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古代有多少署衙呢
三省六部制,確立於隋朝。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到明代,三省取消,只留六部。
② 遊走在衙門中(三)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保存下來的衙門也有幾個,較出名的就是霍州署、平遙縣衙。
霍州署位於山西霍州市,現存古建築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由南而北分中、東、西三軸線而展現三個建築群。以中部軸線為主的州署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霍州署的開發程度似乎遠不如南陽的衙門,售票處都沒看到有宣傳折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霍名郡的牌坊,未看到照壁。
牌坊後是譙樓,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州盪克寬建。門洞上楣書"振辰"二字,源出《論語》,意為執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順。
在譙樓與儀門之間為丹墀,是知州舉行禮儀和群眾"鬧社火"集會的場所。東西分列土地祠、獄神廟、捕署、快班、皂班,目前均未開放。
儀門:台前石獅一對,拾級而上至儀門。儀門四梁八柱,五檁四椽,建築宏偉壯觀。"霍州署"金字牌匾懸於儀門上端。東、西便門分別是"人門"和"鬼門"。
戒石亭:儀門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書"天下為公",北楣書"清慎勤"。原設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後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虛,上天難欺",用以告誡官吏,永銘不忘。
大堂:又稱"親民堂",現存大堂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大堂面闊、進深各五間,六椽減柱造,大額梁,內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間懸山頂四椽亭。大額明間跨度極長,大堂結構布局嚴謹,雄偉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木構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大堂西側陳列有霍州署的等比例模型。
大堂前東、西兩側為六房,迴廊式,硬山頂建築。里邊要麼只有文字說明牌,要麼文字說明牌與文物不對應,似乎沒有仔細做過陳列,這一點遠不如南陽的衙門。
二堂:在大堂後,現存為民國年建築,面闊、過深各五間,前後沒迴廊,為知州日常辦理州務大事的辦公地方。
內宅:二堂後,知州居住的地方,明代建築,清代屢有修復。各個衙門的展示大同小異。
大概霍州署最有特色的就是廉政教育中心了,占據了原來的儒學署、庖廚、花園等院落,共有十個展廳,規模和內容遠遠超過南陽衙門中的廉政教育中心。
此次參觀感受一般,可能是由於霍州署一直處於修繕中,很多區域都沒有開放,有的展示陳列特別混亂。當地政府的計劃是,全面恢復霍州署鼎盛時期古代建築規模和 歷史 原貌,擴建中國歷代官吏制度體驗館、中國歷代官服、官印文化展示中心、靜心堂等,打造中國唯一官場文化主題公園,並建設全球華裔霍氏宗祠、霍氏名人堂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霍州署。
③ 許多朝代都會設置一些府衙,清朝有哪些府衙
清朝的府有台灣府,王府,內務府,清朝海督府,奉天府。
1、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是清代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是直隸省的最高軍政機關,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
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王府是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區現存的王府均為清代所遺,分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共4個等級。清代北京內城有滿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
清順治帝進關定都北京後,所封諸王和以後各朝所封的親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達30座,其中有親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還有貝勒府、貝子府若干。
3、內務府,清代官署名,掌宮廷事務。長官稱總管大臣,無定員,由滿族王公或滿族大臣兼充,秩從二品,乾隆時改正二品,會稽司掌本府出納;掌儀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監品級;都虞司掌武職銓選;慎刑司掌本府刑名。
營造司掌本府繕修;慶豐司掌牛羊犧牡;錢糧衙門掌皇莊租賦;內管領處掌應中宮差務;官房租庫掌收房稅;養心殿造辦事處掌製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員掌喇嘛唪經。
武英殿修書處掌監刊書籍;雍和、寧壽二宮司員掌陳設汜埽及考查宮監勤惰;御書處掌鐫摹御書;御茶膳房掌供飲食;御葯房掌葯物;犧牲所掌牧養黝牛;總理工程處掌行營工作。
4、海督府是督建頤和園的指揮部,因為是為北洋水師操練用的公園,所以這個指揮部就稱為了「海督府」。海督府在那個時候對清朝的園林建設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5、奉天府,中國清朝府名之一,位於盛京。1644年清兵入關,遷都燕京後,盛京改為留都。並設盛京五部。該府設府尹轄有治中,通判等官職。1912年,清朝滅亡,該府廢除。
④ 保定「衙署文化」指的是什麼
一代省級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說的就是保定直隸總督署
中國清代軍政衙署建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中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
從雍正二年(1724年)李維鈞首任直隸總督起,到宣統三年(1911年)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止,187年中共產生直隸總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數月,任職5年以上的只有方觀承、周元理、李鴻章、袁世凱等10餘人。其中李鴻章任期最長,他3次受命,先後達28年之久。這種平均不到兩年一任次的頻繁更替,原因除有的總督病故、革職或降調外,還是清朝中央駕馭地方大吏的一種手段。因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結黨營私,難以控制,認為適當調換可免於此弊。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為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明代為保定府署與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節保定,於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清朝滅亡之後,這里先後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機關所在地。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東西廣約130米,南北深約220米,佔地總面積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主體建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即中路包括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並配有左右耳房、廂房等,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其它輔助建築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這些建築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
在中國近代史上,直隸總督署曾與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保定是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進犯保定,總督署被佔領。留守總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員遵照直隸總督李鴻章「以禮相待」的指令,命直隸守軍撤離省城,任侵略軍燒殺搶掠,然而,侵略者卻在總督署大堂以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的罪名嫁禍於人,將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員加以審訊,並處以極刑,梟首示眾。外國侵略者端坐於總督署大堂審判中國官員,這在中華民族和直隸總督署的歷史上都是奇恥大辱,也是落後必然挨打的慘痛教訓。
⑤ 現存古代縣衙有哪些
1、黟縣縣衙正堂
黟縣城縣人民政府中院的中軸線上。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元、明、清均有毀興,現保存的系清光緒初年由知縣陳德明所重修。佔地160平方米,歇山式正方形建築
2、葉縣縣衙
河南省葉縣境內,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3、寧海縣衙
4、浮梁古縣衙
景德鎮市郊區 8公里
5、即墨縣衙
在即墨城中山街東端路北立法街29號的市博物館後院。是山東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縣衙。
6、臨晉縣衙
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
7、內鄉縣衙
位於河南省南陽內鄉縣城東大街中段北側,座北面南。
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於清代,佔地2萬多平方米,廳堂房舍280餘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
8、臨淄縣衙大堂
位於今齊都鎮東西大街,路北之縣衙正中。
⑥ 什麼是署衙文化
「兩衙」文化:中國官署文化的兩塊志石
南陽知府衙門、內鄉縣衙,是中國官署文化的兩塊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官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被世人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享有「—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
南陽知府衙門,始建於元朝。作為封建時代惟一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與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衙門、保定道台衙門、霍州知州衙門、內鄉知縣衙門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官署衙門旅遊線。
⑦ 中國四大古衙分別是哪些
以北京故宮為起點的「中國古代官署衙門旅遊線,包括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衙門、南陽知府衙門、內鄉縣衙。四大官衙串成一線,龍頭在北京,龍身在保定,龍尾在南陽和內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