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滇銅文化如何做

滇銅文化如何做

發布時間:2022-10-05 04:49:24

❶ 滇族青銅器的鑒賞

貯貝器是雲南青銅文化特有的青銅容器,主要用於貯存海貝。在出土的大多數貯貝器中發現的這種海貝有黃圈,經鑒定,屬於「環紋海貝」,產於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熱帶地區,中國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一帶也有分布。而雲南屬於內陸高原,並不產貝,只有與沿海地區進行溝通接觸,才可能獲得這些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貝,這說明古滇國歷史時期滇民族即已經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區域的國家和地區有了遠程貿易。古滇國的統治階級把這些海貝視為非常稀罕貴重,能證明擁有者尊貴身份的珍稀之物,為了保存這些珍稀之物,專門製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來收存這些寶貝,於是,代表青銅文化的貯貝器應運而生。海貝是古滇國歷史時期的交換媒介貨幣。貯貝器按形體差異,一般分為筒形貯貝器、鼓形貯貝器、不規則形貯貝器等幾類。青銅展廳展出了呈貢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3件貯貝器。
1、銅筒身無紋飾,器形如筒,鑼形蓋,蓋中央陰刻八角芒光體,腹較大,發掘出土時內盛海貝600枚。其形體與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較為相似。提筒是沿海百葉族盛酒用的器皿,由此可知銅筒是由沿海白越族使用的提筒演變而來的,屬於早期的貯貝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滇族先民確系百越民族無疑。
2、五牛蓋筒:蓋上有一立牛,體形較大,蓋周圍原配有首尾相接的四牛,出土時僅存有三牛。圖身鑄有羽人競渡圖案以及水鳥紋、牛紋等紋絡。牛是古代滇族工匠最愛表現的題材,牛是財富的象徵,表現了貯貝器主人對財富的追求與渴望。3、五牛蓋貯貝器:該貯貝器束腰形,子母蓋。子蓋上焊有一立牛,母蓋周圍立有四牛,體形稍小,較為特殊的是,筒身刻有7人,高髻,跣足,衣尾著地,肩負長茅,好像滇國的武士正在操練,從著裝和武器的整齊劃一來看,當時的滇族可能已有一支具有一定規模、訓練有素的軍隊。 展出的貯貝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銅鼓形貯貝器(或疊鼓形貯貝器),它們的器蓋或器身上往往雕鑄或刻有反映古代滇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種場景及圖像,如「戰爭場面」、「紡織場面」、「詛盟場面」、「納貢場面」、「殺人祭祀場面」等等社會生活場面。此外,還有「上倉」及「放牧」等圖像。還原、再現了當時滇族社會的真實社會面貌,古代滇族把自己沒有文字記錄的社會歷史生活形象而直觀地鑄在青銅器上,這種別具一格地記錄歷史的方式,確實是滇族的一大發明創造。因此,貯貝器不僅僅是貯藏貨貝的青銅容器,也是象徵古滇王國王族權威的國之重器。同時,貯貝器器蓋上雕鑄的某些圖像也顯現出墓葬主人生前的顯赫身份、地位或是一段榮耀的經歷。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爭場面貯貝器的復製品,表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雲南是銅鼓發現較多、分布也較廣的省份。銅鼓不僅是樂器,也是禮器和貴重之器,只有王室和上層社會的貴族才能擁有它。我國現存的近1400面銅鼓大致可以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麻江型」等八種不同類型的銅鼓。這些不同類型銅鼓的共同特徵是:皆為銅制,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側有四耳。青銅展廳展出的兩件銅鼓其一為呈貢天子廟出土,鼓面中央鑄有太陽紋,繞於太陽紋之外的主暈為四隻翔鷺(滇池地區自古多鷺的佐證),外暈有圓點紋、三角齒紋間圓點紋等。呈貢天子廟墓葬群共發掘44座墓葬,僅在墓葬群中央的最大的一座墓葬中,隨葬此一件銅鼓,並且置於槨室之內,說明銅鼓在戰國時期的珍貴,以及墓葬主人社會地位的顯赫和身份的尊貴。另一面銅鼓為市博物館徵集所得。銅鼓素麵無紋,產生時代約在春秋時期。
扣飾也為滇文化青銅器中較有特色的一類器物。其餘途主要是作為裝飾品。從形狀上看,有矩形的、圓形的、不規則形的;從鑄造工藝上可分為:鏤空、鑲嵌、浮雕等幾種;然而,無論何種工藝、何種形狀,它的背面均有一個扣勾,便於扣在人的衣物上或是其它器件上,作為裝飾。青銅展廳展出的扣飾以表現的內容來分,主要有兩類,一類以動物為題材,具有濃郁滇文化民族色彩。古代的滇池地區,氣候濕熱,水草豐美,適宜各類飛禽走獸的繁殖生長。根據有關專家統計,當時生活在滇池沿岸的40多種動物幾乎全都成為滇人描繪的對象。天子廟出土的蛙形扣飾,蛙身鏤空,目突吻尖,蛙腿有二蛇盤繞,躍躍欲跳,活靈活現,給人以強烈向前的動感。製作逼真的螺形扣飾,在螺口中鑄有兩排牙齒,扣飾似鼻,很象人面。虎口大張的虎頭形扣飾,怒目遠瞪,虎虎生威。此外,在這里展出的還有鷹頭形銅扣飾,以及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圓形猴邊銅扣飾、空心銅牛頭等。另一類銅扣飾,扣飾圖案和製作工藝都是反映滇人生活風俗的方方面面,如天子廟出土的殺牛祭柱場面扣飾,表現了古代滇人殺牛祭柱的一個場面,牛被牽至柱前,八人忙於拴系。滇人在每年的春播季節往往舉行剽牛祭祀活動,銅柱代表神靈,是滇人以及百越民族崇拜的神靈,房屋模型的扣飾再現了古代滇人居住的干欄式建築。屋頂上有三猴戲蛇的圖案。這種干欄式建築,屋檐兩端使用斜出的支柱,以分散和減輕屋頂的壓力,屋面坡度很高以利排水,往往上一層住人,下層豢養家畜。這件扣飾為研究滇人的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是滇池地區出土最多的一種青銅器,達上千件之多,僅晉寧石寨山71號墓出土的各類兵器就有70多件,其中,矛皆成捆放置,最多一處放有16捆,表明了戰爭在滇社會生活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成公左傳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已成」,這也正是滇池地區墓葬中隨葬有大量青銅兵器的重要原因,青銅展區有出土的戈、矛、劍、鉞、戚、鏃、弩機、狼牙棒等各類冷兵器上百件,數量居各類青銅器之首。較有特點的兵器有:呈貢天子廟出土的雙鉞形銅戈,長銎,「援分成二鉤曲,隼嘴狀,末端鑄二鉞形刃。」從特殊的器形和繁縟的紋飾來看,實用性不強,可能是用於儀仗或出征前舉行的祭祀儀式。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吊人銅矛銎上飾人面,並懸吊一雙手被綁的俘虜。此件器物好象似在炫耀滇族打完勝仗後獲得的戰利品——俘虜,以人以殘酷的觸目驚心感!這些在戰爭中被俘虜的人往往成為滇族的奴隸或作為獻祭的犧牲品。此外,還有蛙形銎鉞等。
展廳中央是展出的重點,布置有晉寧石寨山71號墓復員場景。以一幅巨大的石寨山遠景燈箱圖片作背景,按照原樣,即墓口長3.9米,寬2.85米,距地表深約0.15—0.4米,向觀眾展示了1996年對石寨山71號墓進行發掘,以及墓葬下層陪葬品分布情況的復原場景。
尤其值得特別一提的是:1956年在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的「滇王金印」的復製品作為一件歷史文物的重要展品也在昆明市博物館青銅展廳展出。原件已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所收獲,展出的此件復製品按1:1的比例製作,通高2.0米,看上去很小,這是因為漢印為「方寸之印」。 在青銅展廳結束部份,展出了部份青銅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石范等。生產工具有犁、鋤、斧、削、鑿、券刃器等。紡織工具有:工字形器、卷經軸、「梭口刀」等,系呈貢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為一套保存完好的腰織機部件。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的紡織場面貯貝器器蓋上再現了古代滇族婦女席地而坐用腰織機織布的情形。腰織機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時至今日,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仍在使用腰織機織布。生活用具有:孔雀形三足燈、斧、枕、鐲、魚頭杖等。石范有犁范和斧范等,系安寧、嵩明等地出土,為沉積砂岩製成,由兩片石料合為一范,展出的這些石范為研究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尤其是冶金、鑄造業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重要的實物資料。隨著西漢王朝與滇池地區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加強,半兩錢、五厘錢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具如:銅斧、銑、耳環等中原地區的青銅器物也相繼傳入了滇池地區,對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西漢晚初到東漢初期,滇池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物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而與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融為一體,僅有銅鼓,仍為許多少數民族傳承,保留下來。
這就是頗具古滇青銅歷史文化內涵的昆明市博物館青銅器展廳,參觀後,你肯定會被滇池沿岸及周遭的石寨山晉城青銅文化所深深地震撼!精美絕倫的晉寧石寨山青銅文化藝術,放射出歷史的光芒。當今,石寨山青銅歷史文化內涵,已形成了遠古文化旅遊聖地。

❷ 滇西雙絕起源於什麼朝代

滇文化是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末,以滇池為中心,東達曲靖,西對祿豐,北迤東川,南抵通海、華寧這一大致范圍分布著一支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這便是考古學稱這為「滇文化」的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一種古老 、神秘 、燦爛、輝煌的文化。
中文名 滇文化 最早發現 1955年晉寧石寨山的發掘 時 間 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末 中 心 滇池 備 注 邊疆少數民族文化
發現編輯
滇文化的發現始於1955年晉寧石寨山的發掘。雲南博物館從一位古董商處發現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銅器,與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迥異,引起專業人員的注意。經了解確認了銅器的出土地,於是從1955年起到1996年到晉寧石寨山墓地進行了五次發掘,揭開了滇文化神秘的面紗。隨後,江川李家山、呈貢天子廟、安寧太極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紗帽山、官渡羊甫頭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墓地逐步被發現和發掘,滇文化才逐漸被認識和引起重視。
史述編輯
有關古滇國的史料記載極少,最早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蝶榆、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長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並載:「……上(漢武帝)使王然於以破越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郡。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僅僅在短短100年過程中,滇人的文化便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到公元1世紀,榮耀一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
1956年石寨山第二次發掘中編號為M6的暮葬中出土了一枚金質"滇王之印"印證了《史記》的說法。
「滇青銅文化」編輯
概述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並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以銅鼓 、貯貝器 、葫蘆笙、案、枕、編鍾,各種造型的扣飾、杖頭;以及具有特點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鋮、吊人銅矛、戚、蛇柄劍、銅柄劍、銅柄鐵劍 、鋤 、鐮、紡織工具;還有各形的金飾、玉飾等為特點。其中貯貝器及扣飾生動地反映了滇人的生產、生活 、祭祀 、狩獵、紡織、舞蹈各方面的情況 ,堪稱一幅幅保存久遠的「銅照片」。
貯貝器頂蓋
下面這個祭祀貯貝器頂蓋為大家講述了被凝固下的歷史瞬間:
這天是一個宗教節日,風和日麗,人們聚集到王國的都邑里,平民百姓與商人交易買賣,有背包袱的、有騎馬的、有肩荷銅鋤的、有手捧籽種的,還時常有穿著不同服飾的「外國人」穿行其間,他們是遠方來的外國使節,向偉大的滇國之王進貢。人群中有一個滇族的貴族婦女乘坐4人抬著的肩輿(一種有點像滑竿的無頂小轎)經過廣場,她的地位無疑非常高貴,周圍的人紛紛向她行禮。
在這熱鬧的集市的一角卻散發著恐怖的血腥味。廣場中央佇立著權威象徵的銅鼓和巨柱,有個男子被捆綁在木牌上行將受戮,以神靈的名義,他將被用作祭祀的犧牲。地上還有被砍去頭顱的屍首,他的親人在旁邊跪地,雙手抱頭哭泣。還有一位赤身的受刑者,手腳被縛,還被兩人牽曳著,伏卧在兩段木板之上,讓人擔心他即將被斬的腰部。不遠處,還有一些更可怕的柱子,柱腳的巨蟒正在吞噬活生生的人體……
牛虎銅案
這是一件牛虎銅案,這件東西在滇文物當中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精品,我們可以看到它整個案的形態,它的器身是由一個站立一頭大牛,牛的四個蹄子做整個案的四條腿,在前後的蹄之間,有兩個橫梁,把它支撐起來,在牛的尾部,爬著一隻虎,這個虎的口部咬住牛的尾部,另外整個虎的前爪向後拉這個牛的後胯,所以這樣使得整個器身形成前後的動態的平衡。在它的牛的背上,它做成一個案的形狀,中間有點像內稍微凹進一些,它的周邊有一個凸起,這個上面就可以擺放一些東西,所以牛虎圖案可以做擺放祭器,拜訪祭祀品做這個來用,所以這件東西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一件器物。
貯貝器
這件貯貝器它整個造型像一個圓筒型,中間是束腰,下面三個扁足,它器身中部,蓋上和這個器身上,都有兩兩對稱的虎形的器耳。它這是一個套蓋,在器身上印刻著很多花紋,在它的蓋的頂部都是一幅立體雕像,這幅雕像是表現了當時紡織的一個場景,這件器物是在江川李家山墓地當中出土的,在這個頂部這個雕像,我們可以看到中間一個銅鼓上面蹲坐著一個鎦金的貴婦人,這個貴婦人的前面有一個婦女手捧著四合,侍奉在她身前,在她前面的另外一邊還有一個婦女,跪在她的前頭,像接受他的訓斥,他後面一個婦女打了一個傘,為她,侍奉她。除了這幾個人以外,另外幾個人都是女性,這些人都是在忙碌地進行紡織。這一共上頭立體雕像一共是10個人物,這個也是表現了他儲備器,表現她紡織的生產活動。
技藝水平
古滇國的工匠們不但能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他們已經能夠掌握鑄造技術中銅和錫的合適比例。兵器中錫的比例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裝飾品中錫的比例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屬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經過了鍍錫、錯金、鎏金的處理,鑲嵌以玉石紋案,有著對稱和端整的外形,花紋精緻繁縟。貯貝器和一些扣飾上的人物,雖不過3公分大小,但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見。器物上線刻的紋飾很淺,但技法卻很熟練,都是兩千年前工匠們憑手工刻畫的。這些文物表明,滇國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獨立的青銅文化類型。
漆木器和陶器編輯
羊甫頭墓地發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和陶器則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初步研究,這批漆木器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上都不同於楚文化、蜀文化的漆木器,同青銅器一樣,具地方民族特點。更有意思的是該批漆木器中出土了一組反映生殖崇拜的祖形器,表明滇人對生殖的認識已由感生說發展到性生說。大量兵器及生產工具的漆木柄出現,為研究金屬頭的安裝方法及使用方法增加了實物依據。陶器及爪鐮以穩定的組合大量出現,表明滇人已進入一種穩定的農業經濟社會。
消融編輯
滇文化在東漢初逐步被中原漢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輝四射。青銅鑄造獨創的「失蠟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鑄造法。作為一種歷史、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遠輝煌的篇章。
古滇國消失了,但它的故事並沒有結束。2000多年後,滇——這個創造過輝煌的青銅文明的王國成為了雲南的簡稱;昆明——這個游歷在滇西高原、居無定處、與滇人征戰不已的游牧民族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名稱,這不就是那段似乎已經消失的歷史留下的遺產么?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歷史碎片,再現出那段燦爛的青銅文明。

❸ 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滇國歷時五百餘年,在雲南歷史上的地位頗為重要。古滇國的青銅文化吸收和融合

我覺得是D,因為春秋時期的古滇國是處於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撫仙湖南岸江川縣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數千件古滇青銅器,撫仙湖北岸相連的晉寧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這個都說明撫仙湖附近有一座皇城,而只要證明撫仙湖水下古城與古滇國處於同一歷史時期,就可以支持上述的推測。

❹ 滇文化的介紹

滇文化是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末,以滇池為中心,東達曲靖,西對祿豐,北迤東川,南抵通海、華寧這一大致范圍分布著一支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這便是考古學稱這為「滇文化」的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一種古老 、神秘 、燦爛、輝煌的文化。

❺ 古滇王國的古滇國青銅文明的神秘出現與消失

隨之出土的文物幾乎代表了古滇國時代青銅文化的精品,有滇國重器貯貝器、銅編鍾、帶金銷的劍、黃金珠、瑪瑙、玉、車馬飾和造型奇異的銅扣飾。它們價值連城,代表著一個湮沒了的雲南古史上第一個地方政權——古滇國的真實存在。
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雲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來的年代裡,雲南人靠其才華與智慧,將青銅時代的文明發揮到了極至。至今仍然讓歷史學家們迷惑不解,這個幾乎是突然之間出現在雲南高原上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從哪裡發源的?。
我們對古滇國的發現越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越多。比如這個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王國的都邑建在哪裡?
以滇池為中心的區域里,古墓連著古墓,在不深的土層下,到處散落著各式各樣的青銅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層下,人們修路、建房不斷地從地下挖出銹蝕的劍矛或斧鉞,然而卻始終沒有人找到滇國的都城。

❻ 雲南典型青銅器有哪些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楚國大將庄蹻入滇,建立了滇國,由此也發展出燦爛的滇文化。因為自古對滇國的記載較少,古滇國一直很神秘。不過我們可以藉由當時的青銅器一窺古滇國當時的人文景象。
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應該是古滇國時期青銅器中最出名的一件了,此銅案為古滇戰國時期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隻猛虎撲於牛尾,四爪緊蹬於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於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牛虎銅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後仰,其後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感。 此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由於當時剛好在甘肅發現了馬踏飛燕,於是就有了「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說法,牛虎銅案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
滇王印
印文為「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討雲南,滇王拱手降漢,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益州郡,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並賜"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純金鑄成,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蛇紐,蛇首昂起,蛇身盤血,背有鱗紋。
青銅儲貝器
儲貝器的作用就相當於現在的儲錢罐,同時還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尤其是儲貝器的器蓋上,採用了分鑄再焊接的技法,裝飾了許多立體雕像。這些雕像既有人物,也有動物,雕琢細膩,形象生動,有如一部縮影的滇國人文歷史和自然歷史。儲貝器器蓋上的動物,有牛、羊、馬、猴、鳥、虎等多種,尤以牛形為最多,因為牛是表示富有的象徵。儲貝器器蓋上的人物形象,又大抵可以分為奴隸主、貴族、奴隸、士兵等幾類。
儲貝器器蓋上的人物生動自然,反映了當時古滇國人民的生活,狩獵,祭祀等場景。這一件青銅器讓人渾身發冷:這是一件銅鼓形貯貝器,鼓面上鑄52個人物和1豬1犬,中央立有1對蛇盤繞的圓柱,柱頂立1虎。柱右和柱前是3個或被雙臂反綁、或戴鎖枷的裸體人,當為用來祭祀的犧牲。旁邊1位乘坐4人肩輿的貴族婦女,可能是主持祭祀儀式的女奴隸主。這個栩栩如生的銅雕反映了古滇國神秘的祭祀文化,專家們根據青銅器的用途和外形,將它命名為「西漢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
青銅兵器
三熊銅戈
銅矛
可以看到上面吊了兩個赤身裸體的銅人,也是非常的血腥暴力啊。
吊於銅矛上的銅人
嵌瑪瑙銅胸甲
銅甲片
銅狼牙棒
這件銅狼牙棒上面鑄了一隻虎在咬一頭牛,可以看出當時的滇人對牛和虎的鍾愛。
銅劍
青銅樂器
編鍾
銅鼓
古滇文化的青銅器種類繁多,據有關方面統計達90種之多,造型各異,製作精美,從類型上分,有樂器、禮器、兵器、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具、裝飾用具等。
牛頭扣飾
銅立牛
執傘女俑
三枝俑燈
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以其濃郁的雲南地方民族風格和先進的鑄造工藝而自成獨樹一幟的文化體系,在中國歷史悠久的青銅文化中佔有獨特而重要的歷史文化席位。

❼ 我有一同學,是雲南的,家裡有兩個礦洞,賣了一個<3萬>,據說是銅礦,我想過去合作開采,大家認為可行嗎

不可行!
1、首先雲南銅礦的歷史開此你要了解:中國清代礦冶業。雲南礦藏豐富,尤以銅、錫著名。滇銅產量盛時約佔全國銅產量的95%以上,是清代全國鑄錢業的原料基地。銅系鑄幣材料,清廷極為重視,管理嚴格,稱銅政。康熙二十一年(1682),雲貴總督蔡毓棠對滇礦實行招商開采,抽稅20%,並定獎勵辦法,產品聽民自售。一時各地商人來投資者甚多。四十四年,雲貴總督貝和諾建議清廷實行「官買余銅」政策,即除20%銅課外,余銅由官府強制收購。滇銅生產至乾隆朝前期達到全盛,京師鑄錢局鑄錢原料開始以滇銅為主,年供京局400萬斤,稱京銅。以後年額續有增加。此外,滇銅雖說官收,但私采私售從未杜絕,小廠大多以此自存。全省銅礦僱工,盛時約20~30萬人。滇銅生產自乾隆中期以後,出礦漸少。

咸豐年間雲南爆發了回民起義和哀牢山人民起義,清廷將各礦一律封閉。光緒十年(1884),清廷令組織雲南礦務招商局,在上海募集商股,並購辦外洋機器,用新法開采。至光緒二十四年,招商局虧損過巨,最後歇閉。直到清亡,滇銅年產量不抵盛時1/10
2、你體的問題看見你對貴金屬開採行業一點都不了解。國家規定你可以去查、賣到什麼地方你也可以去查,但是貴金屬行業和能源行業現在國家限制都很多,而且能盈利的都具備很深的關系!你具備什麼?
3、做生意不是看怎麼做的,而是看自己是否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你同學家既然有這個條件為什麼不做,不要說他沒有資金。那是借口!
綜合起來也就是:1、礦源可能匱乏,很多說是還有50%,你買了就會發現能有10%你就可以笑了。2、你不具備行內經驗,不是說你不能學。這個經驗更多的是行內的人脈關系!沒有銷售關系,你有礦也是白搭。3、你的資金缺口過大!如果能買的起說明你買的是死礦了!

❽ 雲南青銅器的首創民族是

雲南青銅器的首創民族是滇族。
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分布區域較廣,以滇池為中心,范圍廣及滇中的廣大地區,東北至曲靖市,南至元江,西至祿豐,北不過金沙江,涉及地區為昆明、晉寧、呈貢、江川、澄江、安寧、祿豐、石林、陸良、曲靖等14個縣市的60多個地點。其中最主要的地點為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呈貢天子廟、呈貢石碑村、安寧太極山等。青銅展廳以沙盤模型的形式形像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了上述地點古滇王國青銅文化的分布情況。青銅展廳內展出的主要是晉寧石寨山71號墓以及呈貢天子廟墓葬群出土的部份青銅器。

❾ 滇文化包括哪些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並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

以銅鼓 、貯貝器 、葫蘆笙、案、枕、編鍾,各種造型的扣飾、杖頭;以及具有特點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鋮、吊人銅矛、戚、蛇柄劍、銅柄劍、銅柄鐵劍 、鋤 、鐮、紡織工具;還有各形的金飾、玉飾等為特點。其中貯貝器及扣飾生動地反映了滇人的生產、生活 、祭祀 、狩獵、紡織、舞蹈各方面的情況 ,堪稱一幅幅保存久遠的「銅照片」。

如果是簡答題或名詞解釋,就這么答就好。

❿ 介紹古滇國的青銅文化

雲南玉溪的古滇國青銅文化,玉溪地區青銅器分布廣泛,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發現青銅器的地點遍及雲南省玉溪市江川、澄江、華寧、雲南玉溪、通海、元江等縣區,新平、峨山也發現零星青銅器。
規模較大的雲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位於江川縣舊縣城南約3公里早街村旁多依山支脈的小山崗上,高100餘米,1966年11月,早街生產隊社員在此山西南坡修梯田,發現了一些青銅器和玉石等物,當時雲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文化館約請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收集到一些出土器物,經分析研究,確認此地有古墓群。後報請上級同意,於1972年正式發掘,共發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餘件。古墓群的時代分早晚兩期,早期的第21號墓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約2.500年,上限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下限到西漢中期。晚期墓上限在西漢中期,其中有出土較多的鐵銅合制器物、鐵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其年代下限可晚至東漢時期。出土文物按質分有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木器和瑪瑙等,其中青銅器有1000餘件,其種類有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樂器和裝飾品等。兵器有戈、矛、鉞、戚、啄、斧、劍、鏃、弩機、狼牙棒、盔甲等。生產工具有鋤、削、鑿、魚鉤、紡織工具等。生活用具有壺、尊、罐、勺、釜、甑、斗、碗、洗、傘蓋、枕、案、儲貝器、鏡、帶鉤等。其中牛虎銅案是·件稀有的古代藝術珍品。銅鏡、帶鉤等典型中原文物的出現,說明雲南玉溪江川李家山銅器已受中原文化影響。第21號墓出土的一把銅柄劍,從劍柄的色彩判斷,當地鑄造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資料,屬滇文化的青銅墓葬雲南玉溪市內還有澄江木官山、紅塔區平灘、宋官等古墓群。雲南玉溪元江縣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約200餘件,主要是青銅器,有少數陶片、石器。青銅器主要是兵器和生產工具,有矛、斧、鉞、劍、鏃、鑿、鋤等。有些兵器上鑄有幾何圖形和圓錐人頭立體像,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華寧斗姆閣古墓群,農民挖牆基出土10餘件青銅器,主要屬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與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後兩次分別對雲南玉溪市刺桐關和梅園古墓進行了發掘,獲得一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鑽槽采礦,新的墓葬及隨葬品被暴露,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雲南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及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在11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編號)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種類與第一次發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為滇青銅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之首見。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於1993年選送部分精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發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銅器、鐵器計100餘件。
雲南玉溪李家山古墓群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期。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內人骨大多已朽,從墓中殘存的零星骨骼看,當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為單人葬,僅少數為二人合葬。根據判斷,當地鑄造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資料,屬滇文化的青銅墓葬雲南玉溪市內還有澄江木官山、紅塔區平灘、宋官等古墓群。元江縣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約200餘件,主要是青銅器,有少數陶片、石器。青銅器主要是兵器和生產工具,有矛、斧、鉞、劍、鏃、鑿、鋤等。有些兵器上鑄有幾何圖形和圓錐人頭立體像,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華寧斗姆閣古墓群,農民挖牆基出土10餘件青銅器,主要屬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與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後兩次分別對雲南玉溪市刺桐關和梅園古墓進行了發掘,獲得一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鑽槽采礦,新的墓葬及隨葬品被暴露,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雲南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及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在11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編號)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種類與第一次發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為滇青銅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之首見。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於1993年選送部分精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發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銅器、鐵器計100餘件。
李家山古墓群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期。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內人骨大多已朽,從墓中殘存的零星骨骼看,當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為單人葬,僅少數為二人合葬。根據隨葬品組合情況,男性墓隨葬品多以禮儀器、兵器、生產工具及扣飾等為主,女性墓則以金銅釧、貯貝器、紡織工具及針線筒等為主。貴族墓區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長6.8米,寬5.6米,深6米。墓中隨葬品有執傘銅俑、編鍾、銅鼓、貯貝器及金腰帶、金劍鞘等數量較多的金器、瑪瑙、玉器,可判斷為滇王族墓葬。從人物形象和活動場面來看,「滇族」男子多手執兵器和生產工具,以從事戰爭、狩獵、農耕為主,而女子多以紡織、養殖為主。這種因性別不同而形成的社會分工,反映在隨葬品上的區別,在古代墓葬制度上是習見的。
雲南玉溪李家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樂器、禮儀器、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馬飾等。器物質地有青銅、鐵、金、銀、玉、石、木、漆等,其中絕大多數為青銅器。兵器有矛、戈、劍、斧、鉞、戚、鏃、啄、弩機、盔甲,劍鞘、狼牙棒等共計680餘件。其中一弔人矛,刃部尾端兩側各懸吊一發型為椎髻的裸體男子,雙手反縛,身體彎曲,頭部下垂,似作痛苦呻吟狀,為滇族中受刑的奴隸或戰俘,形象生動感人。另有一手持劍形戈,右手反握劍柄作戈援,器表鍍錫,光亮而鋒利,造型奇特,為兵器中罕見之珍品;再如獸紋臂甲,呈圓筒狀,上粗下細,背面有開口,口沿處有對稱的兩排穿孔,便於緊束。甲面精美、細致的線刻花紋,為豹、虎、熊、鹿、豬、雞、魚、蝦、蜈蚣、蜜蜂、甲蟲等動物和昆蟲圖像,線條流暢、活潑,形象生動、逼真。生產工具有鋤、削、鑿、鏟、』魚鉤、鏤孔器等。其中鏤孔銅鋤和蛇形柄鏤孔器(用途不詳)為一般生產工具中少見。紡織工具有卷經桿、刷形器、弓形器、鉞形器、工字形器、打緯刀、紡錘、針線盒、針線筒、繞線板、錐、紡輪等。生活用品有壺、杯、罐、勺、尊、釜、甑、碗、洗、枕、案、鏡、盒、鑣斗、傘蓋、帶鉤、貯貝器等。樂器有編鍾、銅鼓、葫蘆笙。禮儀器有執傘俑、杖頭以及其他仿動物造型的兵器。裝飾品有圓形扣飾、長方形扣飾、房屋形扣飾、動物浮雕扣飾、瑪瑙扣飾、寬邊玉鐲、銅孔雀、鎏金牛頭、金腰帶、金板指、杯形金飾、獸形金飾、金項鏈、金手鐲、銅鏡、釧等。馬飾有轡、鈴、策、泡、節約、馬銜、一通筒、三通筒、銅片等。李家山墓葬出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虎銅案,為滇青銅文化的傑作。銅案為一虎二牛組成,案主體為一立牛,四蹄作案足,前後腿間有橫梁相連,橢圓形盤口狀牛背為案面;大牛腹下橫立一小牛,立於大牛前後腿的橫樑上;尾端一虎四爪抓住大牛後胯部,虎口緊咬大牛之尾。大牛頸部粗壯,肌肉豐滿有力,神態安靜穩重,虎則撕咬攀抓。靜與動兼之,輕與重平衡,喻示自然界生命抗爭與力量的較量。由於造型奇特、工藝精湛,被譽為稀世珍寶。
貯貝器中有一虎牛鹿貯貝器,通體呈圓筒狀,腰部微束,下有三足。足為踞坐人形,頭部及雙手上托器身;腰部有陰刻花紋,一組為銜蛇孔雀六隻,另一組四人,分別牽牛、趕牛、持斧,還有鹿、牛及繩紋圖案;器蓋為圓盤形,頂端中央鑄有一大牛,體態健壯有力;四周有一虎三鹿環立,虎環繞尾隨三鹿作欲噬狀;大牛頭部直逼虎身,睜目視虎,作驅趕威懾狀。貯貝器中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是祭祀播種貯貝器。器物主體呈銅鼓形,四耳三足。胴下和腰部飾競渡和舞蹈「羽人」;蓋上鑄有35人:有端坐肩輿中的女性貴族(通體鎏金),有抬肩輿、開道、執傘、跟隨的男女僕人,有播種的農夫(婦),有趁祭祀場所進行交易活動的商販,頭頂薪束者,手捧罐壇者,挾挎籃筐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裝飾和形態各異,形象生動傳神。蓋中央一圓孔,插立一高大銅柱,顯然是滇人祭祀活動的場面。與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殺人祭祀貯貝器上血腥恐怖的場面相比較,西漢後期,由於中原漢文化影響的不斷擴大,滇人祭祀活動也變得比較祥和文明了。
五牛線盒,戰國時期,高31.2厘米、蓋徑18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器身上段為圓形,下端微收束,至底部成圓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扁平足。器蓋飾蛇紋及竹節紋,頂部鑄立牛五頭,牛腹上有雲紋和編織紋。出土時盒內裝有殘絲線。執傘男俑,西漢時期,高61.5厘米,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俑跪坐於銅鼓上,頭頂挽高髻,耳佩環(環已失),頸戴串珠鏈。衣袖及肘,右肩挎寬頻系劍於左胯,背披氈,後腰突出,外扎腰帶,腹前戴圓形扣飾,臂上戴銅釧,跣足。雙手執傘,傘已脫落。
祭祀扣飾,戰國時期,高6厘米、寬12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畫面之右側立一柱,上粗下細,頂端有兩層圓台。柱上縛一牛,角倒懸一幼童,一人緊拉系牛頸及前腿之繩繞於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狀,一人拉住牛頸之繩,另一人雙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盤繞,一蛇咬住縛牛之繩,另一蛇頭上蹲一蛙。背面有矩形扣。
喂牛扣飾,西漢時期,長11.5厘米,高7.9厘米,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一人一牛立於一條蛇上,人戴拖耳帽,著無領大衣,腹前掛圓形扣飾,跣足。牛肩、背部平實,繩系於牛角根部。喂牛人右手持繩,左手喂牛食物,牛伸舌舔食。背有矩形扣。
雲南玉溪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和製作工藝,崇尚自然和個性,粗獷奔放,富有想像力。在製造這些青銅器時,對銅、錫合金已掌握了適當的比例,並且知道因器物用途不同而改變配方。

閱讀全文

與滇銅文化如何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