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避免碎片式學習
💡 仔細想想,我們貌似在碎片化時間中學了很多,卻感覺沒什麼用。每天都度過同樣忙忙碌碌的一天,不斷接受新知識新觀點,最後卻無法應用,甚至大半已經回憶不起來。
⑵ 如何保護好農業傳統文化,工業化會使傳統農業文化衰敗嗎
一直以來,學界對農村衰落的原因看法不一,部分人認為農村的衰落是被動的,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相關,這種觀點的論據很簡單:工業和城市「擠占」了本應屬於農村的資源和人口,導致農村不可避免的衰落。這種觀點是否有道理?我們以19世紀的歐洲農村為例,多層分析。
綜上所述,19世紀歐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方興未艾,農村在這種大環境下的改變,並不是衰落,而是通過改變「慣性」的生活方式,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時空坐標。
⑶ 碎片化的社會領域
碎片化」的產生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的,是社會階層的「碎片化」催化了傳媒產業「碎片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各階層的生活方式相差懸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念,消費方式,審美趣味也必然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也是審視傳播學「碎片化」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成因及影響
社會轉型過程中,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這與社會革命不同。革命的過程,雖然社會制度、文化發生巨變甚至斷裂,但個人身份屬性反而隨著革命進程重新劃分和集聚。成為不同的人群。社會轉型則不同,它是相對緩慢的、有序的,個人可以通過不同途徑達到階層的升遷,也有個人隨著整個階層下沉。但無論是上升還是下沉,這種現象都是零散的、四分五裂的,沒有集聚的現象,這就是「碎片化」最重要的特徵。關於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成因及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成因
1.經濟發展是社會階層「碎片化」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為人們的消費選擇奠定了基礎。表1中關於國民總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消費數量急劇增長的基礎上,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在相應發生變化。恩格爾系數是反映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指標。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依據恩格爾系數判定生活發展階段的一般標准,從2000年開始,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40%以下,為富裕階段。2003年,恩格爾系數為37.1%。也就是說,「吃」在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穿」、「住」、「用」的比重不斷上升。對於不同社會階層,其消費結構變化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別,這為社會階層「碎片化」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2.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是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根源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多種分配製度的並存,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從表2可以看出,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與最低收入戶的差距為23484元,是1990年的8.8倍。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與最低收入戶的差距為11953.3元,是1990年的9.5倍。從1990年到2003年,最高收入戶同最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和消費性支出差距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貧富差距不僅體現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即使是同一西安、沈陽的普通職工。也可能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表3顯示的是2004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沈陽五城市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普通職工的收入構成。總的來看,西安、沈陽普通職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高於北京、上海、廣州普通職工,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比例為0。而北京、上海、廣州普通職工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比例明顯高於西安、沈陽的普通職工。可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對收入有著重要影響。即使是同一地區職位相當,由於工作條件的差異,也會引起收入的不平等。
收入是影響人們消費的最直接原因。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差距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擴大。而消費差距的擴大又導致了消費結構變化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社會階層「碎片化」正是在這些差距的基礎上產生。
3.人們生活方式、態度意識的多樣化趨向是社會階層「碎片化」的直接原因
現代社會中,知識和技術轉化為財富的過程大大縮短,大企業組織為降低成本而採取的「外包」和「訂購」策略使中小企業獲得新的發展,網路、生物、文化等新型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新的社會階層流動機會,彈性工作方式和社會服務的多樣化使個體化工作大量產生,所有這些因素都使社會流動速度加快,並弱化了傳統的組織權威和科層等級。即使是在同一社會階層內部,生活方式和態度意識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社會身份認同呈現出「碎片化」特徵。
(二) 社會階層「碎片化」的影響
1.社會階層「碎片化」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消費階層「碎片化」
上文已經提到,收入差距是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根源,而收入又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年齡、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費階層內部也可能由於態度觀念的不同而「破碎」為不同的消費群體,產生不同的消費行為,這是社會階層「碎片化」的最直接影響。因此,僅僅用年齡、教育、收入等基本情況已不能完全描述消費階層,態度觀念、生活方式成為更加重要的劃分指標。
2.消費階層「碎片化」導致消費市場上多種消費形態並存
不同時期的市場消費熱點最能體現消費市場的變化,20世紀中後期中國居民家庭「三大件」的變遷正是不同時期消費熱點的集中體現。從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到黑白電視機、洗衣機、收錄機,再到彩色電視機、電冰箱、雙桶洗衣機,每一時期的「三大件」幾乎都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在當時大眾消費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但進入21世紀以後,由於產品多樣化和消費者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使消費市場集中的態勢被打破。產品多樣化使消費熱點由點及面,從個別產品趨向於某些行業,如家電行業、IT行業、通訊行業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促使不同社會階層內部不斷產生出符合本階層特徵的消費熱點,也就是說,大眾市場逐漸轉化為分眾市場。比如,汽車、房地產,這些奢侈品不可能成為全民消費熱點,只能屬於特定消費階層。
然而,正如上文所指,同一階層內部的消費者由於態度觀念、生活方式不同呈現出「碎片化」趨勢,網路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更為消費階層「碎片化」推波助瀾。在大眾市場向分眾市場轉化過程中,一部分態度觀念、生活方式相近的消費者緊密結合,發展為「碎片化」市場。至此,整個消費市場同時並存三種消費形態,大眾消費、分眾消費、碎片化消費。
總而言之,消費者「碎片化」是在大眾市場基礎上,由不同分眾市場板塊不斷撞擊而形成。這種「碎片化」的影響體現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品牌選擇、媒介接觸等方面,展現出的是一個個立體、生動、高度同質化的消費者集合體。
⑷ 如何做好區域歷史文化調查
要想做好某個區域的文化調研,搞好文創的研發,必須注重實踐為第一原則,在實踐中發現文化精髓。
其次,要注重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搞文化創新,這些都是特別重要的一方面,在調研和文創的過程中,必須搞好這幾個方面,才能做到有成效,有成果。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調研是什麼,調研的目的是什麼,調研的內容。
要和當地人接觸溝通,前面說的空間感還需要同當地人的情感相通。我們現在到鄉村裡,常常把當地人當作資料提供者和信息來源,不夠注意在同當地人接觸中培養情感。
了解他們關心什麼,了解他們的思維和表達習慣,了解他們對周邊的人和世界以及對政府的認知。我不能說這種理解一定對寫論文有用,但我覺得要盡量培養出理解當地文獻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必需的。
要觀察景觀和各種禮儀標簽,包括建築、道路、各種設施,這些也是資料,也是包含了豐富歷史信息的資料,會幫助你發現和理解當地的歷史。
⑸ 如何避免文化沖突,怎樣避免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無法最終避免,只能盡量減少,比較有效的手段,就是增進交流溝通,不以自身文化為中心來思考問題。
⑹ 如何理解受眾碎片化與媒體碎片化給廣告業帶來的沖擊廣告業應如何應對
媒介技術的變革與創新把我們帶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形式改變著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隨之帶來消費者信息接觸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轉變,媒介計劃、廣告營銷工作越來越需要創新性。新媒體時代,媒體經營已經逐漸不再僅限於廣告的概念,從「廣告」到「窄告」,從單一廣告到「全面營銷」,真正的媒體營銷時代正悄然到來。
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
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首先表現在傳者和受者身份的模糊和趨同。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流是簡單的傳-受模式,而如今自媒體讓個體受眾擁有了話語權,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送者,他們可以利用社區、博客、電子雜志、及時通訊工具等編輯發送各種信息。新的網路結構和功能支持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和網路服務,打破了傳受雙方的技術壁壘,受眾的參與范圍、互動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廣告營銷對象的變化
新媒體環境下消費者的特徵是選擇性接受信息、主動傳播信息,並且以移動媒體為中介呈現出分眾化、碎片化、移動化、易整合性等生活形態的新特徵。分眾化:消費者被劃分為一個一個群體,他們各自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每個群體可能和另外的群體有不一樣的心理需求或者產品的功能需求;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一一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移動化:移動終端的發展,尤其是伴隨著3G技術的革新和大規模應用,數據承載和傳輸能力大為提高,移動互聯網也將和互聯網一樣,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易整合性:營銷對象的具體和小眾決定了媒體和廣告商更加容易了解受眾、了解市場,所謂分眾,也是容易聚合的。新媒體的受眾,本身就是一些具有相似特質的群體,在一個小范圍中具有極高的凝聚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把這些小的分眾群體、碎片整合起來,消耗的能量反而比傳統媒體要小,運作也更有效,「碎片」不碎,「分眾」易合,正是新媒體廣告營銷的突破點。
廣告業應對:
(一)重視用戶需求,聚焦融合資源
(二)用好營銷工具,技術創意並重
(三)避免形態克隆,明晰盈利模式
⑺ 怎麼整理碎片化的信息和碎片化自己的想法
如果讓一個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幾年前的媒體接觸方式,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報紙,晚上看電視。但是今天,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內容切分,在信息傳播進入網路時代以後,碎片化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描述。
報紙定位變「泛眾傳播」為「分眾傳播」。平面媒體常常開始圍繞著「讀者關心的是什麼」來做文章,習慣於思考整個報紙定位的問題。然而,在碎片化時代,報紙要「包攬天下」的操作難度很大,而要辦一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的報紙也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讀者的反饋信息,編輯記者們常常哀嘆「眾口難調」。傳統報業雖然在自身定位和讀者定位方面有專門的選擇和設定,但相對來說,大部分報紙的受眾群體定位較廣,屬於泛眾傳播的類型。而現今受眾人群不斷呈現出分眾化的趨勢。「多種媒體,一個聲音」的傳播方式,已不能滿足「碎片化時代」不同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長尾理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商品是一個堅硬的頭部,而海量的、零散而無序的個性化需求則形成了一條長而細的尾巴。將長尾上的個性化需求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主流商品還要大的市場。
什麼是碎片化 「碎片化」,本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 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時,這個社會便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⑻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如何了解並避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突與不便
只能是平時留意,了解不同的文化,敞開心懷接納更多的不同地方的文化,並且分門別類。要麼就是網上搜集,沒事看看。還有就是多問,多想,考慮周到一些。
我認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突還和禮儀有關,建議你去看看金正昆教授教人們學禮儀的視頻,了解了解禮儀方面的事,我認為應該有幫助的。
⑼ 怎樣進行區域文化建設
區域文化建設,就是從價值觀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質、精神狀態、思維方式等方麵塑造主體形象,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進程。高層次的、含有多元文化的環境建設能夠提高區域的品味和親和力,高素質的、有文化底蘊的人才能夠增強區域的吸引力和發展潛力。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可以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所以,加強區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通過社會經濟生活文化含量的提高,能提高人們的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和消費力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區域文化建設,激勵民風民氣,樹立信心,改變觀念,開拓進取,在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同時,解決社會發展中經濟自身不可能解決的諸如精神需求、觀念轉換、民族團結、人才素質、文化復興等種種社會問題。同時要加強區域新聞傳播、文娛體育、科學教育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人們對現代文化的接觸范圍,加快區域文化的發展,發揮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