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歌頌李氏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歌頌李氏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9 01:32:44

⑴ 隴西的李氏文化是什麼

作為一名隴西人!我來回答你!估計沒別人回答你了。
隴西李氏文化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志為世人所銘記。
仰韶文化、齊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隴西、渭源的渭河上游兩岸,散布很廣,比較集中。在隴西地區,沿渭河南岸的黃土台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的分布從西到東,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梁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遺物豐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鏃、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針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環、陶紡輪、陶器皿等。陶器多屬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紅色,表裡磨光,並有彩繪,如弧線三角紋、口沿單線紋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為光彩奪目,造型獨特優美,紋飾嚴謹,具有流暢感,充分體現了仰韶文化的風格和特徵,它是彩陶中的瑰寶。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類型的文化,因最初發現於甘肅和政齊家坪而得名。齊家文化在甘肅境內的渭河流域分布較廣。隴西地區發同有二十幾處遺址,分布在渭河南北兩岸的黃土台地上,包括首陽鄉韓家坪、梅家咀,菜子鄉沙家莊、牟家檯子,鞏昌鎮周家莊,南安鄉唐家坪,雲田鄉紅上溝,文峰鎮營盤坪。堡子坪等文化遺址。

⑵ 隴西堂的隴西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是隴西寶貴的文化遺產。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一直把隴西李氏文化作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在隴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後,我們將繼續以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為紐帶,加強同海內外的交往聯誼,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凝聚海內外李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力量,積極投身隴西經濟建設主戰場,為隴西經濟發展獻計出力,重振鞏昌雄鎮,再創隴西輝煌!

⑶ 有關李氏的資料

隴西李氏與李家龍宮
歷史系2003級甲班 周明明
【摘 要】:天下李氏,隴西第一。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積淀,「隴西」已成為大多數學者和李氏族人所共同認知的李氏族源發祥地和郡望所在地,在今以隴西縣為中心的這一廣大區域內就有大量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和遺跡,其中隴西北關李家龍宮遺址就是其代表。
【關鍵詞】:隴西李氏 李氏文化 李家龍宮
【Abstract】: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the surname of Li is the largest in Longxi. Through the long years of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Longxi has been commonly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the original Li Clan and the site of prefecture by most scholars. Therefore, in the extensive area whose center is Longxi Town today there leave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remains where Li Clan live. Among then the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in the North area of Longxi Town is the representative.
【Key words】:Li Clan in Longxi Town Culture of Li Clan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姓氏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了巨大的保護作用。固定綿延的中國姓氏,是保證五千年文明古國和優秀的中華文化久盛不衰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之中,李姓人數之多,宗族之眾,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影響之大,是其他家族所無法企及的。所以研究及宏揚李氏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隴西李氏溯源
李姓為中國五大姓氏之一,關於李姓的淵源學術界一直以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1)源出嬴姓說;(2)以官為氏說;(3)指李為姓說;(4)李樹圖騰說;(5)源於老姓說;(6)源出姬姓說。其中影響最廣,且為大多數姓氏學家所接受的是源出嬴姓說和以官為氏說。他們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李氏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當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李氏」。[1]又因理、李同音,所以自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故利貞為得姓始祖。李姓自形成時起,長達幾百年默默無聞,直到春秋時期李耳(字伯陽,謚聃,號為老子),著《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言,流芳百世,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李耳九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辯、昭、璣。李崇被後世尊為隴西房始祖。崇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官南郡守,狄道侯。瑤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其孫仲翔,為漢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於素昌,戰歿,葬隴西狄道東川,此為隴西李氏狄道房始祖。仲翔字伯考,先後為漢河東、隴西二郡太守。伯考生二子,為成紀令。以上世系,基本是依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的說法。所以「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詳明,然自成紀令之後,信以傳信;自成紀令之前,疑以傳疑;蓋譜牒之家,疑信相半,尚為成紀令,因居之。其後遂為隴西成紀人,故言李者稱隴西。」[2]
隴西李氏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發展,到隋唐時期,達到隆盛階段。到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命人修《氏族志》,貶抑山東氏族和其他高門大姓,「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是以皇族為首。」[3] 隴西李氏由此被列為諸姓之冠,這是其地望的又一次大提升。終唐之世,各類氏族著作雜出,等第時有調整,但隴西李氏則始終是第一大姓。這一歷史現象也被後世大多數史家所接受,直到近代,國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提出了「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4]這一觀點之後,關於李唐皇族之淵源問題在史學界又重新出現了較大爭論。但陳先生的推測性論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攻之者多,和之者寡。西北師范大學李清凌先生在其《關注姓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研究》一文中嚴密論證,對陳先生的觀點進行了駁難,最後李先生指出「李唐皇族拋棄自己實際的地望,或冒牌趙郡郡望,或將自己的胡姓祖先化身為漢人,這與儒家的倫理孝道無礙嗎?若是當時的史臣懾於皇威而不敢言,那麼後世的政治家,史學家,也何以不敢糾謬,而任其流傳」[5]所以,「李唐先祖出於隴西李氏,唐皇確認,史載分明,是准確無誤和不能輕易推翻的。」[6]
筆者認為關於李唐究竟出自趙郡還是隴西,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它已經成為涉及到從古到今整個李氏家族對其族源和歸屬所能趨同認知的心理范疇。如果我們單純地一味追尋李唐源出趙郡或源出隴西,它所能帶來的歷史意義已經不太重要,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給有著一億之眾的李氏家族造成一種其族源無法確定、歸屬不甚明了的影響,勢必對整個李氏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影響,所以作為姓氏問題之一的李唐淵源問題,我們在關注其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同時,更應該側重關注其現實意義。李唐源出「隴西」已被歷史上大多數史家所承認,更重要的是被李氏家族中的大多數族人所接受,「隴西」二字已深深的根植於每位華夏李氏族人的心中。「我自隴西來,駐馬東征,回首難忘桑梓地;家依江北往,飛鴻南向,一聯聊表子孫心,」[7]這幅高懸於湖北陽新李祠的楹聯,生動地表達了海內外李氏對隴西故土的深情。所以說「隴西李氏之源」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歷史現象演化為涉及文化、歷史、心理等多方面的問題,我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更要綜合考慮,不能單純的僅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至於現在在甘肅的臨洮、秦安、隴西等地展開的關於李氏祖籍地之爭,這只是近年來各地政府只注重發展本地經濟,在研究和整理文化遺產時只注重狹隘的地域性,而割裂文化現象整體性的不科學做法,其結果只能是給李氏文化的研究造成更多的麻煩和障礙。在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這一問題上「或許研究和弘揚廣義上的隴西李氏文化更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8]
以上只是本人對李氏文化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基本看法,至於李唐祖籍究竟源自何處,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甘肅省隴西縣境內現存大量李氏族人活動遺跡,如:李家龍宮、隴西堂、李賀墓、李賀南園、太白井、太白故里碑、李翱讀書堂(今城關一小內)、五李亭(今隴師附小內)、翠屏山「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廟。這些文化遺跡,都是實實在在的研究李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茲就大量遺跡中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李氏祖廟——李家龍宮做一述考。
二、隴西北關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遺址位於今甘肅省隴西縣城北關一心村廟兒巷,因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得名。從此以後「龍宮」成為自唐代以來天下李氏認祖歸宗,隆重祭祀先祖的重要場所。在我國古代「祖廟是祭祀建築中的一種,是專門用來祭祀祖神——祖先陰靈的場所。」[9]那麼李唐統治者為什麼不將「龍宮」建於別處而建於「隴西」呢?這里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廣東梅縣李氏大宗祠所藏李氏族譜載:「五十五世祖,虎公。顯妣周氏,公名克權,為魏將軍,受封隴西公,李氏隴西之名由此。」[10]李虎被追封為隴西公後,李氏便和隴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鄉土親緣關系,而這一時期(西魏),在以今隴西縣為中心的這一區域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隴西縣),轄三郡——隴西郡、南安陽郡、廣寧郡。隴西郡領縣二:襄武、首陽。所以今隴西縣在西魏時期不僅是渭州的州治,而且還是隴西郡之郡治。李虎之子李眪襲隴西公爵後,就在郡治所在地今日之隴西縣署理政務。李淵七歲襲隴西公爵時,也當在郡治所在地,即今日之隴西縣,李唐三代在今日之隴西發跡,「隴西興唐」之說由此而來。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初唐時期,高祖李淵為何要在「隴西」修建祖廟了。
唐貞觀年間,今隴西縣已成為絲綢之路的名城重鎮之一,商賈雲集,使者僧侶往來不絕,物阜民殷,經濟文化繁榮,公私倉廩無不豐實。唐皇室奠基於隴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並詔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對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國姓——李姓。唐天子在西陲「真龍落脈」的隴西寶地建立祖廟,光顯祖宗,威鎮遠方,並御筆親書「李家龍宮」匾額,欽准當地官員營造「龍宮」。遺憾的是這一歷史勝跡,幾因遭受戰火而破壞殆盡,但值得慶幸的是李氏族人為了這一歷史勝跡永流於世,繪制了「龍宮」修建圖和「龍宮」原貌圖(現存於隴西李家龍宮內)。此圖成為我們今天考察這一唐朝雄偉建築群,除考古挖掘外的第一手重要資料。所以今天我們只能依據一些民間傳說和為數不多的歷史遺存來重現當年李家龍宮修建時和建成後的一些盛況。
相傳唐高祖李淵命人在隴西修建祖廟之後不久,唐朝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奪權政變,即「玄武門之變」。政變之後高祖被迫交出實權,並讓位於李世民,自己被尊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後命一高僧雲游古隴西郡,查訪真龍落脈之地。一日,當西行至襄武縣妙娥山村時,暮色蒼茫之中突見西方天際金光萬道,王氣凝聚,巨龍騰躍,從天而降。高僧神情激動遂踏夜幕疾步查訪,果見巨龍飛落之處,聳立一參天古柏,昂首曲身,形如真龍。他馬上繪圖飛報天子,太宗大喜,御筆親書「李家龍宮」匾額,欽准隴西郡守繼續興建「龍宮」。經數千能工巧匠三年零三個月的苦心營造,一座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宏偉建築群落成。「龍宮」竟佔了整個古襄武城的三分之一,高聳的紅色宮牆,與日月爭輝,巍然屹立的南大門,高懸唐太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見示意圖1)但遺憾的是這一匾額已毀,今懸於李家龍宮南大門上的匾額我們從書法、落款等幾方面綜合考證,確系後人偽制。
從「龍宮」原貌圖中,可以將唐代建築的規模宏大,規劃嚴整,風格規范但有不失開朗等特點全部展現出來,形成了震憾人心的「盛唐氣象」。其主體建築色調簡潔明快,層頂舒展平遠,門窗朴實無華,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龍宮」四周城牆環繞,建築物以南大門主殿的縱軸為中心線,宮內建築分前、中、後三組,樓閣林立,店堂巍峨,環境肅穆,頗為壯觀。「龍宮」的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龍、鳳、獅子、天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引什),在封建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現「龍宮」北殿屋脊系當年殘存。整個「龍宮」建築物上鑲嵌大大小小1899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主祭堂高懸「隴西堂」巨匾,李姓後人均在此祭祀祖先。「李家龍宮的修建,使昔日『渭州』隴西城日趨一日的煊赫起來,李氏的達官顯貴前來祭祖,文武百官亦頻頻巡視,隴西一時成為西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11]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唐朝中後期。
至玄宗時「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復隴右。」[12]安史之亂後,吐蕃興起,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又陷秦、渭、洮臨、廣德元年復陷河、蘭、岷廓。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隴右州縣盡矣」。[13]之後,隴西郡地陷沒於吐蕃九十年之久。到宣宗時收復,並恢復渭州、隴西、襄武建置。此時隴右一帶之吐蕃族雖屬於唐,但唐王朝卻無力統治,只是籠絡而已,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末。自哀帝四年(907年)之後,隴右諸地又陷吐蕃達五十餘年。從安史之亂到唐末近150年的時間里李家龍宮所在的隴西郡襄武縣社會動盪,屢遭兵火,民不聊生,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而李家龍宮也數度遭毀 ,變成了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之為「瓦渣坡」。直到宋元時期才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元代建築僅保存一座。
明萬曆五年(1577年),李氏後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落,李姓在當時的聲望和地位遠非昔日可比,所以只是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或「祖師殿」。殿內供奉著李府先祖真人李白,托塔天王李靖,純陽真人李瓊和中壇元帥哪吒太子李羅車等。此時的李家龍宮已完全由一座單純的皇室祖廟建築群而降格為兼有臣民祭祀祖先的普通宗祠和道教宮觀雙重性質的建築群。由於道教有著非常龐雜的神仙系統,在這一系統內,幾乎所有的古代名人將相都被納入其祭祀譜系中,特別是在歷史上名臣將相輩出的李氏家族更是如此。所以,造成此時的李家龍宮內道教供奉的神仙和李氏族人供奉的先祖共處一室的局面。因此「在建築形態上,經常出現道俗不分的現象。」[14]而李家龍宮整體建築也呈現這一風格。這一基本形態也成為從萬曆五年到現在為止李家龍宮建築群的基本形態。增建後的李家龍宮除主體建築群外,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已毀)、北天第三門(已毀)等輔助性建築。清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癸亥(二十八日),是月,甘肅回族米喇印、丁國棟起兵反清。」[15]四月,回民抗清義軍已攻破李家龍宮所在地今隴西縣城之北城。順治六年(1649年)「陝西總督孟喬芳奏,清軍在甘肅鞏昌夾攻米喇印,李國肅回民抗清義軍,沖殺七十餘里,余眾悉潰。」[16]米喇印敗退時,李家龍宮再次被毀,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 」。
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部分建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呂高培任知縣時,曾於任內在「北天第一門」上懸「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1866年),隴西城再陷兵災,全城建築毀於一火,李家龍宮再遭劫難。
清末及民國初年在「龍宮」原來遺址的基礎上,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天,別有天地。(見示意圖2)宮內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及大小殿閣建築,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主殿及兩側殿均飛檐翹角,群龍盤脊。殿中供奉道家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等李氏祖先牌位,香火甚旺。「龍宮」北殿屋脊上的九條雕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主脊上有四條「游龍」意為「龍游四海,四海昇平」;兩坡屋脊上為四條「飛龍」意為「龍行天下,國泰民安」;正中屋脊上為大型盤龍。北殿後部為後花園,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別名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山下的佛龕內分別供奉著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智等菩薩。此時的李家龍宮出現了一種佛、道宗教性偶像和現實中的真實人物共處一室的奇特文化景觀。我們把其放入整個古代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考慮,這種奇特現象是由古代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所造成的。據唐曉軍等《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研究,清代「佛、道、儒的進一步融合,宗教諸神以及民間神鬼逐漸人格化,人逐漸神靈化,人神不分的趨勢在加強。」[17]可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清末以來的各種形式的道觀、祭壇和民間祠堂之中,李家龍宮即屬這種情況。雖然此時的李家龍宮兼有著多種功能,但其作為祠堂的主體地位卻仍然沒有改變。清末民初隴西名人王海帆曾為當時的李家龍宮撰寫了一幅氣勢恢弘的楹聯:「家學溯猶龍,早垂道德昭前代;堂謨承射虎,應有勛名啟後人」,[18]就是對這一歷史勝跡的憑吊。
新中國成立後,李家龍宮被改建為益民麻繩社,1958年改辦縣第四中學,將全部殿宇簡易改修為教室和辦公室。1961年四中撤並後,先後改辦為城關五小、南安初中。其間,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三座假山夷為平地,李家龍宮已徹底沒有了以前的雄姿。李家龍宮現存建築物有北天第一門、主殿、祖師殿、隴西堂、龍殿、北過殿、九龍殿、李靖殿以及後花園郡公樓、聚賢樓、元朝戍邊樓等大小十一座建築,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建築主體屋架、屋頂、屋脊、磚雕、兩座假山和北天第一門等殘存得到應有的保護和修復。「龍宮」現存脊獸均為北宋時期磚雕,其形態生動、筆法簡練、線條流暢、雕工精細、保存完整,為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極具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1981年、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分別宣布北天第一門和李家龍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龍宮成為今隴西縣境內僅存的古代建築群。2002年隴西縣委、縣政府對李家龍宮遺址建築群進行了全面恢復原貌的維修,並重塑李耳、李崇、李瓊、李世民四尊先祖聖像,在「龍宮」後花園新修了北大門。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2006年6月李家龍宮被列為定西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對李氏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隴西李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所以如何深入、系統、客觀的研究李氏文化,對探尋李氏家族在「隴西」 地區的源流,豐富甘肅地方文化,加強海內外李氏後裔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李氏文化的研究雖然從古到今都是姓氏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但是如何將李氏文化研究與現實生活更加緊密、有機的結合起來,仍然是李氏文化研究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1.隴西李氏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從單純的姓氏文化演化成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而「隴西」作為李氏宗族所共同認知和世代相襲的郡望,其意義也已遠遠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稱,「隴西」這一名號,已成為一種文化標識而深深根植於每一位李姓後人的心中。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李氏文化,關注其歷史意義的同時,應更多的從現實意義的角度出發,從微觀上入手,宏觀上把握,要在全面把握李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重點抓研究成果的推介和開發。選擇能夠在較大范圍產生社會回應和廣泛認同的課題去突破,特別是從海內外李姓人士尋根敬祖和光宗耀祖的樸素感情出發確定研究重點和研究計劃,進行集中的課題研究,力求把研究和成果推介結合起來,以從有利於推介活動的操作性課題做起,注意社會效益。
2.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初期,在李氏族譜收集、李氏淵源的考證、李氏名人資料的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為甘肅四大文化的隴西李氏文化和其它三大文化相比,無論在研究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夠,對李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歷史、人物、軼事等方面的資料收集與整理不能形成准確而具有說服力的認識,對隴西李氏文化中具有民俗性的東西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所以我們在以後研究過程中要進一步重視隴西李氏文化的民間性、群眾性和地方性特點。有目的地挖掘與隴西李氏文化相關的軼聞軼事,通過挖掘、徵集、整理,使所有與李氏文化相關的景點、遺址、遺物乃至一幅楹聯、一尊塑像、一株古樹都有一個說法,呈現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另外在對李氏文化進行對外宣傳的同時,要重視當地群眾性宣傳,增強其地域民間文化氛圍,給人們以文化的厚重感和鮮活感。
3.要重視文化研究和景點建設相結合。李氏文化在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現象的同時,也已經成為一項文化經濟資源,吸引著海內外李氏後人及無數遊人到隴西尋根、參觀和旅遊,所以如何把「隴西李氏」這塊金字招牌做大,是關繫到今隴西縣乃至與隴西李氏文化有關市縣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以隴西縣為例,境內就有大量的有關於隴西李氏的文化遺存(前文中已述),但遺憾的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對這些遺存的研究、保護、開發還遠遠不夠。如前文中介紹的李家龍宮建築群遺址,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的修繕,但其整個配套設施建設還幾乎為零,文化遺存的整體性還沒有很好的整合。所以,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要堅持文化研究和景點建設相結合,互相映證,相互推動。以李家龍宮古建築群為中心,全面規劃,有計劃的搞好景點建設,抓好隴西李氏文化遺存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尤其是加強對一些年久失修或業已毀壞的文物古跡的原貌恢復,力爭形成一批以隴西李氏為主題的古建築群。
在今天,以李家龍宮為代表的李氏族人活動遺址在見證著隴西李氏發展過程的同時,也已成為隴西的文化品牌。所以,對李氏文化及其相關遺址的進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必將為促進隴西乃至整個甘肅旅遊經濟文化建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延壽:《北史》, 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100頁。
[2] 李開珠:《略說隴西李氏源流》,《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第96頁。
[3]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1204頁。
[4]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
[5] [6] 李清凌:《關注姓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研究——以隴西李氏的地望為例》,《蘭州大學學報》 2004年第5期,第47頁。
[7] 李天昌:《隴西李氏文化專輯》(內部使用),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4年版,第27頁。
[8] 孟永林, 許有平:《李姓淵源及「隴西」李氏考略》,《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第125頁。
[9] 羅哲文, 劉文淵, 劉春英:《中國名祠》,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10] 王耀東:《李氏文化緣何落戶隴西縣》,《社科縱橫》2005年第2期,第142頁。
[11] 李天昌:《李氏文化研究續》(內部使用),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8年版,第34頁。
[12] [13] 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960,1040頁。
[14] [17] 唐曉軍, 師彥靈:《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 古代建築》,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20頁。
[15] [16] 章開沅:《清通鑒》,嶽麓書社出版社,第167,169頁。
[18] 楊天成:《試論李氏族源郡望和祖籍》,《檔案》1994年第6期,第35頁。

⑷ 李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為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此外還有趙郡堂,平棘堂等。 四言通用聯 道德傳家,太白遺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道德傳家」源自老子;下聯「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
衛公勛業,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自唐朝時期的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朝時期的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隴西望族,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全聯指唐朝時期的書法家李邕,揚州都江人,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文名滿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隴西世澤,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自唐朝時期的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朝時期的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自春秋時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朝時期的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自南宋時期的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五言通用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撰書聯。 七言通用聯 龍門駕種推元禮,風閣鳴高仰鄴侯
——漢沽八大門「李氏宗祠」門聯
上聯「龍門駕種推元禮」,考證元禮原指趙元昊,宋天聖六年(1028),元昊領兵破回鶻,奪甘州,立為太子。元昊雄毅大略,熟兵書、懂法律,曉佛學,通蕃漢文字,稱帝建國,號大夏。
下聯「風閣鳴高仰鄴侯」,鄴,為古地名,指河北臨漳縣以西。侯,指我國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推測看,古時李姓先人在鄴一帶為世人敬仰的高爵位家族。
鄒魯聖人曾問禮,唐朝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頌,太白詩風萬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
下聯指唐代大詩人李白,詩名萬里。 八言以上通用聯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
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
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此聯採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聯。上聯「理官」,指李氏源於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聯典出成都這支李氏的遷徙,據民國時期《李氏族譜》:唐朝大將李光弼本是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歸唐後姓李氏,屢立戰功,封臨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數省遷徙。元、明以後,有一部分從南方西遷,其中廣東李氏的一支於清朝乾隆年間輾轉遷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
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佚名撰李姓宗祠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中葉,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築物被毀於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龍宮毀於兵災。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後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新。
龍宮前部有戲台和五座樓,後部有龍宮建築群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後五山,均為兵災所毀,現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只存有龍宮建築群十一座,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李氏族人還繪制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古建築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隴西四中時古建築全部簡易改修。1993年9月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復原貌的維修。

⑸ 李氏家譜的文化

湖北省 石首華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譜時編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謙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順必興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屆續譜時又增編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緒,紹聞廣太昌,貽謀裕久遠,蘭桂定騰芳。
湖北宜昌夷陵區李氏字輩:士大三單光,宗國傳發祥,華堂開泰運,世代啟遠昌。
湖北利川團堡李氏派語:珍惜洪昌國,永遠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語:堯錫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陽李氏:銀顯富貴洪萬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縣李氏:秦世克國正誠修,齊至身興定安靜,大學治道載明春,本德余大有可進!
湖北紅安李氏:李氏——輝宗承大業,作述紹其堂。——紅安七里坪聖人湖、紅安城關門前李家、張家堰、李太、李安、松林窪一帶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啟延宗慶;統承宏緒,基賢繼盛;顯揚先業,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輩:金保懷秀清,永春富常明。(續)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鎮李氏字輩:紹在永文繼。三元金江長。
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李家村隴西李姓:忠孝性生,靈明學成。(續) 湖南省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派語:金明左國進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輩:排行原詩:天全基李祚,華胄經商傳,福國護宗祖,元長世德亨。排行新詩: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甘肅省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 陝西省 陝西安康李氏派語:治定來全,忠孝賢良,承前育後,興宗耀祖,先彰正義,永顯文武,春,德,大,聰明睿智,玉彩金顏,本支百世,用從先進,翰章忠政,克廣德新,高雅俊秀,仁義謙真,文武雙全,安邦定國,增光耀祖,福壽添升,千年富貴,萬代榮昌。 安徽省 安徽潛山道德堂李氏派語:宗仁道春初 光長世高尚 立顯承宏先 德廣揚昌遠 支蕃啟吉良 根本植倫常 祖志培經學 家聲積善芳 材華傳國代 恩義達邦鄉 蘭桂階庭茂 筠松節序彰 同林時旈秀 紹述慶鍾祥。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維高居 安徽廬州(關門)李氏字輩:孟宗春林、自如、本傳萬源、延年永慶、德澤綿長、仁義咸進、修身齊家、世安國定。
安徽繁昌東柳李氏:祖德慶長、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啟佑、澤蔭淵源、書林育秀、賢孝廉潔、家邦遠傳。
安徽廬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賢才光國士 德厚永傳芳。安徽樅陽李家塝李氏:呂賢大用 為善必昌 齊全克政 燕翼貽謀 來家智慶 余萬恩年。
安徽定遠關門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
安徽廬江廟頭李氏:百代承(光)先業、千年永繼昌、聲宏原實大、積厚定榮芳。
安徽阜陽李氏:文春風龍啟祥雲,德仲財廣福祿升,永慶高壽恩惠長!
安徽合肥市長豐縣下塘庵子李氏:源啟運昌,懷述承忝,星聯紀盛,炳泰慶乾,儒(如)修廣毓(玉),法憲兆傳,忠信為本,後祠乃賢。
安徽望江倫要堂李氏派語:貴勝慶道妙,敏永文仕萬,大木一志良,思正廣學光,德繼先時序,材傳億世英,自能賓上國,可以錫嘉名。
安徽阜陽阜南縣李氏: 邵夢世春 永玉明元 同興家道 紀應一文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老五門1門:金充宗大丙玉景賢群楚林深運文澤書潭墨
2門:國峰昌學守傳家寶景賢佐郡城永彥崇潭紹
3門:懷治德紅成少丙棟玉景賢群佳仁享應鴻善端尚襄弘
4門:紅少振棟玉景賢群雲雨連城海肇倚啟潭傳
5門:紅振南園春景正相宜君屬春順遠傳祥潭承 福建省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 山東省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高密南鄉李氏:進倫新桂宗,寶克國功升,連建金照月
考城(民權)李氏字輩:若德昌盛,道在正欽,萬世永慶,福祿長林,…………和杞縣棗園村李氏同祖
山東省巨野縣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縣太平鎮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輩為:孔自春化國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繼雲興明傳志遠,玉民藍光瑞,廣原慶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煥昌,增金茂未強!該支與濟寧市任城區二十里鋪鎮千戶村李氏是同祖。 重慶市 重慶市銅梁縣李氏字輩:正大光明昌,成(承)先維忠孝。
重慶潼南縣塘壩(高埡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鳳,明 (民)德祖宗興,仁義安邦國(順),世界發祥禎。 四川省 四川遂寧安居李氏字輩:登春程之國,國正天興順,文光定紹勛,思維繼永德,萬世輔長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輩:明永李朝天,文中紹丕先,興廣長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廣安武勝李氏字輩:國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旺蒼縣木瓜村、巴中市漁溪鎮苟院寺和土方山、花叢鎮花旗埡、閬中市龍泉鎮鐵佛觀、蒼溪縣仰宗寺李氏字輩:彥、公(登)、景(松)、自(作)、廷。世榮光一本,德勝積三多。惟子端友孝,成家道在和。
四川通江縣回林鄉李氏字輩:壽(qi)國文朝樹,萬尚德含新,學仕登大本,懷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縣鐵佛鎮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陽中江李氏派語:斯氏本忠,萬世興隆;洪兆先德,永佑後聰。(續字輩)家國天廷,中華少雄。
四川廣元蒼溪一帶:恩榮光昌國,洪財煥大唐。
四川青川縣茶壩鄉派語:龍斗林思從,春正開榮昌,忠和光天德,萬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輩:朝庭延長,君國忠政,天子萬年。
川中江李氏派語:德玉純熙積,余慶照家祥。
成都金堂水竹林隴西郡李氏字輩(一世祖李輝春/貝氏,二世祖李世愛/莫氏,三世祖李生玉/許氏,原籍湖南新寧高橋,班輩「思文仁大,應一世有(或泰思文宗 應紹世國)天元年永時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時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慶,福祈延長,篤生英俊,特起賢良,安邦定國,族大庭光
四川廣漢:上二十輩為: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坤賢乾得助 子孝親常寬 到家父「寬」字輩結束 ;下二十輩從我「仁」字輩開始為:仁義治世寶 清潔傳家珍 忠信福祿本 和平暢茂因。
該資料不全,李氏一族譜,在德陽中江廣福石龍,嘗有一支名:......少 大 唐 運 復.....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醫學傳承的一支,但是武學和醫學傳承己失。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後人。
四川宜賓珙縣巡場李氏:李氏家族,遷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則以金木水火土取義,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運而不已,至吾族人眾氏煩,依此難以為列,敬將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著十六字和修譜增著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體堯舜之心傳也,其後人諒之,慎無母紊焉矣。
字輩(方衡選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啟良模,頻輝銳志,福澤維新,賢明遠繼;文才英秀,華豐鴻光,國強家富,仁和科先。) 貴州省 貴州(魯屯) 李氏字輩:廷明章汝枝,榮華乃如斯,龍門傳道德,燕翼繼修為,忠孝持身本,詩書治國基,嘉祥由和順,良善實吾師. 廣東省 廣東興寧李氏仁本堂:志應國朝泰,祚同運會長,榮宗復顯祖,奕世衍書香。 江蘇省 江蘇連雲港贛榆縣李氏:泰安宗裕慶,傳家大啟祥,顯文榮盛世,永錫萃群芳,元臣祝厚澤,為善濟時康,詩書從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潤化育,勛業名振揚,雲仍懷至寶,萬代炳餘光。
江蘇鹽城濱海縣李氏:學富德功章,利民裹國光 。 吉林省 吉林松原扶余縣李氏:振洪純銀久,居正守光明,誠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蘭白旗李氏:1781年從山東萊州府掖縣沙河子北小城子來到吉林舒蘭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譜字:光明萬世永,榮遠興裕祥,兆庭顯鴻慶,傳繼紹德常。家訓:忠孝仁愛。
吉林永吉縣關東八支下李氏:忠興建煜,紹德長繼,華春明義,平安久緒。 其它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世澤光昭,家范嚴恪,節義忠貞,詩書禮樂,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隴西郡戰國置郡。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置郡,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 西晉置郡,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一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
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梁國公元前202年改碭郡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
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其它堂號:
①郡望堂號:趙郡、范陽、頓丘、渤海、丹陽、安邑、平涼、姑臧、敦煌、絳郡、武陵、牛山、穎川、常山、平棘、遼東、江夏、廣陵、漢中、柳城、略陽、雞田、武威、高麗、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陽、梁國、廣漢、梓潼、中山、襄城。
②自立堂號:綿遠、平棘、衍慶、篤誼、本立、雍穆、培元、善慶、世美、介祉、追遠、師儉、敦復、崇禮、如在、敦本、青蓮、敘倫、四平、百德、敦睦、三鑒、四平、龍門、五經、思孝、致和堂、裕令堂、裕合堂、垂裕堂、衍慶堂、世德堂、倫要堂等。

⑹ 初中作文李家龍宮 1.李 家龍宮每一個大殿的地理位置

林惠萍在「李家龍宮」陳列李氏將軍塑像的廂房裡擦拭著一尊李廣的鍍金陶像,神情專注、不苟言笑。她是這里的一名解說員。
周末,記者踏訪海內外李氏宗族懇親的重要場所李家龍宮。這里顯得寧靜,院內整潔幽靜,幾顆蒼松植在園中,正堂內的香火正旺,煙氣一縷縷飄溢出來。

據《隴西李氏文化網》介紹,李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皋陶後代理征,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紂王的旨意,
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
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中國宋代史學家鄭樵在其《通志》里說,天下言李者稱隴西。

繾綣於隴西北關西北隅的李家龍宮歷經滄桑。據《隴西李氏文化續集》記述,李家龍宮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作為李氏宗祠由當時的治隴官員與李氏族人鼎
力所建,唐太宗親賜「李家龍宮」四字。彼時的龍宮建築群規模龐大,分前、中、後三院,樓閣林立,雄偉輝煌,是當時罕見的宮廷式建築群。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
九獸,僅少於封建制度下只有皇宮才能安放的十獸。龍宮建築物上「盤」1899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

歷史長河裡,朝代交替,民族交融,戰亂頻仍,隴西李氏大舉南遷,龍宮建築群亦遭毀嚴重。如今龍宮院落里,坐北和坐西兩處大殿上脊獸猶存,磚雕形態生動,筆法精練,雕工精細,線條流暢,均為北宋時期的磚雕。

為了更好地弘揚李氏文化,方便海內外李氏宗親的拜謁活動,隴西縣多次修復李家龍宮。近期,通過融投資實施了總投資13.5億元人民幣的隴西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

「根在這里,李氏子孫們能親眼看一看祭奠先人的祠堂,親口嘗一嘗滋潤祖輩的井水,那種真切虔誠,其他地方很難體會到。」林慧萍回憶李氏宗親祭拜宗祠的場面時感慨。
2009年,國內外遊客15萬人次踏訪隴西,其中,來隴西尋根祭祖的海內外李氏宗親佔十分之一。海內外李氏後人,通過尋根問祖,昭顯族榮、發揚
門風、尋找血緣、感受親情。「這是在尋李氏祖先的根,更是在尋中華民族的根。」蘭州李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李保亮表示,如何讓姓氏文化良性地脫胎與生長,
如何讓優良的中華文化傳承和發揚,這是李氏文化的歷史重任,也是其文化存在的意義

⑺ 天下「李」姓的根源地是在哪裡,李姓文化有什麼歷史

天下“李”姓的根源地在甘肅,不過最初的時候並不叫“李”而是叫“理”,在商朝時期,“理”氏族人在朝廷任命官職“大理”,所以用官職的名稱作為姓氏,也就是“大理”中的“理”。後來“理”氏家族由於昏君無道被迫害,致使家族中的主要成員都被殺害,而老弱婦孺則提前逃亡,避過了一劫。

綜合而言,最初的李姓只是一個家族的姓氏,然而隨著唐朝的建立,李氏家族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使得全國范圍內李姓人員的數量大大的增多,同時也使得絕大部分李姓家庭並不是根源李姓家族的族人。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李姓家庭心中隴西的地位,在如今仍然有很多人會經常回到隴西的李氏宗祀前去祭拜。

⑻ 李姓的歷史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⑼ 李姓的相關文化,起源,包括歷史皆可 謝謝了!

圖騰釋義
《說文解字》認為「李」字的本義是指李樹。遠古時代的李氏族便是以李樹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古時,「李」與「理」相通,「理」字的本義是指掌管征伐刑戮的法官,世襲理官的李姓先人也以官名作為氏族的圖騰

源於嬴姓和姚姓
源於嬴姓和姚姓,出自黃帝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或出自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後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帝辛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數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李蟄,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
李利貞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後 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涉及今孝感地區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
山東日照太平橋李氏派語:為予衍其緒,宗業宜慎守;忠厚作貽謀,家運乃克久;植基資篤信,敦行尚朴誠;敬共存世澤,懿訓栽心銘。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一家,萬代開中華。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征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邵陽八甲李氏派語:應嗣繼仁子,志文仲顯廷,祖宗永世德,時長開佑增。續班: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嶽陽李氏派語,榮資成國澤,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贊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一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霍邱龍潭李氏字輩:乾坤毓敬楊,棟克海學章,保家立朝綱。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恆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輩:老派:維學師在賢,大振家國傳,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遠,修齊錫慶長。新派:繼世昌威治,詩文勝澤興。 保定府李氏字輩:德洪天喜貴,長久振家興。

宗祠楹聯
李姓宗祠通用匾額 道德傳家 太白遺風 詩酒流芳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 「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 衛公勛業; 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西隴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隴西世澤; 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 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庋藏鄴架; 召記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藏書甚豐,號為「鄴架」。下聯典自唐·李賀,臨死前見夢:上帝成白玉樓,召其作記,遂卒。經傳道德. 經傳道德; 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 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有典有則;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灣省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李大釗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大釗自題聯. 勛業西平望; 文章北海風。 ——當代書畫家李曲齋集清·李文田遺墨字撰題廣東省順德縣均安鎮上村李氏宗祠聯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狂歌痛飲雙仙骨; 索句嘔心一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白為詩仙、酒仙,是為雙仙。下聯典自唐·李賀每出遊,備一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見之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巳耳。」 居士詞猶傳漱玉; 娘子軍莫與爭鋒。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聯典指唐·李淵之女平陽公主。 木榮花綻展春色; 子孝孫賢傳嘉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鶴頂格李姓拆字聯。 岷江水利千年頌; 昌谷詩風萬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李賀,有《昌谷集》。 玉爐修煉延年葯; 真道興誠益壽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雲南省陸良縣城南面三十里處的終南山老子(李聃)說經台石刻聯。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對九峰如畫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地理學家、古文家李兆洛撰書聯。 原本隴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孫。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台北縣淡水鎮忠寮里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道德猶龍,名起柱下; 文章倚馬,系出隴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詩禮趨庭,人羨鄴侯卷軸; 忠貞體國,世瞻元禮蕭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聯典指東漢·李膺秩事。 鳴鳳朝陽,諫諍均推御史; 宮袍帶月,神氣咸欽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聯典指李白。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 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勛。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東魯聖人曾問禮; 淵源溯唐代,翰林著績、玄宗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 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李氏宗的來源和遷徙;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貴胃。

⑽ 隴西李氏的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注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志。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託。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復重建「隴西堂」,並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開發中心先後成立,對隴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來、資料交流、新聞媒體介紹等多種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宣傳活動。
《人民日報》——海外版,《甘肅日報》、《香港商報》、《菲律賓商報》等十幾家報紙;中央電視台、北方電視台、甘肅電視台、定西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台;世界李氏網、李氏網、隴西李氏文化網、蘭州大學網站、隴西縣政府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均發表有介紹隴西李氏文化或專業研究隴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資料。國家郵政局出版了有關隴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郵票和明信片。編排的《風雲隴西堂》也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輿論宣傳和相關論文的撰寫,使隴西李氏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歌頌李氏文化的形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