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孟子的小故事_孔子孟子故事介紹
孔子和孟子的 故事 至今被人們廣為流傳,那你知道孔子孟子有哪些 小故事 呢?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孔子孟字的小故事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小故事介紹
孟母三遷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 初一 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買肉啖子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 教育 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 禮儀 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孔子小故事介紹孔子在 旅行 ,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 手工 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 自然 。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學而時習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 文化 中心,跟宋國一樣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 游戲 ,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 政治 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於老蚺”、“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於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干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確實有點研究,便“見於郯子而學之”。
『貳』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好辯 長於論辯,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徵。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哪裡是喜歡辯論?我是不得已啊。)」 然而,這樣一位不喜辯論的孟夫子,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雄辯家。他的著作言辭犀利,氣勢磅礴,展現了精湛的語言藝術。下面,我們就去領略一下孟子的精彩論辯。 孟子對齊宣王說:「我聽說,大王看到一頭牛即將被宰殺了祭鍾,於心不忍,就讓人用一隻羊代替它。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呢?」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百姓們都認為大王吝嗇,但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啊。」 齊宣王驚訝地說:「有這樣的事?齊國雖小,我怎麼會連一頭牛都捨不得!我是不忍心看到牛哆嗦顫抖的樣子,才用羊換下它。」 孟子笑著說:「這正是仁心的流露啊。有這樣的心意,就足以稱王天下了。」 齊宣王不解地問:「為什麼有這種心理就能稱王呢?」 孟子反問道:「如果有人說:『我能舉起三千斤的重量,卻舉不起一根羽毛;我能看清楚飛鳥身上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大車柴草。』大王會相信嗎?」 齊宣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不信。」 孟子接著說:「舉不起一片羽毛,是不肯花力氣;看不見一車柴草,是不肯用眼力。大王您沒有稱王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齊宣王問:「不能做和不去做,有什麼不同嗎?」 孟子說:「如果是挾起泰山去跳北海這樣的事,說『我不能』,是確實不能;替長者按摩這樣的事,說『我不能』,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沒有統一天下,是替長者按摩之類的情形啊。」 怎麼樣,這段論辯精彩吧?假如你是齊宣王,此刻是不是已經為孟子折服了呢?為什麼孟子的說理能讓人信服?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孟子很善於打比方。以上文的故事為例,他用「挾泰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來分別比喻「不能做」和「不去做」,使兩者的區別一目瞭然。這些貼切的比喻,讓原本抽象的道理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很容易被聽者接受。 孟子還善於抓住對方心理。要知道,齊宣王並不熱衷於王道、仁政一類的主張,怎麼才能引起他的談話興趣呢?孟子就從以羊代牛的小事出發,站在齊宣王的立場上,先肯定齊宣王的仁心,這樣就從心理上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為下文的說理贏得了寶貴時機。 來源:中外童話畫刊
『叄』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孟母三遷,孟子受教,孟母斷機,斷織喻學等等。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作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肆』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
《韓詩外傳》載: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
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4、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5、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向孟子請教治國道理,他問孟子為什麼他用糧食救濟了鄰國受飢荒的百姓,百姓還是不到魏國來?我們知道,在古代,沒有機械,沒有石油,所有的勞動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加之時不時地戰爭,人口一直緊缺,各國的國君都在努力增加本國的人口。
救濟受災的百姓來吸引他們來本國居住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孟子是怎麼回復梁惠王的呢?他說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雖然鄰國的國君對百姓不怎麼樣,但梁惠王對百姓也只是小恩小惠,和鄰國國君並沒有什麼不同。
正直的孟子就這么直戳戳地將梁惠王的國君的錯誤給指出來了,雖然用了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但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孟子是在「杠」,明明梁惠王用自己的糧食鄰國受災百姓,不但得不到表揚,還被暗諷了一下。
但往深處想,孟子卻是道出了梁惠王最根本的問題:做事必須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話,就算是做了這件事,也沒什麼值得炫耀,因為和那些沒做的人一樣,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伍』 孟子的十二個著名故事是什麼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5)孟子當中有哪些關於文化的故事擴展閱讀
地位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
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
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被認為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並列。至五代,後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
《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
追封追謚:
宋朝元豐六年(1083年)宋神宗鄒國公。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鄒國亞聖公。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奉為亞聖,罷公爵。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民國三年,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民國24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RC1XztUIPgz6PqKlnlMMkA
『陸』 有關孟子的小故事有哪些
孟子,戰國時期鄒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孟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的故事
某一天,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個坐在屋裡,坐姿很是不雅,伸開兩腿那麼坐著。孟子看到之後很不高興,就去告訴他的媽媽,說:我的妻子也不懂禮儀了,我要休了她。孟子的母親說:為什麼?孟子說:我看到她伸開腿坐著。他母親又問:你怎麼知道?孟子說:我親眼所見,豈能有假?孟子的母親就說:原來是這樣啊,那是你沒禮貌,而不是你妻子沒禮儀。沒看到《禮記》上是怎麼說的嗎?你要進屋的時候,要先問問,屋裡有誰在。要進廳堂的時候,你要故意弄出一點聲音讓裡面的人知道你來了。講要進屋的時候,你的眼睛要往下看,不能到處張望。這樣才能讓裡面的人為你的到來有所准備。現在你到你妻子的房間里去,不敲門,不弄出聲音,她根本不知道你來了,所以她才沒有準備,才會讓你看到她伸開腿坐著的樣子。所以說,是因為你的失禮,才會讓你碰見她沒禮儀的形象。孟子聽了,感覺她說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敢休妻了。
『柒』 與孔子並稱為「孔孟」的孟子,他的生平有哪些優秀的事跡
孟子的優秀事跡:
話說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總是讓媽媽不省心,孟母為了讓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費盡心思,搬了三次家。
最開始,孟子和孟母住在一處墓地旁邊,墓地經常有人跪拜逝去的親人,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孟子看見了,就學著那些大人們開始玩起了喪禮的游戲,孟母看見了,覺得非常不合適,立刻帶著孟子搬了家。
說完,孟母就後悔了,她想:我自懷胎開始,席子擺的不端正我不做,肉塊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可這孩子開始懂事,我卻對他說謊,這是在教他不誠實。
於是,孟母立馬去鄰居家買了豬肉給孟子吃。如果對孔子和孟子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找《論語》和《孟子》這些書來看看。
『捌』 關於孟子的10個小故事有哪些
孟子的10個小故事:明察秋毫、緣木求魚、出爾反爾、水深火熱、寡不敵眾、出類拔萃、心悅誠服、與人為善、事半功倍、與民同樂。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3、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4、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5、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6、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7、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8、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9、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0、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玖』 有關孟子的小故事有哪些
有關孟子的小故事有:
一:始作俑者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二: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
三: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四: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五: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