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時候是杜甫文化節

什麼時候是杜甫文化節

發布時間:2022-10-05 10:32:42

❶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什麼節日

這里是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所以是七夕節
七夕節
兩句詩的出處如下:
唐·杜牧《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❷ 2012年杜甫草堂有什麼活動

第三屆成都詩聖文化節—壬辰年「人日游草堂」系列文化活動。活動期間門票30哈

❸ 一書一畫關於端午的詩句

1. 搜韻端午節的詩句描寫端午的詩句

小符斜掛綠雲鬟。

當軒知槿茂,躍浪爭先鳥退飛,曲糵且傳觴。 鼙鼓動時雷隱隱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忠貞如不替,只留離騷在世間。

未泯生前恨。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佳人相見一千年。 事古人留跡。

沅湘碧潭水,羸軀亦點丹。 舊俗方儲葯。

億兆同歸壽。 向道是龍剛不信。

沖波突出人齊譀,貽厥後昆芳; 有客同心當骨肉,館驛樓前看發機,不能洗得直臣冤。 粽包分兩髻,敢為泥深戀草堂,忠魂一去詎能還; 相邀情重攜蓑笠,向水覺蘆香。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何嘗奈讒謗。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不似今朝豆味香,果然奪得錦標歸。 騎父稚子香囊佩。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群公共保昌,時清日復長,而追沒後蹤,楚人哀不容,榴花忽已繁。明朝端午浴芳蘭;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獸頭凌處雪微微,村童仍著舊衣裳,艾葉黃酒可驅邪。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艾束著危冠。

綵線輕纏紅玉臂。 流香漲膩滿晴川。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 鹽梅已佐鼎,無錢買酒賣文章。

日斜吾事畢。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粉俏媳婦把景擷,應自照千峰,徒欲卻蛟龍,年深縷積長。

國亡身殞今何有,一笑向杯盤; 當年此會魚三尺。

2. 求一首寫端午節的詩詞

送上兩首,請任選: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日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日簡介: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3. 需要一篇關於端午節的詩

《秭歸、子不歸》

——三懷屈原

(題記:龍舟鼓急魚雖散,爆竹聲咽風不退。秭歸鄉里子規啼,啼血陣陣子不歸。)

有些憔悴的粽葉

將思念包在心裡

滾燙的江水煮不開

一腔深深地懷想

那塊沙石將屈子的長衫

壓在汨羅江的箱底

江中流淌千年的淚水

至今喚不醒那塊頑石

沙石很重

壓不住滿江追尋的槳聲

粽子很輕

卻壓出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心痛

4. 關於端午節的詩

端 午 節 詩 摘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 有關端午節的詩句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

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

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

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

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 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宋 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

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

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

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

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賀新郎 宋 許及之 舊俗傳荊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痴兒呆女。

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

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

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

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

君有語,但分付。

6.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關於端午的詩

和端午

張 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 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 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7.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 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 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 [唐]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 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8. 和端午節有關的詩句

賀新郎 許及之(宋) 舊俗傳荊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門艾釵符關何事,付與痴兒呆女。

耳不聽、湖邊鼉鼓。獨炷爐香熏衣潤,對瀟瀟、翠竹都忘暑。

時展卷,誦騷語。新愁不障西山雨。

問樓頭、登臨倦客,有誰懷古。回首獨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與。

漾不到、瀟湘江渚。我又相將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漁父。

君有語,但分付。 浣溪沙 蘇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喜遷鶯 黃裳(宋)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 史浩(宋)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

寶觥交勸殷勤願,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

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遊人強生區別。

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

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五絲 褚朝陽(唐)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五日(選一) 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雲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唐)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盧肇(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文秀(唐)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詩詞 (八)——競渡曲(劉禹錫·唐)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鬊鬣動,螮蝀飲汀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典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東注。 台灣竹枝詞 錢琦(清) 競渡齊登杉板船, 布標懸處捷爭先。

歸來落日斜檐下, 笑指榕枝艾葉鮮。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齊天樂 楊無咎(宋) 疏疏數點黃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

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

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端午日賜衣 杜甫(唐)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節令門·端陽 李靜山(清)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節詩詞 (十二)——賀新郎(端午)(劉克庄·南宋)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

9. 與端午節有關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 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 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 香蘆結黍趁天中。

五日凄涼千古、與誰同? ——宋 萬俟詠《南歌子 端午》 條脫閑揎系五絲。 ——宋 李清照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 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

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

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

——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 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

向時痴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 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

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

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 ——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志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劉克庄《賀新郎 端午》 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纍。

——宋 劉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宋 吳文英《澡蘭香 淮安重午》 幽歡一夢成炊黍,知綠暗,汀菰幾度。

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年臂縷。 梅黃後,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紅怨暮。 當時明月重生處,樓上宮眉在否? ——宋 吳文英《杏花天 重午》 斗輕橈,斗輕橈,雪中花捲棹聲搖。

天與玻璃三萬頃,盡叫看得幾吳舫。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螭。

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宋 黃公紹《瀟湘神 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汩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來恨未消,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宋 文天祥《端午感興》三首錄二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宋 文天祥《端午》 畫船縱橫湖水濱,彩絲角黍斗時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幾人? ——宋 胡仲弓《端午》 端午節詩詞選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

❹ 中秋節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中秋節是唐朝初年開始的。

1、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3、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4)什麼時候是杜甫文化節擴展閱讀:

有關中秋的詩句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齊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月夜》)

9、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❺ 中秋節的起源及寓意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 中秋節 ,我國的 傳統 文化 節日。中秋節在我過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關於中秋節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節的起源及寓意,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中秋節相關內容推薦↓↓↓

中秋節象徵著什麼

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大全

全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2021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又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 春節 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 端午節 、春節、 清明 節並稱

中秋節的起源

最早起源於周代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最早起源於宋代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 傳說 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 元宵節 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 兒童 之間進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寓意什麼

(一)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

(二)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三)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起源及寓意相關 文章 :

★ 中秋節的來歷及寓意

★ 中秋節的起源及意義是什麼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 中秋節的起源與發展

★ 2021中秋節的由來和寓意介紹

★ 中秋節的起源及傳說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

★ 傳統節日中秋節的起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❻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和在哪一天

1.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裡,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競渡詩 唐代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於郴。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九嶷雲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咸京。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千金鑄鏡百神愁,功與當年禹服侔。荊棘故宮魑魅走,空餘揚子水東流。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和中甫端午韻不依次 宋文天祥 黃茅古道外,羸馬發南州。有客嗤齊魯,何人念楚囚。

歲年付流水,風雨滿滄洲。手把菖莆看,黑頭非所求。

浣溪沙 宋代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宋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深沉既可喜,曠盪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 宋蘇軾 一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

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

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愍楚。

謂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語。寧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高談付梁羅,詩律到阿虎。

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 蘇軾 銀塘朱檻曲塵波。

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到官病倦未嘗會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蘇軾 我生亦何須,一飽萬想滅。胡為設方丈,養此膚寸舌。

爾來又衰病,過午食輒噎。繆為淮海帥,每愧廚傳缺。

爨無欲清人,奉使免內熱。空煩赤泥印,遠致紫玉玦。

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節。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金釵候湯眼,魚蟹亦應訣。

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報君不虛授,知我非輕啜。

2.關於端午節的詩句有哪些

1.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文秀《端午》

釋義:端午節大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麼而設立的?只是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己酉端午》

釋義: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吊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3.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文天祥《端午即事》

釋義: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4。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張耒《和端午》

釋義: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

5.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釋義:每年端午節都會下雨刮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

6.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蘇軾《浣溪沙·端午》

釋義: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7.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釋義: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

8.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釋義:到處采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准備過端午節?五色絲帶纏繞著手臂唱歌跳舞。我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追悼屈原?

9.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釋義:端午佳節的黃昏被綿綿小雨浸潤,我寂落的獨自輕掩門扉。梁間的燕子帶著它的雛鳥全都離開了,面對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讓人黯然銷魂,只能徒勞的向梁間尋覓燕子往日棲息的痕跡,懷念一下往日熱鬧歡欣的時光。

10.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釋義:需要用喝酒、聚會來酬謝端午佳節,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監獄里的草長的深,公堂上也靜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擺宴、遊玩。

3.關於端午的詩句

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音,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4.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古詩

端午復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制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百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度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問,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答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5.關於端午節的古詩和名言

屈原塔 (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6.關於端午的詩句古詩有哪些

1.唐朝詩人文秀《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的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唐朝詩人盧肇的《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3.唐朝詩人李隆基的《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4.唐朝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5.唐朝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唐朝詩人張耒的《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7.宋朝詩人陸游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宋朝詩人許文通《端陽采擷》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端午

讀音:ān wǔ

釋義:農歷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沉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

背景: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有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

7.有關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端午日賜衣》

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

8.有關端午節的古詩大全4句

古詩詞:

1、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2、

和端午

作者:張耒 朝代:宋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3、

乙卯重五詩

作者:陸游 朝代: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更多詩詞: (本司負責,有疑問請@)

---end---

我寫個:

端午時節雨瓢潑,庚子屋人案牘形。

巨隔千里思鄉近,逐年投黍憶故人。

9.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 劉禹錫《競渡曲》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 宋祁《屈原祠》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 蘇軾《屈原塔》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痴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 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志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宋 劉克庄《賀新郎 端午》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纍。——宋 劉克庄《乙卯端午》其一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看下面這個微信平台,神馬精美詩詞素材都有的。

10.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❼ 誦中秋手抄報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月光誕、月夕等,節期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共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習俗:

1、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於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除了祭月,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圍在一起飲酒賞月。

中秋節古詩1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秋節古詩2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中秋節古詩3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節古詩4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中秋節古詩5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節古詩6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❽ 都來說說中國的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節日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牛郎織女(刻紙)一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節日習俗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

《月曼清游圖》冊·桐蔭乞巧
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相關詩詞

迢迢牽牛星(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傳說是唐朝的一個六歲的小孩,林傑寫的,在一些地方廣為傳誦,七夕望月之時往往吟哦。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餘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雲埋老樹空山裡,彷彿千聲一度飛。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七夕賦詠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雲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同賦山居七夕(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雲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首(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餘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詩(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回想斂餘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乞巧歌謠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閱讀全文

與什麼時候是杜甫文化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