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徽派菜系有哪些名菜
徽菜菜系又稱「徽幫」、「安徽風味」,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南宋時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原是徽州山區的地方風味。由於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
徽菜的形成、發展與徽商的興起、發跡有著密切的關系,徽商史稱"新安大賈",起於東晉,唐宋時期日漸發達,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黃金時代,其時徽州營商人數之多,活動范圍之廣,資本之雄厚,皆居當時商團之前列。宋朝著名數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就是當時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經營的商棧、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居歙州城的一半,號稱「祝半城」。明嘉靖至青乾隆年間,揚州著名商賈約80人,其中徽商就佔60之多;十大鹽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愛家鄉風味,其飲饌之豐盛,筵席之豪華,對徽菜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明清時期,徽商在揚州、上海、武漢盛極一時,上海的徽菜館一度曾達至500餘家,到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的徽菜館仍有130餘家,武漢也有40餘家。有趣的是據《老上海》資料稱1925年前後「滬上菜館初唯有徽州、蘇州,後乃有金陵、揚州、鎮江諸館」,而所謂的"蘇州"亦指原在姑蘇的徽商邰之望、邰家烈遷移到滬開設的天福園、九華園、鼎半園等菜館。可見徽菜的發展也很迅速,據曾覺生在《解放前武漢的徽商與徽幫》一文介紹;直至解放後,武漢的徽菜館仍居飲食市場的首要地位:「可以說武漢酒菜業中最大的一幫……為人們所歡迎、所光顧。」
在漫長的歲月里,經過歷代名廚的辛勤創造、兼收並蓄,特別是解放以後,省內名廚的交流切磋、繼承發展,徽菜已逐漸從徽州地區的山鄉風味脫穎而出,如今已集中了安徽各地的風味特色、名饌佳餚,逐步成為一個雅俗共賞、南北咸宜、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徽菜的傳統品種多達千種以上,其風味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種地方菜餚的特色。皖南以徽州地區的菜餚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與淵源。其主要特點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鮮,善於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鮮、香為主,放糖不覺其甜。不少菜餚常用木炭風爐單燉單熬,原鍋上桌,濃香四溢,體現了徽味古樸典雅的風貌。沿江風味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講究刀功,注重形色,善於以糖調味,擅長燒、燉、蒸和煙熏技藝,其菜餚具有清爽、酥嫩、鮮醇的特色。沿淮菜是以黃河流域的蚌埠、宿縣、阜陽的地方菜為代表,擅長燒、炸、熘等烹調技法,愛以莞荽、辣椒調味配色,其風味特點是咸、鮮、酥脆、微辣,爽口,極少以糖調味。因此從風味特色來講,徽菜菜系是由以上三個區域的地方菜餚組成的一種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中國地方風味。其總體風格是:清雅純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鮮、濃淡適宜,並具有選料嚴謹、火工獨到、講究食補、注重本味、菜式多樣、南北咸宜的共同特徵。
徽菜的原料,資源豐富、質地優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安徽地處華東腹地,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物產豐盈,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盛產茶葉、竹筍、香菇、木耳、板栗、山葯和石雞、石魚、石耳、甲魚、鷹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紅"、"屯綠"是馳名於世的安徽特產;長江、淮河、巢湖是中國淡水魚的重要產區,為徽菜提供了魚、蝦、蟹、鱉、菱、藕、蓮、芡等豐富的水產資源。其中長江鰣魚、淮河肥王魚、巢湖銀魚、大閘蟹等都是久負盛名的席上珍品;遼闊的淮北平原、肥沃的江淮、江南圩區盛產各種糧、油、蔬果、禽畜、蛋品,例如,碭山酥梨、蕭縣葡萄、渦陽苔干、大和椿芽、宣城蜜棗、安慶豆醬等都是早已蜚聲中外,給徽菜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徽菜的烹飪技法,包括刀工、火候和操作技術,三個因素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徽菜之重火工是歷來的優良傳統,其獨到之處集中體現在擅長燒、燉、熏、蒸類的功夫菜上,「符離集燒雞」先炸後燒,文武火交替使用,最終達到骨酥肉脫原形不變的質地;「徽式燒魚」幾分鍾即能成菜,保持肉嫩味美、汁鮮色濃的風格,是巧用武火的典範;「黃山燉雞」、「問政山筍」經過風爐炭火燉熬,成為清新適口酥嫩鮮醇的美味,是文火細燉的結晶;而「毛峰熏鰣魚」、「無為熏雞」又體現了徽式煙熏的傳統技藝。不同菜餚使用不同的控火技術是徽幫廚師造詣深淺的重要標志,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鮮獨特風格的基本手段,徽菜常用的烹飪技法約有20大類50餘種,其中最能體現徽式特色的是滑燒、清燉和生熏法。
徽菜的款式在長期適應消費需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常有的款式有筵席大菜、和菜、五簋八碟十大碗、大眾便菜和家常風味菜等,其適應性很廣。筵席菜式是筵宴賓客的菜式,通常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冷盤、熱菜、大菜(包括湯菜)和數道精細面點及適量水果所組成的系列菜式,菜品用料視售價多少而定。因原料上乘、烹調工藝復雜、調味精美、品種豐富、餐具講究、服務周到,很愛高層次消費的歡迎;和菜(有的叫「合菜」)是低於筵席菜,高於大眾便菜的一種限定數量的組合菜式,常用於三朋四友的聚餐和人數較少的集體用餐,方便靈活、經濟實惠;五簋八碟十大碗是安徽民間紅白喜事或其他重大、節日、壽誕筵宴賓客的傳統菜式;大眾便菜是城飲食店普遍供應的一種方便快捷、經濟實惠的菜式,大體可分點菜、客菜、大鍋菜三類。此外從80年代起市場出現了「盒飯」、「快餐」,雖非獨立菜式,但因菜飯並舉,方便快捷、售價便宜,倒也適應了某些低消費的需求。至於家常風味菜則是安徽各地群眾居家生活日常可以烹制的鄉土風味,這類菜餚帶有濃郁的地方性,市場飲食業也常有供應,為當地群眾所青睞。
徽菜經過近千年的發展,不僅擁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名菜名點、美味佳餚,鍛煉出一大批技藝超群、聞名遐邇的名廚,同時還涌現一批群眾公認的著名餐館。這些飲食名店的共同特點是: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服務周到、設施齊全、品種繁多、技藝超群、貨真價實、信譽卓著。它們或以筵席大菜著稱於世,或以風味小吃風靡一方,或拿手品種招徠顧客,或以服務周到令人難忘,其經營服務體現了徽幫菜系的獨特風格和技藝水平。這些名店共有20餘家,如合肥的黃山徽菜館、淮上酒家、合肥飯店、逍遙酒家、廬州烤鴨店、華僑飯店;蚌埠的金山飯店、淮河餐廳;蕪湖的同慶樓、耿福興、馬義興(回族)菜館、鏡湖餐廳、豐富酒家;安慶的京津菜館、新興餐廳、江萬春餅面館;淮北的上海餐廳;銅陵的同樂酒樓;黃山的屯溪徽菜館;阜陽的鳳凰酒樓、亳州的皖北飯庄;全椒的望屏樓等,它們共同支撐著徽菜烹飪的大廈,創造安徽飲食文化的奇跡。繼續辦好這些飲食名店,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是振興徽菜刻不容緩的任務。
B. 安徽徽派文化有什麼特點,是怎麼劃分的
作為中國的文化,徽派文化在其中極具地域文化特點。它物質和非物質兩種文化組合而成。物質文化包括:徽州的地理歷史、建築、徽商、人物、文書、文獻等等,非物質文化包括:制度類、思想學術類、科學技術類、傳統工藝類以及鄉風民俗類等等。具有這么多優質的文化特點,徽派文化也形成了一種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祖祖輩輩一代代用他們的智慧和心血築造著燦爛和輝煌的文化。徽文化是一個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徽州文化向世界表現中華民族頑強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C. 明清時期缺糧的徽州,飲食文化為什麼能夠傳遍全國
這與勤快、“好離別”的徽商不無關系,明清時代的徽州,大都處於交通閉塞的山區里,土地貧瘠,生產不出什麼好的東西,糧食方面更是難以產出,民間經常的鬧飢荒,常有安徽的飢民到周邊的湖北來討食的情況。窮山惡水也造就了徽州人不怕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為了活下去,好多的徽州人都出去做生意討生活,他們去到各地,做各種熟悉的小買賣。他們就是徽商。所到之處,他們也把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傳到了全國各地。
徽商,就像歷史上的晉商一樣,他們有頭腦,善於做生意,做好生意的同時也把自己故鄉的美食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若沒有那些篳路藍縷的徽商,人們或許就出不到地道的徽菜了,而這一具有豐富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就不會為外人知道了。這對於中華飲食文化肯定是一大損失了。吃徽菜的時候,記得勤勞朴實的安徽人,還有徽州,做一個有心的吃客,嘴裡的東西更香甜哦。
D. 徽派風味是什麼意思
徽派建築又稱徽州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並非特指安徽建築。流行於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 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徽派建築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徽商力在經商而不在建築,衣錦還鄉之後,以奢華精緻的豪宅園林體現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門面,或亦以牌坊築立褒獎徽州女人守夫的風骨。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亦有別。除脫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小戶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緻與講究。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 採納哦謝謝
E. 安徽的獨特的飲食文化,作為八大菜系的徽菜,有些什麼特色
徽菜擅長燃燒,燉,蒸,但易爆,烹調少,重油,色澤濃,火重。徽州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注重輔食,這是安徽菜的一大特色。是獨特且自成體系的著名美食。安徽物產豐富。安徽人常年喜歡喝茶。因此,安徽菜一般都是油性的。它被稱為重油,重色,重火,深色和濃烈的味道。
3.徽菜的特點
許多菜餚都是用炭火、單火烹制而成,放在桌上原來的鍋里,既體現了徽記的古老風格,又散發出香味和誘人的食慾。徽菜的特點是原料簡單,講究煙火,重油,色澤濃郁,口味醇香,保持原始風味。著名菜餚:富士雞,茂峰烏賊,火腿燉烏龜,黃山蝸牛,紅燒海狸,鳳陽洪武豆腐,惠州毛豆腐,腌制鮮魷魚,黃山燉鴿子,牛奶肥王魚,清燉馬蹄鐵,腌制鮮魷魚,惠州桃脂,火腿燉鞭竹筍等。
F. 安徽徽派文化有哪些,這些文化是怎麼分出來的
徽派文化特指的是安徽的文化。這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主要分為戲曲、文學、美術和飲食四個類別。
一、戲曲文化
安徽的戲劇表演歷史悠久,距今流傳下來的現存有30餘種。影響較大的是黃梅戲、徽劇、花鼓燈等。黃梅戲又稱黃梅調,主要流傳在安慶一帶,也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它是由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調等多種戲曲融合而成。徽劇是一種地方性的戲曲聲腔,從明末清初17流入安徽,後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四平腔,乾隆年間,有著名的徽班進京。
G. 什麼是餐飲文化餐飲文化是什麼意思
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中國飲食文化的時代主題與中國餐飲業全新經營理念
一、 中國大眾餐飲的積蘊和中國餐飲業的歷史局限
中國是人類文明史上文字記載「飯店」出現的最早的國家,也是都市餐飲
業曾經最發達的國家。這種都市餐飲的興旺繁榮,自漢唐以下,在漫長的中世紀時代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這種勢頭甚至一直維繫到20世紀30年代,其後的約近半個世紀,中國都市餐飲業盡管仍擁有歷史文化的輝煌,但都無法拓樹時代文明的品位,是明顯落後了。這種落後,不僅表現在國內餐飲業市場結構地位、社會作用方面,更重要是比較世界餐飲業發展的進程和自身在世界大餐飲市場中所處的態勢地位。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都市餐飲業的興旺繁榮是傳統的,是民族飲食文化的;但從社會角度審視,它則不是大眾意義的民族食生活的。因為中國歷史上的餐飲業服務的對象中,是基本上沒有占民族人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以上的農民群體成員的,中國歷史上社會性食文化層次的基礎層次「果腹層」是廣大農民為主群體的。不僅如此,甚至「小康層」中的成員也很少成為都市餐飲業中的消費者。以上兩個群體中的成員基本上是與都市餐飲業無緣的,偶或有之,亦是例外,並且是非常消費。作為中華民族主群體的農民是固守田園,難得步出鄉里,更很少遠離自己賴以活命的土地。他們之中的人是很少會出入於飯店酒館的。他們的生產是分散的和獨立的,他們與自己耕種的土地的結合是緊密的,他們的食料來自於自己耕種的土地和大自然,盡可能靠自己的雙手直接解決肚子問題,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空間都遠離城鎮,城市是他們一生都難得一去的地方。他們既沒有客觀條件,也沒有主觀意願到飯店裡去「破費」和「奢侈」,這是他們從家庭和社會代代相因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也是幾乎久遠得失去源頭的傳統心理。
但飯店酒館恰恰是中國歷史上餐飲業的主體,它們一般都位於各類城埠或交通要津,至於那種鄉間山區的「集」、「墟」(圩、虛)則只是臨時性的食攤而已。因此,中國歷史上的餐飲業,首先是城市的,尤其是大都會和中心城市的;其次是以中層以上社會成員為基本消費者的。這種僅為城市和高層次消費者的餐飲業,不能視是大眾的。
中國歷史上餐飲業結構的大改變,大約是11世紀以後,尤其是15世紀以後,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中國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市的發達,以商業和各類手工業、服務業或曰歷史上的「第三產業」業者為主群體的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實力的不斷壯大,使得以中層及其以下社會中的定居市民、中長期居留者、各種流動人口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各類中低檔食店有了蓬勃發展。事實上,企業結構意義上的中低檔食店,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了,並且在漢代的都城長安和唐代的大都會還具有了相當的數量。但中產以下的廣大市民群體並沒有成為舉足輕重的外食消費者。直到20世紀末,中國餐飲業基本上是自15世紀以來的傳統模式。我么這樣說,不僅是因為「手工操作、經驗把握」的中國式烹調傳統沒有根本改變,更重要還在於基本消費群體中「普通民眾」的比重仍然很小。誠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規模與功能),今天與歷史是決不能同日而語了。但共和國成立以後相當長時間里民生經濟發展的遲滯和政府的低工資與抑制消費政策,從根本上限制了社會餐飲業的正常發展。統購統銷政策厲行了幾十年,糧票制直到80年代初才逐漸取消,約近30年時間「幹部」、「職工」出公差都會給家庭收入平衡帶來緊張的後果。出「公差」者按政府規章得到的每天最初三角,後來逐漸增至幾元錢的「伙食補助」是無法彌補他們每天在「職工食堂」、「招待所」、「工農兵」或「人民」、「大眾」一類普通飯館里低標准消費的虧空的。那時整個社會在普通職工幹部層面上「廉潔」得沒有免費「招待」、「接風」、「歡送」之說,與現在盛行了的接送宴請之風相比,真的是判然而別的兩個不同世界。
20世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心城市的高星級飯店到一般城鎮的普通餐館,一夜之間迎來了千載未遇的生意興隆時機。中國餐飲市場在充分解放的政策和相當寬松的環境中恣肆發展,以大中城市為先導的民眾飲食生活和民族飲食文化率先於國民經濟的其它部門和社會文化的其它領域步入了深刻變革的時潮旋渦之中。中國餐飲業20餘年的紅火興旺不僅是國人有目共睹的,而且是舉世矚目的,以秦俑出土的驚喜和原子彈上天的振奮來「弘揚」「中國烹飪」,正是與中國餐飲業的這種勃興繁榮相表裡的。但是,我們不難透過餐飲業的鼓噪宣傳和免單食客的鼓吹文章所營造的烹飪或飲食文化泡沫看到這樣一個嚴酷事實:所謂「烹飪王國」桂冠之下的中國餐飲業基本上仍在傳統的經營理念中運作,「中國烹飪」並沒有跳出數百年甚至二千餘年來的結構框架。根本原因,是因為消費群體的結構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服務對象主體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仍然是公務款待、禮節酬酢、慶娛享樂等傳統式的特殊消費類型,一個根本特點是,所有這些消費類型的主要經濟支撐點並不在個人錢袋的常規工資額上。於是,盛奇奢華便自然成了這種特殊消費類型在人類營養衛生食事意義之外或勉作之上的意向特徵。我們可以從這一期間無數菜譜類書的竟倡精美珍異,飯店酒樓的標榜豪華大宴,各種煤體的「吃文化」和「吃藝術」張揚,以及大量見諸報端的批評奢侈糜費、公款吃喝類文章中知其大端。對中國餐飲業的這一時代特徵,日本學者在廣泛和深入調查研究後曾非常正確地指出:「了解當代中國大眾飲食,不能以飯店中的菜譜為主要依據。」說這種觀點正確,是出自以下兩點考慮:首先,飯店(不是粥鋪類小吃店)服務的對象只是民族人口比重中極其少數的特定消費群體;其次,飯店中的菜餚等食品在原料(主料、副料、調料)、工藝、風格、風味上與大眾家庭日常飲食迥異。因此,從基本特點上說,它仍然是傳統的繼續。
以上我們講的只是基本傾向,是民族文化秩序思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態勢,它反映的是當代中國社會食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和民眾飲食文化的一般理性水平。這種由數萬年,甚至更長歷史時間延續下來的飲食文化秩序,是由民族食生活方式與民族飲食文化的傳統積累而成。但這並不是說最近20多年的中國餐飲業與民族飲食文化完全是承傳傳統與習俗的簡單重復。當然不是這樣,事實是在傳統維持、舊秩序未改的運行狀態中,變化、發展同時存在。不過,這種變化和發展尚未突破舊的模式,因此,大眾餐飲業正在以潛流形式積蘊成長,但它還沒有形成主流。
H. 餐飲文化包括些什麼
餐飲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人們吃什麼,怎麼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觀念、吃的情趣,吃的禮儀,都屬於餐飲文化范疇,它貫穿於企業經營和飲食活動的全過程,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中,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一些內容。 一、菜品文化。這是飲食文化的基礎,人們享受飲食文化,要通過食物這個載體去實現。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早有「八大菜系」之說,各派菜系覆蓋范圍比較廣。 二、小吃文化。最具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最具食文化韻味的一種民族文化。人們通過小吃可以領略民間飲食的古樸醇厚的文化底蘊。 三、庭席宴會文化。這是一種社交文化,是飲食文化的綜合體現。它的文化品位最高,文化含量最大,最能反映企業的文化檔次。如代表滿漢文化的「滿漢全席」,代表清代文化的「隨園菜」,代表紅學文化的「紅樓宴」等。 四、餐廳文化。這是一種環境文化,餐廳的裝飾、布置、風格、情調、都會給客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是第一印象。如熱帶雨林餐廳體現的是一種回歸自然的餐廳文化。餐廳中茂密的森林、叢叢的灌木、鳥語花香的綠色世界,讓人如置身於原始自然的熱帶雨林之中。 五、服務文化。這是一種形象文化 - 人的形象文化。服務員是代表企業為客人服務的「大使」她們的裝束打扮、服務動作、神態氣質都反映企業的形象。如北京 ABC 就是一家以特色服務為主題的餐廳, ABC 的服務生與調酒師都是魔術師,經常以諧趣的表演為客人服務,目的是為客人營造一個輕松而又愉快的進餐環境。 六、營銷文化。這是一種企業文化。它體現企業的經營理念、宗旨、特點以及營銷策略、方式等等,是企業包裝和推銷自己、贏得市場的重要手段。 以上幾個方面都有其豐富的內涵,需要認真深入地研究開發。其實,飲食文化內容並不止這些,像酒文化、茶文化也屬於飲食文化。我們僅從以上幾個領域就可以看出,飲食文化品位上去了,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增加客源。文化品位的提高,可以相應地甚至超額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I. 飲食文化是指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
特點:
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呈現出極大特點。其一,風味多樣。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其二,四季有別。
中國人善於根據四季變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濃厚食物。其三,講究美感。
中國人吃食物不僅講求味,還講究欣賞之美,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還講究食材,食具,以及環境的搭配與和諧。
J. 餐飲文化
餐飲文化有很多,每個地方的餐飲文化諧不同,不知道你是指的那點的餐飲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餐飲文化更多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