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臉譜文化
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起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有歌曲臉譜和電視劇臉譜。臉譜分為四種:生,旦,凈,丑 1. 傳統戲曲演員面部化裝的一種程式。在面部勾畫一定的彩色圖案,以顯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徵。主要用於凈角和丑角。 魯迅 《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 伯鴻先生 在《戲》周刊十一期(《中華日報》副刊)上,說起臉譜,承認了 中國 戲有時用象徵的手法。」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地方戲中的臉譜是否起源於代面,姑置不論。」 2. 借指面相、面目。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要除去虛偽的臉譜。」 秦牧 《壁畫》:「但這天,畫家急急奔來了。他已經找到了模特兒,找到了罪惡的臉譜。」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江涵笑三次錄音》:「她很內向,臉譜不反映她的千種情愫,萬種心曲。」
特點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一、美與丑的矛盾統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系的密切;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 京劇臉譜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1]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類別
工藝品臉譜
大家看到的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思維想像,在石膏材質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綉等手法製作出形態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製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台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誇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起源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
各種臉譜圖集(20張)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幾乎所有的人類族群,在其原始時代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原始先民們把他們崇拜的某種物品或者概念描繪出來,並對其進行一定儀式的祭拜。《後漢書·臧洪傳》:「坐列巫史,禜禱群神。」祭祀儀式時,負責祭祀的巫覡們要戴上一定的面具。舉世聞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據考證是古蜀國舉行祭祀時的用品。又如「儺禮」,這是自先秦時代就有的一種迎神以驅逐疫鬼的風俗禮儀。儺禮一年數次,大儺在臘日前舉行。《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儺禮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槤《嘯亭續錄·喜起慶隆二舞》中說道:「又於庭外丹陛間,作虎豹異獸形,扮八大人騎禺馬作逐射狀,頗沿古人儺禮之意,謂之《喜起舞》。」可見古代的儺禮,人們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堯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我慚賤丈夫,豈異帶面儺」也能反證,人們在進行儺禮是需要戴面具的。這種帶著面具的宗教舞蹈對民間舞蹈有很大的影響。
介紹
紅色臉
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里的關羽、《斬經堂》里的吳漢。 黑臉張飛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關羽(紅整臉)
黑色臉
既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如「包公戲」里的包拯;又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如:「三國戲」里的張飛,「水滸戲」里的李逵,「楊排風」中的焦贊。 其他:表示陰陽中的陰,用於鬼魂。 膚色較黑或面貌醜陋。 張飛(黑十字門蝴蝶臉)
白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如:「三國戲」里的曹操、《打嚴嵩》中的 曹操
嚴嵩。 曹操(白整臉)
藍色臉
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如:《上天台》中的馬武,《連環套》里的竇爾墩。 竇爾墩(藍花三塊瓦臉)
紫色臉
表現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張郃(紫三塊瓦臉)
金色臉
象徵威武庄嚴,表現神仙一類角色。如:《鬧天宮》里的如來佛、二郎神。 大鵬(金色象形臉)
綠色臉
勇猛,莽撞。 如:《白水灘》里的徐世英
其他:
綠林好漢。 黃色:一般表現性格猛烈。如《南陽天》中的廉頗。 褐色和粉紅色:表現比較正直的老人。 金色:用於佛祖和神仙一類人物,如如來佛、二郎神。 藍色臉竇爾敦
銀色:用於一些比較有法力的精怪。 凈角紫色臉:紫色介於黑紅兩色之間,剛正威嚴的人物和忠義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色臉。如《魚腸劍》中的專諸,《武科場》中的常遇春,《大保國》中的徐延昭,有些人物在小說或者民間口頭文學中描述為紫臉膛,因而使用紫色臉,如《惡虎村》中的濮天雕,《招賢鎮》中的費德功,《戰長沙》中的魏延。有的人物用紫色臉是為了與同台的其他角色區別,如《百壽圖》中的北斗星是相對於老生的南斗星,顯得威武,而《柴桑口》中的龐統用紫色臉膛是表示其相貌醜陋。 凈角粉紅臉:粉紅色臉一般象徵年邁的紅臉人物,如《取洛陽》中的蘇獻,《盤河戰》中的袁紹,《四傑村》中的花振芳等。 凈角綠色臉:綠色臉一般寓意為勇猛暴躁,與黑色臉有相近之用意,有些佔山為王的草寇類人物使用綠色臉。如《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慶頂珠》中的倪榮,《失子驚瘋》中的金眼豹,《響馬傳》中的程咬金等。 凈角藍色臉:藍色一般表示剛強陰險,在臉譜中紫色與綠色的寓意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剛強的人物,如《取洛陽》中的馬武,表示人物陰險性格的如《薛家窩》中的謝虎,《劍鋒山》中的焦振遠,《連環套》中的竇爾敦等。 鍾馗之臉譜
凈角黃色臉:黃色臉寓意人物驍勇剽悍或凶暴殘忍,如《車輪戰》中的宇文成都,《洞庭湖》中的楊么,表示人物凶暴殘忍性格的如《魚腸劍》中的姬僚,《戰宛城》中的典韋等。 凈角金銀色臉:金銀兩色在神怪臉譜中應用較為廣泛,顯示神仙的面現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如《安天會》、《無底洞》、《蟠桃會》中的楊戩(二郎神),《紅梅山》中的金錢豹,《攻潼關》中的金吒均勾金色臉,《攻潼關》中的木吒勾銀色臉。有的將官為表示英勇無敵也用金色,用來助增臉譜的威儀,如《挑滑車》中的金兀術,《四平山》的李元霸,說到神怪臉譜,這里應該強調說明,前輩著名演員都反對把神怪臉譜勾畫的稀奇古怪或陰森恐怖,不贊成把蛇蠍蜈蚣真實地畫在臉上,更反對把骷髏等陰森形狀畫在臉譜里,他們認為這不但有損於舞台美的藝術原則,也使人看了膽戰心驚,有害於舞台表演,是一種淺顯的、藝術造詣不高的作法,雖然是神怪臉譜,也應該與人面相近。 凈角瓦灰色臉和赭色臉:瓦灰色與藍色在臉譜應用中意義相近,瓦灰色臉如《蘆花河》中的烏里黑,赭色與紫色的意義相近,如《綵樓配》中的月下老人、《鐵籠山》的迷當。 《單刀會》中的周倉
凈角淡青色臉:淡青色介於藍綠色之間的用意,如《卧牛山》、《單刀會》中的周倉勾淡青色腦門, 周倉在《青石山》中用金色腦門,表示其死後成神 。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花臉)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 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歷史
臉譜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臉譜起源於面具,臉譜將圖形直接畫在臉上,而面具把圖形畫在或鑄在別的東西上面後再戴在臉上,在中國的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帶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遺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魚鳧舉行祭祀禮儀的用品。北齊蘭陵王長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強,但相貌俊美像個女子,他打仗時就帶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里,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帶上面具。這可能就是戲劇中臉譜的起源.
相關記載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簡單的符號,「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用 韓昌
來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或表情。到了戲里,這些符號就直接畫在臉上,表達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和表情。唐代就有"塗面"的記載,孟郊在《弦歌行》里寫道:"驅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即表明了用染塗臉面表現鬼神的形象。宋代徐夢莘《三朝北門會編》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記載了宋徽宗的兩個佞臣以"粉墨做優戲",口出市井浮言穢語,蠱惑皇上。宋代"塗面"分"潔面"和"表面"兩類,花面也很簡單。畫了個白鼻子、紅眼圈,目的"務在滑稽"。因為宋代雜劇中,科諢佔了很大比例。元代雜劇盛行,在《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的大幅壁畫中,出現了元雜劇正面人物中的"整臉"的譜式,突破了過去副凈那種白底黑線的基本格調,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經是由昆劇演出的傳奇劇的天下,表演豐富,行當分工精細,凈分正凈(大面)、副凈(二面)和丑(三面)。凈丑都畫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其底色多是根據說唱文學中的描繪或演員自己的想像設計的。如關羽的底色是紅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發,臉譜畫在額以下,清代人留辮子,頭剃到腦門以上,臉譜也畫到了腦門以上。圖案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明代相比,臉譜有繁有簡,底色一樣。清代中葉,地方戲興起,凈丑的臉譜每一地方差別很大,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和民間藝術氣息,各種地方戲約有300多個劇種,大多在18世紀以後興起。地方戲的繁盛,使得劇目題材人物角色不斷增多,行當分工更細。凈行除了正凈副凈外,又加了武凈。色彩增加了藍、綠、黃、灰、橙。
臉譜的分類
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勾臉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醜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 姜維善奇門八卦腦門圖案陰陽魚
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潔。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喝酒。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於古典傳說。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勇猛無敵。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示。竇爾墩,典威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北斗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2. 京劇臉譜作為我國藝術瑰寶,究竟蘊藏了哪些文化底蘊
京劇臉譜中蘊藏著什麼樣的文化,教你幾個小妙招,認清臉譜 。哈嘍,大家好歡迎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中國京劇文化,今天我們來給大家講的是京劇中臉譜的文化。京劇它其實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是通過一個人的動作表演,還有聲調當成媒介傳達出來的一種知識文化,但是臉譜是京劇中一種特殊的表現文化的元素,它是通過一個人的面部的化妝來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它是一種隱藏起來的文化,但是臉譜中確實有博大精深的意義。那麼在臉譜中蘊藏著什麼樣的文化?
在臉譜中,還有一種黑色的人,然而這種黑色的臉譜代表的就是像包公一樣的,求真的精神和真實的文化。但是黑色是京劇臉譜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因為黑色的代表都是和包公一類的人。如果說我們不了解京劇的文化精髓的話,我們可以根據這部劇的劇情發展角色定位來判定和包公一樣的人有哪些,在這場劇裡面找出來就可以了。
在臉譜中其實還有很多種顏色,但是最鮮明的代表就是紅黑白是紫。這是比較大眾的幾種角色的顏色和臉部的畫面。通過他們的臉部的顏色,我們能夠從臉部不同的色彩感受到不同的中國文化,但是除了白色之外,大部分都是宣傳的是比較好的文化,白色是一種勸誡的文化。這就是中國臉譜中所蘊藏的文化,我們能夠通過不同的臉譜去選擇各種人物的角色扮演。
3. 中學生必知傳統文化—臉譜
臉譜,是一種中國傳統戲曲的化妝造型藝術,它是在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戲曲舞台表演。臉譜具有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臉譜起源於面具,古代祭祀活動中巫師和舞者並不以真面目示人,常常會戴著面具,面具圖案能夠凸顯出巫舞的神秘莫測,頗具威嚴。北齊蘭陵王長恭,剛毅勇猛、戰無不勝,但是面貌素凈俊美,因此他在出戰時就會著一面具,方助其威勢。由此推演,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里,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戴上面具。這可能就是戲劇中臉譜的起源。臉譜色彩鮮艷,在戲台上十分吸引觀眾,不同性格的角色配有不同顏色的臉譜,因此清晰可辨。臉譜的顏色類型大抵如下:
1.紅色臉:象徵忠義耿直、血氣方剛的義士。諸如俠義之士關羽,他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人物,忠肝義膽、義薄雲天,桃園結義的典故源遠流長;此外,還有《斬經堂》里的吳漢等等。
2.白色臉: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凶詐陰險、工於心計的反派人物。如:「三國戲」《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里的曹操、《打嚴嵩》中的嚴蒿等。
3.黑色臉:戲曲中有兩類角色通常畫黑色臉譜。一類是性格嚴肅認真、端莊威嚴、不苟言笑的角色。例如包拯,他一生剛正不阿,為相期間坐鎮開封府,清正廉潔、為民伸冤,據傳他的膚色極黑,額間有一枚月牙。還有一類是性格豪放灑脫、孔武有力,稍微有些莽撞粗獷的人物。例如: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張飛,和「水滸戲」中的黑旋風李逵等人。
4.黃色臉:表現驍勇善戰、性格殘暴的武將,這類人大多勇猛、暴躁。如典韋,他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一員猛將,相貌魁梧曾數次於危急時刻挽救曹操性命,因此頗受器重。
5.藍色臉: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的人物。如:《連環套》里的竇爾墩。竇爾墩,他從小生活孤苦,卻始終熱血正直,抱有一腔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的熱忱。竇爾敦的父親參加過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因此他也一直身體力行著反清復明的綱領,據傳他劫富濟貧,曾劫走清朝政府的大批財物和十幾匹御馬,將這些全部分給了貧苦的百姓,是著名的「俠盜」,戲曲中竇爾敦的臉譜為藍花三塊瓦臉。
6.紫色臉:表現肅穆、沉穩莊重,富有正義感的人物角色。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
除上述顏色之外,臉譜還包括象徵威武庄嚴的金色臉,表現奸詐多疑或威武庄嚴的銀色臉,表現勇猛、莽撞、沖動的綠色臉等。自古以來,中國京劇臉譜藝術都是廣大戲迷們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它的獨特魅力甚至也吸引了諸多國際友人的目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符號。
4. 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文化意義有哪些
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劇愛好者的特別喜愛的一門藝術,我國京劇臉譜顏色鮮艷、熱烈,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珍寶。顏色的運用標志著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明。藝人在創造臉譜的時分,總要滲透著他們對劇中人物的審美觀點。臉譜的誇張性、裝飾性,不單單使人物的神情鮮明起來,而且也使創作者的思維傾向更加的鮮明。寓褒貶、別善惡,也是臉譜藝術的一種重要特徵,而它的涵義也大多都離不開取形。
5. 京劇臉譜的含義是什麼
京劇臉譜是指京劇演員臉上的化妝圖案,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在京劇中,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稱之為「臉譜」。
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們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已經被公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三點:美與丑的矛盾統一,圖案的程式化,與角色性格的密切關系。
特點:
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
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其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6. 對於京戲臉譜的文化,大家了解的有哪些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接觸京劇臉譜可能是在很多建築的宣傳圖片、商品的包裝、各種衣服上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戲曲臉譜,這也是近幾年臉譜文化走紅的原因,也說明了我國慢慢開始重視這些傳統文化,臉譜藝術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旦開始接觸,你會馬上愛上他。
面部化妝可以標志著戲曲人物的外貌、性格、身份和年齡特徵,所以它不僅具有塑造人物性格、輔助表演、贊美人物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具有區分善惡、區分忠奸、褒貶結合的意義。一般來說,京劇的臉譜化妝有以下特點:美與丑的矛盾與統一;與人物的性格密切相關;圖案具有風格化。是略施粉黛的美化效果,這種妝容被稱為 "俊俏扮相",也叫 "素麵朝天 "或 "凈面"。它的特點是 "千人一面"。一張典型的平民臉--包拯。只有白眉毛,沒有眼窩和鼻窩,額頭上勾著白色的月牙,說是包拯白天關陽,晚上關陰。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7. 怎樣看待京劇臉譜中反映出的傳統文化呢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而京劇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有五顏六色的戲劇臉譜,每一個臉譜都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特點。現在戲劇的臉譜逐漸成熟並且定型,所以臉譜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化妝方式,不同於其他國家戲劇的化妝。而年譜中的象徵性和誇張性,體現了它的民族特色。
三、心靈的畫面在舞台上,京劇的臉譜也被稱為是角色的內心畫面。由此可以看出臉譜的存在,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內心活動,還是我國古代對藝術完美的追求。而臉譜本身也有很高美學價值。
8. 臉譜含義
1、紅色臉譜:一般表現忠義、英勇,如三國武將關羽。偶爾也會有反面人物勾上紅色,這是一種暗指諷刺,如明朝大太監劉瑾,但這種情況不多。
2、黑色臉譜:一般表現公正廉明,如宋朝清官包拯。
3、白色臉譜:一般表現陰險、狡詐,三國奸臣曹操。
4.紫色臉譜:一般表現威嚴果斷,有正義感。如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廉頗
5.黃色臉譜:一般表現彪悍殘暴,如隋朝大將宇文成都。
6、粉紅色臉譜:一般表現比較正直的老人,如東漢名臣蘇獻。
7、金、銀色臉譜:一般都是表現各種神怪,比如西遊記里的神佛,都會貼上金銀粉。
8、藍色臉譜:一般表現勇敢有謀,如清朝好漢竇爾敦。
9、綠色臉譜:一般表現魯莽暴躁,如隋唐時期的程咬金。
(8)臉譜蘊含有哪些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12至13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凈角臉譜相傳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樂舞節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舊唐書·音樂志》里有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故樂舞的記載。
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戴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於演員面部的表演,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鍋煙子直接在瞼上勾囤,這樣就逐漸產生了瞼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離戲台較遠的觀眾往往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使觀眾在遠處就能一目瞭然。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瞼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
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瞼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
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開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9. 臉譜文化的主要特點有哪些京劇臉譜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首先臉譜分為四種:生、旦、凈、丑。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
京劇臉譜畫法獨特,各自遵循一套繪畫章法,每個角色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譜。每種臉譜雖然畫法各異,但都是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徵出發。你誇張,美化,變形,象徵等手法來寓意褒貶,分善惡,從而使人一目瞭然。同時京劇臉譜起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公會是以生活的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
同時戲曲臉譜也是化妝藝術中一種極大的變形的藝術,具有極強的裝飾性特徵。臉譜的創作不僅需要 “離形"也需要 “取形”。變形後的臉譜所要達到的富有裝飾性、具有形式美的藝術效果,是為了直接地傳達其角色的個性特徵。臉渮裝飾的個性化,是要求其裝飾性符合這個角色性格的基本個性特徵。在《探陰山》中,包拯勾的黑色整臉,屬於將相類譜式。該譜勾白眉子,眉心處頓筆下拉,以示其優國憂民;額頭勾兩個白色彎月狀圖案,以示包拯日斷陽、夜斷陰的雙重身份。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的美學思想對臉譜的審美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中國美學思想中注重傳神的特點,就在戲曲臉譜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10. 中國的臉譜文化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其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起源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幾乎所有的人類族群,在其部落時代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中國先民們把他們崇拜的某種物品或者概念描繪出來,並對其進行一定儀式的祭拜。《後漢書·臧洪傳》:「坐列巫史,禜禱群神。」祭祀儀式時,負責祭祀的巫覡們要戴上一定的面具。舉世聞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據考證是古蜀國舉行祭祀時的用品。又如「儺禮」,這是自先秦時代就有的一種迎神以驅逐疫鬼的風俗禮儀。儺禮一年數次,大儺在臘日前舉行。《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儺禮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槤《嘯亭續錄·喜起慶隆二舞》中說道:「又於庭外丹陛間,作虎豹異獸形,扮八大人騎禺馬作逐射狀,頗沿古人儺禮之意,謂之《喜起舞》。」可見古代的儺禮,人們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堯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我慚賤丈夫,豈異帶面儺」也能反證,人們在進行儺禮是需要戴面具的。這種帶著面具的宗教舞蹈對民間舞蹈有很大的影響。
臉譜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臉譜起源於面具,臉譜將圖形直接畫在臉上,而面具把圖形畫在或鑄在別的東西上面後再戴在臉上,在中國的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帶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遺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魚鳧舉行祭祀禮儀的用品。北齊蘭陵王長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強,但相貌俊美像個女子,他打仗時就帶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里,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帶上面具。這可能就是戲劇中臉譜的起源。
相關記載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簡單的符號,「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用來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或表情。到了戲里,這些符號就直接畫在臉上,表達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和表情。唐代就有"塗面"的記載,孟郊在《弦歌行》里寫道:"驅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即表明了用染塗臉面表現鬼神的形象。宋代徐夢莘《三朝北門會編》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記載了宋徽宗的兩個佞臣以"粉墨做優戲",口出市井浮言穢語,蠱惑皇上。宋代"塗面"分"潔面"和"表面"兩類,花面也很簡單。畫了個白鼻子、紅眼圈,目的"務在滑稽"。因為宋代雜劇中,科諢佔了很大比例。元代雜劇盛行,在《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的大幅壁畫中,出現了元雜劇正面人物中的"整臉"的譜式,突破了過去副凈那種白底黑線的基本格調,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經是由昆劇演出的傳奇劇的天下,表演豐富,行當分工精細,凈分正凈(大面)、副凈(二面)和丑(三面)。凈丑都畫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其底色多是根據說唱文學中的描繪或演員自己的想像設計的。如關羽的底色是紅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發,臉譜畫在額以下,清代人留辮子,頭剃到腦門以上,臉譜也畫到了腦門以上。圖案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明代相比,臉譜有繁有簡,底色一樣。清代中葉,地方戲興起,凈丑的臉譜每一地方差別很大,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和民間藝術氣息,各種地方戲約有300多個劇種,大多在18世紀以後興起。地方戲的繁盛,使得劇目題材人物角色不斷增多,行當分工更細。凈行除了正凈副凈外,又加了武凈。色彩增加了藍、綠、黃、灰、橙。
特點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
《單刀會》中的周倉
一、美與丑的矛盾統一;
二、與角色的性格關系的密切;
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