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封建王朝的文化

什麼是封建王朝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10-07 23:35:24

① 封建文化是什麼意思啊謝謝

封建者,封土地,建諸侯,文化者,語言文字之變化,民俗傳統,思想信仰之流變,涵蓋更廣!泱泱帝國,歷史文化悠遠,但經過30年大閹割,已無「文化」可言!於是乎,全民開口閉口「文化「然其內心既無靈魂,又能無信仰,無良好價值觀,全民逐利,卻嘲笑咒罵古人封建,殘暴!凡事必加上「文化」,也是一種「惡俗文化」!

② 文化一詞在我國古代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禮樂典章制度的總稱,而我們今天所常用的文化一詞其

文化一詞在古拉丁文中是指 耕耘或 掘種土地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

「文化」一詞在歐洲第一次獨立使用,是在18世紀的法國。法國啟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釋為一種教養,指通過教育能獲得的良好的風度,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在當代,對文化含義的認識涉及范圍十分廣闊,從政治、經濟、藝術到科學、技術、教育、語言、習俗等等幾乎無所不包。據不完全統計,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二百多個,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③ 古代為何叫封建社會,封建制度是一種什麼樣的制

封建社會: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常用的學術名詞。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西方學者的"封建社會"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屬於政治制度范疇。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兩種含義:
狹義上指分封制的社會結構,這種提法最早是指西歐的中世紀的國家結構,中國夏商周先秦時期也存在類似的制度。
廣義上的封建社會則是由馬克思定義的,指的是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形態,中世紀的歐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國就是這種社會形態。
封建制度:在中國商周時期和西歐中世紀出現的,以貴族統治階層層層分封,佔有土地和農民(或農奴)等財富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庄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制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基本的階層是封建主和農民(或農奴)階層。 中國的封建制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結束於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也就是始自周朝建立,止於秦統一六國。 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政治制度,經濟上的土地私有制要開始於戰國時期,結束於土地改革。)正式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

④ 什麼叫封建朝代

封建可理解為分封,封建王朝即為分封制的朝代,是帝王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幫助管理天下的方式。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秦朝,它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中國的封建王朝並不是一直都是分封制的,或者說絕大部分朝代都不是實行分封制的,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誕生,但實行的卻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秦朝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由皇帝派遣郡守直接管理。
東周時期分春秋戰國,春秋是奴隸制的瓦解時期,而戰國則是封建制的形成時期,出現了封建的生產關系,土地私有制形成!
周朝時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網路
我覺得西周的分封制雖是宗室管理,但它的主要社會體制還是奴隸制,那些被分封的哪一個不是奴隸主,周王就是最大的奴隸主。大奴隸主管小奴隸主。

⑤ 什麼是「封建」王朝

在中國,「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個不同的對象∶第一是指中國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國從古代延續到近代的「封建社會」,久訟不已的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與中國封建社會為何長期延續等問題即由此而來;第三是指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社會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種封建社會的參照原型。我們在上一章已考察了第一種「封建」概念,下面我們將分別論列和比較中、西「封建社會」的概念。
一、「封建社會」概念在中國的由來

中國自從十九世紀中葉被敲開國門,有關中國古代封建的思想性爭論便成了絕響。不滿現狀,立意改革的人們越來越不再矚目於古代,而是效法西方,信仰「進步」,矚目未來。但是,「封建」這個詞卻並未消失,而是反而漸漸獲得了新的含義而流行於社會。

「封建時代」的概念

「封建時代」的概念是在將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比較中提出來的。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的第17冊(6月8日)和第26冊(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為「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的文章。梁啟超認為∶中國與歐洲國體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依次經歷了家族時代、酋長時代和封建時代這樣三個時代,其間中國周代國體與歐洲希臘國體的相同點最多,即同為封建時代與貴族政治、列國分立。此時政府(即貴族)的權力甚重,過於國君,就像歐洲所謂「少數共和政體」或「寡人政體」,尤其是接近於古希臘的斯巴達。又由於作為此社會中之一部分的貴族於平民也甚相親,所以也可以視這一貴族政治時代為民權稍伸時代。

中國與歐洲國體的相異點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顯著不同是歐洲自統一的羅馬帝國崩潰以後仍為列國處在分裂狀態,而中國自兩漢以來卻永為一統。中國與歐洲的國體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從春秋以後則截然相異。秦廢封建置郡縣以後,二千年循其軌而不易。雖然西漢有七國之反,晉有八王之亂,明有燕王、朱宸濠之變,但都為時不長,不構成列國之形。至於漢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鎮,也都是涌亂一時。所以,中國自秦漢以來就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統一時代」。考察其原因,一是因為儒教被定於一尊;二是因為種族的界限在中國不嚴,不同種族之間可以互相通婚,漸漸就沒有了差別。至於一統與列國孰優孰劣,則前者利於安民,後者則由於競爭而能發揚民氣。

中國與歐洲國體的第二個顯著不同是∶歐洲有分國民階級之風而中國卻沒有。與世界萬國不同,中國歷來此風不盛,至漢以後,尤絕無之。布衣卿相之局已是司空見慣。魏晉九品中正制雖然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的流弊,但這並不是創立這種制度的本意。至於唐以後設科取士,下層平民更是可以「平地青雲」。雖然還有皂隸奴才不許登仕版之禁,但這些人其數甚微,不能目為一種階級。產生這一差別的原因是由於戰國時各國不能不延攬人才,敬禮處士,招致客卿,從而破除了世卿的藩籬,而孔子、墨子等聖哲,又都大倡平等之義,孔譏世卿,墨明尚賢,他們的門人弟子多出身微賤,遂使天然階級之陋習一掃而空。然而,中國無階級這一情況也是有利有弊,利在國民比較平等幸福,弊在沒有競爭,相博而不能使「民氣日昌,民智日開」,又由於「被治之民」中的潛在不滿者有渠道可以上升為「治人之人」,得到富貴,所以「民氣不聚而民心不奮」。

梁啟超認為∶盡管統一與分裂,有階級與無階級各有利弊,但如果按照文明的公理,則還是以「合邦統一」與「無階級」為優,所以說,中國的進化,實際上遠在歐洲人二千年以前。但為什麼現在拿中國與歐洲文明相比卻有了天壤之別呢?這是因為在春秋以前中西相差不遠,在這之後卻是∶初期中國驟進而歐人如舊,後期則是歐人驟進而中國如舊。比方說,西方在古希臘即有民選代議之制,而中國則從來沒有聽說過,民眾也從不自伸其權,這就是由於一統閉關和無階級而自安之故。因而初看起來,恰恰是學理上的文明阻礙了事實(物質)上的文明。但實質上,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善用此學理。梁啟超最後說∶

「此後社會上之變動,將有不可思議者,數千年之無階級,俄變為有階級矣。二千年之停滯,既不可以得進步,今日當於退步求進步,或者我中國猶有突飛之日乎?」i

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在上世紀末發出的對於本世紀的相當准確的預告。中國不久就進入了一個廣泛動員,進行激烈的階級斗爭和徹底的社會革命的時代,而在經歷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社會變動」之後,直到今天——在已經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我們也許才可以說,中國看來已經在退出這一過渡時代,而走入一個比較平靜相安,經濟發展和自然分流的時代。

在梁啟超看來,封建時代與他所處的時代是不銜接的,這中間隔了兩千多年,這兩千多年可以名之為「統一時代」或者說「無階級時代」。嚴復的看法稍有不同。1904年,嚴復出版了他翻譯的英國學者甄克思(E.Jenks,1861-1939)的一本書,該書原名為《A History of Politics》(直譯為《政治史》),嚴復易名為《社會通詮》,這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該書主要是從社會史的角度來談政治。在為該書譯本寫的「自序」中,嚴復感嘆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的歷史差異。他接受甄克思的觀點∶認為社會進化都是由圖騰社會(Totemistic Society )或「蠻夷社會」,進到宗法社會(Patriarchal or Tribal society),再進到今天歐洲的軍國社會或「國家社會」,而在宗法社會與軍國社會之間,還有一個封建時代。驗之於中國歷史,嚴復認為∶中國從唐虞以來直到周代,這兩千多年「皆封建之時代」,而宗法也於此時最備,而秦「郡縣封域,阡陌土田」,雖然是侵奪民權,屬「霸朝之事」,但「跡其所為」,還是要由宗法社會轉向軍國社會。然而,由秦至今又過了二千多年,今天中國的政治、風俗以及思想文化,都還是未脫宗法。這樣,嚴復就實際上認為中國有四千多年是處在宗法社會之中,而宗法社會又可分為兩個時代∶周以前是封建時代,秦以後則是一個向軍國社會轉變,卻仍未脫離宗法社會的時代。ii 中國有史以來的四千多年為一純粹、完整的單元以及中國社會長期停滯的觀點,於此都能發見端倪。

總的說,「封建時代」的概念直接產生於中西比較,並且主要是由西觀中;它基本上還是一個歷史學上的時代概念,未離史學范疇;它也基本上是從政治(國體)的角度觀察,而未涉經濟形態;觀察比較者的意思雖然是有感於中國相對於西方來說的不進或緩進,但並不是 要為直接行動提供理論指導;最後,在這里所用「封建」的含義與古義基本相合,並無意義上大的轉折,所以,論者對西周為封建時代決無疑義,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會」概念的提出

由於我們不是要探討「封建社會」概念偶爾和個別的使用,iii 而是要探討在對「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進行認真說明的基礎上,提出對中國社會歷史的一種系統解釋,所以,我們發現,在這一意義上,「封建社會」概念的首先提出是在1929年,而恰恰是在這一年提出這一概念應當說是耐人尋味的。

1927年國民黨實行「清黨」,國共分離,農運、工運等群眾運動遭到壓制,革命轉入低潮,大批熱血者不得不重返書齋。1929年,陶希聖在《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上發表「中國封建制度的消滅」,亡命日本的郭沫若以「杜�」的筆名在《東方雜志》1929年第26卷第8-12期上發表「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當年陶希聖還在新生命書局出版《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一書,由此揭開討論中國社會歷史的一幕。iv

陶希聖在其書中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國的革命,到今日反成了不可解的謎了。革命的基礎是全民還是農工和小市民?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還是幾個列強和幾個軍閥?」v

為此,他希望首先研究中國社會的狀況和性質,在此的兩個中心問題是∶1.中國社會目前是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2.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是否使中國社會變質,變質又達到什麼程度?

追溯中國社會的來龍去脈,陶希聖認為∶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史的一個關鍵,中國社會在這時候結束了封建制度,而破壞了的封建仍然在另一個基礎上又重建起來,所以,再「叫做封建制度也不確,」而「否認封建勢力也不許」。總之,秦漢以後的中國還是在「前資本主義時期」,或者說是一個變質的封建社會,在數千年的歷史上,我們看見許多類似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又看見了許多和嚴正的封建制度相同的現象。家族本位和個人主義的法律,權力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觀念,相互錯綜。

陶希聖所據以判斷的標准「封建制度」,在他看來有兩個特徵∶1.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它的基礎是在農村;2.在封建制度下面,土地的領主和掌握治權的是封建貴族。由於這兩個特徵,所以,在封建制度的時候,沒有都市的集中和發達的貨幣,沒有官僚而只有貴族,而中國在戰國時就有了相當力量的商業,有了官僚、平民能夠作官,所以可以說封建制度已崩壞了。井田壞使土地可以私有,就有了非貴族的地主,後又產生「士大夫而官僚而地主的一個身份」,這些人很保守,不願都市發生,還是以農村為經濟基礎,進而壓迫商人,故中國遲遲不進。

綜上所述,陶希聖由此得出的四點結論是∶1.封建制度在春秋時已經崩壞,中國早已不是封建的國家,只有對外藩的統治仍然是取封建的形式;2.中國政府是地主官僚政府,不獎勵商業,商業絕對不發達,尤其是禁止國人從事國外的貿易;3.所以,中國是封建制度崩壞以後,資本主義發達以前以士大夫身份與農民的勢力關系為社會主要構造的社會;4.我們若以這一士大夫身份及以這個身份為背景的官僚政府為封建勢力,則我們提出打倒封建勢力的口號是可以的,而且是應當的,但非打倒封建制度,因為這一制度已經不存在。他還提出,「在此時來解決土地問題,可以打倒士大夫的殘余勢力,不過不能解除帝國主義通過官僚政府的對中國的統治。」vi

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陶希聖所提出的「封建制度」「封建社會」的概念雖然比古代的「封建」概念更重經濟而不是政治,即它們主要是從經濟上定義的,但是,至少從作者的理解來說,這些概念的涵義與「封建」的古義並無大的違拗,與西方的「封建」概念也基本相同。陶希聖認為∶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與歐洲的封建制度只是小異而大同,中西封建制度的共同點均是以土地制為基礎,建立了一種人身隸屬與保護關系和身份等級制,至於差別則在於∶西周封建比歐洲封建的中央權力似要更大些,卿大夫邑內的人民對諸侯的義務也比對卿大夫義務似要重些。換言之,也就是分裂割據的情況還不那麼嚴重。

陶希聖把戰國以後的中國社會稱之為「前資本主義社會」或「先資本主義社會」,這不僅反映出他對經濟因素的重視,而且反映出他也受到數種社會形態依次遞進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影響,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封建社會之後的社會(戰國之後)必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然而它又很不象資本主義社會,無以名之,陶希聖只好稱它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後來還有人稱它是「後封建社會」,無論「前」「後」與否,總之它很難得到自己一個獨立的名稱。馬克思主義學者則免去這些麻煩,直接稱這一戰國至清的漫長時期的中國社會為「封建社會」(郭沫若等),或「封建領主社會之後的封建地主社會」(範文瀾等),以便它與「資本主義社會」銜接。

當然,陶希聖的如此稱謂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謹慎的態度,甚至理解為是一種類似於對本質的「現象學的懸置」,即在難於探明現象的本質或性質之前的一種暫時擱置——僅以一種外在的形式標定它或僅僅提出它。王禮錫一度更接近於這種態度,他說∶「自秦代至鴉片戰爭以前這一段歷史,是中國社會形態發展中的一段謎的時代。」vii 我們在陶希聖那裡可以發現一種困惑和猶豫不決,由這種態度也就產生出一種使他屢屢遭到批評的「豹變」或「模稜兩可」,所以,就在《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這同一本書中,我們又在第50頁讀到∶「中國社會是什麼社會呢?從最下層的農戶起到最上層的軍閥至,是一個宗法封建社會的構造,其龐大的身份不是封建領主,而是以政治力量執行土地所有權並保障其身份的信仰的士大夫階級。」在第190頁緊接與上文同樣的一段話之後是∶「這個階級的生存賴土地所有權和國家政治地位的取得,而與宗教無關。所以它和農民的勢力關系,與封建領主和農民的勢力關系是一樣。因此,可以叫它作封建勢力,又因此可以叫中國社會作封建社會。」在第247頁上一個作了進一步區分的結論是∶「八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封建社會,八十年來的中國社會是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半封建社會」。viii

這種種解釋可以反映出動員和革命的需要和西方社會理論的籠罩性影響。不過,我們通過陶希聖對士大夫身份的重視仍可發現,在西方理論與中國歷史之間,他還是相當注意中國歷史的特殊性,雖然由於革命時代的眼光,所有這類身份及其派生物自然都要在被掃盪和打倒之列。

與今天中國的政界越來越強調「中國的特色」與「國情不同」迥異其趣,郭沫若在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自序」中,卻是高度強調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的,他認為那種說「我們的國情不同」的看法為「民族的偏見」,認為就象一個人體,無論紅黃黑白,發展都大抵相同一樣,由人所組成的社會也是如此。他以一種發現了科學真理,一下子通體透亮的興奮心情和昂揚、上升的姿態,批評羅振玉、王國維僅僅是「整理」史料,胡適也摸不著「邊際」。他承認自己的研究方法是以恩格斯為向導,但同時也認為∶「清算中國的社會,這也不是外人的能力所容易辦到。」「事實是中國的史料、中國的文字,中國人的傳統生活,只有中國人自身才能更貼切的接近」。「在這時中國人是應該自己起來,寫滿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頁。」ix

明顯地不同於陶希聖的曖昧,郭沫若斬釘截鐵的斷定「中國的社會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經二千多年」。x 他認為∶事實上不是在西周,而是在周室東遷以後,中國社會才由奴隸制度漸漸轉入了「真正的封建制」,春秋的五伯,戰國的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諸侯」,秦只是名目上廢封建而為郡縣,事實上中國的封建制到最近百年都很巍然的存在著,秦始皇才是在中國社會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勛。xi

郭沫若顯然認識到他所說的「封建」與古代的「封建」含義截然不同,所以他反復說「真正的封建制」,「真正的封建諸侯」。他認為∶古人用「變封建而為郡縣」來表示周、秦之際那一很大的社會變革,完全是皮相的觀察,周時並不是沒有郡縣,秦以後也並不是沒有封建,這些都不必說,而關鍵在於∶西周事實上完全是奴隸制的國家,而自秦以後的經濟組織在農業方面是成了地主與農夫的對立,工商業是師傅與徒弟的對立。「秦以後的郡縣制實際上就是適應於這種庄園式的農業生產與行幫制的工商業的真正的封建制度。……所不同的只是封建諸侯的世襲與郡縣官吏的不世襲罷了。這可以說是一種封建制度的變體,然而每每都有傾向到世襲的危險,…… 」xii

「封建」的古義在此就發生了一種根本的轉折,而這種轉折是由郭沫若發其端的, 嵇文甫曾談到過當時一般學者的感覺∶「郭先生有一個最奇特的論斷,就是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完成者。他不承認西周的封建制度,他說東周才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而秦漢以後才完成是真正的封建社會。我們知道,現在所有各派論中國社會史的,不管他們說秦始皇以後中國已經是商業資本主義社會也好,說秦始皇並未曾破壞封建的基礎也好,但是秦始皇對於封建制所起的作用,是破壞的而不是完成的,這一點他們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現在郭先生根本翻過來了。」xiii 何干之在1937年7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的《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中也說∶「在中國過去的八九年間,附和他的人極少,反對他的人卻極多。……但是自從1935年以來,郭沫若的中國歷史觀,好象復活起來。」xiv 十五年以後,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也回顧了這一轉折,他說∶「舊時說夏、殷、周三代為封建制,以別於秦後的郡縣制,這是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歷史事實,從來不曾有人懷疑過,也是不容許人懷疑的。但近年來周封建制被賦與了新的意義,因而三代是封建制之說便發生了動搖。」xv

郭沫若並在此文中繼續補充了他的理由,他認為∶古時所說的「封建」是「封諸侯、建藩衛」的事,要在這種含義上說三代或至少周代「封建」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由於古時所謂「國」本是等於部落的意思,所謂「封建藩衛」也不過是建置大小不等的各種殖民地而已。異姓之國大抵是原有的部落,同姓之國則多系從新建設的。《孟子》、《王制》中的五等爵祿、《禹貢》、《職方》中的畿服制,都在周代金文中找不到證據,當時諸侯稱謂並無所謂等級,足見等級之制只是後世儒家的依託。王國維更有一個重要發現,便是古諸侯在其國內可以稱王。而即便周代確有五等諸侯或五等畿服,「也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封建社會的觀念完全不同。在這兒不容許我們的新舊觀念鉸線。」xvi

也就是說,這里關鍵的是,如果「封建」不再被理解為一種「事件」,甚至不再僅僅被理解為一種「制度」,而是要被理解為一種「社會」的話,這樣,「封建」就不能只是在一個或一些歷史朝代的意義上去理解,而是要在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意義上去理解,而且,它還不是發生在一個社會內部的演變,而根本就是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這樣一種變化自然有如天翻地覆,而中國所經歷的這種大變動除了近代之外,最令人矚目的自然是屬春秋戰國時期,而如王國維、範文瀾等人所認為的殷周之際的變化顯然比不上這一變化,而且資料不足,至於魏晉之際,唐宋之際更不必說。所以,可能不是別的,而正是抓住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遷,才是郭沫若等倡導的「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比較起「西周封建說」、「魏晉封建說」等古史分期說來更吸引人的一個秘密所在。

那麼,這一新的「封建社會」的概念是什麼含義呢?郭沫若在1930年《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的回答還比較簡陋。他說∶「封建制社會和奴隸制社會並沒有多麼大的懸殊∶只是直接生產者在奴隸制下可以公開地大量屠殺,而在封建制下的屠殺起初是不公開,其後是法律上禁止(當然偷偷打殺仍然是不免的)。又奴隸社會是氏族社會的延續,多量地含有血族的成分,而封建制則是多量地含有地域成分的奴隸制」。xvii 在1945年的《十批判書》中,郭沫若給出了比較完整的「封建社會」的定義∶「現代的封建社會是由奴隸社會蛻化出來的階段。生產者已經不再是奴隸而是被解放了的農工。重要生產工具,以農業而言,便是土地已正式分割,歸為私有,而有剝削者的地主階層出現,在工商方面則是脫離了官家的豢養,而成立了行幫企業。建立在這階層上面的國家是靠著地主和工商業者所獻納的稅收所維持著的。這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封建社會。」

⑥ 封建王朝是什麼意思

封建王朝(Dynasty)是指實行封建主義制度的王朝。中國秦滅六國後的王朝都是封建王朝。歐洲主要有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波旁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等。

⑦ 什麼是封建,中國歷代王朝都是封建制度嗎

其實我們所說的封建制度就是在當時那樣的社會里,階級制度非常森嚴,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雖然在當時也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盛世,但是對於生活在封建時代的百姓們來說,卻並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情,之前也有很多文章寫過類似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的言論。

⑧ 什麼是封建文化

我讓你看看幾段資料你就知道皇帝的面目了。

「公元前一百年,偉大的史學家_身為漢朝太史令的司馬遷,正在撰寫那部千古不朽的《史記》。突然間,漢武帝下令處死他,原因是_他對迫不得已投降匈奴的大將軍李陵表示了同情。為了保住性命完成《史記》,司馬遷接受了人類最屈辱的宮刑旄切除生殖器。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寫啊寫,寫得驚天動地,筆走風雲,可當他寫到眼前的漢武帝時,再也寫不下去了。也許他害怕了,也許,他陷入了困惑。兩千多年後,西方最著名的漢學家_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也對這件事大惑不解,他說,司馬遷,學識淵博_通古曉今,為什麼從未考查過皇帝大權合法性的根據在哪裡_他隨意閹割臣民的權力是誰認可的_為什麼皇帝可以做出沖動自發的_無理性的_不可預測的行為,臣民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投訴的法庭_這位研究了一輩子中國的西洋人,臨終前終於看出了門道。離世前兩天,他親手將一部書稿《中國歷史新論》送到了哈佛大學出版社,那上面寫著_中國的天子,實在就等於我們所說的"人間的上帝",他的所作所為,正像當今保險業者所說的"不可抗力_天災",即上帝的作(AnActofGod)。相信永生的西方人敬畏上帝,只關注今生的中國人卻是唯恐觸怒皇帝。他們的上帝就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噢中國人,你慘就慘在,那坐在京城中央寶座上的,不是上帝,而是一個跟你一模一樣,與生俱來帶著深刻罪性和有限性的凡人。」
「真正把持了神州命脈的不是儒家_而是法家和兵家_兩千五百年來_哪一朝天下不是靠刀槍劍戟殺出來_用專政淫威來維系_以仁義道德作粉飾呢」
「有罪的人卻充當正義之神,有限的人卻握有無限權力,藐小可憐的人卻成了目空一切的至高者,壓跟兒不認識上帝的人卻成了人間的上帝,這不就是全部中國悲劇的總根源_總導演嗎」
這就是中國的封建文化。

⑨ 封建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叫封建是怎麼呢來

現在在口語的封建一詞也指思想保守落後。瞿同祖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敘述的封建社會才是真正的封建,即分封建制。秦以後的社會已經不是分封建制了,搞的是中央集權制或叫君主專權制;

現在通常說的封建確實多半是貶義,從包辦婚姻、裹小腳、燒香拜佛、愛佔小便宜,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到以前存在過的政治經濟制度等等無不屬於「封建」,與封建一詞的本來面目已大相徑庭,要還封建一詞的本來面目,恐怕還有很長路。

封建一詞出自於《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毛傳:「封,大也。」鄭玄箋:「則命之於小國,以為天子,大立其福。謂命湯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

(9)什麼是封建王朝的文化擴展閱讀

封建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諸侯、領主或大地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

現代學者稱之為「封建」的歷史制度包括:

封建制度 (中國):始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封建,在公元前3世紀秦朝建立後,漸為中央集權製取代;

封建制度 (歐洲):盛行於5到15世紀的中世紀,隨著16、17世紀民族國家的興起而式微;

封建制度 (日本):發源於8到12世紀平安時代的律令制,在12到19世紀武家政權時代成為主流體制,止於19世紀後半葉的明治維新。

⑩ 請從制度,思想文化,中國歷史分期等方面談談你對"封建"的理解

摘要 從制度上講,封建指的是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國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封建王朝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