們的個人生活,我們就會別無選擇地走上偏執之途;3,以別人的記憶來充當自己的記憶,例如政治上的自我洗腦,例如文化上的自我殖民;4.在記憶缺失的情況下以自己胡編亂造的東西來填補空白(這里不涉及藝術創造)。
既然文化記憶如此復雜,我們就無法期望僅僅使用幾個文化符號來表達我們的文化記憶,更別說使用虛假的符號了。這一點在跨語際、跨文化交流中尤其重要。對於一個外國人,或者一個旁觀者來說,某一種文化的呈現往往是靜態的,而對於該文化的參與者來說,文化記憶是一個動態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對於燒香拜佛的老太太們,蓮花座上的佛像是老的還是新的無所謂,她們只需要朝拜的對象;而對於佛教的旁觀者們或者遊客們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古老的塑像)。造成這種不同的文化感受的原因可能是,外國遊客和旁觀者在面對某一文化時只承擔」文化道德」,而對於本地人來說,他們除了要承擔「文化道德」,還要承擔「生存道德」。而缺少生存內容的文化記憶很容易走樣成虛假的文化記憶。有一個指標性的標准可以用來區分真確的文化記憶與虛假的文化記憶,那就是,真確的文化記憶其內部充滿了自我辯駁,而虛假的文化記憶呈現出來的僅僅是靜態的文化符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到,在討論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時候.我不想在今天,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粱思成一邊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要站在他的對立面上。把任何事物僅僅區分為黑與白都是有欠考慮的)。
回到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上。歷史上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漢族人.真的對於老建築那麼上心嗎?我們今天擁有紫禁城.是得益於滿族人。滿人入關時其文化落後於漢文化.所以羨慕漢文化,因而保留下來了那些明代的宮殿。如果是漢族人內部的改朝換代,真不能想像那些宮殿的命運。在《文館詞林》這部書中保留下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他被封作鄄城侯的時候,那地方有一座舊宮殿,是漢武帝的行宮。他派人予以拆毀.於是有人便借神話來反對。為此曹植下令道:」昔湯之隆也,則夏館無余跡。武之興也,則殷台無遺基。周之亡也,則伊、洛無只椽。秦之滅也,則阿房無尺穭。漢道衰則建章撤;靈帝崩則兩宮燔。……況漢氏絕業,大魏龍興,只人尺土,非復漢有。是以咸陽則魏之西都,伊、洛為魏之東京,故夷朱雀而樹閶闔,平建陽而建泰極。況下縣腐殿,為狐狸之窟藏者乎!」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讀到這段文字時感嘆道:「他說得多麼爽快。有了新朝就該把舊朝的東西完全摧毀了!看了這文,誰還敢說中國人好古!」(《中國辨偽史要略》)
所以,摧毀舊建築,原也是傳統,原也是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中國人好古,好的只是一部分古,或許是一大部分,但仍然不是全部。從曹植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的確是充滿了辯駁的。20世紀的中國人受到西來的激進革命的鼓盪,孜孜以求於現代化之途,打倒孔家店,移風易俗,改天換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但歷史的詭譎之處在於,以如此粗暴的方式謀取現代化,或許多多少少暗合了我們文化記憶中的某一方面,否則一種全然西來的思想怎麼會在這片土地上從勝利走向勝利?到90年代市場經濟完全展開以後,消費主義藉助普遍的歷史遺忘,以現代化的面貌迅速登場。在消費主義看來,最好的消費主義便是沒心沒肺的消費主義。在這種情況下,老房子還能保得住嗎?直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世紀之交,人們才對消費生活的文化質量略有擔心,舉目一看,老房子已經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該保護了,而這種博物館意識竟然也是西來的東西,當然它也暗合了中國人文化記憶的另一部分內容:好古。所謂現代化觀念是西來的,所謂暴力革命是西來的,所謂市場經濟是西來的,所謂消費主義是西來的,如今所謂博物館意識也是西來的。也許它們都暗合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也許它們都改造了我們的文化記憶,或也許它們都被我們的文化記憶改造了,那麼我們還有必要討論我們真確的文化記憶嗎?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們的老祖宗對於世界是有他們一套想像的。他們不像我們,只能在當今所謂全球化的背景下想像西方,又在對西方的想像的刺激下想像我們自己。像印度人、拉丁美洲人一樣.如今我們也遇到了「身份」問題。這時候.我們似乎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而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我們也便開始了在想像西方、想像我們自己的時代文化背景下製造虛假記憶的「偉大」工程。反對什剎海、大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沒有意義,它們當然是我們努力想像西方,努力滿足消費主義需求的結果,我們的文化狀況就該產生這樣的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只為那些坐以待斃的老房子長吁短嘆也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態。如果我們打算這樣做,那麼,我想,超越消費主義可能是我們需要邁出的第一步。然後,讓我們也來試著想像一下世界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⑨ 感知是什麼意思

感知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通過把每一個出現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我們解讀每天遇到的其他人、走過的地方和遇到的情況,從而產生我們個人獨有、能夠理解、可以感到舒適安心的圖像。
感知受重復和熟悉的影響。總是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人或物會給我們永恆不變的幻覺。通過把活動和互動組織起來,在期望和幾乎確定相結合的基礎上建立常規模式,就產生了慣例和習慣。
感知也受個人所處環境的影響。對「請幫我個忙」這個請求有很多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取決於誰在什麼情況下提出這個請求(例如,此人可能是經理、下屬、孩子、配偶、顧客、侍者或是酒吧服務生);被請求的人的感覺是好是壞,脾氣是溫順還是暴躁,是冷靜還是緊張;提出請求的語調;所處的環境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公共場所;在提出請求之前所發生的事情。
感知還受感知者與被感知者特點的影響。人和組織對感知的了解越多,那麼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了解就越多。而且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有效處理這些問題的潛力也就更大。一個人的個性特點會影響自己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特點,影響自己對這些特點的種類、重要性的看法,還會影響自己對它們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判斷。那些被感知的對象可以通過其可見性沙貌、行為舉止、衣著、語言)、其地位和作用(可以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也可以是更廣泛的環境)來極大地影響感知者的觀點。這種影響最簡單的形式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交談,當交談不限於兩個人的時候就會變得復雜得多,要是其中再出現新的未知情況,那麼這種影響就會變得更為錯綜復雜。

看看 可能對你有幫助!

⑩ 企業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如何理解一個企業的文化

企業文化的定義有:

企業文化就是行為,是價值觀,好的企業不用去宣貫,從員工的風貌中就能感知得到。比如早上遲到的人多不多,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那麼遲到的人會怎麼做呢?這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職場氛圍是否輕松活躍,甚至洗手間是否干凈,這都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文化分四種,第一種是牆上掛的,第二種是嘴裡說的,第三種是企業員工手裡做的,第四種是外部客戶可以感知到的。

閱讀全文

與公司文化感知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