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山的歷史文化,你知多少
佛山歷史悠久,有著1300多年的建成史,所以擁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也是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這些文化資源就是 佛山文化 發展的見證者。那麼,關於佛山的歷史文化,你了解多少呢?隨小編來看看吧。
佛山古稱忠義鄉、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於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590年(隋開皇十年),從番禺縣分置南海縣,因舊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貞觀二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順德屬咸寧縣,宋初重新並入南海縣。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同年,置順德縣,意為「順天威德」。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縣,因原有高明巡檢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置三水縣,意為「三水合流」。
1912年(民國初期)設立南海縣府於佛山鎮。
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佛山市政廳,三年後因貪污腐敗而撤銷。
1934年(民國廿三年)改名佛山特別區,屬下六個鄉公所。
1938年(民國廿七年)佛山淪陷後偽日時期。
1945年(民國卅四年)抗日勝利,撤銷佛山特別區,改六鄉為三鎮。
1946年(民國卅五年)設南海縣府,撤三鎮為佛山鎮,直至1949年10月佛山解放。
1949年10月19日,高明縣全境解放,高明縣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軍管會成立,並接管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也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地名由來
「佛山」來源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忠義鄉」來源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賦稅不減,終於釀成1449年爆發的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將董興率軍隊至,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圍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論功賞賜,封冼灝通等二十二人為「忠義官」,建「忠義流芳祠」,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② 廣東佛山最出名是什麼
很高興可以為你解答1佛山是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例如有:黃飛鴻、佛山無影腳、寶芝林葉問(是李小龍的師傅)、詠春拳李小龍、雙截棍2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3佛山是藝術之鄉4佛山是陶塑之鄉(我記得有一種泥塑的公雞、、好像叫菠蘿雞還是什麼的)5佛山是美食之鄉例如有佛山盲公餅6佛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逛花街,派利是,行通濟橋,還有舞獅等等7三水的「紅頭巾」(以前裹著紅頭巾的三水婦女到新加波打工...)(以前的三水縣現在都歸為佛山的版圖了) 以上是佛山的文化...現在出名的也有很多,如:1佛山新八景西樵山、三水荷花世界、陳村花卉世界、皂幕山、南海觀音寺、佛山祖廟、順德清暉園、慶雲洞2商業、交通都實行廣佛同城化了謝謝採納!
③ 佛山有哪些文化遺產
1、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2、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3、粵劇(Cantonese Opera),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4、佛山剪紙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其風格金碧輝煌、蒼勁古拙,結構雄偉奔放,用色誇張富麗,以剪、刻、鑿、印、寫、襯等技藝並用,材料和表現手法巧妙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製作方法的差異,大致可分為純色剪紙,銅襯料、例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幾種。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紙上或在特製的銅箔、銀箔上剪、刻而成。
5、佛山彩燈在民間俗稱燈色,是廣東省佛山市的傳統手工藝品。它具有廣東省南方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是傳統彩燈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包括大型彩燈和頭牌燈、人物故事組燈、彩龍、燈籠四大門類,彩燈的扎制,全過程都是藝人手工操作。佛山彩燈為中國民間彩燈的代表,是嶺南民間藝術的奇葩,也是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我國民間有非常多的 文化遺產 ,有的因為「申遺」成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有的也逐漸的瀕臨消亡。在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舞蹈、戲曲、手工藝、美術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文化內涵,代表著 佛山文化 ,值得我們保護並傳承後世。下面我們來了解幾個佛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獅舞(民間舞蹈)廣東醒獅源於佛山南海。相傳明朝初年,人們用竹篾扎獅、舞獅來驅趕危害百姓的獨角怪獸,被認為是驅趕邪佞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廟會等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醒獅採用「燈色扎作」工藝,獅面以擬人化的裝飾,有關公面(紅面白須),張飛面(黑面黑須),劉備面(黃面白須)等造型;獅身寬四尺、長丈余,縫有各式圖案的「獅被」。醒獅融武術、舞蹈、雜技等於一體,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動作。主要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套路,其中采青為醒獅的精髓。
粵劇(傳統戲劇)曾名「廣東梆黃」,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用廣州方言唱念。以梆、黃為主要唱腔,同時又保留昆、弋等劇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說唱、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採用中西樂器伴奏。在表演、舞台美術、燈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話劇、歌劇、電影的長處。腳色有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在「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傳統劇目有五六千個。現省粵劇學校和粵劇博物館都落戶佛山。
龍舟說唱(曲藝)清乾隆年間,由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首創,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龍,左手掛小鑼小鼓,一邊吟唱,一邊敲打,很有韻味。「唱龍舟」為地道的「草根藝術」,過節、嫁娶、喬遷等,人們都會請「龍舟公」唱曲助興。這種說唱形式曾廣泛流傳於珠江三角洲鄉鎮,內容多為廣泛流傳的古典民間故事與傳說,具有民間文學、古典文學、民俗學價值以及廣州方言地區民間音樂的特有韻味。現順德杏壇會「唱龍舟」的老藝人僅有4人,大多隻會演唱其中一小部分曲目。
佛山木版年畫(美術)始創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嘉時期。採用雕版、套色印刷(部分再用手工加工)。有原畫、木印、工印工筆3種。用色以大紅、朱紅(丹色)、黃、綠為主。「填丹」(作底色)為其特色,被譽為「萬年紅」,可耐日曬雨淋而保持顏色鮮艷。有門神、年畫、神像畫,以門神為主。具有構圖豐滿、造型誇張、色彩強烈、線條樸拙渾厚、粗獷簡結、極富裝飾的獨特風格。
佛山剪紙(美術)始於明,盛於清光緒年間。用剪、刻、鑿等技法,以刻為主。有純色、襯色、寫色三大類。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幾大類。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現有1000多個花色品種。
石灣陶塑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石灣陶塑是嶺南著名的工藝美術品,有「石灣瓦、甲天下」之美譽。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採用車作、圍泥、合板、捲筒、印坯、注漿等技藝。雕塑造型方法有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等。傳統作品中有人物、動物、山水盆景和實用藝術器皿,主要以儒、道、佛教以及歷史人物的陶塑人物為主,俗稱「石灣公仔」。石灣南風古灶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至今窯火不絕。
⑤ 佛山歷史文化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紗,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木版年畫源遠流長。在漢代時的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貼門神的習俗。佛-山木版年畫生產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屬於地方民俗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陶瓷名都」,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河網密布,生態環境優美,是獨具特色的嶺南水鄉。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樑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
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現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園。還有嶺南天地(東華里)、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大旗頭古村、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等文化景點。
⑥ 獨具特色的佛山工藝文化
工藝是繪畫、雕塑和書法等藝術之母。工藝的范圍廣泛,品種繁多。工藝的製作,常因歷史時期、文化技術水平、民族習尚和審美觀念而顯示出不同時代風格的作品。佛山工藝,是 佛山文化 的代表之一。下面大家來一起欣賞佛山工藝文化。
石灣藝術陶瓷
石灣藝術陶瓷俗稱為「石灣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藝術創作植根於民間,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朴、率真的審美情趣。石灣公仔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灣藝術陶器其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後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
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
古代,剪紙主要用途是節日禮品的裝飾、祭祀裝飾、刺綉雕刻圖樣、產品商標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佛山木版年畫
始創於明永樂年間,有五百多年歷史,《辭海》記:「佛山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之一,是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鎮生產而得名。」
佛山木版年畫有原畫、木印、工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神、年畫、神像畫,以門神為主,內容多是「神茶郁壘」、「秦叔寶、尉遲恭」、「福祿壽全」、「五子登科」、「加官進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錢童子」以及各種神像和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廣泛,表現人民的希望和理想。
⑦ 有哪些著名的佛山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
一、文殊道場五台山
地點: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賓川縣境內
雞足山是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迦葉菩薩的道場,在東南也、南亞非常有名,有著「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的美譽。雞足山的風景能夠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相媲美,對中國佛教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⑧ 廣東佛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來在這里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葯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佛山是「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4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名都」稱號。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葯,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並保留了秋色、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等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塑、磚雕等手工傳統技藝精湛,獨樹一幟。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獅舞、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佛山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九個狀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時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蔭桓、戴鴻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沅、簡照南、簡玉階,科學家詹天佑、鄒伯奇,文學家吳趼人,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武術名家梁贊、黃飛鴻、李小龍,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岩、劉傳,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
近年來,佛山圍繞建設文化名城目標,推動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開放、兼容和創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等在國內外有著重大影響的文藝活動。各類文化設施建設均處於全省、全國先進水平,多層次配套發展的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和廣東粵劇博物館落戶佛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落戶順德。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電器有限公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禪城區石灣鎮街道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三水區大旗頭村、順德區碧江社區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樑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專類園。還有東華里、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可讓遊客領略獨特的嶺南文化。目前,佛山以歷史文化、南國武術、商務會展、產業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美食、美化家居等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方興未艾。
佛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珠三角「美食之鄉」。佛山是粵菜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東,師出佛山」的美譽。一直以來,佛山以其民間食譜豐富、茶樓食肆林立、烹飪技藝精良而蜚聲海內外。2004年,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為弘揚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間舉辦的「佛山美食歡樂節」,已成為集美食、旅遊、文化藝術為一體的盛大旅遊節慶活動。
⑨ 佛山市有什麼名勝
佛山祖廟
南風古灶旅遊區位於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集旅遊、觀光、生產、習藝、研討、參與、購物於一體。景區是圍繞著南風灶、高灶、高廟、林家廳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給我一整天,還你一千年」。南風古灶景區內,匯聚了山公微雕、古作車拉坯、拍大缸、打草鞋等傳統工藝精華,又集合了舞獅、武術、粵劇、剪紙等民間藝術精粹,每天都吸引了大批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個世界陶文化聖地尋陶根,找陶魂,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