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概括巜漁歌子》的主題
巜漁歌子》 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詩描繪了初春時節西塞山的美麗景 色。這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 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⑵ 音頻講稿 | 斜風細雨不須歸(詩詞品讀)胡柳煙
斜風細雨不須歸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清麗的小詞《漁歌子》,作者張志和,自號玄真子、煙波釣徒。從名字上看,他似乎很喜歡道家,我更喜歡叫他煙波釣徒,感覺上很瀟灑。
《漁歌子》這首小詞我們小學就學習過了,我再念給大家聽一聽。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知道大家讀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我自己來看——
第一詞句朗朗上口,讀起來很順口,詞里大多是開口音,送氣出去,氣流不被唇齒阻擋,張開嘴去讀,比如:塞、白、飛、花等等。這些開口音詞彙組合成句,讀來可以響亮、明快、活潑,是很合適說唱的歌詞。
第二唐代人講話和普通話有不一樣的地方,發音有區別,用普通話去讀它,當然不能還原唐代讀音上的韻味,即便如此,今天我們用普通話去讀,仍覺得詞句節奏明快,音韻流暢飄逸,這更可見《漁歌子》在音韻上的魅力。究其原因,大概是它所用詞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常見之物,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常用詞,因此在語感上面,已遁入無形般的讓人讀來親切、自然。
第三詩詞講音韻諧和,可讀音卻隨時代發展變化,所以人們想了一個大致不錯的補救辦法,漢語講四聲,分平仄,在讀的時候,平聲字讀得長一些,仄聲字讀得短一些。但不必過於死板地遵守,詩詞表達內心的情感,因氣使聲,因情發聲,長短之間還需要結合詩情具體處理。
這首詞的入聲字依平水韻是「塞、白、笠、綠、不」,要讀得短促一些。這里,我按照平長仄短的讀法,再讀一遍給大家聽一聽,感受一下。
(普通話版)
(桂林話版)
(邵陽話版)
可惜我不會粵語或者閩南語,用這兩個方言去讀古詩詞會更接近古音。
近些年,學詩詞很流行吟誦,現在市面上有挺多吟誦班,有的把吟誦整得和唱歌一樣,好玩是好玩,卻未必是古人吟誦的法子,有的把吟誦的作用抬舉得太高了,反而不利於更深入地掌握古典詩詞。其實,吟誦是以前的人方便學習記憶詩詞的一種讀法,像蒙學里編三字經口訣便於兒童學習識記一樣。它是一種趣味的學習方式,對慣用普通話朗讀詩詞的我們來說很新奇,門檻不高,容易流行。但,如果我們想再專業一些,還得循著對吟誦的熱愛去閱讀更多專業書籍才行。
有些詩詞以志趣勝,有些詩詞以情味勝,有些美在構思,有些美在語言,有些美在音韻,有些美在詩詞背後的故事,有些美在意味,讀詩詞如同認識了解一個人,要因人而異,不能只用一種方法一種角度去閱讀它們。
《漁歌子》這首詞,志趣脫俗,構思精心巧妙,音韻爽朗活潑,張志和描繪了一幅清新爛漫、色彩明麗、朝氣蓬勃、自在融洽的春江垂釣圖。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是顏色美。你看那鷺是白色的,桃花是紅色的,箬笠是青色的,蓑衣是綠色的,這是春天的顏色,讓眼睛水潤舒適,心情大好。
遠看西塞山前有一行白鷺悠悠飛過,近看有粉紅桃花朵朵綻放枝頭,一條春水碧綠宛若柔帶,吹開千萬春浪,多麼賞心悅目、輕松自在的景色呀,人在山水間,沉睡的性靈被喚醒,暫時跳脫了身體拘役之苦,讓心靈奔放如野馬,平生快意不須酒,山水和樂是自由。難怪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萬物有靈且美,文人雅士對山水的情懷已深植於我們的文化傳統,不斷哺育著我們的心靈。
半個月前,我去松山湖看黃花風鈴木,成片的風鈴木爭相競艷,流連林間的男女老少或拍照或席地而坐或抬頭賞花,三五成群,歡聲笑語,熱鬧非凡,一派春光融泄,和樂陶陶的景象,人也成了一道風景。人居天地間,誰不愛自然風光呢?正因如此,我們更要保護好自然環境,愛護自然萬物生靈。
我們再來看第二點。
第二是詞人的想像和虛構。張志和寫《漁歌子》時,眼前未必有山有水,桃花林未必就在流水邊,鱖魚的鮮肥滋味也得釣它上來煮來吃了才知道,如果,你總是用現實客觀的眼光去套詩詞里的物象,就會缺少靈光,缺少美感,失去情味。
你想,現實中的箬笠怎麼會是青色的,蓑衣怎麼會是綠色的?我小時候在村裡見長輩披蓑戴笠去幹活,笠,我們方言叫斗篷,是用細長竹條編的;蓑衣是用棕樹上網狀的纖維,也就是棕樹皮做的,棕黑色。詞里卻說它們一青一綠,張志和難道不知道現實中的蓑衣、箬笠什麼顏色嗎,為什麼主觀上想像出青綠色呢?因為這樣的春天更明麗、可愛,這樣的春天更秀美,這里明顯的景色帶有張志和的主觀色彩,是有我之景,為的是更加傳神地表現春江春景,表現那個斜風細雨中怡然自悅垂釣不歸的人。
《漁歌子》這首詞看似實寫,其實句句是作者於生活經驗之上提煉出來的凝神之作,外在的是實寫,內在的是想像與虛構的融合。作者選取了幾組常見又優美,富有代表性的江南景物,並不限於一時一地一人一物,而是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主觀營造了一幅動態的畫卷,最終把筆意落到了一個人物身上。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引出那個與自然和諧相融,悠閑自在,從容灑脫的人。
那麼,這個人是誰,是什麼身份呢?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三點——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漁夫。這首詞又名《漁夫》,風里雨里披蓑戴笠的是一個漁夫是可以明確了的。
大家注意了,這個漁夫——不是臨時工,不是哪個士大夫休假了,偷得浮生半日閑,專門跑去品風賞雨,春江垂釣,洗一洗他的俗心,換個活法;更不是哪個貴族閑來無事,一時興起,去尋個刺激,找個樂子,風雨里釣個魚耍耍。
漁夫打魚是漁夫的謀生手段,是漁夫的日常生活。漁夫身份地位不高,是勞苦大眾,平凡普通。請問大家,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人,一個終日為生活奔忙的普通人,將如何自我安適於人世間,快樂地生活呢?有可能嗎?我覺得可以,取決於我們對心靈的養護。
張志和被貶後,又逢赦免(可參見彭玉平編《唐宋詞舉要》),從此不再為官,隱居在會稽。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張志和去拜訪顏真卿,和眾賓客把酒言歡,詩詞唱和,創作了這首小詞。可以說,詞中漁夫是張志和本人的精神象徵。
張志和用藝術手法,美化了漁夫的形象,讓他宛若一名飄逸的仙人。這個仙人很可愛,有人間煙火氣,他可一點也不脫離凡塵,清高自傲。他不愛聲色犬馬紙醉金迷,不那麼愛官帽子銅板子,對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平凡生活可是愛得不得了。
這份熱愛很自然,源於天性,一點兒也不刻意、做作,不是為了擺出一副隱士的樣子才去山上砍柴,唱山歌,或者去河邊釣魚,喝著小酒,唱著漁歌。他的高尚不是裝出來的。
張志和眼中的漁夫,一隻小舟,一根釣竿,一個斗篷,一件蓑衣,這些物品的原料都取自山野,憑勤勞的雙手製作出來,他吃的穿的用的,都能自給自足,這樣獨立於人世,哪裡需要刻意去經營什麼呢?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他取之於山水,用之於山水,生之於山水,死之於山水,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返璞歸真嗎?
斜風細雨不須歸,是漁夫再正常不過了的一天,一點小風小雨有什麼可躲避的,大驚小怪什麼,又不是嬌生慣養的公子哥。
朋友們,只有這份真純,這樣的淳樸,這樣的自然平常心,才是一個煙波釣徒應有的自我修養啊。
說這首詞格調隱逸、自在、風趣、灑脫、快活,沒有錯。不過,這些是它外化給人的印象罷了,不過是《漁歌子》的情趣罷了,讀詩詞讀到這一層並不算真的懂了。在那情趣的底部,在那性靈的根系當中,發育壯大的是——對生命生活態度深深的明了與醒悟,是張志和的選擇,是在衣食住行中體現出來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和和樂樂便是美,人間煙火放在心裡,詩意不用刻意尋,抬頭可見白鷺飛,心意過處鱖魚肥,是風雨由人,山水由人,也是人由風雨,人由山水,順其自然,自在圓融,從容不迫。
詞是用來演唱的,古曲已經失傳,有一天我偶爾用《新白娘子傳奇》里的曲調去唱《漁歌子》,自我感覺良好,很有意思,在這里也不怕丟丑,唱給大家聽,作為本期節目的收尾。
喜歡文章歡迎——點贊 分享 轉發 三連哦O(∩_∩)O~~
⑶ 求漁歌子.原詩和賞析.
原詩五首
( 一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二 )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 三 )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 四 )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純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 五 )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還。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漫話唐代著名道士張志和的漁父詞
長 虹
張志和為中唐時著名道士,號玄真子。會稽山陰人,又雲婺州金華人。博學能文、工書畫、善歌唱、喜吹笛。年十六舉明經,深受肅宗賞識,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錄事參軍。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 ; 又以親喪,不復仕。隱居於會稽東郊,自號「煙波釣徒」。志和與顏真卿、陸羽等人相友善。訪顏真卿於湖州席上首唱《漁父》( 又名《漁歌》,宋以後改為《漁歌子》,詞牌名直至今日 ) 五首,負有盛名,傳播國內外,至今不衰。又著《玄真子》三卷,收於《道藏》。
這五首詞收錄於《全唐詩》中。筆者僅就有關《漁父詞》的幾個問題,分述於下。
一、玄真子往湖州訪顏真卿的時間
因為這一問題涉及《漁父詞》寫作時間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
顏真卿於唐代宗大歷七年 (772) 八月由江西撫州刺史離任。九月至東京,除湖州刺史 ( 治所在今浙江吳興 ) 十一月從東京出發,八年正月到任。 ( 見 : 唐因亮撰《顏魯公行狀》、宋留元剛撰《顏魯公年譜》) 志和聞訊,從會稽隱所乘小舟往謁。有些文章說是「大歷九年 (774) 秋八月,訊真卿於湖州」,是不確切的。
二、玄真子首唱《漁父》時的盛況
大歷八年春,顏真卿與門客玄真子、陸羽、徐士衡、李成矩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五首 ( 每首結句第五字用皆用「不」字 ):
( 一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二 )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 三 )
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 四 )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純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 五 )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還。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顏、陸、徐、李隨即各和五首,共得二十五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須臾成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象,奇絕蹤跡,今古無倫,而真卿與諸賓客傳玩,嘆服不已。」 ( 南唐沈汾撰《續仙傳》)
三、《漁父》在國內詞學界生產的巨大影響
張志和當日與諸公唱和之後,其兄張松齡聞之,恐其在外放浪不返,促其速歸。曾和答弟《漁父》一首。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 見《全唐詩》)
此後,唐憲宗在位期間 (806-820) ,曾畫像求訪玄真子《漁歌》,已不可得。至穆宗長慶二年(822) 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獲得。他在當年四月寫的《玄真子漁歌記》說 : 「德裕在內庭,伏覩憲宗寫真求訪玄真子,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跡,今乃獲之,如遇良寶。」 ( 作者注 : 文尾,寫記日期是 : 「長慶三年甲寅歲夏四月」。查閱《歷史年表》長慶三年不是「甲寅」,而是「癸卯」,長慶二年是「壬寅」,故可斷定「甲寅」應為「壬寅」,「長慶三年」應為「長慶二年」,這樣,也與後面談到的《漁父詞》傳至日本,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仿作於弘仁十四年,即唐穆宗長慶三年 (823) 相吻合。 ) 李德裕獲得玄真子《漁父詞》後,從而錄之傳播國內外,其功不可泯。
當時唐人唱和之作,大都失傳,只有十五首收錄於宋初人編的《金奩集》內,或謂這十五首即當時顏、陸、徐、李等人和玄真子之作,現選錄其中結句第五字也用「不」字的五首 :
五嶺風煙絕四鄰,滿川鳧雁是交親。風觸岸,浪搖身,青草燈深不見人。
極浦遙看兩岸花,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艇小,信橫斜,那個汀洲不是家。
洞庭湖上曉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快,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
舴艋為船力幾多,江頭雷雨半相和。珍重意,下長波,半夜潮生不奈何。
偶然香餌得長鱏,魚大船輕力不任。隨遠近,共浮沉,事事從輕不要深。
此外,柳宗元、南卓和玄真子之詞也已失傳。留存至今的還有唐釋德誠禪師——船子和尚的《漁父撥棹歌》三十九首,除前三首外,余皆與玄真子七七三三七句法完全相同。錄其中兩首於下 :
一葉虛舟一副竿,瞭然無事坐煙灘。忘得喪,任悲歡,卻教人喚有多端。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生涯。拋歲月,卧煙霞,在處江山便是家。
施蟄存先生曰 : 「以撥棹子曲調詠漁父生涯,而寓以禪理」,「與張志和之漁父詞同。因此,船子和尚遂與詞有關系」 ( 《船子和尚《撥棹子歌》載《詞學》二期 ) 。
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寫《漁父》二首。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這二首收錄《全唐詩》內。詞優美,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後晉和凝,天福年間,曾拜相。他寫的《漁父》一首 :
白芷汀寒立鷺鷥,蘋風輕剪浪花時。煙冪冪,日遲遲,香引芙蓉惹釣絲。
人稱他的詞「冶艷絕倫」。但這首卻清新脫俗。
前蜀花間派詞人李珣《漁父》一首 :
棹驚鷗飛水濺袍,影隨潭面柳垂絛。終日醉,絕塵勞,曾見錢塘八月潮。
李珣曾事前蜀主王衍,蜀亡不仕,以詩詞自娛,多寫閨情離愁。此詞寫隱居生活情趣,狀物、言情、生動簡煉。
到了宋代,玄真《漁父詞》受到蘇軾、黃庭堅兩位著名文學家的高度贊賞。東坡在玄真子原作上加詞,改為《浣溪沙》歌之。其詞曰 :
西塞山前白鷺飛,楊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詞前序雲 : 「玄真子《漁父詞》( 第一首詞略 )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今以《浣溪沙》歌之」。
此後東坡又改寫《鷓鴣天》一首 :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於今更有詩 ?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
詞前序雲 : 「表弟李如 言 : 《漁父詞》以《鷓鴣天》歌之,更葉音律,但語少數句耳,因以玄真子遺事足之」。 ( 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誤入《山谷內詞》 )
黃庭堅也將《漁父詞》改為《浣溪沙》歌之。
詞雲 :
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
山谷對此改寫之詞,頗自得。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黃山谷嘗以其句增為《浣溪沙》且誦之有矜色焉。」
宋徽宗政和、宣和間已以詞著稱於時的張元干,在其《蘆川詞》中有《漁家傲——題玄真子圖》一首。一則證明此時玄真子《漁父詞》流傳有圖 ; 二則說明他是受玄真子圖的感染而寫的一首詞。詞雲 :
釣笠披雲青障繞,綠蓑雨細春江渺。白鳥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曉,醉眼冷看城市鬧,煙波老,誰能惹閑煩惱。
這首用玄真事跡填的詞,也可以說是玄真《漁歌子》的改作。
宋高宗也曾和《漁父詞》十五首,載入《寶慶會稽續志》內。選前二首如下 :
一湖春水夜來生,幾疊春山遠更橫。煙艇小,釣絲輕,贏得閑中萬古名。
薄晚煙林澹翠微,江邊明月已明暉。縱遠 ,適天機,水底閑雲片斷飛。
十五首詞前序雲 : 「紹興元年七月十日,余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 ( 注 : 是唐人和玄真子《漁父》之作 ) ,戲同其韻,賜辛永宗。」《庚溪詞話》說他的《漁父詞》「清新簡遠,備《離騷》之體」。
南宋陸游仿作的《漁歌子》詞五首是 :
( 一 )
石帆山下雨蒙蒙,三扇香新翠箬篷。蘋葉綠,寥花紅,回首功名一夢中。
( 二 )
晴山滴翠水如藍,聚散漁舟兩復三。橫埭北,斷橋南,側起船篷便是帆。
( 三 )
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
( 四 )
湘湖煙雨長蒓絲,菰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 五 )
長安拜免幾公卿,漁父橫眠醉未醒。煙艇小,釣車腥,遙指梅山一點青。
當代詞學家唐圭璋在《讀詞札記》陸放翁《漁歌子》條說 : 「放翁詩詞,有豪放閑適兩面,此特其閑適一面,頗令人有倏然出塵之想。」
詞中也抒發了個人對南宋小朝廷不能任賢,使愛國英雄徒然老去的悲憤心情。
迨至金元時代,雖說詞已趨於衰微,但仍有一些文人時玄真子《漁父詞》喜愛仿作,如金世宗之孫完顏 填有兩首《漁父》 :
( 一 )
楊柳風前白板扉,荷花雨里綠蓑衣。紅稻美,錦鱗肥,漁笛閑拈月下吹。
( 二 )
釣得魚來卧看書,船頭穩置酒葫蘆。煙際柳,雨中蒲,乞與人間作畫圖。
金宣宗時,禮部尚書趙秉文《漁歌子》二首是 :
( 一 )
一葉黃飛一葉舟,半竿落日半江秋。青草渡,白蘋洲,歸路月明山上頭。
( 二 )
白頭波上白頭人,黃葉渡西黃葉村。山幾朵,酒盈尊,落日西風送到門。
元代著名文學家、畫家趙孟頫《漁父》二首是 ;
( 一 )
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落木五湖秋。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
( 二 )
儂往東吳震澤州,煙波日日釣魚舟。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趙孟頫妻管道升 ( 字仲姬,一字瑤姬 ) 也有《漁父詞》四首 :
( 一 )
遙想山堂數樹梅,凌寒玉蕊發南枝。山月照,曉風吹,只為清香苦欲歸。
( 二 )
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回去霅溪邊。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鉤船。
( 三 )
身在燕山近帝居,歸心日夜憶東吳。斟美酒,鱠新魚,除卻清閑總不知。
( 四 )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
趙孟頫宋宗室,入元累拜翰林學士,其妻伴夫在外,洞察官場之腐敗,鄙視功名利祿,追求自由生活,思歸故里,從而仿玄真子原作寫此《漁父》四首。松雪見到,稱 : 「此《漁父詞》皆相勸以歸之意,無貪榮苟進之心。」 ( 見陳衍《元詩紀事》 )
元代道士張雨《漁父詞——贊船和尚》二首,其一雲 : 上釣金鱗不用多,蹚翻船子便高歌。猶有在,問如何?問取儂家張志和。」《全金元詞》 ) 這首詞明確指出船子和尚的《撥棹子歌》取之玄真子《漁父詞》。
到了明代,詞益衰,入清始復,清康熙年間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漁歌子》 :
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唐珪璋先生在其《詞學論叢》中說 : 此「詞見徐虹亭《楓江漁父圖》。當時題者頗眾……皆有七絕詠之。惟容若題小令雲……。·時勝流,咸謂此詞可與張志和《漁歌子》並傳不朽。」
在國內只傳誦「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首,上面援引的歷代諸家效仿之作,只是為了說明這首詞對祖國文學繁榮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因篇幅關系,對有些文人之仿作,只好割愛未錄。如南宋王諶、元代梅花道人吳鎮、周巽等人的《漁父》《漁歌子》等等。
張志和的《漁歌子》第一首,直至今日,幾乎被所有編輯出版的《古代詩詞選》所選中,幾乎所有喜愛古典詩詞的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背誦出來。
四、日本詞學源於玄真子《漁父》
玄真子《漁父詞》五首傳入日本時間,應是唐穆宗長慶二年 (822) 四月李德裕獲得之後,嵯峨天皇於弘仁十四年 (823) 春和玄真子《漁父詞》之作以前的一段時間內。據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在《填詞的濫觴》一文中考證 : 「嵯峨天皇的《漁歌子》於何時所作 ? ……就是在嵯峨天皇行幸賀茂神社之弘仁十四年二月至同年四月十六日讓位於御弟淳仁天皇時這兩個月之間。」距玄真子於唐大歷八年 (773) 春作《漁父》時,正好五十年整,李德裕獲得此詞後的一年整。
嵯峨天皇同親王之間唱和的《漁歌子》共十二首,其中天皇的五首是 :
( 一 )
江上渡頭柳亂絲,漁翁上船煙景遲。乘春興,無厭時,求魚不得帶風吹。
( 二 )
漁人不記歲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心自效,常狎鷗,桃花春水帶浪遊。
( 三 )
青春林下度江橋,湖水翩翩入雲霄。煙波客,釣舟遙,往來無定帶落潮。
( 四 )
溪邊垂釣奈樂何,世上無家水宿多。閑釣醉,獨棹歌,洪盪飄飄帶滄波。
( 五 )
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飛花夜更明。鱸魚膾,蒓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神田喜一郎說 : 「拜讀嵯峨天皇御制,我們便可得知,這是唐人張志和著名的五闋《漁歌子》的摹擬之作。」「張志和原作……是五闋聯章,而且每闋都以結句第五字「不」字,為其奇處。嵯峨天皇御制每闋結句第五字都用「帶」字,與此同一手法。由此可見,天皇是以張志和的作品為藍本的。並讀二作,只覺得一種高雅沖淡的意趣見於其中 ; 天皇不只是仿效原作的形式,而且深入到原作的神髓中去。這境界使人為之傾倒。」 ( 以上見其所著《填詞的濫觴》)
有智子內親王「奉和御制」之作二首 :
白頭不覺何人老,明時不仕釣江濱。飯香稻,苞紫鱗,不欲榮華送吾真。
春水洋洋滄浪青。漁翁從此獨濯纓。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每首結句第五字用「送」字。
滋野貞主「奉和御制」之作五首,選其中第三、四兩首 :
潺緩綠水與年深,棹歌波聲不厭心。砂巷嘯,蛟浦吟,山風吹送入單衿。
長江萬里接雲霓,水事心在浦不迷。昔山住,今水棲,孤竿釣影入春溪。
每首結第五字用「入」字。「貞主作為當時第一流的碩學之士,那是當之無愧的。但就詞章而論,似乎未可多予稱許。就說這《漁歌子》,筆下有窘澀之處,諸如『濤似馬,湍如牛' ( 第二首 ) 、『昔山住,今水棲'一類詞句,都顯得稚拙。」「有智子內親王不愧才女中佼佼者,其所作,無論命意或措辭,都使滋野貞主瞠目其後,更何況還是一位十七歲少女之作。」 ( 田野喜一郎評語 )
我國當代詞學家夏承煮在其《瞿髯論詞絕句》和《域外詞選前言》中,有《日本嵯峨天皇》絕句雲 :
櫻邊觱篥迸風雷,一脈嵯峨孕霸才。
並世溫馗應色喜,桃花泛鱖上蓬萊。
「一脈嵯峨」當然也包括公主有智子內親王在內,成為日本詞學這一新生事物的霸才。他們君臣之間唱和時的樂曲聲,像驚雷般震撼著櫻花之國,也使同時代的中國詞人溫庭筠喜形於色 ( 詩注雲 : 其時溫庭筠才十歲左右。《北夢瑣言》謂「溫庭筠號鍾馗") 。末句指天皇詞作源於中國張志和《漁父》。
今人陸堅在其所著《張志和 ( 漁父 )的流播與日本填同的濫觴》文尾結語說 : 「嵯峨天皇君臣遠在一千一百六十多年前按著中國特有的格律要求和藝術手法填詞,殊非易事 !……特別是嵯峨以天皇之尊,躬事倡導,因而群起取法,奮翥相繼,並卓然成家。這與從弘文天皇御制開始的漢詩前後交相輝映。這是中日兩國悠久的友好交往的明證,是中日兩國千年詞史上的美談,也是激勵人們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範例。」 ( 見陸堅、王勇主編《中國典籍在日本流傳與影響》,1990年 12 月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
五、結 語
綜上所述,張志和《漁父》之作,是唐詩衍化為詞的一個創舉,又以其有較強的藝術魅力,故能「風流千古」,享譽國內外 ; 它對祖國詞學的誕生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故能獲得「詞祖」之殊榮。正如施蟄存先生所說 : 「玄真子與詞的關系,在其所撰漁父詞五首,此唐詞祖宗也。」 ( 《張志和及其漁父詞》載《詞學》第二輯 ) 譚正璧先生在其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張志和」條目說 : 「他的漁歌後世用為詞調之一體,故被推為詞家之祖。」文學界普遍認為,張志和為文人作詞的先聲。或謂李白是詞的生母,經張志和、王建等人哺乳長大。
「詞祖」、「詞的乳母」這些贊譽,張志和當之無愧。最後以夏承燾先生《張志和》絕句結束此文。絕句雲 :
羊裘老子不能詩,霅溪風謠和竹枝。
誰唱簫韶橫海去,扶桑千載一竿絲。
注 :
蕭韶 ( 舜樂 ) ,這里指張志和漁父詞。
「羊裘老子」是贊美張志和的高潔。李德裕在《玄真子漁歌記》中說 : 玄真子「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歟!」嚴光是東漢人,少與光武同游學,光武即位,變姓名,隱身不見。帝令人物色得之,除諫議大夫,不就,隱於富春山,披羊裘釣於江上。夏先塵以高潔的嚴光比喻為張志和。詩的第二句稱贊張志和是位擅長「風謠和竹枝」的詞人。末兩句歌頌張的漁父詞,「橫海」東播口本,流傳千載。
⑷ 《漁歌子》寫了哪幾個景物描寫的景物有什麼色彩景物有什麼特徵透露出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塑造出漁翁的形象「西塞山前白鷺飛」,先寫遠景山光:細雨中遠處的山巒更顯得青翠,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桃花流水鱖魚肥」,再寫近景水色:岸邊紅艷的桃花與河中碧綠的流水互相映照;春汛期間,鱖魚正肥,那魚兒在水中游動,還不時地躍出了水面。這兩句自然風景描寫:先遠後近,層次清楚;寫出青的山,白的鷺,紅的花,碧的水,色調和諧(板書:色調和諧);靜的,寫出山和桃花,動的,寫出飛翔的白鷺,流動的河水和游在水中、躍出水面的鱖魚,動靜相映(板書:動靜相映);描寫出了一幅絢麗優美的江南水鄉風景畫(板書:環境如畫)。
(4)這首詞怎樣由描寫自然風景過渡到描寫垂釣的漁翁?塑造出了漁翁什麼樣的形象?
寫自然風景結於「鱖魚肥」,自然地引出了垂釣的漁翁。「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頭戴著「青箬笠」,身披著「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垂釣,連一點兒回去的意思都沒有,塑造出了漁翁神態從容、心情安適,陶然於垂釣之中的形象(板書:神態從容 心情安適 陶然垂釣)。
(5)這首詞抒發了詞人什麼樣的情趣?
這首詞在如畫的環境中塑造出漁翁的形象,抒發了詞人厭惡黑暗官場、喜愛隱居生活的情趣(板書:厭惡黑暗官場喜愛隱居生活)。詞中的漁翁可能就是自號「煙波釣徒」的詞人自身。「不須歸」,詞人已經陶醉於隱居垂釣之樂,永無再回黑暗官場之意了。
(6)指定學生二人朗讀這首詞。
要求舒緩清朗,讀出詞中的情趣。
⑸ 古人垂釣的幾種文化精神境界
垂釣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傳統休閑健身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不朽的詩篇和眾多的歷史古跡。古人垂釣十分講究文化精神境界,或名志、或備考、或欣賞、或品嘗,可謂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一、等待時機,尋覓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最有名的當數姜太公釣魚。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聽說周文王公正廉潔、禮賢下士、銳意改革,就立志去輔佐周文王,但他又不願直接去找周文王,於是就來到周文王的領地渭水邊隱居下來,以垂釣為樂。姜太公垂釣之意不在魚而在乎政治,他經常在周文王打獵或出巡的必經之路渭水邊,即今寶雞縣磻溪河畔,用直鉤垂釣,一方面通過垂釣鍛練身體,磨煉意志;另一方面又在思慮國家大事,研究對策,等待時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一待就是二十年,終於在80歲時,周文王來渭水邊打獵,聽說姜太公的奇事就決定親自拜訪姜太公,兩人一見面就談得十分投機,政治觀念和治國策略完全相同,於是周文王就請姜尚出山,幫助他出謀劃策,討伐殷紂。經過10年的奮戰,姜尚終於幫助周武王打敗了紂王,滅了殷,建立了周朝,姜尚也在他90歲時正式被封為國師。
二、不願與當朝者同流合污,隱居深山,以耕種垂釣為樂,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士叫嚴子陵,又名嚴光,他少年時與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兩人感情十分深厚,情同手足。當劉秀奪取了政權,當了漢光武帝後,想起了自己的少年好友,思慕其賢,於是派大臣去請嚴子陵進京,出任議諫大夫,並表示要同嚴子陵「日同游,夜同榻」。但嚴子陵不願與漢光武帝同流合污,「不吞榮華富貴之鉤」,堅持隱居富春山,以垂釣躬耕為樂,甘願過貧苦生活。後人對嚴子陵的這種「不吞榮華富貴之鉤」的精神十分贊賞,給予很高的評價。尤其是李白,不僅寫詩對其大加贊賞,還親自到嚴子陵家鄉浙江桐廬縣的富春山憑吊,在嚴子陵釣魚台垂釣,體會其精神,希望能在夢中與嚴子陵相見,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嚴子陵垂釣還有兩個典故也十分感人。一是「羊裘垂釣」,出自後漢書《嚴光傳》。說的是嚴光少年時和劉秀同學,兩人十分要好。而劉秀當了漢光武皇帝,嚴光便離開京城更換姓名隱入深山了。劉秀思其賢,便派人四處尋找,有人報告說有一披著羊裘在富春江邊垂釣的就是嚴子陵。於是漢光武帝派太監去請嚴子陵,遭到斷然拒絕。後人便用「羊裘垂釣」來表示對嚴子陵這種不慕官爵、隱居不士的精神加以贊揚,遂形成「羊裘垂釣」的典故。 再一個是「子陵魚」。說的是當漢光武帝派人手捧錦袍玉帶去請嚴子陵回京做官時,嚴子陵不但拒絕,而且說「釣魚人是用不著錦袍玉帶的」,隨手將錦袍玉帶撕成一條條一絲絲,拋入富春江,而這些一條條一絲絲銀光閃閃的錦袍玉帶一入水,立馬變成鱗光閃閃的小魚。這些小魚每年的五月都要集群逆流而上,來到子陵釣魚台,拜謁嚴子陵,年年如此,歲歲必來。後人感其誠,稱其為「子陵魚」。 其實「子陵魚」是棲居在山溪中的一種小型吻蝦虎魚,每年春夏之交,集群逆江而上,成群覓食產卵洄遊。這種吻蝦虎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論是新鮮或是干製品都是上等佳餚,成為當今旅遊富春江的一道名菜。
三、追求淡泊寧靜、閑適自由、人與自然和諧的至高境界,這是東方人垂釣的精神支柱 中唐詩人柳宗元十分喜歡垂釣,在遭貶廣西柳州時,寫過一首千古絕唱「江雪」,詩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試想在那鳥都不到、人跡全無的深山裡,獨自一人在大雪天里垂釣,可見其垂釣的環境是多麼寧靜,其性情是多麼孤傲,內心是多麼痛苦。柳宗元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年輕人,他因參與王叔文倡導的變革,屢遭貶斥。先被貶湖南永州,一待就是10年,後又被貶廣西柳州。但他不屈不撓、頑強抗爭,堅強地生活下來。不僅為當地的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而且寄情於祖國的山山水水,以垂釣為樂,以寫詩、寫游記為己任,借詩抒發心中的憂憤,表達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追求淡泊寧靜、人與自然和諧的至高境界。
另一位詩人張志和也是一個垂釣迷,自稱「煙波釣徒」。浙江金華人,唐肅宗時官至金吾衛錄參軍,因不滿官場的腐敗,棄官隱居江湖,以垂釣為樂。據說他在太湖垂釣,常常是不投餌,志不在魚,以表達自己不戀官場、怡情山水、自得其樂的情趣與志向。他的「漁歌子」一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就是其心境的最佳表露,追求的就是自然美,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孟浩然的「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李商隱的「寒歸山觀隨棋局,暖入汀洲逐釣綸」以及張志和的「樂是風波釣是閑」,都是這種文化精神境界的最佳體現。
四、以垂釣修身養性,陶冶情趣,解憂排遣,以激勵自己的創作熱情,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這是又一種垂釣的文化精神境界 歷代大詩人、詞家、文學家、散曲家、畫家,諸如李白、杜甫、杜牧、王維、孟浩然、張志和、韓愈、蘇東坡、李商隱、范成大、陸游、紀曉嵐、唐寅、鄭板橋、馬朴臣以及女詩人李舜弦、花蕊夫人等,無一不是垂釣愛好者。他們通過垂釣,一方面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享受垂釣的樂趣,抒發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另一方面,又通過垂釣,體驗生活,察看民情,搜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並將垂釣的感受融注到詩詞中,寫出了大量的優秀詩詞,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精神財富。如李白的《獨釣清溪江》、杜牧的《贈漁父》、王維的《清溪》、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白居易的《渭上偶釣》、高適的《漁父》、韓愈的《獨釣》、花蕊夫人的《釣魚》、和凝的《漁人》、陸游的《漁父》詞、唐寅的《釣魚》、鄭板橋的《漁家》、馬朴臣的《漁》等等。這些詩詞,有的反映不戀高官厚祿,只追求享受自然和垂釣的樂趣與志向。如白居易的《渭上偶釣》詩雲: 說我垂釣意,人魚又兼忘, 無機兩不得,但弄秋水光。 清代詩人馬朴臣的《漁》詩雲: 自把長竿後,生涯逐水涯, 不爭魚得失,只愛傍桃花。 有以詩詞反映詩人憂國憂民、報國無門的悲痛心情,只有垂釣來排遣心中的怨恨和不得已。如杜甫晚年流落成都,在嚴武手下當差,因沒有什麼事干,就經常去釣魚,嚴武為此專門寫了一首詩勸杜甫不要因釣魚而誤了為官,杜甫立即寫了兩首詩酬答,其一雲: 拾遺曾湊數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其二雲: 兩映行宮辱贈詩,元戎肯赴野人期, 江邊老病雖無力,強似晴天理釣絲。
五、借垂釣放鬆身心,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以備再戰,這也是古人垂釣的一種文化精神境界 清康熙年間,江蘇寶應縣城有一位年輕書生,名叫王式丹,他不僅自幼刻苦學習,飽讀經書,而且善於學習,將學習與休閑結合得很好。這一年江蘇舉辦鄉試,別的考生都忙於日夜苦讀,死記硬背,准備應考。而王式丹卻不急不忙,更讓人不解的是考試前三天,他拿起魚竿,跑到蘆葦叢生、綠樹成蔭的寶應湖邊垂釣去了。在垂釣過程中,王式丹一方面飽受了湖邊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的薰陶,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與放鬆,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另一方面,他又在垂釣過程中,根據考試的要求,構思了一篇四、六對仗的駢體文,打好了腹稿,懷著必勝的信念參與了考試,一舉考中了舉人。接著他又參加了全國考試與殿試,奪得了第一名,成為當時的狀元。 再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清乾隆年間,故事的主人公是紀曉嵐。紀曉嵐既是一個大文豪,出口成章,又是一個嗜垂釣如命的人,特別喜歡釣魚。一天乾隆皇帝與紀曉嵐一起出遊,乾隆皇帝想考一下紀曉嵐的文學才幹,指著遠處的釣翁命紀曉嵐寫一首嵌著十個「一」的絕句,紀曉嵐略一沉思就吟道:「一篙一櫓一孤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獨釣一江秋。」這首釣魚絕句用十個「一」將釣翁垂釣的情景串連起來,有動有靜,情景交融,躍然紙上,尤如一幅山水畫,使人不得不叫絕。紀曉嵐之所以能對答如流,短時間內吟出一首「釣魚絕句」,除了他才思敏捷,文學功底深厚外,也與他經常垂釣有關,這也是他十分熟悉的題材,故能立刻吟出。 六、美食家的垂釣情結 江鮮湖鮮不僅是現代人餐飲中的優選食品,古人也十分青睞,而垂釣則是獲取江鮮湖鮮的重要來源,尤其是親手垂釣所得、活水煮活魚,品嘗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歷代大詩人、文學家、畫家、散曲家中不乏美食家,而這些人又都與垂釣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具代表的就是大文學家、美食家蘇東坡,他喜歡吃魚,更喜歡釣魚。蘇東坡的《春江晚景》一詩寫道: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這里,春天的野菜、長江中最名貴的河豚魚、鰣魚都是蘇東坡最喜歡品嘗的江鮮。
⑹ 漁歌子讀完之後有哪些收獲二十字
漁歌子
唐 ·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鑒賞
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濛,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明地點;此西塞山何處?鄂州、湖州?雖有異議,對詞境來說倒無所謂。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徵,「眾禽無此格,玉立一間身。清似參禪客,癯如辟穀人」、「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最美好的季節——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里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像,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⑺ 漁歌子+塞下曲+望洞庭+浪淘沙+賦得古原草送別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鷺③飛,
桃花流水④鱖(guì)魚肥。
青箬(ruò)笠⑤,綠蓑⑥(suō)衣,
斜風細雨不須⑦歸。
【注釋】
①.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②.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④.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 箬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⑦:鱖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譯文】
西塞山前有白鷺在飛,桃花盛開,水流湍急,鱖魚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在江面中垂釣。而他久久不願離去,是因為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名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賞析】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8.弓刀:像弓一樣彎曲的軍刀。
【譯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
單於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
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准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雲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於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於」,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後兩句寫將軍准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准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准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
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像是非常豐富的。
《塞下曲》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里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著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於,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線崩潰。
盡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准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麼扣人心弦的場面!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於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准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像,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並不是沒有尾,那尾在雲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編輯本段]注釋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
4.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5.山水翠:湖光山色。
5.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6.青螺:青色的田螺,這里用來比喻湖中間的青山。
總概括為: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小巧玲瓏的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裡面的君山像個青螺。(湘教版小學語文五年上冊)
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編輯本段]賞析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這首山水小詩將洞庭湖描寫得如此高曠清超,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像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今譯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無風的湖面平靜得如一面沒經過打磨
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裡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里盛放著一枚青螺。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作者背景
見《竹枝詞》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古詩今譯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朴實無華直白的美。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注釋】本詩又題《草》。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種作法起源於「應制詩」,後來廣泛用於科舉「試帖詩」。此詩為作者准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所以也加了「賦得」二字。「又送」兩句詩意,本自《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簡析】這首詩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作品,也是當時傳誦的名篇。全詩結構嚴緊,格調清新,通過對荒原野草的贊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長長的原上草哇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著掩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這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應考的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命題詩,題目前要加「賦得」兩個字,內容類似詠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惜別之情。
借春草表達情意是古人慣用的手段。「青」,諧音「親」、「情」。春天是青草發芽的時候,也是人最思念親人的時候。青草年年長,思念也會年年加深。野火燒不盡野草,空間隔不斷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滿了道路,該有多麼難走!野草是那麼荒遠,你何時才能回來?我雖然不願意你離去,你卻不得不遠行。這莽莽的青草,見證著我們的友情。
說白了:朋友,你就要遠行了。我們何時才能相見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綠的時候,我該多麼想你呀。這路途遙遙,又讓我多麼擔心你呀!不過,我們的友誼像青草一樣常青,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
-------------------------------
⑻ 《漁歌子》是詞牌名,以漁歌子為詞牌名的古詩還有哪些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8)漁歌子有哪些文化內涵與魅力擴展閱讀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里,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於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