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國的語言文化的差異 要具體點的對話啊之類的
語言行為可以分為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在書面語言的表達上,各種語言中詞語的差異非常明顯。如在英語中,人們住在「House」里,在漢語中,人們住在「家」里,在西班牙語中,人們住在「Casa」里等。各種語言的語法結構也不同,如英語中,動詞時態有過去,現在,將來的區別,而在漢語里沒有這種現象等。句法是詞語順序和句子結構,也因語言而異,如英語句子「老師走路」(The teacher walked),在菲律賓語中則表達成「走路老師」(Walked the teacher)等。所以了解一種語言不僅僅要知道這種語言的表示符號,也要知道它們的使用規則。
語言相對論指出: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說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決定的,語言影響人類思想和含義的程度。語言行為因文化而異,思維模式以及對現實的理解也是如此的。在印度語言中沒有專門的詞與英語中的「叔叔」,「阿姨」等相對應,而是有另外的詞語表示「父親的哥哥,父親的弟弟,母親的哥哥,母親的弟弟」等。在納瓦霍語中也可以看到語言界定經驗的方式。這種語言強調動作的自然屬性和方向。如果表示「一個人穿衣服」,納瓦霍人會說「一個人鑽到布里」,如果表示「一個人年輕」,他們會說「一個人嶄新地走來走去」。納瓦霍文化認為宇宙處於運動之中,語言是表達這種理念的一個方面。通過符號,規則和對世界的感知,文化影響著語言,語言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語言表達的直接程度上,各國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北美洲的語言很少有所保留,特別是在美國。他們極力避免模糊,如果意思是「不」就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來。而大多數文化的語言都顧及別人的尊嚴和感情以及面子等,其風格就比較含蓄。比如墨西哥,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另外的也有:非洲人說話隨心所欲,滔滔不絕,毫不猶豫,但是他們用詞和數字往往都不準確。
就告訴你這些拉,那實在是太多了
B. 急,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包括哪些方面
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前提;前提是什麼呢?很明顯,「中西方」這個詞,首先就是地理位置或者是地域的差異,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其次,文化背景的差異;第三,歷史文化的差異;第四,人倫道德的差異;第五,思維定式的差異;等待。
對此認真去分析吧,盡量透徹一些,會是一篇好論文的。
以上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供參考。如果滿意的話,請給我加一點分吧,謝謝!
最後,祝你心想事成!
C.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
中英文化差異:你不重視我我就會讓你很尷尬~
南京學府翻譯
2019年05月30日
中英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語言習慣,生活環境,邏輯思維等等都有很多的不同點。
如果在交往時隨心所欲,忽略這些文化差異,當你和國外朋友相處時就會很尷尬。
下面這些常見的差異,你有沒有遇到過呢?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
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或者「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或者「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
如:
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要分「伯伯、叔叔、舅舅、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
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
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
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
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看完這些差異之後,大家一定要記得相互理解和尊重喲~
喜歡請多關注學府翻譯哦~
D. 文化差異包括哪幾個方面
文化差異包括語言差異;價值觀的差異;認知差異;非語言溝通的差異;溝通習慣的差異。
1、語言差異
不同語言之間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差異性,這是人類語言的本質。在中外語言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助推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
2、價值觀的差異
在文化價值觀進行比較時要提高科學性,進行綜合評價。
3、認知差異
人們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就是在用這種語言中附帶的社會屬性如經濟、文化、政治等構建語境,必然會形成獨特的思考方式,帶有自己認知上的偏見或者包含著特定概念上的刻板印象等。
4、非語言溝通的差異
指的是使用除語言符號以外的各種符號系統,包括形體語言、副語言、空間利用以及溝通環境等。在溝通中,信息的內容部分往往通過語言來表達,而非語言則作為提供解釋內容的框架,來表達信息的相關部分。
5、溝通習慣的差異
中西方交往溝通中的差異是各種各樣的,其中有幾個方面如捲入度、行為方式、自我表現和人格特質等方面的差異最為顯著。
E. 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西文化的十大常見差異
在開放的現代社會,跨文化的言語交際顯得愈發重要,已經成為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言語環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視。下面是英漢文化中十大常見差異。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稱呼用語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9.體貼他人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准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F.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表現
中西語言文化差異: 1、語音的差異。語音分為語調、音調、音節。中國語調有感嘆、疑問、陳述等。單從語調就可聽出是問話還是感嘆。音調包括「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輕聲」。讀起來抑揚頓挫,響亮好聽,有規則、音節,就是單音節、基本不存在什麼閉音節,如「ha」加上「t」,就只能從英文中
G. 英漢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一、語言自身差異
語言自身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彙語義方面的差異。詞彙的語義:一方面是詞彙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是詞彙的文化意義。詞彙語言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彙的文化意義上。本身意義相同的詞彙,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其文化意義可能有相同、空缺和沖突等三種情況。
1.詞彙本身的意義:laborer指干體力活的勞動者,worker既指體力也指腦力工人,而在漢語中,勞動者和工人沒什麼區別。ambition在中國詞典中意味著野心,但在美國詞典中還有進取心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客氣」,在英語中很難找到恰當的對應詞。漢語中的「關系」和英語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對等,「關系」在漢語中可能是個具體的概念,如,「他的關系很硬」是指他認識人好辦事等,而在英語中「relation」則表示抽象的概念。
2.詞彙的文化差異:文化意義相同的詞彙在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沒有麻煩,問題在於文化意義空缺及文化意義沖突的詞彙,往往導致交流達不到目的,引起誤解甚至交際失敗。
英語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樣漢語中的「民辦教師」「農轉非」「希望工程」等詞,英美人也難解其意。在中國代表帝王的龍,在英美卻是邪惡的化身,因此漢語的「亞洲四小龍」只好譯成「Four tigers」。中國共產黨黨旗上鐮刀和鐵錘圖案,在德國人看來卻如臨大敵,避之唯恐不及。英語中「bat」通常是醜陋、凶惡的代名詞,而對於中國人,就因為「蝠」與「福」同音,便將蝙蝠視為幸福的象徵。又如「peasant」(農民),毫無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韋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在產品商標的翻譯上,需了解有關詞語在目的語中的文化意義。據資料顯示,「白象」電池前些年在國內十分暢銷,卻被誤譯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譯文在英語中指「大而無用的東西,誰還買它呢?」又如:飲料名Coca-Cola開始被人譯為「卡口卡脖」,國人無人敢問津,而譯成「可口可樂」後就打開了市場,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觀和價值觀差異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個民族的人民具有類似的價值觀。而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有時差異很大。世界觀價值觀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言的表達與理解。
1.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准和實現方略。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於儒家「禮」的傳統,強調「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價值,提倡個人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影響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對於「你的衣服真漂亮」這樣的稱贊話,中國人大都答「哪裡,哪裡」,而西方人則高興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課堂上中國教師比較正式,注重教態;而美國教師則比較隨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中的等級意識和美國文化中的平等意識。
2.通過語言,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假設一個小孩看見鄰居家的果樹上結滿了蘋果,而不去摘吃,問他為什麼不摘?信奉基督教歐美的小孩,他會回答說:「我不能去摘,因為上帝在看著我。」如果是中國、日本等東方的孩子,一定會回答說:「那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受著上帝的監視與庇護。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不信上帝,但我們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樣的古訓,大多數中國的家長都會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們。
3.中西價值觀念差異導致中西人們對英語中某些詞義內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語言交際中不能相互溝通。西方文化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Indivi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支配著大多數美國人,因而有「在愛情和戰爭中,採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這對於「禮儀之邦」的中國人來說非但接受不了,甚至會感到這種為人態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漢語中的「自以為是」「自負」都帶有貶義色彩,「Indivialism」被認為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三、言語行為的文化特性體現在語用差異上
1.文化行為差異。我們設想一下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情況。外國人要學會正確使用「我說一點膚淺的意見,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這樣的句子,除了需要語言本身的知識以外,還必須習得中國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
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
中國:你買什麼?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歡迎光臨。美國: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規則:中國的營業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日本的營業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的營業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際模式
在中國對道謝的答語常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但如直譯:「It''s my 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對方可能誤解,以為你是不情願幫助他的,應回答:「my pleasure.」中國傳統上以家庭為本位,而西方以個人為本位,這是不一致之處;中國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這卻是一致之處。上課遲到了,中國人須敲門,喊一聲「報告!」允許後才走進去;英美人則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聽美國人說:「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為是正式邀請,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句客氣話。正式邀請比客氣話要具體的多,一般來說邀請需要包括時間地點,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確的邀請。
四、成語諺語習語文化差異
學習外語難免要接觸到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是一個社會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成語諺語可找到對應的漢語,有些本身已為漢語吸收,有些可直譯而不會構成理解上的障礙,但更多的是由於漢英文字的巨大差異和文化傳統迥然不同,很難找到適當的漢語譯法,譯文難以做到形、聲、意、神完全符合,這就是文化差異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漢語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漢語諺語另有一層寓意: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最後會出大錯,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英語諺語只說明一個事實,一種態度;小失誤也是失誤,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樣。Gilding the lily似乎與「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實相差甚遠。此處英語諺語的意思倒近似「畫蛇添足」,指對很完美的東西作不恰當而且過分的修飾,表示不贊成這種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習語,習語的意義往往藉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的構成整體意義。形容一個人「脾氣倔強,不肯輕易改變主意」,在漢語中說「犟得像頭牛」,在英語中說:「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騾子)。中國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英語卻說「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國人說「不稱職」,地道的英語卻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說法源自古羅馬。古羅馬把鹽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為官餉發給士兵,英語的salary(薪金)一詞就是來自於拉丁文的salarium (鹽)。所以,「白掙錢不幹活」就可以說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中國一些漢語縮寫詞,如讀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會背景,就會不知所雲。
可以看出英漢習語諺語差別十分明顯,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總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我國正面臨世界多元文化的撞擊,其中仍將以西方文化(歐洲及北美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源。無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擴大和深化必將進一步使中國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將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著名的學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詞形容當今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正是當今地球上時空的緊縮,使得跨文化差異的學習和研究更為迫切。
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說過:「採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本身的傳授,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H. 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
中西語言文化差異:1、語音的差異。語音分為語調、音調、音節。中國語調有感嘆、疑問、陳述等。單從語調就可聽出是問話還是感嘆。音調包括「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輕聲」。讀起來抑揚頓挫,響亮好聽,有規則、音節,就是單音節、基本不存在什麼閉音節,如「ha」加上「t」,就只能從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語言文字是要講究開音節、閉音節的,包括輕音節、重音節,並且有單音節、多音節。這些特徵決定了根本上的差異。2、語形的差異講到語形,自然馬上想到中國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勝枚舉,一看就明白其一、處處,和自然形象聯系起來就是一幅圖,一幅美景圖的精化,比如現在的各種書法,特點鮮明,意境深遠,字的結構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像建築結構,通透看是立體互通,形象彰顯,自身融入自然界,達互通互構之效其自然性特徵,而西方的文字則非立體性結構,只是一種流線型的符號化了的字母、文字,沒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畫畫的符號,人文性強,有邏輯聯系,強調的是一種智力的運行規律、軌跡。這種外形、結構上的差別無疑產生的效果、效應不同,其主導暗示了某種潛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黃沙浩瀚動乾坤」。寫景詩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氣貫長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別枝驚鵲」就是一副鏡頭而且是特寫鏡頭,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個點,中國文字的優點使然。用外國文字就很難達到這種意境,尤其用外國文字翻譯的中國古詩,美都給翻譯沒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彎曲的符號,五味至極,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語形的差異~
I. 中日語言文化差異
中日文化差異
我想寫篇論文在收集材料。跟園林有點關系 1,地域大小引起的中日文化差異2歷史不同引起的中日文化差異3,文化思想的不同造成的中日文化差異還有其他答案么?
展開
最佳答案
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差異非常大,他們的文化主要是自行形成的。
搜狗問問
從形式上倒是有類似的,但是在內核上,非常的不同。這就談到道德規范的問題了。
中國有一句:文以載道,這個是中國文化的內核。從中國文化的具體內容看,中日兩國的道德規范有著巨大差異。
1.中國文化對」忠「,別說這個是中國人傳過去的,「忠」是一種可完全自發的價值觀,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能自發形成這種價值觀。中國的忠,忠於的對象是唯一的最高君主,而日本的忠,則是忠於直接的領主,這和中國不同,倒接近歐洲。
2.對「勇」的看法,在中國,「勇」幾乎不算是一種美德,在日本卻成為極其重要的道德規范。出於武士社會的影響,日本人對「儒」是反感的,在中國的儒卻成為正義的標准了。
3.對「家」的看法,日本人的血統觀是淡薄的,更重視「家名」。他們的姓可以很隨便的變換,只為提高自己的「家格」,如果他們的祖上不是那麼高貴,日本人的傾向是認一個高貴的祖宗,而不是提高祖宗。他們認為繼承者的關鍵不是因為繼承者的血統,而是因為繼承者的能力---因此養子繼承非常的流行。他們的「家」更多是靠技藝維持。
4.日本人的佛教,很少是遵守戒律的。念著佛,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無所不為。本願寺的住持,就娶了大名的女兒,日本人不以為怪。
既然有道德規范的巨大差別,日本文化反映的內核,就和中國有巨大的不同了。如果只看形式,則我們現在的文化,也同樣在用漢字,也同樣有著古裝戲,但現在的文化內容和過去已經有巨大差別。
J. 語言文化差異包括哪些
文化差異對國際營銷的影響
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是文化禁忌。禁忌標志著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差異的界限,禁忌對國際營銷的作用已為眾多的國際營銷的實例所證實。一些公司在國際營銷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觸犯或違備了某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禁忌。例如,一家美國公司為了表示對環境的關注和友好,作為形象宣傳,將綠色棒球帽作為禮品分發給消費者,這一做法在美國促銷時頗有成效。但這家公司以同樣的方式在台灣促銷時,卻遭遇了失敗。因為對台灣人來說,帶綠色的帽子意味著妻子或丈夫的不忠。對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夠的文化敏感性並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對國際營銷至關重要。中國、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都相信風水,美國凱悅旅館在新加坡建旅館時是按照標准設計的,沒有遵從這種習俗,旅館開業之後旅客甚少,後來不得不重新設計,使旅館的設計符合當地的風水習俗。印度人視牛為神,美國麥當勞公司根據這一文化禁忌,在印度僅銷售雞、魚和蔬菜漢堡包,而不供應牛肉漢堡包,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然而如果缺乏對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如與泰國人談判中雙腿交叉使鞋底對准對方,或與科威特等阿拉伯國家的人談判時拒絕對方提供的咖啡都會影響溝通效果甚至生意的成交。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對於國際營銷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對溝通風格的影響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規范和溝通風格,從事國際營銷的公司在開辟新的國外市場時,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文化規范和當地人的溝通風格,這是國際營銷成功的基礎條件。例如:在語言溝通中,中國人比較含蓄、內斂,一般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聆聽者"聽者有心" ;美國人就比較直接,習慣只從字面上理解和傳遞信息;芬蘭人內向自率、說話守信用,口頭上達成的協議如同正式合同一樣有效;拉丁美洲人愛玩文字游戲;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則愛用富有詩意的比喻。
除去語言溝通,溝通風格的差異還表現在非語言溝通上。在溝通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們在對溝通情景的依賴程度不同,情景既包括有聲的信息,也包括無聲的信息,比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衣著打扮和時間觀念等等。對於任何文化而言,情景因素在溝通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人們互相接受和傳遞信息的困難程度也就越大。在北歐、德國、美國等低情景文化國家,人們普遍認為情景不容易被理解,在交流過程中,人們習慣利用語言、文字等可以准確清楚地表達自己思想的符號工具來傳達信息,同時也渴望對方的表達同樣完整准確;在中國、日本、俄羅斯、阿拉伯等高情景文化國家,情景在交流過程中就具有很強的暗示作用,甚至情景本身就可以用來進行順暢的溝通。相對於低情景文化,這些國家的人們對語言表達的程度較低,較多地依賴情景的幫助來完成交流和溝通。
在不同的文化中,對同一種的情景的理解和運用也不盡相同。對於世界各國人的時間觀念而言,最講效率的美國人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嚴謹的德國人把守時認為是僅次於信奉上帝的事情,而在中東和拉丁美洲,人們大多時間觀念則較弱,遲到是經常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時間應當是被享用的。這樣看來,在不同文化的地域中,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對情景的理解和運用,就很容易在溝通中造成誤會,乃至影響交流的成功。
對國際營銷談判的影響
營銷談判是整個國際營銷過程中的關鍵,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對不同的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西方國家的營銷人員很注重談判的最終結果,花在與工作不相乾的交談或了解外國對手上的時間很少,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則來得很快。此外,他們強調"把人和事區分開來",避免把個人關系同談判業務聯系在一起,認為沒有必要投入私人感情,能做成生意就足夠了。因此他們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相反在看重相互關系的亞洲文化中,卻著力於先通過寒暄等方式營造一種良好的談判氣氛,建立起舒適的私人關系,然後再談業務。中國和多數亞洲國家的營銷人員重視人際關系、鼓勵和諧,通過談判實現雙方的相互信任,從而建立和保持長期合作關系。他們信奉的是"買賣不成仁義在",相信即使本次談判沒有實質性結果,也可以為以後雙方的再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談判中的不同意見,東西方人的處理方式也不相同。當談判雙方發生爭執或沖突時,西方人往往立場明確據理力爭,根據事實的數據或條款進行直接的辯論,在堅持自己立場時往往表現的比較死板,認為雙方一定有鮮明的對錯之別。所以當其預期的結果和自己想像中不同時,便會馬上出失望的情緒,認為雙方已經盡力起來的關系馬上失去意義。而中國和亞洲人注重和睦,崇尚中庸之道,盡量避免沖突公開化。處理爭議時,傾向於對爭議提出新的建議或折中方案,避免沖突的升級,以保持雙方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所以,為促成國際營銷談判的成功,便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並有針對性地調整談判策略和節奏。
對營銷策略的影響
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規范,正是有這些文化規范的存在,才可以向其成員提供指導他們行動的價值觀與行為准則。對於從事國際市場營銷的人員而言,深入了解當地市場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才能根據當地消費者的心理和實際消費需求制定出適合當地的營銷策略。"可口可樂"以704.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名列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首位,已連續5年高居世界最有價值品牌榜首,其成功之處就是可口可樂公司善於把當地文化理念融會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中,使品牌創立、產品創新、市場營銷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達到相互間的溝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礙,實現消費認同與市場開拓。可口可樂進入我國市場時,起初將名稱翻譯成"可渴可蠟",後來改譯為"可口可樂",僅從字面上,"可口可樂"就贏得了我國消費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國市場的銷售如日中天。相反,不了解當地文化,不基於當地文化背景而制定出的營銷策略便很有可能遭到失敗。比如:很多年前,百事可樂進入日本的時候,百事公司選擇了一個在美國市場上非常成功的年輕的管理者,結果百事產品的市場推廣遭到了嚴重的挫折。這時,可口可樂在日本領導者的帶領下取得了市場領先的地位,而百事卻一直要彌補先前的由於經營策略造成的損失。所以,在國際營銷中要力戒"文化移植",即將一個文化的概念強硬的移植到另一個文化中。不要簡單的認為某種營銷手段在一地成功,在其他地方也能成功,某種產品在一地銷路好,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