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鳳鼻頭文化的第一期主要特徵是什麼
鳳鼻頭文化第一期以細質紅陶為主要特徵,分布於大肚山至鵝鑾鼻台灣西海岸的中南部。代表性的遺址有台中牛罵頭遺址下層、南投草鞋墩遺址、高雄鳳鼻頭遺址的中層、屏東的墾丁和鵝鑾鼻遺址。在遺址的居住區,發現一處房子的遺跡,長方形,東西向,看上去是干欄式建築。在台南的一個遺址里,還發現了粟粒遺跡。從農具和粟粒看,那時台中、台南的遠古居民的生活,已經從以採集漁獵為主,發展到以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墓葬中已有石板棺,還有精緻的陶器作為殉葬品。一些齒骨上有了拔牙的痕跡。
這一帶紅陶質地細膩,不含粗砂,色澤橙紅或深粉紅。橙紅的多磨光,深粉紅的多未經研磨。從製作工藝看,多以泥條或泥環盤結疊築,外面抹平。陶器紋飾有繩紋、席紋、刻畫紋和附加堆紋,個別陶片上還繪有深紅色的勾連形圖案或平行線。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碗、壺、瓶、罐、鼎等。這些紅陶酷似祖國大陸東部沿海原始文化遺存。如果將鳳鼻頭文化與我國青蓮崗文化,特別是較早期的青蓮崗和馬家浜文化中的紅陶陳列在一起,人們會驚異地發現:海峽兩岸,原來竟是一群「同胞姐妹」。所不同的,只是來自鳳鼻頭的一群更「年輕」一些。
『貳』 鳳鼻頭文化是怎樣被發現的
很早以前,人們在鳳鼻頭挖掘壕溝時,發現了古代文物。經發掘後得知,鳳鼻頭遺址有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文化、夾砂紅、灰陶文化等不同文化,遺址面積亦廣,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1991年,黃士強與劉益昌兩位教授針對遺址范圍與文化做研究,其所出土的遺物為台灣南部地區較早發現的,並含有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之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型及鳳鼻頭文化等3個文化層,呈現台灣西南部史前文化之發展。
『叄』 鳳鼻頭遺址有哪些文化
鳳鼻頭遺址有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之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文化、夾砂紅灰陶文化及鳳鼻頭文化等不同文化,遺址面積也非常廣泛,是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
『肆』 為什麼鳳鼻頭文化的黑陶文化所使用的自然資源要比紅陶文化廣泛
鳳鼻頭文化第二期以素麵和刻紋黑陶為主要特徵,廣泛分布於台灣中南部各地。代表性的遺址有台中營脯、南投大馬璘、台南牛稠子貝丘、高雄大湖貝丘、桃仔園貝丘以及鳳鼻頭貝丘的第三四層等。從遺址的分布與遺存看,這種黑陶文化所使用的自然資源要比紅陶文化為廣:其一,黑陶文化的遺址不僅分布於海岸和河口的台地,而且深入了河流的中游地區與高地。其二,黑陶文化遺址處有很多貝丘,說明這個時代的住民對自然資源利用的規模,比上一時期顯著擴大了。其三,黑陶文化在島內各地的變異較大。盡管名之為黑陶,在同一風格之下,卻還有紅陶、橙黃陶、彩陶、棕陶等各種型制。這種變異應視為各遺址住民對本區域特殊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所致。黑陶文化的標志性器物是各遺址均有發現的黑皮磨光陶。該陶通體打磨、光澤黑亮、質硬胎薄,最薄的僅二三毫米,顯示了較高的製作水平。黑皮磨光陶以輕便和單位容量大而著稱。另外,在製作技術方面,黑陶文化中首次顯示了使用慢輪修整的痕跡,這對於台灣地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伍』 鳳鼻頭遺址的陶器有哪些特點
鳳鼻頭遺址這一帶紅陶質地細膩,不含粗砂,色澤橙紅或深粉紅。橙紅的多磨光,深粉紅的多未經研磨。從製作工藝看,多以泥條或泥環盤結疊築,外面抹平。陶器紋飾有繩紋、席紋、刻畫紋和附加堆紋,個別陶片上還繪有深紅色的勾連形圖案或平行線。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碗、壺、瓶、罐、鼎等。這些紅陶酷似祖國大陸東部沿海原始文化遺存。如果將鳳鼻頭文化與我國青蓮崗文化,特別是較早期的青蓮崗和馬家浜文化中的紅陶陳列在一起,人們會驚異地發現:海峽兩岸,原來竟是一群「同胞姐妹」。所不同的,只是來自鳳鼻頭的一群更「年輕」一些。
『陸』 台灣鳳鼻頭文化時間上有哪些類型
鳳鼻頭文化分布於我國台灣省中南部海岸與河谷地區,跨越分布在台灣島西海岸的中南部,自大肚山起向南到台灣島南端及澎湖列島。其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至1600年。其典型代表是高雄縣林園鄉鳳鼻頭遺址。
鳳鼻頭文化呈現了台灣西南部史前文化之發展。就類型而言,這一文化在時間上可分三期: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為第一期,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為第二期,自公元初年至十六七紀漢文化大量傳入為第三期。3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都呈現著鮮明的大陸風格。
鳳鼻頭也稱「中坑門」,位於高雄市林園區中門里中坑門聚落北側,鳳山丘陵南端前緣緩坡處,為一處海升後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台地,至今約有3500年至2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