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各宗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本土宗教是道教,要說影響,第一方面是表現在善惡觀上,沒有絕對的善惡,人本身就具有善惡兩面,除惡揚善。類似的還有人生觀表達,當然魯迅的批判是中國的根底在道教,覺得道教誤人,我只代表個人觀點。
第二大致是在古代科學傳承上,中醫的始籍黃帝內經就是道家的(道教經典之一)最後懸壺濟世的有不少道士,著有肘後備急方這一類書,幾乎是中醫學習必備的,裡面有偏方,但更多的是有依有據的葯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從肘後備急方里找的依據。
開化學先河
西方化學開端應該是煉金術,然而煉金術的開始比中國煉丹要晚,雖然煉丹簡單說就是吃重金屬,但是煉丹書確實記載了很多化學反應。道士煉丹文獻可溯晉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篇》的「還丹」反應就是硫化汞和汞的生成和還原反應,開現代化學之先聲。早拉瓦錫。。。我也不知道多少年,拉瓦錫的汞還原論文是1789年發的,雖然原意是研究空氣成分。然後還有點金化銀的技術,就是冶煉合金,看上去物理性質像金銀(光澤顏色質量等等),對鑄造技術來說功不可沒。
其次主要體現在建築美學傳承上,隋唐尊道教為國教,不少觀都是皇家監造的,代表那個時期的最高水準(主要是明)在建築里還融和有書法,雕塑,等等,那個時期的藝術成就,變相的是傳承了這部分藝術文化。
最後是古代文學的影響,儒家倡導入仕,和受道家無為思想的道教是有矛盾的。這就影響了山水田園詩的形成,說謝靈運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李白是深受此派影響的,逍遙,飄逸,誇張,這個影響就大了,都懂。然後是陸王心學,哲學史缺失。
明清小說多鬼神,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等都能見道教的影子,這些作品不復存在,那就可能缺少金瓶梅等艷情文學的生長環境,女權解放可能缺少推動力,革命英雄的事跡也就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女性。
然後就是近現代武俠小說文學,金庸也寫不出來射鵰三部曲,網路文學,尤其是修仙一派肯定是缺失的。
其他很多部分我也沒有細說,要是夠贊就繼續補充,沒人看也就作罷。
@赤子 @難易
我發現我這個答案是爛尾的,現在有時間修一下。
之前和本問題下的答主有過爭執,儒教是否算宗教?
我之前的答案是「儒非宗教而高於宗教」
我為我的言論道歉,起碼,儒在某一時段的發展中,是具有宗教特點的。
但是,我的觀點依然不會改變。儒教放如今來看,不是宗教,只是信仰。
為什麼我會這么說?
如果明確的溯源,道儒皆起易經,早期的儒教有早期宗教的特點,包括神秘崇拜,這一點連和我爭執的答主都沒拿出來反駁我,可見確實冷門。(或說這人答的十個儒教問題,都沒有溯源。)
但是從唐以後,儒慢慢的就出現了各種「去宗教化」的行為。發展到近代,以近現代宗教判定標准來說,儒教不算是宗教了。
宗教一般來說都有明確的死亡觀,釋為六道輪回,道為陰陽輪回,唯獨儒沒有系統的死亡觀,卻又重祭祀鬼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敬而遠之,又表現出一些唯物的特點。
這一系列問題在中文系選修「民間文化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明確的解釋。
儒教是客觀存在,我不否認其存在。
但是儒教不是宗教。
何況儒教之「教」為教化之義(古義)同道教一樣,沒聽說過有人說XX為「道教思想」,一般都為「道家思想」。儒同理。放在現在,是說不通的。
而且最早也不是這位答主和我說的時間,而是史記出現「儒教」之稱。
在近現代的判別中,儒更像學術團體,而不是宗教團體。
任繼愈的文章可以去看看,所謂推崇任先生的文章的人,怕是都沒有仔細通看全篇。
除了文風浮誇之外,自身內容也是有所矛盾,不夠全面
『貳』 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的關系
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可以這樣說,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最初都是由宗教文化演變而來。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無不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是宗教信仰造就了輝煌的民族文化。
信仰就是相信、尊敬並仰慕。
因為信仰,人們熱愛;因為熱愛,人們探究;因為探究,人們思索;因為思索,所以豐富思想,提升境界;豐富的思想,高遠的境界,自然流露出來,凝結為文化。
中國文化如此(儒道釋),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上帝基督)。
何止文化如此,人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都很難成功。
『叄』 中西宗教信仰異同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宗教信仰包含著其起源地的文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歷法的制定分別是在佛教(唐)、伊斯蘭教(元)、基督教(明末清初)的直接作用下進行的。
從恢復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確立新時期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從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的宗教關繫到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寫入十七大報告和黨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理論政策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
(3)不同的信仰為什麼會影響文化擴展閱讀: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獨特的信仰形式,表現出以下鮮明特徵:
個體性:宗教信仰的個體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宗教信仰明確而充分地表現了信仰者個人的意志、決心和生活態度。信仰某種宗教,意味著「一種從根本上改變了的意識,一種新的基本態度,一種另外的價值尺度,一種整個人類徹底的思想轉向、整個個人的轉向」。
第二,宗教信仰反映了信仰者個人的某種內在需要、情感和沖動。因此,一個人的信仰過程,既是這個人心甘情願地接受某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也是這個人自我滿足、自我追求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差異性:個人所具有的某些素質往往展示人的存在的新維度。宗教對人獨特的精神性的承認,乃是我們抵抗一切對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現代進攻的最大堡壘。
『肆』 宗教與文化有關系嗎你怎樣看
宗教與文化是絕對有關系的。先有宗教,再有文化,二者相輔相成。
『伍』 宗教與文化的關系
論文算官話嗎?
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體現再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自然也對歐美文學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歐美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的創作生涯。
基督教產生時曾受到猶太教「先知文學」、「智慧文學」和「啟示文學」得啟迪與熏陶,它將猶太民族得歷史事故、宗教事件、民間風俗、誓言聖詠、愛情詩歌等接受過來,連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穌門徒事跡等,形成了羅馬帝國時期得「聖經文學」及「教會文學」。再羅馬後期得拉丁文學創作中,基督教的耶穌故事、使徒傳記、贊美詩歌和祈禱文辭等佔了很大比重。其中尤以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作為其「信仰自白」而撰寫得自傳體《懺悔錄》影響為大,此書成為羅馬晚期拉丁文學得代表作品。
中世紀得歐洲文學主要事基督教文學,其寫作手法中的「寓意」特點也是得自《聖經》表述中隱喻、比喻等方式。7事跡英國詩人西德蒙所編詩歌《創世記》、8事跡詩人辛紐伍爾夫的《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以及9、10世紀的法國是個《聖女歐拉麗贊歌》《聖徒列瑞行傳》《受難曲》等,都屬於「聖經文學」和「聖徒文學」的范圍。歐洲各民族的英雄史詩在流傳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如8世紀英國史詩《貝奧武甫》、11世紀法國史詩《羅蘭之歌》,12世紀芬蘭史詩《卡列瓦拉》和西班牙史詩《熙德》等都滲入了耶穌極度或聖母聖徒的故事。這些作品在謳歌其民族歷史時也宣揚基督教的觀念,贊頌基督教的英雄。
十字軍東征後開始興起騎士文學,形成中古歐洲「第一個出現在歷史上的性愛形式」,盡管騎士文學一反當時基督教的禁慾主義和出世思想,歌唱現世生活與愛情之美,卻仍宣揚唯基督教信仰去冒險、聖戰和獻身,號召為尋找聖徒遺物而四處奔波、浪跡天涯,從而與基督教傳統尚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學以城市文學為主流,它們反應了新興市民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例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賴希林的《蒙昧者書簡》、伊拉斯莫的《愚人頌》和馬婁的《浮士德之悲劇》等不僅取材廣泛、格調清新,而且語言豐富,文筆精煉。這些作品強調人的智慧、偉大和自然的優美、恬靜,主張用理性賴對抗宗教信仰的無上權威,靠「人學」賴取代「神學」。然而,其「復興」或「創新」並沒有脫離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文化之土壤。人文主義者的許多文學作品仍借用了教會文學的隱喻、寓言或夢境等形式。在思想體系是說那個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受到基督教神學的支配。如「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文藝復興之父」但丁的《神曲》就是按阿圭那的正統神學體系賴構建的,因此有人說《神曲》的倫理學來自亞里士多德、天文學來自托勒密,而神學來自阿圭那,並把但丁視為當時文學界的「阿圭那」。此外,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詩人塔索在其敘事詩《備解放的耶路撒冷》中也通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種思想文化的沖突和較量來現世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表達其對基督教文化的贊賞和依戀。
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僅改造了基督教,而且也改造了德國文學。他的德譯《聖經》及其散文、寓言和贊美詩等「不但掃清了教會(當時的羅馬天主教廷)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而且也掃清了德國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創造了現代德國散文,並撰寫了成為十六世紀《馬賽曲》的充滿勝利信心的贊美詩的詞和曲」。
在基督教旗幟下的「宗教改革」不僅開創了歐洲近代資本主義的新時代,而且也開始了歐美文學發展的新時代。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基督教「清教革命」的旗幟下進行的,這一「清教革命」又產生了著名作家彌爾頓和班揚。它們的作品都以基督教文化為題材,其《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和《天國歷程》等體現《聖經》主旨的傑作膾炙人口,流傳不絕,已成為歐美文苑的珍品。此外,為尋找信仰自由的樂土。躲避歐洲宗教迫害而渡海移居北美的清教徒們也為北美文學奠定了永久的基礎。1640年北美印行的第一本書《英譯聖詩全書》(通常成為《海灣聖詩》)即出自清教徒之手,而基督教詩人威格爾斯沃思宣講教義的長詩《最後審判日》1662年問世後即重版了十多次,成了心英格蘭的第一步暢銷書。這些清教徒的作品成為北美文壇早春三月中傲寒怒放的奇葩。
15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文學反映出基督教思想在新時代的微妙變化。德國作家萊辛在其《智者納旦》中用三個戒指的典故賴宣揚宗教寬容思想,認為各種宗教均有其價值,不能持「偏狹之見」。法國作家伏爾泰也在其《扎伊爾》中敘述了伊斯蘭教的蘇丹奧羅斯曼和女基督徒扎伊爾相愛的故事,並藉此指出走向極端的宗教限制會導致人類生活的悲慘結局。狄德羅在其書信體小說《修女》中對天主教修道生活進行過批評,指責其禁慾主義的不良後果。這一時期西方各界人士對基督教有多元理解,因此在歐美文學中對基督教的態度也各不一樣。
19世紀影響歐美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使這種多元傾向進一步展開。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都從各自的角度論及作為西方文化傳統的基督教,而基督教思想也影響底到浪漫主義也有神秘主義、直覺主義和超驗主義的產生。在德國作家史雷格爾兄弟、諾法里斯和霍夫曼、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以及法國文人夏多布里昂、拉馬丁和維尼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基督教思潮的千姿百態。他們用神秘夢幻的喝掉賴描述自然、超理念的題材,雖然因為走向極端而把人的內心體驗和幻想與大自然的奧妙弄得玄而又玄,不可思議,卻也有著「物我合一」、「歸之宇寰」的神秘美感和「湖光山色」、「幽林深谷」的自然馨香。在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曾以寫實的手臂在其《紅字》中剖析早期北美清教徒生活中的真與偽,探究人性命運的罪與罰。而愛默生、阿爾柯特、黎普里等人則在直覺。超驗的創作中悠然神往、流連忘返。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期乃是歐美社會幾句動盪的時代,一度春風得意的浪漫主義文學葉只得讓位給洞見西方社會危機的現實主義思潮。易卜生的戲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都曾在基督教中找尋過沖出危機之途,所以他們備20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家們尊為「先知作者」。托爾斯泰欲以基督教人道主義來力挽狂瀾,留下了許多驚世巨作。而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則借用基督教題材來喚起民族之魂,使其小說詩意雋永、激情灼人,顯示出久遠的魅力。
在近日歐美文學中,這種基督教思潮的引導和基督教題材的運用已大為孫色,不再構成其主流。但當代文壇仍不時有體現二者關系的佳作問世,從而得以繼續保持其存在和發展的勢頭。
註:以上所提基督教乃是之包括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在內的廣義基督教。本文涉及歷史、宗教、文學多學科,因作者個人學識淺薄而有錯謬請原諒並指教。榮耀歸於三一上帝。
『陸』 不同文化習俗和信仰對社會發展有哪些影響
您好!平安!
人類學家馬克斯·韋伯說:「宗教產生文化,文化產生道德,法律又要經過道德的核准。」可以說,宗教信仰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源頭。
西方的文化大部份來自於基督教,也就是他們之中的人,大部份聽從上帝的教導,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都來自於上帝的教導《聖經》。所以西方產生了民主和憲政,有很發達的科學技術,有很嚴密的邏輯學術觀念不,這也是來自於他們的文化,來自於他們的信仰。
東方人(包括中國)普遍崇拜偶像,比如,一堆泥像,一堆石像,一顆樹,一種紅布……等等,這是不是信仰,而是迷信,信仰和迷信的區別,在於信仰是一種對人的整全的人生價值觀,人為神的僕人。而迷信是邪術崇拜活動,迷信於某種被造之物有種神秘的力量,把非位格化的東西,位格化,這就是迷信。
東方人普遍迷信,所以在東方極少產生過,影響世界,對世界有貢獻的東西。這是直接跟東方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有關系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忙到您!God bless you!
『柒』 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對傳統影響?
開樓主太外行了
中華文化其中核心之一,要數
道德經與易經
所謂道生一,生三,生萬物
後期演化有道教,有神仙論等等分支
而神仙論更有佛道為一個孩子兩個抱一說
然後孔子問道老子,儒家也是對中國影響至深
大學首章,敘述道,講修身養性平家治國
這不是誰影響誰的問題
而是他們在敘述一樣東西,不過用不同的方式敘述,再比如易經無極太極兩儀,天地萬物規律,然而無極者和?
同理
我知道,從你問的問題,能明白說的這些你可能雲里霧里的,
但這是問題核心所在點,至於你不明白的點,自己找兩家書看吧。
『捌』 宗教信仰如何影響文化
通過教義影響廣大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而由觀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形成一種普遍的文化深植於人們心中並流傳下來,例如佛教在我國的起源與發展。
『玖』 道教和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史上,真正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的,乃儒、釋、道三家。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較富有生活氣息,發展至宋明理學,則將重點落實於心性。關於心性的內容,是早期中國哲學的薄弱之處。雖然孟子及《易經》有所涉及,但總體較為單薄。而佛教的大、小乘經論,對心性都有著豐富且深入的闡述。需要說明的是,佛教對於心性的認識,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更落實於具體修證中。尤其是禪宗,特別重視心性的參悟。縱觀中國哲學史,佛教始終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胡適先生早年曾撰寫《中國哲學史大綱》,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於他不了解佛教。其後,他也開始研究佛教,並收集了很多禪宗方面的資料,盡管他的考證未必為教界接受,但也從中反映了他對佛教的重視以及佛教於中國哲學的深遠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也十分廣泛。佛經浩如煙海,僅《大正藏》便收錄了一萬多卷經文。佛教中的許多經典,如教界廣為流傳的《金剛經》、《維摩經》、《法華經》,即使單是從文學角度來看,也足以是傳世力作。佛教典籍的體裁也非常豐富,既有詩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說式、戲劇式的。即使不從信仰層面來接受,也可作為文化傳承來學習,因而在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東晉時期,即有十八高賢會集廬山,於高僧慧遠法師門下同結蓮社,共修凈業。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風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文學作品代表著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心得及生活積累,同時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佛理,流動著禪意。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教,就很難透徹這些作品的底蘊。此外,還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於佛教或相關內容,如《西遊記》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經的經歷為題材。學過歷史的同學應該知道,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之一,對漢傳佛教貢獻卓著。《西遊記》取材於這段歷史,創作中自然滲透了許多佛教思想。遺憾的是,經過部分影視作品的演繹,唐僧反而成了孫悟空、豬八戒的拙劣陪襯,未能再現歷史真實。而《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等筆記小說,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至於名著《紅樓夢》中,則為讀者展現了許多極富禪意的詩作。如果對佛教一無所知的話,勢必無法正確解讀這些作品。佛教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的。佛教的傳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極大促進了中國雕塑、建築、繪畫藝術的發展。中國的繪畫、書法作品,同樣離不開佛教題材。山水畫中,有古寺梵剎、阿蘭若處;人物畫中,則有諸佛菩薩、金剛羅漢、高僧大德。而各個朝代抄寫的經書,則在弘揚佛法的同時,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書法作品。其中,書法大家的抄經名作便不勝枚舉,如王羲之書《遺教經》、張旭書《心經》、柳公權書《金剛經》、蘇軾書《圓覺經》、趙孟頫書《妙法蓮華經》、林則徐書《阿彌陀經》、歐陽漸書《心經》、弘一大師書《華嚴經》等等。此外,敦煌還保存有大量唐人寫經,既是珍貴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極盛之時,普及至「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於是乎,佛菩薩聖誕等宗教節日也逐漸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民俗節日。
道教發端、生長於中國社會之中,必然要吸收由這個社會產生的精神養分,其中當然包括文學藝術。同時,道教作為一種特殊的信仰形態一旦被社會所接受,並享有較高地位時,反過來也會影響文學藝術。
道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大致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本身也創造了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為中國文學中的神話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關於玉皇大帝、東龍公、西王母、盤古真人等等傳說都是承襲古代神話而來的,並將這些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另外,道教本身所創造的神仙故事,如關於八仙的傳說,以及有關泰山、華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的神話故事,也盛傳於民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有的外國學者在研究中國神話時,就將「道家神話」作為中國古代神話的四大組成部分之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台灣的一些學者也說:「道教傳說流播於世,其豐富的想像,幻異的情節,均能在不同時代說話者口中製造出不同趣味。人類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諸如婚姻、痛苦以及死亡,都可在娓娓敘述中獲得暫時的解脫。尤其通過舞台,一些度脫成仙,仙道解困,以及神仙游戲人間,隨心所欲的能力,更為長期生活在困頓中的百姓,在鬨堂嬉笑聲中滌盪心靈。這種文學藝術的滿足,絕不限於文士的寄託幽隱而已,更是廣大民眾的生活樂趣,而為中國文學中突出的成就之一。」
其次,道教中關於神仙的描寫,導游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一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尤甚。道教從道家那裡繼承了極為豐富的浪漫精神,並加以發展,所描繪的無論是人物還是景物,虛實相交,色彩斑斕,引人入勝。這種詭異神奇的浪漫情調,深深地浸潤到中國文學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中國古文學的一大特色。
再次,道教獨具特色的詩詞,也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學。道教描述神仙輕舉飛升或與仙同游的「遊仙詩」,描寫神仙生活的「神仙詩」,以及一些闡發修道理論的詩文,都給中國詩詞寶庫增添了新的特殊的內容。我國古代著名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人都深受道教影響,在他們的詩作中散發出濃厚的道味,且有不少佳作。另外,好些詞牌就得名於道教神仙故事,諸如《瑤池宴》、《霓裳羽衣曲》、《漁歌子》等等。道教對中國詩詞的發展的確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道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在小說創作方面也是很大的。其他不說,單就明清時期大量出現的描寫神魔相鬥的長篇章回小說來講,就可見道教的影響。魯迅先生把這一類小說稱為「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三遂平妖傳》、《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七真傳》等,都是以道家思想為主旨的。另外,以歷史演義為題的作品,也都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
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 中國有句俗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是說民俗極為繁雜而廣泛。其內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娛樂節慶等各個方面。一般地說,道教主要與民間信仰習俗關系密切,通過與信仰習俗的聯系,進而影響到歲時習俗、娛樂習俗等。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靈是虛幻的產物,然而卻與中國民間文化傳統緊密相連。好些赫赫有名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風伯、關帝、文昌、門神、灶神、城隍、土地、媽祖、瘟神、蠶神、葯王、財神等等,原本是流傳於民間的,後被道教逐漸吸收成為道教神祗,並貫以各種名號。這既是道教不斷擴大影響的一種方式,也是它吸引群眾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就是說,道教把民間俗神集中到自己的信仰中來,成為道教神仙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反過來,道教又利用自己的優勢使這些經過道教化的神靈有返回到民間,更深更廣地影響著民間的神靈祭祀活動。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的民眾對他們都是無比敬畏的,對這些神靈的崇拜祈禱,實際上也就成了一種民俗。道教特有的一些神靈如八仙,財神,福,祿,壽三星,也得到民間的普遍祭祀。
其次,道教的法術也深入到了民間,常常與民間的巫術結合而對民眾生活發揮著重大作用。道教法術有相當部分淵源於民間巫術,經過道教的改造發展,使之更加系統化。道教法術內容也是很多的,如祈雨、療病、延生、送死、超度、祈夢、求簽等道術都與民間巫術結合在一起,使得道教藉助民俗而普及,這一點是民間習俗與道教相連系的重要環節。
此外,民間的各種按固定時間進行的民俗活動,道教也深入到了其間。如春節這個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道教的影子就隨處可見,有的風俗沿襲至今。如「敬灶神」,「打夜胡」,「貼門神」,「桃符」及「鍾馗畫像」等,都是涉及道教的。道教神仙誕辰的慶典活動,在民間也極有影響。如呂洞賓、太上老君等誕辰日,民眾多要到道觀燒香禮拜。而且道教的這些慶典和節日,也摻雜了許多民間娛樂方式,變得非常世俗化。這時,有關的宮觀就成了民間娛樂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廟會」就是此種情形的表現。這也是道教與民俗相關聯的重要方面。
道教與中國古代科技 道教的信仰是「長生成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道教徒們不懈地探索、尋求達此目的的各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客觀上亦促進了我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展和進步。
古代醫學——早期的道教(五斗米教和太平教)即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亦從陰陽五行說和經絡學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狀況,認為人的疾病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寒熱有關,提出用針灸調安人體360脈,以草木和禽獸等動植物為人治病。有的經典則以固精、煉氣、養神作為強健人體的方法。
最值得注意的是晉代葛洪、南北朝齊梁間道士陶景弘以及唐代道士孫思邈,他們對促進祖國醫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東晉葛洪著有《金匱葯方》、《肘後備急方》。在《金匱葯方》中有關於結核病、天花等多種傳染病的記載,並指出肺結核(「屍瘵」)是會傳染人的,可導致全家覆亡。《肘後備急方》輯有簡便葯方百餘種,可謂我國第一部急救手冊。齊梁間人陶弘景,精通醫葯學,撰有《本草集注》、《葯總訣》、《效驗方》、《肘後百一方》。其中《本草集注》是將當時所用730種葯「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主詔時用土地所出」而成的,對葯物名稱、來源、產地、性狀、鑒別、功用、炮製等均有說明,是唐《本草》的藍本,為古代葯物學的重要著作。另外,陶弘景還首創按葯物性質進行分類的葯物學分類方法。被人尊稱為「葯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著有三十餘種醫學著作,現存有《備急千金要方》、《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孫思邈在醫學上重視飲食方法,強調醫德,對婦嬰疾病極為重視,《千金要方》中列有《婦人方》三卷和《少小嬰孺方》。
除上面提到的三位道教師徒醫師的醫學成就外,道教的一些養生方術,如行氣、導引、調息、按摩等,都被納入了中醫領域;道教的外丹術則被納入了制葯領域,成為制葯方法;道教的內丹術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醫療手段。
冶金術——中國煉丹術發端最早,源遠流長,西傳印度、阿拉伯、拜占庭,再傳歐洲,在文藝復興後轉化為科學化學。煉丹術是道教所專擅的方術之一,在實踐中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至今仍為科學界所矚目。道教有關煉丹的經書,主要保存於《道藏》,其代表作有:東漢張陵撰《九鼎丹法》、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皆論述煉丹(外丹)之事。書中描述了汞有發揮性並能與硫化合,第一次記載了用兩種元素合成化合物,並記述有煉鉛丹中物質起化學變化時分配比例的概念。晉代葛洪(252—334年)著《抱朴子•內篇》,其中《金丹》、《至理》、《仙葯》、《黃白》言煉丹事,記述了一般無機物的化學變化及製作黃金和白銀的各種方法。化學史研究者認為,8世紀阿拉伯煉丹家蓋伯就從葛洪著作中深受啟發。道教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年)著《古今刀劍錄》,記述灌鋼冶煉的方法,是早期煉鋼術的突出成就。他還發現根據火焰顏色不同可辨別物質的不同,開後代分析化學之先河。
天文歷算——道教有「道法自然」、「修丹與天地造化通途」、「天人感應」等教義。修煉者要知天文、曉地理、達陰陽、窮卦象。故道教與天文、氣象、四時歲差的變化也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客觀上對我國古天文學、氣象學及歷算學曾發生重大影響。道教與歷法學亦有密切關系,北魏寇謙之精於術算,梁陶弘景撰《帝王年歷》5卷,頗有創見;唐代傅仁均善歷算之術,撰《戊寅元歷》,創定朔法,是我國官歷用定朔的開始。
道教文化對我國社會的哲學思想、傳統道德、環境保護、建築繪畫的的發展,也都有著一定的影響,有著在客觀上呈現的成就。
總之,道教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中的組成部分。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廣播於哲學、宗教、政治、藝術等方方面面。正因為其影響巨大,魯迅才會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許地山也認為:「支配中國一般人的理想與生活的,乃是道教之思想、道家文化……」道教對古代中國上至朝廷王府,下至市井家庭的影響,可說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這種影響在當今社會也能看到。
『拾』 宗教信仰的差異最容易導致文化沖突嗎
在西方宗教信仰的差異,最容易導致文化沖突,比如說十字軍東征。在西方宗教往往你政治聯系在一起,宗教信仰已經上升為政治信仰了。對,異教徒趕盡殺絕。而在東方,不同的宗教往往可以和平相處,佛教和道教就是兩種不同的宗教,但佛教和道教卻可以和平共處,甚至可以說,佛道是一家。這也東方人的性格有關, 不太強調政治。