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眾傳媒的含義是
大眾傳播的含義:大眾傳播專業化的媒介組織者(傳者)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媒介)向一般受眾(受者)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信息)。
受眾的含義:受眾即信息傳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終端,又稱受傳者。受眾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傳播過程的「反饋源」,同時也是積極主動的「覓信者」。
基本特徵:1.廣泛性 2. 混雜性 3. 分散性 4. 隱匿性
受眾與傳播媒介的關系:
1.表面上,受眾是新聞傳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務對象,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2.從根本上看,他們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新聞傳播效果的檢驗者,是新聞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的決定者。
受眾研究理論發展歷史:
(一)受眾被動論
(二)受眾差異論: 1.個人差異論 2.社會分類論 3.社會關系論 4.文化規范論
(三)受眾主動論——「使用與滿足論」
更進一步強調了受眾的地位,突出了受眾的作用 進一步將關注的焦點從傳播者移向接受者。使用與滿足研究的這種以人文為主的研究傾向凸顯了受眾的主動性特徵。
此外,僅僅強調受眾的能動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產過程不能完整解釋整個傳播過程。受眾對大眾媒體的壓力是有限的,他們的選擇只能是在媒體提供的范圍內進行選擇。
受眾觀念的基本結論:
1、大眾傳播中的受眾是在不斷變化中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受眾。即便是對某種傳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眾傳播中的受眾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經歷、受共同社會關系影響的受眾對相同傳播內容的反應類似。他們選擇性地接受、解釋和記憶大體相同地內容。一定社會關系中受眾的相互影響,將會引起一系列思想、觀念、態度、行為等方面的變化。
3、大眾媒介的傳播內容會對受眾造成一定影響,會加強現有的社會文化規范並創造一些新的社會風氣,還有可能促使社會「一體化」。
4、受眾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大眾傳播的參與者。受眾希望能夠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希望能與傳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一、受眾概念的闡述
二、作為「大眾」的受眾
三、作為「群體」的受眾
四、作為「市場」的受眾
從市場的角度考慮,受眾可以定義為特定的媒體或訊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側面像的、潛在的消費者的集合體。
把受眾看作市場或消費者的觀點,是建立在以下幾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
1.大眾傳媒是一種經營組織,必須把自己的信息產品或服務以商品交換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出去;
2.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即能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3.傳媒活動既然是市場活動,那麼各傳媒機構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而競爭的對象自然是消費者。
該理論存在的缺陷:
1.它容易把傳媒與受眾的關系固定為「賣方」與「買方」的關系;
2.這種觀點更多地著眼於受眾的購買能力與消費特點相關的人口統計學屬性,如收入、性別、年齡、學歷等,而不能反映受眾內部更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
3.這種觀點容易把「商品銷售量」——收視率或發行量作為傳媒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准,而把公益性和社會效益標准放在次要位置。
4.把受眾視為「市場」的觀點只能是傳媒一方的觀點,只能使人從傳媒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而不是從受眾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因為在受眾看來,他們並不單純是消費者,而且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者,是擁有傳播權利的主體。
五、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
一、受眾的社會特質: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民俗背景
群體影響:1.信息與群體關系;2.受者與群體關系;3.群體的親和度;4.群體的約束力。
二、受眾的個體特質:性別、年齡、個性、智力、經歷、興趣、愛好、立場
影響受眾認知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受眾生活在不同團體中,需要同環境保持一致,得到許可與接納,以採取與大多數相一致的心理或行為。
受眾在接受媒介的傳播內容時還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從眾就是受眾在傳播活動中不知不覺受到群體壓力而在認識、行為和觀點等方面發生與群體中大多數相一致的變化。形成從眾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群體壓力。由於從眾心理而造成的群體一致有助於受眾的態度定型、首先群體目標和維護群體穩定,對傳播媒介進行有效信息溝通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個人因素:受眾因個體差異而產生的選擇性心理和逆反心理。
受眾的權利:傳媒接近和使用權、知情權(公眾政治負面信息)、傳播權、交流權、討論權、人格尊嚴維護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監督權、補償(救濟)權
主動控制一般通過受眾在傳播活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狀態表現出。國外一些學者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對受眾在傳播活動中的心理表現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影響傳播活動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動就是選擇性心理。
選擇性心理:受眾在傳播活動中對所接觸的各種信息和傳播方式本身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表現出的思維現象。
求知:對新情況、新知識、新變動信息的認知渴望,是人們動機心理的反應
求新:受眾對於有新意的新聞信息的心理指向
求同:受眾對於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事物感興趣的心理
求異:受眾的好奇心理之一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
求趣:人們對於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求美: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從眾心理:由於實際上或心理上的壓力,而採取同多數人一致的信息取捨與信息理解
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
選擇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
(一)定義:又稱為選擇性暴露,即受眾更傾向於接觸與原有態度較為一致的信息,而盡量迴避那些與己見不合的信息。這是受眾心理選擇過程的第一個環節。當大眾媒介所傳達的訊息符合受眾的認知范圍,且能夠滿足受眾的部分需求時,才能引起受眾對它的興趣而加以注意。
(二)受眾會選擇性注意哪些傳播內容?1.信息本身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或娛樂價值;2.信息具有易得性;3.傳播內容的形式能引起受眾注意;4.受眾有自己的選擇。
(三)傳播者應如何適應受眾的選擇性注意以使信息對受眾有吸引力:
三大原則——易得性:所傳播的信息必須能使受眾以輕易的手段獲得
對比性:與環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常常可以吸引受眾
報酬與威脅(報償與警示):受眾能靈敏地感知和記憶那些有利於其需求和興趣的信息,而對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則會有特別的戒備
*要考慮到受眾的心理接受習慣,那些宣教式的報導和難以符合受眾社會認知方式的內容應盡量避免。
*訊息更具顯著性。除從內容上看,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會自然的吸引受眾注意之外,形式上也要易於被發現。
*訊息具有易得性。 相對更容易接受並理解的訊息也會更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
*訊息形式應該靈活多變。 傳播者可更多的使用強調、對比、重復、變化等手法來突出傳播內容,引起受眾注意。
選擇性理解(selectiveperception)——受眾心理選擇的重要環節,信息傳播的解碼過程
(一)定義:受眾總要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而對接觸到的信息作出獨特的個人解釋,使之同受眾固有的認識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沖突。
解讀選擇性理解:在對信息的如何理解上,主動權掌握在受眾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傳播者手中。
(二)受眾選擇性理解的類型:
1.創造性理解:受眾個人循著傳播者的思考方向創造性進行的,是受傳者帶著媒介信息喚起的預存立場、接受定向和接受需要等,積極主動地發現和理解包括傳播者自己可能都未意識到的隱藏在內容中的信息,從而充分展現信息蘊涵意義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2.歪曲性理解:如果受眾對自己的思維慣性和某些情緒不予合理控制,而聽任其發展到無視信息的客觀規律性的不適當程度,發展到與傳播者的既存立場和傳播意向相背離的地步,那麼就會導致對信息本意的胡亂引申和肆意歪曲,影響信息的正常傳播和准確理解。
3.捲入性理解:在接受活動中,受眾作為「主體」,應該積極主動地審視和感受信息,而不是消極被動地附和和服從信息。但是,在實際接收活動中,一些受眾往往混淆符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把符號世界等同於現實世界,對信息作出現實的捲入性的反應和理解
三)影響受眾選擇性理解的主要因素:
1.⑴ 延緩性因素:人們在文化、社會因素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個人特徵,如一個人的信念、理想、價值觀、倫理觀和個人性格等;⑵ 即時性因素:受眾在接受信息時的心理狀態,如情緒、精神面貌、具體需求等。
2.影響受眾理解的心理因素:⑴ 需要:人對特定目標的渴求與慾望,是推動人行為的動力。只有外在刺激與內心渴求相一致時,傳播才被理解和接受。⑵ 態度:人們對特定事物會有相對固定的心理傾向,不同的經驗范疇會有不同的態度。⑶ 情緒:與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相聯系的生理和心理反映與體驗,制約受眾對信息的理解。⑷ 習慣:人們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
3. 1976年,戴維森等:⑴ 習慣性;⑵ 求得心理和諧一致;⑶ 功利性;⑷ 可得性
(四)改善受眾理解的方法:
1.依習慣而言,在設計傳播內容時,要了解受眾的經驗,使所傳內容在受眾經驗之內。共同經驗越大,傳播效果越好;
2.依心理認同而言,人們傾向接受符合於自己信念的傳播內容,傳播要避免與受眾立場、觀念產生正面沖突。盡可能求同存異,滲透式傳播比強制性傳播有效;
3.依易得性而言,應生動形象,注意使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手段來傳播;
4.依效用而言,根據受眾的需要來進行內容設計。
選擇性記憶(selectiverecall)
(一)定義:根據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選出對自己有用、有利、有價值的信息,然後儲存在大腦中。
(二)影響記憶的因素:1.主觀因素:對自己有利、有用、有趣2.客觀因素:媒體中節目或作品的主題安排情況,主題在前記憶最好,主題在後次之,沒有主題最差3.載體因素:視聽綜合媒介記憶好,單一媒介記憶差
受眾的媒介使用——頻道節目編排規律
一個頻道的節目編排規律:根據目標受眾群的收視習慣,用合適的節目填充合適的時段,使用節目編排技巧來提高收視率。
一、指導製作電視節目表的若干基本概念(理解為主,無須原封不動地記憶)
1.把節目放在最合適的時間以便播放給最多數目的觀眾。
2.向沒有受到服務或沒有受到周到服務的觀眾播送節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視台或電視頻道常常會在相似時段通過相似形態的節目爭取統一類型的收視者,我們就可以採用向被忽視觀眾提供與其它台不同節目的「逆向節目編排法」。
3.以強勢節目開端,再接連安排類似的節目,以形成觀眾逐漸增多的趨勢。現在的電視節目都是呈現板塊式設計,即通過板塊內節目的相關性,奠定、增多、留住觀眾,最大程度地減少觀眾流向別的台的可能性。
4. 在不同節目板塊之間或不同類型的節目播演之間安排過渡性節目以減少觀眾流失。兩個緊挨著的節目如果呈現強烈的反差實際上就是現有觀眾換台,使已經形成的收視格局遭到破壞。過渡性節目既有前面節目的又有後面節目的特點和吸引力,把這些間隔填補起來,順利實現了節目的變換,也使觀眾能夠繼續往下看。
5.效果註定不好的節目應該在不引人注目的而不是引人注目的時段播出。
這是「使損失最小」原則。最明顯的作法就是把各台最欠缺或最沒特色的節目放在各個版塊的後部以使觀眾停止收視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實行這種概念的其他做法還有:將觀眾比例低的節目放在不測定收視率的時段;在競爭對手播放品牌欄目時播放欠缺的節目,理由是此時不管你安排什麼節目,都會被人壓倒;在觀眾絕對數量少的時候安排低收視率節目。
6.迎合最可能控制電視機的人群。在一家收視的時候,最通常的情況是婦女是關鍵性人物,因為在電視觀眾中女性人數總是超過男性數量。但是,成年男子常常是主動提出收視體育和新聞節目的,兒童則在下午靠近晚上的時候常常發揮有力的影響。
二、電視節目編排戰略
電視節目編排是研究如何讓有限的電視節目資源實現最優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視率的創性工作。簡單的來說,電視節目編排就是對時間進行巧妙的藝術分割,以滿足和適應某一時段觀眾的需求,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獲得節目的最大收視率和傳播效果。時間資源、觀眾資源及媒介環境是節目編排中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
1.縱向節目編排:縱向節目編排是以提高自身節目或頻道競爭力為出發點進行的節目編排,著眼於電視台內部一個頻道或節目合理的、有序的排列。
帶狀策略:指將某一節目(或者某一類型的節目)安排在每天同一時間或相隔數天的同一時間播出。利用帶狀策略,有助於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
棋盤策略:指每天在同一時段播出不同節目。由於這種策略不易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故其效果不及帶狀策略。
導入策略:導入策略是節目編排節略策略中被最普遍運用的,它基於以下考慮:正在播出的節目或專門安排的先導節目對下一個節目的收視率會有很大影響。如果前一個節目的收視率很高,接下來的節目無疑會得益於此。反之,如果前一個節目的收視率比較低,接下來的節目同樣會受到影響。這種收視行為的特點被稱為沿襲效應。
另兩類編排策略利用了沿襲效應,並分別被形象地稱為「吊床策略」和「搭帳篷策略」。
吊床策略:指在編排收視率相對較低或不容易預測的節目時,在該節目的前後編排兩檔很受歡迎的節目,其情形類似吊床,兩端高中間底。
搭帳篷策略:指將一個收視率高的節目安排在兩個影響比較弱的節目中間,以期第一個節目的收視率會因為人們要收看第二個節目而呈上升趨勢,而第三個節目也會受益於第二節目的高收視率。顯然,搭帳篷策略的效用沒有吊床策略強。
以上兩種策略主要利用的是電視媒體的伴隨狀態,受眾經常是在看電視的同時做著其它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受眾不願意頻繁轉台,使得接下來的節目有機會放送這部分人群。
板塊編排策略:依然利用了觀眾的沿襲效應,指在節目編排中,幾個同類型的節目被安排連續播出的策略。
2.橫向編排策略:橫向節目編排將關注點延伸到周圍的媒介環境,將競爭頻道的節目播出、收視率、市場份額等指標變化情況納入自身的節目編排參考框架之中。
橫向節目編排目的在於針對目標觀眾,有目的的編排節目,以求得觀眾的「順流」(即觀眾在某一時段內持續收看某一節目),爭取最大的「入流」(即觀眾從其他頻道轉往本頻道),避免觀眾的「溢流」(即觀眾從本頻道轉向其他頻道)。
可運用的節目編排策略包括兩大類,其中一類為兩強對壘型的編排策略,還有一類是迂迴避讓型的策略。兩強對壘型策略中包括「重拳出擊策略」、「對抗式策略」、「鎖式策略」、「阻撓策略」等;迂迴避讓策略中包括「橋梁策略」、「無縫隙策略」等。
重拳出擊策略:指在競爭對手的節目播出之前,安排一個強勢的、歷時較長的節目以先發制人,及早吸引觀眾並將觀眾的收視興趣努力保持的一種節目編排策略。運用這種策略的前提是對競爭對手播出的節目有充分了解。
對抗式策略:指本節目訴求觀眾與競爭對手類似,在同一時段安排同類節目或不同類節目,彼此正面交鋒的一種編排策略。這種策略是在二者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運用的,謹防以卵擊石。
鎖式策略:指刻意安排一個相當長度的節目,以始終吸引觀眾,防止觀眾「溢流」,從而封鎖其他台的節目的編排策略。
阻撓策略:指打斷正常的節目流程,停止播放原節目,而安排熱點、高收視率的特別節目,以吸引競爭對手的觀眾「入流」本頻道的一種編排策略。它會因為打斷對手觀眾的收視習慣而奏效,但是,由於這種使用策略具有成本較高,對收視積累沒有助益等缺點,因此,使用該策略通常都是一次性的。
橋梁策略:是以打時間差來搶先吸引觀眾並留住觀眾為手段的。具體方式有兩個,其一,在黃金時段開始之前,安排一檔時間持續較長的強勢節目,一直保持到時間進入黃金時段,以避開競爭對手的強檔節目,使觀眾始終留下來,不致轉台。其二,以跨越競爭對手的節目「破口」編排節目,即讓節目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與競爭對手錯開,這樣做的目的是即使觀眾想轉台,也可能因為錯過了開始時間而返回。
無縫隙策略:指兩檔節目之間的「破口」縮小,甚至等於零,讓第一檔節目無縫隙地過渡到下一檔節目,以防止觀眾轉台的編排策略。還可以在前檔節目結束後,先播放下一檔節目中的快節奏的、吊人胃口的片段,吸引並留住觀眾。
3.黃金時段節目編排策略(了解即可,不做考察要求):
強棒出擊策略在黃金時段開頭安排一個最強節目。
提前策略在黃金時段開始之前安排一個強檔節目一直持續進入黃金時間。
無縫隙策略一個節目結束之後馬上開始下一個節目。
受眾反饋:
1.概念:反饋是構成傳播過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指傳播者發送出去的給定信息,作用於受傳者後產生的結果再回傳至傳播者,並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的過程,它是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和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
在信息反饋過程中,傳播者便是受傳者,受傳者則變成了傳播者。
2.特點:反饋是一種雙向對話,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主要有延遲性、間接性、代表性、累積性、量化性等特點。
受眾調查研究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以幫助傳播者了解分析受眾,改善提高傳播效果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類型:反饋的效果——有效反饋、無效反饋
反饋對受眾的作用——正反饋、負反饋
反饋對反應時間來考慮——預先反饋、同步反饋、延時反饋
反饋的主體——內反饋、外反饋
反饋的真實性——真性反饋、假性反饋
受眾調查方法:
含義:受眾調查是由研究機構或媒體實施的、了解受眾媒介接觸行為和態度的調查。是了解大眾傳播活動中受眾接受傳播內容的狀態反應及其基本狀況、觀點,征詢受眾意見的活動。它是一種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手段及數理統計方法收集、整理、統計、報告受眾意見,測定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受眾調查是為了媒體,也是為了受眾。
受眾調查的目的是研究傳播效果,核心問題是了解受眾的需要。
二、受眾調查方法類型
受眾調查是社會調查的一種。
(一)抽樣調查法:對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樣本(雜志訂閱者、報紙讀者、電視觀眾等)的研究,它根據統計學原理將從樣本中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全體人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確定性和可信性,適用於較大范圍的調查。
通常使用問卷調查法,輔以使用其他工具和形式進行的調查來搜集數據,了解受眾的一般情況,以改進大眾傳播的工作。
1、制定研究方案:
2、抽樣: 非隨機抽樣, 隨機抽樣(簡單隨機抽樣、系統隨機抽樣、整群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多級隨機抽樣)
一般使用:多級分層混合抽樣
3、獲得量化數據:
(1)設計問卷。A、問卷的構成 B、問題的設置:開放式、封閉式、混合式C、問卷設計的一般原則:
(2)對問卷進行試測和修改 培訓調查員
(3)進行實際調查。當面訪問,郵寄問卷,電話訪問
4、整理分析數據。計算信度、效度、方差、置信區間,歸納總體情況,進行因果分析
(二)訪談法:訪談法是一種對話的技術,以使調查者能夠理解並解釋研究對象的行為或看法。
訪談類型: 1.民族志學訪談法;2.知情人訪談法;3.應對式訪談法;4.敘事訪談法;5.焦點組訪談法,它主要側重於較小范圍以及問題不太多的調查。
(三)內容分析法:一種對明示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調查方法。其特點是客觀性、系統性和普遍性。調查者多用內容分析法來分析傳播內容和受傳者的關系——考察特定社會群體經常接觸的媒體內容,分析他們的興趣、關心和需求,以及接觸和解讀的過程、結構和特點等等。
(四)控制實驗法:控制實驗法多用於研究人的認知或心理變化,是處理因果關系問題的傳統方法。一個實驗包含了試驗者對變數的控制或操縱和用公正、系統的方法觀測的結果。經典的實驗將回答一種變數是否或在什麼程度上影響另外一個變數的問題。
廣告受眾
含義:廣告受眾就是接受廣告信息的受眾。首先,它屬於傳播學范疇,具有受眾的一般意義。另一方面,它又是特定的,指傳播過程中的廣告信息接受方
廣告受眾包括兩層含義:
1.一方通過媒體廣告接觸的人群;即為廣告的媒體受眾,廣告是一種非人際的信息傳播種類,需要運用一定的媒體,由媒體種類定義受眾則可以包括報紙廣告受眾、電視廣告受眾,戶外廣告受眾等等。
2.廣告主的目標受眾,及廣告訴求對象。即為廣告的目標受眾,廣告的選擇特性決定了其要根據廣告目標的要求,來確定某項廣告活動特定的訴求對象。包括一般消費者、組織市場中的機構代表、商品經銷中的采購決策人。
廣告受眾,指廣告作用的對象,即接收廣告信息的人。它包括實際受眾和目標受眾兩種類型。
實際受眾,通過一種或幾種媒介接觸到廣告的人。
目標受眾,廣告的訴求對象。普通消費者、工商組織成員、商業渠道成員;專業人員、在傳播活動中,受眾構成傳播過程的重要一級,並扮演重要角色。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傳播符號的解碼者、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
廣告受眾的權利: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觀念的發展,有著特定角色的廣告受眾在廣告活動中也有了一定的權利,廣告傳播者應當尊重廣告受眾的這些權利。
1. 接受真實信息的權利。這是消費者判斷消費價值,採取合理購買行為的基本依據。是利益不受侵害的權利。
2. 質詢的權利。即對廣告傳播者一方的有關當事人就廣告信息進行質詢的權利,是人格受尊重的權利。一是廣告受眾的人格不因任何原因而在廣告作品中受眾歧視和侮辱,二是受眾的判斷力不被愚弄,三是社會良好風氣不被嘲弄和違背。
3. 訴訟的權利。當受眾權利受到侵害時,其擁有提出民事訴訟的權利。
AIDMA理論:表示消費者購買心理的全過程,是廣告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其含義為: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產生興趣;D(Desire)培養慾望;M(Memory)形成記憶;A(Action)促成行動。
A:Attention(引起注意)——花哨的名片、提包上綉著廣告詞等被經常採用的引起注意的方法
I:Interest(引起興趣)——一般使用的方法是精製的彩色目錄、有關商品的新聞簡報加以剪貼。
D:Desire(喚起慾望)——推銷茶葉的要隨時准備茶具,給顧客沏上一杯香氣撲鼻的濃茶,顧客一品茶香體會茶的美味,就會產生購買欲。推銷房子的,要帶顧客參觀房子。餐館的入口處要陳列色香味具全的精製樣品,讓顧客倍感商品的魅力,就能喚起他的購買欲。
M:Memory(留下記憶)——一位成功的推銷員說:「每次我在宣傳自己公司的產品時,總是拿著別公司的產品目錄,一一加以詳細說明比較。因為如果總是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多好,顧客對你不相信。反而想多了解一下其他公司的產品,而如果你先提出其他公司的產品,顧客反而會認定你自己的產品。」
A:Action(購買行動)——從引起注意到付諸購買的整個銷售過程,推銷員必須始終信心十足。過分自信也會引起顧客的反感,以為你在說大話、吹牛皮。從而不信任你的話。
2. 高二政治也就是文化生活中,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途徑嗎
你好,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因此,文化交流在古代就已經存在。
而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比如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
因此,大眾傳媒實質上只是一種媒介,作為現代人類的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出現是在文化交流產生之後。
3. 大眾傳媒的確切定義是什麼
大眾傳媒
定義:大眾傳播媒介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指復制、傳遞信息的機械和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
功能特點: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是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這些傳播媒介傳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大眾傳播媒介具有五項功能,即宣傳功能、新聞傳播功能、輿論監督功能、實用功能和文化積累功能。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分為兩大類:印刷類和電子類。這兩類媒介都有各自的特點。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和雜志。報紙的發行量較大,因而是受眾面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企業比較青睞的傳播工具,因而報紙有許多優點。第一,信息較為詳細。同電視比較而言,報紙所載信息比較深入細致、詳細、全面,讀者可以獲得比較系統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選擇性。現代生活節奏快,時間緊,報紙雖刊載信息量較大,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眾多信息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加以閱讀,而不必象看電視和聽廣播那樣,不管喜歡與否,都得照看(聽)不誤。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讀者可以長期保留下來,以備索用。廣播、電視雖聲聲入耳,畫面生動,卻轉瞬即逝,難以在記憶中長期保留。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EouCmnnCg5Sg3l-AsnYPY1gr0QE4T3yuxlmlr_
4. 什麼是大眾傳媒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向大量受眾廣播之傳播媒體,同時是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消息產業。
實現交流的技術手段各異:電台廣播、錄制音樂、電影和電視等廣播媒體通過電子途徑傳輸信息;報紙、書籍、宣傳冊和漫畫等紙質媒體採用實物傳播信息;公告牌、標志和招貼畫等戶外媒體則主要放置在商業建築、體育場館、商店和公交車上。公共演說和事件組織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形式的大眾媒體。數字媒體則包括互聯網和行動電話網路。
(4)文化生活大眾傳媒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眾媒體共有5大特徵:
1、「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及制度方法」,這在媒體發展史上反應的很明顯,它們都有自己的商業用途。
2、包含「符號形式的商品化」,材料的生產依賴於其製造和銷售大量作品的能力。例如電台依賴其出售給廣告商的播出時間,而報紙則依賴於其出售的版面。
3、「隔離開信息的生產製造和接收」。
4、同製造者相比,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
5、「信息分發」——是一種「一對多」的交流模式,產品大量生產並分發給大量受眾。
5. 大眾傳媒的定義是什麼
大眾傳媒是指在傳播路線上用以傳達信息的報紙、書籍、雜志、電影、電視、網際網路等諸多形式。
信息是公共部門決策的基礎。可以說決策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作為信息載體的大眾傳媒來說,對決策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20世紀初以後大眾傳媒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大眾傳媒作用:
依託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大眾傳媒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傳統的傳媒方式被淘汰。大眾傳媒是當今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越來越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促進世界信息的匯集和文化的交流。
同時也應看到,新的傳媒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各種傳媒都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 大眾傳媒一般是指什麼
在現代,廣義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製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聯網路。其中,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是四種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職業傳播者和大眾之間的媒介體。指復制、傳遞信息的機械和傳播組織、團體及其出版物和影視、廣播節目。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是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這些傳播媒介傳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大眾傳播媒介具有五項功能,即宣傳功能、新聞傳播功能、輿論監督功能、實用功能和文化積累功能。
7. 大眾傳媒的作用是什麼
大眾傳媒的作用:
(1)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是傳遞信息的大眾傳播媒體。
(2)大眾傳媒的種類:書籍、報紙、雜志、電話、廣播、電視、互聯網等。
(3)特性(功能):獲取信息和傳遞信息(最基本的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監督功能;娛樂功能
(4)影響: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5)現代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有利:網路是學習的工具,可以開闊青少年的眼界,增長知識,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
(7)文化生活大眾傳媒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眾傳媒是指在傳播路線上用以傳達信息的報紙、書籍、雜志、電影、電視、網際網路等諸多形式。信息是公共部門決策的基礎。可以說決策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作為信息載體的大眾傳媒來說,對決策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傳播媒介傳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
大眾傳播媒介具有五項功能,即宣傳功能、新聞傳播功能、輿論監督功能、實用功能和文化積累功能。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分為兩大類:印刷類和電子類。這兩類媒介都有各自的特點。
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和雜志。報紙的發行量較大,因而是受眾面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企業比較青睞的傳播工具,因而報紙有許多優點。
參考資料:網路-大眾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