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渚文化玉璧如何盤

良渚文化玉璧如何盤

發布時間:2022-10-05 04:16:22

1. 在古代是怎樣製造出通神通靈的良渚玉器

198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餘杭良渚遺址西部的反山墓地發掘出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各類玉器1200餘件(組),次年,又在反山墓地東北方向約5公里處的瑤山墓地發現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700餘件(組)。這兩處墓地出土玉器的總量大大超出了過去發現的所有良渚文化玉器的總和。反山、瑤山墓地的發掘,把人們對良渚文化及其玉器的總體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就目前的資料顯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個品種,主要器物有璧、琮、、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鐲、管、珠、墜、柱形器、錐形器、帶鉤、環等。

玉璧是一種圓形薄餅狀、中部有一圓孔的器物。良渚文化玉璧幾乎都是素麵無紋,孔為對鑽,璧體較大,出土數量也較多。在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璧有的集中堆放在墓主人的腿腳部位,有的則平鋪在死者周圍或屍體之下,在製作上又呈現出明顯的精緻和粗劣的差異,同時還存在有琮無璧、有璧無琮的現象。據此,人們認為,玉璧在良渚文化時期除了作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禮玉外,還應有其他的功能,如代表某種財富的觀念或是貴重的饋贈禮品等。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十分精緻的應是玉琮。所有發掘到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有繁簡不一的雕刻紋飾,其主題是由獸面和神人組成的神人獸面像。琮的形狀大多是外方內圓,琮體上大下小,有的還分層分節。最短的玉琮只有一節,最長的則在10節以上。被譽為「玉琮王」的標本出自浙江反山12號墓,這件「琮王」為矮方柱體,中有圓孔,上下貫通,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琮體高8.8厘米,射徑17.1~17.6厘米,孔徑4.9厘米,在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制一神人獸面圖像,共8個,系首次發現。圖像主體為一神人,臉面呈倒梯形,圓眼重圈,鼻寬嘴扁,16枚牙齒由橫長線和豎短線勾出,頭上所戴,內層為帽,線刻8組細密的卷雲紋,外層為寬大的冠,刻22組以單線為莖、雙線為邊、短線為根的放射狀翎羽,臉面與冠帽均為微凸的淺浮雕。下部為肢體,上肢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蜷曲,四肢上為陰紋線刻的卷雲紋、弧線、橫豎短直線,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凸出威嚴的獸面紋。在琮的四角,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左右對稱,第1、3節為神人獸面像的簡化形象,第2、4節為神人獸面像胸腹間的「獸面紋」,惟省去了鼻和細密的紋飾,在兩側各增加一組鳥紋圖像。這件「琮王」所表現出的繁縟獨特的紋飾、構思絕妙的匠心、精湛超凡的工藝和寬闊碩大的形體均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也是全面認識良渚文化玉琮的珍貴例證。關於良渚文化玉琮的演進及其功能,學術界仍在不斷探索,有些學者認為,玉琮可能是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某種物體的轉化物,玉琮內圓外方的造型象徵著天圓地方、天地合一,這種玉質禮器既是貫通天地的法器,又是某些權力的象徵。玉琮上的神人獸面圖像及其與鳥像的組合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崇拜的神徽,鳥、獸、人寓意天、地、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在原始宗教進化過程中對崇拜對象多神「兼並」的最終亦是最高形式。

在良渚玉器中玉冠形器的形狀很像神人獸面像上部的插羽披茅的冠。以素麵較多,只有少數在器身上刻有精美的神人獸面圖像。反山、瑤山出土的冠形器,多數位於死者頭部一側,附近常擺放串飾或與玉管貫連的玉璜,似非實用器。該器用途目前還未明確,有人認為具有求神的意義,是巫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器物。

三叉形器僅見於反山、瑤山墓地,器物上端有3個並列的枝杈,杈均有孔,可以上下貫通,常和一枚長玉管相接,與成組的錐形器相鄰或疊壓,有的器背有3個鑽有豎孔的方突或在兩側杈上各鑽橫穿。該器只反山和瑤山有出土,約半數琢有精緻的神人獸面圖像,有的正反面進行花紋雕刻,工藝十分精良。串飾是以管、珠、墜為主體的貫穿而成的裝飾品。玉管數量較多,每件串飾通常有10餘件或數十件,管截面呈圓形,同串中相鄰的玉管能對接並合。珠的數量較少,有的形似短管,有的僅兩端磨成圓形,有的呈球狀,有的一側平齊。墜的形狀與錐形器相近,但較短矮,剖面渾圓,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對。

在玉器中還有一些錐形器長短不一,短者幾厘米,長者近40厘米,形體有圓錐形、方柱形等。部分斷面方正如琮,並飾有簡化神人獸面圖像,其功能尚待研究。牌飾以平面圓形的較多,圓形牌飾的中心都有孔,形體較小,一側常有作穿系貫連用的一小孔。該器多素麵,少數外廓雕出三或四個順向或相向的龍首。出土位置在胸部,常與璜相伴,應是裝飾類器物。

品種繁多的玉器是怎樣造成的呢?良渚文化的琢玉工藝是人們長期以來十分關注和熱心研究的一個課題。在尚未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先民們能琢制出如此精美絕倫、異彩紛呈的玉器世界,確實是人世間的奇跡。

良渚文化玉器的生產過程大致分為選料、切割、研磨、勾畫、鑽孔、雕琢、拋光等幾道工序。

良渚文化玉器之所以工整、美觀,與研磨、拋光等工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玉料切割後,胎料表面必然出現深淺不一、凹凸不平的狀況。在雕琢之前,必須進行表面平整。工匠們可能採取磨製石器的方法,將胎料在平的砂石或在鋪有一層細沙一類物質的平台上反復研磨。這種處理方法雖然最終也會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跡,但經過研磨後留下的痕跡畢竟是淺細的,在此後的拋光過程中都會消失。玉器的拋光,使用的可能是獸皮和麻絲織物等,在這些物品上來回摩擦,玉器會產生光潔如鏡的效果。

鑽孔工藝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廣為運用。一些大孔徑的孔洞,是用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鑽成的,如琮、璧等玉器上的穿孔。一些直徑較小,有的只有1~2毫米甚至更小的穿孔,則是由石質工具加工的。

良渚文化時期,鏤空技術已經出現,從張陵山東山遺址的杖頭、反山的冠形器、瑤山的璜上看,製作時有的先鑽出單孔,有的是鑽出連孔,然後可能使用鎪弓子或鎪條一類工具再進行勾勒。當時的鏤空工藝雖然顯得比較粗糙,造型也較簡單,但這一工藝的出現卻是對玉器製作的一種突破,它為後世玉器鏤空雕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

2.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璧是干什麼用的

玉璧的作用都是祭祀用的。

3. 良渚古國的良渚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於1936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抵錢塘江,北至江蘇中部(主要是長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太湖地區的玉器,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裝飾由素麵發展到繁復的紋飾,形體由細小而曰趨大型化的過程。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濱文化的玉器玉質較為粗劣,硬度不高,均為素麵無紋的小件根、管、珠等裝飾品製作工藝還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舊石器時代製造石器的傳統工藝,表面磨製較為粗糙鑽孔多不準而偏離中心表現出原始將征。至拗澤文化時期,先民們已初步具備鑒定玉村的能力,軟玉的使用就是較好的證明,玉器的種類也有所增加,環、斧的出現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趨向同時也標志著製作技術的發展。鑒於論澤文化已開始使用硬度較高的軟玉製作器物,故推測此時可能已出現了石英砂等介質,從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來看,當時已有了較高的拋光技術,鑽孔技術也略有進步。繼題澤文化以後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數量、質料、造型、紋飾、製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飛躍。數量自不必說,質料雖頗龐雜,但絕大部分為質堅色美的透問石、陽起石軟玉,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硬度為4的蛇紋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石英砂已被廣泛運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發現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鑽法已普遍運用到鑽孔技術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發現有管鑽剩下的棕蕊。這時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紋或垂直的台階痕跡,這往往主要是因為玉質堅硬對工具不斷磨損以及鑽孔時對位不準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鑽,但由於工具的磨損總會造成進孔處較大,愈深則孔愈小,這是金屬鑽孔工具出現以前的一個重要特徵。根據對良渚玉器的工藝的考察,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旋轉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販、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中已出士數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質之精美,品種之繁多,技術之精湛,令人贊嘆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這是因長期埋於地下受浸蝕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蝕較小的玉器,其顏色呈黃綠色和黃褐色,一些玉器經鑒定屬透問石——陽起石系列軟玉,少數為葉蛇紋石、和石英,玉料的來源應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孔。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游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錐形器、鋤、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志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庄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澳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員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具、牙齒成圖時多採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而驚,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1986年和1987年發掘的浙江餘杭反山和瑤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新型玉器,使我們對良話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玉器除常見的琮、璧。錫等器形外,還見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三大類。組裝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蓋、塞地用樣鉚等貫穿的形式組裝成一件器物,穿綴件是以貫穿或縫綴等形式將各類玉飾件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墜等;錢嵌件是將很多細小的無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裝飾在器物上。鑲嵌件開我國鑲嵌技術之先何,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這個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許多先前零散出土而不知其結構、名稱和用途的玉件的本來面目。
良渚文化玉器對周圍地區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響,西達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塊文化(5000—4000)年發現的琮、璧等玉器與良法文化玉器有著極深淵源。而它對北方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洛文化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製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良渚玉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商周青銅器鏤台紋的雛形,而玉石鑲嵌技術又為商代以後的銅嵌玉的出現定了基礎。

4. 怎樣鑒定良渚玉器

您好
良渚文化玉器的鑒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鑒定要細辨玉質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美石。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類是未受沁時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為雞骨白玉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是未受沁時為不透明的暗綠色,受沁後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雲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採用,主要用於製作面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製作成玉琮,但製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於採用第一種玉料製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於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於製作高節琮。
實際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沒有較純凈的雞骨白,自然環境下形成的玉質白化,是由於透閃石內部的結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會經歷紅化、失透、白化的漸變過程,這是辨別良渚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徵。
市場上經常所見仿製的良渚雞骨白玉器一般沒有這種色澤的自然變化過程,而是用高溫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溫環境下,玉器失透變白,硬度降低,但這種仿雞骨白在質料上存在很多破綻,比如:整器死白,裂紋均勻分布,與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顯不同。仿製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蘇溧陽的小梅嶺玉礦,與良渚先民選用的玉材相同,晶體較粗,明顯區別於微晶結構的和田玉質,這樣的仿品要從工和沁上著手辨別,僅從玉料出發經常會「打眼」。也有的仿製品選用遼寧的岫岩玉礦,顏色有黃色、褐色、雜色、青綠色等,透明度較高,經常用來高溫仿製雞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鑒定要辨別透明度、光澤和顏色變化。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環境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了玻璃光的效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磨痕,這是現代電動工具加工所無法仿製的特徵。
在餘杭地區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與人們意識中的反差很大。實際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綠、黃綠、碧綠、深綠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因為地質作用和物理變化,次生變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經損壞,紋飾模糊,泥土侵入後猶如石灰和石膏,稱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發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雞骨白的玉器經過陰干會恢復一些硬度,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後會逐漸恢復瑩潤,顏色也會改變,主要是變紅,台北故宮和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很多清宮舊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紅色的。
良渚玉器的製作工藝,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這些切割痕分為鋸切割和線切割。鋸切割是用片狀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線切割,用於玉器的開料和剖面。而線切割則是用獸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藝,由於沒有精確的定位技術,經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拋物線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鉞的表面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專家推測,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當年一種線切割工藝的痕跡,線切割是制玉工藝的第一道工序,稱之為「解玉」,所謂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狀。
在今天,由於有了各種型號的機械裝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變得非常簡單,但是在古代,這種切割最為普遍的工藝就是採用了線切割。古人把獸皮拿下來割成小細條,然後捲成繩子狀,因為它本身有堅硬程度,然後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進行反復地拉鋸。經實驗,一塊10公分左右的玉料經過獸皮加解玉砂,在幾十小時內就可以拉開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讓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藝極為繁復的神秘紋飾,在堅硬的玉石上雕刻這些精美而細密的線條,無疑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藝。在江蘇一個良渚文化遺址內,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狀石器,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過良渚玉石,而且有著鋒利的尖頭和弧形的薄刃,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來雕刻良渚玉器紋飾的工具。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須鑽研其鑽孔工藝,良渚玉器上的鑽孔採用了管鑽和鋥鑽,前者用於口徑較大的孔,如玉琮;後者用於小型配飾的鑽孔,如玉牌和錐形器上的鑽孔。由於解玉砂在鑽孔過程中會不斷磨損,越深入鑽孔就越困難,從工程學的角度出發,古人採用了雙面對鑽的方式來提高鑽孔效率,由於原始工具無法精確定位,經常在對接處出現錯茬和台階的現象,良渚後期隨著高節琮的出現,玉琮鑽孔一般不加打磨,這也是鑒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現代仿製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採用電動工具鑽孔,因此在孔壁內部經常可以看到連續的螺旋紋,這是鋼質鑽頭直接切削玉料的結果。有的鑽速過快,經常在孔的邊緣造成崩茬現象。而真品鑽孔內部雖然可以觀察到螺旋紋,但是大多不連續,特別是採用鋥鑽工具的鑽孔,多出現多個軸線相互交錯的同心圓鑽孔,對光觀察疊壓效果特別明顯,這就是收藏界常說的「台階」,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琮型管和圓柱形器上,藏家當細辨之。
總之,良渚玉器種類龐雜,色彩光澤也常隨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多種變化,仿製者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擇手段,但只要我們掌握真品在質料、製作工藝、造型紋飾等方面的特點,尤其是那些無法仿製的細部特徵,就不難明辨真偽

5. 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湖州南潯區菱湖鎮出土了良渚文化玉器,湖州市文物局高度重視此事,及時與菱湖鎮宣傳文化系統負責人取得聯系,在了解情況後,菱湖鎮立即採取行動及時追索,最終找回玉璧。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良渚文化專家說玉琮、玉璧、玉鉞,是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的玉重器,這塊玉璧是湖州地區至今發現的最大玉璧。

尤為重要的是,這其中發現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殘件約200件,石器200餘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根據考古發現,德清中初鳴制玉作坊群面積大,年代明確,雖然產品種類單一,以玉錐形器、管等小件玉器為主,檔次比較低,但生產規模大。中初鳴玉器生產的方式,類似於金屬生產,是一種遠距離的、多方合作的生產模式,進一步證明了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成熟階段。

你若是發現了這樣的玉璧,你會怎麼處理?

6. 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琮中間的那個孔是怎麼加工出來的

如果是比較大的孔的話,一般是用瑪瑙,因為瑪瑙比玉要硬很多,不同質地的玉石密度都不一樣,兩面鑽,孔都是兩面向里有錐度的。還有一些小孔或一些很細的線啊,小溝溝一般是用鯊魚的牙搞出來的。希望可以幫到樓主啊。

7. 剛得一老玉璧,可以盤玩嗎,怎麼盤,求指點

正常在手裡把玩就行,越盤越潤。沒有什麼嚴格的方法,只要注意手部清潔就行。

8. 良渚玉器鑒定的幾個小竅門

良渚玉器鑒定的幾個小竅門

曾面紋玉琮

中國人歷來喜歡玉器,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玉器使在內蒙古查海興隆窪文化發現的一對白色的玉玦,表明我國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使用和製造玉器了。中間還有河姆渡文化、羅家角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都有玉器的發現,而且琢玉逐漸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中國人對於玉石的喜愛從來沒有中斷過。

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由於在浙江餘杭的良渚鎮發現,所以叫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玉器(仰韶文化則以豐富的陶器而著名),良渚玉器數量眾多,雕刻非常繁密細致,工整和諧。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細細的陰刻線,其精細程度讓人難以想像是五千年前的人類所做。

良渚玉鉞

考古工作者比較系統地對良渚文化進行了考古發掘,因此良渚玉器的特點總結也比較系統全面。不存在太多的爭論(有很多人為了攪渾水,經常在在各種媒體病毒式地宣傳很多錯誤的鑒別口訣和知識,好令人上當。不光是在古董市場上,像醫學知識,尤其在中醫領域和癌症領域尤甚,在占卜風水領域也是,大量的杜撰的信息令人防不勝防)。

良渚玉曾文面紋鐲式琮

良渚玉器的特點分析:

一、種類: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祭祀用的玉器;另外就是佩飾玉器。

二、良渚玉器除了玉琮、玉璧、玉鐲三種單體玉器外,絕大多數是組合件,良渚玉器製作的技術比較成熟,造型規整對稱,厚薄均勻,線條端正,輪廓清晰。

三、良渚玉器的體型較大(紅山玉器的體型較小),上面常見淺浮雕,刻線技藝幾乎空前絕後,是良渚玉器的最顯著的特點。

四、良渚玉器就地取材,這是符合那個時代的邏輯的,主要用了浙江一帶產的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江蘇溧陽的梅嶺玉),質地不純,以青色為主,少部分是黃色的,土沁後呈乳白色。另外還有附近地區產的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石料。這種石料的硬度在摩氏6~6.5度,比普通鋼制刻刀的硬度要大,不能用這種刻刀雕刻。仿製品一般用岫岩玉仿製。

良渚玉鱉

五、一些文獻說良渚玉器使用了軟玉法雕刻。因為良渚玉器使用的是硬度較高的玉料,在遠古時期沒有高碳的合金工具,無法使用金屬刻刀進行雕刻。在清代葉爾寬的《摹印傳燈卷》中記載了軟玉法:玉石堅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薺數枚與木通入水煮玉一晝夜,再用明礬三厘、蟾酥三厘塗刻處,炙干,再塗,葯盡為止;又法取蝦蟆肥者,煎膏塗之,則柔軟可刻。經過軟玉法處理的玉石,玉器表面的硬度會降低一到兩個摩氏硬度,就可以用金屬刻刀(錕鋙刀)雕刻,但是軟玉法使玉器軟化的程度主要在表面,也使良渚玉器的刻紋不深。在金庸寫的《神鵰俠侶》中王重陽和林朝英打賭,看誰能用手指在石碑上寫字,林朝英就用了軟玉的葯。

古墓派祖師林朝英

常見的雕刻方式有三種:直接式、全遮蓋式,半遮蓋式。直接式是直接把玉器全部用軟玉法處理,然後在上面雕刻。全遮蓋式是類似染布,整個玉器用不透水的材料保護起來,然後雕刻去除較軟的保護層,再用軟玉法處理玉器,將軟化的部分去除。半遮蓋式,就是用畫上的保護層保護不要雕刻的地方,要雕去的地方不保護,再進行軟玉處理,如同蠟染的技藝一樣。

關於軟玉法的存在問題:2000年吳京山先生用「氟化鈣和多種酸鹼溶劑調配的試劑」對玉料進行直接式、全遮蓋式、半遮蓋式軟玉法處理,仿製了良渚玉器的雕刻效果,並發表了《試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刻之謎》的文章。但是由於強酸試劑在古代得到的可能性比較小,並且受腐蝕的仿製品的性狀與實際良渚玉器的形狀有差別,吳京山的這篇文章也受到不少人的質疑。

其實上面說的是不對的,哈哈哈哈哈。良渚玉器的陰刻線是反復蹭刻做出來的,金屬的刻刀硬度不夠,但是有很多石質刀具的硬度比透閃石高啊,具體的方式下面我們會討論。但是就像我上面說這么多,有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人就會信以為真,這種說法一旦出現就會被反復引用,以至於現在在網上搜索的還會找到很多。這種信息的鋪墊實際為作偽來做准備的。

由於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相對較廣,我們沒有辦法進行完全的保護,從良渚文化被發現開始到現在,有很多盜掘現象,就有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私人藏家之手,甚至海外藏家,其中有很多精品玉器。但是市場上更多的良渚玉器是仿製品,因為藏家對於良渚玉器的追捧,造就了利潤可觀的市場,有利潤的地方就一定有仿製品,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餘杭瓶窯鎮就有眾多的仿製良渚玉器的作坊。大部分銷往香港和日本(所以日本假貨特多)

這個金閣就是個假古董,復製品,真的燒掉了

辨別這些良渚玉器的真偽,了解良渚文化,以及這些玉器的來歷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一、玉料:

上面我們講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主要使用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一類是未沁色時是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變成雞骨白的玉料(同一塊玉器上更好比較),這種玉料主要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物、冠狀飾物等。

另一類是未受沁色是暗綠色,受沁後變成五色斑駁的顏色,並且在玉石表面可以看到絹雲母狀交叉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主要被用來製作較大的玉璧,從良渚早期一直使用到晚期。到良渚晚期,這種暗綠色的玉料也被用來製作高節玉琮。但早期玉琮一般用第一種玉料製作,但是早期沒有這種高節玉琮。這是玉器儲量發生變化的規律和玉器形制由簡到繁的演變規律。

現在作偽的技術是提高了,但是玉料與以前不同了,這是一個大破綻。因為作偽必然是用便宜的東西和便宜的方式,去博取高價的東西。像那種花二十萬做十萬的假貨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去做的。

岫岩玉料

作偽的比較便宜和易得的材料就是現在遼寧還在大量出產的岫岩玉。岫岩玉的硬度是4.8-5.5度,良渚玉器的硬度在6·6.5度,更硬一些,顏色和做工可以近似,但是硬度無法模仿。

其他玉料作偽也有用硬度和顏色相似的獨山玉、地方雜玉,1982年在江蘇溧陽地區發現的小梅嶺玉也被用來仿造。這些是新玉,成器後,還要進行染色和仿沁,這些工序的不同也成為我們進行判斷的依據。

獨山玉

二、沁色

良渚玉器多雞骨白,雞骨白是玉質受沁後失色的一種狀態,實際的顏色有黃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黃色等顏色,根據玉質本身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雞骨白的玉器的沁色深入肌骨,是不透明的,不能透光。由於玉石是多種礦物質的集合體,同一塊玉石的不同組成部分的鈣化程度也不會一致,雞骨白玉器表面會有一些較為穩定的物質沒有受沁,就會在玉器表面保留大小不一的晶點(小如芝麻,大如豆瓣),這種晶點通常是紅褐色的,用手電筒貼在玉器表面觀察,這些晶點是透光的。由於仿製雞骨白是用火燒或腐蝕的辦法,均勻變白,這種晶點是不容易造成的,幾乎在仿品上是看不到的。

用硬度較高的獨山玉仿製的雞骨白,由於硬度大,玉器表面是呈現雞骨白的樣子,但是未透入玉質,用強光照射,依然是透光的。

上面我們談到,良渚玉器中有一種暗綠色玉質,受沁後呈現五色斑駁的沁色,這種仿製較難,太容易露餡,少見仿品。

良渚雞骨白

三、寶光

良渚玉器,特別是在反山、瑤山、匯觀山、橫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會有一種薄薄的緻密的玻璃狀的光膜。使玉器呈現一種我們傳統所說的:寶光,這種寶光是強烈而柔和的光澤。這是仿製品用打磨拋光上蠟所無法體現的,仿製品的玻璃光往往看起來有些刺眼。獨山玉仿製良渚玉器一般不會拋光,因為獨山玉表面結構不均勻,一旦拋光,表面往往不平整。

十二層玉琮高40cm直徑8cm,體量就很大了,但是依然一個人可以拿動。

四、琢痕

良渚玉器的切割使用的方法是:線切割法、鋸切割法,也發現用砣切割痕跡,在玉石的表面會發現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跡。

良渚玉器的紋飾用燧石、石英、瑪瑙等石質的刀具加解玉砂與水反復琢磨而成,陰刻線條挺拔有力。鑽孔採用實心鑽、管鑽方法,中孔多由兩面對鑽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紋,偽品常常打磨光滑。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玉器表面的拋光面有粗細不均較順暢的細凹線。

用石質刀具加解玉砂的方式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石質刀具的硬度其實比玉料的硬度大不了太多,不能一次性畫出很長的線條,要現在玉料上畫出要雕刻的內容,再用石刀一點點沿著之前畫好的圖案蹭劃,這樣同一條線條的深淺也會不一樣。直線基本可以保持平滑,而曲線就比較容易偏離原來計劃的圖案,在轉角處就會出現跑位的痕跡。

用放大鏡觀察,良渚玉器上的陰線會呈斷斷續續的游絲狀,線條邊緣有崩齒痕,腐蝕而成的玉器不可能有崩齒痕。同一條線的粗細也有細微變化,變化的距離一般在4cm之內。仿製品一方面玉料硬度稍低,一方面為了快速大量製造仿品,造假者會用硬度更高的鑽石刀具(一隻割玻璃刀很容易獲得),刻出的線痕絕對不能模仿出真品的痕跡。雖然現在很多仿品也會刻意模仿彷彿蹭劃的刻線,但是由於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做出的東西認真比較,分出真偽並不難。

由於雕刻時使用的石質工具也會磨損,工具本身的刃部不會太尖銳,用放大鏡觀察,弦紋底部的痕跡是比較圓潤的,仿品用金剛石刻刀,刻紋底部是比較尖銳的。

五、形制

良渚玉器都是手工單件製作,每件都不一樣,不會成對出現。

因為《良渚文化玉器》圖錄大家都比較容易看到,仿製品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形制,只是在仿製的過程中,不注意細節。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仿製者往往會挑選有精美紋飾的琮、鐲三叉形飾等來仿製,而且為了增加其美觀度,會做很多畫蛇添足的做法。例如現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中,沒有淺浮雕和陰劃線相結合的神人獸面紋飾,仿製者問追求華麗,就湊在一起,反而是畫蛇添足。還有就是追求高大,以致璧、鉞、帶鉤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場上三節以上神人、獸面組合的柱狀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鉞、鐲、帶鉤、三叉形器、半圓形器和琮形管均為仿品,並產量大。

良渚玉琮

這件玉琮的尺寸是高5厘米,射徑7.1至7.4厘米,實際是很小的,可以托在手裡,太重的玉琮就失去實用性了。

9. 良渚玉璧是什麼原始居民製作有何用途

由駱越後裔製作,作用是表示權力是上承天意。
玉璧作為中國玉文化中重要器型之一,出現早,沿用時間也很長,有著不可忽略的研究價值。 良渚玉璧在形制上,除了大小和對鑽孔的正偏上存在區別之外,細微處還有兩點;一為邊沿內凹或直平,二為中孔璧面上凸脊線的有無。
越南人自稱是古駱越人的後裔,壯族人也號稱是古駱越人後裔,越南人和壯族人在語言上有很大差距,在相貌上倒是比較接近,或許他們都是駱越人後裔,或是都有駱越的血脈,但文化差距越來越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10. 如何識別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藝術創作的傑出成就。它的製作工藝,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來仍不可思議。由於沒有高強硬度的金屬工具,良渚玉器的製作完全依懶於石質和某些有機質的工具。良渚時代玉料的開采情況尚不明了,但其開璞成坯主要採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據專家考證,有鋸切割和線切割兩類。鋸切割是直線切割,而線切割則留下了拋物線形的切痕。線切割的方法跟仿製品以金屬鉈具切割的方法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線切為拋物線切,切割後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製品,特別是玉璧,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幾處切割凹痕,但這種痕跡均可明顯看出是使用金屬鉈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連接處常顯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顯的台階狀台痕,遠不如使用線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緩柔和。

閱讀全文

與良渚文化玉璧如何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