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沙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1,和平古鎮, 和平鎮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許多民俗活動相當奇特,很有觀賞價值
2,下沙老街位於浦東滬南公路東側,鹽鐵塘與咸塘港交匯處。
『貳』 汕頭市和平鎮有什麼好吃的小吃
1華僑新村步行街 走到最後頭 那條街有好多好吃的
2老市區 小公園周圍 有愛西乾麵 福合呈牛肉丸果條 福合溝無米果 西天巷蚝烙 老市區什麼都有 去看看吧
『叄』 2020和平古鎮門票多少錢和預約方式 和平古鎮景點介紹
和平古鎮門票多少錢和預約方式 景點介紹福建這里也是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在長久的歷史中為大家留下來了許多人文旅遊景點的,就比如這處和平古鎮,就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古鎮,且還有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之一的,大家如果要來這里的話,是需要大家去預約門票的,有關信息如下。
和平古鎮門票多少錢和預約方式
門票價格
免費
預約方式
大家可通過「南武夷生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客服電話(0599)6811229進行預約和平古鎮的門票,一定要早點預約啊!
景點介紹
位於福建邵武的這處和平古鎮,是一處歷史悠久,擁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同時也是我國非常少見的一處城堡式的大村鎮景區,景區內更是保留著非常多的古民居建築,很是久遠,且古色古香。
景區內一共擁有著兩百間左右的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的,且這些建築都是青磚琉瓦,裝修的很是精美和氣派的,另外這里還有著古街,更是被稱作是福建第一街。
這里有著長度為半公里左右的青石板街道,還有著數十條卵石鋪成的古巷道,大家在這里走著,就好像是和過去的時光進行這一次遇見,充滿著古韻。
景區內還有著二十多處的人類生活的遺址和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吸引著大家去這里的原因的。
目前,景區內包含古建築有著舊市街、東門街、大院宅第、祠堂、家廟、「舊市三禁碑」、縣丞署、和平書院等,還有著一些歷史悠久的民宅和宗祠等建築,同時還有著一些民俗文化遺產,比如這里的儺舞、燭橋、擺果台、觀星茶、游漿豆腐等,大家可以好好的去體驗一些。
對於這處和平古鎮的介紹就是這些了,這里景色優美之外,還有著充滿著古韻和文化底蘊的建築,大家來這里進行一次文化的邂逅吧!
『肆』 邵武和平古鎮的歷史有誰知道
走進和平鎮,你還為其至今保留的傳統文化、古樸民俗以及豐盛特產所嘆服。「和平書院」的一脈書香仍氤氳在鄉民的衣袖間,民間尊師重教樂學之風浸潤著莘莘學子。原始儺舞、婚慶民俗、稻田養魚、田埂種豆,聽導游介紹古老的民俗風情不失為一種享受。而農家水酒、和平鯉魚、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觀音茶等,則讓遊人體味千年古鎮的閑適與溫情。
它是飽含南武夷鄉土氣息的山歌,從遙遠傳唱至今;它是一顆古樸的明珠,從遙遠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抖落的是塵埃,留下的珍貴。它就是奇跡般地保留著300餘棟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鎮。
和平鎮位於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嶺」就在和平境內,因而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唐代以來,歷設里、鄉、分縣建制。這里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不僅有城堡、譙樓、分縣衙門,由明末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煥題寫塔名的「聚奎塔」,閩北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和平書院,還有許多庵廟宮觀、祠堂及義倉,更有近300餘幢明清民居建築,僅建築技藝精湛、雕飾精美、外觀壯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國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保留完整的600多米長的古街,素有「福建第一街」之稱。這里讀書求學氛圍濃郁,文風熾盛,人傑地靈。從唐代到科舉廢除時,和平出了137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這里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戲劇舞蹈遺存相當豐富,僅舞蹈種類就達70餘種,主要有花鼓燈、七巧燈、踩高蹺、刀花舞等,而尤為珍貴的是和平保留下始於奴隸社會的儺舞,可謂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走進幽邃的古鎮小巷,悠悠古韻撲面而來,令人眼界開朗,心生感嘆,浮想聯翩。
和平古稱「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糧食,是一座古城堡。新石器時期,古越先民就在這兒繁衍生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唐時稱「晝錦」,宋為「晝錦鄉和平里」。因唐代這里已經人口稠密,形成繁華的街市,故宋以後又稱「舊市街」。元承宋制。明為「三十三都」,萬曆年間和平開始修寶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設和平分縣。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戶人家時常遭山賊土匪強擾和掠奪,在黃氏族裔黃顯岐、黃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長360丈,佔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別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門、四小門,東西南北四個主城門,並在門上建譙樓,用於瞭望。
和平古鎮不乏豪門巨宅和有價值的建築。
城堡內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小巷縱橫交錯,光滑的鵝卵石記載著古鎮的繁華與滄桑。
縣丞署和平歷史以來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設和平分縣,置「分縣署」和「把總署」,駐兵防守,隸屬邵武府治。縣丞署俗稱分縣衙門,位於古鎮區東南隅的謝傅巷,坐西朝東,現有面積約500餘平方米,兩進廳,五開間,構架以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用材碩大,四根縱梁與橫梁形成一個井字頂,使公堂顯得更加威武壯觀。整幢建築保留了明代建築遺風。地面上還有兩排半圓小坑,為當時升堂時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門外有一塊專給犯人枷號示眾時站立的方石,稱罰站石,一對腳印清晰可見。署衙前右側原有關押人犯的平房(俗稱「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曠的坪地,為駐防官兵訓練、演武場所,稱為「校場」。民國四年(1915年),縣丞署由官產處拍賣給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國九年(1920年),基督教會在此辦起一所初級女子小學,1940年輟。和平縣丞署是全國保留最完好的分縣衙門。
『伍』 邵武舌尖美食都有哪些
邵武舌尖美食有邵武包糍、腳跟糍、和平游漿豆腐、白包糍、什錦圓子等等。
1、邵武包糍
包糍是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間普及的節俗食品。包糍餡的材料一般有竹筍、香菇、芋頭、熏豬肉、熏豆乾等,在不同季節還加入一些其它配料。
2、腳跟糍
腳掌糍又名靠粘提(方言),小吃外形有點類似於人的腳跟,同包糍一樣都是用米漿烹制出的一款類似於粿類的糕點小吃,在邵武非常受歡迎。
3、和平游漿豆腐
和平游漿豆腐是邵武市和平鎮的特產。游漿豆腐味道純正、鮮嫩、可口,是遊客到和平古鎮必先品嘗的特色佳餚。
4、白包糍
是用大米和糯米製作而成的餅皮,裡面的餡料可以和包糍完全一樣,看上去就像一個超大號的水餃。
5、什錦圓子
用大米磨漿,放入熱鍋純手工擀成米漿團,然後搓成一個個小圓子,搭配上黑木耳、芋子、油豆腐、豆芽、香菇等多種食材熬煮,吃著口感特別豐富,「圓子」口感Q彈爽滑。
『陸』 和平鎮的特產
檳榔是海南四大名葯之一,含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C等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醫療保健功效。檳榔樹在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分布較為普遍。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島和雲南的南部地區。海南島種植檳榔據史書記載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遠在唐宋時代已聞名島外。檳榔在海南栽培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檳榔文化」。
瓊中縣和平鎮長興村是一個黎、苗、漢族聚居村落,全村有人口1400多人,地處五指山腹地,山青水秀,是萬泉河、南渡江和昌化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歷來是海南南葯,特別是檳榔的主要產地,種植了約8000畝檳榔,生產優質檳榔。
『柒』 邵武市美食
邵武包糍、腳跟糍、和平游漿豆腐、白包糍、什錦圓子、酸湯粉、和平鯉魚等。1、酸湯粉:酸湯粉是粉干經過長時間的泡發之後,和豬血熬煮成酸辣口味的一種美食。2、和平鯉魚:和平鯉魚是邵武市和平鎮的特產,煮熟的鯉魚肉質細嫩,口感香甜,令人回味。
1、邵武包糍:包糍是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邵武民間的節俗食品。邵武農村,特別是邵南一帶均稱「包糍」,城區一帶稱「哪吒糍」,也有少數鄉村稱「草包「」。包糍餡的材料一般有竹筍、香菇、芋頭、熏豬肉、熏豆乾等,不同季節還會加入不同配料。
2、腳跟糍:腳掌糍又名靠粘提,外形有點類似人的腳跟,同包糍一樣都是用米漿烹制出的一款類似於粿類的糕點小吃,在邵武非常受歡迎。
3、和平游漿豆腐:和平游漿豆腐是邵武市和平鎮的特產。游漿豆腐味道純正、鮮嫩、可口,是遊客到和平古鎮必先品嘗的特色佳餚。
4、白包糍:用大米和糯米製作成餅皮,包入竹筍、香菇、芋頭、熏豬肉、熏豆乾等製成的餡料即為白包糍,看上去像一個大型水餃。
5、什錦圓子:用大米磨漿,放入熱鍋純手工擀成米漿團,然後搓成一個個小圓子,搭配上黑木耳、芋子、油豆腐、豆芽、香菇等多種食材熬煮而成。
6、酸湯粉:酸湯粉是粉干經過長時間的泡發之後,和豬血熬煮成酸辣口味的一種美食。
7、和平鯉魚:和平鯉魚是邵武市和平鎮的特產。和平鎮農民以種單季水稻為主,和平農民的先祖歷來有稻田養魚,稻魚兼作的習慣。農戶在水稻生長期內需要灌水育稻時,在田裡放入鯉魚苗,再投入一些油菜餅、豬糞等為養料。待水稻臨近成熟,鯉魚即可捕撈,每尾半斤左右。煮熟的鯉魚肉質細嫩,口感香甜,令人回味。
『捌』 需要和平古鎮的導游詞求助
在福建
和平古鎮
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有進有廳,氣派非凡---明清時代中原地區屢見的豪華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寶。然而,有一個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棟---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鎮和平。
和平鎮地處閩西北,面積192平方公里,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築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是國家級的旅遊資源。
和平鎮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許多民俗活動相當奇特,很有觀賞價值,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儺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和平還有「三絕」—擺果台、觀星茶、游漿豆腐,都很能吸引遊客。
『玖』 和平鎮的歷史文化
和平鎮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早在六千多年的原始社會,就有先民棲息、勞作。春秋時,和平屬吳國管轄;秦、漢時,和平屬吳郡烏程縣,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和平屬長城縣,唐五代之後一直屬於長興縣。自古至今,和平鎮曾四易其名。據清《長興縣志》載,漢時和平名石城山,末為嘉瑞鄉,設稅務和犒嘗酒庫。元置巡檢司,明改為嘉會鄉。至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4月,設和平鎮。即和平之名,深含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安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