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要區的文化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高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創了古老的史前文化。在高要縣永安鎮夏江村(現屬鼎湖區)出土的雙肩石斧、石錛等大量石器,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生產工具,表明先民已有了與漁獵經濟活動相適應的磨製石器。在高要縣廣利鎮龍一村(現屬鼎湖區)貝丘遺址出土的一批彩陶片和夾砂粗陶片,顯示這一時期高要先民的工藝水平。同時還先後挖出側身曲肢骨架30具,這是廣東省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的首次發現。其中一個具有明顯的人工拔除上頜側門齒痕跡,為新石器時期「拔齒成人」(古稱「鑿齒民」)的物證。金利鎮茅崗石路村的干欄式水上木構建築,標志著高要西江沿岸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而在北嶺松山出土的戰國墓及有關的銅器,表明古代高要深受楚文化的影響。
高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重鎮。高要先置縣,後升格為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縣,使高要升格為郡、州、府的行政中心,這是高要成為西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政治中心的開始,奠定了千年名郡的基礎。政治上的不斷加強和穩定,為南遷移民和發展生產創造了條件。中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大量輸入,促進了高要的經濟發展。高要建縣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立高要鹽官,為嶺南僅有的兩處鹽官之一,珠江口內外的鹽均通過高要北運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中原所產的絲綢通過高要到達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在陸上的延伸。著名的端硯問世於唐代,成為高要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宋代是高要大規模開發的重要時期。北方的戰亂帶來了大量移民南遷,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西江一帶土地得以大量墾殖,興築堤圍加速了土地的開發和村落的建設,高要縣被朝廷定為望縣。紹聖三年(1096年),宋神宗趙頊之子趙佶被封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趙佶繼位登基,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10月,宋徽宗改「興慶府」為「肇慶府」,賜御書「肇慶府」橫額,肇慶之名自此而來。
高要文化的發展與宋代幾位名臣的推動有直接關系。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由揚州天長縣令調任為端州知州,任期三年。他建驛站、星岩書院和豐濟倉,開井利民,築渠引水,深得百姓擁戴。宋代高要已成為全國兩大產硯中心之一,新開硯坑近10個,以高要爛柯山的上、中、下三岩所產為佳,尤以下岩石為最上品。儒學在宋代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政和四年(1114年),郡守毛衍文設高要學宮(在現今肇慶市正東路42號),是端州有縣學之始。
明朝至清代中葉,高要政治、經濟、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興盛景象。在政治軍事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吳桂芳將兩廣提督(後改為總督)府從梧州遷至高要縣城,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歷時182年。高要一度是南明皇都,清順治三年(1646年)10月14日,明桂王朱由榔監國於肇慶。在經濟方面,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發展,西江的魚花、蠶繭、草席等物產遠銷各地,西江河面「帆檣如織」。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金渡織席藝人發明了花席,咸豐五年新橋人編織的洋籃竹器開始出口外銷。明、清時高要的文化在中西文化交匯中發展。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到高要傳教,被譽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城西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咸豐十一年(1861年),美籍傳教士紀好弼在城中路建造第一所基督教浸信會堂。為加強儒學教育,明宣德六年(1431年)建崧台書院。萬曆十三年(1585年),為振興文風在南岸建造文明塔,並在塔下建文峰書院。天啟四年(1624年),又在烏榕崗上建巽峰塔(俗稱烏榕塔),寓生生不息之意。
鴉片戰爭以後,大批高要人逐漸移居海外。高要華僑分布於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澳大利亞為最多。
高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河台開耕節、宋隆茶果節、金利賽龍舟,還有金渡花席、新橋洋籃、大灣紅木等手工藝。
⑵ 肇慶有哪些旅遊景點
首先當選的是肇慶七星岩,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爬山時雲來霧繞,風景不錯,值得去看看。
崇禧塔,肇慶的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明代古塔,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崇禧塔聳立在美麗的西江兩岸,為名城增輝添彩。郭沫若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優美詩句。
另外肇慶還有很多歷史文化景點,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可以前往。如,
1)肇慶古城牆 肇慶古城牆位於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2)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座落在肇慶市城中路
3)梅庵是古端州名剎,坐落在肇慶市城西的梅庵崗上。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築藝術獨特,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木構建築風格,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珍視與關注。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
肇慶的小吃有很多,但說早餐都數不勝數,
1)「華記」(舊天僑位),「腸粉世家」(黃塘路與康樂路交界)——呢二家的拉腸和柴魚花生粥算是肇慶數一數二。
2)「茂源館」(在德星巷口,宋城酒店正對面)——牛腩粉(小的3元,大的5元,記得加秘制醬料)
5)「桃源雲吞店」(城東區市公安局對面,另一分店在市兒童公園隔壁胡同)——除了招牌雲吞外,入面肥老闆既干炒牛河好令人懷念啊!
下面在說說飯店裡的美味:
1)「南海燒鵝店」(木橋頭市場)「諸家軒」(和平路與躍龍路交界)——燒味類快餐,還開了家"南海燒鵝面」在「加州紅」附近,即「荷花餐館」後面;外帶比現吃還要便宜。
2)農家飯——城中路舊肇慶電影院對面,煲仔飯很美味
3)和平大酒樓里的白果豬肚、梅菜豬踭、芋頭扣肉、炒山珍(竹笙、茶樹菇、冬菇)、紅燒乳鴿不錯
4)十二中、瑤池附近間天一樓,哪裡的牛肉丸相當不錯,還有蠍子湯、木瓜煮蟹都可以嘗嘗。
5)片皮鴨,「珍寶」(天寧路)的招牌菜,師傅會現場將肥美的鴨片一刀一刀切下,會另外炆鴨肉,一鴨兩食,很贊~
6)乳鴿,「石歧佬」(岩前路),天天生意都很火爆,不妨一試。
⑶ 肇慶都有哪些旅遊景點肇慶的特色小吃和特產有哪些
您好!肇慶的旅遊景點如果選擇風景的游覽那麼首先當選的是肇慶七星岩,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爬山時雲來霧繞,風景不錯,值得去看看。
崇禧塔,肇慶的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明代古塔,也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崇禧塔聳立在美麗的西江兩岸,為名城增輝添彩。郭沫若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優美詩句。
另外肇慶還有很多歷史文化景點,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可以前往。如,
1)肇慶古城牆 肇慶古城牆位於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2)麗譙樓原名御書樓,又稱永明宮、紅樓,座落在肇慶市城中路
3)梅庵是古端州名剎,坐落在肇慶市城西的梅庵崗上。始建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在此插梅而建。梅庵的建築藝術獨特,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木構建築風格,是嶺南城區一處十分珍貴的千年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珍視與關注。有「千年古庵,國之瑰寶」的美譽。
肇慶的小吃有很多,但說早餐都數不勝數,
1)「華記」(舊天僑位),「腸粉世家」(黃塘路與康樂路交界)——呢二家的拉腸和柴魚花生粥算是肇慶數一數二。
2)「茂源館」(在德星巷口,宋城酒店正對面)——牛腩粉(小的3元,大的5元,記得加秘制醬料)
5)「桃源雲吞店」(城東區市公安局對面,另一分店在市兒童公園隔壁胡同)——除了招牌雲吞外,入面肥老闆既干炒牛河好令人懷念啊!
下面在說說飯店裡的美味:
1)「南海燒鵝店」(木橋頭市場)「諸家軒」(和平路與躍龍路交界)——燒味類快餐,還開了家"南海燒鵝面」在「加州紅」附近,即「荷花餐館」後面;外帶比現吃還要便宜。
2)農家飯——城中路舊肇慶電影院對面,煲仔飯很美味
3)和平大酒樓里的白果豬肚、梅菜豬踭、芋頭扣肉、炒山珍(竹笙、茶樹菇、冬菇)、紅燒乳鴿不錯
4)十二中、瑤池附近間天一樓,哪裡的牛肉丸相當不錯,還有蠍子湯、木瓜煮蟹都可以嘗嘗。
5)片皮鴨,「珍寶」(天寧路)的招牌菜,師傅會現場將肥美的鴨片一刀一刀切下,會另外炆鴨肉,一鴨兩食,很贊~
6)乳鴿,「石歧佬」(岩前路),天天生意都很火爆,不妨一試。
當地還有很多好玩好吃的,旅遊就是個發現和體味的過程,希望可以幫到您,祝旅行愉快~
⑷ 肇慶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
肇慶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1000多年旅遊歷史。星湖、西江小三峽、德慶盤龍峽、封開白石岩、大斑石、懷集燕岩、廣寧竹海、四會貞山、鼎湖硯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兩大景區)最負盛名。唐以來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譽為「千年詩廊」,與宋城牆、梅庵、德慶學宮、悅城龍母祖廟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慶山川毓秀,物產豐饒,金、玉、木、石諸材俱備,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硯被譽為我國「文房四寶」 之珍品,四大名硯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佣刓抱水含滿唇,暗灑萇弘冷血痕。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熏。干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圓毫促點聲靜新,孔觀寬頑何足雲。」這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所寫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要市盛產蒲草,高要草席生產有4000年歷史,以草細柔軟、編織精美為各階層人士喜愛,色澤鮮艷、質地柔軟、織花美觀、蟲蟻不蛀、冬暖夏涼而馳名。那時,編織草席的原料一-蒲草,主要出產於七星岩四周的瀝湖、野塘之中,但1956年在七星岩四周建起了一個浩瀚似海的大湖之後,就再沒有看到這種蒲草了。現今,編織草席的蒲草主要來源於西江南岸高要市的白土鎮,蓮塘鎮和金渡鎮一帶,它細長、光潔、柔韌,有「賽龍須」之美譽。蒲草曬干後,要經過挑選、舂平、漂洗、染色,然後方可編織。現肇慶市郊和高要等地從事肇慶草席編織的有近10 萬人,每年編織的各款草席達17o多萬張。肇慶草席,以功用劃分,有睡席、枕席、沙發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種劃分,有白席和花席。肇慶花席顏色鮮艷,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鳥、連環扣、二龍爭珠、雙鳳朝陽、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圖案,猶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藝畫屏。肇慶草席向以細密無接草者為上品. 肇慶的牙雕、玉雕、竹編和工藝扇也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劍花、蛋花、肇實、首烏,還有紫貝天葵,都是名優特產;清蒸文(山乃)鯉、清蒸麥溪鯉特色名菜,肇慶獨有;天下粽子肇慶有,肇慶裹蒸天下無,民間美食,天下無雙。 肇慶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懷集的「貴兒戲」 是我國稀有的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魚龍舞、雄雞舞、麒麟白馬舞、十二月採茶歌,400年來至今傳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土著文化、端硯文化、宋文化、龍母文化等等異彩紛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跡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⑸ 肇慶有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有五馬巡城舞(市級的),第二批正在申請中,包括廣寧武術,玉雕工藝製作技術,高要金渡席,新橋洋籃編制工藝,四會民間音樂,懷集春牛舞,廣寧舞山獅,端州胥家糕製作工藝,德慶蝴蝶舞,封開麒麟白馬舞,德慶學宮祭孔活動.
⑹ 肇慶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肇慶有好玩的地方的地方有:鼎湖山,七星岩,盤龍峽生態旅遊區,端州古城牆等等。
1.鼎湖山:
鼎湖山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境東北部,距肇慶市區18公里,由10多座山組成,總面積11.3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0米,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最高峰。鼎湖山以其是集風景旅遊、科學研究、宗教朝拜於一體的勝地而被稱為嶺南四大名山之首。
2.七星岩:
七星岩位於肇慶市區北約2公里處,景區由五湖、六崗、七岩、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境。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積達6.49平方公里的湖面上。
3.盤龍峽生態旅遊區:
這里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景區內古木蔥蘢。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黑桫欏遍布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盤龍峽生態旅遊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成功開發了勇士漂流、瀑布觀光、峽谷品氧、全國最大的水車群、全國最具風情的山頂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國酒店、盤龍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態休閑型旅遊產品。
肇慶舊稱端州,有「中國硯都「之美譽。肇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
⑺ 高要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高要縣
網路名片
高要縣高要縣於嶺南,中國大陸的最南部。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北與江西、湖南交界,東南和南部隔海與台灣、海南兩島相望。陸域東起饒平縣大埕鎮的閩粵省界,西至廉江縣營子的粵桂省界,南自雷州半島徐聞縣的最南端,北達樂昌縣上旗頭村的最北省界;介於北緯20°12ˊ-25°31ˊ、東經109°45ˊ-117°20ˊ之間;東西相距約800公里,南北距離約655公里,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澳門、香港。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3368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
目錄
簡介
歷史
歷程
發展
編輯本段簡介
高要縣
高要古為百越之地,其古文明歷史可溯及新石器時代。在金利鎮石角村,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水上柵棚木結構建築遺址。
編輯本段歷史
高要縣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設縣置政,因羚羊峽(古稱高要峽)居高扼要故名高要縣,至1993年撤縣設市,歷時二千餘年,一直未更縣名,乃廣東少見。高要以其特有的交通地理位置及較為豐足的糧食,成為歷代統治者控制西江流域的首選之地。西漢時期,高要縣隸屬蒼梧郡;三國時期,地屬吳國;黃武五年(226年)又隸廣州蒼梧郡;南朝宋元嘉中(424~453年)改隸南海郡。梁天監六年(507年)置高要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高要郡置端州,後改信安郡,仍治高要縣。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高要縣或屬高要郡,或隸端州及肇慶府等,幾經更替,然一直以端州(即今肇慶)為治所。辛亥革命後,高要縣初屬粵海道,後隸西區善後公署、西區綏靖委員公署、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8日,高要獲得解放。解放後,高要縣先後隸屬西江專區、粵中行署、高要專區、江門專區及肇慶地區。其縣城肇慶,史多為郡、州、府、道、公署駐地,今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 1984年,高要始建新縣城,它與肇慶市區隔江相望,一橋相連。1988年1月,肇慶地區改設肇慶市,把高要縣所屬廣利、永安、沙浦三鎮劃歸新設的鼎湖區管轄。 1993年9月28日,撤銷高要縣,改設高要市(縣級),由廣東省直轄,委託肇慶市代管。
編輯本段歷程
高要縣
餓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現狀:看粵劇的人群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而年輕人對粵劇的興趣不太濃。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丑、凈、外、貼、末發展到現在為十類丑、七類旦、五類生、三類凈、其中以丑、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編輯本段發展
2007年,廣東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創新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30673.7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46.23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5938.20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12989.28億元,增長13.0%。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9.7%,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0.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9.7%,金融保險業增長26.9%,房地產業增長13.7%,其他服務業增長12.9%。人均生產總值達32713元,增長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